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及开发模式的研究

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及开发模式的研究

ID:34809917

大小:2.45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3-11

上传者:U-22107
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及开发模式的研究_第1页
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及开发模式的研究_第2页
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及开发模式的研究_第3页
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及开发模式的研究_第4页
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及开发模式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及开发模式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旅游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辐射效应,逐渐显示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旅游开发已成为当前区域开发的一大热点。区域旅游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高投资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对区域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需要在基础设施、旅游产品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出具体的战略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区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区域旅游开发评价与开发模式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开发的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热带岛屿,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海南重点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景和优势,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是加快发展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实现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中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选取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和开发模式作为研究主题,对区域旅游开发的评价体系和确定开发模式时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的理论综述。第二部分,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研究,提出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观点,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子系统、旅游需求子系统以及旅游开发支持子系统。在这部分中我们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旅游需求的定量方法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对国外成熟海岛的开发模式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总结出海岛开发模式的核心要素,并对核心要素的优化和整合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进行实证研究,将前述的理论结果应用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上,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模式提出相关的建议。.关键词:区域旅游开发评价;旅游开发模式:海南国际旅游岛 ABSTRACTWithmecon血ualadjus恤entofChina’sindustrialstmctIlre,tlletourismindug时,whichofhighdegreeofindustriallinl【age锄dradiationeffects,graduallyShowsitsimportantcontributiontoregionaleoonomicd“elopment.ThusrcgionaltourismdeVelopmenthasbecomeahottopic.Regionalt0嘶smdeVelopmentisalong,complex,higll—iIlVes协1ent觚dsy吼锄aticengiIlee血gproject.Itrequircsaspecifics仃ategicpl锄Jling,includiIlgin仔勰t11lcture,t0耐smproducts强dmanagementsys把m.onlyinthisway,c锄themarketdem锄dbesatisfiedb雒edonmef.o册ationof缸C0陀Compet朗ce觚da辄stainable趾dhealthydeVelopmentbes删.Theref.0re,eValuationofregiomltourism锄dstIldy0ndevelopmentmodela把ofi玎1portantt11eoreticalandpracticalsi鲥ficance.Hain砚isttleollly缸.opicalisl锄dinCmna.Its岫iqueadV锄tag鹊inresourc骼decidemep∞spects锄dadV锄tagesof“sf.0cusonto嘶锄deVelopment.Hainan’sintemationaltouristislandw弱f.0册allyinCo印oratediIItos廿ategic船60nalinlportancein2010.Thedevel叩mentofint锄alionalto嘶sminHain觚Isl锄disamajormoVein也eprocessspeedingupthedeVeIopmentofHainan’smod锄serviceindlI蛐叮锄dactlieVingS0und锄df弧teconomic弛dsocialdeVelopme峨h嬲觚inlport锄troleinadjusting趾doptiInizingthecconomic蛐mcture0fChina柚dthech锄gingpatter懿0fdeVelopmentmodel.Basedontllisbackgroun也mep印er∞lectedevaluation粕ddevelopm胁tofregionalto嘶smdeVelopmemmodel嬲arese疵htopic,madeasyStema廿c她alysisof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evaluationsystem锄dtllecorcelementsneedcdspecialatt锄tionin也edecisionofdeVelopmentmodel.Hainanintemationaltouristisl觚dh硒be印chos%嬲aexampleofempirical觚alysis.Themaincontentsincludethef.oUowing:1.ResearchbackgrouIld,si弘ific锄ce,锄drelatedtheo眄.2.TheeValuationofregionalto嘣smdevelopment.,Tmspap盱pres衄tedasystcmaticperspcctiVeoffacto琏relatedtoregionalto嘶锄deVelopm锄t强alysis锄devaluation.Thesefkt0璐includesubsystemstourist,tourismdem锄d辄bsyst锄锄dtourismdeVelopmcntsupportiIlg跚bsyst锄.In也issectionwecons们lcttheeValuationi11dexsyst锄todeVeloptourism肌dqu锄tita石VemetllodsintounsmdeTnandresearch. 3.Specific觚alysisonisl觚d’smaturedeVelopmcntmodelofislaIldsiIlf.orei弘country,f.romwhichsumm撕zes也ecorcelementsoftlleisI觚ddeVelopmentmodel,觚dtheoptinl娩alion觚dme伊ationofcorcel锄entsfor锄alysis.4.EmpiricalresearchofHain粕’sintemationaItouristisIand.Theabove也eoreticalresultsareappliedtothecons仃uctionofiIltenlationaltouristisla五dofHainan觚drcleVantproposalsondevelopmentmodelofHainanillt锄ationaltouristislandhasbeenplnf.orward.Keywords:111eDevelopm锄tEvaluationofRegionalTourism;TheDeVelopmentPatt锄ofTourism:Haill蛆hltem撕onalToudsmIsland 第一章导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2l世纪,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据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35%。而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辐射效应,逐渐显示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1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9%,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居民人均出游率达1.5次,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区域将旅游业作为战略经济增长点。根据己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未来五年,我国将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旅游开发已成为当前区域开发的一大热点。然而。目前我国的区域旅游普遍面对产品缺乏长期竞争力、旅游环境资源破坏严重和产业失衡等问题幢1,这使得区域旅游经济在短期内增长明显,但却无法承受日益激烈的竞争,无法进行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区域旅游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高投资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区域旅游开发时我们应充分考虑所开发区域的资源、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等,并对其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区域的开发模式,保障区域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同时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土地总面积35354平方千米.森林面积200.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2%。海南地处热带,位于东经108037,-lll005’,北纬3030·~20018·,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最热的8月为35—39℃,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在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上遍布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131。建省办经济特区23年来,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中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 第一章导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级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式步入正轨。本文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实证研究,系统的分析区域旅游开发评价方法与开发模式的选取,以期对区域旅游开发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后续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我国国土广阔,各个区域的发展程度不一,自然条件也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特殊性显著,而且风土人情和地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区域旅游的开发不能采取干篇一律的模式,否则,开发过程中会走很多弯路,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浪费有限的宝贵资源,破环生态环境,使区域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采用何种模式来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既要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又要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发模式的研究,对区域的有效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成功的旅游开发模式还可以为其他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借鉴或参照,对同类型的旅游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确定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建立在对区域旅游资源和条件的正确评价之上。区域旅游资源及条件的评价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它决定了区域开发方向、旅游产品组合形式、营销模式以及融资模式等各个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能减少开发风险,保障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确保区域旅游经济可以持续健康的发展。如何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2相关研究综述1.2.1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的相关研究综述目前,关于区域旅游开发评价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对于旅游开发,专家和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旅游地。关于旅游地这一概念,不同作者往往根据其研究的需要给以不同的界定,像早期的国外学者有的从地理学的角度定义旅游地陋1,有的从旅游地营销的角度出发定义旅游地№1。国内学者保继刚和楚义芳将旅游地定义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旅游者停留与活动的目的地n1。旅游地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核心,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它是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的重点,而定义角度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旅游地评价的多角度性。国外旅游地开发评价的主要成果有:1962—1963年,派柏罗格鲁等在为希腊西海岸区域所做的旅游规划中,提出了旅游地评价系统,并于1966年对该系统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阳1;1969年,在加拿大土地调查中,加拿大区域经济发展部提出了游憩资源评价系统;1969年,日本学者铃木忠义受日本交通公社委托,对景观区域进行研究,提出了观光地区评价方法;1974 第一章导论年,英国学者科波克等在《休闲地理学》一书中提出了游憩资源评价系统;1975年,美国土地管理局提出了土地供游憩活动适宜性评估系统;1979年,南非费拉里奥提出了针对南非旅游资源评价的实用系统¨训,等等⋯q引。国内旅游地评价的主要成果有:1985年,陈传康对北京市的风景资源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和研究,该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为风景资源的种类和特点、主要旅游点的风景结构及其观赏、城市或风景区的景观艺术面貌11副;同年12月,台湾旅游观光部提出了风景特定区评鉴方法;1989年,保继刚首次将层次分析法用于旅游地评价并构造了北京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1;1990年,陆林指出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可概括为旅游资源价值因素和旅游条件因素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皖南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引:1991年,傅文伟提出了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浙江省普陀山等7处资源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引;1991年,楚义芳建立了中国观赏型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模型181;1995年,周秉根提出了山岳型旅游评价模型,并创造性提出匹配系数概念¨";2001年,程道品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n引;2003年,刘滨谊和杨铭祺在AVC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AVC评价量化模型,AVC理论的核心是“三力”,即景观与理由区域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该理论是由刘滨谊于2002年1月《厦门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项目实践中提出的¨引。2008年,王丽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旅游资源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评价,分别用分形理论中的等级维数、随机维数和关联维数来反映旅游景点的旅游吸引力等级结构、景点分布从中心景点向周围腹地的密度衰减特征和景点系统要素空间分布的均衡性12训。1.2.2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没有开发评价那样完整和丰富,理论研究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区域开发模式上。吴湘玲在其1994年的《我国区域开发模式略评》中,总结了当时提出的多种非均衡开发模式。这些非均衡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三"字形梯度推移论,它立足于我国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现状,面向国际市场,反映的基本上是畸形地域经济结构,对提高眼前经济效益、促进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T”形模式,它指以长江和沿海产业带组成的“T”形为一级开发重点,再划出二级、三级开发点轴线.使全国形成一个不同级别的点一轴开发系统,体现了点一轴区域内经济联合一体化思想,克服了“三”字形模式“平推式”布局的局限,能够依托资源富集小区和交通沿线城镇,错落有序地进行布局,便于形成经济网络,在空间结构上产生由点而轴、由轴而面的格局,呈现出一种主体结构和网络态势;“n”形模式,以沿海岸带、长江沿岸、陇海一兰新铁路沿线三带为一级开发轴线,体现了地域分工与交通运输干线、流域经济带之间的 第一章导论一体化,便于形成网络经济;三环开发模式,将空间区域分为三环,不同环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主导产业,它淡化了三个梯度带间的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同时三环之间各有分工,以期正确处理好沿海与内地、边疆之间、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之间的关系心¨。可见这个时段关于区域开发模式的研究是以空间为主要因素的。1998年,在《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模式初探》一文中,冯卫红提出了要从时空两个角度对游资源区域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并以山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他指出由于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包含极为复杂、涉及部门较多的多元结构复合体,所以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可以确立不同的开发模式。旅游资源开发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开发历史、开发深度,相应地有不同的旅游形态和结构。一般地、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在时间上要经历起步、成长到发达等阶段。由于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不同,区域经济条件不同,每个区域经历三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也是不同的幢引。而关于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空间模式,冯卫红总结了三种,分别为:(1)单核一腹地型开发模式:(2)等级一序列型开发模式:(3)多核一共生型开发模式。2001周春林和卢正惠在《国外区域开发模式与启示中》一文中对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各个国家早期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了关于我国西部开发的几点启示,包括重视规划、主导产业发展以及政府在开发中的作用等方面幢驯。2003年卢正惠发表了《论区域开发的四象限模式》一文幢劓,指出梳理区域开发理论与模式有多项约束条件和制约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有两项,一是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即经济环境与经济实力;二是自然资源、区位因素等。这两项因素构成了区域开发的社会经济背景,也形成了区域开发的外部约束条件。他将这两项因素作为分析区域开发模式的逻辑起点,并据此构建了一种理论框架一四象限分析法,即把两类因素置于平面坐标图中,根据两类约束条件的不同,得出四种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12引。2007年,张孝德从行政管理角度入手,指出应建立于国土分类相对应的四类政府管理模式和地区国土资源的开发模式‘划。2003年衣保中在《区域开发新论中》提出区域开发主要有3种模式,即资源开发模式、产业开发模式和高科技开发模式12"。2010年,刘佳瑜和康鸿飞首次将wSR系统方法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上,为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将WSR基本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过程,其中物理(W)阶段是理解评价旅游开发对象的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事理(S)阶段为选择或创造合适的方法,将方法的功能互补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的权值,将模塑和算法创造性地移植和开拓。用以创建评价理论和方法,按其所提供过程和准则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旅游开发的形象定位、旅游产品研究、旅游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人理(R)是关注涉及系统项目中所有团体相互之 第一章导论间的主观关系,包括顾客、权力当局组织者、专家、潜在业主、使用者、操作者、受益和受损者12引。虽然有以上区域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还主要停留在针对某个具体区域或某种特色旅游资源的实证分析上,如涂人猛的《湖北省旅游发展战略的一点思考》【291,孙婷的《龙泉山西部坡丘区旅游开发模式探讨》【30】等。在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践中,马尔代夫、夏威夷、新加坡以及墨西哥坎昆等国际海岛旅游项目是最经典的案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开发区域旅游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对比分析这些地区海岛开发的成功经验,使之能为我们所借鉴,也是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1.3研究思路和内容本文将从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和开发模式两个方面入手,对区域旅游开发进行系统研究,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阐述论文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前人所作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论文的主体部分,我们将分别对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和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在区域旅游开发评价部分,我们采取总一分模式,先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开发进行研究,随后对其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具体分析;在开发模式部分,我们的思路是分析一总结一优化,先从已有的成功模式入手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其成功的关键要素,然后对其核心要素的优化和整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并对其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在以上思路的基础上,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及开发模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前人所作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三部分,对区域旅游开发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方面进行评价的观点。本文将整个区域旅游开发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并具体阐述旅游目的地子系统和旅游需求子系统的评价过程,构建旅游地子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旅游需求子系统的定量模型。第四部分,对国外成熟海岛的开发模式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总结出海岛开发模式的核心要素,并对核心要素的优化和整合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进行实证研究,将前述的理论结果应用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上,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模式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的整 第一章导论体结构可以用以下结构图来表示: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相关概念和理论,’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国外成熟海岛开发模式研究旅游地子需求开发子系支持'r系统子系统开发模式核心要素分析统◆士评价旅游指标需求1r体系定量要素优化和整合的构方法建研究士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评价0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的相关建议i一1.4论文创新点图1.1论文结构图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提出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开发进行评价的观点,并对其所包含的旅游目的地子系统和旅游需求子系统进行了具体分析。2.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资源评价、经济环境评价、产业环境评价和社会文化环境评价四个层次,并给出了具体的测算指标。3.采用了PC—LRMA的定量方法对旅游需求进行了研究,并具体构建了海南省旅游需求的LRMA模型。 第二章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2.1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2.1.1区域旅游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区域旅游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善,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概述或是定义,各个学者从自身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对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陈传康教授指出,区域旅游,就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即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他强调的是区域旅游是区域旅游资源、自燃地域、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下的旅游空间。与其有类似观点的还有郑荣富,他对区域旅游所作的定义是:“区域旅游是依据旅游资源、交通、设施以及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诸要素,以客源集中的中心城市或著名的旅游点为依托,以彼此相互协作的接待服务为基础,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区域”m1。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区域旅游的开发评价和开发模式,从该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区域旅游是一个由旅游地、旅游需求和旅游支持保障组成的系统,它是由这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其中,旅游地包括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旅游需求就是以旅游者为主体的对旅游产品等要素产生的需求;旅游支持保障系统主要指旅游管理机制以及当地旅游人才的配置,还有针对旅游开发的融资体系等。2.1.2区域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是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13驯。在此基础上,区域旅游开发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吸引和接待旅游者,所进行的将现有的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的过程旧¨。也就是说,区域旅游根据区域内实际条件,运用相关人才和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分配资金,通过科学的调查、系统的评价和长远的规划确定区域整体开发的方向和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产品生产、市场开拓、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培育等综合性的经济技术过程。 第二章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区域旅游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3¨:1.不可移动性。区域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地理和区位性,它是不可移动的。在区域旅游资源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不能像一般的商品那样被转移和运输,它以旅游者的出行代替了旅游产品的移动。因此游客是否愿意购买某个旅游产品,主要在于该产品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表现在鲜明的区域和产品特色上,它能够满足游客的求异、求新、求美的心理。同时正是因为这种不可移动性,才有了“区域”旅游一说,这种区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可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区域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区位特征,突出区域旅游的区位优势,使开发的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2.复杂性。区域旅游开发涉及旅游、地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还包括各种人力、物力的使用和安排,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同时区域旅游开发还可能跨越不同的市县。这就要求区域旅游开发必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集合各个领域的人才,对资金、技术等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好不同级别、不同部门见的关系,认真做好开发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3.永续性。一般的物质产品伴随着购买和消费活动都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且伴随着消费者的使用价值不断下降。但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过程中一般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且旅游产品一般也不会因旅游者消费行为而降低它的价值。相反,那些成功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会随着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而逐渐扩大,反而实现了升值。因此,旅游开发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可持续性,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防止破坏性开发,防止超负荷利用、防止环境污染。4.技术性。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由显性和隐性两部分组成,许多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隐藏在资源的本性和相互关系中,以无形价值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科学的开发才能使之转换为永久的价值。因此某些区域旅游开发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技术含量。5.动态性。区域旅游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开发的不断进行,区域旅游业经历着由单一到复杂,由初始到完善的过程,而在每个时间段上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的开发初始条件也存在差异,其所选取的开发模式也相应存在不同。针对区域旅游开发的动态性,陈传康教授曾提出:近期开发要搞好可行性论证,中期开发要搞好可持续规划,远期开发要有科学性预测。2.1.3旅游系统1988年,美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甘恩(Gunn)率先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概念。他认为旅游系统是由需求板块和供给板块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供给板块又由交 第二章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通、信息促进、吸引物和服务等部分的构成,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性⋯】。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对旅游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定义,因各个学者对旅游系统思考角度和表述的不同,得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本文在综合关于旅游系统不同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旅游系统是指旅游现象各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且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2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2.2.1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的创立者贝塔朗非定义系统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索)的总体(集合)”。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若干织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暗¨。系统是具有整体功能的由独立的并具有各自独特功能的不同部分(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统论作为一种基础理论,它已经渗透到了各领域和学科中,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了各个部分(子系统)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事物的动态特征,可以预示事物的演变方向与强度:同时,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特征,为加强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以优化体统提供了思路。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系统理论的引入对旅游研究而言有着重要意义。2.2.2区位理论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具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论是说明和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研究生产力空间组织的一种学说,或者说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尤其突出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区位论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论;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b¨。到了近代,区位理论的研究从生产布局的最小化转到了市场布局的市场范围最大化。这一时期的学者着重研究了空间布局对争夺市场的影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了中心地理论;随后另一个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利用克里斯泰勒的理论框架,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近年来,新的学科领域不断涌现,并且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始渗透和交叉,在这种形势下,区位理论也由单一的因子分析转变为对多种成本因素的综合分析,既包括各种经济性成本要素,也包括其他的非经济性的成本要素, 第二章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政治、文化等旧引。区位理论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被许多专家或旅游专业人才应用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中。区位理论是区域旅游空间整合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指导旅游空间上的规划,是整个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旅游的线路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2.2.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上所载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早则是在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国际大会上明确提出的。会上通过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该纲领中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五个目标:即①增进人们对旅游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②促进旅游业的公平发展:⑨改善旅游接待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④向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⑤保证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协引。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阶段性开发理念。旅游开发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因此要注意开发规模的控制,防止出现过度开发和过滥开发的局面。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满足下几代人的需求,因此,旅游规划与开发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未来进一步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空间,实行阶段性和局部性开发。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予以支持和监督1331。 第三章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研究3.1区域旅游开发评价构想对于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的研究,学者们大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旅游地本身的评价上,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地环境以及旅游地吸引力等方面。然而旅游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它不仅依赖于旅游地,也依赖于旅游者和旅游媒介等子系统,旅游的形成和发展是其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开发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旅游系统具有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子系统13引:1.旅游系统的组织结构。从组织结构来看,旅游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旅游客源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和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2.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可以简单地用“旅游需求一旅游市场一旅游供给”模型来描述。其中旅游需求部分主要是指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供给部分则与旅游系统组织结构中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和旅游企业子系统相对应,指具有吸引力并为旅游者提供各项产品和服务的要素总和。旅游市场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进行交换的中间场所。3.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旅游者在产生旅游动机后会通过相关聚到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之后,旅游者又要借助旅游交通工具前往旅游目的地,最后返回居住地。可见,旅游系统在空间上主要涉及三个要素,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4.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旅游系统按照区域范围的大小还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的层次结构。宏观层次的旅游系统一般是国家或国际范围的旅游系统;中观层次的旅游系统是指区域范围(省级、市级、县级)旅游活动的综合体,较宏观层次的旅游系统涉及的关联要素相要少;微观层次的旅游系统则主要指旅游企业系统,旅游企业系统是宏观层次的旅游系统的基本组织单位。 第三章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研究刈旅游客源子系统.J丢丽酥面而厩l卜————————————————————————————一,}::皇鎏堂坚型=:::_|旅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层次结构_1宏观:国际或国家范围内丧蚕耍_J微观:旅游企业系统图3—1区域旅游开发系统的划分思路和结构上图所示的是区域旅游开发系统划分的思路和最终的划分结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区域旅游开发,开发的对象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导向和目的是旅游需求,而在整个区域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又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和保障,再综合前人从不同角度对旅游系统的划分,将旅游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子系统,旅游需求子系统,旅游开发支持子系统。 第三章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研究图3—2区域旅游开发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图旅游目的地子系统是整个区域旅游开发的核心和基础。旅游需求子系统是市场需求角度的子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开发逐渐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发展,研究旅游需求市场,了解旅游者的最新需求,已经成为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两个子系统,旅游开发支持子系统是旅游开发的辅助系统,但它同样是整个区域旅游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开发需要开发主体,需要资金的注入,需要管理部门的协调以及各个环节的专业人员,这些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物力和人力。有力的开发主体、持续充足的资金来源以及正确的管理组织形式都是保障旅游开发顺利进行的关键。从以上这三个子系统入手,能够对区域旅游开发进行全面的把握,得到全面合理的评价结果,为旅游开发的后续环节提供基础。下面我们主要就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3.2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旅游目的地是区域旅游开发的基础,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核心,因此旅游地开发评价是区域旅游开发评价最重要的部分。按照保继刚和楚义芳对旅游目的地所作的定义,它是指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旅游者停留与活动的目的地。可见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不仅仅是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评价,它还包括旅游设施和其他相关条件的评价。对旅游业发 第三章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研究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的内容是旅游地开发评价的主要工作。3.2.1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旅游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确定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评价、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评价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评价四个方面。1.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是旅游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13引。在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中,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是明确旅游地特征,确定旅游地开发模式的基础分析。旅游资源按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即能够引起人们较大兴趣并且具有观赏、游览或休憩、疗养价值的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指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人文景观m引。旅游资源评价主要评价的是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特色性以及其数量、密度和布局。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而旅游资源的功能则是与价值相对应的,它是指经过开发后能够满足游客某方面需求的能力,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对旅游地开发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是指其在风格、形式等方面显著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属性,它是衡量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通常特色性越明显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其开发前景也越好,那些“新、奇、特、绝”的旅游资源往往能够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旅游资源的数量是指区域内旅游单体的数量b引,而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数量的多少,它可以表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聚集程度,旅游资源的布局是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的数量、密度以及布局也是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中的重要因素。2.经济环境评价。经济环境评价包括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基础设施的评价。一个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是对区域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分析,是一个地区对资本吸纳能力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态势。区域经济环境决定了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决定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力。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更依赖于区域自身的社会经济实力。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等指标去衡量。基础设施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之一,它包括交通运输设施和水、电、电讯、能源等其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是发展旅游地必备的前提条件,是保障旅游活动顺利 第三章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研宄完成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条件评价主要的关注点是可进入性和时效性。可进入性是基础、保证,时效性是质量水平,两方面缺一不可。水、电、电讯、能源等其它基础设施也是旅游地开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因素,评价中应着重对其保证程度、规划发展和共享性进行分析。3.产业环境评价。产业环境是指对处于同一产业内的组织都会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与一般环境不同的是,产业环境只对处于某一特定产业内的企业以及与该产业存在业务关系的企业发生影响。产业环境评价主要是分析相关产业入主一定区域的可能性或是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发展状况。产业环境评价主要包络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评价两个方面。外部环境有产业发展要素、市场状况及国家和地区政策等方面;内部环境则主要是指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结构。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经济效益最大化。旅游业的综合性、依托性及其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决定了对产业环境进行分析的必要性。旅游产业的发展所涉及的外部环境同其它行业相比更加复杂,且更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制订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对各种相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认真评估,以在庞大的旅游市场中找出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4.社会文化环境评价。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区域内居民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综合,它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社会文化环境对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文化差异、价值观念差异以及居民素质等方面。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风俗和理念,造就了不同的人文氛围,文化差异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且有些旅游地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其人文特色。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及态度,是决定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基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精神与文化的集中体现。居民素质通常是指当地居民受教育水平,也包括居民的思想开放程度,革新意识等方面。居民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影响其投资取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一个地区的改革开放程度和居民的革新意识,是旅游地开发的必要前提,它极大影响着当地居民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速度和总体规模。3.2.2旅游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了加强旅游地开发评价内容的代表性和表达上的直观性,我们用旅游地开 第三章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研究发评价指标体系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旅游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除了要综合考虑以上四个方面外,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1)显著性。指标的选取应能最大限度地揭示所要指向的评价内容,对于那些在各评价区域基本类似的指标应舍去,这样可减少指标的冗余。(2)相关性。指标的选取应与所要研究的范围以及目标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使建立的指标体系更具专业性。(3)动态连续性。区域旅游开发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区域内旅游开发的现状、潜力以及演变趋势,并能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4)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指标在评价时的主观色彩比较重,定量的指标可以克服这种缺点。但是许多指标很难量化,或者即使可以量化,也掺加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如主观打分法)。因此本文遵循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2.指标体系的内容在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时,我们主要采用了经验借鉴法。旅游资源评价方面,我们综合了楚义芳于1991年建立的旅游地评价因子模型和保继刚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并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在经济环境评价方面的指标体系构建中,我们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宏观经济方面使用过的指标包括: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年末储蓄余额等,我们从中选取了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基础设施方面常用的指标包括:客运总量、货运总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邮电业务总量、能源生产总量等,这些指标总体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即交通运输和水、电、能源设施。通过浏览有关旅游产业方面的文献,我们发现还没有学者刻意对旅游产业环境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了提取指标,我们对相关的定性或定量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发现学者们通常用三次产业贡献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等数值来判断某区域内旅游业所处的地位或总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用它们来表述产业环境中的外部环境;在谈到旅游产业内部发展状况时,最常提到的是产业结构和产业集中度,产业结构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个行业或部门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比例关系,而产业集中度则表示产业内部的企业数量和规模,这两个指标相结合,基本上能对产业的内部环境进行全面的表述。在社会文化环境指标的构建过程中,我们结合3.2.1中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关陈述,将其分为主要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和居 第三章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研究民素质三个层次,并把这三个层次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三个指标。在上述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建立的旅游开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第三章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研究J资源的数量、密度和布局f1/一愉悦度.。心地,卣k乏..f观贯钐。僵I、叫完整度Il特色性I厂旅游资源评价k一科考价值IU资源价值k科学价值]科普教市Ih⋯勺罴;√历史文化l√人均国内奸总值厂旅宏观经济发展状况|\71人均可支配收入游_\地刈开经济环境评价kI居民消费水平发<√交通运输评、I基础设施l<二价指标、LIl\l体N水、电、能源等设施系√三次产业贡献率¨部环境~第三⋯⋯数产业环境评价卜<√旅游产业集中度u。\I旅游产业结构郁环境I<二.主要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环境评价K文化差异‘一一一居民受敦育水平lp—r。N居民素质L。’。N社会秩序图3—3旅游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18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明确了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思路及具体的计量指标。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也为定量研究方法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3.2.3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的方法分析旅游目的地开发评价的方法从总体上来讲不外乎两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在定量方面,针对以上我们所构建的这种多因素、多层次的指标体系,适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专家征询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等。它们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①建立权重集,即根据每一层次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给每一因素赋予相应的权数:②运用专家打分方法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得出每个计量指标的级别隶属或得分,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整个体系的综合得分值;③根据综合得分对评价对象进行等级划分或横向比较。以上这种定量方法的优点是能够用具体的综合得分值直观的表述所评价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基础和现状。但是这种定量方法中包含着一定的主观分析,在权重确定以及定性指标的定量化过程中,都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其人为赋值,它的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专家的阅历经验以及知识丰富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它要求参加评价的专家不仅对旅游开发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还要对所要评价的具体区域有深入的了解,使得该方法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实际调研和寻求专家帮助的难度,本文在具体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采取定性的方法对旅游目的地开发进行评价。3.3旅游需求分析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根本基础,没有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以旅游需求为导向。因此旅游需求分析是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的发展,旅游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动机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探求其规律,是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3.3.1旅游需求影响因素旅游需求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与人自身的特征有关,因此,要深入了解旅游需求状况,把握市场规律,就必须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与旅游者自身特征有关的微观因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素,包括旅游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消费倾向等;二是与影响旅游需求的外部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我们称之为宏观因素。下面我们就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1.微观影响因素(1)年龄。调查发现,年龄与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不同年龄层的旅游者参与率不同。像探险、登山等专项旅游活动,年轻人的参与率较高;以观赏风景为旅游目的的活动,参与率随着旅游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一定年龄段后又因体力因素而出现下降的趋势。(2)职业。工作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及出游机会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旅游需求。像教师等相关职业人员,休假的时间比较多,也相对集中,因此其旅游需求比较大;而公务员及商务人员等职业者出差的旅游机会较多。(3)文化程度。一般说来,旅游者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旅游景观、旅游方式、旅游内容的要求也越高,而且文化越高,对世界各地情况了解的渴望越强烈,从而刺激了更多的旅游需求。2.宏观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旅游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旅游需求的产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相应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才会转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才会产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良好,各地的固定资产投资才会增多,旅游基础设施才会更加完善,旅游区域的开发与规划层次才能上升,也因此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因此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旅游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政策、国家政局、休假政策等Ⅲ’。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政策是旅游客源市场向外扩散的前提条件。政治稳定性也是保障旅游需求的必要条件。3.3.2旅游需求分析方法研究目前,旅游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旅游客源市场细分与旅游需求预测。旅游客源市场细分主要是指从自然属性、心理偏好以及区位距离等方面对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和过程进行的具体分析,它包括旅游心理学和旅游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用。旅游客源市场的细分是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产品设计和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条件,这一部分的主要方法为定性分析。旅游需求预测主要是指旅游人数或规模的预测。旅游需求预测可以帮助区域旅游开发主体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是制定区域旅游开发战略和市场营销决策的基本依据。旅游需求预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测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旅游需求预测分析方法的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灰色预测分析、神经网络和缪尔一温特斯指数平滑法等。其中又以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为主。回归分析的主要研究过程是:首先,以相关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以旅游人数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然后,在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分析。它的优点是通过模型的构建既体现了旅游人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又能对其进行预测,得出具体的预测值。时间序列分析则是构建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数据模型,进而得出预测结果的分析方法。而旅游规模或人数是横截面与时间序列两者结合的数据,它受相应各期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同时本身又是一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单纯的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都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需求预测的方法进行改善,提出了新的旅游需求定量分析方法。3.3.3旅游需求预测的PC—LRMA方法1.方法综述‘PC—LRMA方法是主成分分析、线性回归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PC是PrincipalC0mponents的简写,表示主成分分析法,LR表示线性回归(LinerRegression),MA则表示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移动平均(MovingAverage)。该方法的总体思路是: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众多的影响因素进行降维;然后作回归分析,构造解释变量和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而移动平均代表的是数据的时间序列性,在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添加随机变量,补充相关影响因素不能解释的部分;最后在已构建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分析。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很多,对其逐一进行分析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大量工作,通过主成分分析发我们可以选出主要的因素,再对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为了进行定量分析,我们要构造旅游需求与其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这一部分可以通过线性回归来实现,但旅游行业的本身的敏感性和一些随机误差决定了单纯的线性关系不足以解释旅游人数的时间序列性,这就需要补充相应的变量。以上分析说明PC—LRMA方法在旅游需求预测分析中是可行的也是适用的。2.具体分析步骤(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主成分的概念是由生物统计学家Karlparson在1901年引进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指标,以达到降维的目的1371。设有n个样品,每个样品观测p项指标(变量):X,,X:,⋯,X。,则生成的新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的综合指标变量即主成分为:r互=aIlxl+a2l—k+··JE=a12xI+a22五+·.1;;㈡LC=aI,xI+a2|l,x2++ap、XP·+np2Xp-·+口,,X户‘其中净l。⋯,p(2)LRMA模型构造a.作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回归模型包括按自变量的个数分为一元和多元,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变量往往受多个变量的影响,则表现在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有多个,其表达式如下:yf=屁+屈xI,+及x2,+⋯+屏魂,f=1,2,⋯刀其中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屏为第k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则这样的模型被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b.添加时间序列相关变量在先行回归模型构建的同时,我们还要判断旅游需求数据本身的平稳性,如果这组时间序列数据是不平稳的,说明这组数据与时间t明显相关,这就需要我们添加时间序列相关变量。如果时间序列y,是它的当期和前期的随机误差项的线性函数,表示为:"=甜,一日玎,-l一6}’甜卜2一⋯一吼材,-g(1)式(1)称为q阶移动平均模型,记为姒(q),其中鼠为移动平均系数,是待估参数。以上两个部分相结合,就构成了LRMA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只=风+∥Ixl,+反x2,+⋯+以x打+虬一舅甜,一l一岛z,,一2一⋯一岛“,-叮(2)表示因变量既与相应的影响因素有关,又与时间t有关。c.模型检验模型构造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参数和模型整体情况进行检验,以判断模型和合理性和各个系数的显著性。(3)模型预测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得出具体的预测值。通过以上模型对旅游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既可以了解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影响我国旅游市场的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又可以判断旅游需求数据本身的时间序列性.还能得出具体的预测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确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在充分了解所开发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市场等因素,·从战略高度出发,确定区域总体的开发模式,而且还可能随着开发的进度进行调整。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确定也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一个区域的具体开发模式往往是针对这一区域的特色的旅游资源或是特殊的区位和发展状态的,这使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由旅游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本文在研究区域旅游开发模式时,首先分析国外旅游岛的成功案例,并对核心要素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和实际开发提供思路。4.1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总结4.1.1马尔代夫海岛开发实例啪1马尔代夫位于印度洋,是有名的群岛国。它的开发已有30余年的历史。马尔代夫的成功开发源于以下几个因素:重视规划、整岛出租、重视环保、严格的监督管理和优质的经营服务,它的开发模式因其典型性被称为“马尔代夫开发模式”,为许多海岛开发所借鉴。1.重视规划。在马尔大夫群岛开发过程中,每个海岛的开发计划都要经过仔细的设计、严格的论证和国家旅游部审批,最后由旅游部决定其是否开发;在开发实施过程中,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所设计的旅游开发计划执行,保证了开发计划的贯彻和执行。2.整岛出租。马尔代夫采取国际招标的方式,将海岛及及周边海域进行整体出租,并且要求承租者按照“一岛一店一风格”的模式进行开发,使得每个岛屿都有自己独特的氛围,给旅游者一种感官上的享受。3.重视环保。政府在海岛建设时,设定了“三低一高”的原则,即要求低建筑、低密度开发、低容量利用、高绿化率;海岛的开发规划、卫生设施建设和垃圾处理等都要服从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在政府的宣传和呼吁下,岛内居民的环保意识强烈,另外,马尔代夫还要求游客不得喧哗吵闹。岛内的各项环保措施使得马尔代夫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其长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4.严格的监督管理。为了加强海岛的监督和管理,马尔代夫成立了旅游部,并赋予其极大的权利。旅游部负责海岛的出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海岛开发计划的审批,同时对海岛各项事务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了海岛开发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5.优质的经营服务。马尔代夫旅游项目繁多,服务水平高,可以满足游客各种需求;同时度假区实施封闭式管理,禁止非旅游人士随意入内,这样既节约了经营管理成本,又营造了相对安全、舒适、安静的环境。4.1.2夏威夷模式分析‘391夏威夷,是夏威夷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总面积10923平方英里,地处热带,气候却温和宜人,拥有得天独厚的美丽环境,风光明媚,海滩迷人。夏威夷没有现代工业的发展,因此空气和海水受到的污染很小,再加上本身拥有的旅游资源,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欣然向往,故有“人间天堂之称”。夏威夷的旅游开发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在夏威夷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紧紧抓住气候和景观优势,突出旅游业的龙头地位,重点发展度假旅游。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建筑业和零售业的发展,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2.基础设施先行发展。为了进行旅游开发,夏威夷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策略。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通往四邻岛屿的小飞机,在加上方便快捷的公共汽车、快艇、游船,以及高度发达的邮电通讯设施,为夏威夷的旅游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3.开发独特文化。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的灵魂。夏威夷岛也是一个多族裔多文化的岛屿,众多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利用,形成了波里珏尼亚文化中心等一批知名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4.重视环境。与马尔大夫一样,夏威夷在海岛开发的同时也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自然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严格规定了各种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并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尽可能多的创造绿地。同时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以及对外来游客的友好度,加大人文环境建设力度,也是夏威夷开发的重要经验。4.1.3新加坡开发模式分析例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它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与马六甲海峡南口想毗邻。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同时具有“花园城市”的美称。新加坡在开发模式上的成功经验有以下方面:1.创造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新加坡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在旅游形象提升方面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他们结合本国的发展战略,对当地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和设计,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度,逐步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2.树立文明形象。新加坡非常注重社会文明建设,在大力的组织和宣传下,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都能做到礼貌待人。此外新加坡每年都开展“礼貌是我们的处世态度”为主题的全国文明礼貌活动,调动全体居民对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3.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新加坡居民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总人口有410万。不同背景的传统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而又各具特色。当地政府对那些极具民族风情的建筑和设施予以保留和完善,使之逐渐发展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如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牛车水(唐人街),犹如印度缩影的小印度,充满马来风情的马来村,还有阿拉伯街、荷兰村等,这些地方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极具吸引力。4.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新加坡成立了全国旅游促进会,将之作为政府的旅游咨询机构,全面负责国家的旅游事业。旅游促进会在全球各大城市都设有办事处,它注重各地市场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宏观发展战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4.1.4其他海岛开发模式分析美国在海岛开发的过程中,具体做法主要有:成立跨部门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与海岛相关的事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强海岛涉外管理工作,严格要求外来人口入境签证。印度尼西亚海岛开发实例“1: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大约有6000个有人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印度尼西亚对海岛的开发主要采取出租的方式,海岛租用者拥有30年的岛屿使用权,30年后可以申请延期;为了保护租用者的合法利益,印度尼西亚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4.1.5总结对以上海岛开发成功案例进行总结,得到五个关键词句,分别为:重视规划,突出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重视生态保护,优质服务、监督管理。超前的规划,成功的旅游产品是基础,严格的管理和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区域形象,而自始至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了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是以上海岛开发成功的核心要素,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拓宽思路,寻求区域开发的最佳模式。在研究区域旅游开发模式时,我们可以结合第三章旅游开发评价中对旅游系统的层次划分,从以下重点要素进行分析: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1.旅游地子系统和旅游客源市场:区域旅游产品整合。2.旅游地开发支持子系统: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开发融资模式。4.2区域旅游产品整合分析4.2.1区域旅游产品概念旅游产品是旅游开发活动的核心,是旅游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由于不同的学科基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目的,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总结旅游产品的概念有:理论上旅游产品指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整个经历;从经济学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整体概念;从规划和实践的角度看,旅游产品是一种空间和时间并存的点线艺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差异化产品的需要,旅游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和延伸,目前旅游产品的种类包括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康体休闲产品、商务旅游产品、文化类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其中专项旅游产品是指登山、考古、探险和科考等类型的旅游活动,而特色旅游产品则包括刺激型旅游产品、冒险旅游产品、海底旅游产品和体育观战旅游等。区域旅游产品不同于单项的旅游产品,它是一个区域内单项旅游产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的总和14训。旅游线路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结构,组成有序的系统,形成旅游带和旅游面。区域旅游产品可以看成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类旅游产品优势互补数量比例适中,并且能够突出产品特色,弥补单项产品的不足,从而加强区域旅游的市场竞争力。4.2.2区域旅游产品整合区域旅游产品整合是在落实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前提下,以区域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对旅游产品的类型、空间结构以及要素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形成一个内涵丰富有机整体,为旅游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旅游体验。当前。受旅游业“低投入、高产出”的吸引,很多地区盲目的低水平开发建设现象突出。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布局,许多旅游产品的开发各自为政,乱开发、乱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开发的旅游产品功能单一,缺乏内涵。国内旅游业现仍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为重点,各种专项、专题与特种旅游产品的开发较少,致使雷同产品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缺乏差异性,这也制约了我国海外旅游市场的发育。而且由于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旅游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致使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相应的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旅游产品整合作为区域旅游开发的重点环节是保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开拓国外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1.旅游产品整合的原则(1)市场导向性原则。旅游产品的开发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者的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向导和动力,因此,旅游产品整合必须随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加强市场预测,有针对性的预先开发优等资源。同时要尽量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进一步掌握目标市场的主要需求,以做好市场定位,是区域旅游产品有主题、有差异、有层次性,以满足旅游者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2)可持续发展性原则。随着“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加重,生态环境超载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向人类提出预警,生态保护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我们应严格遵按照旅游产品开发的规律和旅游地的可承载力,注重旅游地的生态保护,不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追求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和谐发展原则。和谐发展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旅游产品、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企业,三者要相互协调;二是旅游者和旅游区当地居民、外来文化和旅游区人文环境要和谐发展。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要考虑当地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康文明的旅游活动,不能使旅游地因外来文化的入侵而丧失原来的人文气息,也不应使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到来产生抗拒,以破坏旅游区域的文化形象。2.区域旅游产品整合(1)旅游产品类型整合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雷同的旅游产品。对区域旅游产品的类型进行整合,改变传统单一的产品结构,不断完善休闲、会议、科考、体育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鲫。比如说在以某类产品类型为主的区域,辅之以其他类型的产品,以避免游客的审美疲劳;注重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像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产品,同时要完善与之匹配基础设施的技术:保留具有原始风情的民俗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区的人文气息:根据不同客源地的旅游者开辟不同的旅游线路,如短途旅游、国内长途旅游以及国际旅游等。(2)旅游产品空间布局的整合旅游产品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和交通线的空间组合关系,它的本质在于把不同区域上的不同类型而又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合理的联结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网络,使整个网络体系中的各个要素(即各个旅游景区)在保留原有个性的基础上相互弥补、相互衬托,层次化、系统化“"。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圈层模式是区域旅游产品空间布局的三种基本模式。增长极模式强调区域旅游中心,他的特点是重点开发确定的旅游中心区域,将其发展成旅游企业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集中地,同时,这个集中地也应该是旅游者的主要聚集地。这个中心区域就是增长极,它将作为“圆心”区域,为旅游活动向四周空间的扩散做准备。旅游增长极的确定不应以主观因素为主,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区位条件,以确保其作为增长极的带动作用。点轴模式即有意识地选择交通线作为区域开发纽带和客流运行通道的生长轴,重点开发中心旅游地和位于生长轴附近的旅游地14¨。点轴布局模式中,强调“点”主导地位,并依据其综合条件划定节点级别:“轴”的选择以点为依托,同时结合交通、客源分布和资源特点。圈层布局模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旅游地由内向外扩展的空间布局,圈层布局的区域应具备以下条件H¨:具有规模大、辐射强的中心旅游地:中心地位于区域中心或附近位置、其他旅游地在区域内大致均匀分布;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交通发达,不仅要形成旅游接待网络,还要形成资金、人才、信息、物资的流通网。(3)旅游产品要素整合旅游产品的要素整合要借鉴“木桶原理”,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滞后,都会使整体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受到影响。行的要求是改善旅游区域内、外两部分的交通,实现外部可达,内部顺畅。住宿的基本要求是,改善已有的住宿设施,同时提高服务水平和文化氛围,注重不同档次结构的划分,使住宿本身成为旅游吸引物的一部分;食的方面,要深入开发当地特色食品,并将其精细化、品牌化:购物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增加当地特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鼓励或财政措施等有效手段打造像香港那样购物广场模式;娱乐方面主要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民俗旅游产品。4.3旅游管理体制分析旅游管理体制是以国家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为依据,以计划、税收、信贷等经济政策为调控手段,以旅游经济信息为媒介,以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为监督保证体系的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悃¨。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与市场机制相配合,实现旅游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也在不断进行优化,以适应市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场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机制还未形成法制化模式,而是由各地区根据自身旅游业发展状况设置旅游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地方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协¨:1.上海模式。即由旅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管理模式。1997年初,上海进行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成立了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它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承担全市旅游行业管理的职能,市政府下辖的旅游局、商业局、交通办、园林局和一些旅游集团公司均为委员会成员,形成了以旅游、商业、交通、园林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大旅游管理体制。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体现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权威,具有明确的职责划分。2.北京模式。北京于1998年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其基本知道思想是:贯彻大旅游思路,将旅游局行政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彻底分开,充分发挥联合优势,盘活国有资产,进行资产重组,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3.广东模式。广东旅游局及其各地市旅游局采取的是一种与旅游开发总公司合二为一的混合体制,实行一套机构两个牌子,局领导兼任总公司及下属企业的负责人,既承担政府管理职能,又从事企业经营活动。这种管理体制虽违背了政企分开的原则,但却适应了广东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实际状况,在现阶段还是有效的。4.陕西模式。陕西1998年进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是:第一,成立旅游工作小组,负责旅游法规、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则的制定,对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协调旅游经济活动中各部门、各地区的相互关系。第二,成立旅游集团公司,该集团公司冲破了条块分割的束缚,将旅游与文物结合在一起,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极大提高了陕西旅游业的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5.香港模式。香港的旅游业由香港的旅游协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管理。旅游实行会员制。旅游协会理事会的委员一般由政府委任,一部分由会员推选,既有行业自律,又有政府权威。以上几种管理体制,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色,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值得我们借鉴。但是综合分析我国的旅游管理模式,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是:旅游管理机制部分领域职责交叉,权责不清晰,在具体处理事务时各行其是,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影响了行业管理法规的实施;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管理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和有效的协调,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需要地区或部门间的相互协调,而现行的管理机制在这个环节的设置还比较薄弱,导致许多问题无法有效的解决,像区域旅游资源等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管理缺乏权威性,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旅游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得管理缺乏权威性。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区域旅游更快更好发展的保障。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会延缓甚至阻碍区域旅游的发展,错失发展机遇。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除了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状况外,还应参照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的现象。‘2.建立跨区域的旅游协调机构。3.建立健全旅游法律法规系统,为旅游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4.4旅游开发融资模式分析区域旅游开发具有规模大,综合性强,牵扯多方利益等特点,且项目开发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项目。很多学者强调资本市场对于旅游开发的重要性,认为应将资本市场至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H引。国外旅游岛在开发时,-多采用海岛整体出租的方式,使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经济体处于海岛开发的主体地位,国家只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而目前我国在旅游开发方面,政府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政府的主导和参与,能够积极促进区域旅游的迅速发展,也能够起到很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但是,单靠政府的财政投资,还远远不能满足区域旅游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旅游开发的资金短缺和大量资金在民间闲置的双重矛盾,导致了旅游开发融资模式的逐渐转变,新型的融资模式被不断应用于旅游开发项目上。目前我国旅游开发融资模式包括:政府的财政投资、招商引资、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旅游公司上市等方式。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和国内对于融资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融资模式被提出或应用于实践。1.BoT融资模式。BoT是英文Bu订doperateTransfer(建设一经营一转让)的缩写,它是指特许商融资建设某项设施,并在一定时间内拥有该设施的经营权,通过经营回收投资并获得利润,期满后将此项目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机构。在旅游项目开发中,BOT融资方式的引入既可以运用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如道路、交通、能源和电力等,也可以扩展到诸如旅游景点BOT、旅游景区BOT、旅游线路BOT、旅游专项产品BOT等多种方式,这样既可以获得短缺的资金,又可以得到旅游项目从策划、运营到经营的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于提升中国。旅游产业,有着积极意义¨引。2.DCT融资。DCT融资模式即分散一联合一移交方式,是一种政府和私营企业共同建设和管理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进方式,它是王卫玲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的适合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资方式。分散,是指将项目按开发风险的大小进行划 第四章成熟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研究及核心要素分析分,分别由政府和企业投资,对于风险较大,盈利较小的项目,像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由政府承担其开发建设任务,私营部门则承担风险较小、盈利较大的项目,包括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联合,是指在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完成后,由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对大型旅游项目进行运营管理。因为在项目开发初期,政府承担了更大的风险,所以在项目运营期,大型旅游项目的运营所得,应先偿还政府投入的资金,直到政府的所有投资全部收回后,项目的运营管理权完全交由私营部门,这时政府只起监督和管理作用。移交,即指移交运营,在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私营部门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14利。3.设立旅游股份公司,利用证券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广泛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扩大旅游开发商的规模,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总结以上融资模式,它们的共同点是开拓除政府财政投资之外的多条融资渠道,通过降低风险等方式吸引投资。而在具体执行时,这些不同的融资模式又有其不同的适用性。在选取某一区域旅游开发的融资模式时,我们应立足当地旅游开发现状,结合整体规划思想,综合借鉴各种融资模式,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新的融资渠道。为了鼓励和吸引各种投资,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地位,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其主要措施包括:1.深化旅游投融资的体制改革,保障投资主体利益。2.出台优惠的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3.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吸引投资。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5.1海南国际旅游岛概况海南省地处祖国最南端,占地面积353.54万公顷。它是我国最大的海洋省份,海洋面积占200万平方公里。海南位于东经108037,~lll005’、北纬3030’~20018’的热带区域,是我国唯一一个热带海岛,岛屿个数达到280个。海南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面积达200.73万公顷,有四个国家级热带原始森林区。2009年底,海南省总人口为879.56万,其中有黎族、苗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约154万人。海南省建省20多年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其他发展地区相比,经济水平明显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海南省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不能适应过快的工业发展。加快海南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海南省经济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随着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产业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地区将旅游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对海南来说,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海南重点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性。200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明确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发展目标,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中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我国将于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海南的整体战略定位是: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5.2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评价5.2.1旅游目的地评价1.旅游资源评价海南省地处热带,旅游资源环境优越,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省内岛屿多达280个,拥有稀缺的热带原始森林,海岸线长达1823公里,拥有53个自然保护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有9个。山河数量众多,景观优美,更有分布广泛的温泉资源。海南省少数民族人口重多,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表5.1列出了海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及其价值:表5一l海南省旅游资源及其价值分析表资源价值旅游资源资源的数量或描述特色性观赏科学价文化价值值价值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沙岸占海岸带景观√50—60%山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J自热带原始森林森林总面积200.73万公顷,共有4●√-√然个热带原始森林旅大河“万泉河风光’闻名全国,另有南√游渡江、昌化江等资瀑布有太平山瀑布、百花岭瀑布、五指√源山瀑布等火山马鞍岭、雷虎玲、罗京盘火山口√溶洞落笔洞、千龙洞、皇帝洞√温泉蓝洋温泉、七仙岭温泉等-√珍禽异兽574个野生物种,53个自然保护区√、,√始建于康熙四十年,相传是后人为琼台书院√纪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丘浚而建海瑞故居海瑞故居及海氏家族祖墓四座_√_-人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01年6文五公祠月26日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旅点文物保护单位游素有“海南第一山”之称.电视资东山岭剧连续剧《红楼梦》片头中的“飞√源来石”,就在东山岭上红色娘子军海南琼海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博鳌亚洲论坛成立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论坛√会址组织资料来源:本文搜集整理海南岛的海南线长达1528公里,其中沙岸占50~60%。海水清澈,平静柔和,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水温适中,是海浴、日光浴的理想之地,具有极高的观赏及休闲价值。以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热带木本生物群落红树林以及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己建立了4个红树林保护区。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海南岛具有重多的山河景观。在海南岛,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1座,气势雄伟,形态各异像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歌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类锋岭、吊罗山、霸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胜地。江河风光优美动人,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另有南渡江、昌化江等重多河流,河水清澈,蜿蜒有致。大山深处瀑布众多,通什市的太平山瀑布、琼中县的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都久负盛名。海南岛上还有不少水库,特别是松涛、南扶、长茅、石碌等水库具湖光山色之美.不是湖泊胜似湖泊,也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海南岛上温泉分布广泛,其所在区域景色宜人,温泉本身水量大、水质佳,温度适中,是融观光、科研、休闲疗养于一体的珍贵旅游资源。而海南最具特色的是它的热带原始森林,最著名的有乐东县尖峰岭、昌江县霸王岭、陵水县吊罗山和琼中县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尖峰岭最为典型。除景观之外,海南的物种资源也很丰富,据统计,海南的野生动物油574种。为了保护珍惜物种,海南已经建立了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其中有昌江县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县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市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等。海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包括黎族、苗族、壮族、回族等,这些民族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相互冲突、然后融合,形成了海南特有的人文资源。海南拥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古迹以及特色的文化艺术和民间风俗。历史名人有丘浚、海瑞等,这些人有的文才出众,有的政绩卓著,都为后人所敬仰,贬谪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海南岛作为远离中原的海岛,在朝廷的眼中偏远落后,是古代贬谪人士较为集中的地方,有隋朝杨伦、宋代苏轼等这些贬谪人士的到来,给海南岛注入了中原文化,使得海南岛的文化遗产更加丰富多彩。历史古迹有三亚的天涯海角、鹿回头、落笔洞、海口的五公祠、儋州故城、文昌市的文笔峰塔、澄迈县的美榔双塔等,这些都使得国内外游客在此流连忘返。海南省的特色文化艺术也颇为丰富,目前为止,海南省拥有国家级保护单位14处,历史文化名城l处、历史文化名镇1处、历史文化名村l处,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个项目(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9个项目(另有6个项目有望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0个项目H副。相较于自然旅游资源,海南岛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但是开发力度却远远不及自然旅游资源,这使得很多具有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文化底蕴不丰厚,知名度低,没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在大力开发自然旅游资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源的同时,海南岛应深度挖掘海南的人文价值,对各种人文脉络进行研究,突出海南的人文特色,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海南国际旅游岛在旅游产品方面更具竞争力。2.经济环境评价建省20多年来,海南省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增幅最高达到18%左右。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9年达到1375l元。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将更多的消费放在精神生活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图5.1显示了海南自2000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走势。图5一l海南2000年至2009年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趋势图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因为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原因,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2009年海南省人均GDP为19254元,而全国人均GDP的值为25575,由此可以看出海南的发展现状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是加快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步伐。基础设施方面,海南省2009年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达979750公里,较2000年增长了562566公里,其中民航航线增长559685公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海南航空发展迅速,和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共能与39个国内外大中城市通航,国际航线达到69个。民航交通线路的完善,使得海南省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营运网。海南岛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通车里程达20041公里.以“三纵四横"为骨架,由海口至三亚的223、224、225三条干线国道公路贯穿岛内,还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也都有支线相连,环岛高速公路的东线建成后,西线也在2000年全线通车,由海口到三亚只有4个小时的高速路程,中线公路建成后,两地之间的时间距离会更短,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环岛交通网络。海运也是海南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有数十个港口,其中最大的四个港口分别是海口、三亚、八所和洋浦,此外还有清澜、铺前、新村、白马井、博鳌、新盈等主要港口。海口和三亚两港口己开辟对外贸易航线条,和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有航运业务往来,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旅游者到海南来观光游览提供了方便。2010年海南省计划交‘通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其中公路建设计划投资50亿元,水路建设计划投资18亿元。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将会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打好基础,促进海南省旅游也的快速发展。目前,海南省拥有大广坝、松涛、大隆等七个大型水库,总库容达到67.34亿立方米。2011年海南省将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兴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工程性、区域性缺水问题,确保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的用水。3.旅游业发展状况2009年海南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250.33万人次,其比上年增长9.2%。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5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1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72亿元,增长10.08%。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第三产业收入的28.3%;占全省GDP的12.8%,远远高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旅游业作为海南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地位日益凸现。海南国际旅游岛被列为国家战略部署后,其建设受到国家和省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在大力推进之中,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目前海南省旅游饭店总数为460个左右,客房总数67391间,床位总数为124689间,旅行社总数240左右。海南已经具备了年3000万人次的接待能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仅仅的“量"达标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质”的提升。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旅游服务质量,不断向国家标准靠拢,努力与国际旅游事业接轨,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必经之路。5.2.2旅游需求分析1.旅游需求定性分析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之外,越来越重视自身精神需求。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教育文化的发展和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单一的旅游产品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人们的旅游目的,对旅游交通方式及其时效性的要求以及旅游目的地接待质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化。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外国入境旅游人数也在迅速上升。表5.2表示的是近两年按旅游目的不同划分的入境旅游人数构成:表5—2按目的不同划分的外国入境旅游人数构成2008年2009年按旅游目的分类人数(万人)比重(%)人数(万人)比重(%)会议/商务567.769423.34523.7223.9观光休闲1203.958549.491013.2746.2探亲访友6.79lO.288.010.4服务员工243.1908lO.00227.3710.4其他410.82416.89421.3819.2数据来镶:2009年国冢统计年鉴由表中可以看出,外国入境旅游以观光休闲为主,会议、商务次之,其他事由的旅游人数则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他事由主要包括特色文化活动、重大的体育赛事以及各种刺激性旅游方式。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不断满足人们各色的旅游需求为目的。根据对旅游需求的分析,海南应继续完善观光休闲类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会展业,不断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不断丰富各种特色文化的内涵,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2.旅游需求定量分析为了研究旅游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未来旅游需求进行预测。我们采用PC—LRMA方法对海南省旅游需求进行分析。(1)指标的选取因为定量分析的要求,我们在选取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同时还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具有代表性。宏观影响因素方面,选取的指标包括:人均GDP(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些指标是相关的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在微观影响因素方面,代表指标包括: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像职业、心里偏好等因素,虽然对旅游需求的影响也很大,但因难以进行定量表述,而没能将其纳入定量分析中,这也是本文模型建立方面的一个不足之处。国家统计年鉴对人口年龄的划分是: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从体力、心理等方面分析,在这三个年龄段中,旅游需求最大的为15~64岁,因此我们用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对年龄结构进行赋值。而受教育程度采用的数据是每十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的比重,代表旅游需求较大的那部分人群。需要解释的是,我们在进行定量分析时,因变量是海南省旅游人数,这些旅游人数包括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来自国外的旅游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者,也就是说旅游客源地是全国各个地区甚至是国际市场。因为国外游客所占比重还相对较小,我们将旅游客源地暂定为全国范围。以上这些解释是为了说明,所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的数值应是全国的统计数据(而不单单是海南省的)。海南省作为旅游目的地,其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也对旅游需求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选取交通运输密度及饭店和旅行社个数分别作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代表指标。其中,交通运输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上的交通线路长度,它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铁路运输发达程度的指标。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跨国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也是刺激旅游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考虑数据可得性的同时,我们选取了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指标来描述海南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关联程度,以此来反映海南省对于国际游客的吸引力,该指标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所要研究的内容,不足之处还请见谅。具体指标数据如表5—3:表5—3海南省200乱2009年旅游人数和相应指标数据年份旅游人数x。x:Ⅳ。Ⅳ..、,;.Y.一,Ⅳ。x,2000100757497858383.732917.743470.1O.4414687693871287842001l12474808622416.337213.543770.4O.5616002124021762382002125496539398472.143499.9433.570.30.7173000241818668620031234112310542514.656566.6438.770.40.86162966l43122787l20041402880212336554.270477.4455.870.91.42206449948434016820051516473514185607.488773.6464721.6l215336552225917520061605024116500670.7109998.247172.31.82283522054539735820071832514420169752.5137323.9493.672.51.92320183456973574920082060004623708815.7172828.4522.772.72.043885675636105241820092250325825575895.4224598.8519732.1338468196951505382数据来源:200l~20IO年国家统计年鉴及海南省统计年鉴表中指标分别代表的是:X.:人均GDP(元),X,: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1978年=100),X,: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X,:年龄结构,饩:受教育程度,X,:交通运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X。:饭店和旅行社个数,X。: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万美元)。(2)模型的建立和检验①首先针对上述指标体系。我们利用主成分分析发对其进行降维。下面我们对其结果依次进行分析: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表5—4相关系数矩阵Con胃IaUonMatr-xX1X2X3X4×5X6X7X8×9COrrelationX11.000.992.989.990.951.931.990.989.944x2.992·1.000.981.969.958.955.974.990.921X3.989.9811.000.971.928.900.970.988.971x4.990.969.9711.000.937.915.988.974.933×5.951.958.928.9371.000.970.941.960.820x6.931.955.∞0.915.9701.000.918.950.787×7.990.974.970.988.941.9181.000.971.926x8.989.990.988.974.960.950.9711.000.932×9.944.921.971.933.820.787.926.9321.000在进行主成分之前,我们要计算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若指标之间完全不相关,压缩指标是不可能的,即不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表54表明九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表5—5变量共同度CommunaIi妇esInitiaIExl阳ctionX11.000.996X21.000.987X31.000.978X41.000.974×51.000.926X61.000.896X71.000.974X81.000.991X91.000.877表5.5为变量共同度。表中最后一列数据都大于O.85,表明提取的主成分对每个变量的解释程度都较高。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表5—6方差贡献率TotaIVarIanceExplaInedOOmD0InitiaIEigenVaIuesEx【raCtiOnSumsOfSquaredLOadingSnenCTOIal%OfVarianceCumuIa“ve%TOtal%OfVarian∞CumuIaCive%●18.59995.54095.5加8.59995.5402.2863.17698.7163.058.64399.3594.030.33399.6935.016.17499.8666.008.08699.9537.004.03999.9928.001.008100.00095.797E-66.441E.5100.000E×I陀ctiOnMethod:PnncipaIC0mpOnentAnaIysis.表5.6表示的是方差贡献率,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本例提取了一个主成分,其总的方差贡献率为95.54%,即所提取的主成分解释了总变量的95.54%,说明所提取的主成分能够较为全面的代表原指标体系。能实际意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出,海南省旅游人数目前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和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加大旅游产品整合和创新力度,完善海南省旅游配套设施,加强海南省本身的旅游吸引力,使海南省旅游人数的增长与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挂钩。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表5—7因子载荷矩阵C幻mD0nent1×1.998X2.994X3.989X4.987×5.962X6.947X7.987X8.995×9.936表5—8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5.7为因子载荷矩阵,其中的数是这成分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其绝对值的大小代表了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程度。表中的数值都在0.9之上,说明所提取的主成分涵盖了几乎所有变量的全部信息。表5.8为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根据该矩阵,可以写出标准化的原始变量表示的主成分表达式。根据表中数值,我们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厂=O.116m+0.1l6也+O.115x3+0.115“+0.112x5+0.1lx6+0.115x7+O.116埔+0.109固②LRMA的建立。本文采用试验法建立了有关旅游人数的LRMA模型:其结果如.下表:表5—9LRMA相关指标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表5—9表示的是LRMA模型的系数及其各个检验结果。由表可以看出,方程的系数显著不为0,通过了t检验,通过F检验可以得出方程整体也具有显著性,说明方程是合理的。其中AdjustedR—squared调整判定系数为0.998073,表示方程的拟合优度为O.998073。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写出方程:y=15288133+4079218幸厂一0.992269【删(3)】其中f是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主成分得分,其系数为4079218,15288133是方程的常数项,MA(3)表示的是三阶移动平均过程。整体来说,我们得出的模型是合理的。模型建立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模型对未来的旅游人数进行预测,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定量数据。E三!三三囝图5—2原数据与预测结果对比图图中,Y是原数据,YF是通过方程预测得到的数据,通过两条线形图的对比,可以看出预测结果的变动趋势与原数据很接近,这说明用此模型得出的预测结果是可信的。通过预测,我们可以得出海南省2011年旅游人数为2801.25万人次。旅游需求的预测数据可以为海南省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以及饭店、旅游社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数量标准,也是制定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度的重要参考指标。5.3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的相关建议总结上述各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类旅游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产品开发以初见成效,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明显不足;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辅助,海南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已基本满足臼益增长的旅游人数,但是建设标准和服务质量仍与国际旅游标准相差甚远;旅游需求不仅仅有量的增加,还有质的变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急需被开发。除此之外,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之中出现了“民冷官热”的问题,表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强调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将此作为海南乃至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而当地居民热情不大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前景良好,大量房地产开发商进驻海南,旅游房地产持续升温,而目前海南本地居民收入偏低,高房价给当地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2.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项目的逐步展开,被征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固定的住所和职业,其生计产生了重大问题。‘3.为了建设生态保护区,维持良好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区内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这些限制性的制度同时限制了保护区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收入增长。以上这些问题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及时充分地享受到发展成果,使国际旅游岛建设真正成为一项“强岛富民”的工程,是国家和海南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基于以上问题,以国外海岛开发的成功经验为借鉴,本文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5.3.1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国家和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应该发挥这种主导地位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做好旅游开发的支持保障工作。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进行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积极借鉴国外旅游岛开发的管理模式,增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海岛开发过程中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管理和监督的能力。统筹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标准和具体实施步骤,协调各级政府、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加大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行业执行标准。解决旅游业普遍存在的“杂、乱、小’’问题。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2.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是从侧面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路径,它包括通过离岛免税政策对购物需求的刺激,通过相关的金融优惠政策促进融资,通过法律法规对行业进行监管和规范。3.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一方面是尽快解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产生的民生问题:让当地居民实际感受到海岛开发的好处,以此引导当地居民使其认识到海南岛开发对当地发展的积极作用,实现全民建岛。另一方面是通过国家的影响力树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美好形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5.3.2基础设施先行基础设施先行是夏威夷海岛开发时的成功经验。方便快捷的交通线,舒适的住宿环境,是除旅游产品之外对旅游者的整体旅游感受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海南省发展起步晚,基础设施薄弱,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首要任务。对内通畅、对外可达的全方位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快捷方便的物流系统,完善的水利工程和水资源合理配置,能源运输管道的改善与能源结构的优化,都是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走向国际的必要条件。为了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应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同时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资本的注入,解决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加大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以国际市场为参照,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保障基础设施的高质量、高水准。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应不断提升“软”环境建设,即提升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接待场所的服务质量。健全旅游管理体制,规范旅游行业制度,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治理,以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同时,组织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通过“软”环境的提升给旅游者以良好的旅游体验。也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树立良好的形象。5.3.3对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丰富旅游产品,形成“对内以观光休闲产品为主,对外辅以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双核心竞争力产品体系。特色旅游产品几乎是每个海岛成功开发的原因之一。在海岛开发过程中,没有差异化产品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海南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方面有热带原始森林、海岸带景观以及温泉特色旅游资源,人文资源方面有名人故居,博鳌亚洲论坛等资44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源。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打造优势旅游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市场分析,目前旅游者仍以观光休闲为主要目的,珍贵的热带原始森林,优美的海岸风光,宜观宜康的温泉、满足上层游客的高尔夫俱乐部等高端旅游产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制胜的核心竞争力。从国际市场角度来看,巴厘岛、夏威夷等热带岛屿都是我们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起步晚,对于开发满足国际市场的旅游产品经验少,而很多国外海岛的运营已趋于成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单纯的打造热带旅游产品必然会使我们处于劣势。综合分析各个方面,深入挖掘海南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是海南培育国际竞争力的一条成功之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永远不会超越的优势资源,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吸引国外来客的主要原因。海南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重新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打造文化精品,做好宣传工作,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5.3.4以木桶原理为鉴,整合旅游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被称为旅游六大要素,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借鉴木桶原理,对旅游六大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以促进海南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行”的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已经提过,目前为止海南的交通运输已经逐渐完善,形成了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旅行需求。“游”和“娱”的关键在于旅游产品的构造。“住”与旅游住宿设施有关,舒适的住宿环境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是游客体验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不管是小规模的旅馆还是星级饭店,甚至是具有文化特色的住宿设施,都应该做到严格把关,制定高水平的建设标准,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提升服务水平。“食”的要求是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体现当地特色。“购”是指购物,一般来说,购物收入是旅游收入占比较大的一个方面,打造大型的购物市场也是促进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相关政策措施的辅助。目前,在购物方面,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初具成效,离岛免税政策的出台大大刺激了海南国际岛的旅游需求,使海南国际旅游岛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旅游高峰。5.3.5建立规范完善的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思路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过程中,资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因素。规范金融市场,建立完善的融资平台是吸引各方投资的关键。目前,海南省已经成立了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总公司,如何利用这个已有平台进行融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第五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证研究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已经应用于实践或已有的新型融资方式包括设立产业基金,发行债券,推进公司上市等。积极开拓思路,创新融资模式,综合评价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是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的重要内容。5.3.6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马尔代夫和夏威夷海岛开发时,都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岛内环境,为海岛旅游的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因此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的各个环节必须遵守的原则。首先,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过程中应贯彻“低碳”理念。降低C0。排放量,遏制气候变暖,是21世纪的国际共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应以建设“低碳”海岛为理念,打造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在建筑方面,尽量使用碳排放量低的建筑材料,同时在建筑中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低碳技术;在交通方面,+提倡公交出行,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生活方面,呼吁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节电、节水、节能,同时加快科学技术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以无污染或低污染能源代替高污染能源。其次,海岛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过程中,要实现土地、森林、水域、海岸等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由于风暴潮等灾害的时有发生,还应加快沿海防护林的恢复和建设,同时加强地天然林的保护工作。再次,限制高污染产业在岛内的发展。抬高高污染产业的城市进入门槛,对工业等高污染产业的污染处理系统进行严格监督,减少或消除重污染源。最后,加强岛内居民的环保教育,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实现全民环保:同时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逐渐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严格的生态环保标准。 第六章结论本文以区域旅游开发评价和开发模式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旅游经济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旅游开发的整体研究思路进行了分析,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实际调研的难度和本人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本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第一,本文在构建海南省旅游需求的LRMA模型时,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指标的选取不够完善;第二,旅游产业结构及产业集中度方面的分析需要具体的、细化的数据和资料,受此方面的限制,旅游产业环境分析不够充分:第三,与旅游目的地子系统、旅游需求子系统相比,旅游开发支持子系统的理论分析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可以用图6一l表示。为了弥补以上不足,完善区域旅游开发的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加快改善旅游行业的统计工作,以显著性、代表性等原则为基础设立统计指标,扩宽统计工作范围,为旅游业的开发及其后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基础。同时,由于旅游业本身的特征,无论在旅游资源还是旅游市场研究方面,都会出现定性的指标,为了更好的对相关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应不断改进和创新理论方法,减少定性指标定量化时的主观性,使最终的判断结果更准确更具代表性。 第六章结论区域旅游开发评价社会文化环境评价经济环境评价●定量预测分析旅游资源评价定性需求分析f旅游产业分析B●L————J●●’融资幔式评价指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现行管理体制的不足具体分析当前经济环境,通过模型预测得到2011年旅游人数对海南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并就当前旅游需求类型进行了分析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机型了分析.但缺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评价相火建议国家或政府支持以及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先行旅游产品类型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整合创新融资思路成熟旅游岛开发模式分析总绍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管理模式.提供借鉴意义对旅游产品类型.旅游要素、旅游审问布局的整fr进行厂具体分析产品类型、旅游要素,旅游空问布局的整f}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当前新的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旅游管理体制优化图6一l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旅游产品整合融资模式整合 参考文献【l】ht啦://w、Ⅳw.hdcr吐com佑g行ee29504.hnnl【2】陈旭阳,关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及其战略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3】http:∥ba汰e.baidu.com/vi咖/28355.htm‘【4】http:∥bame.baidu.con咖iew/3l395l6.h锄【5】DaVidson’Maitl锄dTburismdestinations[M】,London:Hoddcr&Stoughton,1997【6】DimitriosBuhalis,MarketmgtheCompetitiVeDestinationformeFuture[J】,T0urismM强agement,2000,2l:97一ll6【7】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楚义芳,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J】,地理学报,199l,46(4):396~403【9】PipeI.09lou,J,IdentificationanddefiIlitionofregionsin(h.eektouristpanIlingRegionalSci饥ce心sociation:P印e娼Xvlll,1966【l0】Fen舭io,F.F.,necValu撕onofto耐stre∞urces,舳appliedmethodology,Jo啪alofTravelResearch,l7(34),l979【ll】w.M.Choi,Ch觚A劬.ew,WuJ枷ce.A,Quali饶tiVe觚dQu趾titativeAsses锄饥tofHongKong’sImage雒Ato证stDeStination【J】,To嘶smM锄ag锄跖t,l999(20)【l2】D.J.walmsley’M.Yo姐g,EValuatiVeInlages锄dT0嘶锄:TheUseofPe啪nalCons缸uctst0DescribetheStmctureofDestiIlationhnages【J】,Jo啪alof1’raVclRese砌,1998.21(1)【13]陈传康等,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城市旅游地理,1985【14】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5】陆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及其分级一以皖南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保护杂,1990.4:224—227【16】齐先文,湖泊型旅游地开发条件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17】周秉根,卢晓,安徽省山岳型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9(3):400—406【18】程道品,林治,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2001,21(2):186~190【19】刘滨谊,杨铭祺,景观与旅游区AVC评价量化模型【J】,中国园林,2003.5:6l“2【20】王丽,基于分形理论的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一以兰州市旅游资源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2l】吴湘玲,我国区域开发模式略评【J】,人文杂志,1994(3):6l~62 参考文献[22】冯卫红,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模式初探【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0~42【23】周春林,卢正惠,国外区域开发的模式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1(5):47~50[24】卢正惠,论区域开发的四象限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9~81【25】卢正惠,论区域开发模式[J】,思想战线,2003(2):30一32[26】张孝德,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区域开发模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经济发展与改革),2007(6):3和37【27】衣保中,区域开发新论【J】,东北亚区域经济,2003(9):3~7【28】刘佳瑜,康鸿飞,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区域旅游开发模式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1):84~87【29】涂人猛,湖北省旅游发展战略的一点思考【J】’旅游学刊,1992,(6):3和36【30】孙婷,龙泉山西部坡丘区旅游开发模式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3l】郑耀星,储德平,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郑荣富,促进区域旅游与合作加快发展福建旅游业【J】,旅游学刊,1997(5):19—2l【33】马勇,李玺等,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35】崔风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l【36】赵健雅,北京市旅游客源市场预测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2【37】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5【38】肖姗,长山群岛开发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39】高建,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7[40】王琳,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41】石岭,区域旅游整合开发分析一以荣昌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5【42】施青军,区域开发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9):38—42[43】李富红,旅游开发融资策略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36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