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研究

《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研究

ID:35035443

大小:3.22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3-16

上传者:U-24835
《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研究_第1页
《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研究_第2页
《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研究_第3页
《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研究_第4页
《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密级:学校代码:10075分类号:学号:20140713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研究学位申请人:刘媛指导教师:张雅明副教授学位类别:新闻与传播硕士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授予单位:河北大学答辩日期:二〇一六年五月 ClassifiedIndex:Code:10075U.D.C.:No.20140713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TheStudyonMuslimimageinthecharactercolumnof"ChineseMuslim"Candidate:LiuYuanSupervisor:AssociateProfessorZhangYaming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pecialty: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University:HebeiUniversityDateofOralExamination:May,2016 河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W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一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作者签名:别薇日期年Ls1n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学校有权保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学校可W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W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2、不保密""(请在W上相应方格内打V) 纖护知识产权声明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1柄翁側得fI域餐^^負,研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究王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政法规W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经:学所有未得指导教师北大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征和河,作内学的书面意授人保证不W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同和权本违。容。反本声,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如果明律责任、^I::藏年月H養I日期声明人_雇、麻^I签:袁^日;期loll年月日作者名__—……_i:《:日14^1年月因导师签名期_ 摘要摘要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可知,中国穆斯林人口共计为2314.14万,其约占全国少数民族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由于其人数众多,相应的民族、宗教媒体自然也不少。在西北部,由于受到大聚居住居方式的影响,宗教、民族媒体比较多见,媒体在传播民族文化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东部,以散杂居居住方式为主的穆斯林,他们主要通过生活中老人口耳相,或者亲身参与宗教仪式的方式了解宗教相关信息,因此本民族的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本文从民族期刊入手,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刊的《中国穆斯林》中的“人物写真”专栏为研究样本,呈现穆斯林媒介形象,并通过家庭访谈的形式再现散杂居回族家庭认知中的穆斯林形象,通过对比媒介与受众认知的中国穆斯林形象,发现民族媒体在传播中可能存在问题,以期提高民族宗教期刊的传播效率。关键词《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穆斯林形象I AbstractAbstractAccordingtothe2010sixthcensusstatistics,itshowsthatthepopulationofChina'sMuslimisabout2314.220000.Thenumberisaboutonefiveofthenationalminoritypopulation.Andtherelationethnicityreligionmediasalsohaveabignumber.Inthenorthwest,minoritypeoplegenerallylivetogether.Sotheirmedia,inthespreadofreligiousculture,isveryimportant.But,intheeastofChina,Muslimsarelivingapart,theunderstandingbetweeneachotherisalsoreduced.Theyunderstandtheirculturemainlythroughlegendreligiousorceremonies.Religiousmediaisnotsoimportant.Therefore,thisarticleobtainsthenationaljournal--"Charactercolumn"of"ChinaMuslims".Bycomparingthemediaimageandtherealimage,foundtheproblemsintransmission.Hopethattheywillbeabletoimprovethetransmissionefficiency.keywords:“ChineseMuslim”CharactercolumnMuslimimageII 目录目录第1章引言···························································································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研究现状·························································································31.2.1国外相关研究··············································································31.2.2国内相关研究··············································································41.3研究思路、创新点·············································································71.3.1领域创新····················································································71.3.2材料创新····················································································71.3.3方法创新····················································································71.4研究流程·························································································8第2章穆斯林媒介形象研究·····································································102.1内容分析法·····················································································102.1.1研究对象···················································································112.1.2研究时间段及内容·······································································122.1.3研究目标···················································································122.2穆斯林媒介形象···············································································132.2.1类目制定···················································································132.2.2样本分析···················································································142.3专栏在“穆斯林形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242.3.1人物选题问题·············································································242.3.2性别选取问题·············································································252.3.3职业构建问题·············································································252.3.4性格构建问题·············································································25III 目录第3章散杂居回族对穆斯林形象的认知······················································263.1家庭访谈法·····················································································273.2家庭访谈内容··················································································283.2.1受访人个人信息··········································································283.2.2受访人具体情况··········································································283.2.3对穆斯林媒介形象的看法······························································283.2.4受访者认知的穆斯林形象······························································293.2.5受访者对“人物专栏”的期望和建议··················································293.3访谈小结························································································293.3.1穆斯林媒介形象雷同、时效性差·····················································303.3.2散杂居地区获取民族信息渠道单一··················································30第4章受众认知的穆斯林形象与其媒介形象的对比·······································324.1职业偏差························································································324.2性格偏差························································································344.3对两性社会地位理解的偏差································································35第5章对塑造穆斯林媒介形象的建议·························································365.1人物时效性有待提高·········································································365.2从普通人入手,人物形象多贴近生活····················································375.3多种记述方式并用,走出固定套路·······················································38结语································································································40参考文献································································································41附录································································································42致谢································································································47IV 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十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这一群体都被称为中国穆斯林。穆斯林先民自6世纪起,就从经济、建筑、医学、科技等领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航海家郑和、革命先烈马本斋、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等等,他们既是穆斯林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国穆斯林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不能缺少的一群体。当然,穆斯林生存和发展更离不开中国的大环境。从民族媒体的角度来看,自抗战开始,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等等,这些重大社会性历史性事件,不光是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也是穆斯林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例如,20世纪初,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局势,回族人黄镇磐创办《醒回篇》,便极大地倡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吹响了民族独立的号角。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更是出现了众多由穆斯林创办的报刊,如《正宗爱国报》、《回文白话报》、《月华》。因此相应的新闻人才也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如丁宝臣、丁竹园、刘孟扬。这些都揭示了穆斯林同胞以新闻媒体的形式开启民智,倡导爱国兴教的新思潮。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穆斯林从未停止对新闻事业的探索,他们本着爱国兴教的思想,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穆斯林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除了聚居的穆斯林,散杂居的穆斯林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然而现实却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聚居的穆斯林身处的居住环境多是本民族同胞,平时接触到的宗教民族信息也相对较多,所以民族宗教意识较强;对于散杂居的穆斯林来讲,他们对自己民族、宗教的意识却不及上者。因为散杂居穆斯林普遍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在家庭生活中接触的都是本民族的朋友,履行本民族的仪式;然而,在学习、工作中,接触更多的是其他民族族朋友,并且受主1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流文化的影响比较深。”正是因为这样的现实,使很多穆斯林减少了了解自身文化的渠道,加上媒介传播中有关本民族对称信息的丧失,使他们的民族文化信息需求暂时的被隐藏了起来。虽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家庭、教育、社会众多方面。但中国穆斯林[1]网站的创办者马玉明先生曾说过“全国约有80%的回族需要传统的民族新闻信息”,因此可以看出,在当今时代,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民族信息十分重要。传播学家李普曼曾经提到过“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营造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似的再现,而是大众传媒通过对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及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①环境。”因此媒介在向人们提供信息时,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进而间接地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媒体在影响人的认知、行为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以散杂居的穆斯林为例,首先,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本身由于居住特点,就缺少获取本民族文化的信息渠道,而且都市生活繁忙,年轻人很少有机会去清真寺学习、做礼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其次,从媒体的角度来看,现有的大众主流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失真,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穆斯林对本民族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例如大众媒体塑造的新疆人野蛮、粗鲁、反动的形象;以及媒体描绘的陈旧的、宗教的穆斯林形象,拟态环境的失真,甚至会使同一个信仰的民族,见了面都会显得有隔阂。所以,意识到媒介的重要,找出媒②体改良的新思路,对于弘扬本民族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从纸媒入手,以穆斯林期刊——《中国穆斯林》(以“人物专栏”为例)为研究样本,从新闻传播方面切入,通过内容分析、家庭访谈的研究方法,发现其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目的是使其能够提高媒介传播效率,让更多本民族的受众关注,了解穆斯林的文化。之所以选择《中国穆斯林》,是因为其创办时间久,发布范围广,更具普遍性以及典型性。它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伊斯兰综合性刊物,创刊于1957年8月。其现有汉文和维吾尔文两种版本,59年来,它经历了1957年的创刊、1960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7页.②宜宝剑.媒介形象系统论[D].中国传媒大学,2008.2 第1章引言年的停刊、1981年的复刊与发展几个时期;经历了由月刊变季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的变化过程。至今为止,《中国穆斯林》依然是双月刊,除了公开对外发行,各地的清真寺都对其进行了订阅,可以这样说《中国穆斯林》既是穆民了解自己的平台,又是非穆斯林了解伊斯兰文化的窗口。内容方面,《中国穆斯林》侧重宣传介绍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伊斯兰教的优良文化和道德传统,同时对外友好往来和学术、文化交流、穆民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报道。期刊设置了“本期要闻”、“本期特辑”、“学术文化”、“研[2]讨论坛”、“经训教法”、“人物写真”、“教育之窗”、“生活广角”等栏目。并且,值得说明的是,在当代回族报刊中,只有《中国穆斯林》《回族文学》《回族研究》为公开刊号,可以在全国公开发行。而《回族文学》是文学刊物,《回族研究》是学术刊物,所以无论是在杂志内容方面,还是受众方面,都没有《中国穆斯林》广泛及具有[3]代表性。文化的传承,终究要通过鲜活的个人。不论是课本中的历史人物,还是新闻中的媒介形象,人物的身上不仅承载着意识形态、文化精神的厚望;同时,更体现着国家意志、民族情感对公民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引导。因此,本文以“人物写真”专栏为研究样本,较之其他专栏更能全面、深刻体现期刊的中心思想。通过对专栏的内容分析,本文试图呈现中国穆斯林媒介形象,同时,以家庭访谈的形式,总结被访者对媒介形象的看法,同时再现受众认知的中国穆斯林现实形象。通过两种形象的对比,发现问题,以期为期刊提出改进性建议。1.2研究现状1.2.1国外相关研究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领域来看,罗伯特•帕克是美国最早对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在其专著《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他发现“移民报刊,一方面有助于少数民族维护民族文化,并使他们通过家乡的语言而接触到大都会生活,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中;另一方面,3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他们可从老遗产中培养新忠诚,少数民族非但不会破坏美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反而会与①美国人民一起建设美国社会。”美国学者西蒙·科特尔认为“在全国化、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媒体在传播非洲黑人文化,培养族群归属感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并提出‘新族群’的概念,描述了因为媒体的传播全球化,产生虚拟的网络少数族群社区等现象,并发展了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主义与多元种族主义的理论”(吴清芳,2007)与此同时,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指出“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其关注于不同种族、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4]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杰弗里•布罗迪和罗伯特•皮卡德的《美国报纸产业》中,也分析了美国少数民族报纸的状况。从媒介形象的角度来看,多是以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文本进行研究。20世纪60年代,约瑟夫.特雷纳曼和丹尼斯.麦奎尔就以英国大选为切入点,研究电视媒介中的政治人物②;乔姆斯基等人则认为美国的公共意识是媒介制造出来的并不是民意,其深度剖析了美国对政治人物的宣传模式。21世纪后,针对某一群人的媒介形象的研究开始增加,例如阿尔卡坦尼在9.11事件后,将美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的媒介形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克雷内尔研究了1914年至1945年媒介中英雄和超人的形象。1.2.2国内相关研究笔者在CNKI上分别输入“中国穆斯林”、“回族期刊”、“媒介研究”、“回族报刊”等相关关键词,并剔除关于社会、民族、宗教、文化领域的文章,共收集有效样本79篇。笔者以新闻媒介作为划分标准,将总样本划分为有关“报刊”、“期刊杂志”、“电视”、“网络”、“其他”五个类目的研究。如图1、2所示,其中关于“报刊”研究的文章数量最多,共有42篇,占总数比例的53%;其次是关于“期刊杂志”的相关研究,文章共有20篇,占总数比例25%;剩下的则是关于“电视”“网络传播”以及有关新闻与传播“其他”领域的文章,共占总数比例的22%。①胡锦山.罗伯特·帕克与美国城市移民同化问题研究[J].求是学刊,2008(1):30-31.②[美]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3页.4 第1章引言不难得出,有关穆斯林新闻传播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纸媒方向。这不仅体现学者对传统媒体研究的重视,同时也可侧面反应出,相关的新兴媒体发展还不充分。笔者认为。纸媒之所以较受到研究者的欢迎,首先,因为数据搜集起来相对容易;二是纸媒以它存在的长久性,确实面临着更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图1关于回族新闻事业的研究现状图2关于回族新闻事业的研究现状(分类比例)在博士论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一文中,作者南长森将国内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分为两大领域,一是新闻传播史论与应用研究,二是文化[5]认同、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等。因此,笔者也将国内穆斯林纸媒研究,做了这两个维度上的分类。关于穆斯林报刊研究中,有关“回族近代报刊的研究”篇数最多。例如《回族文化[6]运动与回族报刊之互动关系》深层次分析了回族报刊在时代背景中所发挥历史作用;《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波动现象浅析》则挖掘了,近代回族报刊波动、发展的社会主客[7]观原因;《民国史时期回族报刊社会对话活动的基本模式》和《浅析中国近现代回族5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报刊中的广告》两篇文章以《月华》与近代回族报刊中广告专栏为研究对象,探究近代回族报刊新闻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不难得出,关于穆斯林报刊的研究,多集中在新闻[8][9]传播史论与应用研究领域。除此之外,硕士论文《报道新疆-我国新闻媒体呈现的新疆形象》中,作者以“7.5新疆打砸抢事件”展开,分析事件前后《人民日报》与《新疆日报》报道差异,同时通过对比现实与媒介新疆形象,提出问题,为新闻的议程设置[10]提出建议;《中国回族与新闻传播》则分别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和效果分析五个方面得出大众媒体对回族报道的曲解及缺失,文中结尾倡导主流媒体应当加强对回族的报道与理解、同时回族媒体也应当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发展。此类文章,可归于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领域。(吴清芳,2007)关于“穆斯林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回族文学》、《回族研究》、《月华》三家媒体。有关《回族文学》、《回族研究》的相关论文,着重分析期刊特色及期刊未来发展方向;抑或是,对期刊的选题进行内容分析,通过量化的方法,总结分析回族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有关《月华》的论文则侧重于传播者的介绍,如《谈谈〈月华〉的穆斯[11]林妇女作者》《〈月华〉中的汉族编辑》。有关“穆斯林期刊”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新闻传播史与应用研究领域。以期刊为载体,研究专栏特色的文章还是很缺乏的。我国对中国穆斯林媒介形象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社会群体、组织、国家的形象探索。对于某一群体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农民工、女性、儿童、大学生、自由职业者这几方面,多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群体。例如《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投影——传媒再现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对比了三家媒体农民工的[12]媒介形象;《杂志广告的女性形象变化研究》通过再现女性媒介形象和她的话语分[13]析,揭示了媒体在描述女性形象方面存在刻板化、性别歧视等问题;《中国青年报_1995_2009年大学毕业生媒介形象研究》通过从就业、综合能力、人生观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大学毕业生媒介形象,并结合具体社会背景阐述大学毕业生媒介形象变迁的原因[14]。可见,有关媒介形象的论文,多集中分析大众传媒中的,某一群体的形象,关于穆斯林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6 第1章引言1.3研究思路、创新点1.3.1领域创新笔者通过阅读有关伊斯兰教、回族相关论文发现,研究主要集中于回族风俗、商业、史学、文化等领域,以新闻传播视角研究相关领域的文章相对较少。除此之外,对于新闻传播领域而言,研究也较多数集中于大众媒体中的穆斯林形象。由此可得,对于本民族媒体的穆斯林媒介形象的相关研究,在新闻传播领域并不多见。1.3.2材料创新我国近现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回族教育家张巨龄,曾在《云梦学刊》中,将清末民初的回族报刊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穆斯林创办综合性报刊,二是穆斯林创办的专门[15]性报刊。前者受众广泛,并且关于穆斯林报道,较之其他主流综合性报刊要多一些;后者则不同,它是专门针对回族及其宗教文化进行报道与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专门性的报道与研究,向本民族与全社会宣传回族的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以扩大回族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增进社会对回族的了解。《中国穆斯林》作为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面向全国发售的伊斯兰教综合刊物,它除了宣传介绍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传播伊斯兰学术文化知识,更要通过介绍穆斯林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弘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宗教。《中国穆斯林》走过了这59年中,使回族文化获得了官方的充分认可,且得以全面迅速地发展,这些种种都体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以“人物写真”专栏为研究样本,探究中国穆斯林的媒介形象。1.3.3方法创新对于以往的专栏分析,其多倾向于使用内容分析法,例如《从双百人物看中国60年来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一文中,作者首先按时间顺序将《人民日报》——“双百人物”进行分类,结合框架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同时对代表性案例研究所宣扬的价[16]值观进行描述;再例如,《南方人物周刊—逝者专栏研究》,选取了2010年—2012年的的文章,共100篇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选题、作者、文章特点、版面、及审美特7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17]征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同众多研究者一样,首先对文章进行了文本分析,总结出“人物写真”专栏所呈现穆斯林媒介形象特点;同时,带着上一研究成果,进行家庭访谈法,探索受访者对此形象的看法,呈现受访者认知中的穆斯林形象,发现杂志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散杂居穆斯林的家庭访谈中,笔者发现在文本的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说明。仅用量化的方法不足以充分说明,因此笔者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用质化的家庭访谈法补充内容分析结论的不足。哈默斯利和阿特金森曾强调:“量化研究仅仅在变量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为预测提供一个基础,但并不能不构成一种理论,因为一种理论必须说①明变量之间关系产生的机制和过程。”虽然内容分析法客观性较强;但若加上家庭访谈法的弥补,则可以在无结构的、直接的访问过程中得到有关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的信息,两种方法互补相得益彰。1.4研究流程本文研究以《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呈现的穆斯林媒介形象为主要切入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表1研究流程①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页.8 第1章引言首先,通过专栏分析,发现《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是如何呈现穆斯林形象的,分别根据所选的总样本中,将穆斯林形象划分为不同的维度,根据量化的方法,总结出每一维度的总数,进而发现作者在刻画穆斯林形象的过程中的倾向性。例如,通过“人物专栏”的选题、呈现人物职业、特点等方面,试图发现,是否存在主观化、刻板化、雷同化等现象。然后,带着上一研究成果,设计家庭访谈问题,进行下一步骤的研究,试图呈现受众认知中的穆斯林形象,以及他们对专栏的一些看法。在家庭访谈中,所选的五组被访者,均是以散杂聚为居住形式的回族穆斯林家庭,笔者试图通过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同胞之间的一些相互看法。最后通过媒介形象与受众认知形象的对比,发现新闻媒体在呈现穆斯林形象时的一些问题。文末基于以上的发现,为专栏在塑造穆斯林形象提出建议。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到了量化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和质化研究中的访谈法。它们分别体现在第二章中穆斯林媒介形象研究,以及第三章五组被访者的家庭访谈。量化研究得出专栏在塑造穆斯林形象当中的客观倾向与规律,质化研究得出受众最深入和真实的想法,两者相得益彰,互相补充,进而使问题的发现更加全面和深入。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新闻媒体虽然不能绝对性的描绘世界的样子,但却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因此,在两种研究方法并用的基础上,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和收获。9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穆斯林形象媒介研究1949年11月著名穆斯林学者庞士谦创办了与新中国同龄的第一份穆斯林刊物——《回民大众》,虽然其持有注册许可证,但也因为入不敷出,仅出版了3期,就宣布停刊。1957年7月,中国伊协创办了解放后的第二个穆斯林刊物—《中国穆斯林》,它如雨后逢甘霖一般,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穆斯林同胞的欢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大背景的变迁,《中国穆斯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跃进时期,《中国穆斯林》的舆论导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革时期,《中国穆斯林》曾偏离了正确轨道,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因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穆斯林》只能被迫停刊。然而,《中国穆斯林》终究是幸运的,经历了二十年的停刊、十年的复兴,终于1981年9月走上了发展的轨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18]巨大的变化。2.1内容分析法孔子曾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此在研究之前,为“内容分析法”进行定义,对于研究的顺利展开,十分重要。关于内容分析法,各家定义涵盖的范围宽窄不一。传播学家克里佩多夫定义到“内容分析是一种从文本(或者其他意义体)到他们使用环境进行重复。有效推论的研究方法”;贝雷尔森定义道“内容分析是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显性传播内容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二者对内容分析的定义,不难发现,贝雷尔森强调内容分析的对象是“显性的”“客观的”信息,而克里佩多夫则认为内容分析不应该有“显性”或者“隐性”的区分,他认为“文本本身并不自然具备客观性的特性,或者说文本独立与读者之外的客观性,文本本身并无意义,①意义总产生在阅读中。”虽然过于咬文嚼字对于实践的意义不大,但关于“隐性”还是“显性”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实际操作,因此本文,选取了贝雷尔森对内容分析法的定①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5页.10 第2章专栏中的“穆斯林形象”研究义,在“显性”的范围内,建立类目,以确保研究结果更加客观。而在文本背后的“隐性”的更深层次的信息,笔者则通过家庭访谈的方式来获取。2.1.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选取《中国穆斯林》的是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办的,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民族期刊,之所以选择这份期刊当中的“人物写真“专栏进行研究原因如下:2.1.1.1《中国穆斯林》发行时间长、覆盖范围广《中国穆斯林》从创刊至今,共经历了59个年头,并且发行覆盖到了全国的范围。与此同时,《中国穆斯林》作为展示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中国穆斯林形象的窗口,是宣传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加强党与广大穆斯林群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中国穆斯林》在少数民族期刊中,可谓是最具权威性与典型性,其不断传播伊斯兰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更是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穆斯林形象,增强民族团结,引导广大穆斯林同胞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2.1.1.2穆斯林媒介形象各具代表性白寿彝先生曾说“回族的发展离不开回族优秀人才的引领”,纵观历史,不论是七下西洋的探险家郑和、亦或是保家卫国的报人刘清扬,还是英勇抗战的战士马本斋,回族精英遍布各个行业,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需要鲜活个性的人物。用精英人物带动民族文化发展,用经典事迹鼓舞回族人民进步,这既是未来穆斯林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今穆斯林知识分子努力的方向。因此,笔者选择了对《中国穆斯林》中的——“人物专栏”进行分析探究,试图通过研究本民族自己的期刊,发现人物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性建议,为日后的人物专栏提供宝贵的理论经验。“人物写真”专栏,是继“本期要闻”“本期特辑”“学术文化”“研讨论坛”“经训教法”之后所开办的特色专栏,此专栏并不是每期都有,排版时间不固定。专栏内容,以介绍穆斯林著名人物为主,和众多人物专栏相同,“人物写真”专栏,根据宣传需要,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信息罗列,语言表达风格上,都围绕着“爱国、爱教”思想展开。专栏每次会刊登两到三个人物,文章字数短则一千字左右长则一万多字。初期文章多集中在介绍逝去的历史、宗教人物,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内容在选题上11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也不断创新,由“逝者”逐步转向了“今人”。专栏除了积极倡导的“爱国爱教”时代精神,在每一位人物身上,也深深体现了穆斯林友善、顺从、求知好学等宗教个性鲜明地,优良品质。2.1.1.3资料价值高身为学习新闻专业的穆斯林,笔者一直以来就想去研究属于本民族自己的媒体,但现实中却有很多制约的因素。首先,在媒体的选择上就遇到了很多问题。受散杂居的居住特点的影响,有关伊斯兰的媒体总数就少。与此同时,本民族创办的一些媒体,在一般的报亭却很难寻觅,网上电子版的信息,收费高,同时信息比较杂乱,不利于系统性的搜集。所以,种种原因都为研究的顺利展开带来了很多不便。但笔者终究是幸运的。2015年的开斋节,我在清真寺机缘巧合结识了河北伊斯兰教经学院,教务处主任胡明主任。在交谈中,我对他诉说了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并寻求他的帮助。胡主任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出于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大力支持,他十分肯定我的研究,并且不远万里,从北京中国伊斯兰学校帮助我搜集齐了2005年—2014年《中国穆斯林》10年所有的期刊。在这里,除了要感谢他,他的大力支持,也更加坚定了我研究的信心。2.1.2研究时间段及内容由于纸媒自身“易保存”的特性,本文选择了2005年—2014年,10年《中国穆斯林》“人物写真”专栏进行研究。研究分为选题分析、人物性别分析、职业分析和性格分析四个方面,通过以上维度的内容分析,呈现中国穆斯林媒介形象。选题分析,是为了发现人物专栏更倾向于呈现什么人、什么事;性别、职业以及性格分析,为了呈现具体的穆斯林媒介形象。2.1.3研究目标笔者希望通过呈现专栏中穆斯林形象,总结穆斯林媒介形象的特点,同时总结专栏选题、呈现穆斯林形象的写作特色和其可能存在的问题。12 第2章专栏中的“穆斯林形象”研究2.2穆斯林媒介形象根据专栏研究的相关要素,并且结合研究需要,笔者将分析的维度设定为选题分析、人物性别分析、职业分析和性格分析四个方面。2.2.1类目制定2.2.1.1选题选题分析,即报道所反映的主要人物或者事件内容,通常文章标题便能反映出选题。结合期刊的具体情况,笔者以选取人物是否在世作为划分点,将80篇文章的选题分为“逝者”“今人”两个维度,并且又将“逝者”以1840年为节点,分为“古代人物”和“近现代人物”。同时,笔者以人物的国籍为划分点,将其分为“国内”以及“国外”人物。2.2.1.2性别根据形象的含义以及专栏的实际情况,可将形象的构成,划分为性别、职业、性格三类。性别是指文章所描写的人物是男性或是女性。2.2.1.3职业职业是指文章在描写人物时,侧重的人物公共角色,主要是通过统计、分析文章中的有关字词来得出结论。例如在《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写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一文中,作者提到郑和既是外交家又是航海家,但在全文阅读过后,其是以“航海家”的角度切入来介绍历史人物的,因此在归类时笔者将郑和的职业归为“航海家”。也就是说,在80篇样本中,总结出的职业也为80项,之所以侧重人物一生主要贡献,来定义其职业,是为了使得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代表性。2.2.1.4性格性格,是指人在待人接物时时所体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性格的描述既可以是人物对自己的认识,也可以是第三者对人物的看法。笔者以再现原文为主来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若文章中没有关于性格的描写,则会结合具体事例,以及作者的主要意图,总结人物性格。13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2.2.2样本分析在样本分析前,笔者对专栏中每一人物都进行了编码,并制作了人物分析编码表,目的是为了使数据看起来直观,分类变得便捷容易。(“编码表”在“附录”中呈现)2.2.2.1选题分析1.逝者多于今人由于“人物写真”专栏以描绘人物为主,因此在选题分析上,笔者以“人物”为中心展开,依照其是否在世为划分标准,将选题分为“逝者”“今人”两个维度。图3人物选题分析从图3可看出,80篇文章中“逝者”选题的文章共有63篇,占文章总数比例的79%,而“今人”的文章仅有17篇,占总数比例的21%,将近4倍的差距,可以看出《中国穆斯林》“人物写真”选题的侧重点,更倾向于介绍历史性人物及其事件。在标题上,专栏倾向于使用“XXXXX——纪念XX归真(去世的含义)XX周年”或者“缅怀XX——纪念XX归真(去世的含义)XX周年”这种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例如在2009年第1期中的《为国为教尽心效力的一代学者——纪念马宏道归真40周年》;2008年第4期中的《楷模长逝风采犹存——为纪念安士伟大阿訇归真10周年而作》;2009年第3期《缅怀我国一代史学宗师——为纪念白寿彝百岁华诞而作》,不难看出,这种选题倾向以及标题形式同质化严重、缺乏新意。结合数据分析可得,在描写“逝者”的63篇文章中,记述《月华》的社长马松亭先生的文章最多,共有4篇,其多是以马松亭的办学、办报思想和事迹展开的;其次,是记述著名航海家郑和以及史学家白寿彝教授的文章,各自有3篇。“郑和下西洋”是14 第2章专栏中的“穆斯林形象”研究中华民族的壮举,因此,毫无疑问也便成了“人物写真”专栏写作的切入点;有关白老先生的文章,大多数是从其著作入手而进行人物介绍。除此之外,笔者通过阅读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中描写逝者人物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好,例如97岁的教育家马松亭、93岁的乡老李光宽、91岁的史学家白寿彝、88岁的经学家马金鹏以及82岁的穆青先生,不难发现近百岁老人所占比例较高。在笔者看来这些主要受益于伊斯兰教规的严格要求,例如说,每次浴洗都有规范的要求,教义中规定要按顺序、按次数,洗脸和胳膊、抹头、洗脚。穆斯林普遍都喜清洁,讲卫生,长此以往,是对身体很有好处的。2.近现代人物居多图4“逝者”所处年代笔者进一步将“逝者”按照1840年为界,把人物划分为“古代人物”以及“近现代人物”,之所以选择1840年,是因为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列强从此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此中国进入了近现代的旧民主主义时期。其中“古代人物”是指于1840年之前出生的人物、“近现代人物”是指1840年之后出生的人物。例如2005年第1期《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写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写的是明朝的人物,2010年第2期《“回医”大家——刘裕铎》描述的是雍正年间的历史人物,二者自然便均被划分在“古代人物”。而类似于2010年第4期《松亭阿訇在香港》中,马松亭出生在1895年;以及2011年第6期的《马金鹏先生与古兰经译注》中的马金鹏出生于1913年,因此二者划分在“近现代人物”中。15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综合图3、图4的数据可得,80篇文章中“纪念逝者”的文章最多,共有63篇,而在此类目中描写“近现代人物”的文章就占到了56篇,所占比例高达89%。可见,“人物写真”专栏中,对人物选取,侧重于歌颂、缅怀“近现代”时期的穆斯林。结合回族史不难发现,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民族英雄马本斋、新闻人才丁竹园、经学教育家马松亭都出生于这一历史时期,可见,近现代的穆斯林的确是民族的骄傲,他们身上爱国、爱教的精神,也是党跟伊协积极倡导每个穆斯林应当传承下去的。以2009年第3期《缅怀我国一代史学宗师》为例,文章首先以“题记”的形式,简述白寿彝教授,接下来分别用五个小标题为领,以时间为序,纵向回忆白寿彝教授一生的经历。在“宏图大展”这一标题下,作者李英华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写白寿彝的爱教精神,他写道:“白寿彝自幼热爱回回民族,关心回族的历史和发展前途。这是他率先涉足伊斯兰教历史,回族历史研究的原因所在。白寿彝教授曾不辞劳苦,在全国各地穆斯林聚居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收集各清真寺的私家记载,并且还广泛结识穆斯林中的有识之士。他致力于编著《中国伊斯兰教史概要》为整理祖国和民族的史学遗产做出了贡献”。不难看出,倡导“爱国、爱教”精神是“人物写真”专栏的宣传基调。相比之下,虽然“今人”的文章篇数仅有17篇,但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从新闻特性上分析,其也更具贴近性、趣味性、以及时新性。让读者阅读起来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例如2005年第4期《不饮酒的球星》一文中,讲述的是一名穆斯林运动员——“杜峰”的故事。本篇文章刊登时,正逢杜峰所在的广东宏远队在全国男篮甲A联赛中夺冠,从时新性来看,符合读者对内容“新鲜性”的时效需求。文章以比赛获胜,大家欢庆祝酒入手,写道“杜峰是宏远队最敬业的球员,从来没见过他喝酒,甚至主教练李春江敬他酒,他也以果汁来应付。”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层层埋下疑问,极大的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不理伊斯兰,从教门的角度入手解释,杜峰不喝酒的原因,使读者豁然开朗。从少数民族心理上的接近性来讲,杜峰的饮食习惯,更能引起穆斯林的共鸣,同时,在全文赞扬杜峰“不饮酒”的情感下,也更易引起当今饮酒穆斯林的反思。这样一来,从弘扬教规的角度而言其效果远远大于,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16 第2章专栏中的“穆斯林形象”研究3.国内外人物均有涉及,以我国穆斯林为主图5人物国籍划分若是以选取人物的国籍为划分依据,可将其划分为“国外人物”及“国内人物”。在人物的选取上以中国人为主,同时兼顾外国人,通过图5可看出,其中描述了72位国内人物,8位国外人物。外国人中,包括了2名伊拉克人、1名沙特阿拉伯人、1名阿富汗人、1名约旦人、1名埃及人、1名马来西亚人以及1名法国人。不难看出,出于同一个信仰,外国人中主要来自于阿拉伯国家。通过选题分析结果可得,虽然国外人物的选题不多,但也可看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的信息,也受到了中国穆斯林传播者的重视。“天下回回是一家”,这不仅包含了中国回回的同根性与亲近性,也表现出了中国穆斯林对世界穆斯林信息了解的渴望。2.2.2.2性别分析形象被定义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它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19]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根据形象的含义,笔者将其划分为性别、职业、性格三个类目。通过统计文章中出现的字词,而进行统计。性别作为一个显著特征,从选题方面观察,文中人物男女比例不均,因此笔者将性别类目进行简述。17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图6人物性别比例通过图6不难看出,“人物写真”专栏在性别的选取上,及其偏向于男性。80篇文章中记述男性76人,占总数比例95%;记述女性4人,占总数比例5%。统计到这里,不免会猜测到“伊斯兰教是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宗教的宗教呢?女性遮面是不是因为妇女地位低呢?”直接下定论未免有些轻率。就拿穆斯林妇女要过头巾这一习俗来说,社会上流传着许多说法。例如“这是伊斯兰教男权化的体现,妇女的美貌只能让自己丈夫欣赏,且专属于他一个男人”在这样的一种解说中,可见是把妇女看作为男性的附属品。但其实不然,《古兰经》中明确提到:“先知啊!你应当对你的妻子、你的女儿和信士们的妇女说她们应当用外衣遮蔽自己的身体。这样做最容易使人认识她们,从而不受侵犯。安拉是至赦的,是至慈的。”由此可见,伊斯兰文化中,对男女并没有区别对待,而是出于保护女性安全的角度,妇女需要用外衣来遮蔽自己的身体。仅仅用数量的多寡妄下定论,显然是不妥的。回到“性别”分析类目中,关于“女性”人物的选题,虽然总数少,但在内容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多样性和时代性。它们有的描写女企业家,有的描写女作家、有的描写人大代表、还有的描写女运动员,同时紧扣时代大背景进行讴歌,这一点大大扩大了人物专栏的选题范围。例如在2009年第2期《映日荷花别样红——记全国妇代会代表西安“坊上人”总经理刘西艳》中,作者就以“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入手,歌颂、赞扬回族女企业家刘西艳。文章开头,作者文刀以介绍刘西艳的荣誉称号入手,进行人物介绍——“刘西艳是‘坊上人’清真饮食行业的负责人,与此同时,她带领着一帮姐妹经营企业、积极进取,使‘坊上人’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集团’‘中华餐饮名店’等荣誉称号,并且刘红艳是荣获‘西安巾帼十杰’的唯一一名回族企业家。”当然,仅仅一18 第2章专栏中的“穆斯林形象”研究味的罗列荣誉称号,称不上一篇优秀的文章,作者文刀十分注重迎合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以及回归穆斯林期刊的民族宗教特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将大量的笔墨介绍刘西艳,如何在改革开放之初创业的,如何履行伊斯兰教义,注重“善行”的等等。文章以小事入手,结合宗教特色、时代背景,歌颂、赞扬女性穆斯林,使读者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令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篇描写女运动员的文章——2008年第5期《从北京奥运看伊斯兰妇女的人格魅力》。本文是“人物写真”专栏中为数不多的描写外国女性穆斯林的文章。其不仅呼应了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大背景,而且结合伊拉克、约旦的战争国情,描写了在战势下依然参赛的穆斯林女运动员,歌颂伊斯兰妇女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文章中写到“她身穿白色短袖和黑色短裤,脚穿的运动鞋还存在裂痕,据采访这双鞋是她从约旦二手市场淘来的,虽然和其他运动员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她的参赛可与金牌得主相媲美。”文章中还写到另外一名巴勒斯坦的女游泳运动员纳赛尔——“21岁的她使人倍加崇拜。她平时只是在自己国家条件极其简陋的,仅有十多米长的游泳池内苦练,仅有的一身齐膝以下的特殊游泳装伴随她且保留在本届奥运会上才得以亮相”。她们二人国籍不同,但同一个信仰,让她们选择了坚持,选择了笑对人生,这些都无不展示着,世界伊斯兰妇女的人格魅力。通过这两篇文章,便可看出,伊斯兰教始终是一个主张男女平等、尊重妇女、鼓励妇女发展的宗教。之所以数据显示出“男性”的文章比“女性”多,在笔者看来,首先因为《中国穆斯林》是以30至50岁的中年男性为主要目标读者的,因此人物专栏,通常会将男性人物作为信息源和选取的对象,以迎合受众的阅读倾向。其次,人物的选取还是受中国男权社会大背景下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在资料的选择客观方面男性便自然多于女性。2.2.2.3职业分析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职能+行业,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定义。因此,笔者按照人物主要从事的工作,及其从属于的行业,将文章中的人物职业,进行划分。结合文章内容,笔者将其分为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行业、新闻传媒行业、餐19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饮行业、医疗行业、文体行业、宗教行业、教育行业、军人、其他、总共12个类目。“其他”是指,人物在文章中呈现的为“人大代表”“政治领袖”以及“没有职业”三种情况,由于“人大代表”“政治领袖”均属于人物的身份范畴,因此将其归于“其他”类。图7人物职业分布图8人物职业比例由图7和图8中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遍布各行各业,并且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数最多,共有31人,占总数比例的39%;其次是从事“宗教行业”的人物,共有15人,占总数比例的18%;排名第三位的是从事“文体行业”的人物,共有9人,占总数比例的11%;描述“医疗行业”“军人”“其他”分类的各有5人,分别占总数比例6%;而描写“餐饮行业”“新闻传媒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界”的人物20 第2章专栏中的“穆斯林形象”研究人数较少,均为2人,分别占总数比例的3%;最后,人物最少的为“工业”“农业”领域的人物,各自只有1人,总共约占总数比例的2%。所占比例最高,“教育行业”的人物的身份分别为“翻译家”“经学家”“阿语专家”“史学家”“校长”“学者”,总共六个类目,其中人物多为“翻译家”和“经学家”。首先,由于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的宗教,因此在翻译领域、经文译注领域,容易出现人才也是自然的。其次,结合穆斯林的现实情况,一方面他们要保持民族独立性,继承发扬宗教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吸收学习主流文化。因此穆出于斯林教育领域改革的需要,产生了大量的教育家、学者、校长。排名第二的为“宗教行业”,人物的职业为“阿訇”或者“乡老”。阿訇,是伊斯兰教称谓(音译),是学识较高的宗教教育人员、学者。乡老专指清真寺管理机构的成员,其职责是协同阿訇,安排寺内宗教活动和生活,一般由德高望重、热心寺坊宗教事务的人担任;乡老同时还泛指寺坊穆斯林大众。无论是阿訇还是乡老,作为宗教人士他们在传授宗教知识和主持宗教仪式上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排名第二的人数,体现出“人物写真”专栏选题方面对宗教性的重视。除了著名的公众人物,在小人物身上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光辉。例如奥运年,走进大家视野的,见义勇为穆斯林老人刘均田。(见2008年第2期《舍身救人的保定回族穆斯林》)。刘均田原是配电厂的工人,现今跟老伴一起照看孙子、外孙女。原本他可以跟其他老人一样安度晚年,可正月初四晚上,他为了去救助掉进化粪井里的邻居不幸归真。一时间刘老的感人事件传遍了古城保定的大街小巷,刘老也成为穆斯林的骄傲。文中作者闪保利描写道“刘均田平常生活节俭、乐于助人,邻居们有什么都爱找他帮忙。大家都知道他是穆斯林,平时也很尊重他,生活方面我们相处的十分和谐”。歌词中曾唱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一点在刘均田老人身上鲜明的体现了出来。他虽然不及马本斋同志那样广为流传、也不及郑和那样家喻户晓,可工人出身的他,不分民族差异生活与与邻为善、关键时刻见义勇为!他是身体力行的民族团结楷模、他是树新风发扬伊斯兰光荣传统的骄傲。21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又如《平凡人做平凡事——在四川灾区难忘的10天经历》一文中,作者马宗奇以“亲身纪实”的方式,记述着一个平凡人在四川灾区抗震救灾中的所作所为(见2008年第5期中)。文章主要按照时间发展的纵向顺序进行记述的。全篇文章,以“我”的视角记述,没有了浓重的歌颂、宣传气息,没有了以往民族期刊的惯用的“宗教、民族”的招牌,就是平凡人的平凡记述。从5.12大地震发生,到“我”瞒着家里人去地震现场,假装记者进入抗震救灾第一线,直到后来三次余震的死里逃生,在这10天的抗震救灾经历中,虽然穆斯林作家马宗奇在记述中、描述提及宗教、民族的内容不多,但笔者读完这篇文章依然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涌上心头。文章并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让读者阅读后,回味无穷。我想正是这种,“身体力行”的力量让我们认同作者的作品。与此同时,这种对本民族先进个人、光荣事例的认同感,不光是我一个穆斯林所有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为有这样的儿女感到骄傲。值得穆斯林骄傲的东西有很多,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这一点在这80篇文章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总而言之,从大多数人物的职业进行统计,“人物写真”专栏更多的呈现“教育领域”以及“宗教领域”中国穆斯林形象,“教育领域”也更多的关于“宗教文化”的改革与研究。2.2.2.4性格分析《古兰经》曾明确的指出,穆斯林应当弘扬的优秀品格——不断改善行为提高品性、努力实践誓言、做事公正有怜悯之心、坚守正义坚持真理、注意体面和廉耻、保持贞节﹐行为检点、勤劳挣钱﹐依法致富、认真学习﹐提高理智、助人为乐﹐心地善良、生活有规律﹐遵守时间、端正行为、专心致志做礼拜、生活消费守中道、做事行路步伐稳、重婚姻遵守真主的法度、结交有信仰的朋友、不卑不亢、自尊自爱、行善功不求回报、性情温和、态度慈祥、蒙真主宏恩知感真主仁慈、坚忍﹑宽容﹑顽强﹑坚定﹑镇静﹑稳[20]重﹑克制。因此,笔者以再现文章原词为主,并参考《古兰经》教义,通过两者词义合并的方式,将文章中人物性格进行总结。22 第2章专栏中的“穆斯林形象”研究由于人是复杂的、多样的,因此在总结时人物性格时,可以用多种词语进行总结。例如在2007年3期《马本斋逸事》中,主人公马本斋即是爱国的抗日英雄,也是爱教的穆斯林,同时还是一位孝子,因此在总结人物性格时,便将其概括为“爱国”“爱教”“孝顺”。经过总结,人物性格可概括为爱国、爱教、敬业、求知好学、勤恳、勇敢、智慧、谦逊、善良、热爱和平、低调、忠厚、仁慈、扶贫济困、和蔼可亲、宽容、孝顺、诚信、本分、坚忍不拔、朴素、节俭、淡泊明志、与人为善、仁义、热情、博学、刚毅、和蔼可亲、正直30类。表2人物性格词频分析表人物性格频数及比例人物性格频数及比例爱教5226%智慧低调6各占3%求知好学3015%与人为善52.5%勤恳博学谦逊济困谦虚朴素敬业2713.5%和蔼可亲善良3各占1.5%热爱和平扶贫坚韧不拔忠厚爱国199.5%宽容热情正直2各占1%刚毅仁义节俭勇敢84%仁慈本分诚信1各占0.5%孝顺淡泊明志由表2可知,在30种性格特征中,所有的相关词汇均为褒义,人物形象全部为正面形象,并且与大众媒体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相比,“人物写真”专栏中的主人公们“宗教”的气息较浓重。具有“爱教”性格特征的人物共有52位,“爱教”的性格特色被排在了第一位。《中国穆斯林》作为少数民族综合性期刊,是中国伊协对外宣传的窗口,因此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将热爱伊斯兰教,放在重要的地位也无可厚非。排在第二位的是“求知好学”,具有这一性格的穆斯林共有30位,占到总数比例的15%。首先,从宗教的角度分析,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命。”“谁踏上求学的道路,真主已使他走上直达乐园的坦途。天使们垂下翅膀,欢迎刻苦学习的人,天上的天仙,陆地的生物,甚至水中的鱼类,都为学习的23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人求饶。”“学者比修士优越,犹如月亮较繁星光明。学者是先知们的继承人。先知们没有留下金银,只留下学问。谁求得了学问,就已获得了很多的财富。”可见“求知好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每一位穆斯林的使命。其次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了求知好学的“回儒”群体,他们致力于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更使不同的思想文化能够和谐共处,正是他们的身上这种不断“自我改良”“求知好学”的精神,得以让穆斯林群体繁衍至今。可见“求知好学”“热爱钻研”“与时俱进”一直是穆斯林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个性。总体来说“人物写真”专栏中所描述的穆斯林性格,共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气息浓厚,爱国爱教是人物性格的主要基调;二是每个人物各具特色,性格绝大多数属于《古兰经》倡导的穆斯林应当弘扬的优秀品格范畴。2.3专栏在“穆斯林形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然“人物写真”专栏,已成为《中国穆斯林》介绍民族文化、塑造中穆形象的重要窗口。但马克思说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不可否认该专栏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2.3.1人物选题问题根据“选题分析”出的结果来看,80篇文章从整体上,虽然有些人物的选取紧跟写作背景,例如08年有关奥运会的文章——《从北京奥运看伊斯兰妇女的人格魅力》;08年有关汶川地震的文章——《平凡人做平凡事》,但专栏中仍然主要以报道已过世的宗教公众人物为主,不难得出这种选题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受众对信息时效性上的需求。而且,从标题上来看,文章的副标题多数采用的是“纪念XX归真XX年”的形式,如果光看标题来给专栏命名,“人物写真”更像是“逝者专栏”。从内容上来看,则有的像讣闻、有的像人物传记,文章整体诵读起来较为压抑。同时,作者在记述方式出现了很大的雷同,他们绝大部分采用的是,以时间纵向进行为顺序,逐个罗列公众人物的卓越成就的方法,人物的介绍做到了广而全,但缺少深层析的剖析。这种关于“旧人物”的、“宗教性”的内容,让读者更多的感觉到像是学习历史知识,时效性、趣味性较差,传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版面内,既能正24 第2章专栏中的“穆斯林形象”研究确选题抓住读者的眼球,又能将物的个性鲜明、丰富的描绘出来,这成为了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2.3.2性别选取问题在人物性别的选取方面,男女比例不平衡。虽然,在许多大众传媒的报道中,也会有这种情况,但总体来看男女比例的差异并没有“人物写真”这样明显。例如在《新闻[21]框架内的自由职业者媒介形象》一文中学者邢荣通过研究9年的《中国新闻周刊》发现,251篇文章中描写男性的比例70.9%,描写女性的文章比例为20.1%,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周刊》描写自由职业者在性别选取上的女性比例远远高于“人物写真”的5%。当然,受到中国社会大背景的影响,男性人物多于女性人物,有它的具体原因,但这5%的女性人物比例,仍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3.3职业构建问题由上文介绍可知,职业方面,80篇文章中多集中在教育领域、其次是宗教领域,关于其他领域人物虽然也有,但数量不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全》可得我国职业的分类,可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众所周知,穆斯林人数众多,职业上更是涵盖了各行各业,因此,从覆盖范围总量来看,专栏中中人物职业范围仍旧有限,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相关行业受众对信息的“贴近性”。与此同时,除了广度不够,人物职业的选择还缺少时代的气息,例如新兴的计算机行业,人物专栏中则没有相关人物的存在。2.3.4性格构建问题伊斯兰教作为穆斯林文化的重要元素,宗教传播自然便成了信息传播的重头戏,在人物性格的建构,文章紧贴《古兰经》教义及圣训的主张,倾向于把人物描写成爱国、爱教、爱家形象。虽然笔者不否定穆斯林要爱国、爱教,但每个人也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独立的个人因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才显得特殊、有个性,因此要避免在描写人物时的雷同化、同质化。25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散杂居回族对穆斯林形象的认知白寿彝先生曾在《伊斯兰》的发刊词《我们的自白》中说:“我们很少数的几个穆斯林青年,平素有一个共同的情感,就是觉得,关于伊斯兰教或伊斯兰教人的事,自己知道得太少,我们常怀着热烈的兴趣,来试探一些大的以及小的问题。”不错,笔者作为散杂居的穆斯林,我也只是带着兴趣去探索宗教知识,然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提起如何了解宗教、民族文化,平日里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口耳相传,或者是亲身经历宗教仪式的途径去了解。然而由于人际传播的特点所决定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同时加上人们对信源权威性的质疑,使得负面信息很易扩散、不好控制。例如,从小我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回族忌食大肉?”我也因此问过了很多人,不同的人给了我不同的答案,其中有的答案也是让我哭笑不得。在他们当中,了解一点的就说“因为亥(猪)脏,回民爱干净所以不吃”;不了解的就会自编个神话瞎猜测一番。”信息传播渠道的不畅通,导致传播的内容有问题,进而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些都使那些不能到清真寺的穆斯林跟非穆斯林对自身和彼此缺乏相应的了解,让他们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隔膜。这种现象对于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纵观历史,许多宗教冲突,正是因此而起。根据2005年我国各地伊协对穆斯林人口的数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穆斯林人口约有2047万,其中居住在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同胞约为1476万人,占全国穆斯林总人数的72%;居住在我国华北地区的穆斯林同胞共计约329万,占总人数的16%;而其他地[22]区的穆斯林都是零星分布。由于受到西北地区“聚居”居住特点的影响,媒体中有关民族、宗教的报道并不少见,因此很少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居住在华北地区的穆斯林,总人口虽然占到了将近1/4的比例,但由于受到居住环境、主流文化的影响,他们缺乏有关了解民族、宗教信息的渠道。26 第3章散杂居回族对穆斯林形象的认知分析其原因可归于以下几点。首先,主流媒体中轻易看不到相关的信息;其次,许多人也不知道到哪里寻找这样的的媒体。互联网的诞生虽然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搜集来的信息也都是碎片化的呈现,信息总量多却深度浅。因此,笔者决定走进五个散杂居穆斯林的家庭,探索他们是否认同“人物写真”描写的中国穆斯林形象。并且,倾听他们的声音,再现受众认知穆斯林形象,通过两种形象的对比,发现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问题。3.1家庭访谈法笔者所选取的五个散杂居穆斯林回族家庭,主要是通过朋友介绍而认识的,他们的年龄、教育程度、从事行业均不同。之所以选择回族,是因为回族人口在穆斯林总人数中比例最多,同时回族在人口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多以散杂居的居住方式生活,因此这样可以使得结果更具典型性。本文通过质化研究中的访谈法,对他们进行访谈,而回答者均为家庭中言辞较多的人,当然其他家庭成员的意见也会纳入采访内容里,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新闻媒体与穆斯林形象展开。访谈的内容主要分为受访人“个人信息”、“具体情况”、“对专栏穆斯林形象的看法”、“受访者认知的穆斯林形象”、“对专栏的期望和建议”五个方面展开,并且以这五个问题为基础,详细展开家庭访谈。笔者采取访谈法,试图发现受访者对穆斯林媒介形象的评价,进而聆听受访者对专栏的想法,而为专栏提出建议。下文笔者为了是访谈内容更加直观,因此选取了表格的方式加以呈现。表格中的每一问题后面都配有访问者的回答,这样会使每一受访者回答的对比更加突出,同时便于总结、归类受访者的看法。(具体访谈问题及内容于附录中呈现)于此同时,在本章最后,笔者会对受访者的回答做出提炼,从而发现受访者在认知穆斯林形象和接受民族相关信息当中存在的问题。27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3.2家庭访谈内容3.2.1受访人个人信息表3受访人个人信息受访人甘女士王先生刘先生哈女士白先生年龄60岁46岁30岁29岁25岁学历高中专科本科专科硕士职业退休公务员警察、宗教人员事业单位职员饭店服务员学生从表3中可看出,受访者的年龄从25岁至60岁,样本年龄分布范围广泛;同时学历方面为高中学历至硕士学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职业分布来看,五位受访者均不同,他们既有事业单位人员、也有公务员,还有服务行业的人员和学生;最后从性别来看,其中包括2名女性,3名男性。3.2.2受访人具体情况本板块通过询问受访人具体情况,试图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民族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其对民族信息的需求。具体可分为以下5个问题。(具体内容见附录表4)问题一:您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多为本民族的人还是其他民族的人?问题二:您平时一般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本民族的信息?问题三:您主要通过什么传播媒介了解民族信息与文化?问题四:身为穆斯林,您认为您与汉族在媒体信息的需求上,是否存在不同?问题五:您是否渴望电视等媒体中出现更多关于本宗教民族的信息?3.2.3对穆斯林媒介形象的看法本板块根据再现“人物写真”专栏中国穆斯林的形象,设计了五个访谈问题。问题涉及到了人物的选择、性别、职业、性格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被访者进行提问,通过聆听被访者对杂志穆斯林形象的看法,发现专栏在塑造穆斯林人物方面的不足。问题如下:问题一:您认为在穆斯林群体中,男女社会地位如何?问题二:您认为在穆斯林群体中教育者以及宗教人员多么?问题三:您希望专栏的主人公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人物?28 第3章散杂居回族对穆斯林形象的认知问题四:如果这篇文章将人物描述成爱国、爱教、虔诚的性格,您觉得怎么样?问题五:您希望看到其他国家穆斯林的相关信息么?(具体内容见附录表5)3.2.4受访者认知的穆斯林形象本栏根据穆斯林媒介形象的相关维度,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设问,意在呈现受众认知中的穆斯林形象。通过对比两种形象的区别与不同,发现专栏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您身边的穆斯林大多数从事何种职业?问题二:那您认为,大多数的穆斯林是从事什么行业的?问题三:您身边的穆斯林,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共性?您觉得这是为什么?问题四:您在生活中是否接触过宗教人士?他们都具有怎样的品格?问题五:您身边的穆斯林,受教育的水平怎么样?以及您认为穆斯林普遍受教育水平怎么样?(具体内见附录表6)3.2.5受访者对“人物专栏”的期望和建议本栏综合前四个板块的内容,总结中国穆斯林的媒介和受访者认知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提问,使受访者提出对专栏的期望和建议。问题一:您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穆斯林与媒体中呈现出的穆斯林,您觉得二者有什么不同么?问题二: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您希望民族媒体塑造怎样的中国穆斯林形象?或者说您对《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有何种建议?(具体内容见附录表7)3.3访谈小结结束了5个家庭的访谈,感触较深共有两点——首先,专栏在呈现穆斯林形象方面的确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说在人物的选题方面,受众更愿意看到同时代的穆斯林形象;并且穆斯林媒介形象与受访者认知形象的确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导致杂志29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流失一部分潜在受众。其次,散杂居的穆斯林获取宗教、民族信息的渠道少,获取的信息类型也较为单一,所以这会使得“懂得人越来越懂,不懂得人信息越来越匮乏”。3.3.1穆斯林媒介形象雷同、时效性差从选题方面来看,首先,专栏所选人物时效性不强,与受访者心理的接近性差,相比而言他们更倾向于了解喜闻乐见的现当代人物。其次,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来看,他们的宗教性突出,宣传气息浓重,人物生活气息较淡薄,这便可能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人物的性格呈现方面,他们的性格出现了雷同的现象,会让读者感到乏味,没有新意,例如说,提到宗教人物就一定得说虔诚、提到教育者就必须提到爱教、提到商人就肯定说恪守教义无私奉献,这种议题的设置,与人物的描写均在受众的意料之中,深度阅读较为困难。在“受访人具体情况”一栏,通过提问“身为穆斯林,您认为您与汉族在媒体信息的需求上,是否存在不同?”,并结合受访者的回答,可以得出散杂居的回族与汉族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基本相同,他们也需要新鲜的、趣味性的信息。但当问及“您是否渴望电视等媒体中出现更多关于宗教民族的信息?”,大多数的受访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可以看出他们有了解民族、宗教信息的欲望,并且更希望看到有趣的软新闻,之所以出现看似矛盾的两个回答,在笔者看开由于渠道的缺乏而导致的。这使得受访者对于获取民族相关信息的欲望被潜在的隐藏住了,以至于他们都发现不了自己究竟有多热爱自己的民族。3.3.2散杂居地区获取民族信息渠道单一不难看出来,通过对五位家庭的采访,民族、宗教信息的传播渠道很有限,他们获取宗教、民族信息的渠道,可分为——人际传播、亲身参与、与媒介传播三种方式。首先,家庭中老人对晚辈的口耳相传,是绝大部分穆斯林获取民族、宗教信息的主要方式;其次,就是通过参与相关的宗教仪式,在亲身经历后对民族、宗教文化信息才有所了解。由于人际传播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使信息传播的范围十分有限,并且信息很容易各种传播环节出现异化,所以“老人们的口耳相传”使很多穆斯林对信息的了解存在误解跟偏30 第3章散杂居回族对穆斯林形象的认知差,而且有很多人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通过参与宗教仪式了解信息,其缺点就是传播范围窄、信息量小,受众对信息的深度了解也十分受限。在这个大众传媒盛行的年代,通过媒体传递民族信息的效率低。笔者还发现,在受访的五组家庭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知沟”的现象。前2位从未浏览过民族媒体的相关知识量,远远落后于阅读过的后三位家庭。根据“知沟理论”解释——民族期刊为了普及宗教文化,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倾向。由于二者在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上不同,知识储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不同,以及对信息的倾向性选择,他们对宗教、民族了解的程度的差异也逐渐扩大。31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受众认知的穆斯林形象与其媒介形象的对比研究穆斯林媒介形象的目的,是为了对民族媒体在构建、呈现穆斯林形象中提出建议,因此,本文通过量化与质化两种研究方法,进而对比第二章的“媒介形象”与第四章的“受众认知形象“,发现媒体在构建穆斯林形象的一些问题。因此下文则分别从人物职业、性格、性别选取三个方面对比二者的不同。4.1职业偏差通过专栏分析以及家庭采访,笔者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物写真”中的所选取的人物,大多数都是著名人物,并且大部分都拥有着渊博的知识,他们有些是发奋求学学者,有些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有些是全国闻名的翻译家,由此可见,杂志试图为受众呈现的穆斯林形象知识分子居多,且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宗教领域。这与杂志的“宣传伊斯兰教义,塑造优良穆斯林形象”的办刊宗旨是分不开的,著名人物的选取既能够传播伊斯兰的宗教文化还能够提高杂志的整体格局的档次。然而相反的是,散杂居的回族穆斯林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穆斯林群体中的普遍受教育水平并不高,也就是说在一部分的穆斯林家庭中,并没有将教育看的那么重要。面对社会和校园的选择,大部分穆斯林都选择了提早走向社会,而不是求学之路。因此,他们认为,穆斯林群体中的学者亦或是知识分子,仅占少数,少数的知识分子的存在不足以影响大部分人对穆斯林现实形象的认知偏见。从职业方面来看,他们认为,大多数的穆斯林更倾向于自由性强的个体行业,而且多集中于餐饮领域,例如经营清真饭店、制作清真糕点、售卖清真牛羊肉。可见,对穆斯林的职业的认知,受众普遍存在一定成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是大篇幅的描写、赞扬穆斯林中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是受众对认知中“学历低”“干个体”的刻板印象,可见媒介塑造的与受众认知中的穆斯林形象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偏差。32 第4章受众认知的穆斯林形象与其媒介形象的对比表8穆斯林职业产业分布比例民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219902000198219902000198219902000回61.7761.7759.5922.2718.3714.1315.9619.9226.28维吾尔86.0584.0780.355.506.155.898.459.7813.76哈萨克82.5880.2677.122.424.374.7914.0015.3718.09柯尔克孜87.3085.0984.222.082.872.0010.6212.0413.78东乡97.3696.3793.960.630.931.152.012.704.89撒拉92.2989.1281.802.143.354.085.577.5314.12塔吉克88.0985.6279.811.901.902.9011.0512.4817.29乌兹别克35.1533.6334.5223.0821.9812.7041.7744.3952.78保安93.7488.8284.892.094.463.194.176.7211.92塔塔尔46.9645.4831.4313.7614.8313.1439.2839.5955.43注:资料来源于全国第三次至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除了上述的偏差,客观的数据统计与以上两者的认识又有所不同。结合人口数据统计的穆斯林职业分布的现实情况可知,穆斯林虽然在第三产业内的比例逐渐上升,但并不是最多数,他们还是多集中于第一产业。也就是说,在真实的生活中,穆斯林群体大部分还是进行农业生产的较多,而经营餐馆、制作糕点此类服务业的穆斯林也绝非大多数。正如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社会”理论提到的,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三种环境,一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一种是媒介通过再现方式呈现出的拟态社会,还有一个就是受众所认知的主观世界,三者相互影响,构建成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结合对于穆斯林职业的建构客观现实与受访者认知、媒体呈现的各不相同,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三者相互影响构建出一个完整、综合的穆斯林形象。33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4.2性格偏差在性格方面,受访者认知形象与媒介形象大体上差异不大,他们的性格多是围绕宗教教义倡导的价值观而塑造形成的,但也略有些许的不同。从整体来看,无论是那种形象,他们都具有“善良”“乐于助人”“温和”此类的性格,这与伊斯兰教主张“顺从”安拉的教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众认知的穆斯林都很原意帮助人,并且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他们与人为善,谦和懂得忍让;专栏中的穆斯林大多数也具备这种性格,例如描写穆斯林庞士谦时作者就提到“庞阿訇在日常生活中,从不与人发生冲突,当遇到同胞间闹别扭时也主动出来调解矛盾。同时,只要有人开口请求他帮忙的,只要他能做到,就从不拒绝。因此,庞阿訇,也被寺里的乡老们称为老好人。”但从更细节的地方来看,受众认知与媒介呈现形象的性格,也有些许不同。由于媒介形象要秉着着宣传的使命,所以在性格塑造方面,专栏中的穆斯林比现实中的更“爱教”,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具备“爱教”性格的人物就有52例,这可大大超过了受众对穆斯林“爱教”程度预测。专栏中的穆斯林,绝大多数都自觉积极地遵守教义,按时履行宗教仪式,并且他们通晓民族宗教文化知识,坚持认主独一不动摇,更有人为了宗教理想而舍身取义。这与受访者认知的穆斯林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拿,受访者自身来看,笔者通过访问发现,他们当中虽然都坚持着回族的风俗习惯,但有的人却对伊斯兰教并不是那么热衷。就拿穆斯林的使命“把斋”来看,五个受访者仅有一人在斋月里坚持把斋,而专栏中的穆斯林大多数都严格恪守把斋规则,封斋不进食。单从这一点来说,穆斯林都“爱教”并没有得到受访者的重视,专栏却将这一性格重点描述。相比较而言,受访者认知的穆斯林形象,宗教性并没有那么强。除此之外,受访者总结出的穆斯林性格的种类也没有媒介形象中呈现的那么多。例如没有一个受访者提到穆斯林“爱国”的性格,而专栏中“爱国”穆斯林却不在少数。当然,这并不能说明,现在的穆斯林不爱国。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爱国”已经成为当今华夏儿女的普遍共识,不用加以强调,我们都会自觉地守护自己的国家;而杂志中的“爱国”形象多,也是受到了专栏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34 第4章受众认知的穆斯林形象与其媒介形象的对比4.3对两性社会地位理解的偏差在专栏分析中,人物性别的选取着重侧重于男性,报道女性的文章较少,男女人数比例不均。在描写男性的文章中,作者有的是以一件事横向展开,有的是以人物一生为线,纵向展开,相比较而言作者多采用纵向展开的方式。也就是说,文中主人公的事迹往往会贯穿一生,因此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描写,人物的呈现也更加全面、立体。然而对于女性的描写却不然,在描写女性的文章中,多数采用以事件为中心,横向展开的描写模式,事件选题单一,同时描写的篇幅较短。这种以点展开描写的创作模式,在刻画文物方面也就扁平了许多,穆斯林妇女的形象较之男性而言显得单调、刻板。难道真是女性的穆斯林总数少么?还是在穆斯林群体中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其实,这两种都不然。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穆斯林出生人口性别比较低,也就是说穆斯林群体中男女的比例基本持平,所以总体来看,根本不存在男多女少的现象。因此为了吸引女读者的阅读力,专栏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女性人物的方式扩大传播范围。除了人口数量的因素,结合伊斯兰教义可知,“男女平等”是古兰经中明确提到过的,并不存在“重男轻女”的宗教主张,这一点通过家庭访谈也可充分得出,所以专栏女性选题少,受这一因素的影响也是很低的。所以无论是从男女人数比例来看,还是从男女的社会地位来看,二者都应当是相同的、平等的。鉴于这一原因,专栏应当从现实的情况出发,增加对穆斯林妇女描写,并且要走出描写女性的刻板化套路,采用多种记叙方式,多角度描写穆斯林妇女,进而使女性形象更加真实、立体。35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对塑造穆斯林媒介形象的建议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共同体所组成的,穆斯林作为其中的一大群体,他的媒体形象的正确建构,在现实意义上显得格外重要。主流媒体、民族媒体更需要在塑造穆斯林媒介形象上下功夫,因为这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因此,作为媒体更应当重视穆斯林媒介形象的建构,同时为信息的传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民族团结。在对比了穆斯林媒介形象与受众认知形象的基础上,下文便为《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提出建议。5.1人物时效性有待提高正如培根所说“学史使人明智”,当代人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形象、事件再现的方式,更加深入的了解自身民族的文化,纵观以往,歌颂历史人物在普及民族、宗教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适当的选取过逝的历史公众人物无可厚非。首先,从新闻的价值来看,时新性可以大大提高受众对信息的阅读兴趣,这可以提高受众与人物的心里贴近程度。通过家庭访谈可知,大部分的穆斯林对相关的宗教人物本来并不是很了解,在心理层面上甚至是很陌生的,因此,在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热门的著名穆斯林人物。举个例子,一篇写郭德纲的文章可能就比写梅兰芳的阅读量大,比起成就自然梅老先生劳苦功高,然而,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由于郭德纲是当代的热门的人物,所以从心里层面就更易于接受。其次,从议程设置的作用出发,只侧重描写历史人物也存在它的弊端。媒介进行议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希望吸引受众的眼球,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若想将议程设置的作用最大化,最关键的就是了解受众想知、将知而未知的是什么,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只是按照常规思路设置受众意料之中的议题,会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拿有关“宗教”的信息为例,一提到“宗教”,受众普遍都会联想到有关“古老的”“传统的”“神秘的”36 第5章对塑造穆斯林媒介形象的建议人或事,如果报道“宗教”时,只是一味的围绕以上三组词语展开,会使受众看来就会没有新意,长期以往单调、刻板的信息就会让受众变得厌倦,进而形成“无效传播”。由此看来在人物的选取上,选取“旧人物”报道,从议程设置的角度来分析,很是难引起读者长期的注意力。因此,结合以上两点可知,在人物的选择上应当紧贴时代背景,走出只描写几种固定类型人物的写作习惯,当然在具体操作中既不能全从自身报刊的宣传角度出发,也不能完全迎合受众的需求。只有在杂志宣传主旨的基础上,拓展人物选取范围,丰富多种性格人物的塑造,才能满足读者对时效性的需求,引起读者阅读起来心理上的贴近性。当然对于“逝者”与“今人”之间的选题权衡,还需要编辑和作者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5.2从普通人入手,人物形象多贴近生活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倡导、尊重多样化的国际环境中,身为民族期刊,也应当真实的呈现鲜活的、各具特色的人。第一,在有关人物的选择上,他们的职业要尽量照顾大部分的受众的阅读倾向与喜好,将人物的选取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与宗教有关的领域。例如说,通过媒介与受访者认知形象的对比,笔者得出他们更希望在民族媒体中看到“身边的”穆斯,普通人身上的正能量,可能更能起到鼓舞、宣传的作用。他们可以是工人,可以是农民,他们也可以是城市建设者,只要他们身上具备穆斯林优秀的品质,作者跟编辑就可以考虑把他们纳入专栏中。小人物的选取,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可以在在小人物身上,寻找自己曾经的影子,这会让受众与专栏人物更亲近,进而提高专栏的传播效率。同时,在性别的选择上,专栏可以多将女性纳入其中,当然这里也不仅局限于著名人物。伊斯兰教是个主张男女平等的民族,无论什么性别在宗教、民族内部都享有同等的待遇,增加女性人物比例,即符合教义也符合受众的阅读期待。穆斯林妇女形象的呈现,可以让受众更全面的了解这个民族、更客观的了解身边的同胞的现状。37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最后,在性格的呈现方面,作者在描写时除了侧重宗教的传统精神,也可将更多的时代精神注入其中。例如说描写当代青年穆斯林的创新精神,这既体现出了我国倡导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遵循了伊斯兰教义主张的“求知好学”的教义。最重要的是,从宣传的角度来看,这更能引起穆斯林群体的民族自豪感,进而鼓舞穆斯林同胞,团结个民族人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同时,作者要在体现人物性格多样性的基础上,试图去抓住人物主要特点。避免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阅读感受。宗教的、爱国的这些共性的性格,固然要有,但最好能够有针对性的,把每个人的特点着重描写,每个人因自身的特点而鲜活。5.3多种记述方式并用,走出固定套路大众传媒在生产新闻产品的过程中也塑造着被传播者的形象,而对于受众而言,我们对某一群体的整体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一影响。因此媒体在构建穆斯林形象上担负着很大的重任。当然穆斯林真实、生动形象的呈现离不开作者正确的记述方式,因此最后笔者从写作方式切入,为专栏提出建议。套路化的记述方式,很容易使受众产生阅读的疲倦感。拿对人物的描写来说,一篇文章下来,作者如果只是简略的采用流水账的方式,记述其生平经历或者成就,阅读多了,读者就会感觉疲惫,同时阅读的期待感也大大降低,进而疏远了与人物的亲近性。因此笔者建议专栏作者在记述的方式上,要尽量创新写作视角。一方面是文章体裁要突破单一的记述方式,试图使其变得多样、新颖,例如,可以采用访谈、日记、书信、作者口述等方式,让读者在形式上感觉到焕然一新;另一方面,作者要注意叙事材料的多样性和独家性,避免出现同一个的故事反复传播。最后,由于“人物写真”中绝大部分是写逝者的,因此,作者可以恰当的学习西方纸媒的成功经验,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穆斯林名人的资料库,资料内容包括辉煌时期的也能涵盖老年时期,这样资料以丰富,叙事方式自然就会随之多种多样。38 第5章对塑造穆斯林媒介形象的建议当然,提高专栏传播效率、构造更加真实、客观的穆斯林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作者和编辑结合杂志自身的宣传宗旨,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受众的阅读兴趣等多方面去不断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中找到写作、传播的最佳的途径。39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结语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主要原因,而在散杂区的穆斯林圈子内,除了人际、宗教仪式的文化传播,宗教民族媒介发挥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在这样一个媒介竞争积累,信息内容丰富多样的年代,以《中国穆斯林》“人物专栏”为例,作者通过探究其特色,确实也发现了民族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宗教媒体确实在塑造穆斯林形象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塑造人物形象从覆盖范围上,还不广泛。因此建议从身边的、同时代的著名穆斯林形象入手,试图从心理上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其次,“人物写真”的作者和编辑,在记叙方式和手段上也需要创新。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长篇累牍、宣传式的人物描写方式,不能适应绝大部分读者阅读需要,因此篇幅上需要创新、题材上也需丰富多样。最后,希望类似于《中国穆斯林》的宗教传统媒体,能够在发挥自身的特色上,创新思维,突破议题的束缚,在传播宗教、民族文化上迈向新的台阶。4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于皓.当代回族民间报刊发展透视[D].宁夏大学,2004.[2]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隆重庆祝《中国穆斯林》杂志创刊50周年[J].中国穆斯林,47(3),65-69.[3]吴清芳.中国回族与新闻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7.[4]杨仁忠.如何呈现“他者”:跨文化传播与新闻伦理冲突[D].中央民族大学,2010.[5]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0.[6]白贵,刘洪流.民国时期回族报刊社会对话活动的基本模式——以《月华》为例[J].中国穆斯林,9(5),24-54.[7]白贵,金强.回族新文化运动与回族报刊之互动关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4),21-23.[8]白贵,金强.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波动现象浅析[J].回族研究,26(2),45-47.[9]白贵,闪晓宇.浅析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中的广告[A],2010.[10]王旭.报道新疆—我国新闻媒体呈现的新疆形象[D].浙江大学,2013.[11]马博忠.谈谈《月华》的穆斯林妇女作者[J].中国穆斯林,22(7),33-34.[12]]许向东.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投影——传媒再现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J].国际新闻界,25(5),30-31.[13]王眉.杂志广告的女性形象变化研究(1990—2000年)[J].中国广告,11(2),15-18.[14]边静.《中国青年报》1995—2009年大学毕业生媒介形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15]张巨龄,马金宝.著名爱国报人丁宝臣殉国100周年答问[J].回族研究,45(9),44-48.[16]刘琢.从“双百人物”看中国60年来社会价值观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10.[17]宋宪玲.《南方人物周刊》“逝者”专栏研究[D].辽宁大学,2013.[18]冯今源.我的良师益友——祝贺《中国穆斯林》创刊50周年[J].中国穆斯林,32(3),25-30.[19]张艺典.电视广告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20]张丹.《古兰经》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21]邢荣.新闻框架内的自由职业者媒介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0.[22]吴明轩.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41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附录(受访人简称,甘女士:G刘先生:L王先生;W哈女士;H白先生;B)表4受访人具体情况G退休之前汉族多,退休之后穆斯林较多。问题一:W回族圈既有家人也有朋友,但总体来说还是汉族多。您在生活中经常接L汉族多,回族主要是家里人。触的是本民族的人H汉族跟穆斯林数量差不多。还是其他民族的B身边汉族同学多,但也有回族的同学,家里人都是穆斯林。人?G老人们口耳相传,例如说穆斯林要多做善事、好事。问题二:W阅读关于宗教、民族的书籍跟期刊;在清真寺同事之间探讨。那您平时一般通过L老人们传下来的知识;通过宗教仪式了解。信息内容总量少,什么方式了解本民而且都比较浅显。族的信息跟文化?H老人们传下来的的知识;伊斯兰学校;电视报纸B老人们传下来的知识;民族宗教相关书籍G看电视,但内容少,只有恰逢宗教节日时才会偶尔看到相关问题三:信息。除了口耳相传以及W固定阅读期刊,例如《中国穆斯林》《阿悯》。宗教仪式,您主要L网络;微信朋友圈通过什么传播媒介H网络;穆斯林杂志《中国穆斯林》了解民族信息与文B书籍。例如邱树森的《中国回族史》;杂志《回族研究》《中化?国穆斯林》。问题四:G没有身为穆斯林,您认W稍微有一些,穆斯林更希望看到本民族的内容为您与汉族在媒体L没有信息的需求上,是H没有否存在不同?B基本没有G很渴望,尤其希望播报的内容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例如给问题五:穆斯林找工作、穆斯林相亲平台等等。您是否渴望电视等W渴望,并且希望媒体能够对大众宣传民族宗教教义优秀的部媒体中出现更多关分。于宗教民族的信L一般。息?H渴望,希望主流媒体能树立一个正面的穆斯林形象。B渴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希望正面宣传自己的民族。42 附录表5对专栏穆斯林形象的看法G平等问题一:W平等您认为在穆斯林群L平等体中男女社会地位H平等如何?B平等问题二:G学历高的不多,宗教人员倒是不少。您认为在穆斯林群W总体来看受教育水平不高,但穆斯林中人才多,例如教育家,体中教育者以及宗以及从事经学研究和阿语研究的智者。同时穆斯林的人才遍教人员多么?布各行各业。L学历高的不多,宗教人员也只是少数。H总体来说学历高的不多,但是出了很多的教育学界的人才;宗教人员人数不少。B穆斯林群体,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但随着全国整体文化教育的普及,近两年较有提高;宗教人士相对较少。G现代人物,因为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现代人物读起来更加有趣。问题三:W两种人物的文章都希望看到。历史人物能帮助我们了解“为您希望专栏的主人什么”,并且能帮助我们从时间的长河里了解民族文化;现公是历史人物,还代人物则可以让我们了解同胞发展的现状,正确的进行自我是现代人物?和民族定位,增进我们的民族自豪感。L现代人物,因为距离更近,贴近性更强。H其实两种人物都喜欢,但更倾向于现代人物,时代气息更浓。B现代人物,并且选取人物最好是有趣味的,大家众所周知的。G挺好的,穆斯林的主要性格也就是这些,同时也可以写一写其他的性格,例如说穆斯林都比较豪爽、仗义而且都很乐于问题四:助人。如果这篇文章将人W这也恰恰是穆斯林群体的主要性格。但个人都具有他的独特物描述成爱国、爱性,同时穆斯林群体都很团结,善良、聪慧、团结都是穆斯教、虔诚的性格,林的标签。您觉得怎么样?L我们穆斯林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这除了受宗教的影响,我觉得受地域的影响也比较深。例如南方人性格都比较柔,而北方人都较为爽朗。H穆斯林当然都要爱国、爱教。尤其是爱教,聚居区的穆斯林普遍都很虔诚,斋念礼课朝都会按时完成;散杂区的穆斯林就相对不那么教门。B这些形容词都是褒义词,从表面上来看,我当然同意这些描述。但这些词汇具有普遍性,但缺乏个性。每个人因他的独特性而生动起来,所以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希望内容要丰富。43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表5对专栏穆斯林形象的看法(续)G有没有都可以。因为有些国际信息了解起来比较困难。W希望,因为“天下回回是一家”,不分国籍,哪里的穆斯林都情同手足。出于同一个信仰,有责任也有义务了解其他穆问题五:斯林的现状与信息。您希望看到其他国L一般,可有可无。家穆斯林的相关信H希望,希望了解不同国籍中,他们的宗教仪式是如何履行的。息么?B希望,虽然不同国家的各自风俗不一样,但都是信仰伊斯兰教,从心理上来看有一定的接近性。表6受众认知穆斯林的形象G工人比较多,剩下的就是做生意的。问题一:W主要宗教人员较多,还有一部分涉及到教育领域和文艺领域。您身边的穆斯林大L普遍从事商业领域的比较多,例如商场的销售人员或者是房多数从事何种职地产的开发商,当然还有一部分在事业或者企业单位上班。业?H从事服务行业和餐饮行业的比较多,还有的就是自己干个体,例如说自己开个餐馆之类的。B由于我还是个学生,所以我身边的穆斯林大多都是学生,家里人这边,大多都是事业单位的,还有一部分在政府工作。G我觉得穆斯林中做买卖的比较多,例如说开饭店的或者说卖牛羊肉的。问题二:W我身边的穆斯林虽然都是从事各行各业的,但我认为穆斯林那您认为,大多数总体来说还是经商的比较多。无论是干个体还是自己当开发的穆斯林是从事什商,穆斯林在商业这一块是非常聪明的。么行业的?L我认为还是干个体的比较多吧,还有就是设计餐饮行业这一块的人比较多。H自己做生意的比较多,还有就是屠宰和售卖牛羊肉的人比较多。B开饭店、买牛羊肉或者是卖清真糕点的人比较多吧。清真食品这么著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自然也少不了。44 附录表6受众认知穆斯林的形象(续)G都比较直爽和义气,同民族的朋友遇到困难了,竭尽全力都问题三:会帮忙去解决。您身边的穆斯林,W穆斯林这个群体很团结,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关系,使这个群他们的性格有什么体天生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牵连性;同时穆斯林都很聪明,共性?您觉得这是穆斯林中除了很多成功的商人和著名的教育家;第三点就是为什么?穆斯林都很友善,我觉得这主要是宗教信仰而形成的性格。L我认为穆斯林都比较友善跟豪爽,而这个性格的形成受地域的影响比较深,受宗教影响的因素不是很大。H聚居地的穆斯林都比较虔诚,会按时做宗教规定的功课,总体来说穆斯林都比较友善、乐于助人。B我认为穆斯林都比较有毅力,并且有克制力跟定力;除此之外穆斯林都是热心肠,乐于助人。问题四:G接触过,他们都很虔诚,都会认真的完成宗教布置规定的任您在生活中是否接务;而且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触过宗教人士?他W首先,他们肯定都很爱国、虔诚,性格普遍都比较温和,喜们都具有怎样的品欢与人亲近;而且都很求知好学,尤其是关于自身宗教、民格?族的文化知识,他们肯定比一般的穆斯林懂得多;最后他们都很乐于助人,对于本民族事业的建设,L儿时觉得非常神秘,但成人后接触他们觉得都挺平易近人的。H虔诚,热衷于宗教传播,并且求知好学;善良友好乐于助人。B博学,热衷于宗教事业;同时很虔诚,平易近人。G身边,年龄较长的穆斯林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多是高中或者问题五:初中水平;而年轻的穆斯林一般都是大专或者是本科毕业;您身边的穆斯林,而我认为穆斯林普遍受教育水平都不高。受教育的水平怎么W我身边的穆斯林,年轻一代有是专科和本科毕业的,也有极样?以及您认为穆个别的研究生;年龄较长的多是高中或者大学毕业。我认为斯林普遍受教育水穆斯林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随着全国总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平怎么样?高,穆斯林群体也开始重视学习。L我身边的多是大学毕业,但学历高的比例少;总体来说,我认为穆斯林群体的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H在身边高中毕业的多,也有一部分上了职专就出来工作;总体来说我认为学习好的少。B老一辈的穆斯林普遍都是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但身边的穆斯林同学一般都是大学毕业或者是研究生学历。我认为总体来说受教育水平低,但近两年有所改善。45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表7受众对“人物专栏”的期望和建议问题一:G媒体中大多数都,跟宗教有关系;而生活中的穆斯林除了宗教,您在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贴近衣食住用行。的穆斯林与媒体中W媒体中穆斯林多跟宗教、政治有关系,而且媒体中多倾向于报呈现出的穆斯林,道男性,在主流媒体中报道的负面新闻比较多,而在民族媒体您觉得二者有什么中清一色则全都是正面报道;生活中的穆斯林是多姿多彩的,不同么?他们既有跟汉族朋友相同的生活,又有与他们不同的饮食文化习惯,同时在穆斯林群体中,他们的性格也是多样的。L媒体中报道的多是宗教人物,或者是关于打砸抢的负面形象;而生活中的穆斯林其实跟大家没有什么区别。H在媒体中,对穆斯林的报道数量少,同时报道的内容都比较单调,在民族媒体中则侧重于报道逝去的历史人物;现实生活中的穆斯林则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而且他们也都是很与时俱进。B媒体中的穆斯林多是关于宗教、民族,而且“旧人”多于“新人”,“男人”多于“女人”,当然在主流媒体中,较为多见的是负面的穆斯林形象;而在生活中,穆斯林的形象则更加的具体和立体,什么样的角色都有,什么行业的人也都有。G除了阿訇,乡老这样的宗教角色,希望多塑造一些生活中的穆问题二:斯林形象。从一个读者的角度W就拿《中国穆斯林》来说,我希望除了公众人物,能更多的塑出发,您希望民族造一些平凡人物身上一些不平凡的事儿。同时希望能够塑造些媒体塑造怎样的中现当代的穆斯林形象,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结合,才能从时间国穆斯林形象?或的跨度上正确、全面的呈现这个群体。者说您对《中国穆这些就需要专栏在描写人物时,多写细节,宣传气味不要太浓。斯林》“人物专栏”L希望媒体少出现一些跟宗教、政治有关的形象,多描述一些有有何种建议?趣的人和事。H我希望能更多的写一写女性群体,同时除了传统的、宗教的著名人物,可以更多的呈现年轻人。B希望民族媒体可以多写写家喻户晓的穆斯林著名人物,例如马三立、蔡明、回良玉、撒贝宁等等,这样阅读起来趣味性更强。同时,可以利用现在的手记、网络推广这些信息。46 附录表8选题分析编码表专栏名称:人物写真(选题分析)1.文章编号:2.文章题目:3.所选议题:A纪念逝者(古代人物、近现代人物)B歌颂今人(人物介绍、记者手记、亲身纪实)表9人物分析编码表专栏名称:人物写真(形象分析)1.人物编号:2.性别:A.女B.男3.人物姓名及描述:4.职业:A.教师B.宗教人员C.工人D.商人5.人物特点:A.勤劳B.善良C.乐观D.虔诚47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记得第一次来到河北大学时,心里就给自己埋下了刻苦学习的种子。并且告诉自己,两年的时光十分短暂,一定要将其充分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便带着,求知好学、刻苦钻研的态度,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涯。河北大学浓郁的学习气氛,深深的影响着我。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每个人都认真的去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清晨、小花园里的读书声,中午、自习教室学倦了午休的身影,晚上、回宿舍路上探讨问题的学子,这些无不影响着我对学习的态度。每次,当我想放松学习的时候,只要一斤自习教室,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一头又钻进知识的海洋。谢谢河北大学,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的学习环境,谢谢河北大学,让我在即将迈入社会的时候,养成了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我想,种种的这些,都会变成日后美好的回忆,同时影响我的一生。读研期间,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导师张雅明老师,他平易近人、学识渊博、学风严谨,每次当我跟同伴围着他问问题时,无论张老师有没有事儿,他都会耐心的为我们解答。本论文,无论是从选题上还是结构调整、方法运用,张老师都给予了我细心的指导。在本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导师表达我对您的感谢。同时,感谢河北大学的每位老师、您们在课堂上的认真负责、课下的悉心指导,都让我十分感动。同时,也感谢各位教授在开题、答辩过程中的细心指导。最后,在研究生的两年时光里,我还要感谢我的舍友。物以类聚,求知好学的心将我们聚在了一起,谢谢你们为我提供的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谢谢你们给我带来的帮助、快乐。4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