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

ID:36583879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2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_第1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_第2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_第3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_第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模块教学要求与建议: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了解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能用这些特征描述简单几何体的结构.2.通过柱、锥、台、球的学习,提高观察、分析、抽象、归纳等认知能力,体会分类、类比等思想方法.3.学会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揭示棱柱、棱锥、棱台以及圆柱、圆锥、圆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用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认识多面体、旋转体的概念.1.对空间几何体结构认识的教学,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直观后抽象的原则.2.充分利用几何体的实物、模型、图片等资源,运用幻灯片、计算机等工具观察空间图形,先通过直观感知,然后再抽象归纳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2、,并形成概念.3.通过变式、反例,提高对有关几何体的认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柱、椎、台、球等基本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两种投影方式,使学生领会中心投影常用来绘画,而平行投影常用来画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2.理解三视图的概念,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3.会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1.结合绘画与太阳光线投射等具体事例,讲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这两种投影方式,应抓住投射线的

3、特点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投射方式,重点是平行投影;抓住投射线与投影面的关系来区分正投影、斜投影两类不同的平行投影,重点是正投影.2.可通过实验演示,直观感知平行投影的基本性质.3.结合具体的几何模型,画出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简单几何体三视图的教学,最后识别给出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理解斜二侧画法的步骤,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2.理解三视图与直观图的内在关系,能画出已知三视图的几何体的直观图.3.理解斜二侧画法是一种特殊的平行投影画法.1.通过实例教学,归纳总结斜二侧画法画几种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

4、方法和步骤.2.可用椭圆模板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棱柱、棱锥、台和球的表面积1.了解多面体表面积的概念,知道棱柱、棱锥、棱台的展面展开图可分别由若干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成.1.通过不同的展开方式得到有关多面体的展开图,进而加深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体会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解决问题的思想.数学必修②(8月4日稿)-62.通过对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的识别,提高空间几何体的想像能力.3.了解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环,会用圆台的表面积公式计算已知圆台的表面积.4.了解球面不能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会用球的表面积公式计算已知半径的球的表面积.5.掌握把多面体或圆台的侧面展成平面图形

5、的方法,初步体会把空间图形化归为平面图形解决问题的思想.6.会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揭示圆柱、圆锥、圆台表面积之间的关系,能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统一在圆台的表面积之下.2.通过回顾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特征得出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环,把圆柱看成上下底面全等的圆台,圆锥看成上底面半径为零的圆台,实现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统一于圆台表面积公式之下.3.对于圆台的表面积公式推导,可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推导方法,对于球的表面积公式可不必推导.4.相关表面积公式不要求记忆.柱、锥、台、球的体积1.了解柱、锥、台、球的体积公式,会用这些公式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体积.2.用运动、变化、

6、联系的观点揭示柱、锥、台体积公式之间的关系.1.关注初、高中相应的衔接内容,通过复习义务教育阶段相应的体积公式,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推广得到一般柱体、锥体的体积公式.2.通过动手实践,利用模型装水或沙等方法获得柱、锥体积之间的关系.3.通过柱、锥、台几何体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把柱、锥的体积公式统一于台的体积公式之下.平面的基本性质1.了解几何中平面的概念.2.了解以下公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3.会用集合相关符

7、号表示有关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会从图形、文字、符号这三种不同的数学语言理解相关公理.1、通过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入平面的概念,并注意与直线进行比较.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了解三个公理.3.通过先给出图形,再用文字和符号进行进行描述,综合运用几种数学语言使其优势互补,以提高对公理所蕴涵的数学本质的理解.4.对于公理2的教学,可补充介绍以下三个推论,以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平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但不要求证明)⑴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