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ID:35090486

大小:4.16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9-03-17

上传者:U-24835
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_第1页
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_第2页
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_第3页
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_第4页
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密级UDC编号‘,硕±学位论文题名和副题名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作者姓名周家俊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李晓琴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硕±专业名称人文地理学论文提交日期2016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16年6月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成都理工大学(年月)答辩委员会主席j死&巧评阅人■i.2016年6月 分类号:10616学校代码密级学号:2013020708UDC成都理工大学硕±学位论文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周家俊李晓琴教授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申请学位级别硕止专业名称人文地理学06年5月论文笞辩日期2日16年6月论文提交日期21学位授予单位和H期成都理工大学(年月)答辩委员会主席;巧冰,為评阅人2016年6巧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T进巧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別加W惊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成都理工大学或其他教一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人贯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巧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輪:学位论名文作年月5口(1各//论用书学位文版权使授权工大用学位论的本学位论义作者完全了解成都理学有关保留、使文规定,閨口送的和摇盘,允论被查有化保留并向家有关部或机构交论文复印件许文陶和阅。本化成都理X大学臥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入有借人授可将内编关数,A、、。据行检索可t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学位论库进采复制编文(密的学位论在解密后逸用本)保文授权书脸糾起学作位论文者巧学位作导:论文者师签名备年。円M1> 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摘要2015年12月,灌县古城旅游区顺利跻身为AAA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由城市社区向旅游景区的实质性转变。面临古城日益增多的游客,作为都江堰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全力保护灌县古城的情况下,合理的开展旅游活动,这无疑给灌县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非常严峻的威胁和挑战。本文依托《灌县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以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为指导,总结出可兹借鉴的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在理论上提出了“保护性旅游开发”和“四态合一”的概念,指出保护性旅游开发是灌县古城旅游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论文结合研究对象,详尽分析了研究区的发展环境和旅游开发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并提出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保护优先、形态优化、文态延续、业态创新。其中,生态是基础,形态是载体,文态是灵魂,业态是核心。另外,还要要协调“四态”之间的关系,让文态、形态作为承载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以景观的形态展现出来,而业态和生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在面对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时,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底线)的同时进行旅游开发,才能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旅游开发四态合一I ResearchOnTheDevelopmentOfProtectiveTourismOfDujiangyanAncientTownAbstractInDecember,2015,DujiangyanAncientTownissmoothlyamongtheNationalGrading-AAAATouristdistricts,achievedbytheurbancommunitysubstantivechangetothetouristattractions.FacedwithanincreasingnumberofvisitorstotheancienttownasanimportantpartofthecityofDujiangyan,inthecasetothefullprotectionofDujiangyanAncientTownandreasonabletocarryouttourismactivities,whichwillundoubtedlygiv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ancientcityofGuanCountybroughtaveryseriousthreatandchallenge.Thispaperrelieson"masterplanGuanCountyAncientTownTourismDistrict"project,withhistory,geography,architectureandlandscapeecologymethodsasourguide,canbesummedherebydrawProtectiveTourismDevelopmentModel,intheory,putforwardtoprotecttourismdevelopmentandconceptoffour-statesunited,notingthattheprotectivetourismdevelopmentistheinevitablechoiceofDujiangyanAncientTowntoachieve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sisbindingstudymakeadetailedanalysisofthestateoftheenvironmentandtourismdevelopmentinthestudyareatoidentifytheirproblems,andconductedin-depthandsystematicprotectionofresearchanddevelopmentoftourism,mainlyinfourareas:Protectionpriority,Shape-stateOptimization,Statecontinuity,RetailingInnovativeModel.Whichisthebasisforecology,morphologyisthecarrier,thetextstatesisthesoul,formatisthecore.Inaddition,butalsoto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andthefour-states,letthestateandshapeasabeareroftheancientcityof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ofthecarrierdisplayedintheformoflandscapeandecologicalformatsandastheconnotationofawayoflifeintopeople'slife.Inthefac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ancienttownprotectionandtourismdevelopment,wemustadheretoconservationpriorities(baseline),whiletourismdevelopmentisinorderto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ancienttown.Keywords:DujiangyanAncientTown,Protection,Tourismdevelopment,Four-statesunitII 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以及意义.........................................................................................11.1.1选题依据..............................................................................................11.1.2研究背景..............................................................................................21.1.3研究意义..............................................................................................41.2国内外研究综述.............................................................................................41.2.1国外研究综述......................................................................................41.2.2国内研究综述......................................................................................61.3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81.3.1研究目的..............................................................................................81.3.2研究思路及方法..................................................................................81.4研究主要内容.................................................................................................9第2章古城镇保护的相关概念及理论..................................................................112.1历史文化名城(镇)的概念及内涵...........................................................112.1.1历史文化名城(镇)的含义............................................................112.1.2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内涵....................................................112.2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对象内容.......................................................112.2.1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12.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22.3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理论基础.......................................................132.4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学科方法.......................................................142.4.1历史学方法........................................................................................142.4.2地理学方法........................................................................................142.4.3建筑学方法........................................................................................152.4.4景观生态学方法................................................................................15第3章灌县古城旅游区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63.1灌县古城旅游区发展环境条件分析...........................................................163.1.1灌县古城旅游区概况........................................................................163.1.2自然地理条件....................................................................................163.1.3社会经济条件....................................................................................173.2灌县古城旅游区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173.2.1灌县古城旅游区开发现状................................................................173.2.2灌县古城旅游区存在问题................................................................203.3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开发紧迫性分析...................................................213.3.1灌县古城迫切需要保护....................................................................213.3.2灌县古城迫切需要开发....................................................................213.4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与开发价值分析.......................................................23III 3.4.1开发价值分析....................................................................................233.4.2保护价值分析....................................................................................23第4章灌县古城旅游区“四态合一”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244.1开发原则.......................................................................................................244.1.1可持续发展原则................................................................................244.1.2保护优先原则....................................................................................244.2“四态合一”的古城镇旅游开发路径分析...............................................244.2.1保护优先............................................................................................254.2.2形态优化............................................................................................314.2.3文态延续............................................................................................364.2.4业态创新............................................................................................404.3“四态合一”协调发展...............................................................................42第5章结论..............................................................................................................445.1研究的结果及结论.......................................................................................445.2不足之处.......................................................................................................445.3结语...............................................................................................................45致谢..........................................................................................................................46参考文献......................................................................................................................47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2附录..........................................................................................................................53IV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古城镇是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结晶,是描述在某特定时期内地域生活特征与民风民俗的空间模本。国内古城镇数量较多,具有区域性分布特点,景观特色各有不同,历史文化价值相对较高。相对而言,古城镇的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开发促进了人们对于古城镇的认知,促进了古城镇的经济转型,带动古城镇社会经济的进步。另一方面,因为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意识不到位,以及资金短缺、政府法律法规薄弱等问题,导致古城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破坏现象,如由于车流量、人流量等因素造成的古城镇格局的更改;因商业开发加速了古建筑损耗甚至严重破坏;为满足古城镇居民的一时利益造成古城镇内文物被随意贱卖等,类似现象时有发生。为缓和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寻求古城镇可持续性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在枟威尼斯宪章中相关要求提出:应该以整体观念来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完整性,完整性保护不应该是遗迹与其所经历的历史和其产生环境相互分离。所以对于古城镇进行开发应该遵循整体性保护与开发原则,在保护中选取合适的开发方式,充分发挥古城镇旅游价值,更好保护旅游地古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确保古城镇保护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现阶段发展的主要趋势。古城镇在进行开发过程中也就产生许多问题“病”,于是也就要面临“治病”与“发展”的矛盾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古城镇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问题。在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今天,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怎么合理地进行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成为热点与难题。而且面临城市进程的快速推进,要保留住古城镇的历史古韵,做好古城镇保护与开发建设,它不仅是旅游开发的重点,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点,也是社会在发展中所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1.1.1选题依据第一,灌县古城旅游区(简称“灌县古城”)需要进行旅游开发。灌县古城具有优越的旅游区位。灌县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于龙门山旅游区的重要节点上。灌县古城所处位置环境条件较为优越,气候温和1 适宜,且空气质量与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平。灌县古城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以及它的特殊区位条件,决定了灌县古城需要进行旅游开发。第二,灌县古城需要保护。古城镇的保护与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合理的方法引导和技术指导。近几年,全国范围内都在进行着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它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引导,以防在开发建设中出现不合理的行为对古城镇造成严重的损失破坏。首先,保护古城镇与建设古城镇都是建设美丽中国重要内容,探讨古城镇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古城镇保护迫在眉睫。目前我国每天消失的自然村大约有70个,如何保留住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变得十分重要,它仅仅作为历史古建存在着,还包含人们对于乡愁情感,包含着世代人与人之间所特有的风土人情,也反应了现在古城镇、古村落目前的一个存在与发展状态。因此,灌县古城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要保护好灌县古城。第三,研究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灌县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言而喻。当前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状况:旅游开发地位高于保护。实际上只有建立在保护基础之上的旅游才能实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即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保护古城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古城镇,发挥古城镇本身作用,实现古城镇应有的价值。一方面,在保护好古城镇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古城镇,在利用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保护,这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原则。另一方面,古城镇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大量游客来此观光游玩,游客消费的同时让古城镇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又可以通过旅游相关活动带动游客对古城子进行宣传,教育作用,弘扬古城镇传统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对于古城镇起到了保护作用。这样既可以保护了古城镇,又发挥了古城镇的价值作用,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所以说,遗产保护(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可谓是相互促进的。1.1.2研究背景背景一:全域旅游大背景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种优秀旅游目的地品牌。对于游客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目的地形态,是一种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够全面动2 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古城镇作为能够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全域旅游的大发展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背景二: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在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上更加注重对古城镇的科学保护,不断促进历史文化和文化内涵的有效保护与弘扬,彰显古城镇特色。古城镇中诸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是未来古城镇发展的核心动力。一座优秀的城镇,不仅要有合理的平面布局,也要有合理的空间塑造,打造优美的形态景观。在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实践中,古城镇保护与开发要更加注重建筑的精心设计和气氛的营造,注重形态塑造与管理,让城市品位与和谐的文化氛围从更多细节中自然流淌出来,使得有形的文化载体与无形的文化遗产交相辉映。背景三:“十三五”规划背景全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又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继续厚植发展优势,就必须要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创新作为引领带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开放是我国走向繁荣的重要途径。共享是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协调是作为可持续发展地内在要求。这几个发展理念体现中国当前发展的最新思路和发展方向,必须贯穿于整个“十三五”的各领域各环节。这就要求古城镇的旅游发展与保护也要紧密对接“十三五”规划,立足实际,把握机遇,开拓进取,科学发展。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如果要加速推进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统筹,一方面必须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还要加快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要深度发掘优质文化资源,进而推进文化和旅游、文化与科技以及文化与生态的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新业态,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等产业。古城镇作为文化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古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是保证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成都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八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优化市域生态保护格局、加快划定空间管理红线、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三个方面。第十篇(全力提升城市人文魅力)中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保护,就要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保护工作,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各类建设(包括旅游设施)等活动的规范监督。构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文化街区网络体系和类型全、数量多、分布广、综合性强的文化街区基本格局,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能够成为城市名片的、具有重大价值和深厚底蕴的街区。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深入挖掘成都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出成都本底特色3 文化,建立成都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提高文物保护与利用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再现成都历史文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推动非遗整体性、抢救性、传承性、生产性保护,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非遗生产性保护,建立非遗生产性保护孵化机制,培育孵化一批非遗创意产业集群项目、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打造国际非遗产品贸易集散中心。灌县古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其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古城镇保护和旅游发展现如今是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协调解决古城镇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古城镇保护和旅游发展可持续,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的。1.1.3研究意义灌县古城是该区域发展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缩影,反映了当时该区域一个发展状态,是历史文化浓缩的结晶。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古城镇留下来的东西逐渐变少,相对来说,本文对于古城镇的保护性开发的研究的现实意义更为重大。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了解和认识灌县古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强古城居民保护灌县古城的意识;第二,在灌县古城保护方面,对古城合理地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在灌县古城旅游开发方面,有利于深度挖掘灌县古城文化内涵,提升和完善古城旅游资源品质,为古城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最终是要为如何实现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出谋献策。理论意义:第一,在理论上,探索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第二,丰富了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其他古城镇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范本;第三,提出了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四态合一”,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灌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如何在保护灌县古城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旅游开发,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对于灌县古城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战略性研究,更是刻不容缓,而且对于如何处理好古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1)国外古城镇发展现状研究4 国外历史小城镇的发展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时期,因工业革命的爆发造成了历史小城镇的生存环境以及发展方向的变化。由于人口集聚和生产发展,传统的城镇格局开始发展剧变,城镇的自然环境和居住条件遭到了破坏,这时规划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古城镇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并开始意识到古城镇的作用,然后人们开始关注古城镇,并意识到古城镇文化对于本民族的重要性。由此,西方的一些国家开始着手加强保护古城镇和重视古城镇的文化传承问题。国外关于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有两部非常重要的文件:包括《内罗毕建议》(1976年)和《华盛顿宪章》(1987年)。这两份重要文件对于历史城镇和历史街区保护进行了相关阐述说明,推动了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的文件,如《威尼斯宪章》(1964年)、《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佛罗伦萨宪章》(1982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87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等。总的来说,国外古城镇的发展状况可以这几方面来看:一是从范围上看,古城镇保护开始从单体建筑扩大到某地段甚至整体的全面保护。二是从深度上看,国外早期的古城镇保护规划、重点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以及城市保护规划,在内容方面相对单一,保护对象往往局限于物质方面。三是从方式上看,人们的精神意识得到提高,对待古城镇保护不再是一味地保护,开始关注古城镇的开发利用以及再利用。(2)国外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关理论研究城镇是居民集聚区,居民在城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参与到活动的策划中,在这个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对来说,国外古城镇用于旅游开发的时间较长,关于古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研究领域也非常广泛。DoganGursory等针对弗吉尼亚州某区域周边几个传统古城镇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古城镇旅游发展受资源利用率、生态价值观、居民感知旅游发展的损益度、关注程度等多因素影响。FisunYtlksel运用了半开放式调查法来研究土耳其Pamukkale古城镇旅游业涉及的利益主体针对旅游开发与城镇保护规划实施的相关看法。LaurieKroshusMedina研究位于玛雅遗址附近的玛雅古村落,因旅游开发而产生的商业化行为对玛雅传统文化的影响。PeterM.Bumsa针对西班牙内陆古城镇Cuellar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如果旅游活动是由政府引导进行地旅游开发会有利于古镇旅游发展。(3)国外著名古城镇开发模式研究国外著名的古城(镇)开发模式有意大利丽晖谷模式、法国枫丹白露模式等。前者丽晖谷是世界自由式滑雪圣地,也是世界高山滑雪锦标赛的比赛场地。整个5 场地一副户外运动天堂的景象,是一个以户外运动为主的主题小镇。后者法国枫丹白露拥有三大核心吸引物:包括12世纪初的宫廷建筑、2.5万公顷左右的白露森林和巴比松画家村,它的定位就是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的旅游主题小镇。总来的来说,国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归为三个方面:一是居民或公众参与的旅游开发有利于古城镇保护,二是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有利于古城镇保护,三是过度商业化不利于古城镇保护。从国外古城镇发展来看:1)国外古城镇都有一个好的本底,拥有良好自然环境或者是人文风情,其资源优势相对显著;2)国外大部分古城镇都有一个核心主题,例如音乐主题小镇、自然风光小镇、音乐小镇、美术小镇、户外运动小镇等。一般来说,一个古城镇必须拥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核心主题。1.2.2国内研究综述(1)国内古城镇发展现状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不过建国以后我国才开始真正意义的遗产保护。由于某些特殊的政治原因,古城镇保护也经历一个“由乱到治”的复杂过程。根据古城镇遗产保护的时代特征,可以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政治运动导致的严重破坏阶段)。新中国刚成立时,新生的政权还相对比较年轻,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还不足,保护经验相对欠缺,伴随着其他的政治干扰,造成了除了已经成为重点保护对象的文化遗产外的其它遗产受到了严重破坏,损失比较严重。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保护的抢救与建设的破坏并存阶段)。1979年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开始又一次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拨乱反正”,拯救了一大批文化遗产。上个世纪最后20年,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而进行着的,逐渐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的三级保护体系:即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但由于理论积累、保护资金、舆论宣传等不足以及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这一阶段古城镇破坏行为依然进行,古城镇保护实践还未正式展开。第三阶段:21世纪(稳步推进科学保护阶段)。21世纪以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继续逐步推进,开始呈现出深入细化的趋势。2002年,全国人大修订了《文物保护法》(1982)提出除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外,还要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村镇,表明了从法律上赋予了历史古镇的保护地位。在各级政府牵头带领下,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而且各个古镇开始掀起了一股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新高潮,也带动了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热潮。6 (2)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关研究刘德谦(2005)认为古城镇保护就应该保护古城镇地原生性、完整性、多样性、真实性特征,以及保护古城镇的空间布局。孙国花(2014)提出在古城镇保护性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古城镇传统文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发展合适的现代经济。邹益民等(2005)提出提高当地居民对古城镇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古城镇旅游发展。施德法,黄杨飞,吴建华等(2010)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区古城镇,提出历史文化名镇名城名村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白少甫(2014)认为传统的商业可以做为古城开发利用的切入点。江五七等(2003)通过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古镇的旅游价值、现状等方面入手,探讨古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吴娟,甘永萍(2015)认为应该处理好传统民居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性,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人们建筑文化的保护意识。李建鹏(2015)认为需要正确协调好古城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关系,并且找到它们之间均衡点,这样才能实现古城镇保护性旅游开发。(3)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于洪(2005)从可持续开发角度研究丽江古城的形成发展与文化变迁,提出丽江古城文化旅游资源要进行深度开发,应该从物质性、非物质性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边宝莲(2009)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要在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下,寻求多种合理的利用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田维维等(2007)通过研究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现状,提出皖南古村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李晓艳(2006)认为要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才能实现我国古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李霄鹤等(2015)通过研究古村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并提出古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策略与具体措施,为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中提供一些理论指导。(4)古城镇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秦容(2007)提出历了几个古城镇旅游开发模式,如平遥模式、丽江模式、乌镇模式以及周庄模式。李倩,吴小根等(2006)提出我国古城镇的旅游开发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以及政府主导项目公司模式。赵美英,徐邓耀等(2005)通过研究提出了几种开发模式:整体租赁模式、古城镇旅游独立开发的模式、合资合作的开发模式等,并将BOT投资方式理念引入到古城镇旅游开发建设当中去。张位中(2014)针对目前古城镇旅游众多的开发模式研究得出一个平衡模式,即文化空间保护与场所精神营造之间的平衡。陈骁(2012)通过研究成都北城的城市形象提出,为了塑造全新的城市空间,对城市更新单元提出“四态合一”的概念。吴进,陈志群等(2013)通过对古镇定位的7 再认识,用“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对如何重塑古镇特色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综上所述,对古城镇保护、古城镇开发模式、古城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展开,并且产生较多的研究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时间经验来看,保护古城镇己不仅限于建筑古迹本身,还要保护古城镇的历史文化环境,而且古城镇保护与开发模式也开始由物质领域过渡到综合发展阶段。综合来说,用“四态合一”的理论作为研究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基础是一种新模式尝试,也是值得探索的,而且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1.3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1.3.1研究目的保护性开发,从字上面上来看,它是基础保护基础进行开发建设,它是就粗放式开发相对而言的,一般是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某区域给予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保护性开发的任务是功能完善,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完成以保护为前提的适度开发。对于古城镇旅游开发而言,保护性旅游开发,则是在保护和维持古城镇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兼顾了古城镇发展的脚步。灌县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地方特色的古城。灌县古城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对灌县古城进行合理适当地保护性旅游开发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将以灌县古城旅游区为例,对其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找出一条适合灌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途径,并提出针对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对策,在解决当前古城镇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为国内外其它古城镇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1.3.2研究思路及方法主要通过灌县古城现状的调查分析,再到相关理论研究,再到灌县古城的生产实践中来,结合积累的经验教训,运用科学适宜的方法,来探索灌县古城可持续发展之路。1、文献分析法通过学校图书馆以及国内各大著名检索系统检索,查阅相关专业期刊、图书、8 各大高校硕博论文以及会议相关论文,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归纳、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素材。2、实地调查法笔者分别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多次前往灌县古城,在古城内部及周边进行相关调研以及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还有通过记录、拍照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通过现场实地调研,获得了对灌县古城真实、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包括灌县古城文字、古城图件照片等资料)。3、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灌县古城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本文定性分析法,对灌县古城的资源、环境、文化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所需要的论据,为本文后续研究所服务。1.4研究主要内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以及灌县古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以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方法为指导,探究灌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合理路径,实现灌县古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1—1。论文研究结构主要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灌县古城保护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镇的概念及内涵、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对象内容以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学科方法。第三部分主要研究灌县古城旅游区的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灌县古城旅游区发展环境条件角度分析,找出灌县古城旅游区开发现状以及灌县古城旅游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灌县古城迫切需要保护与开发。第四部分是从“四态合一”的角度,研究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并分别从“生态、形态、文态、业态”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及研究如何协调发展“四态合一”。第五部分是结论以及不足之处。9 国内研国外研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究综述究综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灌县古城旅游区开发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保护优先文态延续形态优化业态创新基础保护传承保护记忆保护延伸保护“四态合一”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图1-1技术路线10 第2章古城镇保护的相关概念及理论2.1历史文化名城(镇)的概念及内涵2.1.1历史文化名城(镇)的含义关于“历史文化名镇”一词,它是我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一般以“历史小城镇”或者“古村落”等词代替。我国针对“历史文化名镇”的概念问题,在2002年出台的《文物保护法》中对其作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定义,即它是具有较多保护意义的文物,同时还具有重大纪念意义或重大历史价值的城镇。早在2003年,我国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时,又对“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概念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即“保护文物特别要注意含有丰富的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的反映出一些历史时期具有独特的传统风貌和一些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灌县古城属于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按照高标准、高要求进行保护,所以采用历史文化名城(镇)的标准来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2.1.2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内涵从历史文化名城(镇)的定义中也可以看出它的内涵:一是遗产、文物古迹要相对集中;二是要能够较完整地反映古城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历史风貌、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或者地方特色;三是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等。所以在古城镇进行保护的同时,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这是古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2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对象内容2.2.1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乡土建筑乡土建筑十分重要,它是古城镇文化的根本表现,也是古城镇居民以传统和自然的方式来建造房屋。一方面,乡土建筑已被公认为是有特征、有魅力的社会11 产物。另一方面,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乡土文化建筑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体现该区域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社会文化、建筑文化及发展历史。目前来说,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数量众多,拥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风格,而且这些乡土建筑集中反映了古城镇的价值特色,是文化特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物古迹古城镇中的文物古迹包含了较多的历史信息,它具有比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古迹包含类别较多,如灌县古城的古银杏、水利府遗址、清真寺古建筑等,都属于文物古迹的范畴。(3)街巷空间古城镇街巷空间是古城镇内居民生活以及游客游憩的重要公共空间,它是有一个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构成,容纳了人们的生活居住、商业互动和闲暇游憩等多种活动,是反映古城镇历史风貌的主要廊道。(4)环境环境包括古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也构成了灌县古城的背景环境。这种背景环境与古城镇紧密联系起来,并与古城镇历史文化的特色氛围形成的独特环境。自古以来,灌县古城依山伴水,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独特,形成自己的特色山水文化,向人民展示着人与自然、建筑与风景等景观之间的和谐之美、山水之美。2.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有:一是口头文化;二是艺术表演;三是风俗、节庆、礼仪;四是跟自然界和宇宙相关的知识和实践;五是手工艺技能。它的内容比较广泛,还包括其它内容,主要如下:(1)古城文化它包括除了灌县古城中有形文物古迹(如城隍庙、文庙)、历史建筑(如清真寺)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之外,还包括其它较为丰富传统文化,如古城民俗、历史文化名人的诗词等,这些古城传统文化与传统民居、文物古迹互相依存,共同映射了灌县古城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古城自身的遗产宝库。(2)本地居民本地居民及其文化是古城镇的灵魂所在,但目前古村镇内本地居民外迁和外来人口增多,本地文化衰退和外来文化侵入的现象,相对来说,不利于灌县古城12 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持。(3)邻里关系邻里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连接情感的纽带,能够保证古城镇正常运行,有利于维护古城内部的社会安全。它可使当地居民对古城镇产生留恋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本地人口向外迁移,以及预防古城镇的过渡衰败,对长期保持古城文化的活力是很有利的。(4)古城特性每一个历史文化古城镇都有自己的特性,特性可以是一个古城镇的个性和魅力所在。灌县古城的魅力所在在于它的文化的多元性,它是以水文化为主题,还包含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松茂古道文化等。2.3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在因经济的发展而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到环境的保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协会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实质是既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了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社会和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而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是基础,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旅游开发和其他产业一样,其发展都是以不能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代价,也不是一种短视行为,其必须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利益。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谋求旅游业与资源、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2)旅游规划理论。2003年,为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我国旅游规划工作总体水平,达到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促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发布了《旅游规划通则》,其中规定了相关的术语与定义,以及规划编制的要求和程序等。但总体来讲,旅游学科是一门复合型学科,有关旅游规划理论体系、自身的核心理论以及成形的理论阐述尚未达成共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无不从自身的专业理论出发,结合旅游规划实践的具体实际,逐步提炼和完善旅游规划现实的理论框架。(3)核心区保护理论是应用在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理论。自然保护界的“三13 区”理论,是指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87)中指出:核心区是要进行绝对保护,禁止群众通行和开展旅游活动,一般也不允许进行科学研究;、缓冲区允许进行非破坏性的科研和标本采集活动,也可以从事教学活动,一般不开展旅游活动;实验区中可以进行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卜驯化等试验,而且在有向导引导下,允许参观、旅游和教学活动。可以看出,其对旅游空间上的布局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用在古城镇这样的特殊遗产资源上更是大有可为。2.4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的学科方法2.4.1历史学方法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古城镇的文化遗产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为进行深层次的保护古城镇奠定基础。本文运用历史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古城镇保护方面,灌县古城是一座背山依水的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古城,它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地。2.4.2地理学方法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和区域分异,近代地理学中强调地方感的概念,已经为建筑学、风景园林以及旅游等相关学科广泛应用。一方面,本文选题也是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对象灌县古城所处的环境、气候、地形等都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因其地域的差异性,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利用地学方法分析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从而针对不同地域特征的古城镇进行合理有效地保护开发。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展开分析:一方面是分析古城镇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对建筑形式、建筑选材及古城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分析古城镇的人文环境条件,如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及文化区位等对古城镇开发建设的影响。我国西部人口主要是以少数民族为主,古城或者古村落内大多有塔楼、钟楼等,成为该区域的标志特征(如图2—1,灌县古城民居建筑群)。另外,地域文化如何在聚落空间,古城布局、建筑样式以及古城非物质文化中体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14 图2-1灌县古城民居建筑群2.4.3建筑学方法本文利用建筑学的学科方法,来研究灌县古城的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保护、整治以及更新,包括街巷空间的保护。一方面依托该学科方法,另一方面又超出该学科的研究范畴。在古城镇保护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涉及到建筑学方法,包括划定保护红线范围、进行建筑整治、保护古城整体环境和街巷空间。2.4.4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古城镇的保护,主要面临古城镇的环境、生态及景观方面的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持古城镇周围的景观,防止水、大气和噪声等环境污染对古城镇造成损害。15 第3章灌县古城旅游区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3.1灌县古城旅游区发展环境条件分析3.1.1灌县古城旅游区概况灌县古城旅游区范围包括老灌县古城与灌县古城旅游区中的入口服务区。为了完善灌县古城旅游区综合服务功能,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特把都江堰景区游客中心(一个游客中心,两个景区牌子)与仰天广场区域纳入灌县古城旅游区红线范围之内。一是因为灌县古城景区本身实现无门票经济形式,二是因为创建AAAA景区的需要,三是仰天广场是未来灌县古城客源的重要集散点(快铁站点),灌县古城南桥是都江堰进入古城的一个重要出入口和客源集聚地。3.1.2自然地理条件(1)地质地貌成都山水清峻,以灌为最。长久以来,都江堰素有“成都后花园”之美誉,不仅因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山山脉交界之处,还因为都江堰市的悠闲特性,进而成为成都居民休闲度假的胜地。灌县古城地处龙门山华夏倾斜构造与东南部成都凹陷的过度地带,属平坝与浅丘地区,以平坝为主。灌县古城最高点海拔810米,最低点海拔720米,相对高差90米,平均海拔765米左右。(2)气候条件研究区属于中亚热带四川盆地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年阴湿多云雨,辐射量小,蒸发量低,年平均湿度在80.0%以上,年均日照时数852小时左右,无霜期269天左右。受地势急剧变化和岷江水影响,气候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年降水量1140毫米左右。都江堰巨大的水流量及网络状的河曲和较低的水文对气候影响较大,旅游区年均气温16.5℃,较周边相邻地区低6.5℃左右,且常年有风。使得旅游区具有夏季适宜避暑的优势。(3)水文研究区位于世界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东南侧,水利资源丰富,水质较好。除主要河流内江外,灌县古城还有走马河、蒲阳河、杨柳河等支流,水量丰富。内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内江总干渠从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16 鱼嘴分水,经飞沙堰、宝瓶口、南桥至仰天窝止,全长1811米,有金堤堰和杨柳河(导江堰)两条支渠,后分流至蒲阳河渠系和走马河渠系。其中,蒲阳河正常引水量160m³/s,最大流量259m³/s,市境长18.9公里;走马河正常引水量150m³/s,排洪量259m³/s。(4)自然灾害受地形影响,都江堰市夏季暴雨较多。同时,夏季岷江上游时常出现的暴雨也极易给古城带来洪涝灾害,其中1986-2005年,24小时内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的暴雨有19次,对古城区范围内交通和水利设施均造成较大损害。3.1.3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经济情况:地震后,随着都江堰的快速发展,灌县古城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灌县古城修复重建,大量游客开始涌入,总体经济成倍增长,古城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3全年都江堰市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29.9亿元,增长10.43%;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28.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50元,人均消费能力相对较低。目前,都江堰市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相对偏低,第二产业比例开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有比为51.8%,说明了消费性服务业已经作为都江堰的支柱产业占有半壁江山。(2)社会背景情况:自古以来,灌县古城军事地位较高,因为它属于蜀之咽喉,可以算是军机要地。唐王朝贞观初年时期,为了保护“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的天府之土,在玉垒山虎头岩上建关(玉垒关),现今在都江堰景区内可以寻见留存的玉垒关可以作为灌县古城地位的有力论证,也被誉为“川西锁钥,蜀之屏障”。灌县古城作为一个文化圣地,它包含了众多文化种类,包括道教文化、古蜀文化、水文化、石文化等。3.2灌县古城旅游区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3.2.1灌县古城旅游区开发现状近几年,灌县古城紧紧围绕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工作,大力发展城市旅游,着力把古城区打造成为“景城一体、文旅融合”的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和国际旅游高端服务区。积极推进国家4A级景区创建,大力实施古17 城业态调整,狠抓都江堰中国百年民俗图像博物馆和旅游星级公厕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实施“游客进古城”,积极开展特色文化营销活动,西街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街区形态已基本奠定。城市旅游景区形态初见成效,灌县古城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在灌县古城的建设开发过程中,都江堰市坚持古城文化遗产原真性保存、生态化开发以及全要素保护原则,从空间、时间、文化等三个维度进行“三位一体”开发建设。灌县古城重建及旅游开发的定位非常明确,它是一座与水相伴的古城,核心就是水文化。根据灌县古城旅游区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开发现状、交通联系和对未来旅游发展展望,确定总体布局为“四区一心一带一轴”,即一心:三井玉液潭(目前是停车场,70亩左右),一带:内江景观带,一轴:幸福路历史人文景观轴,四区:包括入口综合服务区、历史文化观光体验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美食购物商业区。3.2.1.1建筑分布比较密集评价建筑分布密集型的指标主要是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灌县古城建筑分布相对比较密集是由各种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主要如下:一是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二是人地关系所决定的。灌县古城居民与用地之间的矛盾关系,要进行发展,土地的使用是必然的,土地的面积与灌县古城社区居民人数暂时是不变的,随着古城外来人口的引入,用地矛盾是凸出的。三是2008年以后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进入古城观光体验,为了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古城建设是必然的。商业用地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古城居民用地数量的减少,建筑密度必然会变大。总的来说,历史城区建筑密度普遍较高,大多数地块建筑密度高于40%,个别地块建筑密度高于60%。由于地块规模差异较大,地块容积率最大接近8.5(城内建筑多为低层建筑,中、高层建筑较少)(数据来源:都江堰历史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现状建筑评价分析:1)建筑使用功能:目前西街地区的建筑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建筑以居住功能为主,西街沿街有零星商住建筑;南街沿线为商业功能,滨江沿线以休闲功能为主。2)建筑高度:现状建筑高度除了望月楼较高外,整个街区基本以1-2层建筑为主,其中以一层建筑为多。二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南街和西街中、西段。3)建筑结构现状:西街北侧以传统木构为主,南侧和北段则多砖木和砖混结构。4)建筑质量现状: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地震的破坏,现存建筑质量较好的不足50%,原有建筑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现已翻修)。现在,古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超容积率的问题。超容积率带来的影响是18 无可估量的,从古城镇环境的方面来看,超容积率建设,会导致区域内部整体环境下降,使得环境负面方面影响较高,还会影响城镇综合功能。从城镇建设的科学性来说,超容积率不仅会损害城镇的利益,还会有损城镇规划科学性,并且不利于交通的发展。3.2.1.2绿地系统亟待完善保护生态是保护古城镇的基础。保护建设古城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因此完善古城镇绿地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古城镇是农耕文明时期形成的宝贵遗产,凝结了先人的智慧。这些城镇历经千百年,之所以能完整保存下来,首先要归功于较好的生态基础和生态保护。因此,保护古城镇就要充分认识保护生态是基础、是根本、是保障。而对于灌县古城来说,绿地系统是古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都江堰市历史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提出要增加钟鼓楼公园和玉垒山沿线公园,增加景观水体优化以魁星阁为中心的山体绿地。2014年《灌县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中提出,要修建三井玉液潭湿地公园。从中都可以看出,完善古城的绿地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灌县古城绿地系统简要分析:1)除了玉垒山外,古城内部只有零星点缀部分古树名木,几乎没有公共绿地;2)尽管古树名木众多,但多集中在文庙、原北街小学和市委地块;3)杨柳河与内江是主要景观水体,沿河岸两侧绿化基本为无;4)灌县古城绿化多为可移动性绿化景观,缺乏生态基底,如图3-1。图3-1古城绿化图(西街、幸福路、文庙街、游客中心门口)3.2.1.3商业化氛围过浓在灌县古城旅游开发过程中,经济的作用有点过分强调,原本古城浓厚的文19 化氛围趋向商业化、商品化,注重了眼前利益,忽略了长久利益,正在不自觉中以一种现代化的方式改变着古城的传统风貌。很多固有的文化特色在“保护”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商业项目开发仍然在继续开发,这种发展给古城带来的利益是否可持续有待验证?如幸福路一侧正在施工建设商业项目;景区内标示标牌现代的痕迹尤为严重,缺乏统一设计标准等。商业、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相互混杂,没有形成相对集中、主题突出的特色功能区,由于功能布局不清晰导致的商业布局混乱,散落分布于城内,没有相对突出的主题。古城商业化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商业化氛围过浓;二是商业功能相对分散不集聚;三是商业空置率高,且业态单一,街铺形式为主,未来商业持续放量。例如,宣化门城楼等多为单一零售业为主,如表3-1。表3-1古城区旅游商业服务中心业态构成代表项目商业中心客群商业编号规模空置名称面向类别名称业态业种(万方)率游客为零售20%古城区旅主兼顾旅游商灌县古餐饮20%1游商业中25街铺30%市区居业中心城休闲娱乐4%心民住宿15%数据来源:《都江堰现代服务业规划》(2014)3.2.2灌县古城旅游区存在问题目前,灌县古城虽然具有正式的旅游接待点,但是更多的是依托都江堰景区发展,如其他地方均为游客自主旅游。(1)游客在古城中游憩时间过短,且多不留宿。游客在古城内逗留游览时间一般在1到2小时之间,过于短暂,这是灌县古城软硬件条件所决定的。灌县古城缺乏让游客长时间停留的的东西。且灌县古城景点多围绕1.5一2小时的线路布局,也就间接导致了这团队游客的流失,只会加快更多游客快速离开古镇,这样就形成了“游览时间少一景点少一游览时间少”的恶性循环模式。古城游客停留时间较短、过夜游客很少,游客消费多转移到都江堰景区,因此导致游客消费外流,古城居民和当地部门获利较少。(2)灌县古城缺乏核心品牌形象,目前暂且无固定的旅游观光体验线路。古城本身是无门票的,古城内部也无固定旅游线路,团队游客的导游一般都是都20 江堰景区的,缺乏自身的导游系统,而且由导游带领游览结束以后(主要参观重点地段景点或民居),游客又被导游带离灌县古城,且无特定管理机构去负责灌县古城对外营销宣传,造成了许多游客甚至不知道古城的名字,古城缺乏自己的品牌形象。总的来说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体系不够完善。二是内涵挖掘不够深,关联产业发展联动性不够强。三是公共设施维护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管理对象不明确,管理相对混乱。四是古城保护与开发自求平衡的能力不足,资金匮乏,是推进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举步维艰。五是灌县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名度不大,影响力不够。3.3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开发紧迫性分析3.3.1灌县古城迫切需要保护灌县古城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尽管灌县古城目前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好,但在在灌县古城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没有提升上来,一直处于依托良好的环境资源来利用资源的阶段。例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古城内部高强度开发利用土地进行建设,忽略了环境承载力,绿化系统相对薄弱,缺乏公共绿地,进而产生了用地供需矛盾关系。(2)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保护力度相对薄弱。近几年,由于文化消费带来的大发展趋势,古城逐渐开始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才开始把保护的重心转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来。(3)忽视生活真实性的保护。古城内部原有的痕迹在逐渐减少(包括邻里关系等),逐渐被商业行为所替代,这也是古城发展初期过度开发、保护意识薄弱以及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的结果。3.3.2灌县古城迫切需要开发灌县古城目前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过分强调旅游经济收益、盲目复古;2)消极对待保护、建设性破坏仍在发生;3)忽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简单化保护较为普遍。也就是没有协调好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若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会给古城以后的旅游发展带来威胁。总的来说,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不存在哪一个是第一位的问题,它是由不同时期的特殊条件所决定的。21 3.3.2.1有利于当地居民脱贫灌县古城进行旅游开发不仅提升了古城传统民居以及古城整体的商业价值,而且形成了游客、外地商人与当地居民生活空间的置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城居民的生活空间转换成了游客的旅游空间。空间消费是古城旅游的实质,体验和感受替代了物质商品成为旅游空间消费的对象。二是古城居民的生活空间转换成了商人的商业空间。游客来到灌县古城,需要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或在店铺中购买需要的商品,这就要我们需要提供相应商铺。灌县古城的沿街商铺都是由传统的住宅改造或改建而来,这样为古城居民增加的部分经济收入,也为商人提供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三是居民角色的互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开发、企业进入以及居民生活空间的互换,导致众多居民逐渐改变了以前的工作或社会角色。例如担任旅游从业人员或者其他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3.3.2.2需要科学指导如何对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科学指导?首先,我要理清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要以保护古城为基础进行相关的旅游开发建设,反过来,旅游发展起来以后,再来带动古城保护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探寻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争取达到收益最大。这就要求我们对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科学指导,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古城的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需要在法律上给予一定地位,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灌县古城已经完成《灌县古城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并且要在古城内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实施,保证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效合理的进行。二是加古城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明确古城管理权限,实行责任到人制度。三是以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管理。灌县古城应该采用可持续的循环经济理论方法,对古城内的资源、环境和旅游参与者(包括投资者、游客、古城居民等)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将低碳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充分融入到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的不同阶段,提高古城的管理效率,保证古城资源环境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22 3.4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与开发价值分析3.4.1开发价值分析(1)灌县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座因堰而生的古城,水文化特色比较突出,与都江堰息息相关,因此水文化也成为了灌县古城的核心文化,其开发价值核心也表现在水文化上。(2)养生文化价值:依托都江堰的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灌县古城的环境本底表现良好,特别适合养生养老,其价值体现相对突出。(3)商业价值:随着“5.12”地震以后,灌县古城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依托都江堰景区客源分流,灌县古城可以针对短程游客进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增加古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商业价值明显。3.4.2保护价值分析(1)从水文化特色角度来说,水文化作为古城的核心文化,需要重点保护。作为一座因堰而生的古城,见证了都江堰2000多年来的历史,其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由于“5.12”地震,古城区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传承古城历史文化,进行了恢复重建,保留了与水文化联系密切的文化古迹和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巷深院和公共建筑。(2)从人居环境角度来说,灌县古城占据着都江堰景区周边范围内最佳理想区位,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自古以来,都江堰生态环境一直比较优越,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的环境条件日益变差,一个拥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古城地位将会日益突出。23 第4章灌县古城旅游区“四态合一”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4.1开发原则4.1.1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古城进行的旅游开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重要的是旅游开发规划是否合理,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是否得到了遵守。在对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环境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把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放到了首位的开发规划,就不能只是以商业市场为导向。因为经济诉求只是古城发展的一项次要目标,只有遵循合理保护、有据开发的原则,才可能达到对古城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把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使用,对原生态的文化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限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只有切实把古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置放在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框架内,才能使古城利用的各项作法既有利于古城保护与发展,又符合当前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让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承受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诉求处于平衡的状态,最终是古城的可持续发展。4.1.2保护优先原则文中提出保护优先原则,而为什么不是生态优先原则。主要考虑古城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到是如何保护古城镇的历史,而且保护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旅游开发,且有效保护是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古城镇的本地特色(包括资源与产品等)才是基础,只有做好保护优先,才能更好进行旅游开发,才能打造出属于灌县古城的特色。4.2“四态合一”的古城镇旅游开发路径分析形态是“千年古城的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的建筑遗存”,指的是文化遗产的建筑、器物等实物体现景观;文态是“灌县古城生活精神”的典型样态,指的是文化遗产的文脉精神;业态则是指根据现代消费需求创新性布局,开拓消费24 业态,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业态组团;生态是指尽最大可能,保留古城的绿化,保持浓荫遮蔽、庭院深深几许的历史感觉。通过对形态、文态、业态和生态的合理规划,最终达到“四态”的有机结合。四态融合的创新思维,实现灌县古城旅游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与有机更新。其中文态是灵魂,生态是基础,形态是载体,业态是核心,如图4-1。基本单元内涵内涵基本单元地貌人居文化习俗景观生态水文历史文化信仰绿地系统生态文态植被精神文化制度植物配置气候行为文化技艺四态合一旅游商品类尺度公共空间系统餐饮餐饮类形状住宿景观结构系统形态业态宾馆客栈类位置购物建筑形态休闲娱乐类肌理娱乐演艺类服务配套类图4-1“四态合一”解读(其中文态是灵魂,生态是基础,形态是载体,业态是核心)4.2.1保护优先保护是对生态的提升,是一种恢复性保护,生态也是古城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灌县古城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是古城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编制保护规划是古城保护工作合理有序进行的保障。一个科学合理、落地性强的保护规划,应从全局出发,注重整体的协调保护和各部分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明确划分出保护区范围,确保保护对象明晰化。并且对于保护对象尤其是有重要科学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对象,需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本文结合灌县古城现实情况认为灌县古城保护应该主要体现这三25 个方面: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4.2.1.1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一种基础保护。保护建设古城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探讨古城镇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古城镇是农耕文明时期形成的宝贵遗产,凝结了先人的智慧。这些城镇历经千百年,之所以能完整保存下来,首先要归功于较好的生态基础和生态保护。因此,保护古城镇就要充分认识保护生态是基础,是根本,是保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建设古城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探讨古城镇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古城镇是农耕文明时期形成的宝贵遗产,凝结了先人的智慧。这些古城镇经历经了千百年,还能能完整地保存下来,首先要归功于较好的生态基础和生态保护。生态保护要统筹考虑各个生态因子,按照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协调推进。要根据各个古城镇所特有的文化特点,挖掘并突出其人文精神内涵。不仅要保护老建筑,还要保护特定的自然景观,如古树名木应加以特别保护,全国绿化委员会正在筹划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尤其要注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使之与古镇风貌相吻合,任何建设都要经得起后人的历史检验。利用古城镇开展旅游必须充分考虑其生态承载力,不能过度开发,方能保证保护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发展建设中要优先考虑到生态保护。保护生态应该是全方位的,如保护古树就不只是考虑防病治虫的问题,还要注意古树周围的环境要素,如防止河流、空气以及土壤遭受到污染。古城的生态旅游系统在生态保护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括玉垒山公园(如表4-1)和《灌县古城古城区总体规划》中新建的三井玉液潭(见灌县古城总体规划图)等。表4-1城市公园规划一览表性质名称面积(公顷)位置公园内容宝瓶巷处的公园旅游观光、人文100公园内容都江堰遗产公园绿地,含离堆公景观、休闲娱乐园、玉垒山公园数据来源:《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古城镇的保护与开发中,我们除了要进行古城镇本身的生态保护外,还26 要践行低碳保护理念和低碳开发理念,即要用低碳的理念来对灌县古城进行保护与旅游开发两个方面。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其理念的培育、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等都是值得推荐和借鉴的。针对灌县古城而言,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低碳旅游开发模式,这是很有必要的。4.2.1.2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文环境保护,二是自然环境保护。除此之外,古城保护与开发时,还要考虑到环境氛围的营造。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考虑到古城本身的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灌县古城主要注重人文环境氛围的营造,这里侧重于文态方面。(1)人文环境保护在众多有关国内外的历史小城镇保护的文献和规划中,不难看出,人文环境的保护思想是小城镇保护的主要工作。小城镇的保护处了要遵守《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应该成立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应该拥有对于所有涉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景区建设过程项目的“否决权”,并对其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的监督反馈。其次,还应设立人文环境保护区和外围旅游开发过渡区,对保护文物进行分级保护和开发。同时结合旅游业的特性,开展参观旅游,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摄影展、书画展,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2)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生态意义上的保护,则是指基于生态学原理,对相关生态因子展开污染治理和灾难防治,这也是灌县古城自然环境保护中最为迫切的工作。一是水环境保护。在环境治理方面,减轻餐饮企业水污染。高度重视餐饮企业含油废水、生活废水等排放问题;严格《落实四川省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对旅游区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并规范排污许可行为。在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建议开辟绿化环境,做好滨水文章。通过滨水地区建筑、绿地、开放空间改造整治,呈现“水”城特色。二是大气环境保护。要坚决限制噪声污染型车辆和环境污染型车辆的使用,大力采用电瓶车等环保交通工具;对旅游车辆进行严格管理,外来旅游大巴车统一停放在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的生态停车场,且停车场的设置要保证与重要景点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证古城环境不受到干扰影响;优化灌县古城内部的绿地系统,加强古城内工地施工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工地产生扬尘污染,做好预防与防护。27 三是森林培育保护。务必加大力度实施对森林的保护和培育。禁止建设固定营业性场所和居民住宅,增加植被覆盖度,保护种质资源;加入人工种植方式;建立生态环境保障体系。4.2.1.3资源保护目前来说,对于古城镇资源保护的比较合适的方法主要有区域分级与资源整合。本文结合灌县古城现况,分别就区域分级和资源整合探讨其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1)区域分级。古城镇保护规划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和三个层面。灌县古城规模较小,用地性质相对单一,土地适用类型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古城内建筑密度相对较高,因此不容许盲目地进行大拆大建,要遵循相关规定。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古城进行区域分级保护。主要分为这样几个区域:绝对保护区域、重点协调区域、保留整改区域、外部协调区域。其中分别对应:绝对保护区域—民俗文化体验区,重点协调区域—历史文化观光体验区,保留整改区域—美食购物商业区,外部协调区域—其它区域。表4-2灌县古城单体旅游资源统计表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单体旅游资源AA综合自然AAA山丘型旅游地玉垒山旅游地A地文景观AC地质地貌ACA凸峰玉垒山过程形迹B水域风光BA河段BAA观光游憩河段内河、走马河、蒲阳河CAA林地都江堰国家级森林公园CA树木三泊洞旁皂角树,文庙内古柏、CAC独树巨楠、银杏、苍松C生物景观CDA水生动物栖息地内河、走马河、蒲阳河CD野生动物CDC鸟类栖息地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栖息地CDE蝶类栖息地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DA光现象DAA日月星辰观察地玉垒山D天象与气DB天气与DBB避暑气候地灌县古城内候景观气候现象DBE物候景观登玉垒看浮云EB社会经济文EBD废弃生产地水利府旧址E遗址遗迹化活动遗址遗EBE交通遗迹茶马古道、松茂古道迹EBG长城遗迹明长城28 FAB康体游乐休闲度玉垒山假地FAC宗教与祭祀活动清真寺、懋功寺、城隍庙、文庙场所FA综合人文旅FAD园林游憩区域城隍庙游地FAE文化活动场所城隍庙、文庙FAG社会与商贸活动商业场街、南街、西街场所FAK景物观赏点依南桥赏宝瓶、宣化门FB单体活动场FBB祭拜场馆文庙、武庙、八角庙馆FCB塔形建筑物魁星阁、奎光塔FCC楼阁宣化门、城隍大殿、文庙大成殿FCE长城段落明城墙、FC景观建筑与FCF城(堡)灌县古城附属型建筑FCG摩崖字画城隍庙内的楹联和匾额FCI广场宣化门前广场、城隍庙前广场万仞宫墙、泮池、大成殿、城隍FCK建筑小品F建筑与设庙“十殿”、水利府衙神庙施幸福路、杨柳河街、南街、西街、FDB特色街巷顺城街(夜啤酒长廊)、井福街、商业场街、五桂桥街、书院街FDD名人故居与历史董寿平旧居FD居住地与社纪念建筑区FDE书院文庙FDG特色店铺慰乐茶园、导江楼FDH特色市场夜啤酒长廊南桥、走马桥、蒲柏桥、三泊洞、FFA桥廊桥茶楼FF交通建筑FFB车站扬天广场FGB水井奎光井、金华井、福井FG水工建筑FGC运河与渠道段落内河、走马河、蒲阳河FGD堤坝段落宝瓶口八味冷碟、九色攒盒、樟茶鸭子、GA地方旅游G旅游商品GAA菜品饮食葱烧乳鹅、鱼香凤爪、锅巴肉片、商品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小煎鸡、29 家常海参、酸辣蹄筋、抄手肉片、赖汤圆、夫妻肺片、钟水饺、韩包子、宋嫂面等川芎、泽泻、羌活、大黄、虫草、GAD中草药材及制品川贝、甘枳、鹿茸、麝香李冰、诸葛亮、范长生、张孔山、黄宗羲、高溥、罗骏、周盛典、HAA人物吴啸烟、官兴文、叶惠三、蒲春HA人事记录蔚、唐高俭、阿尔泰、昌圆等都江堰水利工程、汶川“5·20”HAB事件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长城-都江堰》等歌曲;《情系都江堰》、《我爱都江堰、我爱青城山》等舞蹈作品;《送鲜于都HB艺术HBB文学艺术作品曹归灌口旧居》(苏轼)、《住灌一日》(于右任)、《离堆行》(范成大)等诗词作品HCA地方风俗与民间耍龙灯、灯会、杨柳河“请水”H人文活动礼仪和“放河灯”雨水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HCB民间节庆节HCC民间演艺清明放水节HC民间习俗HCD民间健身活动与农民龙舟赛、赛事伊斯兰教节日:主麻日、开斋节、HCE宗教活动古尔邦节、圣纪日HCG饮食习俗坝坝宴都江堰消夏夜啤酒节、中国都江HD现代节庆HDA旅游节堰清明节放水节数据来源:《灌县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2)资源整合。灌县古城内文物古迹相对较多多,因此应该利用其景点资源优势,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如表4-2),建立一体化开发体系。主要景点有南桥、内江、清真寺、城隍庙、文庙、懋功寺、明城墙等。如南桥—内江可以组合优势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产生联动效应。设计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南桥-西街(松茂古道、明城墙、懋功寺、董寿平故居)-宝瓶巷-南街步行街(清真寺)-城隍庙-文庙-书院街-三井玉液潭-幸福路-杨柳河-白果巷-宣化门”线路,形成“游山玩水逛古城”的组合产品。30 4.2.2形态优化形态优化是一种记忆保护。包括空间结构的保存与空间形态的保护。空间结构的保存,它是对灌县古城内部各要素(包括街巷、节点、标志、边沿、街区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组合的保存。空间形态的保护包括街巷形态的保护、节点形态的保护、街区形态的保护、边沿形态的保护等。4.2.2.1空间格局的分析与延续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历史原有空间格局的保护和延续,这是众多学者达成的一致共识。在打造灌县古城的过程中,确立了一山、一水、一古城的空间格局,并将着力把古城区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我市继青城山、都江堰之后的第三张世界级旅游名片。在深入挖掘古城形态态内涵的古城中,可以发现灌县古城应该包含“山、水、城、林、堰”等,这些古城形态的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反映出灌县古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目前来说,灌县古城旅游空间格局是:“一带、四区、一心”,如图4-2。31 图4-2灌县古城旅游区总体布局图4.2.2.2公共空间系统的营造公共空间系统不仅包含点轴系统,如节点打造,线路打造、创意社区打造等,还包括空间的氛围,如文化、环境等。这里主要从形态优化的角度考虑公共空间系统,所以只涉及到点、线、面的层次方面,主要如下:(1)节点打造1.宣化门(东城门)灌县于明洪武间(1368-1398年)筑土为墙;弘治(1488-1505年)中“包砌以石”,东、南、西、北分设宣化、导江、宣威、镇安四城门,门上各有木楼一座,四门城楼通高1丈8尺8寸。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县邵良改修四门城楼,因城区地势西高东32图4-3宣化门 北低,遂将东楼增高六尺四寸。东门名“宣化门”(如图4-3),城楼为“省耕楼”。民国以来,城门和城墙逐渐丧失防御能力,城池不再受到重视,逐步被拆毁。目前城区仅有城西玉垒山上“宣威门”作为历史文物一直保留至今。2.南桥南桥属于南入口服务区,是进入古城的一条具有特色的重要通道(南入口服务区主要依托都江堰景区)。既具有通道功能,也是居民日常活动的聚集地。南桥位于城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始建年代不详。元时称凌云桥,曾为“绳桥”。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县令陆图4-4南桥葆德用大修都江堰余银建石柱木构廊桥,名“普济桥”,寓“普济众生”之意。其后,南桥历经战火、水灾,几番毁建。1958年水毁重建后,更名为“南桥”。1979年政府拨款重建,桥头、桥身、桥廊饰以彩绘、雕塑。2009年南桥加固维修,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雄踞江源第一桥”(如图4-4)。3.城隍庙城隍庙位于玉垒山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两度被毁。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主要建筑有主殿十二重,配殿六重,牌坊五座,塑城隍塑像和民间传说中“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中的场景。1978年,灌县人民政府重修城隍庙,塑灌县民间传说中都江堰治水故事场景。城隍庙十殿建筑群被列为清华大学建筑教科书的典范作品,在过去,虔诚善良的老百姓纷纷到城隍庙进香拜神、祈求庇护,历来香火兴盛。4.杨柳河杨柳河街南起幸福路中段,北至建设路,全长395米。宋元祐年间,永康军判官刘随率众缘山傍水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界线,成为县城的天然绿色屏障。杨柳河为护城河,后沿河修建街道名“杨柳河街”。5.三井玉液潭目前来说,现为临时停车场(古县衙停车场),处于景区核心位置。井福街、幸福路、瑞莲街之间的区域,占地70亩。在景区核心位置修建湿地公园意义重大。三井玉液潭是景区的绿肺,是古城核心位置的生态绿地,是密集分布建筑围绕的市民游客休憩的公园,是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名城的有力支撑。建设三井玉液潭湿地公园,打造宜居环境,带动周边地价增值,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条件分析:考虑到水源引入较近,以及古城内部水系多为活水,引杨柳33 水、内江水入园相对方便。开发原因:一是功能错位。处于景区核心位置的停车场造成景区功能错位。二是从景观、主题、功能等方面,核心位置停车场的设置都与国际旅游名城存在巨大差异。致使只有建筑,没有绿地;只有街景,没有风景;只有街区,没有游客休憩公园。开发难度分析:根据考察得知,古城管委会与古城居民自己存在着用地矛盾,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建设湿地公园可能难以实施。(2)线路与街巷空间本文所指的线路不是景区的产品线路,指的是景区的轴线。主要有三条,包括幸福路、杨柳河、建设路,共同构成了灌县古城景区的主要脉络。其中幸福路是核心,作为幸福路历史文化景观轴线,贯穿整个古城核心区域。街巷空间是这些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形态的保护: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来保护灌县古城街巷的尺度与平面线形、剖面形式和尺度以及地面铺装材料和铺砌形式的控制与延续等。(3)创意社区古城作为旅游区的同时,又是当地居民生活工作的重要区域。古城不能一味地按照仿古化更新打造,要有自己的特色,打造一个具有本土特色味道的创意社区。总结:灌县古城保护的区域分级,形成了由重要节点、街巷空间(线路)和创意社区(住宅片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点、线、面”有机保护体系,以此为主要依据展开对灌县古城保护与整治的系统工程,让古城的内部功能得以完善,满足古城居民现阶段的生产生活需要。只有实现形式(古城风貌)与功能(生活需求)的双赢,才能为古城的未来发展注入活力。4.2.2.3建筑的保护与整治灌县古城的建筑采取的方案大多数属于改造新建,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根据灌县古城内建筑类型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如改善、修缮、保留、整修、更新等。本文结合灌县古城的现状并根据灌县古城重建的成本与有效性、历史建筑的意义与价值、传统街巷肌理这三个方面内容制定出了四种合理的解决方案来保护建筑遗址遗迹:第一种是保留历史建筑风格中独特清晰的、且具有典型代表性木结构;第二种是针对新建砖混结构建筑进行部分改造;第三种是直接拆除质量较差、层数较低以及简易破损的建筑;第四种是在古城内某些重要功能节点处新修建建筑。以灌县古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较完整地体现清末民初都江堰市的历史风貌。居民建筑风格统一,具有典型性的川西地方特色,且34 区内尚存有以西街、南街、宝瓶巷、清真寺、懋公寺、明代城墙和马家大院等为代表的真实历史遗存,是研究都江堰发展史、民族交流史、商业交流史的实物资料。街区特色分析:一是独具特色的由山、水、城、林、堰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街区格局;二是由宝瓶口至南桥随地形起伏舒缓的街区轮廓线;三是基本保持着清末至民初时的历史风貌的街道和建筑;四是分布较集中且种类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特色建筑;五是以水文化为中心、丰富的文化、民俗活动和市井生活。街区保护价值分析:1)历史价值: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建筑、古街道等较完整地保存了清末至明初的历史风貌,众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城墙遗址和民居建筑群体,是都江堰城市发展、松茂古道的发展演变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研究都江堰发展史、民族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艺术价值:山、水、城、林、堰相得益彰,集中体现都江堰城市格局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成就了多元化的城市整体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景观价值。3)文化价值:西街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人文荟萃,地方特色及人文气息浓厚。当地居民世代居住于此,有很浓厚的感情,由于时光的流逝和人为的因素,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市民追忆往昔岁月的唯一场所。4)使用价值:西街至今仍是居住和传统商业的重要场所。5)旅游价值:西街是都江堰唯一保留了清末民初街区风貌的老街,今日,丰富的文化节日和众多的古迹成为文化旅游的原态资源,随着架空观光索道的拆除,西街的旅游价值日显重要。功能组织:保留现有的居住、寺庙、土特产销售、茶馆、传统小吃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传统功能,重点是西街上曾经存在的老字号,并且引入适量的现代功能,包括文博展示、艺术创意、酒吧会所等能够带动街区活力的功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实现街区的功能复兴。新功能要素引入:宝瓶巷宜引入川西地方画家的画廊、艺术品私家收藏,城墙遗址广场上可以同时作为户外艺术品展示场所;青石制品、青城玉雕、棕器制品、藤器制品旅游工艺品销售可以引入西街;马家大院可以再利用为集住宿、餐饮、会务、演艺等综合功能的休闲会所;滨江近南桥组团可以引入酒吧、茶吧、水吧、书吧、陶吧、迪吧以及量贩KTV、球馆、美容健身等休闲娱乐功能;城墙遗址广场的周边建筑可以引入咖啡、茶室、简餐等小型时尚特色餐饮;滨江西端建筑组团可以设置服饰设计、首饰设计、工艺品设计制作等艺术家工作室。用地布局:南街保留现状寺庙和沿街商业,以当地特色餐饮和土特产经营为主;在南桥以北的广场作为旅游集散中心,增加旅游服务中心。西街东南段调整业态,以书画艺术品、文化用品、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为特色,特别是恢复传统老字号商铺,再现历史上的“松茂古道”的繁华景象;西北段(上西街)保持特色山地民居功能和沿街商业,并引入1—2家特色民居客栈;西街北侧地块除35 沿街商铺外,内部保留部分传统民居,并将散布于其中的保留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民俗馆、各种私人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增强基地内部的活力。内宝瓶巷拆除部分城墙遗址上的建筑规划为广场作为城墙遗址展示的载体,并通过内宝瓶巷城墙遗址的文化展示功能带,成为南北两侧不同的功能组团的过渡和衔接。滨江一带主要以休闲娱乐、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艺术沙龙、SOHO为主,营造较高品位、具有传统特色的休闲区。业态引导:规划根据用地布局结构,在相应的区域鼓励设置与用地性质相符的功能,允许与用地性质相兼容的其他设施存在。另外,虽然规划用地性质相同,但由于区位不同,不同的地块所鼓励的设施也不尽相同,如在西街的中、东路段,老字号商铺的引进受到鼓励;在城墙遗址以南的建筑组团内,靠近南街区域鼓励休闲娱乐功能的引入;靠近水文站区域则设置鼓励传统手工艺作坊等与传统艺术有关的制作、销售、展示等综合业态。开发保护街区特色保护价值功能组织新要素引入化用地布局+业态引导保护性开发图4-5灌县古城古建筑保护性开发模式图4.2.3文态延续文态延续是一种传承保护。文化在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它的主要文化形态还是表现为活态文化和固态文化。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固态文化指那些有实物的(文字或者图片等)但是没有再生能力的那些文化,例如古建筑、历史文物、遗迹遗址、古代遗留的书籍等。但活态文化是不同与固态文化的,它更多的是传承了一种精神或者艺术,不是记载在历史文献里,而是隐藏在人们的生活里,或者人们口口相传成为口头文化。36 灌县古城要实现文态延续(传承),就要进行文化调查,发掘文化内涵,还要进行文化展示,最终要实现灌县古城固态文化与活态文化的相互转换。4.2.3.1文化调查灌县古城地处都江堰,其文化具有地域性,其文化内涵丰富,呈现出多元性,包括水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等。(1)水文化:灌县古城因地处都江堰,依附于都江堰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二千多年的历史滋养了历史悠久的水文化。灌县古城与水有关的历史遗址遗迹主要有“二王庙”、“观景台”等处的历史建筑。(2)道教文化:灌县古城的城隍庙依山而建,其建筑群比较有特色,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列为建筑方面的教科书。依托城隍庙良好的资源条件,挖掘道教文化内涵,并利用道教文化。(3)养生文化:依山傍水的都江堰市气候良好,年平均气温15.2℃。水质量和空气质量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都江堰森林覆盖率达到40%左右,它是长江上游区域重要生态屏障,也被誉为“天然氧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都江堰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全市人均寿命达到77.1岁。此外,灌县古城地处都江堰灌溉渠之首,水无处不有,明清时期,灌县城区居民校园打井取水蔚然成风,但以古城区上东街三口古井(奎光井、金华井、井福街处古井)水质丰盈享誉全城。据当地老人回忆,井福街居民中出现不少长寿老人,并且很少生病吃药。(4)清真文化:都江堰市是回族族群的散居地之一。据《灌县志》记载,都江堰市至迟在明代已有回族居住。灌县古城有2座清真寺,即建于明末的南街清真寺(南寺),以及建于民国十四年的懋功寺。(5)商贸文化:灌县古城是灌松茶马古道的起点,是川西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旅驿站。清代至民国时期,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在“5﹒12”特大地震后为实现居住和业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本着“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完善设施、提升业态、完善设施、居民受益”的原则实施了灌县古城恢复重建。现在灌县古城旅游区以形成以西街、南街为核心的非遗特色体验街区和以杨柳巷为核心的商业购物旅游片区等,古城内外店铺林立、繁荣兴旺、商贾往来、不绝于斯。(6)川西民居:自5.12地震以后,灌县古城内部的建筑修复大多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4.2.3.2发掘文化内涵发掘文化内涵是文态延续的重要环节。37 一个含有原真性历史文化基因的古城镇才能真正地值得我们传承和保护下去。相对来说,国内古城镇文化内涵挖掘相对薄弱。古城镇的景观离不开历史文脉,脱离了文化内涵的景观形式是经不起推敲的。2015年12月,灌县古城召集历史文化挖掘专家组研讨松茂古道文化工作,而且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在古城区管委会的全程配合下灌县古城微电影《幸福之城》也于2015年年底顺利完成了拍摄工作。诸如之类的工作,灌县古城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灌县古城位于都江堰市城市核心区,幅员面积1.01平方公里,始于南北朝后魏时期。与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5A级景区——都江堰景区,山水相连、景城相依。其山色苍翠、水色灵动、五河竞流、举目如画。在“一环、一纵、若干小街串联贯通”的老灌县城市构架下,随处可见具有100年以上明、清建筑元素的建筑,凸显了灌县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如图4-6。水文化古城风貌道教文化灌县古城空间养生文化文化内涵商贸文化民俗风情清真文化民俗文化图4-6灌县古城文化内涵关系图4.2.3.3文化展示文化展示是文态延续的核心环节,是古城镇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对外宣传的一个名片。我们在展示灌县古城的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造具有古韵气息的人文环境。要从历史和地域中寻找景观材料,打造景观单元。例如通过对诸多碎片式的历史元素重新进行拼装,构建了一个有关灌县古城乃都江堰古代城市历史生活的城市博物馆。例如,百年民俗图像雕塑博物馆等,如图-7。38 图4-7百年民俗图像雕塑博物馆(露天式)要塑造古城文化景观空间,形成虚实互补。古城内部展示:各种雕塑散落在古城的幸福路、文庙街、白果巷、北街、西街和杨柳河边,游客每到一处都能欣赏到独特的川西风貌。按照“一座城即一个博物馆”的理念,都江堰联手著名雕塑家朱成教授,在灌县古城内打造“中国·都江堰百年民俗图像博物馆”。通过开展老照片征集活动,筛选近代以来,中外摄影者在川西地区拍摄的珍贵民俗老照片,以二维半、三维图像雕塑与实际场景结合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对比和融合,精心打造,合理布局,形成有故事、有景看的民俗图像雕塑景观,如图4-8,集中展现川西千年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文化、茶马文化、川西民俗,融合汉、藏、羌、回等多元民族文化的文脉,展现都江堰历史文韵。对外宣传:2013年10月26日古城之声艺术团受邀乐山为观众献上精彩演出,在演出中,古城之声艺术团的所有参演人员以饱满的热情、用自己精彩的演出,向乐山人民展示了古城之声艺术团良好的精神风貌,传递了古堰儿女的深情厚意,增进了两地艺术团队间的友谊、也进一步增进了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图4-9。通过各种方式,灵活地表达了灌县古城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的古城镇。39 图4-8古城内部照片图4-9古城之声艺术团受邀乐山相关演出照片4.2.4业态创新业态创新是一种延伸性保护。4.2.4.1丰富业态内涵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大要素,过去人们耳熟能详。而在前不久举行的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如今,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要素越来越多,需要拓展新的旅游要素。他认为,这种新的40 旅游要素也包括六个方面,即商、养、学、闲、情、奇,如表4-2。这一提法,随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表4-3旅游新六要素内容新六要素名称内容商商务旅游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养养生旅游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和各种夏令营学研学旅游冬令营闲休闲度假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度假情情感旅游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以探奇为目的的旅游新奇探索、探险和新奇体验产品、新要素灌县古城现状的功能业态往往存在档次较低、类别较单一等问题。为促进灌县古城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古城产业的升级转型,推进古城功能业态的更新完善。在规划内容中,应结合古城的用地功能与产业状态来确定古城风貌的分区及整治目标,并注重提升古城业态(尤其是商业业态)档次,增加文化、旅游项目,激发灌县古城的功能活力。在相关的规划中还可以植入文化体验、民俗体验与交流等特色功能,完善古城旅游功能。在对资源、文化特性、市场需求、资源空间集聚、大发展趋势等的综合分析与把握的基础上,构建以古城文化休闲体验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产品如下:松茂古道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水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道教养身体验旅游产品、伊斯兰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购物休闲产品、美食旅游产品、运动健身休闲产品等。4.2.4.2优化旅游业态结构就灌县古城而言,这里的旅游业态主要指商业业态。旅游商业业态是指旅游相关产业链条怎样在灌县古城内进行合理分布的依据,并决定着古城功能该如何划分,古城建筑该如何布局,而不只是规划师或者建筑师简单地在图上根据自己的考虑分析来布局产业空间和商业空间。如果是不经过商业业态研究的或研究不到位,然后就进行商业业态规划设计,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规划并设计了很多的商业店铺,但是这些店铺没有带来很好的商业效应,可能会反而破坏环境;又或者是店铺数量过少,使得商业聚集效应没有发挥出来。所有规划设计的商业店铺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以及旅游的传统六大要素(或新六要素)在灌县古城内部如何布局,外来游客怎样才会才能产生一定的消费,都是需要对商业业态和游客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进行好好研究的。41 灌县古城商业业态布局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集聚布局形态与自由布局形态。前者主要会产生集聚效应,如酒吧、客栈等,会形成浓厚消费氛围,从而增加游客在古城内部体验,其实就是现代商业业态的植入。后者主要是对灌县古城本身原来的商业业态补充修复,这种商业业态才更有生命力,才具有古城特有的魅力。在古城业态布局方面,如何做到合理布局业态结构?我们需要做《灌县古城旅游区商业业态规划》,优化业态结构。4.3“四态合一”协调发展在考虑如何协调发展“四态合一”的同时,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个基石,即生态是基础,形态是载体,文态是灵魂,业态是核心。灌县古城保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居民参与。灌县古城内中的历史遗留建筑和古城环境,与古城内居民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古城居民作为古城的主体,是古城的生存基础,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建设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利益,因此公众参与成为了必要和可能。公众参与有利于强化社会网络和邻里关系,由于良好的邻里关系又能留住古城人口,进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态。同时,居民可以充分认识古城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增强古城居民对古城本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要整体保护。古城(镇)反映了三个层次:一是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二是古城风貌;三是社会文化结构。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中要求并不仅仅只是保护建筑本身,还要保护整体居住环境地格局,以及其承载的居住人文环境、气氛,即不仅包括遗留下来的物质空间环境发展问题,还包括古城镇社会文化网络保护,保持其格局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三是要协调发展。灌县古城在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同时,“四态”之间关系紧密,往往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就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四态”均衡发展,寻找最佳结合点,实现古城镇可持续发展。要协调“四态”之间的关系,让文态、形态作为承载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以景观的形态展现出来,而业态和生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于此,我们保护性旅游开发最终目的,第一要保护灌县古城,第二才是进行旅游开发,包括几个方面:(1)保证实现灌县古城的可持续发展;(2)提高灌县古城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3)打造灌县古城旅游精品,实现品牌营销。在充分论证和精准定位的基础之上,要对古城镇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或者商业开发,为灌县古城内的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以旅游开发来促42 进古城镇保护,促进古城镇走向繁荣,实现永续发展。43 第5章结论5.1研究的结果及结论论文中主要围绕两种问题(保护与开发),四种关系(四态)如何协调发展展开论述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每一个人都是切实相关的。古城保护是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继承,旅游发展是实现古城镇复兴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要坚持“保护古城镇为底线”的基础之上去追求“发展优先(旅游开发)”。四种关系。其中,生态是基础,形态是载体,文态是灵魂,业态是核心。要协调“四态”之间的关系,让文态、形态作为承载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以景观的形态展现出来,而业态和生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保护优先是一种基础保护,文态延续是一种传承保护,形态优化是一种记忆保护,业态创新是一种延伸保护。只有实现保护优先,文态延续,形态优化,业态创新,才能实现灌县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四态合一”是灌县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5.2不足之处由于本人时间有限,知识储备欠缺,文章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较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选取了灌县古城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尽管在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具有共性的问题,但是灌县古城仍需要作为一个个案,不能代表所有古城镇的状况,更多的是为如何发展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给予参考。第二,文章中提到的“四态合一”路径是否合理,还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针对本文研究不足之处,对于灌县古城旅游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技术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思考:第一,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古城镇旅游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建立数据库,进行对比性分析,更加全面的掌握古城镇保护性旅游开发的难点。第二,对古城内居民、商家与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让利益的主体参与到古城的建设当中去,切实保证收集准确详细的数据信息,进而对古城镇保护和古城镇旅游开发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了解古城镇保护在旅游开发的不同时期的状况,从而进一步确定旅游发展与古城镇保护的动态关系以及协44 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第三,如何形成古城镇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由路径到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建立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5.3结语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古城镇必须面对而又棘手的问题。灌县古城拥有几百年的历史,迄今仍屹立在都江堰河畔,传承并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义不容辞。通过对灌县古城本底的调查及其相应的保护措施,在保护中求发展,并在建设中注入更多积极主动的因素和更为全面整体的观念,避免建设与改造的盲目性。只有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现实作用,把文化遗产保护和当代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古城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古城环境的文化品质和综合效益,才能让灌县古城的建设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45 致谢来蓉之前,这个城市对于我来说充满了神秘之感,08年本想来到这个城市,无奈“5.12”地震破灭了这个梦想。现在来看,这个城市还是如此神秘,让我充满了无限的想象,让人产生一种永远看不透的感觉!论文搁笔之时,已历时半年有余,从去年夏末到寒冬,再到今年的初春,无数个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论文的创作之路可谓曲折艰辛。今日论文终将结稿,疲惫的我却未有大石落定之感,唯有太多的不舍与感激之情⋯⋯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李晓琴教授。论文从选题、写作到成稿过程都受益李老师的悉心指导。研究生三年学习,李老师言传身教、孜孜不倦,使我对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体会得更加深刻。她渊博的知识、独到精辟的见解,总能给我深刻的启迪;她严谨而开放的治学态度、恬淡平和的为人处事之道,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李老师在生活和学业上的帮助,使我度过了重重困难,感激之情,没齿难忘!感谢殷继成教授对我的悉心教导和无私帮助!殷老师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是值得我一生去学习地!殷老师镇密的思维、诙谐幽默的言语和耐心的教导,值得我一生去回味地!感谢何杰老师、李娴老师等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给予莫大的指导、关心和帮助!感谢和我一起生活学习的同窗好友冯齐友、赵锐、黄莹、姚康、邓华侨、李谋忠、王德志⋯⋯感谢我的同门:黄晓诗、李向群、杨萍萍、黄玉洁、叶春东以及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是你们让我这三年的生活学习充满了乐趣!感谢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我提供了多次实地考察的机会和大量的基础资料,感谢你们的帮助使得本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要衷心地对你们说一声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给我最无私的爱和最温暖的家,你们是我勇往直前的动力,是我义无反顾的后盾。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无法一一表达。但在我心中,一定保存着一个充满感激之情的感恩空间。本人才疏学浅,论文中必有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这篇论文的即将付梓,代表着自己人生某一阶段的摸索过程暂歇,即将踏上新的旅程。而当我回首这过去两年半的匆匆,一切仿佛尚未结束,一切也还即将到来,我会带着你们给我的财富与力量,勇敢坚定,乐观认真,积极向上,一路前行。46 参考文献鲍蕊.2009.关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边宝莲.2009.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名城,(6).陈炜,陈能幸.2008.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以壮族嘹歌为例[J].改革与战略,3:97-99.陈炜,高艳玲.2008.西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壮剧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1-96.崔峰.2008.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03-109.戴彦.2010.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23-25.董方圆,李国旗,王磊,蒋齐.2012.基于遥感技术的古城建筑风格保护性监测[J].环境科学与技术.方勇.2015.都江堰灌县古城运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郭丽.201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旅游环境保护[D].中南大学.韩苗苗.2011.城市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性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韩伟强.2002.日本古城木构建筑的意境与环境保护[J].南方建筑,1.贺剑武,陈炜,黄玲芳.2009.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布洛陀文化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04:18-21.贺颖洁,钱莉莉.2010.旅游业态创新与业态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5.黄健文.2012.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黄瑜.2013.福建民间节庆习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贾鸿雁.2007.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11:119-122.江五七,陈豫.2003.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8:178-180.邝金丽.2010.商丘古城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李超.2012.丽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李莉,江郁涛.2010.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探析——以潮剧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14:66-67.李丽蓉.2012.浅析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J].当代经济,(4).李倩,吴小根,汤澍.2006.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12).李双清.2009.湘潭市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李霞.2013.街区记忆与旅游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李娴,殷继成,李晓琴.2011.基于时空三维角度的西部地区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7.李晓琴,胡丹临,郑雨.2009.基于协同论、“点-轴系统”理论的大香格里拉东部温泉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3.47 李晓琴,缪寅佳.2011.高山、极高山地区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康定木雅贡嘎地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5.李晓琴,银元,陈宇.2011.城市景区化概念模型及内涵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李晓琴,银元,李忠权.2014.城乡游憩业态概念内涵与优化设计——以成都市为例[J].技术与市场,10.李晓琴.2013.西部地区旅游景区低碳转型动力机制及驱动模式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李晓艳.2006.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李笑白.2007.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D].河南大学.李亚娟.2015.游客支付意愿WTP视角下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及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林岚.200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导师:袁书琪.福建师范大学.林明扬.2012.陕西省革命旧址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刘兵.2010.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刘伯英,林霄,弓箭,宁阳.2014.美丽中国宽窄梦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73-78.刘畅.2007.湘西凤凰古城的景观保护和旅游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刘德谦.2005.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47-53.刘妍.2007.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刘颖.2008.南江县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牟阳古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卢世棱.2015.智慧城市理念下历史环境保护的信息技术手段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鲁克.1999.丽江古城人的环保意识[J].公民导刊,5.罗茜.200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梅青,宋永生,孙淑荣,白彩云.2006.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07:74-76.梅燕.2010..海子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及保护性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欧阳坚.2008.古城保护模式的新探索一一以丽江与平遥为例[J].中国软科学,11.潘军,黄锦.2002.古城文物资源保护的监控与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4.秦容.2007.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秦艳培.201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0:77-80.48 阙璇.2014.武夷山世界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阮仪三.200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沈丹.2009.古城墙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复兴策略初探[D].长安大学.沈康敏,胡兴华.2005.脉络相承共生发展——对于古城绍兴历史街区环境保护的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3).石佳慧.2014.龙感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石沐子.2009.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宋志伟,徐永志,李霞.2011.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以藏香原产地西藏尼木县吞巴乡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55-60.苏继文.2013.对于构建“大西安”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法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孙业红.2007.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孙艺惠,陈田,张萌.2009.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J].地理科学,06:840-845.孙媛媛.2014.平遥古城与水原华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D].烟台大学.陶长江,吴屹,王颖梅.2013.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瑶族盘王大歌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04:155-163.田华.2013.济南老商埠区保护性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田维维,王昊.2007.皖南古村落开发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F].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l)田喜洲.2003.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02).汪丽君,舒平.2010.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研究——以邯郸市广府古城保护与周边湿地生态修复设计为例[J].建筑学报(S2).王波,蒋美蓉,谭跃虎.2008.城市隧道开挖爆破对古城墙的安全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S1).王富德.2003.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3).王继庆.2008.中日古村落遗产旅游开发探析[C].第六届亚太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王家宁.2013.浚县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王景慧,阮仪三,王林.1999.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王玏,汪勇翔,赵鸣.2010.守护人类的遗产—丽江古城区传统民居及环境保护研究[C].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王莉,陆林,童世荣.2003.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一一浙江乌镇实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06).王猛.2013.本溪湖中国近代煤铁工业遗址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王瑞琳.2014.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扬州古城旅游发展效应研究[D].扬州大学.王沙.2013.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49 王天兰.2010.古城镇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王文松.2012.古城与身体感:古城文化资源设计的基础理论思考[J].建筑与文化,(4).王元方.2013.台儿庄古城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王植芳,袁伊旻.2013.凤凰古城园林环境保护的思考[J].北京农业(6).王曦昌,王冠中.2012.东北活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曹保明田野考察为例[J].文艺争鸣,(9):146-148.魏小安.2004.古城镇旅游的主题化发展与特色化竞争[N].中国旅游报.文伟.2006.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吴景城.1983.国家“六、五”期间环境保护重点攻关项目65—37—3“苏州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课题评议会在苏州市召开[J].环境保护科学,(6).肖静,高艳玲.2009.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三江侗族大歌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73-77.谢志英,王智宇.2006.荆州古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规划[J].山西建筑,(24).熊东旭,董智.2010.可持续性保护思维下的古城遗址环境保护——以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为例[J].安徽建筑,(2).徐森.2001.浅谈古镇保护[J].江汉考古,(1):94-95.许忠秋.2008.恩施地区文化景观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闫丽丽.2013.山地型世界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三元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颜潇潇.2014.台湾宜兰地区创意社区营造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杨锐.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易丹.2010.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尹基宇.2010.历史古城镇环境保护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于洪.2005.丽江古城旅游资源持续开发之我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余向洋.2005.古村落社区旅游另一种思路—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J].黄山学院学报,(5).张春梅.2005.四川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旅游报.张春艳.2004.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张红专.2008.凤凰古城旅游开发思路[J].消费导刊,(2).张晶.2007.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张松.2008.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39-46.张炜.2009.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探索[D].重庆大学.张兴.201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平遥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赵阔宇.2011.浅谈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在古城墙保护中绿化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3).赵美英,徐邓耀.2005.BOT投资方式及对我国古城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的启示[J].生态经济,(2).50 赵勇.2008.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35-48.周玉梅,徐文武.2010.试论荆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及其利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3).邹益民,卢军霞,李娜.2005.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三大关系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6):96-97.CarolJ.Steiner,YvetteReisinger.2006.Understandingexistentialauthentic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33(2):299-318.GregRichards.2002.Tourismattractionsystems:exploringculturalbehavior[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9(4):1048-1064.KonstantinosAndriotis.2009.Sacredsiteexperience:aphenomenologicalstud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36(1):64-84.LorraineNadiaNicholas,BrijeshThapa,YongJaeKo.2009.Resident'sperspectivesofaworldheritagesite,thePitonsmanagementarea,St.Luci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36(3):390-412.5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周家俊,李谋忠,黄晓诗.生态文明视角下潞安集团的文化建设研究[J].旅游纵览,2014,(11).周家俊,周晓鹏,黄莹.甘孜州全域旅游的内涵研究[J].旅游纵览,2015,(10).周家俊,杨军,黄莹.农旅产业深度融合战略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5,(10).周家俊,冯齐友,黄晓诗.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小城镇建设研究[J].时代农机,2015,(7).52 附录附录A:A1:灌县古城区位图(2014年)A2:灌县古城道路现状图(右)与水系图(左)(2014年)53 附录B:B1:灌县古城资源评价图(2014年)54 附录C:C1:灌县古城绿化与公共空间现状图(2010年)55 附录D:D1:灌县古城民国时期灌县地图5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