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ID:36467896

大小:2.49 MB

页数:70页

时间:2019-05-10

上传者:U-145848
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第1页
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第2页
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第3页
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第4页
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姓名:田兆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指导教师:陈飞20070101 AbstractThetechnicalstandardofhighwayalignmentdesignofOBrcountrytakethedesignspeed∞themaindesignparameter,butinfacttravelspeedcanbeaffectedbyroadcharacteristics(alignmentconditions,pavementcondition,weatherconditions,environmentalconditionandtrafficconditions),aswellasthevehicleperformance.Investigationoftmvelspeedrevealsthatthespeedofvehicleisoftenhigherthanthedesignspeed,whichissupposedtobemaximalsafespeedonacertainroadsegment.Soitwillcausethesafetyproblem.Nowtheoperatingspeedwilltakeplacethedesignspeedasthemaindesignparameter.Sothat,inthesightofpresentsituationofhighwayalignmentdesign.atthebackgroundofreviewingandanalyzingtheresearchproductioninsideandoutside,thispaper,aimingatexaminingthedesignqualityofcrossandverticalsection,directingthetakingofalignmentdesigngeometryindex,controllingautomobilespeedandreducingtrafficaccident,putforwardaresearchtopiconoperatingspeedandapplyingofoperatingspeedtohighwayalignmentdesignsoastorealizethebasicrequirementofsafedriving.Accordingtothelimitationofspeeddesigninginhighwayalignmentdesign,thispaperputsforwardthatapplyofoperatingspeedtohighwayalignmentdesign.Onthebasisofthepresentdesigningmethod,thedesignofoperatingspeedalignment,byincreasingthestepsofthespeedcalculation,istoexamineandmodifytheoriginalgeometricalindexsoastogetagraphofcontinual,balancedandharmoniouschanging,whichbecomesthefoundationofgettingothertechmcalindexesandsettingequipmentalongthehighway.Thepredictingmodelofoperatingspeedissetuponthebasisofpreliminarygeometricalindex,fromthepointofmotivepoweroftheautomobile,deducethecalculatingformulaofoperatingspeedinthehorizontal、verticalslopeanderectcurve.throughconsiderallthefactorsofoperatingspeedsynthetically.ThispaperadoptsVisualc++6.0.MFCandObjectARX.compilespredictingmodelofoperatingspeed,consideringtheshiftingofpracticingcar,finallycarrysoutautomaticalcalculationofoperatingspeedandachieveschartautomatically.AndprovestheCOITeC廿:IeSSandreliabilityofoperatingspeedcalculationmodelbysurveydatasitethoughexaminationsection.Finally,thethesisfurtherdiscusestheapplicationofoperatingspeedinotherrelevantdesign.Theproblemofshortageofsuperelevationcanbesolvedtosomeextentbygettingthesuperelevationvalueonbasisofoperatingspeed;theproblemofshortageofsightdistancecanbeavoidedbygettingthedrivingsightdistance;theposition,lengthandlengthinthetransitionalsectionoftheclimbinglanecanbedirectlyreflectedonthebasisofthegraphofoperatingspeed;andmorescientifictodecidethepositionofclimbinglaneandlimitingspeedsigns.Keywords:Designspeed;Operatingspeed;Alignmentdesign;motivepoweroftheautomobile;ExaminationofdesignqualityⅡ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课题的提出第一章绪论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开展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建设,实现了公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公路运转周转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事故伤害等许多问题,尤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死伤人数的逐年增加,经济损失日益严重。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经过国内外的交通事故统计显示,有80%~9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的失误或粗心大意造成的,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诸如由超速行驶、违章超车、不正当超车、不正当转向、夜间不良的视距等造成的交通事故中,除少数是由于驾驶员失误引起的以外,大部分驾驶员出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困难的行驶条件引起的,而困难的行驶条件则与道路设计有关。如道路线形不顺畅、某处线形指标突变、道路平、纵线形指标各自搭配或其组合不当、视距不良、超高不足等等,这些引起我们对我国现行道路线形设计方法是否有存在缺陷的思考。目前我国公路几何设计仍然采用设计速度方法,是美国30年代初提出的。所谓的设计速度(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在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汽车行驶只受道路本身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如果只从儿何要素考虑,也就是~条道路受限路段汽车所能安全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根据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口】,设计速度为控制公路几何线形、超高、行车道宽度和视距等要素的最低指标,一条公路的设计速度确定以后,与此相关的各种指标也就确立了。设计中只要一条公路所采用的最小指标大于其设计速度对应的最小指标,认为该条公路的设计符合技术标准规定。采用设计速度作为设计控制参数,实质上是规定了公路设计最低限度应采用的指标。一条道路的受限路段一般较少,而大多数路段为非受限路段,其线形指标高于受限路段,可以允许汽车以高于计算行车速度的车速行驶。从设计控制的角度考虑,在这些非受限路段,路线的平、纵、横以及其它相关指标就没有依据确定。我国技术标准规定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根据道路的等级及其使用任务和功能,合理地利_}{j地形,上E确选用技术标准,保证线形的均衡性,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选_Hj较高的技术指标。从原则上讲这种要求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操作中难以掌握,比如与计算行车速度相关的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氏度、超高值、视距、竖曲线半径等指标的取值,在非限制路段无依据确定,导致各指标取值不合理,相互配合不协调,高低指标之间无过渡等问题。由于技术指标的不协调,很难实现路线线形的均衡性,使行车速度忽高忽低,产生突变,多数路段超速现象严重,这种超速和突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显然,以计算行车速度作为道路线形设计的依据具有不足的一面。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者一般是依据道路的行乍条件(线形几何条件、路面条件、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及交通流密度)及车辆本身的性能来确定自己的车速的。只要条件允许,驾驶者总是倾向于采朋较高的速度行驶。汽乍在指标较高的路段上以远大丁.计算行车速度的行驶速度(感觉安全舒适的速度)行驶后,当遇到较小指标的曲线时,驾驶者术必能够意识剑行驶速度过高或当感觉速度过高时已来不及减速或减速不够时,其结果便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这说明单项独立的指标符合规范要求的公路儿何线形,不能有效保证汽乍行驶的安全性。再加上近年来汽车技术的发展,其性能己得到了很人的改进,如继续沿埘现有的以计算行车速度 东南大学碗上学位论文为基础的标准和规范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德、法、英、瑞典、瑞士,希腊、奥地利、波兰等欧洲国家和澳大利Ⅱ等国外发达国家广泛运用以运行速度为基础的路线设计方法,美国也正往这方向过渡。运行速度的设计方法正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先进的理念正在为我所用,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B05—2004)”J已引入运行速度v85的概念,并建议在速度变化路段、爬坡车道、超高等受限制路段进行运行速度检验。利用运行速度来提高公路线形设计的质量,保证行车安全。做到真上E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由于我国的驾驶员驾驶习惯、道路交通组成与车辆动力特性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异,国外的标准和设计参数不可能完全适合我国的情况,而且,我国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许多事故是由于道路平、纵、横断面几何线形设计没有充分考虑用路者的感受的缘故。因此,本文根据我国公路交通的实际运行状况来研究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以期建立一种更科学、更安全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国都意识到采用设计速度法带来的安全性问题,都试图寻找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运行速度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研究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其目的主要是:1.避免了设计速度作为一个固定值并用来进行公路线形设计的盲目性和不具体性。2.采用路段上实际行驶速度作为线形设计指标取值的依据,确定平、纵、横技术指标以及超高、加宽、视距等,具有很大的实时性和具体性。以运行速度为依据设计出来的公路线形是连续的、协调的、均衡的,不具有速度突变点。3.通过运行速度的应用,建立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4.解决行车安全性问题或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多数交通事故是由于超速行驶造成的,采用设计速度设计,车辆很容易超速,而采用运行速度将使车辆不易超速行驶。5.可以作为各种交通标志、爬坡车道、避险车道等设置的依据。1.2.2研究意义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应用运行速度进行公路线形设计的方法,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线形设计方法;根据汽车行驶动力学原理,综合考虑平、纵、横断面几何设计要素以及驾驶员的主观期望,建立运行速度的预测模型;采用运行速度对公路线形设计进行检验、评价并作为调整公路线形的依据。这对于改善我国公路线形设计理念、加快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方面,应用运行速度进行公路线形设计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查和评价公路线形设计成果的质量,检查线形设计的连续性、协调性和均衡性,控制平、纵、横面技术指标的取值,作为超高、加宽和视距等取值的依据,指导沿线交通安全设施及附属构造物的布置和设计。通过实践应用,对于提高公路线形设计质量、减少各技术指标取值的盲目性、降低交通事故率以及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使川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2 第一荦绪论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提出了基于设计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此方法在当时汽车性能不高,道路交通量不大的情况下,很好地满足了汽车行驶的要求。现今随着汽车性能的不断改进,高等级公路的大量修建,采用以设计速度为基础参数的公路线形设计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汽车行驶要求,汽车行驶时的连续性不能达到很好的保证,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高居不下。因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广‘泛研究运行速度及其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车辆运行速度和运行费用模型的研究。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工作,结合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为各级公路制定了依据路段交通量、通行能力以及道路几何特性估算车辆平均运行速度和运行费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公路和公共交通改建项目用户效益分析手册”,一直沿用至A【4】14世界银行从20世纪70年代起,邀请了美国、法国和巴西等国的专家组成研究小组,投入数千万美元进行调查、实验,得到自由流交通条件下各类车型的运行费用模型,即著名的HDM—III模氆l,J。其中的基础性研究就是车辆运行速度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路上试验工作。HDM—III自由流稳态速度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是:行驶在道路上的汽车,在自由流条件下其行为(速度)总是受一组影响因素所限制。这些限制因素一般包括希望速度、发动机输出功率(上坡)、发动机制动功率(下坡)、道路曲度(半径)和路面状况(平整度)。纵断面上任意点车辆速度取决于上述限速因素的综合约束效果。英国运输道路与运输研究所(TRRL)20世纪70、80年代初在肯尼弧、印度和加勒比海地区等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调查工作,采用经济回归方法建立了各类车辆的平均运行速度及燃油、轮胎和车辆保养模型16J。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是最早在公路设计中采用运行速度概念的【7】。通过对小半径平曲线运行速度模型进行大量研究,认为平曲线半径是影响运行速度的关键指标,各国基本上都采用“半径一运行速度”模型反映不同平曲线半径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公式(I-I)为幂函数形式表达的运行速度测算模型。‰=aR6(1.1)式中:V85——运行速度(kin/h);R——平曲线半径(m);a,卜模型参数。希腊Kanelmdis等人在双车道公路上平面线形对车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s】,认为运行速度不仅是公路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是实现平面线形设计一致性的基本]:具。通过对58个曲线段数据分析,并认为直线段运行速度可以达到129公里,,J、时。得到回归模型为:肾啪.ss一等,随,s@z,瑞十采用理论速度模龌分析平面线形的一致性I“。引入与运行速度相似的项目设计速度分布图,根据速度的突变检查公路设计不一致的位置。项目殴计速度是以平面和纵断面的设计要素为参数的速度模喇得剑的。如果项目设计速度超过传统的设计速度,则以项目设计速度作为评价视距、超高和缓和曲线长度的依据。假定在同一平曲线上速度不变的前提F,根3 东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据统计研究确定了项目设计速度的标准值,按不同平曲线半径列表供查。在相邻平曲线之间或平曲线与直线之间项目设计速度的变化晕一般不超过20km/h(12mph),但对于更小设计速度(小于45mph)的公路其速度变化鼙的l临界位为10km/h(6mph)。德国定义的运行速度是干燥和潮湿路面状况下自由流状态小客车的85%分位车速,德国设计指南中采用了与瑞士不同的方法。德国引入平面曲度的概念【loj,即路线平曲线任一时刻累计偏角的绝对值除以路线长度。用公式表示为:整:—E—la,I(1-3)三式中:K--曲度(。/km);“i——任一时刻曲线的偏角(。);I-一路线长度(h1)。经过研究,建立了平面曲度、横断面的路面宽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如图1-1所示,直接查图即可得到运行速度。德国设计指南中规定,任何给定路段的预测运行速度应不超过其设计速度20kin/h(12mph),要求一条连续路段上相邻线形要素之间的运行速度差允许最大限制值为10km/h(6mph),以确保公路线形设计的一致性。如果特定路段不能达到这一限定要求,平面线形设计必须进行调整。图1-1曲度、路面宽度与运行速度图在美国最早是学者Leisch于1977年提出了基于运行速度的设计速度概念,并川来评价公路平面和纵断面几何线形一致性的方法口J【”】。该法认为单独使用设计速度作为公路设计的控制原则可能会导致非期望的几何设计出现,尽管几十年来一直使用设计速度作为平面线形设计的准则,但它可能导致公路几何线形中出现非一致的设计。为了实现车辆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一致性,更好地满足驾驶员的期望值,分别建立了小客车和大货车的运行速度模型,该模型主要是根据平面及纵断面路况估计不同车型的平均速度估计值,将其绘制成车速变化图,用于判断线形上的速度是否达到设计一致性。他的研究成果建议一个连续的公路线形设计一应满足如下条件:①~条路线的小客车平均速度变化不应超过16km/h:②连续路段中所采用的设计速度变化量不应超过16km/h;③一般路段上大货车的平均速度和小客车的平均速度相差不应超过16km/h;1990年美国的Lamm[8】【121等人以322个曲线段的数据为依据,对V85与平曲线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后,认为平曲线半径(曲率)是影响车辆运行速度的最显著参数,其测算模型为:圪;;94.398一—3188—.656,Ir=o.97(1-4)~尺式中:v8s——曲线上的85%位车速即运行速度(kra/h)7R——呷曲线半径(m)。此外,Lamm的模型中指出限制道路直线段的最高运行速度的范围是94~96公里/d'时。1994年美国犹他州的lslam,fllSeneviramel41丁|研究了双车道公路平曲线上运行速度的变化,发现曲线半径(曲率)是预测平曲线运行速度的最显著的变量,同时指出同一曲线上不同地点的运行速度是不同。基Y'8个曲线段的数据,认为直曲点(BC)、曲中点(MC)和曲直点(EC)点的运行速度模璎依次如F:4 第一章绪论珞s=95.41—1.48D一0.012D2,R2=o.99‰=103.03—2.41D一0.029D2,R2=0.98(1.5)(1-6)圪5=96.11-1.07D,Re-_0.98(1-7)式中:D一曲率(。);其余符号同上。1994年美国Kmmmes”喀人采集在自由流状态下,分布于纽约、俄勒冈、宾西法尼亚、德克萨斯和华盛顿5个州共138个平曲线上车辆运行速度数据,推荐的模型为:圪5=102.45-1.57D+0.0037L-0.11,R2=0.82(1-8)式中:p一曲率(。);I,_一曲线长度(m);卜——转角(4)。美国联邦公路局公路安全评价思想,详见参考文献【l”等。1988年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开始研究“交互式公路安全设计模型(InteractiveHighwaySafetyDesignModel,缩写为IHSDM)”。该模型是建立在大量观测数据基础上的统计模型,综合考虑了人、车、路之间的相互影响,目的是建立一个与CAD集成在一起的公路安全设计和评价系统,帮助设计人员从公路安全的角度评价设计方案。IHSDM的结构图如图1—2所示,将八个子模裂都以可独立工作的CAD软件包形式设计,集成在一起构成IHSDM系统。目前,该系统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车辆动态模型、车速一致性模型、事故预测模型等子系统。安全评价的方法是设计者用CAD软件完成公路平、纵、横设计,激活IHSDM主系统,选择~种设计车辆,调用车辆动态模型获得速度图和线加速度图,检查路线设计方案,如果出现不符合安全审计规范的地点被标注出来,退出模型程序,用CAD调整设计方案:调用车速一致性模型检查线形要素及其组合,如果某些路段速度产生突变或速差过大,再用CAD调整设计方案;调用事故预测模型计算设计方案各地点发生事故的概率,以评价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如果存在安全问题可再用CAD调整设计方案。图1-2IHSDM结构图IHSDM将公路安全评价和CAD集成的思想既实现了公路安全审计的目的,又方便了设计方案的修改,代表了公路安全评价朱来的发展方向,在公路安全评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车速一致性模型是采用运行速度。1.3.2国内研究现状1982年同济人学”埂出采用行车速度,耗油量及交通事故率作为公路线形使用质颦的评价指标。为了研究公路线形与行乍速度的天系,选取了我国的-二、三级公路,以在这两种公路上r~大多数的8.10吨中型载重汽1f:为研究对象,选抒了各种不同平曲线’|,径、纵坡和儿种不同路面宽度的113个典型路段进行行V-试验和车速测定。根据实测的车述与相应的曲线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路段线形指标,进行了同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平曲线中部匀速段的行车速度可以用下述公式计算:二级公路(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黑色路面,路表干燥):1K;=56.39—504二一5561二(1-9)wR月三级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黑色路面,路表干燥):1K;=52.66—1197二一13659--"(1-10)~月R同济大学于1988年底在我国率先开始道路车辆运行速度和运行费用模型研究。在广泛分析国外模型的建立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集成模型,在广东省进行了平直路段上的油耗试验,得出了平直路段车速一油耗一路面平整度之间的关系,对北京和上海的汽车运营单位进行了汽车轮耗、保养人工及材料等调查,得出了轮耗预估模型和车辆保修材料预估模型,此研究局限于运行费用和车辆运行速度之间的模型,并未对道路、交通几何条件的影响作深入研究i4J。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建立了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详细内容见参考文献《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pJ。《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2005版)[141提供的运行车速模型根据道路条件分为两种。详细内容见参考文献《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以上模型都是通过己建公路实测或路段大量样本调查,建立路线线形要素与运行速度v85的同归表达式或图表。在考虑线形要素上,多数是建立运行速度与平曲线二}径的预测模型,或运行速度与曲度(或偏转角)的预测模犁,或运行速度与曲率、平曲线长度、转角的预测模型,或运行速度与平面、纵断面的预测模型等等。另外一种获得运行速度的方法是理论预测法【15J【”11161,是根据汽车动力学原理,加、减速行程计算基丁=纵断面线形设计的运行速度,根据平曲线半径计算基本公式反算平曲线上行驶的允许车速或引用国外的曲度与运行速度关系获得运行速度,将纵断面和平面分别预测的运行速度比较后取小值,作为平、纵线形组合的运行速度。该法没有考虑驾驶员主观期望、竖曲线对运行速度的影响。1.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1.4.1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提出运行速度在公路形设计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是为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线形设计方法,指导公路线形设计,作为平、纵、横面以及超高、视距和沿线设施等设计的依据,解决采用设计速度产生的技术指标取值的盲目性和行车的安全性问题,课题需要研究下列主要内容:1、提出席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根据采用设计速度作为公路线形设计依据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分析目前国内外线形设计方法和利用运行速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方法。2、建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根据汽车的动力学原理,综合考虑公路几何条件和驾驶员因素,研究运行速度的预测模型。3、运行速度预测的程序实现应用Visualc++6.0、MFC和ObjectARX开发’1.具来实现运行速度预测的电算化和绘幽。6 第一章绪论4,验证运行速度预测模型通过实测试验路段的运行速度来验证所建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正确性性和可靠性。5、提出线形设计的评价标准及修改方法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公路线形设计的评价标准,提出应用运行速度进行线形修改的方法。6、运行速度在公路设计中其它方面的应用方法。1.4,2研究方法在广泛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公路运行速度研究的现状,提出应用运行速度进行公路线形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建立基于公路几何条件、行驶车辆动力性能状况和驾驶员主观期望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开发出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应用程序,并通过试验路段的实测数据来进行验证。1.5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1.5.I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的研究要解决以下关键技术问题:I、运行速度及其应用方法;2、建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3、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程序实现:4、运行速度试验路段验证;5、应用运行速度的评价标准和线形修改1.5.2技术路线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是:1、分析、研究相关资料;2、提出运行速度的应用理论:3、建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4、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程序实现;5、试验路段验证、评价及修改线形后的再评价。本章小结本章针对目前我国公路线形设计理论的现状以及道路交通运营中出现的大营交通事故的事实,开展了本论文的研究.f:作。根据所收集到的人量相芙资料,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丁二运行速度及其应_Efj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井,提出了本论文具体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分析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简单介绍了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7 东南人学颀上学位论文第二章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在借鉴和对比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公路线形设计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及步骤,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公路线形设计的质量和安全问题。2.1运行速度的引入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是根据公路的几何条件和汽车的动力性能来控制行驶速度的,只要条件允许,驾驶员是倾向于采用较高的速度行驶。比如在线形指标较高的直线路段或大半径的平、竖曲线路段,汽车常常是超过设计速度高速行驶,即使在线形指标较低的陡坡路段或小半径平、竖曲线路段,驾驶员也会倾向或来不及减速而高出设计速度行驶。其结果必然是以大于设计速度的速度行驶,导致公路几何设计指标均满足现行技术标准,但事故多发点和事故率居高不下,这种现象在我国各级公路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需要选定一个有代表性的车速来表征驾驶员实际行驶时的运行速度。2.1.1运行速度的概念运行速度是指在理想的外部条件下,特定路段长度上车辆的实际行驶速度,其中理想的外部条件是指良好的天气条件,干净、潮湿的路面条件和自由流状态的交通条件,用第85%位的车辆行驶速度作为运行速度,简称v85。运行速度为路段实际行驶速度,在公路线形设计中若采用运行速度对线形进行设计、评价,检查各几何要素指标的取值是否合适、相邻技术指标是否均衡、平纵组合是否协调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同时作为确定超高值、行车视距、设置爬坡车道、布设交通安全设施等的依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采用设计速度带来的不足,满足线形设计连续性、协调性和安全性要求。从道路交通安全的角度看,运行速度v。5代表了某路段上绝大数行驶车辆的实际行驶要求,并更好地反映了在行车辆实际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从公路几何条件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相对设计速度来说,运行速度V85避免了“一刀切”的做法【l“,能更好地满足了车辆驶过各个线形要素单元时驾驶员所期望的速度,以此速度作为公路线形设计的依据能更好地符合车辆实际行驶的需要。2.1.2运行速度的特性l、可以有效控制车辆超速行驶超速行驶是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车辆超过设计速度行驶时就会处于一种不安全的行驶状态,此种不安全状态严重时很容易发展为车辆失控,直至发生交通事故。现行的设计方法是以设计速度为基本参数,其出发点是车辆达到“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标准规定的相关线形指标是基于设计速度的极限值,但是在具体设计中该极限值义不能轻易的采脂,需结合地形条件尽可能采_}fJ比极限值人的指标,冈此,以设计速度为依据的设计方法必然导致下辆超速行驶,只不过冈为行驶车辆、车况的不同超速人小不等而己,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的一般为高于.搜计速度行驶的小型车,而在一般公路上只要交通环境条件允许则大、小删车都可能超速行驶,设计速度越低,出现超述行驶的机率就越高。所以,采川设8 第二章,酬喟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计速度的思想实质上从线形设计的角度为车辆超速行驶创造了条件,并且对超速的程度没有加以控制。采用运行速度的思想,根据其定义为路段沿线车辆实际行驶速度,通过对车辆运行车速的检查、修改,实质上是控制了车辆行驶的实际速度,控制了超速行驶状况,使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时始终处于控制状态、处于相对安全的行驶状态,从而大大减少了车辆冈超速行驶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发生。因此,采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车辆超速行驶,从而保证车辆安全、舒适地行驶。2、可以有效解决线形设计指标与车辆实际行驶速度的相脱节问题现行的设计方法是以设计速度为基本参数,而设计速度对于某~等级路段而言是一固定值,是用来规定路段的最低设计标准,但对采用高于设计速度所对应的指标值却没有限制。实际上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总是依据道路行车条件(特别是公路几何条件)和车辆本身动力性能等来确定行车速度,只要条件允许,总是倾向于采用较高的速度行驶。这样驾驶员实际采用的运行速度所需要的线形指标就会与依据设计速度所确定的线形指标相脱节,从而增加了公路本身的行车危险性和失调性。当采用运行速度来确定线形指标时,可以使线形设计要素值满足车辆实际行驶的要求,从而解决了线形设计指标与车辆实际行驶速度的相脱节问题,同时解决了线形指标的相容性问题。3、可以作为凡是与行驶速度有关的设计指标设计的依据运行速度作为路段沿线车辆的实际行驶速度,充分地反映了行驶车辆的实际行驶要求,除了可以作为路线平、纵面线形技术指标的设计依据外,还可作为其它设计指标(平曲线超高、停车视距、平曲线加宽等)取值或沿线设施设计(爬坡车道、避险车道、限速标志等)的依据,使设计指标的采用值能更好地满足行驶车辆的实际要求,从而提高道路的质量和安全性。2.2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与步骤2.2.1设计原则公路线形设计是以满足汽车的行驶要求为前提的,公路线形必须符合汽车的行驶特性,在保证汽车行驶力学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驾驶员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要求,注重平、纵组成的立体线形设计。1、连续性原则1)视觉的连续性: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必须尽力避免。在视觉上是否连续,能否自然地诱导视线,是衡量公路线形设计的最基本问题。2)行驶速度的连续性:由平面相邻线形要素、纵断面相邻线形要素以及平纵组合相邻线形要素构成的公路空间线形,必须使汽车行驶速度不产生突变和相差过大,应使行驶速度平缓、连续、均衡地变化,保证汽车行驶的平顺性,连续性和安全性。2、均衡性原则1)高、低指标的均衡性:高标准和低标准线形要素之间应有中等标准的过度,以免产生突变和相差过火,影响行车的安全和舒适。2)平、纵线形指标的均衡性:平面和纵断面线形组合的技术指标大小应保持均衡,不产生~方人而平缓,而另一方小而多的组合线形,以保证线形的平顺和流畅。3)合成坡度组合的均衡性:由平曲线和纵坡组合的合成坡度麻均衡适当,过人和过小9 东南大学硕l:学位论文都不利于行车安全。3、协调性原则1)线形设计与地形、地物、环境、景观的协调性:这种协调可以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对行车安全有利。2)线形设计与驾驶员视觉与心理反应的协调性:可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3)线形设计与运营经济的协调性:良好的线形设计可以降低燃油的消耗和运行的时间。2.2.2设计方法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是以现行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为基础,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在前期确定的初始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上,通过应用运行速度预测模型预测设计路段运行速度,按运行速度要求,来检查和修改初定的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使运行速度图形变化连续、均衡、协调,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平纵面线形和运行速度作为确定相关技术指标和布设相关设施的依据,即在现有的设计方法中增加了运行速度设计检验阶段,使设计的公路线形满足行车安全的基本要求。2.2.3设计步骤1、初始设计确定公路等级,选定设计速度,结合地形、地貌条件初定路线平、纵、横断面技术指标,并按照我国实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1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1来检查和修改初定路线的技术指标。2、运行速度预测根据本文建立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对全路线上、下行分别预测运行速度。3、绘制运行速度图1)确定绘图比例①横坐标:公路里程桩号。可以依据不同的设计速度采取不同的比例,如设计速度为80kngh~120km/h的公路可采用l:5000~1:10000的比例,具体绘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针对性的选择比例。②纵坐标:运行速度。采用lcm:10km/h~lcm:20km/h的比例绘制。2)填写桩号按照本文运行速度计算的要求,需要填写的桩号应包括:路段起、终点,平曲线ZH、HY、YH、HZ点以及缓和曲线内加桩,竖曲线ZS、QZ、sz点及加桩,另外增加百米桩及公里桩。3)绘制路线平面示意图路线平面示意图应按其主点桩号绘制,左、右转表示及标注与公路纵断面图中方法相同。4)绘制路线纵断面示意图路线纵断面示意例用向上(上坡)和向下(下坡)的斜线示意,斜线上方标注纵坡度(上坡为正,下坡为负),下方标注坡长,在变坡点位置应标注竖曲线半径值和切线长。5)绘制运行速度图按确定的绘|墨I比例和各计算点桩号对应的运行速度值,用程序绘制出运行速度图。4、运行速度检验按照运行速度要求检套初定的路线技术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线形设计进行调整。5、完成设计根据调整后的公路儿何线形和运行速度来确定平曲线超高、视距管技术指标,并设置沿IO 第二章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线相犬设施。2.3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特点2.3.1对现有设计程序和设计步骤没有改变1、现行公路线形设计程序根据我国交通部颁发的《公路—[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一般采.Efj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J二图设计。对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和小型建设项目,可采用一阶段设计,即一阶段施-亡圈设计: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中的机电设备等,必要时采用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图设计【l”。在设计程序中,按照要求应该在两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的初步设计中选定路线设计方案、基本确定路线位置,而在施工图设计中应确定路线的具体位置。确定路线的位置就是确定路线平、纵、横几何要素的技术指标,因此,公路线形设计应该在初步设计和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中进行。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是在初步设计和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中进行,在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程序上没有改变现行规定和作法。2、现行公路线形设计步骤现行的公路线形设计步骤参见图2-1所示。在初步设计或一阶段施_T图设计中,根据确定的设计速度及沿线地形条件等,初步确定路线的平、纵、横断面技术指标,接着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口1和《公路T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线形设计要求对初定平、纵、横断面技术指标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定要求或不满意线形要素指标进行修改,如此反复检查、修改,直至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规定为止,从而确定路线各技术指标,进行下一步工作。3、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步骤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步骤参见图2-2所示。与现行的公路线形设计步骤相比,在按规范要求检查、修改初定的线形要素指标后,增加基于初定平、纵、横线形要素技术指标的运行速度预测,并按运行速度要求对平、纵、横断面技术指标进行检查井修改,修改后的线形指标应同时满足规范要求和运行速度要求,如此反复检查、修改,直至满意为止,最后确定路线各项技术指标。从而可见,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步骤,是在现行设计步骤基础上增加了运行速度预测及应用其检查、修改初定的线形儿何要素指标的过程,对现行设计步骤未作改动。因此,采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是可行的。2.3.2利用运行速度图对线形设计进行检查和修改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是运行速度和设计速度共存的一种设计方法,其核心是利_}}j预测的运行速度对依据设计速度初定的线形要素指标进行检查和评价,对不符合运行速度要求的线形要素指标进行修改。对其中冈地形条件所限无法通过修改线形设计要素来消除缺陷或囡修改范围所限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时,就为相关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提供了非常明确的设计依据,比如限速标忠设置、双向隔离殴施设置、警告标志设置毒;=等。l、利_}}j运行速度图进行线形设计检杏运行速度图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幽,如果在运行速度图的一F方对应绘出里程桩号、平曲线示意图、纵坡及坡长等信息资料,如图2-3所示,在该幽上可以直观,清楚地发现何处线形设计存在问题,是何原因引起的,作为进一步修改的依据,这种检查效果是1E常直观、明显 东南人学硕上学位论文图2-1现行公路线形设计步骤图2.2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步骤的,而且是定量的检查,比如在哪个桩号处、最人或最小速度值、最大速差值、平纵面的具体位置等等都可以定量的表现出来。2、利用运行速度图进行线形修改当发现公路线形设计中存在缺陷时,可以通过修改线形要素技术指标使运行速度发生变化。例如修改圆曲线半径或纵坡值或两者都进行修改,目的是使运行速度曲线连续、平顺变化,从而消除原线形设计中的缺陷,最后确定合理的线形要素指标。其修改方法详见第七章。因此,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方法,是通过修改线形设计指标使运行速度变化连续,实际是控制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的实际运行速度,不但满足汽车行驶力学方面的最低要求,也满足汽车动力学的实际要求,这对车辆安全行驶是非常有利的。从而避免了现行设计方法的缺陷,并充分体现了线形设计的连续性、均衡性和协调性原则,使设计出来的公路线形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性化。图2-3运行速度图12 第二章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2.3.3对新建公路和已建公路都适用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不管是对新建公路还是已建公路,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线形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保证行驶车辆的安全行驶要求。l、在新建公路中的应用对于新建公路,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在前面已经提到,即在公路设计阶段,首先依据选定的设计速度进行路线平、纵面初始设计,然后预测运行速度并利用其对初定的公路线形设计指标进行检查、修正,目的是使公路线形设计达到连续、均衡、协调的要求,从而控制车辆超速行驶以及速差变化量过大的情况,避免或减少因道路本身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新建公路中,运行速度是根据初定的路线平、纵、横线形要素,经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计算得到。2、在己建公路中的应用对于已建公路,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可用于指导该条公路的改建和交通安全设施的重新设置。在已建公路中,运行速度可根据原设计文件中的路线平、纵、横线形要素,利用本文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计算得到。有时无法取得原设计文件,可通过路段实测的方法获取平、纵、横要素原技术指标,由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得到路段运行速度。本章小结基于运行速度的特性,本章提出了以现行公路线形设计方法为基础的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方法,其设计步骤只是增加了运行速度预测及应_Efj其对初定的线形几何要素指标进行检查和修改,使全线运行速度变化连续、均衡、协调,并以此作为确定其它设计技术指标和沿线设施布置的依据。应朋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目的是作为公路线形评价的一种方法,用此来检查线形设计的质量,指导线形几何要素指标的取值,控制车辆超速行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达到公路线形设计合理、车辆安全行驶的基本要求。3 东南大学硕L学位论文第三章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由于人、车、路以及周围环境构成一个动态的道路交通系统。因此,车辆运行速度的变化就会受到公路几何条件、汽车自身状况、驾驶员和路侧自然景观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系统中各因素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不尽相同,有时某因素会起主导作用,有时它可能则起次要作用,甚至可忽略不计。3.1公路几何条件对运行速度的影响车辆在公路上行驶,其行驶速度直接受到公路本身几何条件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是公路平、纵、横要素指标以及平纵线形组合。3.1.1平面线形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平曲线组合而成,平曲线有分为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回旋线)两种,它们都对行驶车辆的运行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直线具有方向明确、路线简短、视野宽阔等优点,在以往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是最主要的设计线形,尤其适用于地形地势平坦、视线目标无障碍的地带。当车辆行驶在较小坡度的直线上时,直线长度是影响运行速度的主要因素,直线长度过短,其运行速度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随着直线长度的增加,车辆运行速度会随之增大,在达到驾驶员期望的行驶速度后,车辆才会出现稳定行驶。在纵坡较人的直线上行驶时.除了直线长度外,纵坡度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上坡方向的行驶车辆一般都减速行驶,且速度降低量较人,而下坡方向的车辆便加速行驶,直至行驶速度达到驾驶员期望的速度。但是过长的直线会使驾驶员感到简单乏味和厌倦,从而产生急于驶出该路段的冲动,便一味地加速,致使行驶速度过高,加上缺乏警觉性和对速度、距离的判断往往出现误差,当路段前方有障碍物(包括过路行人、车辆)出现或线形指标突然交小时,便来不及反映或反映过来己不能及时刹车制动而发生交通事故;此外,直线不易与地形、周围自然景观很好地协调,不易保证道路线形的连续性,从而影响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状态,影响了车辆的运行速度。所以,直线对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是显著的。圆曲线具有柔和的几何线形、灵活机动、自由度大、能够较好地适席地形、能自然地引导视线,避免了长时间不需要改变驾驶行为而造成的麻木和厌倦,所以是平面线形设计中最常Jf{J的要素。其对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是主要体现住曲线半径上,不同半径的圆曲线具有不同的允许行驶速度,致使车辆的运行速度不尽相同,曲线半径越小,对车辆的行驶要求就越高,使得驾驶员的操作强度就越大,从而车辆的运行速度越低,半径越大,就越利于驾驶员操作,车辆的运行速度便越高,当半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车辆在圆曲线上的行驶状态就如同在直线段一样,此时半径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可忽略不计。另外,曲线转角对运行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转角越人,越不利丁+诱导驾驶员的视线,致使驾驶员降低速度行驶,但转角过小,有会使驾驶员对曲线长度、曲线指标产生错误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减速。缓和曲线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的设置是为了线形曲率的连续变化,使设计线形符合汽车行驶轨迹,米保让行驶车辆在进入圆曲线时不必过多地降低运行速度而安全、舒适、快速地行驶。车辆行驶在缓和曲线时,缓和曲线不同位置处的曲率、}径人小和缓和曲线K度是影响运行速度的主要闲素,其曲率半径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同倒曲线’仁径对返行速度的影响一14 第:.章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样,半径越大,运行速度越高,反之运行速度越小:缓和曲线长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长度越短,越不利于行驶车辆驶入所接的圆曲线,势必要减速,反之越利于车辆安全、舒适地行驶。3.1.2纵断面线形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公路纵断面线形由匀坡线和竖曲线组成,它们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是重要的,尤其是匀坡线的纵坡坡度和坡长。纵坡度和坡长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是起关键作用的。上坡时纵坡越陡,车辆的运行速度越低,反之,运行速度越高:下坡时纵坡越陡,车辆的运行速度越高,反之,运行速度越低。坡长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依赖于纵坡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主要起到一个对纵坡度影响的加强或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当车辆在纵坡上减速行驶时,坡长越长,运行速度降低越大,反之,运行速度降低越小;当车辆加速行驶时,坡跃越长,运行速度增大越大,反之,运行速度增长不高。竖曲线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实现变坡点处坡度变化的过渡曲线。因此,竖曲线半径的大小主要对运行速度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半径越小,容易造成平纵曲线组合不合理而使视距不连续,尤其当为凸曲线时,运行速度便越低:反之,半径越大,所提供的行车视距也就越大,则运行速度越高。当竖曲线?卜径值增大到一定值时,其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直接把它当成匀坡线处理。3.1.3平纵线形组合对运行速度的影响线形组合也会对车辆运行速度产生影响,良好的线形组合,线形连续、均衡、协调,能很好地诱导视线,使驾驶员对线形条件判断准确,所以,驾驶7F辆能安全、快速地行驶,反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例如在凸型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前者是失去诱导视线的作用,驾驶员需接近坡顶时才能发现平曲线,因而会形成减速或因高速行驶变换方向盘而招致交通事故。后者容易使驾驶员对纵坡判断失误,把F坡看成上坡从而导致超速行驶,造成交通事故。在凸型竖曲线顶部或凹型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设置反向曲线的拐点,前者使驾驶员感到不安,在顶点发现反向转弯,操作危险;后者会引起排水上的问题,并在拐点前后呈现视觉上的扭曲现象。如果线形在驾驶员的视域内反复变化,会使线形外观不连续,形成视线盲区和错觉,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紧张,导致不必要的减速,影响运行速度和燃油消耗。另外,断背曲线也会使驾驶员操纵困难而造成失误。3.1.4横断面布置对运行速度的影响道路横断面组成要素主要有行车道、路肩、中央分隔带、路缘带、超高、加宽等,这些因素都对运行速度产生影响。车道宽度直接影响运行速度,一般来说,车道宽些有利于行车安全。在较宽路面上,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没有窄路面那样紧张。尤其是在会车的时候,如路面宽度较窄,汽车的运行速度将减少很多,不利于车辆运行的经济性,而且宽路面也相对安全。一定宽度的路肩不仅可作临时停车之_L}J,还可以给驾驶员足够的空间进行下辆操纵,可以减少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增加驾驶员行车时的安全感,可以以其期望的速度行驶。同时,路肩结构对汽车的运行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央分隔带一般设置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起分隔对向行车的作用,这样可以保证行驶车辆在纵向无干扰的条件F以较高的速度安全行驶,一般等级公路上采刚划线分隔对向15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行车。所以设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行车更安全,行驶速度更高。车道数对运行速度也产生影响。四车道无分隔带的道路事故率比双乍道道路的事故率高,因此四车道道路上最好能设置中央分隔带,以保证行车的安全,快速运行。超高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很明显。一般,一定半径的圆曲线对应一定的超高值,抵消车辆驶过曲线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从而保证车辆以一定的速度行驶。对于一定半径的曲线,超高值越大,则车辆的运行速度越高,但超高值不能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大超高值。3.1.5公路其它因素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其它因素主要包括;路面的抗滑能力、平整度、行车视距等。路面的抗滑能力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运行速度。当路面的抗滑能力不强时,驾驶员便会处于安全考虑,将以较低的运行速度行驶,则会影响运输的经济性。如果驾驶员不考虑路面的抗滑能力,以高速度行驶必将导致交通事故。路面平整度对运彳亍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路面坑坑洼洼,道路阻力系数必增大很多,将直接导致车辆运行速度的急剧下降,同时还影响舒适性。行车视距也是影响运行速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行车视距不能满足行驶车辆的实际需要时,路段上一旦出现任何有危险的突显信息,驾驶员便来不及做出反映或反映过来已很难处理,造成的结果是交通事故的发生。3.2车辆本身对运行速度的影响车辆在公路上行驶,车辆本身的动力性能必然会影响到汽车的运行速度。不同的车型具有不同的动力性能,其运行速度也大不相同,动力性能越好,则运行速度越高,反之,运行速度越低。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类型繁多,作为公路设计的代表车型(设计车辆),《标准》中规定一般分为小客车、载重汽车、拖挂车三种类型。在公路线形设计中主要考虑小客车和中型载重汽车,小客车主要有桑塔纳、帕萨特、奥迪、红旗、别克、富康、夏利等;载重汽车有东风、解放、黄河等。因为运行速度的差异性,所以有必要选择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车型来预测运行速度。根据调查,桑塔纳和东风EO一140可以很好地代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公路上行驶的小客车和中型载重汽车。本文所做的运行速度预测都是以上述两种车型为试验车型的。3.3驾驶员对运行速度的影响¨5】3.3.1驾驶员驾驶操作过程在道路交通系统内,对行驶车辆运行速度影响因素的分析,不管是公路几何条件对运行速度的影响还是汽车本身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最终都是通过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特性并操纵车辆体现出来的。所以首先得了解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过程和驾驶员特性。车辆驾驶操作过程可分解为以F几个阶段:接受信息(包括道路条什、交通状况、车身状况和自身情况)、处理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操纵汽乍行驶、观察乍辆反应。如卜.图3.1所示。由圈可知,驾驶员首先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获取道路交通信息,接着对信息进行处理并据此产生自己的预测行为,最后作出决策.通过操纵动作传递给汽车使汽下产生相应的运动。在这个操作过程中,由丁|驾驶员本身的能力限制以及驾驶员与道路交通环境的互动(道路条彳J|、车辆性能状况与交通流等),会产生一些同有的问题和驾驶的过失,如F:16 第三章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驾驶员本身冈素所造成的驾驶行为能力的缺失,指由于驾驶员视觉特性、疲劳、饮酒、情绪等原冈造成;道路、交通、环境所引起的驾驶过失,指由丁I道路交通信息的不充分以及某种条件对于车辆的实际行驶效果产生了误导等都有可能诱发驾驶行为的过失。消息3.3.2视觉特性(视觉,听觉)图3-1汽车驾驶员操作模式图运动驾驶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要不断注视前方,观察环境变化,其视觉会随着运行速度和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称为视觉特性。(1)视力车辆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有80%~90%以上的信息是依靠视觉获得的,这些信息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判断、操作。驾驶员的眼睛是保证安全行车的重要感觉器官,眼睛的视觉特性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为了保证车辆安全快速的运行,驾驶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视力。驾驶员视力与安全运行速度的关系见表3.1。表3.1驾驶员视力与安全运行速度的关系安全运行的极视力安全感视力安全感限速度产生危险感,小1.050km/h以上安令,舒适O.52¨Okm/h心驾驶产生不安全感,有显著危险感,0.7530~50km/hO.2520kngh以下不舒适无法驾驶(2)视野人的两眼注视前方,头部同定不动时,所能够看得见的范围称为静视野:仅将头部同定,服球自由转动时能够看到的范围称为动视野。视野与交通安全有一定的关系,如果驾驶员的双眼视野过小,则不利于行车安全,而且随着车速的提高,驾驶员眼睛的有效视野会越来越狭窄。(3)明适麻和暗适应除视力、视野外,明适应和暗适应对行车安全也有很大的影响。人从光亮的地方进入黑暗的地方时,开始视觉感受性很差,然后义逐渐提高,这个过科称为暗适应:相反,从暗处进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样叫明适应。明适应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较短,不过数秒至一分钟,而略适戍需要的时问较长。所以,暗适应过样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很大。例如:汽乍白天驶入公路隧道时,光线由明突然变暗,驾驶员的视觉便会发生障碍,为了行车安全,驾17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驶员此时必然会降低车速,同时在进入隧道时,还要打开前照灯,就是为了尽量缩短驾驶员暗适应特性的时间,及时提高和恢复车速。(4)眩目和错觉当强烈光线直接射入人眼时会引起视觉障碍,称为眩目。在夜问两车正面相遇时.如果一方打开前照灯,则会造成另一方产生眩目而且此时驾驶员心理较紧张,为避免眩目引起交通事故,另一方驾驶员一般会采取减速措施。所以在夜间两车会车时,应禁止使用前照灯。在高等级公路设计中,一般会将中央分隔带上种植的树木规定的比较高,就是避免眩目现象,使两个方向上的车辆可以安全快速地行驶。错觉就是驾驶员长时间驾驶后,再加上路侧环境的影响,使驾驶员对运行速度、距离、线形、路面等倩况的判断失误。错觉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无论是行车中的哪种错觉都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在行车中应调整心态,耐心驾驶,确保安全。(5)反应时间反应时问(反应特性)是指从道路交通环境中“信号”的出现(如线形的变化)到驾驶员产生反应的时间间隔长度。反应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反应时间短的驾驶员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做出必要的解决措施(降低运行速度、绕避障碍物等)使车辆安全运行,而反应时间长的人则不易很快做出决定而导致交通事故。3.3.3心理生理特性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长时间驾驶或无外界刺激条件下,出现腰酸背疼,眼睛摸糊,手指和身体不灵活,反应迟钝,判断不准等驾驶能力低落的现象。驾驶疲劳可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即全身倦怠、麻木、感觉迟钝、腰酸背痛、动作的机敏程度下降的生理性疲劳现象和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情绪躁动等心理疲劳现象。驾驶疲劳直接危害行车安全,造成交通事故。3.3.4驾驶员主观期望因素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一般都会主观地根据道路等级、交通状况、车辆性能及天气条件等因素来决定自身驾驶车辆的最高速度。Mclean是第一个定义期望车速的人,“期望车速是在自由流交通状态下,驾驶员不受线形约束所选择的运行速度。”期望_乍速是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反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道路几何条件、交通条件、气候条件等。“交互式公路安全设计模型”(简称为IHSDM)研究中,“期望车速”指在特定的设计时速下,由于道路环境的变化,车辆将以不同于设计车速的实际运营车速行驶,这种运营车速与车辆所在区段的设计要素相关口411”】【2“。在参考国外对期望车速定义的基础上,本文根据我国公路交通的运行特征和现状,提出“期望运行速度”,是指在良好的天气条件,干净、潮湿的路面条tl:和自由流状态的交通条件下,驾驶员驾车时考虑道路等级、车辆性能状况后存在于自身心目中并认为是可以实现的一种目标车速(希望达到的最高“安全”车速)。此定义中,“安全”行驶速度的含义是指驾驶员心理上自认为的安全行驶速度,而非道路交通意义上的真正安全行驶速度。1、影响期望运行速度的冈素分析1)道路等级对期望运行速度的影响道路等级是影响期望运行车速的晟重要冈素之一。道路等级之所以能对驾驶员期望运行车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是冈为道路等级是决定行驶下辆实际行乍速度的最基本硬作要素。对丁.一条道路而言,如果道路苍级不高,无论在此道路上行驶下辆的性能状况如何好,其行车速度都不可能高;男一方面是冈为道路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驾驶员在驾下过程中对18 第三章运行速度的影响眯l索分析心目中期望运行车速数值高低的定位。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对于绝大多数码驶员而言,道路的等级越高,驾驶员确定的期望运行车速数值会越高,反之,则相反。驾驶员的这一普遍认知心理,很好地解释了一些驾驶员驾车驶人高等级公路就将驾驶车辆的实际行车速度保持在较高数值的真正原因所在。从交通安全的角度上讲,驾驶员确定的期望运行车速数值应适当,特别是要与实际的道路等级相适应,切忌过高或过低。若期望运行车速数值过高,则必然导致驾车过程中的实际行车速度升高,从而容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若期望运行车速数值过低,虽然对交通安全有利,但会降低道路的交通通行能力。2)车辆性能状况对期望运行速度的影响行驶车辆的性能状况对驾驶员心目中期望运行速度的影响是明显的。在道路等级一定后,期望运行速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在行车辆的性能状况。如果车辆的性能状况好,则驾驶员就会使实际运行速度保持在较高的位置。车辆性能状况提高后,驾驶员心目中的期望运行速度定位也会相应提高。行驶车辆的性能状况对期望运行速度的影响过程如下:在一定的道路等级条件下,如果在行车过程中所驾驶车辆的性能状况始终保持在优良状态.则驾驶员一方面会使其心目中的期望运行速度数值定位提高,另一方面也会使其所驾驶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反之,如果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所驾驶车辆的性能状况较差,驾驶员会主动将其心目中的期望运行速度数值调到比较低的位置,同时便其所驾驶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降到一个较低的位置。2、期望运行速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期望运行车速与实际行车速度并不一致,两种车速问存在着差异。当实际行车速度与期望运行车速相差一定数值时,驾驶员便会采取相应措施改变当前行车速度直至达到期望运行车速。虽然期望运行车速存在于驾驶员的心目中,但该车速的大小在驾驶员驾车过程中却一直会对所驾驶车辆的实际行车速度值的高低产生影响。在道路及交通环境许可的条件下,若期望运行车速越高,则在实际驾车过程中所驾驶车辆的实际行车速度亦越高,在行车辆实际行车速度的高低,随期望运行车速的高低有正相关关系变化。3.3.5驾驶员的动态预知动态预知主要是指在动态条件下驾驶员对距离和运行速度的判断认知,它不但可以帮助驾驶员驾驶车辆进行超车、会车以及避让障碍物或行人时正确地判断距离和车速,避免交通事故发生,而且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减速或加速从而提高汽车运输的燃油经济性。所以,驾驶员的动态预知准确与否对于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在行车辆运行速度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3.4其它因素对运行速度的影响3.4.1路侧自然景观环境对运行速度的影响路侧自然景观和道路周周环境对运行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对驾驶员的心理影响,从而影响纠运行速度。驾驶员的心理特性随着周围景观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良好的景观和环境使驾驶员心理放松、心情愉悦,所以驾驶员列驶汽车比较容易,运行速度也就在安全且易控制的范用之内;而劣质的景观和臼然环境使驾驶员心理紧张,心情压抑,驾驶员急欲驶出该路段而不断加速行驶,导致运行速度过高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所以路侧自然9 东南大学坝上学位论文景观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是1F常值得注意的。但本文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设计本身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所以在运行速度预测中认为路侧景观环境良好。3.4.2交通环境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交通环境主要是指交通量、交叉口、行人、非机动车等因素对车辆行驶的纵横向干扰,这些冈素对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是显著的,尤其是混合交通量丈的普通公路,导致行驶车辆的运行速度下降很火,服务水平也随之降低。本文所要求的交通环境是自由流行驶状态,故行驶车辆不受其它车辆、交叉口、行人、非机动车等因素的纵横向干扰,在运行速度预测中认为交通环境良好,服务水平良好。3.4.3运输环境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汽车运输分为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按照运距又可以分为短途运输、中途运输和长途运输。中短途运输,尤其是旅客运输,使汽车经常处于起步、加速、减速、停车等非稳定工况,而且不能符合驾驶员的行车期望,致使车辆运行速度总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本文假定车辆在设计公路上连续行驶。3.4.4气候条件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气候条件包括昼夜、阴晴、雨、雪、雾、风、气温和气压等因素,在这些气候条件下,驾驶员的心理、视觉特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车辆发动机的状况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雾天行车,一是人大降低了能见度,使驾驶员看不清运行前方和周围的情况,二是道路上的雾水使路面的附着系数减小,使路面的抗滑能力降低,最终驾驶员处于安全考虑不得不降低运行速度行驶,从而影响了行驶车辆的正常运行。本文假定在运行速度预测中气候条件良好,不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3.4.5交通组织管理水平对运行速度的影响道路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水平对道路交通安全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同时对运行速度有着一定的影响,组织管理水平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就好,相应的车辆运行速度也高,相反,车辆运行速度低。本文认为交通组织管理水平好,在运行速度预测中不影响预测结果。本章小结本章从道路交通系统角度出发,较完整地分析了各个因素对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其中主要提出了期望运行速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为了研究问题的简便,在运行速度预测模哩研究中主要考虑车辆动力性能、道路线形几何指标和驾驶员主观期望对运行速度的影响。 第四章运行速度颅测模型第四章运行速度预测模型4.1运行速度与纵坡的关系4.1.1汽车动力性能[21][30][31】汽车的动力性能是影响运行速度的最显著因素,汽车的动力性能越好,运行速度便越高,相反,运行速度越低。同时,汽车在纵断面上的加速和减速行驶状态也主要与汽车的动力性能和当时汽车所受的行驶阻力有关。1、驱动力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必须需要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汽车的驱动力来自它的发动机。汽车的扭矩M和驱动力T为:M=‰一M(旷roax-‰M胪N.(n一旦0.377r12)(㈣T:—U.—M———.y—'r—lr—式中:肘。。——最大扭矩(N·m);^“——最大功率所对应的扭矩(N·m)‰——最大功率所对应的转数(r/rain);胛M——最大扭矩所对应的转数(r/rain):矿——汽车的行驶速度(r/rain):,,——总变速比,,=io·l‘k;r——车轮工作半径(m):c,——负荷率(%),本文取U=100%:%——机械效率。2、行驶阻力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需要不断克服行驶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这些阻力包括空气阻力昂,道路阻力斥和惯性阻力只,计算公式为:R:—KA—V2”21.15以=G(,+f)F?:5堡ng2I(4-2) 东南大学硕J学位论文式中:足——空气阻力系数;爿——汽车迎风面积(Ill2);矿——汽车行驶速度(knOb):G——汽车重力(N);厂——壤动阻力系数;f——公路纵坡度(%),上坡为正,下坡为负;占——惯性力系数;g——重力加速度(rr以2):a——汽车的加速度(正值)或减速度(负值)(m/s2)。3、行驶平衡方程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当驱动力和各种行驶阻力之代数和相等时衡方程式为(又称运动方程式):T=F_+Fk’FI称为驱动平衡,其平(4.3)弧UM,7"71r=面KAV2+G(川)+6詈ac“)4、动力系数根据定义,动力系数D表示某理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用公式表示为:D—UMyrlr堡(帖)rG21.15G⋯=等卜一而Mmax一订MN‰一高)2]-焉显然,D可以表示为v的二次函数,即:D=PV2+QV+w热肚一爿等掣+羔]Q-黯‰叫“)肚誓l‰一黯砖J其余符号意义同前。(4缶)(4-7)汽车运行时的动力和阻力大小关系直接决定了汽车运行时的运行状态,即加速或减速状态。当动力大于阻力时,汽车加速行驶;当阻力人丁动力时,汽下减速行驶。另外,还可以 第四章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从汽车的动力因素。=(厂+,)+言a中看出汽车的运行状态。由公式。=(厂+,)+詈4得:口=(D一≯)詈(档)因为D值与汽车有关,所以对应不同档位有不同的D值,即确定汽车以某一档位行驶时,根据不同的D和必,汽车将有三种不同的行驶状态:①,加速行驶Ilpa=(D一妒)吾>o时,也就是D>矽时汽车加速行驶;②、减速行驶即口=(D一矿)詈o(即妒DI。)时s=志[籼一与懈2P厅V+QJ]:求解可得:丁12.969pS=(抄(%)l-去嘴等]一睦h№)I-号州留]2PVil+rQ)对于式(4—17),如果圪1.25m/s2时,非常不舒适。从保持驾驶员操作工效出发,a。应小于.25耐d。参考文献[35】中,提出竖向加速度a。≤O.3m/s2。参考文献[21忡,采用竖向加速度al≤O.278m/s2。一些国家根据不同设计速度规定了实际采用的极限竖曲线最小半径值,对应于该极限最小半径存在实际采用的竖向加速度指标数值。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在此取我国标准规范中各等级公路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所对应的竖向加速度值为指标值,凸型竖曲线和凹型竖曲线的指标值分别见表4.1和表4.2。表4.1凸型竖曲线的竖向加速度l蹬计速度(kin/h)120loo8060403020l极限屉小半径(m)11000650030001400450250100l竖向加速度(m/s2)O.10l0118016401970.2730.278O.300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设计速度(kin/h)1201008060403020I极限最小半径(m)40003000200010004S0250100l竖向加速度(m/s2)02780.2570.2470.278O.270.2790.3004.3运行速度与平面的关系4.3.1平面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横向加速度是冈平曲线的存在而产生的。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产生水平向外的离心力FR,一部分由平曲线上的超赢抵消,剩余部分由人体感觉承受,人感觉不舒适时所承受的离心力大一些,反之,感到舒适时承受的离心力小一些。根据本文研究,在运行速度预测中暂时不考虑平曲线超高,只考虑平曲线半径,因此假定离心力全部由人体感觉来承受,则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横向加速度计算公式为:矿2%。—13R—e即:矿=瓜(4-22)式中:a。——横向加速度(州s2);矿——汽车运行速度(kin/h);尼——圆曲线半径(In)。当平曲线设缓和曲线时,应该在缓和曲线内线性过渡变化,直线上的横向加速度为零;若四级公路平曲线不设缓和曲线时,应该在超高过渡段内线性过渡变化p1。公路平曲线设缓和曲线时,缓和曲线任一点处横向加速度为:吒2西‘一Ls即:y=,3喁钐(蚴)式中:卜一缓和曲线起(终)点距任愈点的距离㈣;岛——缓和曲线长度(m),其余符号意义同前·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时,超高缓和段任一点的横向加速度为:V2,%~13Re—Lc即:V=(4-24)式中:k——超高过渡段长度(m),其余符号意义同前a上述计算式中除了横向加速度在平面设计中不可以确定外,其他的参数都是在设计中确29 第四章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定好的已知量。所以,要预测运行速度的大小,就必须先确定横向加速度的大小。4.3.2横向加速度指标的确定参考文献[27】中,在不设超高的双向横坡曲线上进行行驶试验,为消除横坡影响,保持汽车在道路中央行驶,即横向加速度全部由乘客的感觉所承担(如果是在只有超高的道路上进行试验时,超高能抵消一部分,在相同行驶速度下乘客感受到的离心加速度值会小一些)。路上试验结果为:当ah≤1.8m/s2时,一般值,不显著当ah=3.6m/s2时,能感觉到,可忍受;当ah≥5.0m/s2时,不能忍受。在参考文献[21]中,当超高横坡度i“为零时,声,=r么R即为横向加速度。文中用横向力系数以来描述乘客在曲线上的感受,也可以换算成横向加速度来描述,若取gtlom/s2,则试验结果如下:当1.1<0.10,即aI_=ug<1.0m/s2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当u=0.15,即ah=ug=1.5m/s2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当i.t=O.20,即ah=ug=2.0m/s2时,已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平稳:当u=0.35,即ah=ug=3.5m/s2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平稳:当Ⅱ>O.40,即ah=11g=4.0m/s2时,非常不平稳,有倾车的危险感。从舒适性考虑,美国AASHTOp51提出ah=O.3~1.0m/s2,日本⋯’规定ah≤0.4~O.7m/s2,前苏联规定挑≤0.5~1.0m/s2。横向加速度的大小不仅关系车辆行车的安全性,也关系到驾驶员乘客的乘车舒适性,为了保证车辆的连续而舒适地通过曲线路段,则该路段的横向加速度不易过大。对于不同设计速度的道路设计,标准规范中都规定了一个极限最小半径,此极限最小二}径所对应的横向加速度又是行车安全的最低限度值,由于本文是研究路段上的实际行驶速度,所以把极限最小半径对应的横向加速度设为达到人体舒适界限的上限值,见表4.3。表4.3各极限最小半径的横向加速度值I设计速度(kin/h)1201008060403020f极限屉小半径(m)650400250125603015『横向加速度(mIs2)l7641.8621.962.062,15622542.352汽车在曲线上行驶,随着半径的不同和行驶速度的不同横向加速度值也不相同。据统计研究,对某一等级某一设计速度的道路,当行驶速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速度将基本保持不变,此时圆曲线路段可以视为直线路段,但车辆实际行驶中仍然受剑横向加速度的影响,只是该横向加速度值较小使得驾驶员和乘客感受不剑而已,因此,根据参考文献[21][35],本文各圆曲线临界半径值所对应的横向加速度值取为0.98。根据参考文献[3儿14儿37],备等级公路的临界半径值为表4.4中的值。表4.4各等级公路的临界半径值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阴缓设计速度(km/h)12010080loo8060804060304020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由丁I道路线形、汽肯.行驶轨迹是连续的,而且横向加速度的值也是连续的,所以,应处理从极限最小半径到临界半径所对应的横向加速度的分配问题。经过分析研究,为了处理好横向加速度在极限最小半径到临界半径之间的过渡,决定选用-二次抛物线过渡法来拟合平曲线半径R和横向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此方法能保证横向加速度的连续变化这一要求。另外,还要加上一个隐含的己知条件,那就是由于横向加速度随着半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即单调递减而达到最小。具体拟合关系式见表4.5。表4.5横向加速度的拟合关系式公路等级设计速度(km/h)拟含关系式120ah=1.83x10。R2—0.005R+4.094,R∈【650,1300】高速公路looah=2.54x10。6R2—0.005R+3.466,R∈[400,lO00180a^=1.70x10。R2—0.003R+2.712,R∈[250,1000】100ah=2.54x10。R2-0.005R+3.466,R∈【400,1000]一级80a^=4.97x10。R2—0.007R+3.373,R∈【250,700】60%=3.03x10。R2—0.004R+2.560,Re[125,700]80巩=4.1lxl0。R20.004R+2.081,Re[250,500]二级40ah=6.04x10。6R20.006R+2.497,R[60,500】60ah=7.27x10。R2一O.007R+2.875,R∈[125,500】三级30a^=5.16x10。R20.005R+2.413,R[30,500]40ah=6.04x10。R2—0.006R+2.497,R[60.500]四级20a^--5.27x10。R20.006R+2.434,R∈[15,500]首先确定公路等级和设计速度,来选定拟合关系式,然后根据不同的半径范围,运用该拟合关系式就可以求解出不同圆曲线半径所对应的横向加速度值。4.4运行速度与横断面的关系公路横断面主要由行车道、路肩(硬路肩和土路肩)、分隔带、路缘带等组成,其中每一组成部分对在行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都有影响,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己。根据参考文献 第四章运行速度预测模型[21][381,随着车道宽度的增加,路缘、路肩宽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相对变小,说明车道宽度对在行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当车道宽度在3.5m以上时,车辆运行速度的变化幅度明显变小,路缘宽度、路肩宽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相对减弱。根据我国公路横断面的设计特点,当公路横断面组成部分的尺寸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值时,在行车辆的运行速度受横断面因素的影响较少,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一些低等级公路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或技术原因而使其横断面尺寸不能满足规范的标准值时,应对其预测的运行速度进行修正。车道宽度为3.25m时,预测运行速度应降低5km/h;车道宽度为3m时,预测运行速度应降低lOlcIIl/h。4.5驾驶员期望运行速度值的确定期望运行速度主要随道路等级和在行车辆的性能状况不同而变化。实际中,当道路等级确定后,该等级公路的期望运行速度大小亦相应确定,车辆行驶时,驾驶员便按照期望运行车速引导行驶车辆的运行速度。在行车辆的运行速度与期望运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虽然运行速度与期望运行速度并不始终一致,但期望运行速度始终影响着实际运行速度,并使运行速度尽可能接近期望运行速度。本文关于驾驶员期望运行速度值的确定,主要依据道路等级和车辆的性能状况来分析确定。根据参考文献[3][14],各等级道路的期望运行速度值见表4.6。表4.6各等级道路的期望运行速度值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设计速度(km/h)120100801008060804060304020期望运行速度小客车13012010080(km/h)大货车907560本章小结本章在初定路线平、纵面各项技术指标的基础上,根据车辆的动力性能和加、减速行程,考虑车辆换档行驶,建立了纵坡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根据车辆在竖曲线上的行驶状况和乘客的舒适性,建立了竖曲线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根据平曲线上车辆的行驶特性和乘客乘车的身体感受能力,在满足车辆安全行驶和乘客舒适性的前提下,建立了平面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此外,在运行速度预测中还考虑了驾驶员驾车时的主观期望心理,并依据我国道路等级和车辆性能状况确定了驾驶员的期望运行速度值。31 东南大学硕i二学位论文第五章运行速度预测程序实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日新月异,编程技术和语言的推陈出新,应用软件的广泛开发,过去大量的手工计算工作将交给计算机来完成,不仅方便而且计算快速、准确,避免了许多由于人的原因而造成的失误。基于计算机软件带来的巨大好处,本文在将预测运行速度的理论工作转变成程序实现阶段。5.1ObjectARX与MFC概述5.1.1ObjectARXARX(AutoCADRuntimeExtension)是在AD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面向对象的C语言编程环境。由ADS到ARX的转变就如同由C到c++的转变。它与老式的ADS及AutoLISP的最大差异在于它的应用程序是动态链接库(DLL)程序,共享了AutoCAD的地址空间,并能直接访问AutoCAD的核心数据结构、图形系统以及几何造型核心,能在运行期间实时的扩展已有类及其功能,创造能全面享受AumCAD崮有命令特权的新命令。ARX与AutoCAD之间的通讯是采用消息传递机制直接运行的【4”。ARX的程序结构为:{头文件}{宏定义'{全局变量定义}{函数声明}{动态链接库程序入口函数的定义1ARX与ADS程序文件结构的不同在于用动态链接库程序入口函数acrxEntryPoint0来替代主函数mainO。实质上,ARX应用程序利用acedRegCmds-->addCommand0这一函数来注册新命令【4”。ObjectARX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类库【4l】:AcRx,AcEd,AcDb,AcC-i和AcGe,以及~个与原来的ADS相兼容的函数库。其核心是两组关键的API,即AcDb和AcEd类库。(1)AcRx库这个库提供了系统层次的类用于动态链接库的初始化,以及用于运行时刻类的注册和标识等,即提供了ARX和AutoCAD的接口。另外,它还提供了一组c++宏用于创建新的类。AcRxDictionary类是该库中一个重要的类。词典(dictionary)是从一个文本字符串到另一个对象的映射,AcRx库把对象、类、服务词典放在一个全局实体词典中,该词典是AcRxDictionary类的一个实例,应用程序可以向该词典中增加对象以便其他程序能够存取。(2)AcEd库该库提供了一组类用于定义和注册新的AutoCAD命令,这些命令和AutoCAD内部命令作用方式相同。AcEd库中的一个重要类是AcEditorReactor,它监视AutoCAD编辑器的状态,并在发生特定的事件(如命令的开始,结束与取消)时通知ARX应川程序。(3)AcDb库该库提供了组成AutoCAD数据库的类。AutoCAD数据库用于存储所有的图形对象和非图形对象;图形对象称为实体,组成AutoCAD图:非图形对象(如层,线型和字型)也 第五章运行速度颅测程序实现是图形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朋AcDb库查询和管理既有的AutoCAD实体的实例和对象,并且可以创建新的数据库对象实例。(4)AcGi库该库提供了绘制AutoCAD实体的图形界面。通过成员函数能够同时处理所有视口里的图形对象。(5)AcGe库该库提供了应用类,如向量和矩阵,用来完成二维和三维几何操作,它还提供基本的几何对象,如点、曲线和表面。AcGe库包含两个主要的子集:二维图形和三维几何类。主要抽象基类分别为AcGeEntity2d和AcGeEntity3d。包括AcGePoint2d、AcGeVector2d和AcGeMatrix2d在内的一些基类,它们不是从任何其它类派生来的;这些基类可以用于完成多种一般性操作,而该库的高级类是通过这些基类来实现的。MFC全称是MicrosoftFoundationClassLibrary,中文意思是微软基础类库。用于在c++环境下编写应用程序的一个框架和引擎,是Windows环境下编程的一个应用程序框架,提供了许多WindowsAPI的C++封装,用于管理窗口、选单和对话框的代码,可用于完成基本的输入/输出、存贮数据对象等操作,使用它可缩短应用程序开发的时间。利朋ObjectARX向导可以很容易创建AutoCAD风格相融合的用户界面。创建过程如下:》利用ObjectAgX2002应用程序向导创建一个使用MFC扩展动态链接库的应用程序框架:>插入对话框资源,在资源上插入所需的控件,并设置对话框和各控件的属性:≯派生基于CAcUiDialog类的对话框,为各控件添加变量,并映射Windows消息;>编写Windows消息映射函数;≯编译、链接、运行ObjectARX应用程序。5.1.3程序的开发环境所采用的开发环境一般要求为;(1)Windows98或windowsNT4.0或更高版本的微软操作系统。(2)MicrosoftUsualStlldio2002(Vc.卜+)开发环境。(3)ObjectARX2006。5.2程序框架及算法5.2.1程序框架图本文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是在初定的公路平面、纵、横面线形要素基础之上,以车辆的动力性能参数为依据,并考虑驾驶员的主观期望影响,经计算获得该公路上的运行速度值。其预测过样是,首先将速度预测的桩号点进行整理,接着根据路线起点给定的初始速度和汽车档位米确定车辆的动力性能参数(如P、Q、w等),然后进入预测速度计算过程,其中分为纵坡预测计算,竖曲线预测计算、平面预测计算、期望运行速度值确定四部分,并对各个预测速度值进行叠加比较,最终取其中的最小值为预测的运行速度值。因此,其程序实现过程如F幽5—1所示:33 东南人学硕七学位论文图:5-1程序框架图 第五章运行速度预测程序实现5.2.2模块本程序实现过程中共定义了四大模块:公路线形参数整理模块、车辆动力性能参数模块、运行速度预测模块和CAD绘图模块。在运行速度预测模块中有分为:纵坡运行速度预测模块、竖曲线运行速度预测模块、平面运行速度预测模块和期望运行速度预测模块。而在纵坡运行速度预测模块中有定义了车辆换档模块。5.2.3模块功能及实现在公路线形参数整理模块中,是根据输入的线形纵坡表、直曲表和路段整米桩间距来进行计算点桩号统计,并对各个桩号进行参数赋值,其中包括纵坡度、竖曲线半径、竖曲线类型(凸或凹),平曲线半径(直线路段设为0),如图5—2所示。图s.2计算桩参数整理文件公路线形参数整理模块主要由以下函数米实现。voidssort(doubleArray[],intnum);intlongth(doubleArray[],intnum);intlongth(doubleArray[][2],intnum):intlongth(doubleArray[][3],intnum);intlongth(doubleArray[][4],mtnum);intlongth(doubleArray[I[5],intnum);voidtichusamefz(doubleArray[].doubleArrayl[],intlongths);voidCYxsdyuceDIg::OnButton_ZhengliZha00;在车辆动力性能参数模块中,主要是输入车辆本身的一些参数,包括汽车最大输出功率、最人扭矩、最大扭矩所对应的转数、最人功率所对应的转数、汽车总重、空气阻力系数、迎风面积、车轮半径、汽下负荷率、传动系统的机械效率、士传动器变速比、各档位变速箱变速比、车轮惯性力系数和发动机E轮惯性力系数,如下图5—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3车辆动力性能参数表以这些参数为基础,通过模块计算功能来设置P、Q、W、Zsb(总速比)和Gxxs(惯性力系数),为纵坡运行速度预测做好准备。在纵坡运行速度预测模块中,利用在汽车动力性能参数模块中求得的P、9肜、Zsb、Gxxs,并给定一个初始速度值K和车辆当前档位Dw,通过计算此时的动力因数D和道路阻力系数毋,判断此时汽车是加速、减速还是匀速,并利用第四章得出的运行速度预测计算公式进行预测车辆经过某段距离后的运行速度匕。1)D>西ED>妒的情况下,车辆行驶有两种状态。如果巧<0(平衡速度),车辆将加速行驶,经过一段距离的运行后所达到的速度K最大可能值为%,此时D=妒,车辆将做匀速行驶,实际上车辆是处于减速行驶状态;如果K>‘,车辆将做减速行驶,直到速度■时为止。2)D<西在这种情况下,车辆做减速行驶,通过纵坡运行速度预测模块来预测一段距离后的运行速度吒。在车辆行驶期间如需要换档,则进入换档模块,换档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重新设置车辆的P、Q、W、Zsb、Gxxs,然后再把P、Q、W、Zsb、Gxxs反馈给纵坡运行速度预测模块,即重新计算D和≯,来判断车辆的-卜.一步行驶状态。 第五章运行速度预测程序实现在竖曲线运行速度预测模块中,主要是依据各计算桩号处的竖曲线半径值B,并根据竖曲线类型和设计速度获得舒适的竖向加速度吩,通过这些参数和第四章推导出来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竖曲线运行速度值巧。在平面运行速度预测模块中,也主要是依据计算桩号处的平曲线半径值Rp,并根据彤、公路等级和设计速度来确定合适的横向加速度%,通过这些参数和第四章推导出来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平面运行速度值圪。期望运行速度预测模块中,主要是考虑公路等级和设计速度来确定驾驶员心目中的运行速度值K。在分别预测出纵坡运行速度呸、竖曲线运行速度巧、平面运行速度■和期望运行速度值K之后,综合比较这些运行速度值,运用叠加法取最小值的原则,在匕、巧,■、K中取最小值作为车辆行驶到公路该桩号处的运行速度值%5,如下图5-4所示。图5_4结果表运行速度预测模块的实现由下列自定义函数米完成。doubleerfenfa(doubleX1,doubleX2,doublegjd,doublefcyxwc,doubleP,doubleQ,doublew'doublepd,doubleB,doubleCdoubledlxz,doubleA);doubleerfenfal(doubleXI,doubleX2,doublegjd,doublefcyxwc,doubleP’doubleQ,37 东南人学硕j‘学位论文doubleA1:doubleYxsdjs(doubleqcNmax,doubleqcMmax,doubleqcMn,doubleqcNn,doubleqcNm,doubleqcGdoubleqcl(,doubleqcYingfmj,doubleqcr,doubleqcU,doubleqcXv,doubleqcio,doubleqcikl,doubleqeik2,doubleqcik3,doubleqcik4,doubleqcik5,doubleqcgxxsl,doubleqcgxxs2,doubledlxz,intqcleix,intgongludj,intshejisd,doublegundongf,doubleV1,int8“lcdw,doublepd,doubleRs,intsqxlx,doubleRp,doubleS);CAD绘图模块是用来完成最终的运行速度I甜绘制工作,其实现过程由以下自定义函数来完成。voidAppendToModelDb(AcDbEntity*pEnt,AeDbObjectld&pOutputld);voidmakeLine(AcGePoint3dst,AcGePoint3det,intcolor);voidmakePLine(AcGePoint3dAl'rayptArr,intcolor):AcDbObjectldereateTextStyle(CStringfontName,CStringbigFontName,CStringtextStyleName);AcDbObjectIdereatetextAll(AcGePoint3d10t,char*text,doublehight,doublewidthFactor,doublerotation,intcolor,CStringsmallFontName,CStringbigFontName,CStringlayerName);voidCYxsdyuceDIg::OnButtonHuitu0:5.3程序介绍本程序使用方法如下:1、打开AutoCAD2006;2、加载TZFYXSDYUCE.ARX程序;3、在AutoCAD命令行键入“yxsd”命令,敲回车后生成运行速度预测对话框。4、在对话框中输入一些数据,见图5-5。图5_5运行速度预测对话框 第五章运行速度预测程序实现5、点击纵坡表右侧的“读取”按钮后在出现的文件选择框中,选择所需耍的纵坡表文件,然后点击打开按钮便返回对话框,见图5-6。图5-6选择纵坡文件6、点击直曲表右侧的“读取”按钮后在出现的文件选择框中,选择所需要的直曲表文件,然后点击打开按钮便返回对话框,见图5.7。图5-7选择直曲表文件 东南人学硕上学位论文7、点击“整理”按钮后在出现的文件保存框中,输入所要保存计算桩号文件名,然后点击保存按钮便返回对话框,见蹦5—8。图5-8保存计算桩号文件8、点击技术性能表右侧的“读取”按钮后在出现的文件选择框中,选择所需要的车辆技术性能表文件,然后点击打开按钮便返回对话框,见图5-9。图5-9选择车辆技术性能文件 第五章运行速度预测程序实现9、最后点击“绘图”按钮,便可在CAD中完成预测运行速度图的绘制,如下图5.10。本章小结图5-10运行速度图基于运行速度预测计算公式比较复杂,使得手算非常困难,因此,本章主要是从计算机的角度实现了预测模型的程序电算化。首先讲解了本程序所用到的程序语言、开发T具和开发环境;接着介绍了程序的框架图、内部模块的算法及实现方式;最后说明了本程序的使用方法和步骤。4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六章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验证分析根据选定的代表车型和试验路段的线形设计资料,通过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进行运行速度预测,对其预测结果进行正确性分析;对试验路段上车辆行驶速度进行实测,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验证预测模型的可靠性。6.1试验路段的设计资料6.1.1路段概况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地处南京市东大门的重要窗口地带,是南京市通往上海、苏州、无锡的主要城市快速路,建成于1996年,并于同年正式通车,为了迎接2005年十运会的胜利举行,管理部门根据该路段的实际运营状况对其进行了改造修建。该段城市快速路起于中山门,终于绕城公路。道路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幅宽19~25.5米,双向四车道,路线全长6.599公里,总车行道面积为163100平方米左右。此快速路位于丘陵地带,山丘连绵,此起彼伏,山坡较缓,途经有桥隧等结构物。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志、标线齐全。6.1.2路线平面设计资料试验路段平面设计资料见下表6.1所示。表6.1试验路段平面设计资料偏交点号R(m)Ls(m)ZHHY(ZY)YH(YZ)HZ向起点ZK0+000l右830103426ZKo+000ZKO+103426ZKO+980.396ZKl+083.8222左983963183738ZKl+083822ZK】+267.56ZKI+675479ZKl+8592173右1100145.313ZKI+859217ZK2+00553ZK2+620805ZK2+6208054右967620136809ZI(2+620805ZK2+620,805ZK3+056629ZK3+193.4395左60096000ZK3+643602ZK3+739602ZK3+928.319Z1(4+0253196右70012857lZK4+225955ZK4+355526ZK4+572639ZK4+70121I7左50080000ZK5+257675ZK5+337675Zl(5+485.82lZK5+56582l8左50080000Zl(5+855.773ZK5+935773ZK6+075.401ZK6+15540I9右30052083ZK6+29l896ZK6+34398ZK6+503047ZK6+55513l终点ZK6+5992686.1.3路线纵断面设计资料试验路段纵断面设计资料见下表6.2所示。表6.2试验路段纵断面设计资料I蹙坡点桩吁纵坡(%)坡K(m)R(111)T(m)ZSSZZKo十000一1.73%】4l066起点 第六章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验证分析ZKO+14l066凸9900035242ZKO+105823ZKO+176308—180%36l844ZK0+502.91凹15330223091ZK0+279819ZKO+7260011.11%778.875ZKl+28l785凸19840252,277ZKl+029.508ZKl+535.062-1.43%475.63lZKl+757416凹9700118129ZKl+639.287ZKl+875,545l,00%516235ZK2+27365l凸14167,744201.470ZK2+072.182ZK2“7512l—1.84%407.223ZK2+680.874凹8880162.504ZK2+51837ZK2+843.3781.82%422.146ZK3+103.02凸107852124652勉+890.556ZK3+315485-2.12%455.580Zl(3+557.6凹12咖185.000ZK3”72.6ZK3+742.6O.96%500.993ZK4+058.533凸9855142.363ZK3—田1617Z“+200.895一1.93%441467ZK4+500凹10080215.842ZK4+285.158ZK4+715.8422.34%760.995zK5+260.995凸9990195.834ZK5+066.161Zl【5+455.829一1.56%609.Z68ZK5+870.263凹4600035.407ZK5+835.856ZK5+90567—1.41%148297ZK6+018,56凸2300036097Zl(5+982464ZK6+055657一1.72%126.548ZK“145.108凹3500035.482ZK6+109.627ZK6+l舯.59-1.52%250458zK6+395566凹1132595.284ZK6+300.282ZK6+490.850.1%203.702ZK6+599.268终点6.2代表车型的主要技术性能公路上行驶的车型车种较多,运行特性差异较大,所以本论文根据我国技术标准规定设计车辆种类和通过大量的路段调查统计来确定代表车型。经调查选定的代表车型为桑塔纳SANTANA小客车,根据参考文献Ⅲ】,其主要技术性能见表6.3。表6.3桑塔纳SANTANA主要技术性能项目计算参数单位最人功牢N。。72kw最人扭篝fiM。。155N·m晟人功串对m的扭矩Mw132.2N·m 东南犬学硕上学位论文最大功率对府的转速flN5200最大扭矩对麻的转速nM3800最人转速n—5870总重G15092N空气阻力系数K038汽车迎风面积Al898M2车轮工作半径r0.289传动系统的机械效率qt0.90负荷率uloo汽车车轮惯性力的影响系数6t0.04发动机飞轮惯性力的影响系数620.06传动器速比b5111变速箱速比ikl五档344511.944/I.286/o969/0,8006.3试验路段运行速度预测6.3.1计算点布设纵坡上汽车的加(减)速度和竖曲线上的加(减)速度以及允许速度都是个变值,则运行速度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应在路线起点、终点、换档点、竖曲线起始点、变坡点对应点、竖曲线终点布设计算点,但一定坡度的纵坡较长时,还应该每隔一定距离计算一下速度值,此距离可以取200m等。平面的曲线路段内,圆曲线上的允许速度是一个定值,而缓和曲线上却是个变值,所以曲线段的直缓点,缓圆点、圆缓点、缓直点应布设计算点,但缓和曲线较长时应在中间加设计算点。平面的直线段内的行驶速度不但受公路本身几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到驾驶员心目中期望运行速度的牵制,必使其驾驶车辆以高速行驶,因此在平面线形变化之前要充分考虑其运行速度值。另外,此试验路段的横断面宽度虽然发生变化,但是其行车道宽度未发生改变,故在运行速度预测中不考虑其对速度的影响。6.3.2路段起始速度的确定运行速度分上行和下行两个行驶方向预测,所以其初始速度要结合上、下行具体状况来确定。本试验路段正向行驶车辆大都是从沪宁高速公路下来,起始路段之前的地形比较平坦,线形指标比较高,故在此取五档(小客车)和V=90km/h为起始速度。而反向行驶车辆是刚从拥挤的城市道路驶离出来,且起始路段之前是一个坡度较人的上坡路段,所以起始速度比较低,在此取四档和V=60km/h为起始速度。6.3.3运行速度计算结果根据上一章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其预测结果见运行速度图,图6.1表示上行方向的小客车运行速度图,幽6-2表示卜I行方向的小客乍运行速度蚓,幽中实线表示小客车的预测运行速度。 第六章运行速度颅测模型的验证分析为了与路段实测运行速度进行比较,在图中也加入了实测运行速度图,用虚线表示,两者使用统一坐标系。6.4试验路段实测速度6.4.1测速方法本文采用国产LDR巡逻式测速雷达进行观测,试验仪器如图6-3。此方法可以定点随机观测,避免驾驶员,行驶车辆、外界因素的不利影响,用人少、时间短、工作量小、费用低、容易实施。图6-3测试仪器观测断面的选择主要考虑线形的变化。平面线形主要由直线和圆曲线两种基本线形要素组成,本文是定点观测.所以将观测地点选择在直线和圆曲线的起点、终点以及中点断面上;纵断面线形主要考虑坡度、坡K和竖曲线,故观测点设置在坡段的坡顶、坡中和坡底,具体如图6_4,6-5所示。观测数龟的选择,主要是保证观测结果的可靠性,为此本文在每个观测断面上所观测的车辆数约为70辆m””,观测值取第85位车速。●'T原/嫩嗽/翻/蝴—‘1L雌女瑚j一榭i·数墟卿柝舳1戢璇&·糯嗍'T|粼图6-4平面观测仪器布置示意圈图6-5纵坡观测仪器布置示意图在实施观测之前,首先根据试验路段的线形设计资料把拟观测断面的里程桩号标示出来,到现场后利_}{j汽车自身车载的里程表来依次度量出所要观测断面的大概的位置,以便携带仪器进行观测。6.4.2观测速度 东南人学硕上学位论文车速观测应在自由流行驶状态下,以减少行驶乍辆之间的相互干扰,观测时应保证车辆的时距不小于5s或者车辆间距在120m以上。同时要尽量减少观测行为对实际行驶车辆所造成的影响,使观测结果更符合车辆的实际行驶情况。在使用测速仪时,还要考虑仪器射线方向与实际行车方向之间的夹角,夹角越小,精度越高;否则,要对观测结果按公式V=%/cosa进行修正,其中V为修正后的实际行驶速度,%为测速仪测定的速度,a为仪器射线方向与实际行车方向之间的夹角。测试现场如图6-6。图6-6测试现场本文对每个断面上随机抽测的70个数据利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从而得到每个观测断面上的85%位车速,并依此作为该观测断面由于受道路条件、交通环境,路侧景观和驾驶员主观期望影响而产生的实际运行速度。观测结果如下表6.4和表6.4所示。表6.4试验路段实测速度(上行)桩号K0K0+103426KO+5419】lK0+980396K1+083822Kl+26756实测v8895979497桩号K1+471.52Kl+675.479Kl+859.217K2+004.53K2+240011K2+620.805实测v959496979997桩号K2+907.112K3+056629K3+193-439K3+471.52K3+643.602K3+739.602实测v98102969792桩号K3+833.96K3+928319K4+024.319K4+225.955K4+354526K4+463583实测v9497999899桩号K4+572639K4+701.211K5+257675K5+337.675K5+4ll248K5+48482l实测v989794888786桩号K5+56482lK5+855773K5+935.773K6+005087K6+074,401K6+154.40l实测v878881797876桩号K6+291.896K6+34398K6+423.514K6+503.407K6+555.13lK6+599286实测V7675736964表6.5试验路段实测速度(下行)桩号K6+599286K6+555.131K6+503.407K6+423514K6+34398K6+291896实测V626567707475桩号K6+15440lK6+07440lK6+005.087K5+935773J(5+855.773K5+56482l实测v808l838488桩号K5+484.82lK5+4ll248K5+337675K5+257675K4+70l2llK4+572639实测v8687909496 第六章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验证分析桩弓K4+463583K4+354.526K4+225955K4+024319K3+928319K3+833.96实测V9998999794桩号K3+739.602K3+643602K3+47l52K3+193439K3+056.629K2+907.】12实测v92979610098桩号K2+620.805K2+240.0llK2+00453Kl+859217Kl+675.479Kl+47152实测v979997969495桩号Kl+26756Kl+083.822K0+980396KO+541911KO+103.426Ko实测v9794979597圈叵蕾基埘螗脚图6-l试验路段(I-行)小客车运行速度图(km/h)续图“147iiiii弱i⋯。1‘‘⋯_。m.~“’蜮~。一,一一搿一一。1~船j⋯⋯■LL—■¨一————一一’m●lI《 东南大学硕J:学位论文日续图6-l目¨●^1鼢。谚却。。’酮一l·-·一一J’’。。]jH”‘l图6-2试验路段(下行)小客车运行速度图(kIn,h)桂母鼋i吾藉蠢蠢i囊囊ii耋羹篓i羹囊童i誊i蕈耄il-t㈨oM●_●“t㈣‘Ⅲ一M●m‘_。皿5mT“《—一勰一■⋯~镶⋯i“勰一一。。塔一砩j一早■冉ld.ou;.4一一■¨氟●一⋯⋯一_·●l-●;l撕●娥,续图6-248~胍~盯¨一n。l。l:『IlIj;一二~一Flll一。;一一丌¨¨我了If}lI』:一阿U⋯卞l|Ifll_一嚣育im鳋一_嶷一丌川雉一;p;m;舯;h;擎_酗|p;hl-:篁塞~咀越嘏啦卿一圭 第六章运行速度顶测模型的验证分析。1●--h●一,--l~~匝_[~II[n一[L一一—[1、(1【1.一一1—1一r一一一-I蔓量宣■Ei霉IjL●秘~、续图6_26.5运行速度预测模型验证分析6.5.1预测模型的可实现性分析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是建立在路线平、纵、横面技术指标基础之上,同时考虑驾驶员主观期望,根据设计车型的动力性能,通过严密推导的计算公式直接计算获得。从运行速度的预测过程中可以看出,预测结果符合路段上车辆的实际行驶要求。在下坡路段或平坡路段行驶中车辆加速行驶,如坡长较长时,在行车辆将达到驾驶员期望的车速并保持匀速行驶,直至线形发生变化处而变化;在上坡路段行驶中陡坡上的车辆做减速行驶,缓坡上的车辆根据其动力性能状况来决定行驶状态,性能好的车辆做加速或匀速行驶,性能一般的车辆做匀速或减速行驶。预测的速度曲线是一条连续的曲线,能正确反映路段沿线车辆行驶速度连续变化这一特点。从运行速度图上,可以清楚地、直观地看出沿线行驶速度的变化情况,速度发生突变的位置、速差量较人的位置、速度较高的位置或速度较低的位置等,都可以客观的反映和定量的描述,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都能反映出来,运行速度的这种特性为线形设计的检查、评价、修改创造了条件,因此应川该理论是可行的,为公路线形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主要参数是公路平、纵、横技术指标,如改变了平面设计指标、纵断面设计指标或平纵组合设计指标以及横断面设计指标,运行速度将随之而改变,这就为修改或消除线形设计中的不足或安全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经。利用运行速度进行公路线形设计的方法是建立在现有设计方法的基础之上,只是增加了用运行速度对线形设计进行检查、修改的步骤,不改变现行设计方法的过程;运行速度在预测以及应用中,也不改变现行的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标准为基本依据和最低控制,通过运行速度的检查、修改,可以使设计者在执行标准时更加科学合理。6.5.2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分析在试验路段进行行驶车辆的实际速度观测,其目的就是验证运行速度预测成果的可靠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性。实测速度是汽车在近似白由流交通状况F,在试验路段上实测的实际运行速度;而模型预测的运行速度也是指汽车在自由流交通状况下,行驶在该试验路段上的实际运行速度,因此两者应是相同的、吻合的。为了对比,在圈6—1和6-2中将实测速度与预测的运行速度在相同的坐标系统下绘制在一起,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速度曲线比较接近,吻合程度较好,由此说明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预测成果是可靠的。在图中两条速度曲线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测速度原则上是在自由流交通状况下测定,可现实中未必是自由流交通状况,或多或少要受到其它行驶车辆的影响;2)车辆实际行驶速度是受道路条件、驾驶员因素、车辆性能、路侧景观和周围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实际行驶速度,而预测的运行速度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考虑比较理想化;3)在每个观测断面的车辆数是个随机样本,这必然存在样本误差,测试仪器也存在一定的误差,致使实测速度有误差;4)在实际观测时很难保证观测行为不对行驶车辆产生影响。5)由于试验路段上行方向终点连接市区内道路,当车辆快接近终点时驾驶员心理上早有所准备,所以在试验路段终点前一段距离内车辆的行驶速度持续减小。本章小结这一章是对第四章建立的运行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由选定的代表车型和试验路段,进行运行速度的预测,并到试验路段实测采集速度,通过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第七章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彤设计评价标准和修改方法第七章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评价标准和修改方法通过试验路段预测运行速度图与实测速度的比较,证明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成果是可靠的。依据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可以方便地获得公路沿线运行速度,并自动绘制运行速度图,该运行速度图是连续的,利用运行速度图对公路线形进行检查评价,便可以直观、准确地发现公路线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7.1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评价标准7.1.1国外应用运行速度的评价标准利用运行速度的评价方法,国外研究较早,且已经得到应用,针对各自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不同但相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我国目前正在研究试验之中,还未提出适合我国车型和公路等级的评价标准。1)美国学者Leisch提出用速差作为评价标准,建议一个连续的公路线形设计的评价指标为:①一条路线的小客车平均速度变化不应超过16km/h;②设计速度的变化量不应超过16km/h:③货车平均速度和小客车平均速度相差不应超过16km/h。另一美国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为:K5一%>20km/h式中:K5——运行速度(kmlh)%——设计速度(km/h)。满足此公式的公路线形设计为极不连续的设计。还有一些研究成果,用速差作为评价标准,用运行速度的速差量作为评价指标,如:Good:/xV85≤9.71an/hor△Vs5≤10krn/h;Fair:9.7km/h≤AV85≤19.3km/hor10km/h≤△Vs5≤20km/h;Poor:AV85>19.3km/horAV85>20km/h;式中:/x,V8s——运行速度在连续的平面线形间相应变化,即平面线形运行速度的速差量。另有用曲度差(即茁度变化率)作为评价标准,用曲度差量作为评价指标,如:Good:/xD≤5。:Fair:5。≤△D≤10。:Poor:/XD>10。:式中:△D一曲度差(。船n),即平曲线任一时刻累计偏角的绝对值除以路线长度。△D只考虑了平面线形的因素。2)瑞十瑞—t研究成果采用项目设计速度的速差作为评价标准,以其变化量作为评价指标。即设计速度≥45mph(75kin/h)时;△v≤12mph(20km/h):5 东南大学欢上学位论文设计速度<45mph(75km/h)时;av一<6mph(IOkm/h):式中:△卜相邻平曲线或平曲线与直线之问项目设计速度的变化。3)德国德国设计指南规定:任何给定路段的预测运行速度应不超过其设计速度20km/h(12mph);一条连续路段相邻线形要素之间的运行速差允许最大值为lOkan/h(6mph)。如果该特定路段不能达到限定要求,平面线形设计必须进行调整。德国的规定仍然只考虑平面线形。7.1.2评价标准的确定l、公路线形设计连续性要求一条设计优良的公路应该是连续不断地展现在驾驶员的眼前,能够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满足驾驶员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减少驾驶员的无谓操作、疲劳和紧张心理,增加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可见,连续性对于一条公路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最根本的要求。连续性设计是指公路几何条件既不违背驾驶员的期望,也不违背驾驶员安全地操作和驾驶汽车的能力,即连续的公路设计能确保驾驶员沿着路线以他所期望的速度行驶。从以上连续性定义中可以看出,公路线形设计要给驾驶员足够的反应和判断的时间和空间,使驾驶员对前方路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获取必要的信息,采用期望的速度连续舒适的行驶。例如,在大!仁径圆曲线和小半径圆曲线之间插入足够长的缓和曲线,长直线与小半径平曲线之间应插入中等半径平曲线进行连续性过渡,使驾驶员能够很容易地判断线形正在逐步的变差,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换档、减速等),可以确保驾驶员能从容而且安全地驾驶车辆行驶,而不至丁:因为线形指标的突然变化,增加驾驶员的恐慌心理,异致驾驶员手忙脚乱,甚至发生交通事故。不连续的特征:1)连续公路上线形指标有着很大的增大或者减小;在连续的公路上,线形指标如有过人的增加,车辆的行驶速度必然也相应增加,这样容易在指标增大路段的末端形成过大的速差,危及行车的安全;相反,在连续的公路上线形指标有过大的减小,车辆的行驶速度也随之下降,在指标减小路段的起点处容易产生过大的速差,同样对安全行车不利。2)某些路段线形指标有着很大的变化率:例如长直线紧接跃度较短的缓和曲线、半径相差较大的同向或反向圆曲线之间未设缓和曲线或缓和曲线很短,这些平面线形组合产生了曲率突变,最终反映的是行驶速度在很短的距离内发生突变。3)在平均指标和单个指标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平均指标和单个指标间相差过大,也就是线形的突变,单个技术指标高出平均值很多时,车辆将加速行驶,在单个技术指标的终点容易形成过火的速差:相反,单个指标低于平均值很多时,在单个指标的起点便形成过人的速差,过人的速著对安全行车极为不利。公路线形设计的不连续最终是通过驾驶员驾驶汽车和乘客的感受表现出来,是由线形指标的变化引起的,而线形指标的大小直接决定运行速度的大小。线形指标的变化是否符合驾驶员的期望,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是否符合乘客舒适性的要求等,决定了公路线形的连续性,最终表现为车辆的运行速度变化是否连续。冈此,运行速度的连续与否,直接反映了公路线形的连续性,决定了公路线形设计质苗的优劣、汽车{j驶的安全性和乘客感觉的舒适性。本文提出的运行速度及其在公路线形殴计中的廊刚,就是要彻底解决公路线形设计的连52 第七章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评价标准和修改方法续性问题,克服上述线形不连续的弊端,从运行速度的角度来研究公路线形,评价公路线形,设计出连续性好的公路提供给驾驶员以其期望速度连续舒适地行驶,减少或消除事故多发路段或黑点,为车辆安全行驶提供良好的线形条件。2、应用运行速度的评价标准从公路线形不连续的特征可以看出,线形指标的过大变化、过大变化率以及单个线形指标与平均值之间的过大差异,都是公路线形设计不连续的主要因素,不连续的公路线形可以用“速差”来反映,其大小或严重程度都可以用速差的大小来描述,因此,可以用速差来评价公路线形的设计质晕和安全程度。此外,从运行速度图上的速差位置和速差量的大小可以直观、准确,可靠地反映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或交通事故的黑点。基于以上分析,并参考国外利用运行速度的评价标准,本文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评价方法采用“速差”作为评价标准,采用“速差量”作为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速差量”是指运行速度图上相邻线形要素之间运行速度的差值,用“△v85”表示,单位为“km/h”。3、应用运行速度的评价指标依据国外利用运行速度的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指标,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有很大不同,所以不能照搬国外的评价标准。然而国外上述研究成果比较早(70年代和80年代),考虑到我国目前的路况、车况和其他冈素同国外七、八十年代的车况、路况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上述标准对我国现今的实际情况仍然有一定的实用性。本文在结合国外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公路交通实际情况,并根据我国标准规定,修正并提出了基于国外评价标准的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公路线形评价标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线形标准比较高,车辆的运行速度相对较高,评价线形设计质量的车速差量应该稍微大点:而对于二级公路及以下的等级公路线形标准较差,车辆的运行速度相对较低,评价线形设计质量的车速差鼍自然要小一点。表7.1运行速度评价指标△vss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缓四级计算行车速度(km,11)120100801008060804060304020评价指标(km/h)20182015181215127.2应用运行速度对线形设计进行检查评价通过第六章的验证分析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是可靠的,预测结果是正确的。本节将应用运行速度对线形设计进行检查和评价,以确定某一公路线形设计是否安全、连续。这主要是用在初步设计阶段,将路线全长作为被评价路段。7.2.1判定被评价路段的设计质量和安全性1、运行速度变化的连续性和安全性运行速度通过自身前后量的比较,可以表现其自身的变化情况。从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考虑,运行速度前后相邻量的变化不应过人、过急,即运行速度不产生突变,此时认为运行速度是连续的。运行速度连续,说明路线平面、纵断面线形或平纵组合线形良好,公路线形设计质苗是好的,驾驶员驾驶汽乍从容,满足汽乍行驶顺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但前后相邻鲑的变化过人、过急,从而产生突变,说明路线平面、纵断面线形或平纵组合线形不理想,汽车行驶就不从容、不安全,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说明公路线形设计质量不好,应该进行修53 东南大学硕L学位论文改。因此,用运行速度的速筹量完全可以评价公路线形设计的质量和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若运行速度是连续的,则认为公路线形设计质蕈是好的,相应地,汽车行驶也是安全的;相反,运行速度不连续,则线形设计质量就不好,行车就不安全。应用运行速度速差量作为线形设计质量判断的指标,作为汽车行驶安全与否的标准,对被评价路段运行速度图进行检查,当速差量大于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设法对设计进行修改,使其速差量降低在指标之内;对于小于评价指标但又比较接近评价指标的设计,宜尽量进行修改,使线形设计更加理想。2、运行速度变化的均衡性运行速度通过与设计速度的比较,可以表现出其相对于设计速度的变化幅度。从汽车行驶的平稳性考虑,运行速度相对于设计速度的升高量或降低量不应过大。升高鼍过大即车辆超速过多,遇到满足设计速度的小半径平曲线或平面交叉口等情况,可能发生减速不及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相反,降低就是受限,尤其在上坡行驶中纵坡过大、过长,使运行速度F降并低于设计速度,降低量过大就会形成压车行驶,使快车受阻,超车的机率大大增加,而对该路段反向下坡行驶的汽车又会形成超速行驶,这种同一路段上坡车辆超车、下坡车辆超速的行驶状况,对安全行车极为不利,应该控制运行速度低于设计速度的速差量也不能过大。所以,运行速度的过高或过低变化,相对于设计速度是不均衡的。证明路线平、纵面线形指标也不均衡,有些路段线形指标较高,汽车行驶运行速度较高,而某些路段线形指标较低,使运行速度显著降低,这种忽高忽低的行驶状态同样是不平顺、不舒适的,说明公路线形设计不理想,应该进行修改。3、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均衡性评价指标根据运行速度的定义,其为沿线在行车辆的实际行驶速度,对于评价公路线形设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采用自身运行速度速差量作为评价指标是可行的,可以参照国外的△“s建立适应我国情况的评价指标。但是对于评价公路线形设计的均衡性,采用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值(Vas-Vo一<20km/h)的规定作为评价指标在我国应用中有一些困难,而且也不是很现实。我国疆土辽阔,公路绵延数千里,所经过的地形条件千变万化,一条公路可能会遇到多种地形条件,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又选用不同的技术指标,则在行车辆的行驶速度变化较大。我国标准规定,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公路等级,同一等级公路可根据地形条件选用不同的设计速度,按不同设计速度设计的各路段长度不宜过短,高速公路不宜小于15km,一级、二级公路不宜小于lOkm,在规定长度内地形不可能是一成不变,有些路段只能采用较低的指标,而有些路段可以采用较高的指标,导致行车速度变化较大。比如平原地区的低等级公路,平、纵线形指标都很高,运行速度易较高,多数会超过设计速度在20km/h以上;又如山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某些路段所经地形为数公里的平缓地带,其线形指标较高,甚至可以全部采用直线,而且纵坡平缓,运行速度很高,载重车也有采用80kmIh左右的速度高速行驶。显然,这些情况下限定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不超过20km/h就毫无实际意义“1。一般情况下,如果地形条件允许,在设计中应该采用较高的平、纵技术指标,允许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高指标的线形设计是符合标准设计要求的,问题的关键是其两端与低指标之间的过渡是否恰当,若高低指标之间过渡得当,便能获得连续的线形,汽车行驶是安全的。相反,若没有过渡或过渡不好,就会形成过大的速差,导致不连续的设计,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根据以上分析,连续性是线形设计是最根本的要求,公路设计必须设法保证线形的连续,而线形的均衡性是行车舒适性要求,只要线形设计是连续的,就能够从线形设计角度保证不会引发交通事故。线形设计的不均衡问题仍然是线形的连续性问题。因此本文将均衡性问题归于连续性问题解决,不采用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作为评价指标,而是采HJ运{j速度速 第七章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评价标准和修改方法差量作为检查、评价线形设计均衡性指标。7.2.2确定线形安全隐患点位在运行速度图上,根据上述的线形设计评价指标,按正向和反向两个行驶方向分别逐一检查每个速度突变点,依据速差量人小来分别进行处理。1、行车危险点对于运行速度速差大于或等于评价指标的里程桩号点都应该为行车危险点。行车危险点的速差量越大,运行速度突变就越大,容易产生因制动减速不及而引发交通事故,从路线设计的角度就给行车安全造成隐患,作为设计者有责任修改并消除此类点。通过修改,至少应使运行速度速差量控制在评价指标之内,有条件时宜控制在10kn',Jh之内。2,设计不理想点对于运行速度速差量大于或等于10km/h而小于评价指标的里程桩号点,应为设计不理想点。此类点按前述评价指标往小取的原则,应属于行车安全的范围,但接近评价指标的突变点还是有可能引发个别的交通事故,从线形设计的角度考虑,这些点应视为设计不理想的位置,设计中应尽量给予修改。其中接近下限10km/h的点可以修改,也可以不修改,而接近上限评价指标的点应尽量修改,通过修改,应有效减小接近上限的速差量,有条件时宜将此类点都控制在10hn/h以内。3、设计理想点对于运行速度速差量小于10km/h的里程桩号点,对行驶车辆一般不构成危险,能保证安全行驶,认为公路线形设计是理想的,设计质量是好的。7.2.3应用示例线形评价本文仍选用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为示例路段,利用运行速度预测结果对其线形进行检查和分析。在示例路段上行方向运行速度图6-1中,显然存在3处运行速度突变,突变点起始桩号分别为K5+257.7、K5+905.7和K6+291.9,速差量依次为9.1km/h、9.1km/h和15.7km/h;在示例路段下行方向运行速度图6.2中,显然存在2处运行速度突变,突变点起始桩号分别为K6+074.4和K5“84.8,速差量依次为9.1km/h和9.1km/h。根据表7.1运行速度线形设计评价指标,本示例最大速差量指标为△v≤20km/h。用速差量指标来检查该示例路段,可见所有速度突变点的速等量都在控制指标之内,只有上行方向K6+291.9处的速差量大一点,其余突变点处的速筹量都小于10km/h,说明该示例路段的线形设计连续性是较好的,对行驶车辆不会构成安全隐患,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7.3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修改方法7.3.1修改要素的确定平面线形包括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直线的K度、圆曲线半径的大小和缓和曲线的长度影响运行速度的大小,且具有纵坡的直线对运行速度影响更大。直线上运行速度的变化、圆曲线允许速度的变化决定了车辆的运行速度,而缓和曲线是运行速度变化的过渡。平面线形三要素可作为改变运行速度的修改要素。纵断面线形包括直坡和竖曲线。其中直坡对运彳了速度的影响最大,包括直坡的坡度和长度。竖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纵坡也影响运行速度的人小,但竖曲线半行所允许的运行速度较55 东南大学顾J。学位论文高,只在少数情况下限制运行速度的大小。纵断面线形中直坡的坡度及其长度和竖曲线可作为改变运行速度的修改要素。横断面指标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断面尺寸上。其中行车道宽度、路肩宽度、路缘宽度对运行速度大小都有影响,但断面尺寸人小只要符合标准要求,则对运行速度的影响非常小。所以横断面指标不作为改变运行速度的修改要素。7.3.2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修改方法上一节根据运行速度图和评价指标,确定了线形中的行车危险点和设计不理想点。这些点大多数能通过修改线形要素使速差量减小到容许范围之内,称其为能修改点;少数点不能通过修改使速差量减小或减小量有限而仍然超出容许范围,称其为不能修改点。能修改点用下述方法修改,不能修改点用后述方法来保证行车安全。对某一行驶方向的运行速度图,要减小某处速差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该两种方法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1、加大速差量所在圆曲线的半径值,来增大圆曲线的允许运行速度,使速差量减小。当圆曲线半径的增大受地形条件及其前、后曲线的限制时,本文提倡的原则是首先应保证行车安全,其次考虑尽量减小工程数量,即增大圆曲线二}径可能增加工程投资也是必要的。影响到相邻平曲线时应相应地进行修改。当改变圆曲线半径时,影响修改段及其后相邻线形要素的运行速度,应进行运行速度的重新计算绘制,并重新推算桩号。2、降低存在速差之前的运行速度,使速差鼍减小。该法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种是改变平面线形,若为平曲线可减小其二仁径,若为直线可增设平曲线,使运行速度降低;另一种是改变纵坡值或改变坡向使运行速度下降。当改变平面线形或纵坡时,如果涉及到相邻平、纵线形应酌情修改,以有效降低运行速度为原则。改变纵坡时只影响修改范围的路线设计高程,其余均不涉及,而改变平面线形时需要重新推算桩号。此方法无论改变平面线形还是改变纵坡度均需要重新计算绘制修改段的运行速度。上述两种修改方法应根据工程项目具体情况而采用,首先是要求速差量有效减小到评价指标之内,保证行车安全,其次考虑平、纵面线形改动内容和重新计算工作量的多少。7.3.3不能修改点的安全保障措施大多数速差量过大点经过修改都能得到有效的减小,使线形设计质鼍有很火的提高。但是对少数点因受地形条件严格限制,如平面曲线接曲线路段、纵面连续的紧坡路段,很难通过对平面和纵面修改要素进行调整,使速差量减小到控制范围之内或减小量很小,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另选路线方案,否则不能修改点就可能存在。对不能修改的点,存在行车安全隐患,必须采取一些安全保障措施,明确的告诉驾驶员前面行车危险,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逼迫车辆安全行驶。I、设置标志公路标志种类较多,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标志主要有:禁令标志:如限速、禁止超下等标志。警告标志:如急弯、连续转弯等标志。指示标志:如弯急坡陡、减速慢行等标志。指路标志:如事故易发点、转向缉标志。2、叔向分隔行驶在禁止占道行驶和超车的路段,为保证行午安全,可在行车道中央采川划线、设隔离墩 第七章应用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评价标准和修改方法等,甚至可以在平曲线上采用分离式断面。3,设安全墙在平曲线临空的外侧,设置安全柱、安全墩、安全墙或防撞护栏等设施。若仅需要起警示作用时可选用安全柱,若需要防止车辆驶出路外侧时可选用安全墙。4、设置减速带或减速路障需要提醒驾驶员减速时,除了采用标志外,还可以采用减速带,减速带只起提示作用,目前试用的有路面反射道钉、喷涂一定厚度的白漆等,按~定间隔多道布设,车辆驶过时产生一定振动,提示驾驶员减速行驶。需要强制驾驶员减速时可选用减速路障,减速路障具有强制减速作用,采用凸起式路障。5、设置避险车道在长下坡的右侧增设特用车道,供车辆失控时驶入逃生之用,详见后述。6、设置爬坡车道在长陡上坡路段的右侧增设的专用车道,供大型慢速车上坡行驶之用,详见后述。本章小结应用运行速度对公路线形进行检查评价,就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参考国内外公路线形设计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速差作为应用运行速度进行线形设计的评价标准,速差可以反映线形设计的连续性,可以评价公路线形设计的质量和安全程度。评价标准应由相应的评价指标来度量,本文采取速差量作为度量速差的指标,速差量是运行速度图上两相邻线形要素运行速度之间的差值。本文在结合国外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公路交通实际情况,并根据我国标准规定,修正并提出了基于国外评价标准的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公路线形评价指标值(表7.1)。结合设计实践,本文应用运行速度图对线形设计进行检查、评价,依据绘制的运行速度图对被评路段的设计质量和安全性进行判定、确定线形中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点位、进行线形指标的修改。对于线形中存在闯题的点位,大多数能够通过修改线形要素米使运行速度变化连续,从而消除线形中的安全隐患点。而对于不能修改点必须设置一些安全设施,保证行驶车辆的安全运行。5"/ 东南犬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八章运行速度在公路设计其它方面的应用运行速度是特定路段长度上车辆实际的行驶速度,此速度根据路段初始设计线形资料通过预测模型可以计算获得。因此,除了可以用于检查、评价公路线形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以外,公路设计中与行驶速度有关的其它设计项目都可以应用运行速度进行设计,从而使设计项目满足了车辆实际行驶速度的要求。8.1平曲线超高值的确定根据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力的平衡分析,分则由人的身体感受来承受,即.V2%2历面一∥式中:‘——超高横坡度(%);其横向力的一部分由超高来抵消,另一部(sq)R。——圆曲线半径(m);Ⅳ——横向力系数;矿——运行速度(km/h)。l,关于“值我国《公路:[程技术标准》01规定的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最小半径采用Ⅳ值如表8.I所示。表8.1/.1值及圆曲线半径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极限最O.10/650O.1l/400012,2500.13/1250.1枷O.15,30O.16/15小半径一般最O.05,1000005/7000.06/4000061200O.06,100005,65005/30“,R小半径不设超O.035,5500.035/4000.035/2500.035/150高的最0.035/6000035/350O035/150O0小半径Ⅳ值主要与圆曲线半径有关,为了与我国标准规定一致,任意圆曲线半径对虑的横向力系数值均可由表8.I的三个特征点拟合计算获得‘”。/a与R的拟合计算公式如表8.2所示。表8.2u与R的关系式设计速度(km/h)“与R的关系式120Ⅳ:54932,.498846·5869O.04165∥2R2Ru·U4165100“:19232..32321955559.03869∥=月2RI·U3869 第八章运行速度在公路设计其它方面的心用80Ⅳ:7804。;32810‘727510.03804∥=月2RI60口:2395·10497·803010.03914卢=R2RI40Ⅳ一600一掣o4·ooooI9.04000∥一R2RI30Ⅳ:143·挈381‘4208m03789p=R2霄ju·u20Ⅳ:45·6;501“25o.04139∥=R2且O·U4132、关于v值公式(8.1)中的v在现行标准中为设计速度(km/h),对于某一等级某设计速度的公路其值是一个固定值。实际上,无论哪一等级公路,行驶车辆无论是小客车还是载重车,不管上坡行驶还是下坡行驶,大多数情况下并非以设计速度行驶,有些载重汽车可能以低于设计速度行驶,而多数情况下是以超过设计速度行驶。在平曲线上车辆以大于设计速度的速度行驶就存在超高不足的问题,固然存在行车安全隐患。在根据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获得路段运行速度的情况下,把超高计算公式(8-1)中的v采用运行速度来进行计算,这样计算出来的超高值就可以避免由于超高不足而引起的安全行车问题,从而使车辆安全舒适地驶过曲线路段。3、示例某一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规范中规定最大超高值为8%,最小超高值为(路拱坡度)2%。经运行速度预测,该示例段的圆曲线、}径及其运行速度值见表8.3所示。同时,将现行技术标准规定的超高值和按本文方法确定的超高值也列入表8.3中。表8.3示例路段应用运行速度的超高值圆曲线半径超高标准值运行速度“值超高计算值建议超高值(m)(%)(km/h)(%)83021000.036585.89832100O.035454,56004874O.0425.8587003937O.03960500585.1004866300781.900898.78.0由表结果可见,示例路段所有圆曲线上的运行速度都超过了该路段的设计速度值,如果依据运行速度的行车要求,则按现行技术标准规定的超高值均会存在超高不足的问题,这必然危及到车辆行驶的安全,严重时便会发生交通事故。而以运行速度确定的平曲线超高值可以很好地满足车辆实际行驶的安全要求,对避免车辆超速行驶造成的超高不足问题,保证行车安全是非常有利的。8.2停车视距的确定我国《公路:r程技术标准》Ⅲ规定的各等级公路行车视距值是根据设计速度计算米确定的,当汽乍以人f设计速度的速度行驶时若仍然采用设计速度规定值,就存在视距不够的问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在路段运行速度获得的情况卜,如果按照运行速度来选川各种视距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规定值,就可以避免或减小因超速行驶而造成的视距不足问题。应tEfJ运行速度的行车视距确定方法:停车视距依据路段运行速度值米计算确定。会车视距采用两倍以上的停车视距。停车视距的计算公式为:墨=V,s.S。t+:(gVs(5%妒3+.6万)2c睨)式中:墨——停车视距(m);‰——运行速度计算值(kin/h):f——反应时间(s)。取2.5s(判断时间1.5s,运行时问Is)g——重力加速度,取9.8m/s2;妒+厂——道路纵向摩阻系数,其中妒是路面与轮胎之间的附着系数,,是路面滚动阻力系数,考虑气候条件,采用路面处于潮湿状态时妒+,的值,其值采用0.29~0.38变化。表8.4应用运行速度的停车视距运行速度(km/h)停车视跑(m)运行速度(knVh)停车视距(m)13032075125300701lO1202806510011526060851lO24055751052255065100205455595185405090170354085155303580140208.3爬坡车道的设置爬坡车道是在陡坡路段上坡行驶方向右侧增设的专供载重车慢速上坡之用的专用车道。设置爬坡车道的目的是当陡坡路段载重汽车混合率大且行驶速度降低较人时,设置专用车道将载重汽车从止线车流中分离行驶,可以提高小汽车行驶的自由度,从而减小对正线交通的影响,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路段的通行能力。爬坡车道的设置主要解决设置位置、跃度及进起终点处止线的渐变问题。1、爬坡车道的设置原则我国《公路¨鼍技术标准》Ⅲ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当纵坡人于4%时,可设爬坡车道,其宽度一般为3.5m。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一是沿上坡方向货下的行驶速度降低到表8.5要求的容许最低速 第八章运行速度在公路设计其它方由的应用度以下时,可设置爬坡车道;二是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应设置爬坡车道。本论文主要讨论第一种设置条件,是从控制行驶车辆速度差的角度来考虑的,当货车运行速度过低时,容易发生后续车辆追尾或超车距离过长而引发交通事故。表8.5货车最低容许速度设计速度(km,lI)120100806040允许最低速度(km/h)60555040252、爬坡车道的设置位置按照现行的设计方法,在新建公路上是否应该设爬坡车道、在什么位置设置爬坡车道的问题不容易解决。而应用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能获得路段全线连续的运行速度图,从速度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沿线行驶速度的变化,而且能够定量的反映出来。所以,爬坡车道的设置与否、在什么位置设置的问题很容易解决。爬坡车道的起点应该位于上坡路段上货车运行速度降低到表8.5中容许最低速度之处,终点应位于行驶速度已经恢复的点位处。在具体设置时应综合考虑其与线形设计的关系,起、终点应设置在视线良好、便于辨认和过渡顺适的位置。3、爬坡车道长度确定爬坡车道长度主要根据运行速度图来确定。首先根据运行速度预测模型预测全线运行速度,并绘制运行速度图;在运行速度图上找出运行速度低于最低容许速度的路段,查出起终点桩号,并结合考虑线形条件、地形条件以及起终点处正线渐变段位置,适当调整爬坡车道的起终点桩号,使汽车驶离和驶入正线视线良好、顺适、安全。4、渐变段长度确定爬坡车道起点处的渐变段长度,用来使正线车辆驶离正线而进入爬坡车道,其长度一般取45m;爬坡车道终点处的附加段长度,用来供车辆驶入上E线前加速至容许最低速度,附加段长度主要与该段所在纵坡度有关,下坡需要的艮度较短,上坡则需要长度较长,该附加段长度包括60m渐变段长度。应用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确定附加段长度比较方便,直接可由运行速度图确定,即读取爬坡车道终点到容许最低速度点桩号,其差值即为附加段长度。8.4避险车道的设置避险车道(逃生车道)是在长陡下坡路段右侧增设的专供制动失控车辆减速避险之用的休lE车道,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应急措施。避险车道多为陡上坡断头路,一般由标忐标线、减速路面、路侧护栏、端部抗撞设施、施救设施等组成。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Ⅲ中规定可以设置避险车道,但是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设置,在什么位置设置没有给出规定,而目前国内尚无合理的确定方法,使设计者还无法执行标准。制动失控是由于车辆行驶速度过大、制动操作频繁、制动器温度过高引起的严重危及人身和车辆安全的重大事件,显然与行车速度密切相关,通过行车速度来研究避险车道的设置问题是正确的,但是制动速度、制动次数与制动失效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应用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能获得路段全线连续的运行速度图,从速度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沿线行驶速度的变化,而且能够定餐的反映出来。所以,避险车道的设置与否、在什么位置设置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当决定设置避险车道时,根据路段全线运行速度图,尤其在长陡下坡路段处,在速度图上找出行驶速度迮续持高路段,且结合线形条件和地形条件来确定设置的具体位置。设置避险车道位置时应遵循以_卜.几点:一般应设置在长陡下坡路段右侧的视距良好路6l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段,主线应设置醒目的标志,应该避免由丁|视距不良导致驾驶员未发现或来不及操作而错过了避险车道:应设置在车辆不能安全转弯的主线平曲线之前和人口密集区之前;避险车道的入口应尽量布置在平面指标较高的路段,并尽量以切线方向从主线驶出,确保失控车辆安全、顺利地驶入;进入避险车道的驶入角不应过大,以避免引起发生侧翻。8.5限速标志的设置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时,随着公路线形的不断变化其行驶速度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需要设置限速标志时应充分考虑车辆在路段上的实际行驶速度,这样才能满足车辆的实际行驶要求。本文正是基于路段的实际行驶速度来探讨限速标志的设置问题。我国现行的限速标志是以各公路的设计速度为限速界。设计速度对一条公路来说是一个固定值,而公路全线内车辆的行驶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公路全线采用一个限速值是不合理的。以设计速度为限速量也没有考虑公路上行驶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对于设计速度高的公路,绝大多数小客车能以接近设计速度或高于设计速度的速度行驶,而载重车是尽量以高速行驶,这样以设计速度为限速值时,只是相对于小客车限速,而对载重车不起作用,必然导致载重车会全速行驶,小客车超速行驶,使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性大大降低,恶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对于设计速度低的公路而言,如果以设计速度为限速值,不管是小客车还是载重车都会超速行驶,限速标志的设置是形同虚设,不起任何作埘,结果公路的行车安全无法保障,交通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限速标志设置地点的合理性也是造成行车安全隐患的影响因素。运行速度是特定路段长度上的车辆实际行驶速度,应用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可以得到路段上大、中、小各型车全线的运行速度图,从图上可以直观、清楚地看出路段沿线行驶速度的变化情况,以此来设置限速标志是可行的、是科学合理的。限速标志的设置是与行驶车辆的速度紧密相关的,就是因为现行的设计方法在初步设计阶段无法获得路线速度图,在限速时才无依据可循。1、运行速度与限速标志设置位置问题应用运行速度进行公路限速标志的设置,其设置位置可以具体、直观地从运行速度图上确定,并用桩号表示出来。下列位置处应设置限速标志:①线形不能修改点处。如前面叙述,线形中有某些点田地形条件限制严格不能通过修改线形要素来减少速差量或修改后效果不理想时,应采取限速安全措施米加以解决。②持续高速行驶路段。例如长下坡路段,平直路段,在此路段上车辆会持续高速行驶,所以要采取限速措施来保障行车安全。③沿线构造物进出口处。主要指桥梁、隧道进出口处,车辆在驶入此路段之前往往是以较高的速度行驶,而桥梁、隧道入口处横断面的变化以及特殊的行驶环境都会使驾驶员或多或少地感到心理紧张,致使行驶速度降低,为了安全、顺适地驶入并通过构造物路段,因此应该在此处设管限速标志来提醒驾驶员降低车速。④路线途经村镇或平交口处。路线经过沿途村镇,特别是直穿村镇时必须设置限速标志,车辆经过平面交叉口时应降低车速行驶,因此应该在交义口前设必要的限速标忠。现行方法在路线途经村镇和交叉口时不设限速标忠,只设警告标志,致使一些车辆经过时不减速,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本文建议这些地段也庶设限速标志。2、运行速度与限速值问题根据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可以得到路段全线人、中、小各型市的实际行驶速度,这就为限速值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具体限速值的确定不仅依据标忠殴置路段的运行速度,还 第八章运行速度在公路改计其它方面的应用应该考虑设置路段与前后相邻路段的运行速度差,晟好使速筹量控制在最小。另外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该按不同车型分别来制定限速值,而对于一般公路按一种车型制定即可。本章小结运行速度除了用于检查、评价公路线形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外,公路设计中与行驶速度有关的其它设计项目也可应用运行速度进行设计,本章讨论了运行速度在平曲线超高值确定、停车视距确定、爬坡车道设置、避险车道设置、限速标志设置中的应用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以运行速度作为设计参数所确定的平曲线超高值,可以很好地解决超高不足的问题;2、以运行速度作为设计参数所确定的停车视距值,可以避免因超速行驶而造成的视距不足的问题;3、爬坡车道的设置主要是解决位置、长度和渐变段长度的问题,现行的设计方法对这三个问题都没有合理的解决。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可以获得路段全线的运行速度图,从图上可以定量、准确地反映出路段沿线的速度变化情况,因此,可以直接从运行速度图上拟定出需设置爬坡车道的位置以及车道长度和渐变段长度,此方法显然比现行设计方法科学;4、避险车道的设置肯定与车辆的行驶速度密切有关,因此应用运行速度图来研究避险车道的设置问题是科学合理的;5、限速行驶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种交通安全管理方法。在国内限速标志的设置还没有科学合理的设置依据、方法和标准,只能以设计速度作为参照,且还不完善。以运行速度作为限速的依据是科学的、合理的,限速标志的设置位置和限速界限的确定可以通过运行速度图来直接确定。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九章结论与展望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是公路运行速度及其在公路线形设计中应用问题,以往国内外对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已建公路现场试验以及统计分析这个手段来进行,而本文尝试着从理论上来推导运行速度的预测模型。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目的是将运行速度应用于公路线形设计当中,以运行速度作为线形评价指标来检查公路线形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指导线形几何指标的取值,控制车辆超速行驶,防止交通事故发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行车要求。9.1本研究主要结论1、建立了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是在公路等级和初定路线平、纵、横各技术指标基础上,从汽车行驶动力学和驾驶员主观期望的角度建立的。在给定初速度、汽车动力性能参数的条件下,分别按纵坡、竖曲线、平面进行运行速度预测,然后根据叠加法的原理取最小值作为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时的实际运行速度。在纵坡运行速度预测中,采用了驾驶员根据道路条件正常加减速行程的方法来预测运行速度,同时预测结果受驾驶员主观期望的影响:在竖曲线运行速度预测和平面运行速度预测中,都是依据汽车行驶力学和乘客舒适性来预测运行速度;横断面布置只要满足标准,其对运行速度的影响较少。2、在平面预测模型中是选用横向加速度来判断舒适性的程度,经研究发现横向加速度与道路平曲线半径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本文便采用二次抛物线函数来拟合横向加速度与平曲线半径的关系。结果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经过验证是正确的和可靠的,从而说明用二次抛物线函数来拟合还是比较好的。3、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通过VisualC++6.0、MFC、ObjectARX对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进行了程序编写,最终实现了运行速度预测的电算化。4、通过试验路段来验证预测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根据选定的试验路段设计资料应用运行速度预测模型预测并绘制运行速度图,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试验路段的车辆实际行驶速度进行观测,得到实测速度。由于预测的运行速度应是代表路段实际行驶速度,所以将其与实测速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路段预测运行速度与实测速度近一致,说明预测模型是可行的、正确的、可靠的。5、根据现行的以设计速度为基础参数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本文提出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仍是以现行的设计方法为基础,只是增加了运行速度预测和以此来检查、修改初定的线形设计指标步骤,使设计路段的运行速度连续、均衡、协调,并作为其他设计技术指标和沿线设施设置的依据,从而设计出来的线形更连续、均衡、协调、安全。6,本文提出了应用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评价标准和修改方法。经过研究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用速差作为线形设计的评价标准,用速差量作为度鼙速差的指标;建立了各等级公路应用运行速度进行线形设计的评价指标;提出绘制被评价路段运行速度图、判定被评价路段设计质量和安全性、确定存在安全隐患点的评价方法和步骤。经检查存在问题且能修改的点可采用改变修改要素使运行速度变化,而不能通过修改的问题点则必须设置安全设施,来保障行乍的安全性。7、公路设计中与车辆行驶速度有关的其它设计项目都可以应用运行速度来进行设计,本文主要探讨了运行速度在平曲线超高值确定、行乍视距确定、爬坡乍道设置、避险乍道设 第九章结论与展掣置以及限速标志设置中的应用方法。9.2研究展望通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时问仓促,建议本课题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和深入:1、在运行速度预测中只是考虑了各个要素对运行速度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因此,此预测方法不是很合理;而且预测结果中取最小值作为运行速度的最终值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2、驾驶员主观期望运行速度的大小,不仅仅与公路等级和车辆类型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更受驾驶员心理的影响,这方面应进行深入的研究。3、速差量与交通事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这一问题的研究还需要大量的路段交通事故调查。4、运行速度的应用是来解决公路线形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所以在公路设计中应更深入、全面地应用运行速度,比如在路线交叉、途经村镇、长大桥梁、隧道等路段安全性评价指标的研究。 参考文献【l】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版社,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社,1994【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民交通出版社,200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S】.北京;人民交通出公路路线设计规范(yrJ011—9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B05-2004)[S].北京:人【4】贺玉龙.高速公路直线段长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丁业大学,2002【5]WatanatadaTetal.VehicleSpeedsandOperatingCosts.ModelforRoadPlanningandManagement,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BaltimoreandLondon,1987【6】HalerowFoxandAssociation,HighwayandRoadTransportConsultancyProject.FinalReport,VehicleOperatingCostModelStudy,1982.【7】范振字,张剑飞.公路运行车速测算模型的研究和标定【J].中国公路学报,200115(1);107—109【8】贺玉龙,刘小明,任福田,卢仲贤.高速公路直线段车辆运行状态的划分[J】.公路,2002(5):79—81【9】杨少伟.可能速度与公路线形设计方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4[10】李伟.公路路线——汽车运行响应模型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2【II】LeishJ.E.,LeischJ.P.NewConceptsinDesignSpeedApplication.InTransportationResearchRecord631,TRB,Washington,D.C,1997[12】LammILChoueiriE.M.,andMailaenderTComparisonofOperatingSpeedONDryandWetPavementofTwoLaneHighway,TransportationResearchRecord1280,TRB,Washington,D.C.1990【13】黄进,方守恩.交互式道路安全设计模型/HSDM与事故预测模型APM[J].交通与计算机,2002(5):32—35【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司编著.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2005版)【M1.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5】陈军.公路线形连续性设计方法的研究[D】.【硕七学位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3【16】杨少伟,许金良,李伟.路线设计中车辆行驶速度预测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53—55【17】陈胜营,张剑飞,汪亚干.运行速度与道路设计【J】.公路,1998(11):40_43【1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9】陈永胜.高速公路安全设计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1.【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rT业人学,2001【20】何景华.公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山版社,1989【2l】张化雨等主编,朱照宏等主审.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9【22】(苏)巴布可夫,景大然译.道路条件与交通安全【M】.上海:同济人学U:版社,1990.6【231郭忠印,方守恩等编著.道路安全¨掣[M】.北京:人比交通出版社,2003.9【241郑安文.期望车速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分析fJ】,武汉科技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参考文献28(1)61.64【25】贺玉龙,卢仲贤,马国雄,刘小明,任福田.高速公路直线段车辆稳定运行速度模型【J】.公路,2002(2):72-74【26】郑安文,牛倬民.高等级公路运行速度与设计车速匹配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273-275【27】【德】汉斯·洛伦茨著,尹家驿,赵恩棠等译.公路线形与环境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28】单博华.道路交通心理【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29】范振宇,张剑飞.运行车速概念及在我国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0l(2):1-3【30】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31]郭禧光,李炳泉主编.桑塔纳2000型轿车使用和维护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32]杨少伟,石飞荣,慕慧.运行车速预测中的汽车换档【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2):34.36【33】袁峻琦.汽车换档规律及其应用fJ].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19999(3):35—39【34]程秀生,张兵等.汽车驾驶模拟器换档工况最佳模式确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811(14):100-105【351[美】美国各州公路与运输工作者协会.公路与城市道路几何设计[M】.西安:西北业人学出版社,1988【36】[日】木仓正美著,沈华春译.公路线形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37】高建平,孔令旗,郭忠印,吴志辉.高速公路运行车速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23(4):78.81【38】吴万阳.自由流车辆的行驶规律及道路横断面尺寸对其速度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1.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2【39】崔洪军.道路线形条件与交通安全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01[40】温学钧,杨屹东,方靖.高速公路运行车速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219(1):80.82【41】【爱尔兰】CharlesMcAuley著,李世国,潘建忠,平雪良译.AutoCAD20000bjectARX编程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2】【美】BjarneStroustrup著,裘宗燕译.c++程序设计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43】李世国著.AutoCAD高级开发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9【44】钟小明,荣建,刘小明,周荣贵.高速公路弯坡路段小客车自由流运行速度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21(12):84.88[45】周荣贵,孙家凤,吴万阳,王书灵.高速公路纵坡坡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J】.公路交通科技,200320(4):34—37【46】姜华平,许洪国,李浩,李祥贵.高速公路车辆超速行驶交通事故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程与信息,20033(3):49—51f47】陈汇勇,邵毅明.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识别方法研究【J】.试验与研究,2003(4):26-29[48】裴玉龙,马蠛.道路交通事故道路条件成囡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16(4):77.82【49】梁夏,郭忠印,方守恩.道路线形与道路安全性笑系的统计分析(J】.同济人学学报,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