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ID:35002696

大小:2.42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3-15

上传者:U-56225
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_第1页
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_第2页
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_第3页
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_第4页
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繼論:點:拘皆r礙A妈碱,難;祭裝義缘鑛■'^^v:\、"-‘—.、、‘'?心‘;咕菌分k争…95?冷单位代码W飢;、,;參、-、:遠編,福若聲々觀誦靡'■辛-.NORMAL:纏纖BI^H’',、一.r-—、;护产?甲:省在;:W,慨'1、仇‘:气.'?..心子赏::^:簿鑛議爾C:.:,,’I心:.换r{祭讀找.-’'--,、节門-球:,,,啤併护巧'啡,V薄r…','记-V—'巧巧,、.一:、■"'’?.■’;於W,—,罐-Til^动物隐喻视竟t外凌禱成语教学硏究拳‘"v':::-;:?如':..::.::::::撤畔—"‘‘''’。一^..'-':、...'^v轉k>‘..VK:\鴻I。人;.--、-令Q择叫,.巧‘I’.令>,-‘;?、:乃八t、’.沪吨\打二一占..、一.、-:-…、’‘’片'’:V/学科专化.社!没语圃际教育巧、、"’、、‘备;每、‘.、.心皆哨"-扣;、:1_式:J号、'-、…、.-d'..精肆教鄉戴衣教授V如如紙軒::;、:C、XL-、如-,-、'y:i乂:總抑y\,;'避'疑礙知鑛彰;1:、#'.1次交、■说若也巧-户;‘、.巧',祭燃;苗吩:1‘、.’、、、、'‘、、_‘、-、'*、mW人,换\;吟、才."I\?、.、:V‘―、大.尔滨师范学.、.、皆护亡冷/;换批古竺一—―、二〇五,1年五月I..,\V苗巧.';.v站.i織我我A踢,嫌‘.识敏镜齡‘'?一賴<錢乃:,寒盛六 中图分类号:H195单位代码:10231学号:2013300062硕士学位论文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徐瑞红导师:戴云教授学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答辩日期:2015年5月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AThesisSubmittedfortheDegreeofMasterTEACHINGIDIOMSIN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ANANIMALMETAPHORSPERSPECTIVECandidate:XuRuihongSupervisor:Prof.DaiYunSpeciality:MTCSOLDateofDefence:May,2015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NormalUniversity 目录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第一章绪论..............................................................................................................1一、选题缘起及价值...............................................................................................1(一)选题缘起................................................................................................1(二)选题价值................................................................................................1二、研究现状...........................................................................................................2(一)国外研究现状........................................................................................2(二)国内研究现状........................................................................................3三、研究方法...........................................................................................................4第二章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5一、概念隐喻理论...................................................................................................5(一)概念隐喻的特征....................................................................................5(二)概念隐喻的分类....................................................................................6(三)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6二、动物隐喻的生成机制.......................................................................................7三、格特力“人是动物”的隐喻命题........................................................................7四、成语的动物隐喻认知机制...............................................................................8五、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8第三章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对比............................................................10一、动物隐喻分析.................................................................................................12(一)“狗”的隐喻...........................................................................................12(二)“马”的隐喻...........................................................................................13(三)“鱼”的隐喻...........................................................................................14二、影响因素.........................................................................................................15(一)地理环境..............................................................................................15(二)价值观念..............................................................................................15(三)历史典故..............................................................................................15I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神话宗教..............................................................................................16第四章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17一、教学策略.........................................................................................................17(一)利用母语文化的迁移..........................................................................17(二)利用隐喻映射......................................................................................17(三)利用隐喻的文化同质性......................................................................18二、教学示例.........................................................................................................19(一)关于动物“狗”的成语教案设计...........................................................19(二)关于动物“龙”的成语教案设计...........................................................22结论............................................................................................................................26注释............................................................................................................................27参考文献........................................................................................................................2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1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授权使用声明............................................32致谢............................................................................................................................33II 摘要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成语教学更是词汇教学的难点。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被称为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动物成语作为成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认知思维特点。近年来,国内外的对外汉语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种研究角度。隐喻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独特的认识方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人们发现某些动物的生理属性、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环境与人类存在着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通过语言的概括,便形成了动物隐喻。由于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民族对于同种动物的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对动物隐喻和动物成语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汉外动物成语的翻译和文化对比上,而对于动物隐喻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上的应用涉及到得较少。因此,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调查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本文共计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缘起及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这是本文的理论部分。本章分为五节,分别是概念隐喻理论,动物隐喻的生成机制,格特力“人是动物”的隐喻命题,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和动物隐喻机制对成语语义的影响。本章主要阐述了概念隐喻、动物隐喻理论和动物隐喻对成语的影响。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论述了概念隐喻的类型,指出动物隐喻属于其中的本体隐喻。在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研究中,详细论述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为后文教学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基础。在动物隐喻机制对成语语义的影响研究中,论述动物隐喻机制对成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义上,以及动物隐喻机制对成语语义所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为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对比。本章是本文的重点,动物隐喻相对应的即动物成语。本章对动物成语在汉、日、英三种语言中的分布进行了定量考察,选出高频的三种动物狗、马、鱼,将其在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含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原因。第四部分为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从宏观上提出怎样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第二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示例。I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全文主要观点及本文存在的不足及研究的局限。关键词对外汉语;动物隐喻;成语教学;教学策略II AbstractAbstractVocabularyisimportantanddifficultforeignteachingChineseidiomsvocabularyacquisitionisthedifficultyofteaching,especiallyintheseniorphaseoflearningofstudentsenteringpost.ChinesevocabularyidiomisthebestpartisthattheChineselanguage,a"livingfossil."Animalidiomsasanimportantpartofidioms,reflectsthecognitivethinkingcharacteristicoftheHannationality.Inrecentyears,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ers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onteachingChineseforeignidiomsteachingwerestudied.Metaphorresearchperspectiveisoneofthem.Metaphoriscommontomankindauniqueunderstandingoftheway.Inthelongyearsofcommonlife,itwasfoundthatthephysicalcharacteristicsofcertainanimals,certainqualityoflifestylehabitsandphysiologyofhumanexistenceandsimilaritiesinlanguagelevelthroughgeneralization,theyformedananimalmetaphor.Duetodifferencesincultureandwaysofthinking,differentethnicgroupsforthefeelingsofthesamespeciesindifferentcolors.However,fromthecurrentresearchsituation,thestudyofanimalsandanimalmetaphorsaremostlylimitedtothetranslationofidiomsandculturalcomparisonofChineseandforeignanimalidioms,metaphorsandfortheanimalsusedintheTeachingofChineseIdiomsalmostuntouched.Therefore,theauthorofpreviousresearchresultsandpracticalinvestigationsputforwardtheirownresearchideas.Inthispaper,atotaloffivechapters.Thefirstchapterisanintroduction,discussestheresearchorigin,researchvalue,currentresearch,studyandresearchmethods.Thesecondchapteristheimpactonanimalmetaphorsidiomssemantics.Isthetheoreticalpartofthispaper.Thischapterisdividedintofivesections,name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heformationmechanismofanimalmetaphors,Gertforce"Manisananimal"propositionmetaphor,metaphorcognitivemechanismsandanimalmetaphorsmechanismidiomidiomsimpactonsemantics.Discussestheconceptofmetaphor,metaphortheoryaffectanimalsandanimalmetaphorstoidioms.Discusses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inthestudyofthetypeofmetaphor,whichbelongtothebodyoftheanimalmetaphormetaphors.Inthestudyofmetaphorincognitivemechanismidiom,metaphorcognitivemechanismsarediscussedindetail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theidiomspresentedlaterteachingstrategies.ImpactofanimalIII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etaphorsintheSemanticmechanisms,theinfluenceofanimalmetaphorsdiscussedmechanismsidiommainlysemantic,andtheimpactofanimalmetaphorsmechanismsresultingintheSemantic.ChapterIIIIisAnimalMetaphorforChinese,Japanese,Englishidioms.Thischapteristhefocusofthispaper,thecorrespondinganimalmetaphorsthatanimalidioms.Animalidiomsdistributedinthreelanguagesinthequantitativestudy,toelectthreeanimalsHFitsmetaphoricalmeaninginChineseanimals,Japanese,Englishidiomsinacomparativeanalysistoidentifyandanalyzethereasonsfortheir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Thefourthchapteristheuseofanimalmetaphorsidiomsteachingstrategies.Thischapterisdividedintotwo.Sectionraisedfromthemacrohowtouseanimalmetaphorsidiomsteaching,Sectionselectarepresentativeanimalspecific,workableteachingcaseexamples.Thefifthchapteristheconclusion,summarizethemainpointsandthelackofthefulltextofthisarticleexist.KeywordsForeignTeachingChinese;Animalmetaphors;Idiomsteaching;TeachingstrategyIV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选题缘起及价值(一)选题缘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大批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与此同时,国内外大批学者针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对词汇教学的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活化石”的成语深受外国人的喜爱。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也成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动物成语是成语中使用率较高的部分,体现了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它既有成语的普遍性特征,又有其特殊性。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进行了研究。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种角度。隐喻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自古以来,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在外貌特征、生理基因、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通过语言的概括,便形成了动物隐喻。人类具有相同的感知器官,因此具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而获得了相似的感知,所以在动物隐喻方面拥有诸多相似点。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各民族动物隐喻的象征意义便存在着不同。从动物隐喻角度探究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成语的理解,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失误。但是,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有关动物隐喻和成语各自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丰硕的。但是关于动物隐喻和动物成语的专题研究,近些年才刚开始起步,研究所占比例很小,研究方向也不够全面,大多还局限于汉外动物成语的翻译和文化对比上。然而,在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中,难免会遇到动物隐喻差异所带来的教学问题。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定量考察,分析汉、日、英三种语言成语中动物隐喻的异同,从而找出造成动物隐喻差异的原因,利用动物隐喻找到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对策。(二)选题价值成语是汉语词汇和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古色古香、庄重典雅。对于成语的本体研究开始很早,且研究成果颇多。同时,随着“汉语热”的1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掀起,作为“活化石”的成语深受外国人的喜爱。成语也成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对外汉语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中,成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成语大多只是简单地与其它词汇一起出现在综合课和精读课的生词表中,没有专门的板块和授课课型。同时,大多数教师对成语的重视度不够,只是进行简单的涵义讲解,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也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方法。汉语成语蕴含着中国古人特有的意象思维方式。动物成语尤其充分地体现了这点,将抽象的思想内涵寓意于具体的动物之中,通过具体的动物形象表现出来。例如:鹤性情高雅,给人以仙风道骨之感,因此鹤在中国古人心中跟仙道和人高尚的品格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便有了“闲云野鹤”“鹤鸣之士”“鹤骨松姿”等成语。这种意象思维与动物隐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动物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特点就是通过对动物的形态特征、习性等来表征一种抽象意义,从而来表达感情。由于地理环境、价值观念、历史典故、神话宗教、风土人情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动物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着差异。探讨动物隐喻背后深层次的认知理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隐喻,也有助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本文通过对动物隐喻生成机制和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的分析,将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进行对比,找出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原因。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二、研究现状近年来,研究者们认识到汉语成语中蕴涵着大量丰富的动物隐喻现象。动物隐喻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各自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是,将动物隐喻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下面笔者将从动物隐喻与成语两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一)国外研究现状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隐喻,动物隐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许多人类的行为都可以用动物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国内外的学者对动物隐喻进行了不同角度和程度的分析和研究。西方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修辞学阶段、语义学阶段、跨学科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隐喻研究进入了狂热阶段,认知心理学理论兴起。2 第一章绪论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以修辞为出发点。他认为“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1]借用类比字。”理查兹首先提出了“互相作用”的概念,突破了将隐喻作为一种辞格来研究的局限。其后,布莱克发展并完善了“隐喻互动理论”。自此,隐喻语义学研究阶段开始。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并提出了“隐喻无所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2][3]喻之上的。”“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某件事或经验。”这些观点开启了我们对于认知隐喻研究的新认识。Johnson(1987)在TheBodyintheMind中提出了“想象的结构”包括“意象图式”和“隐喻投射”两类,隐喻是“理解的普遍模式”。安德鲁·格特力在《人动物隐喻》中论述了“人是动物”的隐喻命题。作者在达尔文主义和新优生学的基础上论述了“人是动物”的隐喻,将这一重要的意识形态放到常规隐喻中,运用概念化事实进行了解读,从而提出这种隐喻已经超出了概念隐喻的互动范畴,同时还有情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变化。(二)国内研究现状在中国修辞学史上,隐喻一直被作为比喻修辞格中的一种来研究,没有专门的隐喻研究,直到2000年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才首次提出“隐喻学”的概念。国内的动物成语和动物隐喻研究主要表现在本体研究和汉外对比上。束定芳(2000)在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对隐喻产生的原因,工作机制和本质特征以及隐喻的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马佳(2005)通过对汉语成语和韩国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考察了两国文化反映在语言上的异同及相互关联性,并进一步探索从这些动物形象中反映出的深层文化背景。李光元(2008)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结合隐喻、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和得体理论,对汉英动物隐喻从语用含义相似、相悖和相阻三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动态的异同对比。张蓓(2009)基于汉民族思维的特点,对汉语中的动物成语和植物成语的取象和文化意义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二者的共同特点。赵倩(2010)以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概念隐喻、语境等角度分析了汉英动物成语中隐喻意义的异同,从而理解“人是动物”这一命题的3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内涵。胡小娟(2012)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英、日动物隐喻的共性和个性及汉、英、日动物隐喻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同时,还阐释了文化差异对汉、英、日动物隐喻意义的影响,提出文化背景差异对动物隐喻意义的解读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隐喻研究已经向多元化方向迈进。隐喻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动物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成语研究,但研究方向主要局限在动物隐喻机制对成语的影响和运用动物隐喻对汉外成语或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上,很少涉及到动物隐喻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应用。三、研究方法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1.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收集了大量的隐喻、动物隐喻、成语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演绎归纳法。将对概念隐喻和动物隐喻理论的理解和分析,应用到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加以解析。3.定量分析。本文对《中华成语词典》、《日语成语惯用语词典》和《英语成语词典》中的动物成语进行了定量考察,选出高频动物进行实例分析。4.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获得的数据基础之上,提出本文论点,分析动物隐喻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关系。5.图示法。将选取的动物形象和人的隐喻映射关系采取图表形式进行分析,便利理解。4 第二章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第二章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一、概念隐喻理论在传统隐喻研究中,隐喻通常被看成一种修辞格或是语言现象,是语言的修饰物,是语言的附加物。但是,当代隐喻研究已经突破了语言学的局限,进入了跨学科研究阶段。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和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1980年美国认知隐喻学家GeorgeLakoff和英国哲学家Mike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的出现,标志着隐喻新时代的正式到来。此书首次提出并论述了“概念隐喻理论”。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思想和行[4]为活动之中。”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类事物或经验来理解[5]和经历另一类事物或经验。”(一)概念隐喻的特征1.无意识性隐喻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是自发的,人们不自觉地将两种事物联系到一起。很多隐喻表达式经过长期反复的使用,其中的隐喻意象图式已经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成为普普通通的语言。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虽然意识不到隐喻的存在,却又一直在使用着隐喻。2.系统性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构成了一个隐喻概念系统[6]及一个相应的隐喻表达体系。”概念隐喻既可以用多个具体事物来解释一个抽象概念,也可以用一个具体事物来认识多个抽象概念。以我们即将谈到的动物隐喻为例。人们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和认识,基于自身的体验和理解,将动物的特征投射到人类身上,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例如“狐假虎威”和“狗仗人势”都指倚仗别人的势力、权力欺压人。此外,本体和喻体的概念系统都有固定的系统性。一个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多个隐喻表达式,这也是具有系统性的。3.文化性(1)隐喻的文化同质性隐喻概念系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隐喻的理5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把握。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是以人类生活的客观世界的相似性和认知心理的趋同性为基础的。人们尽管种族不同,但由于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处在同样的客观世界中,受到相同自然规律的制约,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成长成熟等基本相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都是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所有的经验都是文化的,我们的文化也是在体验中体现的。人们相同的体验和经历使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得以重合。例如,“凤凰”在中国被称为“鸟中之王”,“凤”为雄鸟,“凰”为雌鸟,是吉祥的象征,同时还有“不死鸟”、“长生鸟”的美称。在西方文化中,“phoenix”也有长生不老的意义。(2)隐喻的文化异质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内容,带有特定的文化印迹,这就是隐喻的民族性。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的差异,不同民族的隐喻在其始源上就存在着分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拥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导致了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的差异性。例如,“狗”在汉语中大多含有贬义,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丧家之犬、狗头军师、狐朋狗友等。而“dog”一词在英语中褒义居多,如“aluckydog(幸运儿)”、“olddog(行家)”等。中西隐喻的不同,反映了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认识和关注的视角不同。(二)概念隐喻的分类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分成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结构隐喻是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创建另一种概念,将两种概念叠加,或将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另一种概念。结构隐喻中的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规律的对应关系。源域为目标域提供了构建的框架。方位隐喻是指同一系统的内部参照上下、前后、内外、深浅等空间方位组织起来的隐喻概念。在方位隐喻中源概念与目标概念都具有反义词对或对应词对的性质。方位隐喻是产生较早的,人们可以直接理解的最为基本的概念隐喻。实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的心理活动、情绪、思想感情等无形的概念看成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从而找出其特征。人们运用对事物的经验,参照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概念,从而形成一种认知方式。我们即将谈到的动物隐喻就属于实体隐喻。(三)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一个映射过程,认为隐喻意义是从一个比较6 第二章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熟悉又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domain)映射到一个陌生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domain)的结果。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通过源域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和理解目标域的概念,从而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二、动物隐喻的生成机制隐喻是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它把一个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陌生的、难以理解的目标域,并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构建出对应关系。人类在与动物的相处中,发现动物在外貌特征、生理属性、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与人类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经过语言的概括,便形成了动物隐喻。动物隐喻是以动物为喻体,用来指称或表征人或物。人类在与动物的长期相处中,了解了动物的特性,找到这些特性同要表现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通过自身的认知赋予动物某种喻义用以说明本体的意义。在动物隐喻中,人根据直观的认识和经验将动物(源域)的特征映射到自己(目标域)身上,进行发现自我的历程,同时,人类的特点也在动物的身上投射。动物隐喻可以以相似性和类比为基础,用一种动物来映射和阐释多种抽象事物或概念,例如图2-1。也可以通过多个动物来映射和认识一个抽象事物或概念,例如图2-2。力量大龙牛身体健壮吉反应慢凤凰性格坚毅祥老实诚恳麒麟图2-1图2-2三、格特力“人是动物”的隐喻命题“人是动物”的命题是一种概念隐喻,是人类与动物的互相映射。“人是动物”的隐喻是发现人与动物之间外在特征、生理属性、生活习性等的相似点,从而找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关于“人是动物”的命题,我们参考英国学者安德鲁·格特力《人动物隐喻》中的观点。7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安德鲁·格特力在《人动物隐喻》一文中提出并阐述了“人是动物”的隐喻命题。该文以达尔文主义和新优生学为基础论述了“人是动物”的隐喻,阐释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将格特力的动物隐喻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人是一种动物。人是动物世界的一员。人的起源就是动物,根据达尔文《进化论》人是从猿类进化而来,因此人与猿的隐喻较为多见。人是动物,因此也具有动物的竞争性、自私性。这些就是人与动物的相似的隐喻喻底。2.人或多或少是一种动物,动物或多或少是人。人具有动物性,但是人类同时也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思考能力。这就是以动物来隐喻人的意识形态。我们将动物的形态映射到人身上,即以动物为源域向目标域人进行映射。3.人不是动物,人只在少数方面像动物。人比动物更具有社会属性,人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文化、语言等。人与动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系统,两种不同的概念隐喻领域。但因为二者关系密切,因此隐喻普遍存在于二者之间。四、成语的动物隐喻认知机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类在与动物的长期相处中,了解了动物的特性,找到这些特性同要表现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通过自身的认知赋予动物某种喻义用以说明本体的意义。动物隐喻是实体隐喻的一种。实体隐喻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就是拟人,即将实体(动物)当作人来阐释。动物成语获得隐喻意义的方式就是先把人类的特征映射给动物,然后再用于人,即先把动物拟人化,再把基于人的动物特征反过来映射于人。例如,蝇营狗苟:比喻人不择手段到处追名逐利。把动物的特点投射到人类的身上,用“苍蝇”令人讨厌的觅食行为来比喻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动物隐喻在汉语成语的意义认知中,是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映射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经验和人类自身的体验的。五、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语隐喻语义的选择性。成语隐喻语义的选择性不是保留源域的全部特征,而是忽略掉一部分,只选择部分特征进行映射,即一种动物有很多特征,在一条成语中只是选择其一种特征进行映射。例如,“牛”既有温顺憨厚的一面,也有愚钝的一面。成语“老牛舐犊”和“对牛弹琴”便是分别选择了这两种特征。同样的源域根据不同的特征便形成了不同的语8 第二章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义。成语的文化意义是人类通过思考、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语句具有隐喻语义的过程。一个动物隐喻不一定只有一个隐喻义。而且几乎每种动物的隐喻意义都具有双重性,有好有坏、有褒有贬。这一方面是因为动物的自身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人类将属于人类的性格特征强加到了动物身上。人类对动物的喜恶、褒贬不仅受到动物的危险性的影响,还受到人类的心理因素、居住环境、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成语中动物的双重性指的是,在同一动物身上,根据其不同特征引申出褒义贬义两类成语。例如,“鱼”一方面代表吉祥、努力、成功;另一方面,鱼作为食物,又有弱势、下层的意义。鱼跃龙门:比喻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鼎鱼幕燕:比喻人或事物处于极危险的境地。9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对比动物是人类生存所要依赖的重要的生命体,是重要的认知对象。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经验的增加,人类对动物的认知方式显现出了共性。人类通过语言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结果进行存储,动物成语就是人们对生物界的认知存储成果。成语中的动物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映现,同原始的动物意象是不同的。人们站在自身的立场上,用人类的眼光来看动物,并将美丑善恶各种感情加诸于动物身上。然而,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对动物的认知是不同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针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方法。动物隐喻在文化上的差异及成语深层的文化内涵,是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难点。本文选取最具有代表的汉、日、英三种语言中的动物隐喻进行对比,一是英语具有普遍性,二是日语处于汉字文化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汉、日、英三种语言成语中的动物隐喻系统加以对比,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期找到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7][8]本文选取的语料是《中华成语词典》、《日语成语惯用语词典》和《英[9]语成语词典》。表3-1汉语词典中排名前十位的动物序号动物名称动物成语条数1狗322虎313马284鸡205龙196牛147鱼138鼠99蛇810凤710 第三章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对比表3-2日语词典中排名前十位的动物序号动物名称动物成语条数1鱼292狗223虫184马175猫156鸟127牛118猿119蛇1010虎9表3-3英语词典中排名前十位的动物序号动物名称动物成语条数1狗372马313猫234鸟175鱼166鹅97鸭98羊99牛810鸡8通过对以上三个表格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三种语言的前五种动物中均出现了“狗”和“马”这两种动物。(2)日英动物成语排名前五位的动物中有四种是相同的,即“狗、马、鱼、猫”。而汉语动物成语中的前五位动物除了“狗、11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外,与英日没有重合。综合定量得到的结果,我们筛选出汉、英、日动物成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动物狗、马、鱼,并对其动物隐喻进行分析。一、动物隐喻分析(一)“狗”的隐喻根据以上数据,动物“狗”在三种语言中使用数量最多。但是,由于动物隐喻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差异性,因此这三种语言中“狗”的隐喻义大不相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普遍带有极强的贬义色彩。虽然与狗相关的成语中也有表示褒义的,但是褒义语义的成语相对较少。在中国农业还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捕鱼打猎为生,狗作为人们捕猎的好助手,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但是狗咬人的问题还是不能避免。因此,狗给人留下了凶狠的印象。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狗的用途从原来的捕猎变成了看家护院,且在旧时只有有权有势的人家才会养。因此,狗在人们心目中虽然是忠心的,但同时又是低贱并势利的。表3-4汉语中“人是狗”的隐喻狗人例子外表凶恶、咬人凶狠、歹毒狗心狗行、狼心狗肺地位低下、卑贱身份卑微、奴性狗尾续貂势利倚仗、巴结狗仗人势、淮王鸡狗有害的坏人、与坏人联系到一起狐朋狗友、鸡鸣狗盗忠诚忠诚、忠心耿耿犬马恋主、犬马之力与汉语不同,英语中,狗的隐喻义普遍是褒义的。西方人最初养狗的原因与中国人相似,但是到了现代,狗不仅是人们的帮手还是精神上的伴侣。西方人对狗十分喜爱、怜悯,把狗当成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家庭成员。表3-5英语中“人是狗”的隐喻狗人例子忠诚忠诚、忠心耿耿asfaithfulasadog好心的好心的,善良的agooddogdeserversagoodbone受人喜爱的可爱的、幸运的Lovemelovemydog12 第三章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对比弱势地位可怜、生活艰难helpalamedogoverastile自私的自私自利Adoginthemanger日语中“犬”的贬义色彩没有汉语中那么强烈。尽管由于早期中日文化的交流,日语很多词汇都来源于中国,但是随着日本与西方国家交流的加深,日本也吸取了西方文化的营养。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使日本人对忠诚极其重视。因为狗的忠诚,日本人对狗是十分喜爱的。表3-6日语中“人是狗”的隐喻狗人例子忠诚、忠心忠诚犬は三日饲えば三年恩を忘ねぬ依附于人下属犬馬の心、犬馬の労弱小无奈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与其它动物的矛盾敌视的,敌对的犬と猿、犬と猿の仲无知无知的一犬影に吠ゆれば万犬声に吠ゆ(二)“马”的隐喻马在中国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自古以来,马就是人类忠实的伙伴。马可以拉车代步、驰骋沙场,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战争工具。人们常常用它来代表身份地位、贤臣、才子、有功之人、福祸、吉凶等。在汉语中马多用于褒义。表3-7汉语中“人是马”的隐喻马人例子四肢强健强壮人高马大、高头大马善奔驰、耐力极佳勇往直前马不停蹄、快马加鞭任劳任怨任劳任怨、为人服务当牛作马、招兵买马习性、品质良好贤才、有经验的人老马识途、老骥伏枥征战疆场驰骋沙场、冲锋陷阵金戈铁马、马革裹尸古代英语民族大多是游牧民族,与马感情十分深厚。如今,马还在体育、娱13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乐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赛马、马术等。因此英语中“马”也是褒义居多。表3-8英语中“人是马”的隐喻马人例子强健强壮asstrongasahorse任劳任怨踏实、肯干worklikeahorse优良的品质良才thedarkhorse善性、攻击性不强善良alllayloadonawillload而在日本则相反,日本是多山的岛国,牛比马更为便利,因此日本人对马也就没有那么喜爱了。因此,日语中的马大多表达贬义。表3-9日语中“人是马”的隐喻马人例子迟钝头脑迟钝馬太郎、馬の耳に念仏野性、难驯服爱管闲事、爱起哄野次馬(三)“鱼”的隐喻根据表3-1、3-2、3-3的数据,英语、日语中与鱼相关的成语很多,而汉语的相对较少。汉语中鱼多是隐喻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自身的处境。表3-10汉语中“人是鱼”的隐喻鱼人例子鱼离不开水两种事物的关系密切如鱼得水、鱼水情深失去自由、处境危险鱼死网破、涸辙枯鱼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人与海洋关系密切。因此,在英语中与鱼相关的成语很多。英语中鱼的隐喻直接就以人来使用。表3-11英语中“人是鱼”的隐喻鱼人例子鱼离不开水难以适应环境afishoutofwater直接指代人人abigfish、acoldfish通过表3-3我们看到,鱼在日语成语中排名第一。这与日本四面临海的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在日本人们对鱼非常了解,形成了鱼文化,人们借用不同种类14 第三章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对比的鱼表达不同的隐喻含义。表3-12日语中“人是鱼”的隐喻鱼人例子有价值腐っても鯛各种种类鱼的特点不值钱鰯で精進落ち综上所述,英日两语中有较多重合的动物,主要是因为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日本的成语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发展于西方。二、影响因素通过对表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汉、英、日动物隐喻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地理环境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动物的寓意往往带有不同的民族印记。受到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语言中会用不同的动物去隐喻相同的意思,人们要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才能领悟动物隐喻的内涵。英日两国的地理环境具有相似性,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英语和日语中与鱼相关的词语很多。而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陆地国家,因此在汉语中“牛、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价值观念人类与动物有许多共通之处,人们将二者联系起来就产生了动物隐喻内涵。而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动物隐喻的差异性。从“狗”的隐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有严格的主奴结构,视服务者为奴,“狗”被人类驯化为看家护院的帮手,是最忠实的为人类服务的动物,身份低微,所以汉语成语中经常出现“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贬义的表达。而英国虽然也有等级制度,但是英国人蔑视权威、追求平等,因此英国人视狗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和家人。日本也有森严的武士等级,有深厚的权威观念,但是他们并不视服务者为奴。(三)历史典故汉英日三种语言中有大量的词汇是由历史典故演变形成的,词汇的意义受历史典故影响很大,尤其是成语这种经过历史沉淀的语言形式。同一种动物受到不15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历史典故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意义。汉语中有许多由历史典故形成的动物成语,例如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的“鸡鸣狗盗”,出自《淮南子·人间训》的“塞翁失马”,出自《韩非子·五蠹》的“守株待兔”等。日语中有很多成语起源于中国,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较大。例如“塞翁が馬”,“株を守りて兎を待つ”等都来自中国的历史典故,因此相较于不了解中国历史典故的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日本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类成语的隐喻意义。(四)神话宗教隐喻与神话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神话是民族心理的反映,一些动物成语中的特殊象征意义来源于民族所推崇的神话宗教。因此,受到神话宗教的影响,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不同的隐喻意义。在中国神话中,“龙”是一种神圣的动物,能腾云驾雾、翻江倒海、兴云降雨,是权力、尊贵的象征。作为神话中的动物的“龙”在中国人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封建社会中“龙”是帝王的象征。然而,在西方神话中,“dragon”是一只会飞、能吐火的狰狞邪恶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魔鬼的代言词。因此,汉英成语中龙的隐喻含义差别很大。虽然受到地理环境、价值观念、历史典故、神话宗教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英、日人们对动物隐喻呈现出不同的理解,使动物隐喻具有了民族性。但由于人类生理机制的趋近性和对自然界体验的相似性,因此三种语言在动物隐喻方面又存在诸多相似性,这就为利用动物隐喻进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提供了可能。16 第四章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第四章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隐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特点,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学习成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通过对汉、日、英成语习语的动物隐喻的对比分析,格特力的“人是动物”的观点得到了充分印证。动物隐喻在人和动物之间、语言和文化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虽然各国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存在着差异,但是隐喻具有文化统一性,隐喻的映射方式,使跨文化之间的理解变为了可能。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动物隐喻来解决动物成语理解和学习困难的问题。一、教学策略(一)利用母语文化的迁移隐喻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民族文化会用不同的隐喻来表达人类的认知,因而了解目的语的隐喻概念也是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汉语时会经常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将母语文化迁移到汉语中。母语的迁移不仅有“负迁移”还有“正迁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教师要强化汉语动物隐喻内容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将所讲的动物成语与其文化背景相关联。例如,在动物隐喻中,中西方文化对于“马”的文化内涵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在给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讲授与马有关的成语时,可以利用两种语言中“马”文化的相似性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对成语深层含义的理解。但是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这种对应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动物的,避免学生的“负迁移”。(二)利用隐喻映射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虽然动物隐喻中的文化差异造成了成语理解的偏差和使用的偏误,但是通过隐喻的映射方式,可以使跨文化之间的理解变为可能。隐喻是人类共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可以通过隐喻映射来解决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所出现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在对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动物隐喻的普遍存在,让学生找出自己母语语言中动物隐喻,激发学生的隐喻思维。然后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隐喻映射对成语文化语义的影响。17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教师不仅要将成语中的动物隐喻映射过程简单解读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掌握隐喻映射的分析方法,自觉地通过成语发现深层的文化内容,比较母语与汉语中的动物隐喻所呈现的文化方面的差异。首先可以先从简单的动物隐喻入手,通过不同语言文化圈对同种动物的映射来进行隐喻映射教学。以鱼为例,首先让学生列举出鱼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与人关联,进行隐喻映射教学。图示如下:来源域——鱼映射目标域——人成语·离不开水·与环境关·涸辙枯鱼系密切如鱼得水·灵活·灵活、善·鱼贯而行逃跑漏网之鱼·……·……·……图4-1我们根据“鱼”的特点,通过隐喻映射到目标域“人”,使人具有了鱼的某些特点,形成了“人是鱼”的隐喻映射。在学生理解了之后,再逐渐加深难度,讲解两种文化中差异较大的动物隐喻。隐喻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隐喻教学要和文化教学相结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报刊、文学作品时留心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通过阅读了解中国人的习性、心理、风俗习惯等。(三)利用隐喻的文化同质性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人类的思维方式、认知手段,还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隐喻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隐喻思维是通过人类已知的事物和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经验,语言中大量的动物隐喻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好体现。尽管人们的种族不同,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各有差别,但人类拥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处在相同的客观世界中,受到相同的自然规律的制约,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成长成熟等基本相同的生活体验。因此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体验是相同的,这就使不同文化中的隐喻重合。例如,“凤凰”在中国被称为“鸟中之王”,“凤”为18 第四章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雄鸟,“凰”为雌鸟。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同时还有“不死鸟”、“长生鸟”的美称。在西方文化中,“phoenix”也有“长生不老”的意义。利用这种隐喻的文化同质性,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圈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方法。汉文化圈的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认知度比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指出文化差异部分即可。而非汉文化圈的学生,在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教师在教授成语的过程中,就需要先对汉文化的隐喻映射进行讲解,来加深学生对汉文化的认知。然后通过隐喻的文化同质性,选出具有同质性特点鲜明的动物隐喻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此能够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逐渐深化讲解这种动物隐喻的文化异质性。依然以鱼为例。面对非汉字文化圈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教师可以先按照上一节的方法讲解隐喻映射,让学生对动物隐喻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列举具有文化同质性的动物隐喻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隐喻映射之后,提示学生注意隐喻的文化异质性。因为英国四面环海,因此英国人对鱼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英语中有neitherfishnorfowl的表达,而中国历史上是个农业国,因此汉语中相同意思的表达是非驴非马。隐喻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通过隐喻可以将复杂的文化系统地简化呈现,加深人们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理解。运用动物隐喻教授成语能够弥补传统成语教学法的不足,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帮助学习者培养分析隐喻的正确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二、教学示例基于以上的理论阐述、定量分析成果和教学策略,本文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动物狗、龙进行教学示例。之所以选择狗,是因为汉英日三种语言中“狗”的使用数量最多,而且三种语言对“狗”的隐喻的理解差异较大。而选择“龙”是因为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吉祥、神圣、权力、尊贵,总与美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但是西方对龙的理念与东方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西方人认为龙是凶狠、罪恶的化身,带有强烈的贬义。因此,“龙”的隐喻对于西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一)关于动物“狗”的成语教案设计1.教学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级阶段留学生。2.教学目标A.认知目标:运用“狗”的隐喻映射使学生掌握本节课关于“狗”的成语的19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和用法。B.技能目标:培养隐喻思维意识,能够运用隐喻思维理解关于“狗”的成语的内容。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3.教学内容A.“狗”的文化内涵。B.关于“狗”的成语。4.教学重点和难点A.重点:“狗”的文化内涵。B.难点:关于“狗”的成语的理解和使用。5.教学方法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来源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6.教学媒介黑板、PPT7.教学时间两课时,共90分钟8.教学环节A.组织教学(2分钟)师生问候,点名B.复习旧知(5分钟)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解答学生的问题。C.开展新课(60分钟)a.讲解“狗”的文化内涵出示PPT:狗血喷头、人模狗样、狗急跳墙、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犬马恋主教学步骤:(1)首先请大家自己谈一谈对“狗”这种动物的认识以及“狗”在其母语中代表的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发现“狗”所具有的特征与其文化内涵是对应的,鼓励学生运用联想能力将狗的特征引申到人的身上,激发学生的隐喻思维。(3)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受等级制度的影响“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地位很卑微的动物,在成语中往往带有贬义。例如“狗仗人势”就比喻一个地位低的人倚仗地位高的人欺负人。(4)让大家举出英语中带有“狗”的成语,并且将其与汉语进行比较。20 第四章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狗人成语·外表凶恶·凶狠·狗血喷头·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狗尾续貂·势利·倚仗、巴·狗仗人势结·有害的·与坏人有·鸡鸣狗盗关人模狗样·忠诚·忠诚·犬马恋主图4-2b.讲解成语“鸡鸣狗盗、狗急跳墙、犬马恋主”。(来源讲解法)教学步骤:(1)教师先进行导入:大家会学鸡鸣或者是狗叫吗?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与鸡鸣和狗叫有关的故事。教师讲述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的“鸡鸣狗盗”的故事,引出成语。讲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不只是表面上的鸡会打鸣,狗盗窃,而是用这个来比喻那些既没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堂皇风度,只不过有些小本领的人。也指小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2)让学生运用这个成语造句。(3)用同样的方法讲解“犬马恋主”出自三国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狗急跳墙出自《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人在着急的时候都呢?所以这个成语会出现哪些行为呢?特别是犯罪分子在被警察追得走投无路时会做些什么呢?所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在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地采取极端的行动。“狗血喷头、人模狗样”(贬义)首先让学生猜猜这几个成语的意思。然后再逐一讲解。“狗血喷头”原来是一种迷信说法,把狗血喷在妖人的头上,使其妖法失灵。现形容说话很刻薄,骂得很厉害。“人模狗样”指外表及行为看起来正派或光鲜,实际上内心卑鄙或性格虚弱。多用于嘲讽。【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狗”的文化内涵和六个成语。大家在看到动物时要有意识地运用隐喻思维来联想,将动物的特征联想到人的身上就会产生隐喻意义。D.学生练习(20分钟)21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择正确的成语填空。狗血喷头、人模狗样、狗急跳墙、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犬马恋主①田中今天早上被玛丽骂了个___________。②警察的围追堵截使犯罪分子___________。③看他___________的,没什么大本事,只会干一些___________的小事。④人们都很讨厌那些狐假虎威___________的人。⑤___________是臣子对皇上的一种眷怀、感恩之情。⑥那些__________残害百姓的人被大家骂得___________。E.布置作业(3分钟)①用狗血喷头、人模狗样、狗急跳墙、鸡鸣狗盗、犬马恋主造句。②找出五个带有“龙”的成语。(二)关于动物“龙”的成语教案设计1.教学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级阶段留学生2.教学目标A.认知目标:了解和掌握“龙”的文化内涵,掌握本节课关于“龙”的成语的内容和用法。B.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龙”的文化内涵,提高隐喻思维意识,能够运用隐喻思维理解关于“龙”的成语的内容。掌握“龙”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C.情感目标: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得以提高,乐于使用成语进行交际、写作。3.教学内容A.“龙”的文化内涵。B.关于“龙”的成语。4.教学重点和难点A.重点:“龙”的文化内涵。B.难点:关于“龙”的成语的理解和使用。5.教学方法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图示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6.教学媒介黑板、PPT。7.教学时间22 第四章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两课时,共90分钟。8.教学环节A.组织教学(2分钟)师生问候,点名。B.复习旧知(5分钟)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成语。C.开展新课(60分钟)a.讲解“龙”的文化内涵(图示法和故事讲解法)。出示PPT: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真龙天子、人中之龙、望子成龙教学步骤:首先,让学生谈谈对龙的认识。然后,运用故事讲解法介绍汉语中“龙”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发现其母语文化中的“龙”的含义和中国文化中的“龙”的区别。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了龙的特点和它所代表的内涵是对应的。龙的特点龙的文化内涵·能飞翔·奋发向上·会喷火·凶残、邪恶·身躯庞大·凶猛·面目狰狞·恐怖·有力量·权力图4-3【教师总结】由于文化的差异,英语中会喷火的怪兽“dragon”在汉语中却是祥瑞的象征。教师应该着重强调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中国人一直以龙的传人自居。因此在中国,龙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了吉祥、威猛、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带有龙的成语多数都是褒义的。b.将“龙”的隐喻意义与成语结合讲解PPT上的成语。(讲授法和图示法)23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龙人成语·本身·吉祥·龙凤呈祥·能飞翔·奋发向上·龙马精神·勇猛·勇往直前·龙腾虎跃·有力量·权力·真龙天子·所有品质·优秀·人中之龙望子成龙图4-4教学步骤:(1)让学生猜测这几个成语的含义。(2)根据图示,逐一讲解成语的含义。“龙凤呈祥”是富贵吉祥的意思,代表喜庆之事。多用于结婚喜帖上,代表夫妻感情和睦,生活美满。“龙马精神”龙马是一种似龙似马的动物。是指像龙马一样精神抖擞,象征着一种自强向上的精神。“龙腾虎跃”龙和虎都很勇猛,人如果像龙和虎一样勇猛,就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所以龙腾虎跃就是用来形容人跑跳时矫健有力。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真龙天子”指中国古代的帝王,代表权力很大。“人中之龙”就是指杰出的、优秀的人。“望子成龙”就是希望子女成为像龙一样具有优良品质的人。【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将龙的特征联想到人的身上,然后再去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就会变得容易一些。E.学生练习(20分钟)选择正确的成语填空。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真龙天子、人中之龙、望子成龙①玛丽买了个___________的被子送给即将结婚的妹妹。②新的一年里祝大家身体健康___________。③历代皇帝都以___________自居。④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还是能够成为___________。24 第四章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⑤___________是每一对父母的心愿。⑥他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真是___________啊。⑦这一幅字写得真是苍劲有力,___________气势不凡。D.布置作业(3分钟)①用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造句。②课下再找五个关于龙的成语并造句。25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隐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手段,它为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础。动物是人类生活中的伙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对象,动物成语是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成果。动物隐喻是动物自身特点和人类观念的体现,这种更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隐喻在汉语成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将动物隐喻运用到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课题。动物隐喻为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对隐喻研究的回顾,简要地介绍了隐喻的特征、分类、映射机制并阐述了格特力“人是动物”的隐喻命题和动物隐喻的生成机制及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在以上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对汉英日成语中的动物隐喻进行了定量考察分析,得出了来源域“动物”与目标域“人”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从分析结果中得出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的差异,每个国家语言中的动物隐喻呈现出不同的源域和目标域分布特征。但是,由于人类的生理机制的趋近性和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所以汉日英在动物隐喻方面突显出诸多相似点和共通之处。结合隐喻理论和定量考察分析得到的结果,笔者提出了运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要注意利用好学生母语正迁移的积极影响,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利用隐喻映射和隐喻的文化同质性,将隐喻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最后,笔者还做出了两个教学案例示例,证明运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可操作性,证明动物隐喻会为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值得说明的是,笔者将动物隐喻运用到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经过验证,此方法在课堂教学上是颇有成效的。当然,本文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还有待深化。首先,动物隐喻在汉日英三种语言中的语料浩如烟海,因此笔者所收集的材料只是一部分,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本文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没有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还需要进行实践的检验。最后,由于笔者在理论素养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论文中难免有些观点和分析难免不够严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26 注释注释[1]亚里士多德,罗念生等译.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456.[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3]GeorgeLakoff&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0:5.[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5]GeorgeLakoff&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0:5.[6]GeorgeLakoff&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0:9.[7]中华成语词典编委会.中华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连清.日语成语惯用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霍维尔.英语成语词典[Z].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27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著作类:1保罗·利科,汪堂家译.活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0.5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汪耀楠.汉语成语学习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9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Lakoff·George&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期刊论文类:11安德鲁·格特力.人动物隐喻(高华摘自英《社会和动物》2006年第2期)[J].国外社会与科学,2007(1).12陈树峰,刘权.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J].开封教育学院报,2014,34(1).13段士秀.俄汉成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1,11(1).14付彩艳.汉语和西班牙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对比分析[J].语文学刊,2009(12).15洪波.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16李四清.英汉成语中的隐喻模式及其隐喻机制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报,2005,34(4).17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18刘凤花.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J].语言理论研究,2008(1).19栾育青.外国留学生中高级阶段成语教学策略研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2013.28 参考文献20石琳.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21苏筱玲.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投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5).22隋晓蕾.从隐喻角度理解汉语四字成语[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6).23万红梅.日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伴随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3).24魏庭新.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难点分析及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2).25杨晓黎.由表及里、形神俱生—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J].安徽大学学报,1996(1).26杨玉玲.留学生成语偏误及《留学生多功能成语词典》的编写[J].辞书研究,2011(1).27张永芳.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9(3).学位论文类:28曹素冉.对外汉语成语教学[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9陈晓娣.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研究与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0陈志明.十二生肖动物的汉越成语及其文化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1邸少华.从成语形成看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语义偏误[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2高文嘉.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物隐喻的教学策略[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3郭静.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4侯朝龙.从学生偏误角度探讨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成语教学[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5胡小娟.认知及文化视角下汉、英、日动物隐喻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6黄玉芳.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7蒋争艳.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9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8李光元.汉英动物隐喻语用的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9李继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0赖菲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1王焱.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2张蓓.汉语成语中动植物具象的隐喻与认知[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3赵倩.人动物隐喻——从英汉动物成语来看“人是动物”的隐喻[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4赵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成语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徐瑞红.中俄饮食文化对比.环球人文地理.2014(11)31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32 致谢致谢时光如水,岁月荏苒。一转眼,毕业的日子悄然而至。随着论文的定稿,我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回首这两年的宝贵时光,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哈尔滨师范大学也让我深深地领悟了“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涵义。从步入师大的那一刻起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给我的热情帮助。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戴云教授。戴老师那优雅的气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者的风范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受益匪浅。从论文的选题开始,戴老师就对论文的写作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并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多次指导修改直至定稿。在戴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了自身研究视野和方法的不足,通过尽力修正,我的研究与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此外,要感谢吕长凤老师和栾继生老师在论文开题及中期时所提出的殷切建议与耐心指导。还要衷心感谢文学院汉硕导师组的全体导师及任课教师没有您们的耐心教导,就没有今天论文的完成。在此,谨向导师组的所有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其次,我要感谢2013级汉硕的所有同学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所给予的帮助,尤其感谢班长杜沫同学和年起民同学在我在外实习期间帮忙处理校内的各项相关事宜。同时,我要感谢王硕、王文田和席晶让我在陌生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到了同窗的温暖及友情的可贵。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是你们一直给予我信任和支持,使我能够坚持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且顺利完成学业。徐瑞红2015年5月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