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

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

ID:34213683

大小:632.94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3-04

上传者:beiai1218
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_第1页
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_第2页
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_第3页
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_第4页
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密级:公开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TheStudyoftheImpactofCostStickinessonEarningsConservatismofListedCompanies—BasedonEmpiricalDatafromManufacturingCompanies培养单位: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研究生:吴少璠指导教师:梁毅刚教授二○一八年六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石家庄铁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石家庄铁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将论文加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编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人授权石家庄铁道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 摘要盈余稳健性,又称谨慎性原则,作为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之一,自1992年首次写入我国会计准则以来一直是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受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金融动荡和上市公司不断的财务造假行为影响,众多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等财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重视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所以,如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而如何准确的衡量盈余稳健性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原则要求,需要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对当期“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有更严苛的可证实性要求。这就使得“坏消息”相对于“好消息”可以更迅速的进入到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系统中。而在1997年Basu提出的模型中,使用股票回报率来代替“好消息”和“坏消息”,经过经验研究Basu发现,会计盈余与负的股票回报率之间的关系显著大于会计盈余与正的股票回报率之间的关系。Basu正是使用这种不对称关系来衡量盈余稳健性,开创了学术领域盈余稳健性的研究先河。成本管理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概念,也是影响管理者做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传统的管理会计认为公司的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现完美的线性关系。但是,随着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传统的成本性态假设逐渐受到质疑。2003年Anderson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同时首次提出了“成本粘性”这一具体概念。但是由于利润是由收入扣除相关成本项目而得来的,故成本粘性会体现在利润中,即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利润的增加幅度小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利润的减少幅度。又因为利润与股票回报率之间具有不对称关系,所以在衡量盈余稳健性时难免会受到成本粘性的干扰。本文旨在研究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之间关系,确定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进而提高盈余稳健性的衡量准确度。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整理,而后选取了2011年至2016年之间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修正了Basu在1997年提出的回归模型,通过统计回归分析首先确定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具有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而后通过控制成本相关的变量,进一步得出结论相关的成本变量确实放大了盈余稳健性。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不但增强了盈余稳健性的度量准确性,还提高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水平,有利于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关键词:盈余稳健性;成本粘性;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管理 AbstractTheearningsconservatism,alsoknownastheconservatismprinciple,asoneofthebasicrequirementsofthefinancial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inourcountryhasalwaysbeenoneofthehotspotintheacademicfield,sincewrittenintotheaccountingstandardofChinain1992.Atthesametime,moreandmoreinvestors,regulatorsandotherfinancialinformationuserspaymoreattentiontothequalityoffinancialinformationoflistedcompanies,bytheinfluenceofthefinancialcrisissince2008andfinancialfraudoflistedcompanies.Therefore,howtoimprovethefinancial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hasbecomeahottopicinthesociety,andhowtomeasuretheearningsconservatismaccuratelyhasbecomethefocusofacademicresearch.Theconservatismprincipleinthefinancial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requirescompaniestobecautiouswhenconfirm,measureorreporttransactionsandevents.Theyshouldnotoverestimateassetsorearnings,underestimateliabilitiesorexpenses.Thisrequiresaccountantsneedmoreconfirmatoryevidencestoconfirm"goodnews"than"badnews",whenmaketheprofessionaljudgmentinthefaceofuncertaintyfactors.Thatmakes"badnews"toentertheaccountingconfirmation,measurementandreportingsystemmorequicklythan"goodnews".In1997,Basuusedstockreturnstoinsteadof"goodnews"and"badnews"intheestimationmodeloftheearningsconservatism.Bytheempiricalstudy,Basufoundthattherelationshipbetweenaccountingearningsandnegativestockreturnswasmoresignificantlythantherelationshipbetweenaccountingearningsandpositivestockreturns.Basuusedthisasymmetricalrelationshiptomeasuretheearningsconservatism,andpioneeredthestudyoftheearningsconservatismintheacademicfield.Costmanagementisanimportantconceptofmodernmanagementaccounting,anditisalsooneoftheimportantfactorsformanagerstomakedecisions.Traditionalmanagementaccountingconsidersthatthereisaperfectlinearrelationshipbetween costsandbusinessvolume.However,withthedevelopmentofmodernmanagementaccounting,thehypothesisabouttraditionalcostsbehaviorhasbeenquestioned.In2003,Anderson,etc.foundthatwhenthebusinessvolumeincreases,themarginalincreaseofcostsisgreaterthanthemarginalreductionofcostswhenthebusinessvolumereduces.Theyalsodescribethedefinitionof"coststickiness".Thecoststickinesswillbereflectedintheprofitbecausetheprofitisequaltorevenuesminuscosts.Whenthebusinessvolumeincreases,themarginalincreaseofprofitsislessthanthemarginalreductionofprofitswhenthebusinessvolumereduces.Andalsotherehasanasymmetricalrelationshipbetweenprofitandstockreturns.Sothecoststickinesswillinterferewiththemeasurementofearningsconservatism.Thispaperaimstostudytherelationshipbetweenearningsconservatismandcoststickiness,determinehowthecoststickinessaffectstheearningsconservatism,andthenimprovethemeasurementaccuracyofearningsconservatism.First,thispaperreviewedtherelevantliteraturesbothathomeandabroad,andthencorrectedBasuearningsconservatismofestimationmodel.Afterthat,thispaperscreenedthedataofmanufacturinglistedcompaniesfrom2011to2016.Throughstatisticalregressionanalysis,thispaperdeterminedthatthemanufacturinglistedcompaniesofourcountryhasacharacteristicsofearningsconservatismandcoststickiness,thenfurtherconcludedthatcostvariablesamplifiedtheearningsconservatismbycontrollingcostvariables.Throughtheaboveanalysisandresearch,itnotonlyenhancesthemeasurementaccuracyofearningsconservatism,butalsoimprovestheoveralllevelofthemanufacturinglistedcompanies,whichisbeneficialtothegovernmentregulation.Keywords:earningsconservatism,coststickiness,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costmanagement 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21.2国内外文献综述..............................................................................................31.2.1盈余稳健性国内外文献综述....................................................................31.2.2成本粘性国内外文献综述........................................................................71.2.3文献评述..................................................................................................101.3研究内容与方法............................................................................................111.3.1研究内容..................................................................................................111.3.2研究方法..................................................................................................121.4研究创新点....................................................................................................13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142.1理论基础........................................................................................................142.1.1盈余稳健性理论分析..............................................................................142.1.2成本粘性理论分析..................................................................................152.1.3成本粘性与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内在联系..............................................162.2研究假设........................................................................................................172.2.1盈余稳健性存在性的假设......................................................................172.2.2成本粘性存在性假设..............................................................................172.2.3基于费用的成本粘性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假设..................................182.2.4基于营业成本的成本粘性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假设..........................19第三章研究设计.....................................................................................................203.1模型设计........................................................................................................203.1.1假设1的模型设计..................................................................................203.1.2假设2的模型设计..................................................................................213.1.3假设3模型设计......................................................................................223.1.4假设4模型设计......................................................................................233.2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243.2.1变量选择..................................................................................................243.2.2数据来源..................................................................................................25第四章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26-I- 4.1假设1的检验................................................................................................264.1.1假设1相关数据的描述性分析..............................................................264.1.2假设1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264.2假设2的检验................................................................................................284.2.1假设2相关数据的描述性分析..............................................................284.2.2假设2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294.3假设3的检验................................................................................................314.3.1假设3相关数据的描述性分析..............................................................314.3.2假设3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324.4假设4的检验................................................................................................334.4.1假设4相关数据的描述性分析..............................................................334.4.2假设4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344.5稳健性检验....................................................................................................36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375.1研究结论........................................................................................................375.2政策建议........................................................................................................39第六章研究不足与展望.........................................................................................416.1研究局限........................................................................................................416.2研究展望........................................................................................................41参考文献...............................................................................................................43致谢.........................................................................................................................47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8-II- 第一章绪论成本粘性会通过收入传递到盈余和股票回报率之间的非对称关系中,因此,研究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以便于在衡量盈余稳健性时将成本粘性的影响剔除出去,有利于增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推进,我国的税收财政制度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整体执业质量稳步提升,同时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逐步规范化。目前整体来看,我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和公允性均有进一步提高,同时会计市场秩序也进一步规范。但是,根据财政部2016年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来看,仍不断有企业违反财务制度,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所涉及的问题金额巨大,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等公众利益。因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开始重视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如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而如何准确的衡量盈余稳健性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盈余稳健性,最早在西方被称为财务会计中的“保守主义”,一直都是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稳健性原则,相较于“坏消息”企业在确认“好消息”时有更严苛的可证实性要求,这也就造成企业在“利差”和“利好”时期会计盈余必然存在及时性和持久性上的差异。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出现以Basu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研究盈余稳健性的衡量方法。1997年首先由Basu提出由股票回报率的正负来代替“好消息”和“坏消息”,同时发现会计盈余对负的股票回报率的反应程度比对正的股票回报率的反应程度更大[1],并以此来衡量盈余稳健性。之后的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盈余稳健性的定量研究。但是,随着现代成本管理的发展,以往的公司成本与销售收入之间完美的-1- 线性关系这种传统成本性态假设逐渐遭受质疑。2003年Anderson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同时首次提出了“成本粘性”这一具体概念[2]。由于利润时是由收入扣除相关成本项目而得来的,故成本粘性会体现在利润中,即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利润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利润的减少幅度。又因为利润与股票回报率之间具有不对称关系,所以在衡量盈余稳健性时难免会受到成本粘性的干扰。纵观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理论的发展,鲜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研究的方法,但是现代企业逐渐严格的成本管理和利益相关者对可靠会计信息的依赖,这二者催生出将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结合起来研究的迫切需求。这也就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第一,以盈余稳健性为研究基础,并且考虑了成本相关变量的影响。稳健性原则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之一,成本粘性是管理会计的重要概念,以往的研究很少将两者联系起来,而本文将两个概念通过内在关系串联起来,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交叉研究搭建了桥梁。第二,从成本粘性角度出发,研究盈余稳健性。首先,通过研究确认了我国制造业上公司存在成本粘性,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还丰富了成本会计相关的理论基础,为今后成本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与借鉴。第三,通过分析成本、收入、利润的内在联系,研究成本粘性影响盈余稳健性的理论基础。而后通过修正Basu模型,控制成本相关变量以确定相关成本项目影响盈余稳健性的机制。在盈余稳健性的度量中,我们应该考虑销售收入变动的影响,把成本粘性所引起的盈余反应不对称性剔除在盈余稳健性的度量之外。本文旨在研究成本粘性如何对盈余稳健性产生影响,从而更准确的衡量盈余稳健性,进而提高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为投资者作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2- 1.2国内外文献综述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理论概念,之前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2.1盈余稳健性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相关文献盈余稳健性(EarningsConservatism),又称谨慎性原则(theConservatismPrinciple)最早在西方被称为会计中的保守主义,对于谨慎性原则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还是起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Bilss[3](1924)将谨慎性原则定义为“预期没有利润,但预期所有损失”。这项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确认“好消息”时相较于“坏消息”有更高的确认标准。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以上观点表示了赞同,公告指出:“可能带来损失和可能带来收入两种估计的可能性相等,保守主义倾向于使用不那么乐观的估计。”这便是对不确定性的谨慎处理,尽可能的使市场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都被充分考虑到。最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稳健性原则做出来比较客观公正的定义:“谨慎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做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决策,比如不可高估资产或收益,不可低估负债或费用。”虽然对盈余稳健性的研究时日不长,但是几个世纪以来,盈余稳健性都在影响着会计理论和实践。Penndorf(1930)发现关于谨慎性原则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5世纪早期,那时随着贸易的兴起中世纪欧洲的会计原则已经体现出了谨慎性要求。而到了18世纪Savary(1712)已经在教科书中明确的记载了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要求[1]。因为那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英国已经出现大的庄园主们雇佣专业的管家来为经营自己的庄园。庄园主和管家之间签订契约,正是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还催生出审计官这一新兴职业。专业管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往往采用“低估收入,高估费用”的做法,可见在那时已经形成了谨慎性原则为指导的会计准则。通过以上分析,Watts(1986)便认为契约理论是盈余稳健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4]。之后Ball(1989)通过债务契约理论进行了解释,在公司未来利润不确定的市场中,公司的经营者相对于债权人在公司运营和资产价值方面拥有信息优势[5]。如果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财务报告收益挂-3- 钩,那么经营者就有动机去隐瞒会对他们的报酬造成不利影响的消息,而债权人会因为经营者的隐瞒行为遭受损失。因此稳健性原则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出现就是为了防止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给债权人造成损失。Smith(1979)则更直接的给出结论,债权人之所以需要公司及时地提供“坏消息”,是因为他们的债权价值对于公司价值下降的消息比对公司价值上升的消息更敏感[6]。除此之外,Watts(2003)和Baus(1997)归纳出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原因还包括公司治理、外部审计、诉讼成本、税收、监管等几方面[7]。公司治理方面,Ahemed(2007)研究了美国公司的经验数据之后发现了董事会人员构成与盈余稳健性存在一定关系,即董事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稳健性程度越高[8]。Krishman(2008)则在公司结构领域进行了探索,他认为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会对盈余稳健性产生有益的影响[9]。最终Garcia(2009)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越完善,盈余稳健性程度越高[10]。外部审计方面,Basu(1997)通过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公司数据发现,雇佣当时八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盈余稳健性水平越高。而Krisheman(2008)通过分析安达信审计业务客户公司在“安然事件”前后的数据发现,这些公司在“安然事件”后与其他事务所合作明显提高了其盈余稳健性。诉讼成本方面,Watts(2003)认为管理层高估公司利润会使公司的诉讼成本增加,进而降低整个公司盈余稳健性水平。Basu(1997)通过分析1963至1990年所有美国上市公司的观测数据后发现,严格的法律不仅会对公司产生较高的法律风险,同样会外部审计产生影响,审计人员为了避免事务所的诉讼成本会提高被审计公司的盈余稳健性。税收方面,Watts(1990)发现公司盈余稳健性与应纳税额呈负相关,管理者低估资产或收入,高估负债或费用会降低公司当期应纳税额。这是因为,在相关税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司可以利用稳健性原则推迟确认未实现的收入或者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损失以达到递延支付税款的目的。后来Shackeford(2001)也证实盈余稳健性原则会使公司的收入和费用达到一定均衡,进而降低应纳税额[11]。在监管方面,Basu(1997)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强制要求美国公司确认诸如养老金、退休后健康福利和环境负债等资产负债表外负责,以及颁布新的资产减值标准,这些行为都增强了美国公司的稳健-4- 性。Huijgen(2005)通过研究萨班斯法案颁布前后的公司数据发现,美国上市公司在法案颁布后盈余稳健性水平更高。Watts(2003)也总结道,法律越完善,司法和执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对投资者保护的水平和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就越高。而对于盈余稳健性的度量,还是Basu在1997年提出的回归模型首开先河。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都更加重视损益表,也更加强调损益表中的稳健性。甚至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在1939年公布的会计研究公报指出,“如果以牺牲损益表上的稳健性而坚持资产负债表中的稳健性,将是没有意义的”。受此影响Basu选取损益表中的项目测度稳健性,而不是选取资产负债表项目。这也是为什么测度稳健性叫做盈余稳健性的原因之一。Basu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基础,即认为股票的市场价格可以及时反映会计盈余信息,使用公司的股票报酬率来替代“好消息”和“坏消息”。Basu通过建立逆回归模型首次证明了会计盈余与股票回报率之间的非对称关系,开创了度量盈余稳健性的先河。自Basu模型公布之后,又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质疑。Dietrich(2007)指出针对Basu模型包含诸如股票报酬率难以解释,并且为负的观察值较少等缺点[12]。Givoly(2007)也指出盈余与股票报酬率之间的非对称关系受到公司信息环境影响[13]。为此,Watts(2007)通过研究净资产账面价值比率(MTB)和盈余的非对称性之间关系发现,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市值之间的比率可以测度盈余稳健性[14]。他经过对Basu模型的改进,提出了盈余稳健性的净资产测量法。西方还有一种测度盈余稳健性的主流方法就是应记现金流法。Ball(2005)针对Basu模型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对样本要求较高的缺点,提出使用经营活动现金流替代“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思路[15],同样修正了Basu的经典回归模型。(2)国内相关文献虽然我国在1992年就在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出了稳健性要求,但是我国学者对稳健性的度量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前人的研究基础,我国学者关于稳健性的度量方面也开始突飞猛进。李增泉和卢文彬(2003)通过研究国外文献,首次将Basu模型系统的引入国内,使得国内对于盈余稳健性的研究从定性分析上升的定量研究[16]。同时,李增泉和卢文彬还通过研究1995年至2000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相较于对“好消息”的反映,对“坏消息”的反映更加敏感。首次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符合稳健性特征。而之后赵春光[17](2004)、-5- 陈旭东[18](2006)等通过对不同年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同样证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存在盈余稳健性的特征。在盈余稳健性度量方面,夏建春[19](2011)和张兆国[20](2012)等通过对西方学者的文献总结,将盈余稳健性主要的度量方法进行了归纳。他们总结出流行的盈余稳健性度量主要有,盈余股票回报率计量法、应记现金流量法、净资产测量法等。但是,国内关于盈余稳健性度量方面原创的方法研究少之又少,更多是将其发扬光大,研究盈余稳健性与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国内学者关于盈余稳健性动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政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等几方面。会计政策方面。曲晓辉[21](2007)和王昌锐[22](2010)等学者分别以1993年、1998年、2001年和2006年我国四次会计改革为背景,通过对会计改革引起的准则强制性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他们发现新的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辅以相应的立法和执法手段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所有权和债权方面。曹宇[23](2004)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稳健性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他通过Basu模型对我国上司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越强,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就越差。而梁利辉(2014)通过对投资者保护和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提高对投资者的保护有助于提高上市的盈余稳健性[24]。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王妍玲(2007)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发现,董事会结构特征会影响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并指出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可以有效提高公司自身的盈余稳健性[25]。而孙光国(2014)则从管理层心理学方面研究了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他发现管理层的过度自信会对公司盈余稳健性造成负面影响[26]。而国内最新的研究是有关政治联系与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们敏锐的捕捉到随着经济改革所暴露出的问题,研究方向也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陈艳艳(2013)通过研究国内上市公司与其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指出,政治联系会降低公司的盈余稳健性[27]。同时,李凯(2010)通过对比研究中央控股企业和地方政府控股企业之间稳健性的不同发现,中央控股企业的盈余稳健性要高于地方控股企业,并指出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会提高国有企业的盈余稳健性[28]。-6- 1.2.2成本粘性国内外文献综述管理会计中的传统成本性态理论是基于经济学中的本量利分析理论。本量利分析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呈完美的线性关系,用“y=a+bx”表示,其中,y表示总成本,a表示生产时的固定成本,b表示单位产量的变动成本,x表示产量(业务量)。这种完美的线性关系表现为当业务量增减一定比例时,总成本也增减相同比例。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有学者发现公司成本的实际性态比非如此,于是引入了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概念“粘性”进行研究。(1)国外相关文献国外对于成本粘性相关的研究起步早于我国,但是受到成本费用信息属于公司保密信息的限制,国外早期成本粘性研究主要针对个别公司且局限于费用粘性。最早是由Banker和Johnston(1993)首先提出对传统成本性态理论的质疑。他们通过研究美国航空业公司连续41个工作日的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销售费用的变动比例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比例并不是完全相同,两者之间仅仅是变动方向相关。于是他们指出有可能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非对称关系[29]。之后,两名德国学者Noreen和Soderstrom(1997)在研究医院成本制度时发现,医院的管理费用和业务量之间并非是完美的线性关系[30]。此时已经不断有学者对传统成本性态理论提出挑战,但是他们都无法通过数学方式证明成本粘性的存在。而成本粘性(CostStickiness)真正作为一项理论的提出要等到2003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可靠。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的数据得以收集储存起来被加以研究。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通过研究1979年至1998年之间美国7629家上市公司64663个样本数据发现,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销售收入增加1%时,销管费用(SG&A)增加0.55%,当销售收入减少1%时,销管费用减少0.35%。三位学者结合经济学中的黏性理论,将这种费用与收入之间的非对称现象成为成本费用粘性。同时人们也将三人使用的模型称为ABJ模型。早期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粘性,之后国外的学者逐渐将研究重点放在成本上。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在成本费用粘性的理论基础上将ABJ模型中的费用扩展至成本。两位学者以销-7- 管费用和营业成本加总后的总成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1979年至2000年之间美国9592家上市公司82118个样本数据发现,总成本与销售收入之间也存在粘性[31]。之后,Calleja[32](2006)、Ramji[33](2008)和KenjiYasukata[34](2009)等诸多学者以英法德加日等国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各国公司均存在成本粘性,因此成本粘性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各国企业的现象。与此同时,费用粘性也从真正意义上过渡到了成本粘性。随着成本粘性存在性和度量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在成本粘性成因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西方学者Byzalov和Banker(2014)等人将成本粘性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调整成本、代理问题和管理者预期乐观[35]。首先,调整成本是指公司依据当前收入情况投入资源,但是当收入情况变化时可能对原有资源进行调整,从而产生的成本。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的研究不仅证明的美国公司存在成本粘性,还发现那些对人力资本和实物资产越依赖的公司,其成本粘性越大,即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公司的成本粘性更大。其实不难发现,与那些仅仅是外购原料和劳务的公司相比,过分依赖内部资源的公司拥有更高的调整成本。在面对业务量下降时,这些拥有较高调整成本公司的经营者做出削减闲置资源决策时也就更加谨慎。Byzalov(2009)等人经过研究同样发现,劳动保护法规越完善的国家,其公司成本粘性越大[36]。因为,劳动保护法规越完善,公司做战略调整裁撤员工时支付的费用,即调整成本就越大。而在代理问题方面,主要是基于经营者的自利行为假设。例如,当公司业绩良好时管理层更喜欢增加公司开支乘坐飞机头等舱出行,但是当公司业绩出现下滑时,由于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往往不能及时减少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开支。Calleja(2006)等人通过对美英法德四国公司成本粘性的对比研究发现,英美两个国公司的成本粘性要低于法德公司。他将四国之间成本粘性的差异归因于英美两国以资本市场作为中心,拥有更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法德两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中心,其公司治理结构要弱于英美两国。同时,Chen(2008)等学者通过对1996年至2005年间1500多家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管理者帝国”构建行为会加重公司的成本粘性,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更够有效抑制管理者的自立行为,起到弱化公司成本粘性的效果[37]。在管理者预期乐观方面,成本粘性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等公司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多。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通过分析1979年至1998年之间公司业绩情况发现,当公司业绩连续走低时,公司的成本粘性程度也会-8- 较低。同时,他们还发现在GDP连续走高的年份,公司的成本粘性程度较高,因为,在经济势头大好的情况下,即使公司出现短暂的业绩下滑,管理层基于宏观经济形势的考量,也不会马上减少成本费用。Banker(2010)等人通过在模型中加入管理层预期情况的变量,直接用定量的手段证明了管理者预期情况会影响公司成本粘性[38]。他们发现当公司业务量连续增长时,管理层的预期最乐观,而成本粘性程度最高。但是当公司业务量出现连续下滑时,管理者预期是悲观的话,会及时缩减生产规模和成本费用,这样公司的成本粘性也会降低。目前,国外学者对于成本粘性的最新研究方向是成本的反粘性(Anti—Sticky)。成本粘性是指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而成本的反粘性与其恰恰相反,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Lanen(2009)等人首先对ABJ模型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ABJ模型选取的样本存在问题。当Lanen等人将样本中的异常值提出后,按照ABJ模型继续研究发现,公司的成本粘性大大降低,甚至成本费用变化幅度与之前相反,即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他们认为管理者预期悲观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当公司业绩出现持续下跌且宏观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的情况下,公司管理者更倾向于削减不必要的开支,甚至对闲杂人员进行裁撤,从而导致成本费用急剧下降[39]。而从代理理论解释,则可以认为在业务衰退期公司管理者为了实现报表上的盈利而进行的成本费用压缩。Weiss(2010)针对成本反粘性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首次实现了反粘性的度量[40]。(2)国内相关文献我国学者对于成本粘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ABJ模型的引入与扩展、成本粘性的成因和成本粘性的特征等方面。首次将成本费用粘性引入国内的是孙铮和刘浩(2004),他们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1年之间292家国内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当这些公司销售收入增长1%时,费用增长0.5597%,当销售费用减少1%时,费用仅减少0.0578%[41]。这也是国内首次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费用粘性这一现象。之后孔玉生(2007)等人对费用粘性进行了扩展,他们通过研究国内A股上市的927家公司数据发现,国内上市公司营业成本同样存在粘性[42]。最终,国内关于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实现了从费用粘性到成本粘性的过渡。对于成本粘性的成因,国内的学者分成了两派,其中江伟和胡玉明(2011)-9- 将成本粘性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调整成本、代理问题和管理者预期乐观[43],具体内容如前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另外一派观点,以孙铮、刘浩(2004)和边喜春(2005)为代表,他们将成本粘性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契约观、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44]。契约理论认为,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公司为了维持日常运行会与各种服务供应商签订长期契约。而当业务量下降时,公司管理者若贸然违背契约会产生高昂的赔偿金,即调整成本。所以,长期契约所带来的成本粘性也就更大。而效率观则认为,宏观经济环境本身处于循环周期之内,若面对业务量的合理波动而贸然减少成本费用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只有在面临经济形势的长期衰退时调整投入资源,才是最有效率的。机会主义乐观认为,成本粘性的产生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与前述的管理层自利行为类似,当公司业绩出现下滑时,由于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往往不能及时减少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开支。成本粘性是这些理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国内对于成本粘性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业,地域和企业性质等几方面。刘武(2006)最早提出了成本粘性的行业差异特征。他通过研究1998年至2005年间的A股上市公司发现,房地产行业的成本粘性较弱,而制造业的成本粘性较强[45]。而孔庆根[46](2007),王元建[47](2009)和胡冰[48](2012)等学者通过研究国内上市公司发现,房地产行业、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公司成本粘性较弱甚至不存在成本粘性。陈灿平(2008)按照经济区域的分类对我国A股上市的制造业公司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位于东部沿海公司的成本粘性最弱,位于中部的公司成本粘性稍强,而位于西部的公司成本粘性最强[49]。曹晓雪[50](2009),吕静[51](2010)等学者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控股企业都具有成本粘性现象。1.2.3文献评述综上所述,国内往外对于盈余稳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度量、成因和特征因素影响等方面。对于盈余稳健性动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契约理论、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等几方面,国内学者也很少有将成本粘性作为变量改进盈余稳健性度量方法的尝试研究。而国内学术界对于成本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行业、地区等方面成本粘性的特征,也很少有对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方面研究的探索。两个理论在其各自领域的研究都很丰富,但是若将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结合起来研究的就很罕见。而对于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方面的-10- 探讨就更是少之又少。成本粘性会体现在利润中,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利润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利润的减少幅度。同时,利润与股票回报率之间又具有不对称关系,所以在衡量盈余稳健性时难免会受到成本粘性的干扰。由此可见,将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二者结合起来,通过控制成本相关的变量,进一步研究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可以增强了盈余稳健性的度量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公司的整体水平,有利于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监管。1.3研究内容与方法1.3.1研究内容本文在总结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学术文献探究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等观点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之后,根据国内外经典文献,对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各自的相关理论展开论述,并以成本、收入、利润的内在联系为契机,分析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同时针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提出假设,以及对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提出相应假设,并建立修正Basu模型;而后在实证研究阶段,根据前述设计的模型,利用统计软件对筛选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最后,根据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并点明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以及对接下来的研究提出展望。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11- 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理论基础性的内在联系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盈余稳健性相关理论成本粘性相关理论研究设计实证分析描相稳提模数回述关健出型据归性性性假设来分分检检设计源析析验验结论与建议图1-1研究思路1.3.2研究方法本文在总结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12- 究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知识、数据和观点的研究方法。论文通过检索、查找、翻译等多种文献信息、收集途径和方法,对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进行了解,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实证研究法本文根据前述的理论分析提出假设,而后对选取的2011年至2016年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进行筛选,并对原有的盈余稳健性度量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借助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比较研究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在控制成本相关变量前后的盈余稳健性情况,以及控制不同成本相关变量后的盈余稳健性情况,以研究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产生的影响。1.4研究创新点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大多数学者是针对股权结构、会计政策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对盈余稳健性进行实证研究,而本文立足于成本特性的角度,在选择变量时本文不仅从传统方法来对盈余稳健性进行度量,还引入了成本粘性相关的变量,修正了原有的盈余稳健性度量模型。旨在研究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从而增加盈余稳健性度量的准确性,为以后盈余稳健性的度量研究提供了参考。-13-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2.1理论基础2.1.1盈余稳健性理论分析盈余稳健性,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我国会计准则明确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对当期“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有更严苛的可证实性要求。这使得企业相对于“好消息”,对“坏消息”的反应更加敏感和及时[52]。现在国际学术界均认同Basu对于盈余稳健性的定义,即会计盈余与“好消息”和“坏消息”之间的非对称关系。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比对“好消息”的反应更加敏感。(1)盈余稳健性的成因盈余稳健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契约理论、代理理论、诉讼成本和税收等四个方面。契约理论在影响盈余稳健性的形成时,主要靠的是不完全契约理论,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司就借款等事宜与债权人签订的契约。不完全契约是指签订契约的各方无法完全预见履约期间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无法在签订契约时就形成完善的契约条款[53]。导致不完全契约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人是有限理性的,谁都无法预料到未来能够发生的事项[54];其次,要相对未来进行详尽的预测并制定预案,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交易成本,这种情况下契约各方更倾向于待到事件发生时再进行商讨。而一般的债务合同就是,不完全契约[55]。在公司未来利润不确定的市场中,公司的经营者相对于债权人在公司运营和资产价值方面拥有信息优势。一旦经营者隐瞒公司真实的收益信息,债权人就会因为经营者的隐瞒行为遭受损失[56]。因此,债权人会强调稳健性原则,要求管理者不高估收益,同时减少现金股利分配,以确保债券到期时自身的权益得到保障[57]。-14- 代理理论是指由于现代公司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经营者有动机隐藏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信息[58]。因此,公司所有者业会强调稳健性原则,要求公司会计人员再确认收入时要有更高的可证实性,不能虚增利润,以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有利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诉讼成本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公司自身的诉讼成本和外部审计的诉讼成本。公司外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做出借贷和投资决策时,主要参考的就是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59]。管理者高估收入,会带来更高的诉讼成本。所以,诉讼成本的高低会影响管理者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盈余稳健性[60]。其次,严格的法律不仅会对公司产生较高的法律风险,同样会外部审计产生影响,审计人员为了避免事务所的诉讼成本会提高被审计公司的盈余稳健性[61]。税收方面,管理者低估资产或收入,高估负债或费用会降低公司当期应纳税额。这是因为,在相关税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司可以利用稳健性原则推迟确认未实现的收入或者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损失以达到递延支付税款的目的。(2)盈余稳健性的测度盈余稳健性最常用的测度方法是利用盈余和股票回报率之间的非对称关系,即Basu模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也是基于此种方法进行研究。Basu选取损益表中的项目测度稳健性。同时,Basu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基础,即认为股票的市场价格可以及时反映会计盈余信息,使用公司的股票报酬率来替代“好消息”和“坏消息”。Basu使用其建立的逆回归模型中相关变量的系数直观的反应盈余稳健性。另外两种较流行的测度方法是净资产法和应记现金流法。两种方法分别使用盈余对净资产账目价值比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之间的非对称关系进行测度。2.1.2成本粘性理论分析管理会计中的传统成本性态理论基于经济学中的本量利分析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呈完美的线性关系。这种完美的线性关系表现为当业务量增减一定比例时,总成本增减比例也相同。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有学者发现公司成本的实际性态比非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62]。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成本粘性。-15- (1)成本粘性的成因与成本粘性成因最紧密的理论是调整成本理论[63]。调整成本是指公司依据当前收入情况投入资源,但是当收入情况变化时可能对原有资源进行调整,从而产生的成本[64]。在面对业务量下降时,这些拥有较高调整成本公司的经营者做出削减闲置资源决策时也就更加谨慎。这也是那些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公司成本粘性更大的原因。其次是代理理论,主要基于经营者的自利行为假设。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公司的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的目标往往会不一致。公司所有者希望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而公司的实际经营者经常会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即自利行为[65]。当公司业绩出现下滑时,由于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往往不能及时减少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开支。成本粘性的成因方面,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就是管理者预期。成本粘性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等公司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多,在GDP连续走高的年份,公司的成本粘性程度较高[66]。这是因为在经济势头大好的情况下,即使公司出现短暂的业绩下滑,管理层基于宏观经济形势的考量,也不会马上减少成本费用。但是当公司业务量出现连续下滑时,管理者预期是悲观的话,会及时缩减生产规模和成本费用,这样公司的成本粘性也会降低。(2)成本粘性的测度最早成本粘性的测度方法是由Anderson等人(2003)提出的,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在其测度使用的ABJ模型中,使用收入代替销售业务量,用销管费用代替成本。之后有学者将ABJ模型进行了拓展,使用总成本来代替销管费用,发现销管费用和营业成本加总后仍与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粘性[67]。而本文在成本粘性的测度上使用的也是拓展后的ABJ模型。2.1.3成本粘性与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成本粘性是成本和收入之间的非对称反应,即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而盈余稳健性是会计盈余和股票回报率之间的非对称反应,即会计盈余对负的股票回报率比对正的股票回报率反应更加敏感及时,时效性也更长。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均为非对称反应,这就为我们研究二者之间关系提供了可能。同时,收入减去费用等与利润,-16- 而会计盈余所反映的就是利润情况,这就为我们研究成本粘性与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了一座桥梁。由于利润是由收入扣除相关成本项目而得来的,故成本粘性会体现在利润中,即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利润的增加幅度小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利润的减少幅度。又因为利润与股票回报率之间具有不对称关系,所以在衡量盈余稳健性时难免会受到成本粘性的干扰。由此可见,在成本粘性普遍存在的假设下,对盈余稳健性的衡量很可能存在偏差。而由以上对成本粘性的文献综述中发现,不同行业的成本粘性存在重大差异,有的行业成本粘性较小甚至接近于不存在。故本文选择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首先对其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做出假设,之后通过修正Basu模型控制成本相关的变量,进一步研究成本变量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以提高盈余稳健性度量的准确性。2.2研究假设2.2.1盈余稳健性存在性的假设在研究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之前,首先要对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进行认定。最早盈余稳健性被定义为会计盈余的非对称反应,即会计盈余对“坏消息”要比对“好消息”反应更敏感。而在1997年,Basu在对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进行验证时,使用股票回报率的正负来代替“好消息”和“坏消息”,首次证明美国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稳健性。之后,在2003年李增泉和卢文彬(2003)通过研究国外文献,首次将Basu模型系统的引入国内。同时,李增泉和卢文彬还通过研究1995年至2000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相较于对“好消息”的反映,对“坏消息”的反映更加敏感,即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符合稳健性特征。本文首先选取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数据,使用Basu模型对其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假设进行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据此,本文提出假设一:H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稳健性特征。2.2.2成本粘性存在性假设在研究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之前,目标公司具有成本粘性特征也-17- 是研究进行的先决条件之一。传统成本性态理论基于经济学中的本量利分析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呈完美的线性关系。这种完美的线性关系表现为当业务量增减一定比例时,总成本增减比例也相同。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有学者发现公司成本的实际性态比非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当销售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即成本粘性。2003年,Anderson和Banker等人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销管费用(SG&A)与销售收入之间存在非对称反应,同时将其测度使用的模型命名为ABJ模型。之后,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等人对ABJ模型进行了拓展,将费用粘性扩大到成本粘性,发现包含费用和营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与销售收入之间亦存在非对称反应。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对比,本文采用包含营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和销售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粘性进行假设,以便接下来的研究中更好的通过控制成本相关变量对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由之前文献综述发现,许多学者针对成本粘性的行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行业之间成本粘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房地产行业、制造业等行业成本粘性特征明显[68],而批发零售行业成本粘性程度较低,甚至接近不具有成本粘性。故本文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首先对其存在成本粘性特征的假设进行论证,以满足后续论证的先决条件。据此,本文提出假设二:H2: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特征。2.2.3基于费用的成本粘性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假设期间费用往往包含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但是通过观察样本数据发现,选取样本公司中众多公司的财务费用为负值,即为费用的抵减项。在为负值的财务费用中,很大一部分是银行利息收入等带来盈余增加的项目,无法将收入项彻底剔除出去,故此费用粘性与盈余稳健性关系假设主要基于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为主的销管费用。通过上一小节的理论分析发现,费用和收入之间存在非对称反应,即销售业务量增加时费用的增加幅度大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费用的减少幅度。而盈余稳健性是会计盈余和股票回报率之间的非对称反应,即会计盈余对负的股票回报率比对正的股票回报率反应更加敏感及时,时效性也更长。由于利润是由收入扣除相关费用项目而得来的,故费用粘性会体现在利润中,即当销售业务-18- 量增加时利润的增加幅度小于当销售业务量减少时利润的减少幅度。也就是说,在公司业务量下降时费用粘性会导致利润的下降幅度更大。利润下降时,会计盈余也会对负的股票回报率反应更加敏感,即稳健性程度被放大。据此,本文提出假设三:H3:控制费用粘性后,盈余稳健性会有所降低。2.2.4基于营业成本的成本粘性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假设成本粘性方面,最早的学者研究的焦点均集中于费用粘性方面,在2003年Subramaniam和Weidenmier等人通过对ABJ模型的拓展研究发现,营业成本与销售收入之间存在非对称反应。而之后我国学者孔玉生(2007)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营业成本与收入之间也存在粘性特征。同时,营业成本和销管费用均作为收入的抵减项目,且营业成本的数值远远大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若前述假设均成立,营业成本和销管费用对于盈余稳健性的作用原来应类似,但是基于营业成本的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应该更加显著。据此,本文提出假设四:H4:控制基于营业成本的成本粘性后,盈余稳健性会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更大。-19- 第三章研究设计3.1模型设计由第二章理论分析可知,现阶段对盈余稳健性的度量主要基于利润表中的项目,通过使用Basu模型来验证会计盈余和股票回报率之间的非对称关系。而本文对于成本粘性的度量也使用了比较成熟的方法,即拓展后的ABJ模型来证明总成本和业务量之间存在粘性。之后,针对成本粘性如何影响盈余稳健性的假设,本文将相关成本变量引入Basu模型,通过修正后的Basu模型研究成本粘性与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内在关系。3.1.1假设1的模型设计盈余稳健性是指,会计盈余在对市场消息做出反应时,相对于“好消息”,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更加敏感。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股票的市场价格可以及时反映会计盈余信息。Basu以有效市场理论为基础,使用损益表项目建立模型对盈余稳健性进行测度。在模型中,Basu使用每股收益等变量代替会计盈余,同时使用股票回报率的正负代替“好消息”和“坏消息”。本文正是使用Basu模型验证样本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稳健性,模型如3-1所示:EPSi,t/Pi,t=α0+α1×DRi,t+β0×Ri,t+β1×Ri,t×DRi,t+ε1(3-1)式中,EPSi,t——i公司在第t年度的每股收益;Pi,t——i公司在第t年初的股票开盘价;Ri,t——i公司在第t年度的年股票回报率,本文使用国泰安数据库中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个股回报率;ε1——随机误差;DRi,t——哑变量,作为i公司在t年度中“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替代变量,当Ri,t<0时取值为1,当Ri,t≥0时取值为0,如公式3-2所示:1,ifRi,t<0DRi,t=൜(3-2)0,otherwise在模型3-1中,β0表示当市场中出现“好消息”时,会计盈余的反应系数;β1表示当市场中出现“坏消息”时,会计盈余的反应系数的增量;β0+β1表示当-20- β+β01市场中出现“坏消息”时,会计盈余的反应系数。故盈余稳健性系数为。若β0选取的样本公司存在盈余稳健性,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系数应大于对“好消息”的反应系数,所以本文预测β1应大于0。3.1.2假设2的模型设计Anderson等人(2003)通过研究销售收入和销管费用之间的非对称关系验证了成本粘性的存在。在其提出的ABJ模型中,使用收入代替销售业务量,用销管费用代替成本。之后,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在成本费用粘性的理论基础上将ABJ模型中的费用扩展至成本,使用总成本来代替销管费用,发现销管费用和营业成本加总后仍与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粘性。而本文使用拓展后的ABJ模型对成本粘性的存在性进行验证,建立模型如3-3所示:TCi,tRevenuei,tRevenuei,tlnTC=β0+β1×lnRevenue+β2×Di,t×lnRevenue+ε1(3-3)i,t-1i,t-1i,t-1式中,TC——TotalCost表示成本,使用营业总成本项目代替,在此模型中分别选取i公司第t年度和第t-1年度的营业总成本;Revenue——业务量,使用营业收入项目代替,在此模型中分别选取i公司第t年度和第t-1年度的营业收入;ε1——随机误差;Di,t——哑变量,当营业收入增加时取值为0,当营业收入下降时取值为1,如公式3-4所示:0,ifRevenuei,t>Revenuei,t-1Di,t=ቊ(3-4)1,ifRevenuei,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