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

评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

ID:36394764

大小:603.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10

上传者:U-2441
评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_第1页
评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_第2页
评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_第3页
评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_第4页
评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评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评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浦东新区高考是指挥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左右着中学历史教学。因此研究高考,也成为教学教研必修的功课之一。近年来,上海历史学科风波不断,高考创新也层出不穷,每年高考之后,基层反响都较为激烈。怎样把握上海历史高考之思路和方向,有的放矢地施教、辅导和学习,才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关注之所在。一、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呈现的特色(一)依据考纲,立足基础,融通历史。2012年上海历史卷,命题基本能以2012年上海考试手册为依据,命题的立足点都是较为基础性的知识。其中以选择题较为典型,考察的多是重大历史事件(T3,秦朝统一措施,T8城市自治,T16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T21十月革命),历史特征(T17民族资本主义特征,T18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征、T19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和历史概念(T1金字塔、T2鼎的含义、T10宣政院、T15西学东渐,T20德国统一,T24三国同盟,T27马歇尔计划,T28三面红旗,T29土地改革,T30万隆会议)中的重要历史要素,包括静态是要素:如时间(T10,儒家文化远播东方或遣唐使、T14工业革命、T25淞沪会战,T26民国纪年);地点(T6君士坦丁堡、T12开辟新航路、T10西汉疆域)人物(T7孝文帝、T23严复主要成就)、事件等,动态的要素:背景(原因,目的),经过,结果与影响等)。试卷在考查通史基础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具备贯穿中外、贯通古今、拓展历史学科的认识领域的基本素养。试卷不但有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内容,还包含了科技史、思想史、制度史、哲学史、历史地理和史学理论等多方面内容。比如,第6题要求学生熟悉博斯普鲁斯海峡、爱琴海和黑海等地理知识,第31题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尊崇自然及其规律的理念。第40题“伏尔泰眼中的中国”,以法国思想巨擘伏尔泰的《风俗论》切入,以明清时期的中外交流、儒家文化及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法国启蒙运动等为基本内容,解释异质文化接触时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这不仅要求学生熟知相关背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更要具备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见识。总之,试卷考察的不仅是知识点,还有知识点背后广阔深厚的文明底蕴。(二)突出主旨,聚焦核心,均衡考点。从试卷的分值取向看,主观题主要落脚于B与C考点;从教材内容分布看也比较均衡。如下表:分册一二三四五六七分值10+1286+1416+12+24138+25(综合)具体可见《2010、2011、2012高考历史试卷考点分布简表(2012.8)》总体看上海历史卷命题延续了厚古薄今,重视对轴心文明特征,演变及其交融历史的考核,着意于对历史中人文价值的挖掘和弘扬。(三)关注生活,考查思维,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一个学历史的人要成为有资格与历史进行对话的人。从生活中建构历史情境,发掘历史元素,诠释历史、体验历史,不仅能深化对历史的认识,而且还能有效达成历史教育之目的。14 如古代中国是一个农本社会,又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地域,政治上是中央集权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命题组力图在相关考点上将古代中国文明的丰厚底蕴呈现出来。最佳选择题中的百家争鸣一题、非选择题的最后一题等都体现了上述立意。同样第2、4、13、15、26、29、31等题,也可以基于生活经验来深入理解历史。历史思维是历史教学的本质。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汲取历史之经验教训,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历史思维在哪里?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上。近年来,上海历史卷已经作了很多探索,今年仍能看到这种风格,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历史,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思维手段对曾经发生的事例做“有限度的想象”和合理推论。从单选题2、8、12、13、15、19、22、看,虽然仍以历史学科的“双基”为考察目标,材料和情境并不直接依据教材,或显性的题干中,正确的答题需要借助学生的历史的积淀,以及对相关历史与概念的理解和内化的基础上;主观题36、39、40,则要借助更深入的理解,想象和推理,才能有效作答。38题,以“世界大势”来分析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就是要求学生能把历史事件放到时代背景下进行解释的宏观分析能力。39题,以“妇女和教育”为切入点评析对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则是考查透过历史的表象找寻历史发展实质的能力。彰显学科思想方法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理念和要求。学科思想方法主要体现在哪里?体现寻找历史、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的过程中。研究和认识历史,其前提是对史料的阅读与分析理解。鉴别史料,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结合史料解释历史是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与历年一样,本年上海试卷信息量大,史料形式灵活多样,图文并茂,体现浓厚的海派文化特点。其中特别突出的是试卷大量引入了古今中外的文献史料作为试题的核心和主干,把对史料的阅读与分析理解作为一切推论和想象的前提。比如第36题“梭伦的大盾”和第40题“伏尔泰眼中的中国”,都要求学生能从大段的史料中概括出主要内容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很多选择题引用的文献史料也有一定难度,不仅要求学生能提取时、地、人等历史基本要素,还要能理解史料的立场、观点和着重点等因素。(四)弘扬人文,陶冶现代公民意识和价值。历史是人学,历史的价值在于启人,育人,服务于人。神入历史,角色参与,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站在历史的场景中去观察历史、体验历史、解读历史、研究历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历史教学指挥棒的高考,2012年上海历史卷的特色更为鲜明。第37题,“开国议政”,从宋初的科举制切入,设问:“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策——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试题从宋初的科举制切入,要求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考量各种因素对一项政策进行权衡和决断,体现了对积极参与政治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试图引导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去体会决策制定前必须考量的综合因素。第36题“梭伦的大盾”,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的描述切入,设问:(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试题突出了尊崇和维护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考察目标也是告诫学生,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是树立公民意识的关键所在。第40题“伏尔泰眼中的中国”14 ,以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的《风俗论》切入,设问:(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述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这些考题都是力图将考点与考点背后的历史底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通过读题、析题和答题,引导考生与历史作一次交流,与人文作一次接力,以期在学生心中种下一些现代公民的“种子”。二、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存在的问题(一)对纲本把握不严,存在“超纲”现象。考纲是考试的准则,教材内容是命题之依据,犹如国家之法律,不可逾越或践踏。尤其是涉及到的历史术语和概念,如果两者都没有呈现,题干没有说明,出现在考题中,势必影响考生,误导教学。典型的题目有:(1)第3题: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2012年考试手册已经删掉了“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而命题者却偏要考察此点,师生难以理解;《荷马史诗》是文学作品,作为第一手史料(应是直接的史料,凡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也是相对的,荷马存在与否还是谜,选项内容较陌生,虽然很多考生歪打正着,并不代表他们已经理解本题,如果要答题者揣摩命题者意图找答案,岂不是有误导历史教学之嫌。(2)第8题: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答案选A,“行会组织”知识点完全超出考试手范围,即使教材也没有提到,作为答题的核心点,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若果说,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历史内涵外延,渺无边际,岂不是加重教学之负担,与现行教改要求相悖。(3)第22题:“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选D,这些“主义”内涵,多数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能作答者也都是望文猜意。对于新文化运动,考试手册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民主科学”、“文学革命”、“中西论战”,2012年还删掉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若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涵有深入理解的考生,回答此题并不难。此题也给教学者以启发,如何搞好历史背景之教学;也给教师错误,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减负增效。(4)32题: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14 答案选A,A和C选项中,此题涉及历史细节,且是教材中未出现的,考试手册也未有要求,贸然考察此点,导致学生猜测答题,有悖高考宗旨,同时也给教学以错误信号,容易导致教学进入死胡同。(二)题干与问题匹配不严谨,文不对题,或牵强附会。(1)第9题: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答案选C,即使删去材料,直接问“宣政院的职责在于”,不是显得更加简洁明了。材料中“贵显”是何意?问题有些文不对题之感觉。原文“(铁木迭儿)且既已位极人臣,又领宣政院事,以其子巴尔济苏为之使。诸子无功于国,尽居贵显,纵家奴凌虐官府,为害百端,以致阴阳不和,山移地震,灾异数见,百姓流亡。”历史题目不是为“漂亮”而设计的,要有考察目标。(2)第16题: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B.出版《资本论》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                   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答案选D,与第9犯了一样的错。命题时一定在“思考人生”;A、B、C选项竟然全部超出考试与教学范围。考试手册只要求“科学社会主义”。不动脑筋,不要思维的学生全部能做对。此题价值何在?材料有何用?画蛇添足,故弄玄虚而已。(二)学科特征缺失,学不学历史都能作答。历史要创新,高考要改革。但改革不能丢失教育教学目的,丢掉学科特质,主观臆造,把学生当做试验之白鼠。近两年,优秀学生难以考出好成绩,一定程度也与历史高考试卷有关。(1)第36题,这是一道法律或有关法学的题,学习法律或政治的学生更容易作答;甚至不学历史的也可以回答出;学了历史的由于受历史观念束缚,可能回答的还欠缺呢!37题,看似新颖,由于问题指向不明确,势必也给答题和阅卷带来诸多不便。(2)第15题,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A.老者的眼镜       B.门前的店幌C.兴盛的商铺     D.商人的衣着答案选A,咋一看,这是一道好题,可细想一下,这题目是考常识性的东西,放在以往综合考试里倒是不错。而作为历史考试学科性不强,人人都可以做。此现象自去年的“一案两判”,和“护照”弊端题,已多遭人诟病,却一再出现,也应该引起教师关注和应对!(三)材料生僻,试题逻辑与思维不够严密。14 历史本质在于思维,由于材料难懂,结构不严密,势必也会影响考试的信度。(1)19题,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答案选B,D为什么不可以选,茶叶的出口额不是也在增加吗?从曲线和Y轴的数字根本无从判断是B还是D。另外,A项国库白银储备,对于学生而言很容易理解成白银收入,领水一词学生陌生。从严谨推理来说,这也是可能的,命题不要简单思维,随欲而为。(2)31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答案选C,单独的一句古文已经难以理解,更何况是表述儒道法三家观点的三句话;且要推断出他们共同的主张。这样的“古文题”反映了命题者未能为学生考虑,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脱离实际。答案也超出了教材内容。(3)33题: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答案选B,题目中引文可以分为两块,省略号前面讲的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后面叙述各州的权力,用了“虽然”、“但”的语言不是在限制各州的权力吗?如何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4)34题: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答案选D,材料讲的是要扩充历史学语言学的各种材料,为其研究提供工具,怎么就能得出D呢?14 三、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对历史教学之启示高考试卷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近年来上海历史高考卷,瑕疵很多,科学性的硬伤也层出不穷,但通过分析和研究高考命题思路和趋势,尤其是近年历史高考之得失,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高考,进而寻找对策,少走弯路,提高高三历史教学效率。虽然上海历史高考年年都强调创新和变化,实践的结果是形式多于内容,海派特色也逐渐消失。但综合多年的试卷和考试,我们觉得还是有些思路和趋势可循的:一是基本能依纲扣本,按照手册和教材,立足“双基”命题;二是创设情境或提供材料,突出论丛史出的思想方法与技能的考察;三是融通历史,重视思维,传承文明,体现公民意识等。遗憾的是:一是科学性,严密性不够,随心所欲多,一家之言多,很多题目经不起审读和推敲,运气答题的较多;二是学科特色不足,不学历史的也能回答历史题,且分值越来越大之势;三是理想与现实脱节,忽视学科与学情,忽视答题与阅卷实际,命题理念高远,实际操作难,导致优秀学生难以获得好成绩;四是题干与问题不能有机结合,导致题目冗长,难以阅读,或过于简略,提不出有效信息等,“忽悠”考生。我们的对策:以学定教,依纲扣本;融通教材,贯通历史;演义文明,渗透方法,启迪思维。(一)以学定教,研读考纲,把握高考动向重视考纲的作用,这是考试和解释之依据。比如26题,考查的是历史技能中“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具体考查民国纪年的掌握。每一年这个考试目标都一定有题,前2年考查的是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转换。那么我们平时教学中,可以帮学生理清共有几种纪年法?这些纪年有何特点及怎样换算。再如第10题,考查的是“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让学生根据疆域图判断朝代,这也启示我们教学中怎样把握历史特征(特点),如对中国古代史中重要朝代的疆域,老师可以发动学生找出几个重要朝代地图的特点(这也是我们以后判断的依据),比如秦代地图,北面有少数民族匈奴,疆土的北面有长城,中间的领域有XX郡,都城是咸阳;怎样执教历史空间位置,左图右史,历史地图怎样使用,也值得教师重视和研究。结合考点和教材,用好配套地图册,增进学生的空间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年考的西汉,其实考前根据考纲的变化,我们是大致能猜到的,“汉武帝的有为”在前一年政治上的有为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知识点,尤其是对西域的治理。另外,第40题的第2小问,有2个关键字“概述”,这考查的是考试目标中第5项“组织与交流”,对这部分知识点,教师一定要在平时训练时告诉学生“概述”“叙述”“论述”的区别,具体区别在哪里,教师不妨作些思考,并提供示例,能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训练,以把握答题技巧。(二)融通教材,构建知识框架,贯通历史,整体把握历史1、重视教材中目录、导言的作用。目录是教材的浓缩、知识体系的纲要。在历史学习中利用目录,可以获得提纲挈领,把握学习要点和历史发展之脉络;以此来整合历史知识,构建历史框架,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从教学角度看,善用目录,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全貌,又可以避免在学习中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历史课程分为若干章节、专题,每章节、专题涉及一个或几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但每一章节、专题的具体内容又14 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故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阅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或一专题或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和阶段性基本特征,了解中外历史上重大事件及其内在联系。对于教材目录,我们通常使用得比较多的是目录的检索功能,忽略了目录之间的内在知识联系(内有历史逻辑和思维)。例如第四分册,利用看似简单的五个单元目录,把15到19世纪的历史知识按时空顺序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2012年37题的阅卷得分细则来看,采分点“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等基本都是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文官体制”是教材第3分册第2页的第2框框题,“重文轻武”是第3页的重要大字内容的核心。每一章节的导言用最精炼的语言把看似零散的知识巧妙的串联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把孤立历史穿成“项链”,提高概述、叙述和论述能力,进而能从整体上把握每一部分内容。建议教学中,能有目的引导学生分析导言,领会导言,从导言中学习历史。导言的语言组织方式对学生回答论述题帮助会很大。比如今年的38题,大家可以先看看前2项史实分,把握住了第四分册第3、5单元的导言、目录会很容易抓住采分点的。1、从历史要素中掌握历史。书本中的历史是通过概念浓缩和提炼后的历史。怎样把握历史,复原历史,在历史场景下认识和体验历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历史之要素,剖析历史,解构历史,通过解构与整合,达到深化认识历史之目的。如历史是人学,是研究社会的学问。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概念)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记载。认识历史,可以从微观和宏观等多角度深入,如:微观的角度可分为(1)人物类姓名年代或时代身份主要活动业绩(2)事件、事态类名称年代或时代背景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3)组织、群体、机构类名称年代或时代背景性质或职能影响(4)制度、纲领、计划、条约类名称年代或时代背景内容及沿革影响(5)文化成果类(含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名称年代或时代创造者总结者内容价值宏观角度可分为:即可从历史长河或演变趋势把握,也可从一个历史横切面分析,具体可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展开。可以说掌握历史基本知识要素是学好历史的必须,很多客观试题其实就考基本要素的,比如今年高考第1、7、9、10、11、12、15、16、20、21、22、23、24、25、26、27、28、29题等。3、尝试把教材内容整合为知识网络,构建历史体系。教学中可分单元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整理,分类别(专题形式)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在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按照“横向分方面,纵向分阶段”的思路,引领学生复习。如复习“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时,纵—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 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时期总之,从主体内容着手,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能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理出脉络,把握重点,有效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构建历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在教材-历史—文明中实现有效穿越,提高学习历史之效率。 (一)演义文明,启迪思维,渗透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历史传承着文明,文明化育着人类。历史教育就是发掘人类演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智慧。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演进进程,从宏观上能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怎样来的,将来要到哪里去;从微观上认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现象是怎样发生,为什么会发生,对当时及其后人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人类是怎样面对自身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化险为夷,绵延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历史从从分散走向一起的,因此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人类认识历史也应该多角度的。根据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多视角地看待历史。1、唯物史观(略)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亦称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主要内容: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制度文明(从人治、专制到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从迷信、愚昧到科学、解放);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新石器、青铜、铁器)、工业文明(手工工场、蒸汽、电气和信息);从范围上看,可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古代中华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存在并列与承继关系,从纵向看,有不同文明的孕育、发展、典型成就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受制于环境以及有关因素,不同地区,其文明呈现不同特征;从横向看,不同文明还存在冲突与交融一面。高考38题答案的史实部分其中2分的采分点就是“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1、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始于1500年左右,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经济、政治、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民主化、法制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变——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衣食住行现代化14 教材讲到了英法美俄德日六国现代化,这部分内容历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今年的14、32、33、38题分别考到了英国、美国的现代化内容。从备考角度我们要明了现代化的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在外部刺激下的学习和回应。另外对现代化的评价要注意2个角度,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环境问题等。1、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点。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状态,逐步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史观已被我国学术界所认可,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这种史观也得到了充分阐发和体现,在高考试题中更是频频显现。今年高考题38题,就完全可以借助全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西方近代文明对落后中国的冲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而教师的一桶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神泉,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可以通过学习、教研和校本研修等,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使我们在教学中更能得心应手。教学本身是创造,教学更需要激情。创造和激情需要教师的“一桶水”永远是流动的、新鲜的,可能我们努力了,还会有很多遗憾,但至少我们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四、对2011年浦东高三历史学科教研的反思2011学年是我区历史学科高考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本年度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现象:一是加试人数空前的多,达到2400多人,仅少于化学学科;二是第一年执教高三的教师多,据统计有13位,三是民办学校加试历史学生多,近200人,超过历年。工作思想:抓好新教师;以学定教,抓住核心知识,建构历史体系;讲史留痕,重点在“史”和“痕”和“识”下功夫。较有效的工作有:1、搭建平台,发挥区内骨干教师以及资深教师,为本区教师示范和指导。这里感谢建平张其中,二附中周靖、进才周义保、杨国纬等老师,为我区高三教学做出了很多奉献。张其中,周义保承担送教任务,认真编写讲义,与全区教师分享。2、延请高考专家辅导讲座,分析今年高考的利弊得失,找准高三教学与复习的着力点。先后延请阅卷组长蔡坚,李惠军、张耕华等老师莅临我区指导。3、聚焦课堂,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师推进教师研究教材(融通、内化)、设计教学(三化)、提高讲学效率(三清),编选习题(讲学练思一致)。根据考试手册,分配区重点以上教师负责解读B/C点知识,并整理近5年来国内历史高考试卷,按照时间节点与全区共享。4、课堂研讨和示范。先后组织6次新教师按照不同的主题执教高三研讨课,包括解读教材、试卷讲评、知识梳理、把握主旨,渗透方法等;引导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或示范课,帮教青年教师。5、14 发挥好三次区级模拟考试的导向作用。通盘考虑,命好三套试卷,发挥好三次大规模模拟考试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浦东试卷题题原创,新颖,科学严谨导向性强。三模卷虽然缺少经费支持,我们还是千方百计设法,与力争试题原创,导向正确,给师生以启发等。问题:1)部分同校教师,合作意识不强,缺少奉献精神,导致班级均分差距较大。2)有的学校对高三教师要求不严,高三教师动力不足,方法不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3)个别青年教师,对高考重视不足,工作重点颠倒,重教学轻管理,导致高考成绩不够理想(如三林)。4)部分民办学校领导与教师对高考与教研活动重视不足,包括集中考试和阅卷,以经验主义指导高三教学,盲人瞎马贻误学生,拖累全局(如常青,附二外)。改进建议:1)借助各种力量(外力与合力),引导教师端正认识,协力高考;2)发挥好评价与绩效作用,对带不了高考,出不了成绩的老师,不宜给予过多美誉或者不安排高三教学。3)对民办学校要督导到位,要让老师尽力负责。4)建议有关领导加强对校长考核与要求,重视教学质量。5)鉴于本科率尤其是一本率已成为主要考核指标,建议加一学科,尤其是历史等学科,要从基础年级抓起,把教学质量列入常态管理中。2012.9.1附录:2010、2011、2012高考历史试卷考点分布简表(2012.8)一、客观题归类表册别2010年2011年2012年第一分册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与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第12课封建制度与第二分册第10课东汉兴衰:两个庄园的共同点。第14课王权与教权:壁画中反映的两者关系是。第7课希腊古代文化:希罗多德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罗马共和国年代第12、13课封建制度、城市的复兴封建等级制、城市复兴第15课中世纪文化:巴黎大学的作用(1)第2课古代埃及: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金字塔)。(3)第7课古希腊文化:研究特洛伊战争的第一手史料(荷马史诗)。(5)第8课罗马帝国:公元前44年牧神节,凯撒戴王冠之事的“历史解释”是。(6)第11课奥斯曼帝国: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要塞城市(君士坦丁堡)。(8)第13课城市复兴:中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市政厅的功能(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经济革命的标志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青铜铭文中有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直接价值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方国联盟关系(2)第3课《左转》中“鼎”含义相同的成语(问鼎中原)。(4)第6课秦统一,用材料考查秦统一的时间感和统一货币政策(楚币非当时颁定货币)。14 第5课同上:百家争鸣中唯一一家不站在民众一边,为君主谋政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由长安往西经历的国家、地区。第8课大统一帝国的重建:错误吸取教训跨度第二、第三分册:并存的少数民族第11课割据与分立:三国鼎立地图(7)第12课民族融合:材料诏令示意“移民洛阳,永为河南人”(北魏孝文帝)。(10)第9课汉武帝时代:管辖范围的地图。第三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并立:年号指称皇帝,也可指事件(靖康之变)第19课:北宋地图的边界贸易地图判断第22课元朝统一:对西藏、台湾管辖机构。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诗人分布第25课康乾盛世(上):乾隆“十全武功”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9)第22课元朝统一:宣政院“贵显”表现(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13)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16世纪欧洲出版4万册图书,直接得益于(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15)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中传自西方的事物(老者的眼镜)。第四分册第2课民族国家形成:君主高兴的就是法律(专制君主)第6课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含义解读。第8课法国大革命:乾隆准备派使团见路易十六而流产原因第17课明治维新:国富与民富的措施。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拜占庭学者作用第6课启蒙运动:伏尔泰思想运用事例第5课英国革命:君权神授与主权在民17课明治维新,第五册14课十月革命的两者不同的土地制度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的漫画(12)第3课开辟新航路:哥伦布由于计算错误,他认为到达的地方是(亚洲)。(14)第9课工业革命: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将一个工人完成的工艺分成20余道工序。类似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18世纪中叶)。(16)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创立科学社会主义)。(18)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00年巴黎世博会出现璀璨耀眼的展览馆、高耸入云的建筑,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电力与钢铁)。(20)德国统一:漫画“俾斯麦香肠”,讽刺俾斯麦(武力统一)(32)第5课英国革命:下列哪一情景最贴切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33)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等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修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对此段话最准确理解(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14 第五分册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研究近代西学东渐可查找的资料。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加第二分册第5课):砸烂与维护旧传统的时期。第12课大战爆发与过程:给漫画补充说明。第19课民国初年社会与政局:挽联中提及刺宋引起的历史事件。第28课罗斯福新政:用1945年英国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的目的(政府干预经济)第28课一幅曲线图变化,反映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第30课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第7课戊戌变法:《天演论》的价值第7课戊戌变法:对康有为的评价说明?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休战的观点依据第20课新文化运动:青年人与民主科学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成立的历史评价语句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关税自主权第28课罗斯福新政:带来政府开支大增第九单元二战:第一手材料判断(19)图表向上曲线是中国1864至1895年的(领水外轮吨位)。(21)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的措施(《和平法令》《土地法令》)。(22)第20课新文化运动:打破传统,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主义都有支持者,此情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23)第7课戊戌变法:列出严复翻译西学的书单,问主要涉及哪一领域(社会理论)。(24)第32课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考《联合国家宣言》节选内容。“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是指(德意日)(26)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黄埔军校毕业证书图片(中华民国14年),它颁发于(1925年)。第六分册第3课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的文字信息。第13课西欧一体化进程:用大事件到小事件的等次排列方法出题第2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真理标准讨论的直接结果(拨乱反正)第八单元中国走向世界:重大外交事件时序。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远征军的纪念碑文第10课大国关系重组:苏联争霸退出史实第13课西欧一体化进程:一体化的特点第23课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25课初登国际舞台:万隆会议(25)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把战火烧到华东,与中国守军爆发(淞沪会战)(27)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这条线以西欧洲……,这条线以东的欧洲,打上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马歇尔计划》)。(28)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50年代人口每年千万计增长,1960年负增长。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三面红旗”)。(29)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图片中反映农民喜悦之情的原因(分得土地)。(30)第25课初登国际舞台:“亚非国家需要和平独立……不需要国家对立……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此话出自(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35)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马约》:1999年实施统一货币“欧元”,1998年7月1日前建立欧洲中央银行,英国、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这表明欧元(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14 第七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宋朝伦理纲常新视角(万物本源)第5课儒家文化传播:伏尔泰《风俗论》获得儒家文化途径(传教士)第10课社会生活变迁:想象1913年大街上行人见面的举止是。第21课史学转型:梁启超新史学的宗旨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己所不欲、第2课宋明理学:“致良知”(29题)第四单元上海历史变迁:材料(发昌、轮船招商局、二大、浦东开发)主题判断(11)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日本学校最早出现“释奠礼”(祭拜孔子),(8世纪)。(17)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19世纪80年代上海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集中在(轻工纺织业)。(31)孔子“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道法自然”,韩非子“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三家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34)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生物、气象等学,是历史研究者得工具……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傅斯年重视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视史家的主观取向)。二、主观题归类表册别2010年2011年2012年第一分册32题,苏格拉底案。从材料现象中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34题、关于汉穆拉比法典与罗马法的同一个案情不同的“两张判决书”(8分)(36)亚里斯多德《雅典政制》对梭伦改革的一段描述。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回答: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的理由?他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共12分)第二分册33、曹墓之争。对曹墓的真假的两幅“质疑帖”进行命题。35题、西周、汉、唐三朝的玄关制度名称?简要评价汉、唐的选官制度?(12分)第三分册34、汉、唐、明、清的“皇权与相权”冲突,导致中央官制的变化情况,并归纳皇权集中的两种方式与作用。(37)宋代决策者辩论是否要大力推行科举制。第一问题型是“依据范例提供的关系填表”(8分)。第二问是综合分析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6分)第四分册35、分散到整体。考了印第安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理方位;促成整体化形成的历史事件与影响39题、分析英国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SOLO题)?(共27分)(含高三现代化的世界进程)37、一份对外的“和约”(38)“14 第五分册。和约中提到的条约名称?和约中有哪些要求?如何看待这个和约?(SOLO题)37题、签订《天津条约》的国家?护照内容中分析持照游历的弊端?(12分)38题、考“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考标题、第一层新政体取代就王朝史实、第二层旧人控制的史实、第三层史实中找出该层的观点。(11分)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39)主题是“妇女与教育”。材料一: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表格(地点与学校特色);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对女子教育的看法。回答:基于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12分)第六分册36、德意志战后45年。三个阶段的漫画,请你配解说词。第七分册31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用示范性展板的方式出题。36题、从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的历史观中,叙述治史理念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10分)(40)主题“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摘选伏尔泰《风俗论》中的四段材料。回答: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判断理由?(4分)。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6分)。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15分)(SOLO题)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