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ID:35651234

大小:101.01 KB

页数:93页

时间:2019-04-07

上传者:green wind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时间:8、23第一课 窃读记学习目标:   1.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   3.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难点、重点:   1.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   2.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法指导:  一、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窃”字的含义:    (1)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    (2)结合课文内容,朗读“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   2.“窃读”的含义:    (1)一般含义;    (2)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       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3.小结: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二、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93       问:由题目可知本文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同学迅速浏览,要求:(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理(心情)。      明确:(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孤独无助         (2)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感动、感激   (二)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      问: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      明确:(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         (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5)用花生米充饥;         (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不要求逐点答到)      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三、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1、讲: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描写。     提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任务:    (1)划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或段落;    (2)设身处地地体会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物的心情,写在书边(假如我是主人公,我会有何种心情);    (3)依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散读你圈划的内容。   3、全班交流    注意:(1)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提示、引导;93        (2)朗读方式多样化:学生个别朗读;重点段落全班集体朗读;精彩段落分析之后再富感情朗读。   4、总结并分析人物形象。     问:请同学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要点)“我”是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  四、简述“窃读”的收获。    小结: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一小段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拓展(古今中外爱读书之例)   1、问:其实,还有很多人们爱读书的事例。我相信,同学们也读了不少书籍,你们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吗?     (提示:例如中国的成语故事)     明确:可列举匡衡“凿壁偷光”等。   2、拓展材料    (1)引导学生回忆“读书格言伴我成长”活动中所收集到的高尔基的读书格言;    (2)分发材料;    (3)指导学生浏览材料及思考题,并布置分组讨论任务。   3、总结:     这些古今中外的人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但他们仍热爱读书,并想尽办法读书。   4、联系实际:    (1)请同学回忆自己是否也有“窃读”的经历;    (2)联系课文、成语、材料,对比自己的学习环境,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板书设计:                   窃读记           “窃”              林海音93            “窃读”                  因窃读被赶出书店——孤独无助           详写两件事       人物描写        得到帮助,读完好书——感动、感激            略写窃读方法                  ————一个家境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  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某一篇课文熟记在心,也不仅仅是记住某些知识在课文中出现过;而更重要的则是掌握某些一般性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遇到任何文章都不会发怵,都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理解和破解。这是我一直所追求所遵循的。  1、通过对“窃读”一词的理解,把握全面理解词语的方法;  2、学会梳理文章的脉络;  3、了解并会区分详写和略写;  4、了解运用描写的方法使文章更为生动、更为丰满;  5、让学生学会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提高理解能力;  6、让学生学会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得到的更多。 第二课  小苗和大叔的对话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93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93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反思:  教学过程简化。我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五大块,实施的时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条理很清晰,也没有让学生感到复杂深奥。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重点也就更突出了。第三课 走遍天下书为侣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93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93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     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神奇岛    今天,你独自驾舟来到一个神奇的小岛,想领略岛上奇特的风景,必须先要通过岛上居民建造的智慧宫殿,你准备好了吗?   1.书法阁:请正确、漂亮地书写“侣、豫、盒、娱、趟、诵、零、编、某”等字。(温馨提示:想要写好写对每个字,一定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还要特别留意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2.留音库:请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93    3.藏书殿: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   (3)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4)比喻93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拓展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④作者将书比作人。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有情。作者读书,就如与人在交谈一样。    ⑤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这正是与题目相呼应,《走遍天下书为侣》。书,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的伴侣。这个比喻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补充积累: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93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   (5)列举     作者将自己读书的方式方法详尽地叙述下来,给我们以启发指导,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反复读一本书,不断体会新的收获。     以上几种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机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多种表达方式把自己对书独特浓厚的情感贴切地表现给我们的。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阅读链接    朗读补充诗歌《神奇的书》。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4.背一背这首诗歌。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   2.说说自己对书的感受。  六、漂流谷    现在,你的小船来到了惊险的漂流谷,要找对途经才可以顺利通过哟,准备好了吗?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4.奋力向前:继续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读书,注意及时记录。反思:93 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我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理解的更快,体会的更深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 第四课 我的“长生果”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学习准备    在读书中使自己收获的经历。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法指导  一、回顾导入93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93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积累释放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将本节课的收获补充到自己的读书卡中。   3.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教反思:在教学时对作者所悟到的道理,可让学生反复读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来加以体会: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写作文的体验来理解。理解体验后,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93 第二单元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93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93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93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93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反思: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第六课  梅花魂学习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学习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93   [学法指导]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学习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93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93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93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93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  应  反思:93   我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的难点:老人爱梅花是爱祖国的表现。扫除学生自己阅读上的障碍。再放手让他们从文中的几件事中,寻找表现老人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体现阅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地作用。针对本文内容含蓄、思想性深刻的特点,我又采用了情感朗读来配合教学。让学生从读中悟情悟理。 第七课 桂花雨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老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题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9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思:《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93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第八课  小桥流水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学习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学法指导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93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反思:93 品味美句情趣:课文第一节是比较经典的写景美段,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想象、转化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品味句段中的精髓。但是为了赶教学的节奏,少了一步咀嚼鉴赏的环节,使学生的品味没有达到理想的深度。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钓鱼的启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设身处地地体会詹姆斯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詹姆斯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 学法指导:  一、抓住“启示”,直奔文本   1、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生说)   2、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二、紧扣重点,咀嚼文本   1、詹姆斯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后才获得如此宝贵的启示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2-12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答案不同的要说明理由。   3、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钓到鱼时:紧张、激动。放鱼时:“爸爸!”――不情愿;“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抗议。放鱼后:悲哀。   4、谁来完整地说一遍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93      [设计思路: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概述,也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表达的过程。在说话的过程中吸收语言,进行内化。]   5、詹姆斯的心理变化是真实的。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心里怎么会不激动呢?面对自己辛辛苦苦遛了两个小时才得来的鱼却要白白放掉,心里怎么会情愿呢?现在,假如我们就是詹姆斯,让我们把描写他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换成“我”的角度来说说,并适当加进自己的心理活动,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例: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鱼。   6、学生练说后全班交流。   7、点名汇报。师相机点拨说出真实的感受。     [设计思路: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结合课后的“金钥匙”,让学生转换角色,读、说,体验詹姆斯的内心变化。]   8、爸爸心里也知道詹姆斯的想法,爸爸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9、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10、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①“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②“父亲再没有说话。”   11、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设计思路:刚才已经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解决了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的问题,现在再次用同法,通过找出描写爸爸的态度的句子理解课文,再次强化学法指导。]   12、爸爸的态度为什么这样,丝毫没有为詹姆斯的抗议所动摇?爸爸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说。)   13、如果你也和他们去钓鱼,目睹了这一经过,你会想些什么?   14、生思考后交流。   15、詹姆斯也和有些同学的想法一样,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11自然段。注意“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捧起、沉甸甸、吃力地”这些能体现詹姆斯无可奈何地放掉大鲈鱼的心理的词语。93      [设计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理解感悟,议论文本   1、就是这样一次平常的钓鱼活动,却对詹姆斯的一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他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13-16自然段,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2、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怎样才能遵守规则?   5、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次钓鱼得到的启示,注意语言要精炼,概括性要强。     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自觉遵守规则。     [设计思路:学生已经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了它的内在联系,再借助文本就能领悟“启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通过充分议论,发表见解来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四、读写结合,升华文本   1、小练笔。生活处处有规则,学了这篇文章,老师心潮起伏,不禁要对所有的人说:“人们啊!请自觉遵守规则吧。”同学们,你们希望人人遵守规则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注意事项,提醒大家遵守吧,可以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也可以为洗手间的水龙头写一则“用水须知”等等,只要是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地方,都可以写一写,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2、作品交流。   3、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秩序井然,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     [设计思路:学习语文是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使用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安排,是学生运用自身语言积淀自由表达的方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升华。]  反思:93   本课教学总体来说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注意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渗透,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尝试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活用文本,感悟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钓鱼的启示》文质兼美,生动感人,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教学时,我尽量避免平均用力,直接进入文本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另外,还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作用,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  二、转换角度,体验内心。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两次采用了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培养能力,激发情感。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朗读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本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如在湖边钓鱼除了遵守时间的规定,还应注意什么?(如保护环境等)这样,学生写的文章会更充实。第十四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93  学法指导:自渎自悟 学习准备   1.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93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93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25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93     师: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演读课文。反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是美国的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写的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  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给了我们人生极大的启示。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那作者所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预设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想到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找到的词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加以引导,关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在这条路不通,走那条路;如走那条再不通,可走另一条路,只有不断探索,才能逐步接近目标,最后走向成功的。93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第十五课    落花生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学习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具:课件、表格、头饰  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3、思考预习中的三个问题。  4、学生训练准备表演。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法指导: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指名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说名字的含义。  2、有位作家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板书:落华生)你们猜猜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3、板书课题,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93   1、轻声读文,了解内容。  2、把各部分内容所在段落找出来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也就是3-15自然段。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  1、学生读文,自学课文。  2、指名汇报,了解结果。  四、师生交流,学习重点内容,  1、学习第十段。  (1)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2)看表演,你喜欢谁,为什么?  桃子:我是桃子,你们看我皮肤多好,白里透红,百里挑一,你要是尝一口呀,准会甜到心里头,老人小孩都喜欢我。  石榴: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通通地,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在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有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不管往哪儿一站,都是焦点。  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要本不想来,因为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3)学生发表意见。  (4)学生齐读第10段。  2、学习第12段。  过渡:让我们看看父亲是怎么说的?  (1)指名读  3、学习第13段  过渡:也就是说,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一句话回答。  (1)指名读  (2)理解“体面”的意思。  (3)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93   (4)生活中有没有不讲体面而对别人很有好处和人?  (5)生活上有没有既讲体面又对别人很有好处有人?  (6)你喜欢哪一种人,你准备怎么做?  4、理解“落花生”的含义(板书)  5、小结课文。  五、指导朗读  1、小组串读  2、小组分角色读  3、全班分角色读。  六、拓展练习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教后记:  我首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番许地山先生,孩子们还是蛮有兴趣的。按照课前的计划,然后是标记生字词,给孩子们范读课文,自由读,分角色读,随着大家对课文越来越熟悉,课堂也逐渐进入高潮。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把你认为含义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父亲赞美了花生怎样的品质。”我笑着给大家布置任务。随后,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在书上做着标注,有的在静静思考。  “老师,我画的是这一部分‘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谁都喜欢吃。这就是花生的好处。’我觉得这里写出了花生是一种好吃的食品,而且又非常便宜,说明了花生很实用”。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  “很好!”我微笑着点点头,“但是不是更应该从父亲的话里想一想,赞美了花生的怎样品质。”  这时,好多同学开始举手,前边的几个同学把手举得老高,唯恐老师看不到。93   “老师,我画的是‘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象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他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他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觉得这里赞美了花生不象苹果那样,爱慕虚荣,默默无闻的好品质。”  “你理解的真好!”我对这个同学竖起了大拇指。  同学们更踊跃了,好多同学“我我我的”叫成一片。  又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老师,我画的是‘你们要象花生,他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觉得这里赞美了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但却很实用,不象苹果那样只是外表好看,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  我刚要说好。  正在这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他们说的不对,苹果、桃子有什么不好?他们既好看,又好吃,我觉得他们比花生要好。我们应该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的心里也一阵紧张,下意识的从讲桌上摸起了教师用书(我一般是不看教师用书的),我快速翻到《落花生》这一课,书上不也正是这样吗?赞美花生的实用、默默无闻、不是只讲体面的。  这时,又有几个同学嚷:“老师,我也是觉得花生不如苹果和桃子,他们既体面又实用。我最爱吃了!”  “没想到竟然发生了这种事,多少年来都是赞美花生的默默无闻,怎么这里又成了苹果和桃子好呢?怎么办?”我暗暗问自己。  “但是大家说的也对啊,苹果和桃子就是既好看又好吃的食品,这没有什么不对啊!这可怎样引导呢?”  我又想:先象花生那样做一个实用的人,然后再做到既将体面又实用,不是更好吗?  于是,我对大家说:“刚才这些同学说的很好!苹果和桃子是既好看又好吃,但是课文里面并没有光赞美花生而贬低苹果和桃子,我们做人,首先要做花生那样实用不求外表,然后做到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更好!”  课的最后,我让大家把学了本课的感受写在日记本上。  下午刚上班,语文课代表把日记本送到了我的办公室,我翻开一本,上面写道:“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应该象花生那样实用而不炫耀自己,但我们更应该象苹果那样既好看又好吃,做一个既讲体面而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93   我飞快的用红笔在上面打了一个大大的“优”,接着又翻开了第二本。第十六课   珍珠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学习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和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  学法指导: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老师想知道你和什么动物交过朋友?   2、探求新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25珍珠鸟)   3、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学习?  评:让学生看老师板书,虽然简单,但不是形式,它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另外,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略读课文应突出的更充分。而且应在略读课文中体现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方法来学习,所以怎么学的方法,也应该逐步建构。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家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板书:怕人----亲近)93   评:学生并不是一个知识积淀为零的容器,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能力水平,促其主动求知。所以学生初读课文后会有自己的理解,而且有的还会很深刻。另外,我们常常提倡学生自由读书,弘扬主体精神,但学生读一遍书应有一遍的收获,不能盲目而漫无目的,教师应适当引导、点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质疑问难,探究学习   1、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2、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请你探究:    ①动笔读书: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小小思想家: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④作家的知心人: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写得这么可爱的?说说看。   3、学生自己独立学习课文。  评: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既要有学习的内容,内容最好是从学生中来,还要有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情感动机。因此,这里对学生的质疑疏理后,设计以上学习活动,既抓住了学习重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实在可行。  三、合作交流,强化表达   1、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学生发言)(板书:鸟笼四周、书桌、肩上)   2、作者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    (板书:信赖)   3、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笔像作者一样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你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吧!93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缕缕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  评: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探讨,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学习表达,在交流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真情,领悟信赖美。阅读本身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读者与作者,可以是读者与文中的人物、故事,也可以是读者与读者。可以是心灵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4、交流书面感受。  四、归纳积累,从读学写,课外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现在你又了解了什么?  评:这里学生通过学习一定会对文章有许多新的收获,这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小结。   2、现在,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   3、其实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留下了许多感兴趣的情境;请     你任选一个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个片断,要写得让人读了就喜爱这些珍珠鸟。怎么想就怎么写?    ①舒适、安全的巢。    ②可爱鸟雏儿。    ③小鸟喝茶。    ④幸福的“三口之家”。    ⑤“雏鸟儿的梦”。  评:教学中两次安排这样的小练笔,一次课内完成,一次课外完成,但必须都在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的前提下,打开学生心扉,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强化了读中表达、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后记: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93 我首先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文情况。然后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谈谈各自读文的感受。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特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有了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这时,我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是怎样赢得珍珠鸟信赖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为珍珠鸟营造了一个舒适而又温馨的家,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可作者却不惊动它们,鸟儿才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鸟儿胆子越来越大,时常接近“我”,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沟通,是零距离的接触。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写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是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品味、交流。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三、赏读课文,感悟“信赖”。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情感陶冶、心灵净化。    93 在串读课文引读到第14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此时,你是否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声,谁来谈一谈?”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信赖’是相互的,‘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对别人充分信赖,那么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后,我以课件播放画面的形式结束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们的生活中,信赖无处不在。第六单元 第十七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93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93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93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 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反思:让学生清楚自己为什么感动。93  我忽然想,让学生感动,难道就够了吗?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只有3个生字,也没晦涩的词句,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的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这样的接近于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于是,一个念头就盘恒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学生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第十八课 慈母情深[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3、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母爱的。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到图书馆借出60年代出版的小说《青年近卫军》。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爱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你们看,(教师出示小说《青年近卫军》)这是一本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苏联小说。在当时,这本小说的价格是1元5角钱。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贫困,1元5角钱在普通的家庭里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这本小说为线索展开的。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    出示旧版小说实物,介绍当年的生活水平,提示文章的线索。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归纳一下,围绕着这本《青年近卫军》,课文写了哪些事?93     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理解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朗读感悟,欣赏语言   1、课前同学们已经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现在我们结合你在课前和刚才阅读的感受再读课文,抓住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去读、去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     学生读书,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者。”(母亲身上带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这些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不曾花掉。看出家境的贫寒与挣钱的辛苦。)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没有时间跟自己心爱的儿子多说一句话,只是为了多干一点活,多挣出一毛钱!)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只要儿子爱看书学习、只要儿子争气,母亲从来不吝惜花多少钱,但是如果是为自己花钱,她竟这样数落自己的儿子。)    ……93     引导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些句子。    [设计意图]    母子连心。这其中的感情不须分析,不用讲解,学生一读就懂。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受课文中深深的情感,边读边写出感受,在交流中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    [设计意图]    将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文章的形象再一次整体显现,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拓展练习   1、练习朗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2、练习朗读汪国真的诗《母亲的爱》。    [设计意图]    诗中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思考。  六、布置作业    搜集表现母爱的诗歌或故事,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表演。反思:自由选择问题,小组讨论。教学中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有的孩子讨论有关“爱”的问题;有的选择“幸运”的问题……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另外,为了使大家真正明白两种爱的缺一不可,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搜集有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有的找高尔基《海燕》〉中的话,“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有的引用邢慧娜,刘翔奥运冠军的事例。在辩论中,唇枪齿剑,自有主动。遗憾的是本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93 一、学生的“悟”不够深刻。当孩子们自由汇报关于爱,两股风,幸运三个问题后,用心读第二部分时,孩子们此时已兴致高涨,我没有抓住契机,应让他们联系学校,家庭,谈谈自己的体会。二、激励评价不够及时,导致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一个劲的点头,当时我深感作为一位母亲的自豪,孩子们的理解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第十九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学习重点:    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学习方法:    多种形式的朗读。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93   “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二、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课外引伸  1.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93            表扬(满怀信心)  (沉重)批评       (慈爱)母亲      我     父亲(严肃)                 写第一首诗反思:这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都能留下人生的启迪。面对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娇子”,如何让他们从文本中得到人生的感悟,确实需要教师精心地建构课堂。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  第二十课  学会看病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学习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学法指导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93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1)“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变了主意”、“立刻心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些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和真情包含其间。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很担心,后悔与自责。    2)“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我想……”、“时间是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说一说    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全班交流)  四、写一写    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93 反思:《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    圆明园的毁灭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圆明园的辉煌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93  学习准备:   1.由于圆明园的景观都已不复存在,要想真正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学生课前最好能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这也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   2.文史不分家。本课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一段屈辱,教学前教师要对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  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以奥运为话题,通过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    2.板课题:圆明园的毁灭。齐读课题。    3.毁灭意味着什么?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    2.用简洁的语言按一定顺序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体会情感,引导质疑    1.齐读第一段,从文字中聆听作者心底的声音。    2.重点品析:不可估量,体会作者痛惜、愤怒的思想感情。     (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连用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来突出圆明园的价值。对此,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研读感悟,升华“爱”情    1.读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借助文字你能看到什么,然后选择最吸引你的一处,抓住有关的句子或者是词语仔细品味,展开想象,一会儿我们把看到的和同学一起来交流。    2.学生自学并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93      第二自然段:       重点理解:众星拱月。引导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圆明园布局独特,规模宏大。     第三自然段      1.重点体会“金碧辉煌”。抓住“有……也有……有……也有”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和园中各种景观应有尽有。      2.出示景观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园中各种建筑风格、景观精美迷人。      3.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同时感受圆明园景观之丰富。      4.引导学生读好“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第四自然段:      1.过渡句:……不但……还……      2.引导学生抓住“上自……下至……”感受圆明园内文物之多及年代悠久。      3.师: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将古今、南北、中西建筑之美和谐集于一身的,这一座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堪称当时世界之最的博物馆、艺术馆,它已不存在了,它是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请看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一幕。  四、再现情境,激起“仇恨”。   1.放录像。   2.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读中品味“凡是、统统、任意”等词。   3.思考: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五、表达情感,引发思考   1.带着我们的情感再读第一自然段。   2.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老师想,你们的心里有的不仅仅是爱和恨,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此时,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3.总结升华。93   六、作业   1.观看《百家讲坛》阎崇年老师《清十二帝疑案之咸丰下》。   2.完成课后选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所学。   1.听写“估量、殿堂、销毁、玲珑剔透”等词语。   2.积累词语。  二、交流圆明园的资料,进一步感受圆明园。  三、积累佳句。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揣摩写法。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来描绘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学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反思: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几点:一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想象,追忆辉煌。在读与想象中让学生感悟到圆明园的大、美,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豪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圆明园毁得令人心碎。二是创设强烈的对比,引发心灵的震撼。运用图片、音乐、教师情感、语言的强烈对比,把学生从"美得心醉"的情感高峰拉到"痛得心碎"的现实中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三是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抓住语文的根。把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渗透在教学中;利用谈感受、引导想象、创造性阅读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通过对文中的好词佳句的理解、感悟,拓展词语训练等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运用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的味道。93 第二十二课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重点:  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法指导: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93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3、提高阅读的速度。  学习重点:  1、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学习难点:  本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理解五壮士跳崖的举动上有一定的难度。 学法指导: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93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投影填空: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93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93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反思:《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学完课文后,反思如下:  一、引导学生练习理清思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个部分之间前后衔接紧密。学生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也会对文章的结构和构思方法有一些感性的整体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概括能力低,给课文分段能力低。所以,理清文章思路的练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训练,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  二、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首先从“文眼”入手。课题中使用了“壮士”一词,在深读之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原因,并说出想法。二从重点语段入手。在山顶痛歼敌人和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最能表现五壮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抓住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三从关键字词入手。比如:班长马宝玉的“走!”体现了班长及战士们的坚决,为了战友和群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抓住这些字词反复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十三课    难忘的一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93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学习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我是中国人    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火热真挚)    我爱中国     大声整齐继续更起劲    (很有感情)             原来都是日本伟人             现在都是中国伟人     (眼睛湿润)             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谊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词、理解课文后填空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准备 光盘  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初识文意;教学字词;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93    1.按生字表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思考: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讲读课文;总结全文。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一)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二)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93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93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反思:《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利用本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回顾课堂,我感觉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是以下两点:一、了解历史,铺垫情感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台湾“光复”初期,对这段历史背景学生是陌生的。课文里虽然提到一些,但很有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台湾人民对祖国深厚、强烈的感情,我采用讲述历史导入,弥补了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这样的课堂开端,可以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学生有了这种初感,也为下面的深悟做了铺垫。二、紧抓主线,读中激情   93 在教学本课时,为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化。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学生在读中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学生在读中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如在学习完第一次出现的话后,我采用“这句压在心头整整50年的话今天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用国语向全世界宣布了。全体女同学一起读。这句压在心头整整50年的话今天终于可以骄傲自豪地用国语向全世界宣布了。全体男同学一起读。这句压在心头整整50年的话今天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用国语向全世界宣布了。全体同学,一起读。”这样的排比句式体现课文中的“一遍一遍地读”,也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学完第二次出现的话后,我引导:“让我们也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读好这句话吧!”然后分组朗读,全班齐读。这样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以升华。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读,使学生受到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最大的败笔在于:没有领悟语文“工具性”的含义。在对课文的理解过程中,只重视情感,却忽略了对重点“字”、“词”、“句”的提炼。应该换个角度,从重点字、词、句中去抓情感,而不是脱离工具空谈感情。以至于对中心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像在喊口号,而非学生真正情感的迸发。还有在本节课在教学时,我还没有将课堂拉回到“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一课?”这个主问题上来,没有让学生来完整地说一说作者认为这节课难忘的原因,致使本节课的中心仍不够突出。   总的来说,这次的作业课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又成长了一步。第二十四课    最后一分钟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学法指导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93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反思:课后的思考。  一.课堂上的老师是轻松的。93     简单清晰的教学框架,不用老师去看教案,记教案,只需专注地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开放的教学环境,基本上是学生在活动,不用教师去多想自己该说些什么话,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情况做些引导,做些点拨。一堂课上,老师基本上都在学生中间,或巡视,或辅导,或倾听,或赏识,优哉游哉,好潇洒!  二.课堂上的学生是快乐的。    无论是刚拿到阅读材料时如饥似渴的阅读,还是站起来高声诵读;无论是在小小组里的合作朗读,还是全班学生一节节的分角色朗读,还是整首诗的集体朗诵,学生基本上沉浸在快乐的朗读中。我想,课堂上学生快乐了,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了,那么我们的教学也肯定会成功的。  三.整个课堂是和谐的。    教师三言两语的点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学生朗读时的高亢,默读时的安静;小组合作时的滔滔话语,自主学习时的刷刷笔声,感觉到了他们对学习的投入。而在一动一静的变化中,学生的感官始终在调节,也始终能以比较好的精神状态专注地学习。这就是我要的课堂:简简单单的课堂,开开心心的参与,实实在在的收获。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不能尽如人意的。  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教学效果的问题,困扰着我。学生来学习还是感觉难度挺大的,是的,诗中比喻、象征、用典的描写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挑战。他们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组长引导得好的话,这一小节能基本理解。就是这样,还有两个小节,学生是掌握得不够好的,或者说是不透彻的。因为一课时要把这首诗学完,围绕情感目标的思路很清晰,感觉达成度也比较高,那么技能目标怎么样呢?课堂上只能从学生的朗读中,感悟到他们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疑难词句理解了吗,难以检测。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专题,是本组教材专题的延伸。结合本组课文以及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畅谈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以及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目标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93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    提高阅读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写读后感。 学习难点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精炼,感情真挚。  学习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学习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3课时。  板书设计: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学法指导:                        第一、二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我想大家一定感触很深,对“圆明园”灿烂文化的追忆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我们难以忘怀;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动;《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字里行间饱含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让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感受我们能用自己的笔写下来吗?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激情回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及学写读后感的欲望。   二、自读阅读提示,了解写好读后感的方法   1、默读提示,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93    2、读后交流:    ⑴ 什么是读后感?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⑵ 如何才能写好读后感?   预设:    1、“读”是基础,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2、“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    3、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自学阅读提示,让学生自主提炼写好读后感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为习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4、点拨:平时在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可以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也可以随时积累下来,为写好读后感做好阅读等方面的准备。  三、阅读范文,感悟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边读边思考:从这篇读后感中你体会到了写读后感的哪些方法?   2、小组讨论,习得写法:     通过读《愤怒与惋惜》,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3、交流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⑴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⑵ 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93     ⑶ 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读后感属议论文范围,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另外,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也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⑷ 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      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成功=刻苦+勤奋+机遇──读《岳飞苦练成帅才》有感   4、归纳写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交流,在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写法以及要注意的事项。  四、独立选材、激情写作   1、同学们,本组课文的学习留给你的情感激荡还记忆犹新吗?你们课下搜集的有关中华民族受尽欺凌的历史以及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爱国爱人民的故事带来了吗?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选择我们课文,也可以选择自己搜集的材料,你想写哪篇文章的读后感,请同桌交流一下。   2、交流写作内容,相机指导:     交流预设:     《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三次出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人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那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让我感动。我决定写《难忘的一课》读后感,题目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93      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我感受到抗日英雄的临危不惧、爱党爱民、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写一写我们今后应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热爱祖国,振兴中华。     写作内容的交流激发了学生抒发内心感受的热情,使学生对于写作的思路更明晰,写作的重点更突出,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   3、自由选题,练习写作:     同学们已经选择了自己所要写的内容。那就请拿起你的笔写出你的感受。  五、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评价、修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参与评价;注意对语言的评价,抓住学生用的准确的语句进行积极评价;抓住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行积极评价;对于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协商的形式达成共识。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典型作文评价,多渠道,多角度,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六、总结习作成果,鼓励勤写读后感    本次习作,同学们感情真挚,感受真实独特,有的写出了对侵略者任意践踏我家园的不满和痛恨,并且感受到“落后就会挨打”为了让祖国不再遭受欺凌,我们的祖国必须富强;有的写出了对革命英雄的无比崇敬和爱戴;有的写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还有的写出了自己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的思考和抱负,立志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祖国文字浩淼而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都感觉余音绕梁,深受启发。请同学们在今后读书时,时常拿起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93   一、主持演讲比赛,激情导入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锐意进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绵延不息、繁荣昌盛。   2、同学们的读后感,非常震撼人心,催人奋发。写完读后感,你心中是否还有许多的话要说呢?今天我们就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专题举行一次演讲比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习作,列一个简单的提纲,想一想自己想说些什么?  二、启发思维,小组交流   1、动笔列提纲。   2、小组内试着讲一讲,互评。  三、推荐演讲,互相点评   1、同学们在组内讲的有声有色,有些同学还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来配合演讲。下面,请每组选配代表进行第一轮的比赛。   2、各组代表演讲:     提醒听众注意力集中,听完以后热情鼓掌。   3、刚才的演讲中,哪位同学的演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可以是肯定同学演讲中的优点,也可以是忠肯地提出建议。)   4、总结怎样演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⑴ 围绕一个主题。     ⑵ 抓准几个方面。     ⑶ 列举有力事例。     ⑷ 组织通顺语言。     ⑸ 表达有声有色。  四、自荐演讲,自评   1、鼓励同学们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演讲思路。   2、谁愿意走上讲台,尽情抒发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  演讲示例:93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860年10月6日那天吗?这是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城,闯进了圆明园,施以兽行,这是作为中国子民一辈子的耻辱。  我伤痛啊!清朝的政府是那样的软弱,那样的无能,看这些可恶的强盗在我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熊熊大火整整在圆明园燃烧了三天三夜,而那些清朝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竟然无动于衷,我又怎能不伤痛呢?  黑暗终于过去了,迎来了灿烂的光明。这一缕缕的阳光为我们抹去了黑暗的阴影,迎来了辉煌的荣耀!难忘1997年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不能忘2003年我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更不能忘2005年,神州“六”号载着人类的梦想探索宇宙。如今,这东方睡狮已经觉醒,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强国,彻底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截止至今,我国运动员共获1498个世界冠军,打破世界纪录1054次,令外国人刮目相看。你听,你听,08年奥运会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你看,你看,“五福娃”高唱“北京欢迎您!”向全世界人民发出诚挚的邀请……  同学们,作为世界上最坚韧民族的一员,作为龙的子孙,让我们时刻谨记“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最后让我大呼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评选“最佳演讲奖”,总结    同学们,祖国母亲身上的伤痕和悲痛我们怎能忘怀?但不忘历史不等于铭记仇恨,我们应该做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回顾·拓展七学习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93                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提出要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自主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  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  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   ◆同桌互查.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日积月累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93   展示台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教后记: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我在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列一个简单的提纲适当准备,上课时先交流一下所列的提纲,相互启发,开启思路;再完善提纲并在小组里试讲,听听同学的建议;然后自荐、推荐与按一定顺序上台当众演讲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锻炼;最后评议上台演讲的情况,总结交流怎样演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先请两、三名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当众演讲作示范,然后分组试讲与在全班当众演讲。  指导演讲时,我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来配合演说,表情达意,增强演讲效果。对演讲者和听众要提出应注意的事项,比如,有礼貌,听时注意力集中,听完以后要热情鼓掌等。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引用的资料不符合历史事实或不准确,及时纠正并通过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初步明白不忘历史不等于铭记仇恨,而应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中华民族能屹立在世界民族强林之列。第八单元 第二十五课    《七律·长征》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93   学习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93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93   学法指导: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93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反思: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纵观历史人物,除三国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然后就是毛泽东了。毛泽东的诗词胸怀经纬,磅礴委婉,有指点江山,又有儿女情长。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第二十六课    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93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学习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学法指导: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93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学法指导: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93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内容: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93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反思: 1.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第二十七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93    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93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布置作业,领悟写法93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教后记:这篇课文主要讲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有些语句的含义比较深刻,教学时,我在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感悟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可学生的朗读还欠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组织好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学生集体感情朗读的时间欠充分,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可在体会情感中没有涉及到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觉得在体会情感和了解写作方法有一个自然的融合就更好了,做到读写结合更好,这也是今后教学值得重视的地方。 第二十八课  毛主席在花山9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  一、激情导入    在电影电视中,我们常常看到我军每到一地,都要主动为当地老百姓做许多事。因为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这是我们能战胜所有敌人的法宝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个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用小黑板提出自学要求: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四、全班交流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93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出说明了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入人心了。)  五、引导体会课文的详略    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写得详细。因为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中心。)  六、通过这一课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请碾米;    劝喝茶;     帮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反思:93 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在花山的几件事。接着,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于毛泽东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毛泽东的情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师生双边交流较好,注重鼓励性评价。在学生回答的的同时教师及时运用鼓励性言语进行反馈,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9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