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ID:36694574

大小:13.99 MB

页数:167页

时间:2019-05-13

上传者:U-145848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_第1页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_第2页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_第3页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_第4页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文撅)p夕l博士学位论文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ResearchonRegionalIndustryTransferenceCIprehensiveIperativityEomprenensivecooDerativitvEffecttleCt—呻ealEvidenceAnalysisofIndustryTransferenceofJingjinji作者:王建峰导师:王稼琼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12月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测螋觥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彦本签字日期:2.olm-r明rgEI导师签名:签字日期:A·,年仃月,扣 中图分类号:UDC:学校代码:10004密级:公开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ResearchonRegionalIndustryTransferenceComprehensiveperativit3EomprehensivecooperaUvityf]f;ect。Cn—一RealEvidenceAnalysisofIndustryTransferenceofJingjinji作者姓名:王建峰导师姓名:王稼琼学位类别:经济学学号:05113095职称:教授学位级别:博士学科专业: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12月 致谢在论文完稿之际,静心回顾这段历时七年的博士求学生涯,太多感慨难以言表。此刻,心中既充满了对求学期间所付出的辛劳和获得成长的久久感慨,更充满着对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们的深深感激。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导师王稼琼教授多年来的精心培养与悉心指导。王老师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对学术执著的追求,以及正直、乐观、平易近人的性格都将使我受益终生,激励我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工作中不断进取。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是王老师数次给予我创新的灵感和宝贵的意见,王老师的指引让我坚定了研究的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王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也让我深受感动。在此,衷心感谢王稼琼教授对我的指导、关心和帮助。感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关忠良、李孟刚、张梅青等教授,对我的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以及经管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在学习、工作、生活等许多方面给予的指导和关心,使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研究工作中,并且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快乐。在我的研究工作及论文撰写期间,还得到了肖永青、肖正再、萧新桥、余积安、申向阳等同学的许多帮助,在与他们的交流和讨论中,使我不断地获取知识和灵感,并且深深体会到了学友的手足之情。在我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向这些文献的作者们表示感谢!最后,感谢父母给予的养育之恩和挚爱,感谢我的爱人、我的兄弟姐妹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新出生的儿子带给我生命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感谢所有曾经帮助我的朋友、我的领导和同事,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专心完成学业。 中文摘要区域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经济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正效应是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合理布局、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其负效应是带来了发展依赖、环境恶化、产业空心化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因此,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研究倍受各级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的高度关注,成为产业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亮点。本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围绕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展开研究:第一,在总结国内外区域产业转移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在乔定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转移的路径、过程控制和功能实现,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推动区域产业转移动因和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参数构建博弈论分析模型,探讨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合作机理;第四,根据区域产业转移的转移机理、效应和空间知识经济经典模型分析,以产业承接力、信息和交通便利性、产业互补性、产业梯度差为参数,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并基于信息熵的综合决策方法对进行定量化测度求解;第五,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作为实证,基于综合协同效应模型,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提出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将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新思路,也将为丰富产业转移理论做出积极贡献。论文力图在以下方面实现创新:(1)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容、特征和类型、转移路径和过程控制、一般转移规律和功能实现,为研究区域产业转移问题提供了基本分析理论依据。(2)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研究。以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为依据,以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国外区域与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国内两区域间产业转移及考虑外部因素条件下国内两区域间产业转移三个角度,分别建立博弈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定量分析,总结出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互竞争合作机制。(3)构建了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模型。以区域产业承接能力、区域间信息和交通便利性、产业互补性、产业梯度差等主要影响因素为参数,构建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并基于信息熵的综合决策方法给出所有变量定量化测度,为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的定量研究提供一般性的定量分析模型和方法,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和理论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基于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对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定性方法分析京津冀产业转移现状、基础条件,利用定量分析方法以该区域的产业梯度差、产业承接力、交通与信息便利性、互补性为参数分别进行效应分析,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模型。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提出了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实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推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京津冀分类号: ABSlRACTABSTRACT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isanimportanteconomicphenomenonwheneconomydevelopsatacertainlevel;itgreatlyaffects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ics.111ePositiveeffectisthatitoptimizedthestructureofregionalindustrial,rationalizedthelayoutofareaindustrialandenhancedthecompetitiveofregionalindustrial;thiseffectistheprimaryimpetusbehindthegrowthofregionaleconomic.111enegativeeffectisthatitbroughtabout:theproblemsinDependentdevelopment,environmentaldegradation,industrialhollowingout,andexcessivecompetition.Therefore,thestudyofre西onalindustrialrelocationeffectshasbeencausedforgreatconcernbythegovernment,researchinstitutionsandenterprises.Ithasbecomethehottopicinthetheoryandempiricalstudyofindustrialeconomicarea.Inthispaper,theoriesandmethodsofsocialscienceandsystemsscience,suchasregionaleconomicsandindustrialeconomicshasbeencombinedtogetherinstudyingthesynergisticeffectofregionalindustrytransfer.Thispaperdiscussedtheseaspectsasfollows:Firstofall,itreviewedthebasictheoriesof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in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area.111eexistingproblemsandprospectiveresearchtargetsarealsodiscussedinthispart;Secondly,accordingtotheimplicationsofthe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atheoreticalframeworkismadetoanalyzethegeneralrulesof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thepathoftherelocation,theprocesscontrolandthefunctionrealization.nirdly,thispartstudiedonthecompetition-cooperationmechanismduringinternationalindustrytransferandthe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bythegametheoryanalysismodelwhich幻okthemotiveandthemaininfluencefactorsinrelocationasparameters.Fourthly,itconstructedthemodeofcomprehensivecooperativelyeffectinre百onalindustrialrelocation.ThemodeWasbasedonrelocationmechanism,relocationeffectandtheclassicmodelofspatialknowledgeeconomywhichtookIndustrialundertakingforce,informationconvenience,tra伍cconvenience,industrycomplementaryandindustrialgradientdifferenceasparameters.Anditofferedthequantitativedescriptionofdecisionmethodthatbasedoninformationentropyforvariables.Finally,onthebaseofcomprehensivecooperativelyeffectmode,thispaperdiscussed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whichhappenedintheareaofBeijing,TianjinandHebeibycombiningqualitativeanalysisandquantitativeanalysistogether,thenitalsopropose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comprehensivecooperativelyV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effectinthisarea.Thisresultwilloffernewlinesofthinkingintheareaofoptimizingtheregionalallocationofresourcesandenhancingareacompetitionability,meanwhile,itwillalsomarcapositivecontributiontoenrichthetheoryofindustryrelocation.Thepapertriedtoinnovateinthefollowingaspects:(1)Buildabasicanal如calframeworkfor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Thisincludes:thecontentof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thecharacterof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thetypeof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thepathoftherelocation,theprocesscontrol,thegeneralrulesofrelocationandthefunctionrealization.Allabovecouldprovidebasicacademicfoundationsfortheresearchof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problem.(2)Theinternalmechanismofreg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In也iSresearch,gameanalysismodelswerebuiltinthreedifferentaspects,theyweretbeindustryrelocationbetweenregionalanddomestic,andtheindustryrelocationbetweentwodomesticinterregionalwithinorwithoutexternalfactors.Thesemodelstookthemotiveandthemaininfluencefactorsinrelocationasparameters,andtheobjectofstudyisinteractiv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nationalindustrytransferandthedomesticinter-regionalindustryrelocation.Themutualcompetitioncooperationmechanismbetweentheinternationalindustrialrelocationanddomesticinter-regionalindustryrelocationCanbesummedupby肌alyzedwiththesemodelsquantitatively.(3)Constructionoftheregionalindustryrelocationcomprehensivecooperativeeffectmodel.ThisparttookIndustrialundertakingforce,informationconvenience,tl"a伍cconvenience,industrycomplementaryandindustrialgradientdifferenceasparameters,constructedthemodeofcomprehensivecooperativelyeffectinregionalinduslrialrelocation,andofferedthequantitativedescriptionofdecisionmethodthatbasedoninformationentropyforallthevariables.Then,theseworkscouldprovideageneralquantitativeanalysismodelsandmethodsinregionalindustryrelocationeffectstudy,andprovideanalysistoolsandtheoreticalbasisforempiricalresearch.(4)StudiedtheindustryrelocationinBeijing,aaanjinandHebeiareawiththemethodofempiricalresearch,onthebasisofcomprehensivecooperativeeffectmodel.ThisstudymanagedtobuildtheregionalindustryrelocationcomprehensivecooperativeeffeetmodelinBeijing,na匈inandHebeiareabothquantitativelyandqualitatively.Wherein,qualitativemethodWasusedtoanalyzmg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fundamentalconditionsoftheindustryrelocationinBeijing,面anjinandHebei,besides,aquantitativemethodwasusedtoanalyzmgtheregionalindustrialgradientdifference, ABSTRACTindustrial,龇icandinformationconvenience,complementary.Toslimup,thearticleofferedcountermeasureandproposalinpromotingregionalindustryrelocationofcomprehensivecooperativeinBeijing-Tianjin-Hebei,executingarearesourcetooptimizeconfiguration,andpromoting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economy.keywords:regionaleconomy;industrialrelocation;comprehensivecooperativeeffect;Beijing—Tianjin-Hebeivll 目录中文摘要⋯⋯⋯⋯⋯⋯⋯⋯⋯⋯⋯⋯⋯⋯⋯⋯⋯⋯⋯⋯⋯⋯⋯⋯⋯⋯⋯⋯。iiiABSTRACT⋯⋯⋯⋯⋯⋯⋯⋯⋯⋯⋯⋯⋯⋯⋯⋯⋯⋯⋯⋯⋯⋯⋯⋯⋯⋯⋯⋯⋯⋯⋯⋯⋯⋯⋯⋯.v1绪论⋯⋯⋯⋯⋯⋯⋯⋯⋯⋯⋯⋯⋯⋯⋯⋯⋯⋯⋯⋯⋯⋯⋯⋯⋯⋯⋯⋯⋯⋯⋯⋯⋯⋯⋯⋯.1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2研究目标和内容⋯⋯⋯⋯⋯⋯⋯⋯⋯⋯⋯⋯⋯⋯⋯⋯⋯⋯⋯⋯一31.2.1研究目标⋯⋯⋯⋯⋯⋯⋯⋯⋯⋯⋯⋯⋯⋯⋯⋯⋯⋯⋯⋯⋯⋯31.2.2研究内容⋯⋯⋯⋯⋯⋯⋯⋯⋯⋯⋯⋯⋯⋯⋯⋯⋯⋯⋯⋯⋯⋯.4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51.3.1研究方法⋯⋯⋯⋯⋯⋯⋯⋯⋯⋯⋯⋯⋯⋯⋯⋯⋯⋯⋯⋯⋯⋯51.3.2技术路线⋯⋯⋯⋯⋯⋯⋯⋯⋯⋯⋯⋯⋯⋯⋯⋯⋯⋯⋯⋯⋯⋯52国内外研究综述⋯⋯⋯⋯⋯⋯⋯⋯⋯⋯⋯⋯⋯⋯⋯⋯⋯⋯⋯⋯⋯⋯.72.1产业转移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72.2产业转移主体方面的研究⋯⋯⋯⋯⋯⋯⋯⋯⋯⋯⋯⋯⋯⋯⋯⋯..82.3产业转移模式与机制方面的研究⋯⋯⋯⋯⋯⋯⋯⋯⋯⋯⋯⋯⋯..92.4区域粘性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102.5产业转移与产业链重构方面的研究⋯⋯⋯⋯⋯⋯⋯⋯⋯⋯⋯⋯102.6京津冀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112.7国内外研究评述⋯⋯⋯⋯⋯⋯⋯⋯⋯⋯⋯⋯⋯⋯⋯⋯⋯⋯⋯⋯123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133.1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内涵分析⋯⋯⋯⋯⋯⋯⋯⋯⋯⋯⋯⋯⋯⋯⋯133.1.1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界定⋯⋯⋯⋯⋯⋯⋯⋯⋯⋯⋯⋯⋯⋯⋯.133.1.2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153.1.3区域产业转移的特征⋯⋯⋯⋯⋯⋯⋯⋯⋯⋯⋯⋯⋯⋯⋯⋯⋯⋯。193.1.4区域产业转移的类型⋯⋯⋯⋯⋯⋯⋯⋯⋯⋯⋯⋯⋯⋯⋯⋯⋯⋯⋯193.2区域产业转移发展阶段和规律⋯⋯⋯⋯⋯⋯⋯⋯⋯⋯⋯⋯⋯⋯213.2.1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213.2.2区域产业转移的演化规律⋯⋯⋯⋯⋯⋯⋯⋯⋯⋯⋯⋯⋯⋯.2l3.3区域产业转移的路径与过程⋯⋯⋯⋯⋯⋯⋯⋯⋯⋯⋯⋯⋯⋯⋯233.3.1区域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233.3.2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控制⋯⋯⋯⋯⋯⋯⋯⋯⋯⋯⋯⋯⋯⋯.263.3.3区域产业转移的功能实现⋯⋯⋯⋯⋯⋯⋯⋯⋯⋯⋯⋯⋯⋯.27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4小结⋯⋯⋯⋯⋯⋯⋯⋯⋯⋯⋯⋯⋯⋯⋯⋯⋯⋯⋯⋯⋯⋯⋯⋯⋯⋯⋯⋯⋯⋯⋯⋯⋯一284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合作机理分析⋯⋯⋯⋯⋯⋯⋯⋯⋯⋯⋯⋯⋯294.1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294.1.1政府政策引导⋯⋯⋯⋯⋯⋯⋯⋯⋯⋯⋯⋯⋯⋯⋯⋯⋯⋯⋯。304.1.2经济发展差异⋯⋯⋯⋯⋯⋯⋯⋯⋯⋯⋯⋯⋯⋯⋯⋯⋯⋯⋯..304.1.3产业结构调整⋯⋯⋯⋯⋯⋯⋯⋯⋯⋯⋯⋯⋯⋯⋯⋯⋯⋯⋯⋯304.1.4主体利益驱动⋯⋯⋯⋯⋯⋯⋯⋯⋯⋯⋯⋯⋯⋯⋯⋯⋯⋯⋯⋯314.2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314.3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合作机制的博弈主体与分析方法⋯⋯⋯⋯⋯.324.3.1产业转移的博弈主体⋯⋯⋯⋯⋯⋯⋯⋯⋯⋯⋯⋯⋯⋯⋯⋯。324.3.2产业转移的博弈策略⋯⋯⋯⋯⋯⋯⋯⋯⋯⋯⋯⋯⋯⋯⋯⋯..324.3.3产业转移的博弈方法⋯⋯⋯⋯⋯⋯⋯⋯⋯⋯⋯⋯⋯⋯⋯⋯⋯324.4区域产业转移合作机制的博弈过程分析⋯⋯⋯⋯⋯⋯⋯⋯⋯⋯.334.4.1对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博弈分析⋯⋯⋯⋯⋯⋯⋯⋯⋯⋯⋯⋯..334.4.2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国内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博弈分析⋯⋯。364.4.3考虑外部因素的国内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博弈分析⋯⋯⋯一384.5小结⋯⋯⋯⋯⋯⋯⋯⋯⋯⋯⋯⋯⋯⋯⋯⋯⋯⋯⋯⋯⋯⋯⋯⋯⋯⋯⋯⋯⋯⋯⋯⋯⋯一405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415.1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理论分析⋯⋯⋯⋯⋯⋯⋯⋯⋯⋯⋯⋯⋯⋯⋯.415.2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分析⋯⋯⋯⋯⋯⋯⋯⋯⋯⋯⋯⋯.425.3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评价模型构建⋯⋯⋯⋯⋯⋯⋯⋯⋯.425.3.1经典模型介绍⋯⋯⋯⋯⋯⋯⋯⋯⋯⋯⋯⋯⋯⋯⋯⋯⋯⋯⋯..435.3.2综合协同效应修正模型⋯⋯⋯⋯⋯⋯⋯⋯⋯⋯⋯⋯⋯⋯⋯一“5.3.3模型求解的构建方法⋯⋯⋯⋯⋯⋯⋯⋯⋯⋯⋯⋯⋯⋯⋯⋯..465.4区域间产业梯度差与产业转移效应⋯⋯⋯⋯⋯⋯⋯⋯⋯⋯⋯⋯.515.4.1产业梯度差的度量⋯⋯⋯⋯⋯⋯⋯⋯⋯⋯⋯⋯⋯⋯⋯⋯⋯..515.4.2产业梯度差与产业转移效应的关系⋯⋯⋯⋯⋯⋯⋯⋯⋯⋯..525.4.3产业梯度差与产业转移效应的关系仿真⋯⋯⋯⋯⋯⋯⋯⋯..535.5区域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与产业转移效应⋯⋯⋯⋯⋯⋯⋯⋯⋯⋯.545.5.1承接能力的度量⋯⋯⋯⋯⋯⋯⋯⋯⋯⋯⋯⋯⋯⋯⋯⋯⋯⋯..545.5.2承接能力与产业转移效应关系⋯⋯⋯⋯⋯⋯⋯⋯⋯⋯⋯⋯..565.5.3承接能力与产业转移效应关系仿真⋯⋯⋯⋯⋯⋯⋯⋯⋯⋯..575.6区域间交通便利性、信息便利性、临近程度与产业转移⋯⋯⋯.575.6.1区域间交通便利性、信息便利性的度量⋯⋯⋯⋯⋯⋯⋯⋯..57 目录675.6.2区域间地理距离、临近程度与产业距离的关系⋯⋯⋯⋯⋯.585.6.3交通便利性、信息便利性、临近程度与产业距离关系仿真.605.7区域间产业互补性与产业转移效应⋯⋯⋯⋯⋯⋯⋯⋯⋯⋯⋯⋯605.7.1产业互补性的度量⋯⋯⋯⋯⋯⋯⋯⋯⋯⋯⋯⋯⋯⋯⋯⋯⋯.605.7.2产业互补性与产业转移的关系⋯⋯⋯⋯⋯⋯⋯⋯⋯⋯⋯⋯.615.7.3产业互补性与产业转移的关系仿真⋯⋯⋯⋯⋯⋯⋯⋯⋯⋯.625.8小结⋯⋯⋯⋯⋯⋯⋯⋯⋯⋯⋯⋯⋯⋯⋯⋯⋯⋯⋯⋯⋯⋯⋯⋯⋯63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656.1京津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656.1.1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656.1.2京津冀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686.1.3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726.2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766.2.1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分析⋯⋯⋯⋯⋯⋯⋯⋯⋯⋯⋯.766.2.2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796.2.3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856.2.4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定性判断⋯⋯⋯⋯⋯⋯⋯⋯.896.3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效应的综合协同效应定量评估⋯⋯⋯⋯⋯936.3.1京津冀地区产业梯度差异分析⋯⋯⋯⋯⋯⋯⋯⋯⋯⋯⋯⋯.936.3.2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956.3.3京津冀地区交通与信息便利性与产业距离分析⋯⋯⋯⋯⋯.996.3.4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性分析⋯⋯⋯⋯⋯⋯⋯⋯⋯⋯⋯⋯⋯1016.3.5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分析⋯⋯⋯⋯⋯⋯⋯1046.4基于综合协同效应评价的京滓冀产业转移对策建议⋯⋯⋯⋯..1056.4.1优化投资环境⋯⋯⋯⋯⋯⋯⋯⋯⋯⋯⋯⋯⋯⋯⋯⋯⋯⋯⋯1056.4.2加强产业园区建设⋯⋯⋯⋯⋯⋯⋯⋯⋯⋯⋯⋯⋯⋯⋯⋯⋯1066.4.3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1076.4.4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1096.4.5构建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价值链⋯⋯⋯⋯⋯⋯⋯⋯⋯⋯⋯1106.5小结⋯⋯⋯⋯⋯⋯⋯⋯⋯⋯⋯⋯⋯⋯⋯⋯⋯⋯⋯⋯⋯⋯⋯⋯⋯⋯⋯⋯⋯⋯⋯⋯..112结论与展望⋯⋯⋯⋯⋯⋯⋯⋯⋯⋯⋯⋯⋯⋯⋯⋯⋯⋯⋯⋯⋯⋯⋯一1137.1主要结论⋯⋯⋯⋯⋯⋯⋯⋯⋯⋯⋯⋯⋯⋯⋯⋯⋯⋯⋯⋯⋯⋯⋯1137.2研究工作的创新点⋯⋯⋯⋯⋯⋯⋯⋯⋯⋯⋯⋯⋯⋯⋯⋯⋯⋯。1147.3研究展望⋯⋯⋯⋯⋯⋯⋯⋯⋯⋯⋯⋯⋯⋯⋯⋯⋯⋯⋯⋯⋯⋯..114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17附录文中使用的数据表⋯⋯⋯⋯⋯⋯⋯⋯⋯⋯⋯⋯⋯⋯⋯⋯⋯⋯⋯⋯⋯.127作者简历⋯⋯⋯⋯⋯⋯⋯⋯⋯⋯⋯⋯⋯⋯⋯⋯⋯⋯⋯⋯⋯⋯⋯⋯⋯⋯⋯⋯147独创性声明⋯⋯⋯⋯⋯⋯⋯⋯⋯⋯⋯⋯⋯⋯⋯⋯⋯⋯⋯⋯⋯⋯⋯⋯⋯⋯⋯..149学位论文数据集⋯⋯⋯⋯⋯⋯⋯⋯⋯⋯⋯⋯⋯⋯⋯⋯⋯⋯⋯⋯⋯⋯⋯⋯⋯151 图索引图1.1国内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2图1.2研究技术路线⋯⋯⋯⋯⋯⋯⋯⋯⋯⋯⋯⋯⋯⋯⋯⋯⋯⋯⋯⋯⋯⋯⋯.6图3—1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框架⋯⋯⋯⋯⋯⋯⋯⋯⋯⋯⋯⋯⋯⋯⋯.13图3—2区域产业转移时空维度⋯⋯⋯⋯⋯⋯⋯⋯⋯⋯⋯⋯⋯⋯⋯⋯⋯⋯.15图3—3区域产业转移内容和要素⋯⋯⋯⋯⋯⋯⋯⋯⋯⋯⋯⋯⋯⋯⋯⋯⋯.16图3—4区域人力资本转移阶段框架⋯⋯⋯⋯⋯⋯⋯⋯⋯⋯⋯⋯⋯⋯⋯⋯.16图3—5货币资本资源和产业转移⋯⋯⋯⋯⋯⋯⋯⋯⋯⋯⋯⋯⋯⋯⋯⋯⋯.17图3—6技术转移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路径⋯⋯⋯⋯⋯⋯⋯⋯⋯⋯⋯⋯.18图3—7区域内知识扩散对产业转移的影响⋯⋯⋯⋯⋯⋯⋯⋯⋯⋯⋯⋯⋯..18图3—8区域产业转移两种类型划分⋯⋯⋯⋯⋯⋯⋯⋯⋯⋯⋯⋯⋯⋯⋯⋯.20图3—9区域间产业转移类型⋯⋯⋯⋯⋯⋯⋯⋯⋯⋯⋯⋯⋯⋯⋯⋯⋯⋯⋯.20图3-10国际间产业转移⋯⋯⋯⋯⋯⋯⋯⋯⋯⋯⋯⋯⋯⋯⋯⋯⋯⋯⋯⋯⋯.20图3—11域内产业转移类型⋯⋯⋯⋯⋯⋯⋯⋯⋯⋯⋯⋯⋯⋯⋯⋯⋯⋯⋯⋯21图3—12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实现⋯⋯⋯⋯⋯⋯⋯⋯⋯⋯⋯⋯⋯⋯⋯⋯⋯26图4—1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理⋯⋯⋯⋯⋯⋯⋯⋯⋯⋯⋯⋯⋯⋯⋯⋯⋯⋯.29图4—2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30图4—3国外区域与国内区域间的动态变化关系⋯⋯⋯⋯⋯⋯⋯⋯⋯⋯⋯.34图4—4国内区域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37图4—5外部因素条件下国内区域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39图5—1产业转移效应框架图⋯⋯⋯⋯⋯⋯⋯⋯⋯⋯⋯⋯⋯⋯⋯⋯⋯⋯⋯.41图5—2产业梯度差对产业区域转移效应的影响曲线⋯⋯⋯⋯⋯⋯⋯⋯⋯.53图5—3承接能力值曲线⋯⋯⋯⋯⋯⋯⋯⋯⋯⋯⋯⋯⋯⋯⋯⋯⋯⋯⋯⋯⋯.57图5—4利用蜂巢距离模型表示区域临近度⋯⋯⋯⋯⋯⋯⋯⋯⋯⋯⋯⋯⋯.59图5—5s。与产业转移的关系示意图⋯⋯⋯⋯⋯⋯⋯⋯⋯⋯⋯⋯⋯⋯⋯⋯.60图5—6产业转移效应随产业梯度差和产业互补度变化的关系图象⋯⋯⋯.62图6一l京津冀三地区GDP变化情况差异⋯⋯⋯⋯⋯⋯⋯⋯⋯⋯⋯⋯⋯⋯.86图6—2京津冀三地区人均GDP变化差异⋯⋯⋯⋯⋯⋯⋯⋯⋯⋯⋯⋯⋯⋯.86图6—3京津冀三次产业的产值⋯⋯⋯⋯⋯⋯⋯⋯⋯⋯⋯⋯⋯⋯⋯⋯⋯⋯.87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6—4京津冀三次产业比重(产值/GDP)⋯⋯⋯⋯⋯⋯⋯⋯⋯⋯⋯⋯⋯⋯..88图6—5河北省承接能力各以及指标的测度值变化趋势⋯⋯⋯⋯⋯⋯⋯⋯。97图6—6河北省承接工业转移的能力变化示意⋯⋯⋯⋯⋯⋯⋯⋯⋯⋯⋯⋯。98图6—7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信息便利性程度变化趋势⋯⋯⋯⋯⋯⋯⋯⋯⋯100图6—8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交通便利性程度变化趋势⋯⋯⋯⋯⋯⋯⋯⋯⋯100图6—9津冀产业互补性变化趋势⋯⋯⋯⋯⋯⋯⋯⋯⋯⋯⋯⋯⋯⋯⋯⋯⋯102图6—10河北与京津之间在二产转移中互补性交化趋势⋯⋯⋯⋯⋯⋯⋯。103图6—11京津冀地区二次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变化趋势图⋯⋯⋯⋯。105 表索引表3.1区域产业转移方式与承接方式⋯⋯⋯⋯⋯⋯⋯⋯⋯⋯⋯⋯⋯⋯⋯⋯14表3.2投资方式⋯⋯⋯⋯⋯⋯⋯⋯⋯⋯⋯⋯⋯⋯⋯⋯⋯⋯⋯⋯⋯⋯⋯⋯⋯。24表4.1区域A和C的博弈支付矩阵⋯⋯⋯⋯⋯⋯⋯⋯⋯⋯⋯⋯⋯⋯⋯⋯..33表4.2A、B两个区域博弈支付矩阵⋯⋯⋯⋯⋯⋯⋯⋯⋯⋯⋯⋯⋯⋯⋯⋯..36表4.3外部因素条件下国内区域A和B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38表5.1常见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47表5.2管理指标U1两两比较矩阵⋯⋯⋯⋯⋯⋯⋯⋯⋯⋯⋯⋯⋯⋯⋯⋯⋯.49表5.3随机一致性指标表⋯⋯⋯⋯⋯⋯⋯⋯⋯⋯⋯⋯⋯⋯⋯⋯⋯⋯⋯⋯⋯49表5.4区域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指标体系⋯⋯⋯⋯⋯⋯⋯⋯⋯⋯⋯⋯⋯⋯⋯54表5.5区域信息便利性及交通便利性综合评价指标⋯⋯⋯⋯⋯⋯⋯⋯⋯⋯58表5.6区域间产业互补性指标体系⋯⋯⋯⋯⋯⋯⋯⋯⋯⋯⋯⋯⋯⋯⋯⋯⋯61表6.12008年京津冀劳动力素质基本情况⋯⋯⋯⋯⋯⋯⋯⋯⋯⋯⋯⋯⋯⋯76表6.22008年京津冀资本要素情况⋯⋯⋯⋯⋯⋯⋯⋯⋯⋯⋯⋯⋯⋯⋯⋯⋯77表6.32009年京津冀技术创新能力比较⋯⋯⋯⋯⋯⋯⋯⋯⋯⋯⋯⋯⋯⋯⋯78表6.4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城市等级分布表⋯⋯⋯⋯⋯⋯⋯⋯⋯⋯⋯⋯⋯82表6.5京津冀地区2001至2010年的GDP(亿元),人均GDP(元)⋯⋯⋯85表6.6京津冀地区主导产业差异比较⋯⋯⋯⋯⋯⋯⋯⋯⋯⋯⋯⋯⋯⋯⋯⋯88表6.7京津地区三次产业梯度系数⋯⋯⋯⋯⋯⋯⋯⋯⋯⋯⋯⋯⋯⋯⋯⋯⋯93表6.8京津地区三次产业梯度差异⋯⋯⋯⋯⋯⋯⋯⋯⋯⋯⋯⋯⋯⋯⋯⋯⋯94表6.9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指标权重⋯⋯⋯⋯⋯⋯⋯⋯⋯⋯⋯⋯⋯⋯⋯⋯⋯96表6.10河北承接能力一级指标体系⋯⋯⋯⋯⋯⋯⋯⋯⋯⋯⋯⋯⋯⋯⋯⋯.97表6.11河北省承接能力2000.2009评估值⋯⋯⋯⋯⋯⋯⋯⋯⋯⋯⋯⋯⋯..98表6.12产业转移交通信息便利性指标权重⋯⋯⋯⋯⋯⋯⋯⋯⋯⋯⋯⋯⋯.99表6.13京津冀交通信息便利性评估值⋯⋯⋯⋯⋯⋯⋯⋯⋯⋯⋯⋯⋯⋯⋯.99表6.14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交通信息便利性程度⋯⋯⋯⋯⋯⋯⋯⋯⋯⋯⋯100表6.15产业转移产业互补性指标权重⋯⋯⋯⋯⋯⋯⋯⋯⋯⋯⋯⋯⋯⋯⋯101表6.16京津冀产业互补性评估值⋯⋯⋯⋯⋯⋯⋯⋯⋯⋯⋯⋯⋯⋯⋯⋯⋯102表6.17河北与京津之间在二产转移中互补性的侧度值⋯⋯⋯⋯⋯⋯⋯⋯103表6.18京津冀地区二次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参数值⋯⋯⋯⋯⋯⋯⋯104 绪论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绪论(1)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总体趋势二战以后,全球大约经历了三次大的国际间产业转移。其中,第一轮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中期,是指美国将钢铁和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西德与日本等国,而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半导体和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轮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6旺80年代,是指日本和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轻工业、纺织业和机电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转移,而日本和西德则开始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细化工、家电产品、汽车制造等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第三轮产业转移则发生在是20世纪90年代,是指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它们则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郑磊,2009)。通过三轮国际产业转移,全球的生产要素配置得到了逐步优化,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市场进一步融合。产业转移对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是其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其全球战略布局、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是其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技术进步和推进经济增长的过程。目前,全球性区域的产业转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整体转移,而众多配套企业则追随这些核心企业的项目布局,形成跟随转移,并在承接过程中“无中生有"地催生新的产业;二是产业转移的区域集中化趋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行业企业基于市场容量、配套能力等向同一地区转移,形成趋同转移,推动承接地产业集群,如(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承接服务业外包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三是企业按产业价值链配置资源,将低端生产环节向资源地转移,将高端决策、研发、营销环节迁入中心城市,形成了分离转移;四是产业转移以高科技化和服务化为发展方向,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内容。(2)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总体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抓住国际间产业转移良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迈入工业化的高级发展阶段,而随着东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和能源等方面的供求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日增,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转移趋势日益明显(杨大庆,2010)。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引导下,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不发不断加快,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路线如图1.1所示。图1-1国内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的实施,我国国内产业转移呈加速趋势并主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转移模式,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模式的逐步转化,产业转移的层次有所提高:二是区域产业转移涵盖到了三次产业的各个方面,产业转移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其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三是企业主导作用加强。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区域投资、价值链布局、分工合作等形式进行战略转移;四是国家政策和区域政策对产业转移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各地“十二五"产业规划出台,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容和方式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3)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和机遇现阶段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尴尬处境主要体现在:第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发展区域中,京津冀产业竞争力比较弱,其原因之一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够,面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竞争态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区2 绪论域产业发展的必需。第二,京津冀区域内部,受合作观念缺乏、行政地位对峙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金融、投资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第三,区域内资源环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迫切需要部必须形成良好的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同时,随着京津冀区域规划的实施和京津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变,标志着京津冀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围绕新形势下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必将为加快京津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4)论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将通过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探析区域产业转移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评价模型并进行定量化测度,对于完善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基于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进行定量化分析,对于提升该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最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以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1.2研究目标和内容1.2.1研究目标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产业转移理论研究架构为指导,探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并建立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模型。最后,以京津冀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为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例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具体问题:(1)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特征和类型、转移路径和过程、发展阶段、转移规律、转移的功能,为研究区域产业转移问题提供了基本分析理论依据。(2)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研究。以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为依据,构建博弈分析模型,对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互动演化关系和竞争合作机制进行初步探索。(3)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模型。以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研究为依据,引入空间知识理论理论,确定影响转移效应各项参数,构建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并对模型所有变量进行定量化测度,为区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域产业转移效应的定量研究提供一般性的定量分析模型和方法。(4)基于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对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提出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实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推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2.2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论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文章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等。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综述介绍了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理论,在国内研究综述方面主要从产业转移主体、产业转移模式、产业转移机制、、区域粘性、产业链、京滓冀产业转移等视角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第三章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这部分主要从理论上阐述了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类型、主要内容、路径与过程实现以及发展阶段。从政府干预、产业集群、梯度推移、阶段演化、协同发展五个方面梳理了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最后提出了区域产业转移的功能实现。第四章区域产业转移机理研究。该部分主要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主要影响因素及产业转移机制。通过建立博弈分析模型探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竞争合作机制,得出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第五章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分析。该部分根据区域产业转移的特征、转移机理和综合协同效应分析,通过考察区域产业承接能力、区域间信息和交通便利性、产业互补性、产业梯度差等参数,构建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模型,进而分析产业转移效应与各种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并给出所有变量定量化测度,为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的定量研究提供一般性的定量分析模型和方法,为实证研究提供分析工具和理论基础。第六章以京津冀为例的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实证分析。该部分在定性分析京津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京滓冀产业发展的条件基础上,利用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评估模型对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定量评估,并从优化投资环境、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构建区域产业价值链、优化发展京津冀都市圈等方面提出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和整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4 绪论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3.1研究方法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系统学、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在充分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归纳总结和演绎预测等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区域间产业转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具体的研究方法以统计分析、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主。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方面,本研究选择部分典型企业为实地调研对象,一方面通过采访等形式来了解政府和企业对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的态度,另一方面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了产业转移各相关主体的关联关系: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面,本文对区域产业转移效应中的承接力、产业梯度差、交通信息便利性以及产业互补性等进行了定量分析,而对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因素,则由于数据的获取能力及产业评估的复杂性,采用规范定性分析方法。1.3.2技术路线本文首先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作了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是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影响因素、转移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对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内涵的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对其进行量化研究。最后,以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及实证研究●/、问f第l章绪论)题提研究背景和意义H研究目标和内容H霎秦畜鋈出分(第2章国内外研究综述)析‘问+上工’L+题产业转移基产业转移主产业转移模区域粘性视产业链重构京津翼产业本理论体方面式与机制角理论转移Jr(第3章区域产业转密的内涵与路径分析)+●工+内容转移类型路径阶段功能特征过程规律实现●上●(第4章区域产业转移的机理研究)5章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模司解IJl上』上◆I决影承产交产问动响机模接业题因制型能梯通业度信互素力息补差●厂第6章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实、\证分析:京津冀产业转移实证研究/1『(第7章结论与展望)图1.2研究技术路线6 国内外研究综述2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跨国公司经营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并根据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现将这些研究成果梳理如下。2.1产业转移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赤松要(1930)的雁行发展模式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利用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主要是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按照一定次序动态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分阶段实现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20世纪后半期依次实现了经济的迅速起飞。雷·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每一种产品都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技术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生产会随着衰退期的来临而丧失竞争优势,从而不得不将产品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由此产生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该理论主要是从技术扩散的角度来阐述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动因和规律。阿瑟·刘易斯(1984)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趋缓,发达国家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丧失了比较优势,从而逐渐将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该理论以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将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演变相结合,较好地解释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规律。小岛清(1978)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先进国家的产业转移应从自身的劣势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根据本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依次转移新的劣势产业。这种产业转移方式不仅有利于产业输出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而且有利于产业输入国产业的合理调整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迅速发展。邓宁(1980)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论)基于对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多种理论的综合考虑,认为企业所拥有所有权优势1、内部化优势2和区位优势3等三种优势兼备,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国际生产综合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1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占有无形资产形成的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2内部化特定优势是跨国公司利用所有权特定优势实现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而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灵。3区位特定优势包括东道国天然具有的要素禀赋优势(诸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和东道国优越的投资环境(诸如健全的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以及优良的基础设施等)。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转变现象。劳尔·普雷维什(1990)基于“中心一外围"理论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视角论”。该理论认为,由于“中心”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对称性导致发展中国家产生巨额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发展本国工业以替代进口工业品,故而进口替代战略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根源。发展中国家视角论吸取了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但却忽略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威尔斯(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适于利用小规模技术来发展小规模的制造业,以此弥补发达国家在小规模产品市场投资的空缺,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小规模技术产业的对外转移。拉奥(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若能在对外投资中较好实现技术的地方化,即根据当地实际适时作出技术调整以满足当地需求,跨国公司就会在对外投资中获取较强的竞争优势,顺利实现对外产业转移。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1990)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够在不断升级本国产业的基础上,依次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实现对外产业转移的升级,并最终将对外投资指向发达国国家。这三种理论从局部创新的角度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小泽辉智(1992)的“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利用本国比较优势为基础,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将本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与对外投资充分融合,着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数量和质量。该理论基于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而提出的,对发展中国家借助国际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起飞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2产业转移主体方面的研究卢根鑫(1997)认为,由国际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形成的重合产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而商品生产技术构成的相似性与价值构成的相异性则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魏后凯(2003)指出区际产业转移不仅是企业与转入区、转出区两地政府间动态博弈的过程,也是各地方政府之间环境竞争的过程。朱华友等(2008)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研究了产业转移的集群路径和动因。该文以浙江省为例,指出产业转移的集群路径分为:跨国公司转移带动、龙头企业迁移带动、制造业生产外包形成和工业园区建立形成四种路径;并指出产业转移的集群化动因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规模经济与外部效应、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和创新能力增强。这对于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提高产业 国内外研究综述转移的水平和质量具有启发。此外,刘辉煌等(1999)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向: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区域内部化、转移方式多元化、跨国公司成为转移主体。吴伟萍(2003)结合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提出广东应从产业发展环境的培育、引资渠道的创新、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及技术创新体系的培育等方面采取措旌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李佐军(2006)指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呈现出“以东部为主,向中西部延伸”的趋势,而东部外商到西部再投资则成为西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上述文章从国家、区域或跨国公司等不同主体的角度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产业转移的原因、规律、变化趋势及经济效应等方面获得有益的结论,有助于发挥不同主体在推进产业转移中的作用。2.3产业转移模式与机制方面的研究曹荣庆(2002)将区域间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模式分为六种:整体迁移型、商品输出型、市场拓展型、资本输出型、产业关联型和人才联合型。曹荣庆(2002)指出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沿商品输出、市场拓展、资本输出和人才联合的路径不断向前推进。刘新荣(2007)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内部政府、企业与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城市群存在相似协同发展、差异协同发展、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三种模式。曹慧平(2010)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问题。文章通过对比发现,以FDI为主、服务外包为辅的产业承接模式制约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而印度以服务外包为主、FDI为辅的产业承接模式则造成印度制造业发展滞后,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兼顾吸引FDI和服务外包,使外商投资中制造业与服务业比例趋于合理,并通过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刘满平(2004)基于区域产业梯度的视角研究了“泛珠江"产业转移机制的构建。文章从总体产业结构梯度和三次产业梯度四个方面分析了“泛珠江”地区各省存在的产业梯度,并从政府、企业和产业转移途径三个角度探讨了区际产业转移机制的构建。其中,政府搭建产业转移平台,企业为产业转移主体,生产要素是载体,而城市化则是区际产业转移的路径,这一思路对于区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国家或区域之间的经济、制度等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产业转移模式。以上对产业转移模式与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不同国家或区域的产业转移环境,依据相应条件选择正确的产业转移模式和机制。9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4区域粘性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罗浩(2003)基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出发,探讨了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问题,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导致沿海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实际工资增长缓慢,而实际工资成本增长的缓慢又导致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迟滞。吴汉嵩(2009)指出,之所以未出现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大规模产业转移,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区域产业转移粘性,主要表现为东部劳动力成本依然较低、产业已成集群化,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化程度低及投资环境差。张存菊、苗建军(2010)以江苏省为例,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粘性主要受沉没成本和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影响,而最主要因素则是沉没成本而非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康必定(2010)以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战略为例,提出从产业和空间两方面入手克服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从产业方面来说,一是提升“存量产业”,优化调整传统优势产业:二是扩大“增量产业”,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新兴产业产业为后续来承接产业转移;从空间方面来说,就是通过整合城市资源配置,优化空间布局,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2.5产业转移与产业链重构方面的研究胡兴华(2004)指出价值链增值空间、集群创新空间和溢出效应与知识产权优势是现代化价值链的重要表现,对于我国在国际产业承接中优化制造业价值链结构,提高国际产业转移承接质量,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具有指导意义。张少军(2009)探讨了全球价值链模式下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在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贸易摩擦增加等因素使东部沿海产业开始向外转移的背景下,我国应利用现有优势积极构建国内价值链(NationalValueChain,NVC),使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GVC,GlobalValueChain)相结合,推动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李娅(2010)通过构建一个两区域、三部门的产业分工模型,研究了产业链跨区域分工模式。文章认为,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是国际产业链分工模式在国内的延伸,而产业链跨区域分工机制建立在区域间发展差异、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的基础上。上述研究对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中西大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链的建立,而对于区域内部如长三角、京津冀地区,这种区域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构建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而这对于优化小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增强区域整体产业10 国内外研究综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6京津冀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戴宏伟等(2004)研究了“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首次把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与京津冀产业发展相结合。文章指出,京津冀深层次产业分工与协作水平较低以及北京经济辐射力较弱,导致京津冀经济圈与珠三角、长三角较高水平的区域协作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并在分析京津冀各自三次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指出产业转移是“大北京”经济圈协作与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纪良纲、陈晓国(2004)对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与错位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异构化和同构化两种模式的角度提出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路径,即在环京津地区与京津实现垂直分工,使产业结构向异构化方向发展;在冀中南地区建立环省会产业带,与京津实现水平分工,使产业结构向同构化方向发展,通过异构化和同构化产业转移两种路径实现河北与京津产业的错位发展。穆岩(2007)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文章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环渤海区产业结构趋同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环渤海地区传统资源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发展,故应从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扩大服务业开放程度、实施产业双向转移等方面促进环渤海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孙玉娟等(2007)对河北省产业转移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了探讨。文章在分析河北的环京津区位优势、港口群交通优势、港口工业优势及其面临的外部挑战的基础上,较早地提出河北应借助京津冀都市圈的契机,加快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臧学英、于明言(20LO)探讨了京津冀如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对接和合作。文章指出,面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的新机遇,京津冀可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现代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对接合作;而新兴战略产业的合作机制的构建应从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合作、完善京津冀产业链、实现产业错位发展、掌握自主知识权与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相结合等方面入手。总的来说,上述文章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研究多集中于梯度转移、错位分工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而对于如何优化京津冀外商投资结构(制造业与服务业投资比例趋于合理化),优化产业链布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区际产业转移相结合,产业转移如何更好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相结合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均相对较少,亟待深入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7国内外研究评述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产业转移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大多数是从定性角度来分析的,定量分析极少;更没有系统的分析产业如何转移,转移机制,转移中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转移后的效应如何等问题;有关产业区域转移理论都将产业区域转移主体定位于转移地,对承接地的分析仅仅局限于承接转移对策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如何才能形成区域间产业转移互补机制方面的系统结论。因此,本文重点全面系统的分析区域产业转移基本理论分析框架、转移内在机理等理论。同时,定量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为产业转移提供微观理论依据,也为实证研究奠定定量化基础。由此可见,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分析;由注重定性研究转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转向国际产业转移对某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由单项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内产业转移转向综合考虑国内外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区域产业转移条件影响研究院和和综合协同效应评估已成为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趋势,为此,本文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区域内产业转移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转移机理以及对转移效应进行定量测度在国内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2 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3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本节尝试以经济聚集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发展层面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特征、过程和路径、规律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笔者所构建的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框架如下。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0◆区域产业转移内涵区域产业转移规律转移路径与过程控制区域产业转移功能上◆士上◆‘◆J山‘了转协政梯产阶区直产价和创移同府度业段域接业值过内特类发干转集演分投集链程谐新图发功容征型展预移群化工资群布展能图3—1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框架3.1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内涵分析3.1.1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界定区域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呈现的一种经济现象,通常被视为区域间经济联系的重要特征,与区域经济演化进程长期相依并行发展。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现代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已备受关注。传统区域产业转移主要指一国内部的产业转移现象,但随着全球化与区域的研究进展,跨越国界和省界的各级各类经济聚集区之间产业转移呈现出了快速蔓延之势(谢代银,2008;王楠,2009)。因此,本文将以经济地理学、社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基础理论,对区域产业转移定义为:在区域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的经济环境条件下,以物质生产资料、知识与技术、货币与人力资本及文化等为产业转移内容,按照本区域优势原则,通过区域直接投资、区域分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工、区域贸易合作、产业扩张、战略布局、技术转移、产业集群、价值链布局、以及局部业务外包等方式,以时间和空间为转移维度,动态的将转移对象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承接方,以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经济时空演化过程。针对本文提出的区域产业转移定义,作如下详尽分析:(1)区域产业转移基本条件区域产业转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区域之问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和各类要素转移流动的可能性。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会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较发达地区,当较发达地区有了更高级别的产业类型后,不发达地区往往就可以成为发达地区“较落后产业”的承接地;而产业转移则需要转出区和承接区之间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2)区域产业转移内容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容,既包括原材料和设备等物质要素,也包括制度和企业文化等非物质要素。各类要素的表现作用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3)区域产业转移原则每个国家和区域在选择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转移方或者承接方自身的内外等综合比较优势,避免劣势产业,即为“取之糟粕,留其精华”的原则,产业转移和承接都应当一切以综合比较优势原则为准绳,以获得区域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推进本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的。(4)区域产业转移方式区域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区域直接投资、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产业扩张、战略布局、技术转移、产业集群、价值链布局、以及局部业务外包等方式,相对应的承接方式也多样,但是,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具体分析如表3.1所示。表3.1区域产业转移方式与承接方式转移方式承接方式区域直接投资吸纳性和积极性承接区域分工选择性承接区域合作利益共享性承接产业扩张预测性承接战略布局瞄准性承接技术转移选择性承接产业集群关键环节承接价值链布局分工性承接局部业务外包分工性承接和选择性承接14 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5)区域产业转移时空维度区域产业转移具有时空特征,如图3-2所示。面向时间维度,当前我国产业正处在升级、优化与转移的关键时期,其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凸现周期性回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高增长产业如今已濒临衰退,如今新兴产业正以高态势集结,未真正发挥其竞争优势,因此,正处于出现高增长产业的转换缺口。依经济地理学理论,面向空间维度,经济腾飞需以龙头或者核心地区为引擎,带动周边区域,且需要多阶段性地“龙头"和“引擎”,例如中国事先发展东南沿海,带动中西部产业发展。八、0次?≮、‰∥X一。20世纪50年代:.j美欧国家冉日与实簋产业生产蛀转罄一。60年代末:.』欧美、日韩冉台湾、看港、董加竣亚洲四小龙实蓝产业转奢≯。20世纪80年代:一欧、美~日孤亚洲四小龙自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礴海地区的产业转g一‘2008-2011年:。我国沿海地区冉中西畜地区、东北地区转移,同时有冉.目边莲南、马来西重等国家转善趋势+j图3—2区域产业转移时空维度(6)区域产业转移目标区域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使得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目标是使得转移双方产生要素互动、技术溢出、关联带动、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效应。依此为基准,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伟目标。3.1.2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生产资料为主的各类要素,也包括技术、知识、文化、社会资本等各类非物质要素,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表现出转移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在转移过程中,区域经济要素的转移常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空间上更多地表现为经济要素的积聚过程:而转移方向承接方流动,即为扩散过程,如图3-3所示。(||≮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3—3区域产业转移内容和要素(1)产业资源转移1)人力资源—一劳动力劳动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拥有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水平和健康状况)的总和的劳动适龄人口。根据我国劳动就业制度规定,男的年满18岁到60岁,女的年满18岁到55岁,都列为劳动力资源。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关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五十年代,刘易斯(Lewis,1954)就曾观察到,不发达国家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为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模型,即,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会日趋减少;而当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实现完全转移,二元经济现象也就随之消失了。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向现代部门转移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产业转移初级阶段图3—4区域人力资本转移阶段框架16 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2)货币资本资源生产要素的累积会使得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边际收发生益变化,并在产业发展中表现为一个资本不断替代劳动的过程(智库百科)40在劳动、资本和技术等诸多生产要素中,货币资本始终是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而通过区域投融资环境的优化,则会吸引大量的货币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并进而保障区域产业转移的持续和健康发展(王楠,2009)。厂———————叫区域产业转移卜|—————_{———————————]广——————————]兰望:辈兰!兰竺!辈兰兰皇髓童皇皇拥钿货币资本进入恶I1货币资本流出货币资本进入低!货币资本流出投资、融资环境图3—5货币资本资源和产业转移3)基本物质资源物质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的总和,其中,既包括土地、森林、河流和矿藏等各种自然资源,也包括能源、机器和厂房等资本品投入。(2)技术与知识转移1)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转移方向承接方传递的过程,并以承接方拿到该技术为终点,技术转移不仅取决于技术流动差异性,还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积累状况等。具体而言,技术转移是指转移方通过各种方式将其拥有的生产、销售、管理技术以及有关的权利转移给承接方的行为(黄静波,2005)。区域产业转移过程形成区域之间技术的依赖性,技术流动性将会影响到产业4智库百科,货币资本化。hap-J/wild.mbalib.conYwild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转移。通过技术转移能够改变产业间技术差距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改变产业结构等,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丁焕峰,2006),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产业转移的深化与发展。图3—6技术转移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路径2)知识转移在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伴随生产要素、人力资本要素、技术等转移的过程,也会相应地产生知识的转移,知识扩散的途径可以分为产业链内知识扩散和区域问知识扩散。其中,产业链内知识扩散主要是针对知识生产而言,是指知识在同属某产业链的企业之间的扩散,如,在产业链中的上游企业具有知识存量丰富且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的特点,而下游企业具有知识存量欠丰富隐性知识少于显性知识的特点,因此,产业链中知识转移会遵循“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的结构循环(韩青和贾建峰等,2007;孙明,2009);而区域内知识扩散是指,区域内知识扩散会影响到区域内经济体相互作用过程,并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图3—7区域内知识扩散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3)社会资本转移一般都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网络结构或关系结构,都强调信任。网络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都认同网络结构为行为主体获取资源提供便利。Adler&Kwon(2002)则将社会资本区分为桥梁型社会资本和联系型社会资等两种形式,其中,桥梁型社会资本着眼于个体的外部网络分析,而联系型社会资本强调集体成员的内部联系特征(张晨芝,2009)。王卫东(2006)则采用网络规模、网络成员的I—SEI均值、网络密度、网络成员中的最高I-SEI、网络成员中最高I—SEI和最低I—SEI的差、网络成员包含的职业类型数和单位类型数等七个观测指标,来测量个人层次上的社会网络资本总量。3.1.3区域产业转移的特征区域产业转移具有一般产业转移的综合性、层次性、梯度性、同向性和双向性的特征,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其更具有区域层次复杂性、关联畅通性、形式多样性以及阶段发展等重要特征(王楠,2009)。其中,区域产业转移的层次复杂性是指,区域产业转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分别表现为世界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一国内部不同经济区之间的关系;区域产业转移的关联畅通性是指,发生在在同一经济地域内的产业转移,其产业转移规模大而且转移质量较高;但发生在不同经济地域之间的产业转移,由于产业政策和政治体制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制约,会使区域产业转移的规模偏小,并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因此,区域产业转移的关联畅通性决定产业转移的规模与质量;区域产业转移的形式多样性是指,随着区域产业转移内容的动态演变,转移形式不断多样化;而区域产业转移的阶段发展性是指,在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转移内容也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一资本密集型一技术密集型一混合型的阶段性特征。3.1.4区域产业转移的类型从行政区经济角度分析,区域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间和区域内发生的产业转移,并存在规模大小、转移等级和产业层次之分,如图3-8所示。19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3—8区域产业转移两种类型划分(1)区域间产业转移区域间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产业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的转移现象。区域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间的产业转移,跨边界次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国家内部不同经济区之间的产业转移等三个层次。图3—9区域间产业转移类型发达国家i7、、L———————一:劳动密集型谋求更低经营成本一:产业成本高昂追逐更高经营回报一一一·--■—’口、、⋯⋯⋯⋯⋯一塑杰⋯⋯⋯⋯⋯⋯⋯一,,,7一⋯⋯⋯⋯一泵酾i⋯⋯⋯⋯⋯⋯⋯~、、工业经济总量小扩大工业经济规模⋯-.'现代化部门少引进现代工业部门、、,.........................—.—.....—.................—..........。............................,,图3—10国际间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成为向外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新兴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梯度国家。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产业转移已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和 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发展中国家之间(戴宏伟,2007年)。(2)域内产业转移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某一层次的经济地域内部的产业转移现象。如图3一11,域内产业转移主要包括国家内部产业转移,跨边界次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各级各类经济区内部产业转移三个层次的产业转移。图3—1l域内产业转移类型3.2区域产业转移发展阶段和规律3。2.1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按照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产业结构一般会依历经六个不同阶段(刘桂菊,2005;卓锰刚,2008):其中,第一阶段是经济水平处于不发达阶段,此时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区域的总体生产效率很低:第二阶段是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开始向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但工业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为主;第三阶段是重化工业阶段,在该阶段制造业的重型化特征明显,资本密集型产业获得更快的发展;第四阶段为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该阶段第三产业开始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在该发展阶段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阔的快速发展;第六阶段则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模式,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逐步开始在经济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3.2.2区域产业转移的演化规律(1)政府干预规律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府干预表现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为了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克服市场缺陷或不完善、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而制定的有关产业未来发展的一切政策和法令的总和,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政策方面。凯恩斯的《就业、21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被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最早理论基础,虽然凯恩斯在总体上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是一个有效的机制,但他更为强调的是只有扩大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才能保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陈殿阁等,2004年)。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可以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三大类型(吴同兴,2002)。当政府本身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因此政府干预有一个度的限制,超过这个度的过多干预只能引起产业结构的混乱。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理解和确定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作用的合理边界,并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市场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产业发展问题,必须由政府来加以干预和调节,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综合配置最优化和交易成本最小化(文永明,2004)。(2)梯度推移规律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呈现出梯度推进特征,即,一般遵循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原则,而且这种梯度转移还是一种基于“技术差距”原则的顺次转移。从产业转移方来看,由于其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已不能再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向外转移这些产业就变成了一种必然;而其仍极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由于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无论从竞争还是盈利的角度都不会愿意把这些产业转移出去,失去巨大利润并为自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刘栋,2008)。从产业吸收方来看,受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或技术储备约束,也只能从双方差距最小而自身又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承接开始,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戴宏伟等,2003)。由于产业转移吸收地受到诸如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所以转移的产业在技术上需要有适度差距的才是可转移的。(3)产业集群规律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转移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中共锦州市委党校课题组,2010)。产业集群程度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其实质就是企业基于竞争合作关系,围绕在一定地区空间范围内形成某种产品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区域产业转移通过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提高规模效应,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产业集群,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方面形成竞争优势,提高其他企业进入壁垒。在区域产业转移中,转出方或承接方基于企业“理性人”的思维,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围绕某一区域或以形成产业规模或以整合产业链为目的,以企业为核心,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金融投资、区域文化、管理服务体制方面积极推进纵向一体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美国“硅谷”、中国“小商品”制造区、 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形成的产业集群,无论是从规模效应或投资吸引力方面还是自主创新方面都取得很好实践效果。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它已经成为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4)阶段演化规律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特定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创新发展阶段、成熟发展阶段和标准化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一般情况下,创新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始于发达区域,经过若干年的生产和出口,创新产业(产品)便进人了生命周期的晚期阶段,其生产和出口基地就随之转移到欠发达区域。具体而言,在产业的创新发展阶段,技术上的垄断性和产品的差别化是形成比较优势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产品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具有产品附加值高、市场规模小但需求价格弹性低等特点,因此,企业生产区位的选择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并不高;而在产业的成熟发展阶段,由于新的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规模开始扩张而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开始提高,由于企业创新性的技术投入开始减少,而用于市场销售和企业管理的投入不断增加,同时,熟练的劳动力投入在降低生产成本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的区位选择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愈高;在产业(产品)标准化阶段,市场参与者众多,低成本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通过合理的区位选择优化企业在市场和生产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成为企业在行业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往往会将产品制造环节完全转移向欠发达地区,而只在发达地区保留市场拓展飞职能。(5)协同发展规律区域经济是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体。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区域的各子区域与经济组织之间协同与共生,自组织一体化形成高效协调有序化的系统。其发展规律是包括有统一的联合或合作发展目标与规划;区域内有高度的协调性,形成统一市场,各要素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具有规范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与外部系统有效对接与还互动。的从国际方面看,目前已形成若干个区域协同发展经济板块,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元经济区以及中国与东南亚lO国自由贸易区(东南亚联盟),中国也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协同发展区域。3.3区域产业转移的路径与过程3.3.1区域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区域产业转移路径是指产业转移客体(包括产业、产品和价值链环节)从转移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转换到承接区所经过的途径或所使用的方法。(1)跨区域直接投资投资,一般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经济主体通过货币或者某种资源经营某一事业过程中预前垫付,希望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方式复杂多样,是角度不同投资形式各异,如表3-2所示。表3.2投资方式分类角度方式表述指投资者直接开厂设店从事经营,或者投资购买企业相当数直接投资量的股份,从而对该企业具有经营上的控制权的投资方式。运动方式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或公司股票等,间接投资各种有价证券,以预期获取一定收益的投资,由于其投资形式主要是购买各种各样的有价证券,因此也被称为证券投资。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政府投资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企业投资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主体个人投资以自然人身份从事股票买卖的投资者。经济主体联手投资某一事业,各主体可以参股形式注入货币联合投资或者资源等。国内投资国内投资者对本国某一区域的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投资对象本转移。一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国际投资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机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区域产业转移路径之一就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它是指企业直接到其他区域进行投资设厂、生产和销售。直接投资能够使欠发达地区迅速积累资金,从而为该区域的经济起飞创造有利条件。(2)产业集聚全球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空间配置日益呈现出生产分散化的产业转移趋势,产业发展在空间上是一种“分散的集中",产业转移具有的扩散、辐射、加速效应规律,提供了产业分工重组和扩散转移的机遇(朱华友等,2008)。其表现形式有:跨国公司转移带动集群形成,通过龙头企业的迁移带动形成集聚、制造业中外包形成集聚,承接方工业园区建立带动产业集聚等。一般而言,一旦在某一区域形成规模,其上下游企业就会围绕关键环节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布局,就会形成产业集群式的转移。(3)价值链布局价值链是指企业活动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具体分布于从原材料收集到最终消费品形成的全部过程中,这一概念是由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与产业内分工的深化和生产迂回 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程度的加强相伴随的,是产业价值链的裂变和细化。而由于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其技术密集程度不同会导致其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价值链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的拆分可以进一步提高产业与当地的资源禀赋适应性。(4)区域分工与合约路径区域分工是指地区经济的专门化,即某个地区内的产业随着分工的逐步加深,其他的区域经济职能逐步分离出去,由其他专业化地区承担,与分工相对应的中间产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不断出现集中,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形成规模经济。分工化是影响区际贸易格局演就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引导产业转移、层次演进的重要指标。例如当前全球生产制造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成倍增长,低端加工环节面I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资源和劳动力的廉价参与区域分工和产业转移,将面临较大风险和困难。合约路径是某个产业以合同生产、许可经营、技术协议、贴牌生产、外包等形式向某个区域转移。其过程一般为转移方向承接方发出合约,承接方接受合约进行分工安排生产或经营。合约路径实际上是形成区域分工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区域产业转移的新路径。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3.2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控制要素流动企业迁移图3—12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实现资料来源:陈蕊.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调控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如图3-12所示,区域产业转移是转移方推力和承接方拉力构成合力作用下,在区域生产要素资源或者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以劳动力、知识、技术、资本及产品等作为转移内容,在某一时刻开始,转移方和承接方在固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出现了异质发展,即在本地区出现非均衡发展现状。由此,以区域市场主体企业为载体,以其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驱动下,积极寻找利润最大化区位。转移方中的A企业通过区域直接投资、区域分工、区域贸易合作、产业扩张、战略布局、技术转移、产业集群、价值链布局、以及局部业务外包等方式,将部分生产环节以时间和空间为转移维度迁移到承接方,且这种转移不仅可力]l一]拉一『一书I丫移转业产 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与路径分析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且可在双方区域内综合布局企业生产能力,继而优化了要素资源整合配置。在这种市场经济活动下,B企业很快意识到来自同一行业的竞争压力,驱使它也要积极应对,使得企业B做出了与企业A同方向的再区位决策,即将企业迁移至承接方。于是,处在同一价值链上的千万个企业做出同样决策,使得产业链转移成为可能,最终为了实现企业的外部性利润,产业链上的企业集聚于承接方。经过时间的推移,产业在转移方逐渐退出市场,成为承接方的主导产业。最终,达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另外,转移方与承接方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产业转移具有“双向性”(戴宏伟,2006)。3.3.3区域产业转移的功能实现(1)区域产业和谐发展功能产业和谐发展是区域经济演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又要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剑飞,张学江,2009)。(2)区域产业转移创新功能产业转移体现了生产要素和产业条件在空间或技术结构上的重新整合,其本质就是创新。区域产业转移使产业创新功能得以实现,主要体现在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产业自主创新五个方面(徐从才,原小能,2004;张婷婷,2009)。其中,管理创新(ManagementInnovation)的概念,是由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首次提出的,它是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把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等管理要素,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知识创新是指,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变革以及它们与工业化的融合,开始使企业对自然资源和生产设备的依赖程度降低,而对市场信息的便捷性和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技术的知识融合成为了产业融合的一大趋势。技术创新是指,在企业在创业初期会充分利用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在小的区位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而在生产技术趋于成熟时,则会通过在需求类型相接近的区域的直接投资扩大市场份额;当该企业的技术优势完全消失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会引导企业将产品生产完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市场创新是指,以产品销售为基础的价值链环节的整合、配套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27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而自主创新则是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造等几个阶段的市场参与方式的有序演化,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3.4小结本章从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容、特征、类型三个方面界定了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从政府干预、产业集群、梯度推移、阶段演化、协同发展五个方面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从跨区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价值链布局、区域分工与合约路径四个方面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的路径,从转出区的推力和承接区的拉力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最后提出区域产业转移的功能实现,从而构建了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合作机理分析4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合作机理分析区域产业转移无论对转移方还是承接方而言,产业转移后均能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本章首先从政府政策引导,经济发展差异、结构调整以及主体利益驱动等视角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在充分剖析产业转移内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合作机理,进而确保其产业转移功能的实现。其机理架构如图4一l所示。外韶影响因素政策环境经宏观动因中观动因徽观动因区域产业转移内外影响因素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合作机制产业转移动因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空间区位条件区域资源条件转移成本因素文化差异程度区域市场发展程度内部影响因素图4一l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理4.1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区域产业转移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其转移动因包括:宏观角度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中观角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角度转移双方的利益驱动等。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1.1政府政策引导图4—2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一般而言,因为一国内部的资本和劳动力流程难易程度低于国际间的生产要素流动程度,因地一国政府对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的控制力度会弱于其对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控制力度。但由于路径依赖效应的存在,因此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产业布局引导机制开始逐步形成,但我国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效应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依然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4.1.2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范畴,从横向看,它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从纵向看,它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调整和升级,致使各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区域产业发生转移现象。因此,经济发展差异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现象,也是产业转移发生的一个基础动因。4.1.3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产业级差是产业转移发生的基础条件。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各国的产业结构依次历经了从资源密集型产业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一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有序转移过程。现实中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各国与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产业结构差异。而 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合作机理分析伴随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将会进一步高级化,从而引起产业向次级发达国家转移,次级发达国家则会进一步将本国低一级的产业向较不发达的国家转移。以此类推,产业转移现象就会在国家或地区间不停地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正是各国或地区技术升级、经济发展的过程(崔海潮,2009年)。4.1.4主体利益驱动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是转移主体间的利益最大化,产业利益级差是产业转移的直接动力。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企业主体的根本动机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那么,作为产业转移主体的企业在区域间的转移、流动也正是出于对利润的追逐。因此,区域产业间存在“利润差”或者说是存在产业利益差是产业转移的直接动力。所以,在开放式区域经济系统中,产业究竟向哪个区域转移,取决于产业转移相互比较中的利益导向,而这个利益导向来自于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利益差比较(崔海潮,2009年)。。4.2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区域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众多,有不同地分类方法。本文将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一种是起主导作用的内部环境因素,一种是起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外部环境因素。其中,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政府的合理干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产业转移的顺利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和对外开放地区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经济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全国经济整体上实现了持续地高速增长。而空间区位条件、区域资源条件、转移成本因素、文化差异程度和区域市场发展程度等五个因素是主要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其中,区位环境因素对于区域化产业转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区域运输成本、市场容量以及基础设施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区域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进而影响区际产业转移;转移成本因素是指伴随城市化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加强,产业转出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成本增加、市场萎缩、资源环境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文化差异程度是指由于文差异,使不同的群体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体现在成员之间的观念上、对经济发展、产业选择上会有差别,从在区域化产业转移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区域市场发展程度是指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合理产业分工的形成和产业在区域之间进行转移。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3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合作机制的博弈主体与分析方法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是转移主体间的利益最大化,产业利益级差是产业转移的直接动力。经济学的“理性人刀假设认为,企业主体的根本动机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然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使得各自利益最大,现代经济对策中明确表述,只有各参与主体共同合作,才能达到“共赢’’且利益最大。因此,本节在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博弈论分析力从定量化角度,剖析区域产业转移中主体之间竞争合作机制形成的机理。4.3.1产业转移的博弈主体国际产业转移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向转移,区域间产业转移指的是一国之内不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其互动关系表现为多种形式。为使研究问题简化,假设产业转移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产业转出区域为C,发展中国家存在两个产业承接区域A、B,则A、B、C三个区域间存在博弈关系。4.3.2产业转移的博弈策略国外区域C与国内区域(A或B)间的博弈,主要是指C区域与A或B区域之间由于彼此的产业梯度差而发生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自所能够获得利益的比较,对各自获得利益满意与否,使得前者可以选择“转移”或“不转移”,而后者可以选择“承接’’或“不承接弦。A区域与B区域都处于相对低产业梯度区域,对于高产业梯度C区域的产业转移,都会有承接的意愿,两个区域基于各自承接产业转移竞争的利益比较分析,都可以选择“承接"和“不承接"产业转移。4.3.3产业转移的博弈方法产业转移在时间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具有重复和演化的特性。因此,博弈模型中我们假设A、B、C三类区域作为产业转移的主体,其群体理性是有限理性,博弈双方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而是经过重复博弈寻找最优策略。有限理性意味着部分博弈方不采用完全理性博弈的均衡策略,并且均衡是不断调整和改进的,模型分析的核心不是选择最优策略,而是调整的过程和趋势,核心是32 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合作机理分析寻找稳定策略(ESS)。由此,模型选择有限理性下重复进化博弈分析方法(罗义,2010)。4.4区域产业转移合作机制的博弈过程分析4.4.1对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博弈分析以A区域为例,假设从国外区域C在进行产业转移至区域么时,可以得到人力资源日(包括劳动力和智力资源)、自然资源Ⅳ(包括矿产资源及土地)等:c区域产业转移与彳区域的沟通成本为q。区域彳承接c区域的产业转移时,得到资本K、技术和管理知识M,彳区域承接c区域产业转移的沟通成本为G。由于工业生产会对环境带来影响,所以产业转移承接地彳区域会承担环境成本P,相对区域C会得到环境收益尸,同时要承担一定环保成本■。Cz为c区域不进行产业转移时使用本区域内人力和自然要素的成本,C·为彳区域不承接产业转移时使用本区域内资本和技术、管理要素时的成本。区域C和区域彳博弈支付矩阵如下:表4-1区域A和C的博弈支付矩阵C区域承接A区域不承接假设区域A中个体选择“承接”的概,-;Ox(o≤工s1),则选择“不承接,,的概率为l-J:同样,区域C中个体选择“转移"的概率为y(0sY≤1),则其选择“不转移”的概率为】-Y。当区域A选择“承接’’时,其期望支付为:Ell=y(K+肘一Ⅳ一尸一C3)+(1一J,)(一C3一C4)=y(K+M—N—P+C4)一C3一C4f,d一1、当区域A选择“不承接”时,其期望支付为:E12=y(一Cj)+(1一y)(一c4)=一C4(4-2)所以区域A的平均支付为: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Elt=xEll+(1一x)E12=xD,(r+M—N一尸+C4)一C3】一C4(4—3)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区域A的复制动态方程为:d,/d,=x(Ell—El,)=x(x—1)【C3一(足+M—N—P+C4)y】=F(x)=0F’(x)=(2x—1)【C3一(K+M一Ⅳ一P+C4)y】(4—4)根据该动态方程,如果y2C3/僻+M—N—P+C4),FG)始终为0,那就意味着所有了水平都是稳定状态,又因为o≤Y≤1,得到o≤c3≤K+M—N—P+C4。如果y≠C3/僻+M—N—P+C4),则工;o和工:l是两个稳定状态。其中Y>C3/(K+M—N—P+C4)时,F-(1)o,J:1是稳定点ESS;当yo,F’(o)cl/∞+尸+Ⅳ一C5+c2)时,FI(1)o,J,=1是稳定点ESS;当xo,F’(o)0,进而可以得到上述两个群体类型比例变化复制动态的关系,在以两个比例(x和y)为坐标的坐标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如图4—4所示: 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合作机理分析图4—4国内区域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根据图中箭头方向,本博弈的ESS是(工=1,Y20)和(工=0,Y51)。当初始情况落在1区域时会收敛到进化稳定策略(J=0,Y21),即博弈方A位置群体都采用“不承接’’策略,博弈方B位置群体都采用“承接”策略。当初始情况落在4区域时会收敛到进化稳定策略(工=1,Y20),即博弈方A位置群体都采用“承接’’策略,博弈方B位置群体都采用“不承接”策略。当初始情况落在2和3两个区域时,将最终收敛到进化稳定策略(x=1,Y20)或(工=0,Y21)。这意味着在初始产业梯度相同的两个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最终将演化为(承接,不承接)和(不承接,承接)两种稳定策略。当a值变大时,Y值变大,b值变小,z值也变小,4区域面积变大,同理意味着群体区域A、B中单个个体初始选择更多地落在了4区域,即选择了(承接,不承接);同时,落在2、3区域的初始选择更可能收敛进化到为稳定均衡策略(承接,不承接),即当区域A承接产业转移成功的概率越大时,竞争区域B选择“承接"的概率就越小,b值变化同理。这也说明即区域一旦处于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地位,就会挤压竞争区域的承接产业转移空间甚至逼迫其它竞争区域放弃与其竞争。该结论解释了产业梯度相同或相近区域间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竞争问题。为了在竞争中承接产业转移成功的概率变大,假设概率仅与产业承接竞争区域给产业转移区域“报价"相关,“报价"越低,成功概率越大。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A、B两区域面对相近层次的产业,必然都会选择“承接",由于信息的充分,对手区域的“报价”都会为己方所知,进而引发恶性竞争,为承接外来产业而竞相压低“报价",促使“报价”的边际收益趋于成本点,小于该点时,双方又都会选择“不承接’’。由于两个区域处于相同产业梯度,其内部自身因素作用难以改变恶性竞争的局面。这时,外部因素就成为建立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优势的重要条件,如上一级政府对某个区域实行特殊的政策优惠,区域优化自身的投资环境,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软条件"等,这些外部条件的优势,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使优37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势区域相对于竞争区域给予产业转移区域更低的“报价”,往往会使转移方优先考虑在该区域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在产业转移中,信息的充分往往是一种完美状态,现实中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所以,当对方不知道自己承接产业转移信息或不清楚自己“报价"时,区域本身积极地和国外高产业梯度区域沟通,往往就可以通过优先接触和优先“报价’’占得优势,从而促成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4.4.3考虑外部因素的国内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博弈分析在下面模型中,我们引入外部因素,从而确定产业转移的优先发生区域。假设区域A得到了国家的政策优惠,从而成为产业转移优势承接区域,当区域A承接产业转移时,区域B虽然也有承接的意愿,但转移方会优先选择区域A,模型博弈支付矩阵如下:表4-3外部因素条件下国内区域A和B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承接A不承接B承接不承接K+M—N—P—C3K+M—N—P—C3一C广C3一Ct—C4一C4K+M—N—P—C3一C4假设区域A中个体选择“承接"的概率为工(os工s1),则选择“不承接"的概率为(I一工),同样,区域B中个体选择“承接,,的概率为y(0≤Y≤1),则其选择“不承接"的概率为(1一Y)。重复模型1的计算过程,得到上述两个群体类型比例变化复制动态的关系,在以两个比例(X和Y)为坐标的坐标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如图4—5所示: 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合作机理分析Y1y0x1X图4—5外部因素条件下国内区域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根据图中箭头方向,本博弈的ESS是(工=1,Y2o)和(了=1,Y。1),优势区域A总是选择“承接"。当初始情况落在1区域时,会收敛到进化稳定策略(工=1,Y21),即博弈方A和B均采取“承接”策略;当初始情况落在2区域时会收敛到进化稳定策略(工=1,Y20),即博弈方A采取“承接"策略,博弈方B采取“不承接”策略。同样,在本博弈中,由于区域A和区域B是有限理性的群体,其选择“承接”和“不承接"的概率可以认为是在(0,1)上的均匀分布,1、2区域的面积就代表了初始情况落在各区域的概率,l、2区域面积大小又取决于X的大小。这意味着,只要初始情况落在了区域2,则A、B两区域中单个个体初始选择即为(承接,不承接),也就是说,只要2区域足够大,区域A就可以承接大部分甚至全部产业转移。x=l—C3(K+M—N—P+C4),分析下列函数因子:当b变小时,x变大,即当转移方和承接方在产业转移时的沟通成本降低时,区域A有更小的概率承接全部产业转移。假设C·、K、M的值不变,当区域A作为优势区域相对于竞争区域给予产业转移区域更低的“报价"时,我们也可以认为C区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即N、P变大,从而J变小,区域A作为优势区域可以更大的概率承接产业转移,当J够小时,区域A甚至可以“垄断”产业转移的承接。因此,外部因素可以使区域A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优势变大。当这种优势足够大时,区域A可以“垄断"产业转移的承接,基于低产业梯度区域承接高产业梯度区域产业转移对于自身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当区域A“垄断”了产业转移承接时,可以使本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向高产业梯度区域演化,拉开两个区域间的产业梯度差。39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5小结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主体利益驱动。从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构建了博弈论分析模型分析国外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的竞争合作机制。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5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本章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就影响因素对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影响程度给出更加确定的描述,通过分析区域产业承接能力、区域间信息和交通便利性与产业距离、产业互补性、产业梯度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构建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剖析各种因素和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的关系。5.1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理论分析区域产业转移效应既包括对移入区的效应,也包括对移出区的效应;既包括产业转移的正效应,也应包括产业转移的负效应(刘力和张健,2009)。笔者将现有文献中相关研究成果归纳为要素互动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关联带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竞争学习效应、协同发展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并总结为如图5—1所示。图5—1产业转移效应框架图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其中,要素互动效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转移承接方往往在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在资本、技术和知识等方面有所欠缺。这种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可以帮助产业转移承接方迅速积累起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区优化配置;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当转承双方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差异所引起的产业梯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时,由技术转移理论可得知,产业转移承接方可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对被承接方模仿、学习、吸收、消化等方式产生技术创新,从而拉动承接方技术进步;关联带动效应是指在产业转移后,41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产业转移承接方的区域内各种产业之间会进一步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关联企业的发展;结构优化效应是指,产业转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承接方产业结构的演化变动,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体现出高级化的趋势;竞争学习效应是指,产业转移将有助于移入产业打破承接方原有的低效垄断局面,改善产业市场结构,引致承接方内外产业间的竞争;环境效应是指,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产业转移承接方所承接的高能耗和高污染项目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5.2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分析根据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协同学理论,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的研究应分析四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充分考察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外部各项因素,确定参与本区域产业转移的各项要素,研究各项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程度;二是要充分考察相应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主要考察政策引导和干预的程度、区域间经济学发展差异程度、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企业主体的转移利益最大化等影响因素;三是要考察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分析外部因素、区域内部竞争合作机制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四是要考察区域的基础条件和优劣势,以确定区域产业转移实施中的要素互动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关联带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竞争学习效应、协同发展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等。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的实现:一是转出区和承接区的的比较优势都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实现区域间产业的优势互补;二是生产要素能够在各地区之间比较顺畅地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的区域间转移市场;三是区域内居民在可支配购买力及公共产品的享用水平上的差距能够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四是各区域间基于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技术合作能够得到很好地实现,形成全面团结和互助合作的新型区域经济关系;五是区域内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能够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各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实现协调、和谐发展。5.3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评价模型构建区域产业转移效应涉及的因素众多,且错综复杂,要建立确切的数量关系并非易事,但这有利于深入研究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运行机理、评价转移效果、42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查找正向和负向影响因素,进而科学规划和引导产业转移内容、方式,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本节将在、区域产业转移动因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合作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综合协同效应理论,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评价模型。5.3.1经典模型介绍空间知识经济理论中,知识溢出的生产函数方法既能体现出知识溢出的空间地理特征,又能通过使用研发投入等变量来近似表示知识投入及产出,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济地理的这种对于区域间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到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中来。(1)凯尼尔斯(Caniels)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为简便起见,可以只考虑两个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并假设一区域为技术先进区域,另一区域为技术落后区域,两区域间知识溢出主要来自于区域间知识势差。凯尼尔斯(Caniels,2005)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区域知识溢出,把空问因素引入溢出效应的研究,在伯特·弗森伯格(Yerspagen·Bart,1991、1993)知识溢出模型的基础上,得到区域f接受歹区域的知识溢出效应模型:sf,=生P一‘秒l心r(5—1)7%其中:毛为区域f接受区域歹的知识溢出;成为区域f的学习能力;%为区域K.f与区域J的地理距离;q为两区域间知识势差,即q21n云,G,g分别是两区域的知识存量;心为技术追赶系数,是指实现知识转移后两区域间知识势差。当区域数目增至k,对于每个区域来说,衡量该区域接受的知识溢出需要用接受来自于k一1个区域的知识溢出效应总和度量,故有耻艺鲁P·扣心r(5-2)j=l,{j凯尼尔斯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主要表示了区域间知识溢出发生的原因来自于区域间知识势差和地理距离。(2)朱美光、韩伯棠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朱美光、韩伯棠(2008)对凯尼尔斯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进行了修正,重新43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界定了区域的知识吸收能力、空间技术距离,得到了新的区域间知识溢出模型:S玎=堕兰兰』竖兰!丛垡::e—t寺G“嘞,2D玎Eq=EixEjjFq=FjxFj(5-3)其中,(E×易)5是区域间信息便利性因素,s为信息便利性程度对区域吸收能力4的影响系数,同时给定s∈【0,1】;(F×FA9区域间交通便利性因素,,7为区pq■■域间交通便利性程度对区域吸收能力4的影响系数,也给定刁∈【o,1】;B是对原1模型区域间距离项y玎的修正;%表示两区域的临近度;孝为区域临近(区域间壁垒)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强度,有孝∈【O,1】,当善=0时区域壁垒为无穷大,区域间无法形成知识扩散;当孝=1时区域不存在壁垒,知识溢出不受区域临近因素影响;≯项表示不能单纯通过区域空间距离上的远近来替代技术距离。q表示区域间的地理距离;g为两区域间知识势差,q、g分别为区域f和G—ln鱼区域歹的知识存量综合评价值,此处9q;如为技术追赶系数。当区域数目增至k,对于每个区域来说,衡量该区域接受的知识溢出需要用接受来自于k一1个区域的知识溢出效应总和度量,故有s;:箩1笪鱼:生圭.2P—t者GV一声V,2(5—4)此式包含的假设除了认为知识溢出受到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和区域间距离的影响之外,还与区域知识溢出效率系数有关,区域临近程度、信息便利性和交通便利性是影响区域知识溢出效率系数的重要因素。5.3.2综合协同效应修正模型由于区域间产业转移与区域间知识转移有相同的产生和运行机理,我们可以利用与知识转移类似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产业转移问题。而且相比知识转移,产业转移的有关数据具有显性的特点,因而更容易获得。通过产业转移效应测度模型,主要考察区域之间产业转移的动因来自于何处,哪些因素对产业转移效应产生的影响大、如何影响,区域间产业应该怎样调整,以实现区域经济效应最大化。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对朱美光、韩伯棠的知识溢出模型(5—4)进行修正,得到某产业由区域j向区域J转移的效应测度模型:-【驴=:!学e一(;产Ⅳ一声口)2(5—5)其中:(1)/k#代表该产业由区域f向区域-,转移的效应:(2)骂,弓分别代表区域f和区域_『的信息便利性程度,磊2互×弓代表两地间的信息便利性程度,a为信息便利性程度对承接地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系数;(3)F,乞分别代表区域f和区域_『的交通便利性程度,弓2E×巧代表两地间的交通便利性程度,b为交通便利性程度对承接地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系数;印一旦(4)巧代替原模型中~孝%,代表两区域在该产业上的产业距离,它是用区域临近程度对区域间地理距离~的修正,表示不能单纯通过区域空间距离上的远近来替代产业距离:"{『表示两区域的临近程度,当为区域临近度(区域间壁垒)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强度,有孝∈【o,l】,当孝=0时区域壁垒为无穷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将无法进行,当言21时区域间不存在壁垒,产业转移不受区域临近因素影响,两区域间的临近程度"{『按蜂巢模型(Caniels,2000)进行计算,具体见5.4.2节;(5)Dj是区域i对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6)no‘表示两区域在该产业上的互补性,亦指产业链的完整性,其产业互补性可从两地在该产业上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其中c表示产业互补程度对于产业转移的影响系数;G..:】n旦(7)G;、g分别为区域f和区域歹的该产业综合产值,9q是区域f与区域_,的在该产业上的产业梯度差;(8)吻为产业追赶系数(区域间产业壁垒),是实现产业转移后两区域在该产业上的产业梯度差。模型(6.1.5)蕴含以下简单关系:区域间产业转移效应与区域间信息便利程度和交通便利程度成正比关系;区域间产业转移效应与承接区域的产业承接能力成正比;区域间产业转移效应与区域间产业距离(1~)成反比,也与地理距离(坳)成反比关系;虽然区域间产业转移效应与区域间临近程度("l『)不成反比关系,但注意到善∈[0,1】,从而他们成反向变化关系;45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两区域间产业互补程度越高,两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的强度越大,产业转移的效果越好;两区域间社会资本联结程度越高,表示网络间的信任度越高,学习潜力较大,基础平台越好,知识互动水平就越好。模型(5-5)是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的一个基本测度模型,还可以得到一些复杂情况下的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模型。一般来说,两个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会涉及多个不同产业,如果综合考虑两区域间全部K种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可以由各分产业转移效应的线性加权得到,即两区域间全部K种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为:s5=Ew。su(七)(5-6)其中岛(||})表示区域间第七种产业的转移效应,按公式(5—5)进行计算;雌是区域间第k种产业转移效应的权重,可由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来确定。如果仅考虑一种产业,但涉及S个区域,对于每个区域来说,该区域承接来自其余S一1个区域的产业转移,其效应总和为耻芝1堕掣P。‘斧i旷~r:篁1S耵(5-7)J=loUJ=l如果综合考虑全部K种产业在S个区域之间的转移,则区域f承接来自其余S—1个区域的综合产业转移效应为:s●:ysr(5—8)5.3.3模型求解的构建方法(1)方法简介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根据实际需要创制并应用评价方法做了大量的实际评价工作。现将常见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方法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见表5-1。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表s.1常见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类型方法优点缺点备注主成分分所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依赖于原始变量,原始变量把统计样出的,指标之间内在结构关系。不受都本质上独立,难以用少数本数据看析法主观因素的影响,有较好的客观性。综合的变量进行概括。作随机数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和产出绩效之对定量数据要求很高,尤其据,对指统回归分析间进行相关显著性分析,同时通过各是时间序列上的数据。标数据进计种检验,论证有效性。行转化,分使用A肿法很容易将诸多因素分出层需要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逐所得均析层次分析次,逐层进行评价分析,处理上直观层确定相关要素的影响权值、方差类方法简便。重,主观因素对目标的评价和协方差型影响很大。反映指标每个主因子将原来可能相关的各原在用因子得分进行排序时要的规律。因子分析始变量进行数学变换,使之成为相互特别小心,特别是对于敏感独立的分量,然后再对主因子计算综问题。由于原始变量不同,方法合评价,从而消除了指标间的相关影因子的选取不同。响。模糊综合可以依据各类评价因素的特征,确定需要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构以数学理评价值与评价因素值之间的函数关成评判组,主观因素对评判论和信息方法系。有较大影响。融合技术数灰色关联对样本含量要求不高,对数据也可计分辨系数的选取主观性较对评价系算,数据分布类型不限,因素之间变大,比较序列曲线空间位置统进行定理方法化关系是否呈直线关系均可。不同。量描述和理解决多输出类问题的能力强,且直要求被评价单元的数目应尽计算,需论数据包络观、客观和可比性强。量地多,投入和产出指标尽要一定假类分析可能地少,以避免有效单元设条件下型数目过多的局面。进行评集对分析概念明确、计算简便和信息全面;结价。方法论可靠性和可信性强全局信息更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强和可操作性属性指标数据要求完备,故熵方法此受此影响,其评价结果实现了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功由于受选取学习样本的数量借助于计BP神经网能,且数学理论已证明它具有实现任和质量的影响,神经网络的算机和模络何复杂非线性映射的功能,使得它特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难以保拟技术,模别适合于求解内部机制复杂的问题。证。研究如何拟具有泛化能力强、维数不敏感、收敛算法速度弱势,需要占用大使系统的仿支持向量到全局最优点等优点量的训练时间以内存空间;运行和人真机每个数据集的最佳核变换函类行为目型数及其相应的参数标的一蒙特卡罗具有灵活、易实现、收敛速度快以及一般不容易得到精确度较高致,以此标准差与维数独立等优点的近似结果;误差具有概率得出评价模拟方法性结果。资料来源:作者整理以上方法是现有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表5-1的分析看到这些分析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消除人为因素干扰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一基于信息熵的综合决策方法,47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来构建算法对主客观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模型中所涉及参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指标权重,具体方法设计下节详细讨论。(2)评估方法设计下面详细介绍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模型中各参量测度的综合决策方法设计。第一,指标选择。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法以及频度统计相结合方法,初步构建和筛选指标。在此基础上,由数据采集的可支持性,选择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第二,指标归一化处理。对于越大越优指标矗一min(毛)1,=.--.....-二:....----..——--—-..——----.一朋max(x,)一min(x,)(5—9)对于越小越优指标,,一max(x,)一~1J=..—-----..------..--—------.---:.---一州max(x,)一min(x,)(5—10)对于中间优指标,降一而I驴卜葫i=1.蔚(5-11)其中:%是第f个指标、歹方案归一化之后的评价系数,介于0、1之间:知是原始指标值,max(x,)、毗)分别为第f个指标评价结果的上、下限值。第三,指标权重计算。主观权重的设定根据专家对于各指标在决策变量的测度过程中打分结果,由tfflP方法得到;客观权重采用综合信息熵的组合赋权方法,即采用熵值法确定,最后采用组合赋权法得到各指标值的权重。两种方法设计如下:①主观权重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确定权向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把系统分解为不同的要素,通过要素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将每一层次的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建立判断矩阵。在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基础上,建立权重向量。i)构造两两比较矩阵结合层次结构模型,根据1-9标度理论,对各层的评价指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求其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一致性比率CRq,而负轴部分表示qo)变化的函数图象如图5—7所示,由于4为大于零的数,故K,,:c。.万,.P一‘扣Ⅱ一p口’2是关于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嗔的增函数。5.5.3承接能力与产业转移效应关系仿真从图5-3中可以看出,承接区域承接能力的提高能够增加产业转移的机会和效应。图中从下到上三条曲线分别是在cl=0·2,O·5,0·9的前提下的产业转移效应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三条曲线在承接能力为0—0.5的数值段中,产业转移效应基本没有增长,这说明了在承接区域的产业承接能力很弱的情况下,难于产业转移难以发生,即使勉强为之,转移效应也很差。点一承接区域产业承接图5—3承接能力值曲线当承接区域的承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承接效应会随着承接能力的增长快速增加,甚至其增长速度会超过承接能力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承接区域的承接能力在区域产业转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承接区域在一种产业上承接能力的增加,其综合水平也会增加,必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5.6区域间交通便利性、信息便利性、临近程度与产业转移5.6.1区域间交通便利性、信息便利性的度量一个地区的交通和信息便利水平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两地区间的交通和信息便利水平制约着两地的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经济往来,对两地区域间产业转移效应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产业转移有显著影响。在产业转移效应公式(5-5)中,置,E,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_,的信息便利性程度,互,=巨xE,代表两地间的信息便利性程度,它由两地的信息便利性共同决定,a为信息便利性程度对承接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系数;F,E分别代表区域f和区域.,的交通便利性程度,E=F×只代表两地间的交通便利性程度,它由两地的交通便利性共同决定,b为交通便利性程度对承接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系数。对于信息便利性和交通便利性的度量通过以下的指标进行测评:表5.5区域信息便利性及交通便利性综合评价指标本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台)信息本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数(部)技术信息便利性指标本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电视拥有量(公里/平方公里)图书馆个数个知识书刊文献外借人次(万人次)交流本地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万册本地区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人元/年本地区铁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性指标交通本地区公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便利本地区客运量万人本地区货运量万吨求解两个区域的交通信息便利性程度,毛可采用以下公式:磊=厄/(1+后丐)(5—36)其中,薯表示该区域f的交通信息便利侧度值,而小西该表示区域f歹的几何平均值,代表区域交通信息规模,厩表示该区域fjf交通便利性的相对程度。5.6.2区域间地理距离、临近程度与产业距离的关系区域间地理距离当然可采用两区域中心城市(如省会城市)的地理距离。但仅有地理距离还不足以描述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由行政区域的划分导致的制度、政策、管理方式等的差异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而且空间经济认为行为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协作关系,因为频繁近距离的接触非常必要,有利于交流、合作、创新等活动的进行。许多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集中在与知识主体临近的区域内(桂萍,2006年)。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空间经济学者凯尼尔斯(M.C.J.Caniels,2000)、马克斯·凯尔贝奇(MaxKeilbach,2000)、埃克哈德·伯德(EckhardtBode,2004)对技术距离的度量运用了空间距离的概念,认为空间距离增大会使知识溢出衰减。他们使用了蜂巢距离模型来度量两区域的临近程度呒。下面介绍如何用蜂巢距离模型表示区域之间的临近度。如图5-4,设A、B、C、D为四个区域,任意两区域之间的临近度的计算方法为:如果两个区域邻接,其临近度为1,如果只隔一个区域就为2,依次类推,因此A、B、C、D的临近度矩阵为:ABCD图5—4利用蜂巢距离模型表示区域临近度我国各级行政区域(省级的、地市级的、县级的)之间临近度,可在中国行政地图上按蜂巢距离模型进行计算。将两区域间的地理距离和临近度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定义两区域在某产业上的产业距离:吩:鲁(5_37)吩2萝∞’37’它是用区域临近程度对区域间地理距离%的修正,表示不能单纯通过区域地理距离上的远近来替代产业距离。其中,"扩表示两区域的临近程度,亏为区域临近度对该产业转移的影响强度(区域壁垒),区域临近度对不同的产业影响强度可以不同。规定孝∈[0,l】,当孝=0时表示该产业的区域壁垒为无穷大,该产业在此两区域间无法进行进行转移,当告21时区域间不存在阻碍该产业转移的壁垒,产业转移不受区域临近因素影响。两区域间的交通便利性因素、信息便利性因素和区域临近程度因素可以综合成产业转移效率系数勺2写×劈×孝~,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地区的社会资本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5923O32O31O20l32,,,,.....。....。........。....。.........L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6.3交通便利性、信息便利性、l豳近程度与产业距离关系仿真在(5-3)和(5-5)中,假设呀=霹×露×孝%,%∈(o,佃)则有铲等P-(枷一2另c。=古印P-(扣“飞Pcl∈(帅),只有吩变化’(5-38)此时函数关系可简化为:K驴=Cl‘s盯(5—39)有公式(5—39)可知,产业转移效应与两区域间的交通便利性、信息便利性和区域临近程度成正比,即随着%的增大而增大,是增函数。如图5-5所示。嚣■一产量囊●t童图5—5%与产业转移的关系示意图5.7区域间产业互补性与产业转移效应5.7.1产业互补性的度量设区域内某产业的上述指标体系的值为x=(xl,x:,⋯,x。),将它称之为该产业的指标向量,另一区域的对应产业的指标向量为j,=以,儿,⋯,儿),下面通过两区域的产业指标向量定义两区域间该产业的互补度。定义区域f与区域歹之间的产业互补度为:驯一网xry]斗一n2nyn(5.38)其中Xi≥O,Yi≥O,i=1,2,⋯,.-。因为毛≥0,Yt≥0,i=1,2,⋯,-,,由数学上著名的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Cauchy-Schwarz不等式可知,必有o≤%≤1,当且仅当x2y(即薯2儿,江1,2,⋯,刀)时%20;而当‘乃20,f=1,2,⋯,刀时峨=1。0该定义的含义如下:当两区域的产业互补性较小(即产业结构相似)时,产业互补度¨蛙妾近于0;当两区域的产业互补性较大(即产业结构不同)时,产业互补度11妒接近于1。特别地,两极端情况是,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时%5o,产业结构完全不同时%21。以上分析表明上述产业互补度概念很好的刻画了区域间产业互补性。如果区域产业互补性指标体系为£,以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就可得到产业加权互补度%=∑哆%④(5—39)区域间产业互补性包括:资源互补性;产业结构互补性;产业技术互补性;市场需求互补性;贸易互补性。表5.6区域间产业互补性指标体系一级二级表述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剩余劳动力互补资本资源(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剩余额性能源资源(标准煤)能源生产总量产业产业区位熵结构劳动力人均年工资(万元):W在岗职工的人均工资互补全社会劳动力生产率GDP(万元)/就业人数(万人)性产业生产总值指数(%)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指数科技合作活动经费支出(刀兀)产业技术转移项目数技术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互补性高薪技术产业总额(亿元)技术合同签订额厦(刀兀)市场市场个数(个)工业消费品市场的个数需求规模以卜T、Ip仓、ll,的个数(个)互补性人均消费水平(%)贸易在本地区投资总额外省在本地区投资总额互补产业内贸易成交额工业消费品市场成交额当年鉴定项目合同数外地去在本地区投资项目个数性进出口总额(亿兀)5.7.2产业互补性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假定没有产业壁垒,当两区域的产业水平相同(即产业梯度差为零)时,如61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果两区域产业具有很好的互补达性,则两区域产业转移容易进行,产业转移的效应会很大;但如果两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差,则二者之间基本不会发生产业转移。这种由两区域的产业梯度和产业互补性产生的对产业转移效应的非一致性影响,非常有趣,我们予以关注。产业互补性对产业转效应产生的是正向影响,而产业梯度差未必是正向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下,产业转移效应该如何变化呢?下面按照本文所建立的产业转移效应模型(5—40)进行分析。在模型(5—5)中,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仅考虑产业梯度差瓯和产业互补度焉改变,则模型可简化如下:K,,:C,.日扛一‘者G∥“’2(5—40)其中C3=墨兰掣,4,心均为常量。5.7.3产业互补性与产业转移的关系仿真取C3--8,=1,心=o,用Matlab7.0作产业转移效应巧随产业梯度差q和产业互补度日;变化的函数图象,如图(5—6)所示。图5—6产业转移效应随产业梯度差和产业互补度变化的关系图象资料来源:作者整理从两个变量对产业转移效应的影响关系图5—9来看,这两个变量使得产业转移效应达到最大的点是产业互补度为l而产业梯度差为0的点,产业转移效应最,∞¨叮∞¨∞"o:矿K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评价模型构建与关系仿真小的点为产业互补度为0的点。可以从曲面中可以看出,无论产业梯度差大小,产业互补性都可以起到增加产业转移效应的作用,但在不同的产业梯度差下,这种增加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当两者的产业水平相当时,这种增加作用最明显。在带状区域G。∈卜1,1】,群∈【o.5,1】之间时曲面快速隆起,这是产业转移效应较好的区域,其他区域则产业转移效应较小,这表明当区域间产业水平差距较小,且产业互补性强时,产业转移容易发生且效果好。5.8小结本章主要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以协同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理论,以空间知识经济理论模型为基础,以产业承接力、信息交通便利性、产业互补性、产业梯度差为参数,构建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分析产业转移效应与各因素的动态变化关系,并以信息熵的综合决策方法对模型进行测度求解。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6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6.1京津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6.1.1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1)从投资方式来看,独资经营占主导地位,合资经营为第二大投资方式2008年,京津冀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169.20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于独资经营企业的资金共计121.34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71.71%;其它投资方式的构成依次为:合资经营企业41.37亿美元,占24.45%;合作经营企业4.57亿美元,占2.70%;外资股份制企业1.92亿美元,占1.14%①。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商对华投资步伐有所减缓,但得益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以及投资环境渐趋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独资投资方式。从2008年外商投资结构可以看出,独资经营企业所占比重高达7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主导性地位;而合资经营企业约占四分之一,为第二大外商投资方式。(2)从行业分布来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社会服务业亦具有一定规模从京津冀三地吸纳外商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是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2008年,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共吸纳外商直接投资95.27亿美元,占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的56.31%;制造业吸纳外商投资69.35亿美元,占40.99%,居各行业之首;房地产业吸纳投资25.92亿美元,占15.32%,居第二位。此外,社会服务业吸引外资也具有一定规模。2008年,北京在租赁和商贸服务业领域吸纳外资13.25亿美元,占当年FDI总额的21.79%,成为北京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投资领域(制造业吸纳外资15.01亿美元,比重24.67%)。截止到2008年,天津在社会服务业领域累积吸纳外资43.2亿美元,占天津FDI总额的9.16%。2008年,河北在社会服务业吸纳外资1.53亿美元,仅占河北FDI的4.47%。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所占比重来看,河北的社会服务业与京津都有较大差距。(3)从投资规模来看,投资规模大,跨国公司居多京津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科技优势吸引众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尤以京津。根据2009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年鉴’整理。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吸引跨国公司最多,而河北在新兴战略产业领域对跨国公司亦有较强吸引力。根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机遇与战略决策》,从跨国公司和生产性服务业两个领域来看,北京市已经集中了世界五百强80%的企业(杨开忠,2010)。2010年,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吸引外资59.4亿美元,冠捷、东贝、康宁二期、英特尔研发中心、同仁堂健康药业、京东商城、宽带资本等大批高端项目进入;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新增外资项目就达36个,世界五百强项目五个①。2009年,天津市吸引世界五百强投资和增资项目21个,投资总额5.69亿美元,其中,富通住电特种光缆(天津)有限公司和天津三星LED有限公司等11个项目为世界五百强在津投资新项目。到2009年底,世界五百强中的136家跨国公司在津共投资379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达70.72亿美元圆。此外,美国、日本、韩国等25家研发中心于2009年相继落户天津,投资总计1.94亿美元,提升了天津市外资利用水平。2009年,河北省实际利用世界五百强投资6.9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09.7%。其中,特易购商业(特易购投资)、恒运置业和瑞和置业(嘉里集团投资)、空气化工产品(空气化工投资)等8个世界五百强投资项目入驻河北,合同利用外资达1.8亿美元@。同年,英利公司在多晶硅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等12个项目上利用外资2.92亿美元。此外,截止2009年底,河北吸引了12个风电设备制造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达1.72亿美元。(4)从投资地域分布来看,投资集中,形成产业聚集区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推进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上外商投资集中的影响,京津冀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优势:北京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发达;天津现代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而河北基础工业发达,而且在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北京市正处于由中心城区集中发展向多中心网络型发展的过度阶段,国际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中关村、海淀园等核心功能区为中心城区,南部的亦庄、大兴区以及东南的通州区则逐步成为制造业和物流业中心。跨国公司的总部多设在商务中心区内,研发中心聚集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而生产制造基地则分布在城郊的亦庄、大兴和通州产业园区内,这种区域分布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天津主要产业聚集区为滨海新区,包括天津港、开发区和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其中,天津开发区投资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有22家,五年内实际利用外资127。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吸引投资创历史新高”fEB],2011·1-17。.口北方网,“2009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津投资和增资项目达到21个”呷】,2010-1-17。国河北商务网,。2009年8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落户河北”郾】,2010-2-3。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亿美元。其中,台湾友达光电、美国洛克菲勒财团、铁狮门集团、吉宝天津生态城控股有限公司、新加坡长成事业集团、澳大利亚成功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带来一大批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高端项目。同时,外商增资趋势明显,英洛瓦(天津)物探装备有限公司于2010年增资2.8亿美元,三星SMD株式会社计划提高天津产能,在未来两年增资2.4亿美元①。河北产业集聚现象更为明显,基础工业如钢铁制造、煤炭开采业多分布于唐山和冀南的邢台、邯郸地区,加工制造业多聚集在环京津地区,而新兴战略产业则分布较为广泛。近年来,河北在新兴战略产业领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借助可转债融资、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基地、绿野法工艺生产多晶硅等12个新能源项目,英利公司将新增投资82亿元,其中外资2.92亿美元。风电设备制造业集中在张家口和承德,截止2009年,外商已在河北投资14个风力发电项目,合同利用外资2.39亿美元②。2011年2月,邢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美国太阳能电池模块厂商SunPower公司合作,拟建500兆瓦太阳能电站@。(5)新兴战略产业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领域新兴战略产业集新兴科技、新兴产业和国家战略性于一体,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经济复苏亟需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而低碳经济又成为普遍趋势,故新兴战略产业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京津冀经济圈拥有发达的科技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而自身在新兴战略产业领域也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故有望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在该领域投资的重要聚集区。北京市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等新兴产业均获得较快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477亿元增至2008年的1291亿元。此外,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首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促进了北京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其发展主要集中于能源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2008年,创新示范区总收入超万亿,而电子信息产业占示范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0%,初步形成以计算机、网络、集成电路、软件和通信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④。天津市具有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坚实基础。2009年,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923.8亿元,尤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信息网络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最快。其中,航空航天产业聚集了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基地、航天器研发制造基地和空客A320等研发中心及配套产业,2009年实现产值112.25亿元:新能源产业已形成绿色电池、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三大板块,o天津商务网,o河北商务网,o河北日报网,固价值中国网,“2010年天津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tEB],2010-1·7。“风电项目成我省利用外资新亮点”teal,2009-4-8。“邢台拟建500兆瓦全国最大太阳能电站”tea],2011-2·27。“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情况简报(中国及北京)”,2010-6-1。67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实现产值186.84亿元;生物技术产业优势明显,中药现代化居全国领先水平,2009年限额以上工业产值为226.7亿元;汽车工业发达,天津聚集了清源电动、天津汽车模具、天波科达、中汽技术研发中心等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具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良好基础(尹耀光,2010)。河北省新兴产业虽然规模较小,仅占全省GDP比重的3%,但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①。其中,在新能源产业中,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邢台、保定、廊坊、张家口为主要产业聚集区;在新材料领域,碳纤维、高速钢、硅材料、钒钛材料、液晶材料等若干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在医药领域,以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神威现代中药产业园三大园区为载体,河北着力推动医药业创新,促进了中药现代化。总之,京津冀在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方面拥有明显优势,有望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成为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同时成为跨国公司在该领域投资的重要集中地。(6)京津冀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角色不同京、津、冀三地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不同,故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北京市的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同时又是全国总部经济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因此,北京主导产业主要是以计算机、汽车制造、通信、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以教科文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会展、物流和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而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而且其现代制造业发达。故天津的产业优势集中于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环保设备等现代制造业领域。与其相适应,天津承接的国际产业主要集中于现代制造业领域: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京津两地,其产业定位为现代农业基地、原材料重化工基地以及重要旅游休闲度假区。此外,尽管河北在新兴战略产业领域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但仍与京津存在相当差距,因而主要还是京津高新产业的研发转化和加工配套基地。因此,河北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自身的双重地位角色非常突出。6.1.2京津冀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京津冀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东部地区中的地。燕赵都市报,。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乘势而上”,2011.1-16。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位日渐上升。北京是全国总部经济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研发中心;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和商贸中心,制造业发达,滨海新区的开发巩固和提升了其经济地位;河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大省,在新兴战略产业领域也具备一定比较优势。因此,京津冀在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外商在华投资的重要聚集区。但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又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1)承接总量相对不足,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总体来看,京津冀吸引FDI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上升,即由2005年的9.52%上升至2008年的9.72%;但其上升速度缓慢,2005年至2008年,比重仅提升0.2%。长三角与珠三角①吸引FDI占全国的比重的渐趋下降,长三角由2005年的38.82%下降至2008年的37.35%,珠三角由2005年的19.74%下降至2008年的16.03%。但从总量上看,2008年,珠三角吸引FDI总额为3726亿美元,长三角吸引FDI总额为8682亿美元,远远高于京津冀的2259亿美元。此外,虽然长三角和珠三角吸引FDI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但两地吸引外商投资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吸引FDI之和仍占全国的53.38%@。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投资软环境和商务环境欠佳,政府行政效率亦有待提升从京津冀地区内部来看,京津基础设施已经日趋完善,而投资软环境和商务环境则有待改善;河北不仅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有待完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政府行政效率不高则是京津冀地区投资软环境欠佳的共同特征。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一方面,京津两地市场发育程度低,民营中小型企业不发达,市场缺乏充分的竞争氛围和创新氛围。另一方面,京津的投资鼓励机制和园区的运营机制较为僵化,灵活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投资吸引力。此外,随着京津城市人口膨胀和产业扩张,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都在上涨,这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了引资水平的提高。对于河北来说,一方面,市场化程度不及京津,民营企业发展虽快,但其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远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故同样存在竞争氛围和创新氛围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河北投资机制、产业政策、园区运营机制存在许多缺失和错位之处,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要求相差甚远。此外,政府行政效率不高则是三地共同的特点。具体来说,政府行政效率不仅涉及区域市场化改革、投融资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的解决,还通过国这里的长三角指苏、沪、浙三省市,珠三角以广东省代替。。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的FDI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投资项目的服务速效直接决定着跨国公司进行投资的交易成本。因此,京津冀须加强政府行政改革,逐步推进行政效率的提高,通过降低外资企业投资交易成本来提高本区投资吸引力。(3)区域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存在差距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局部发达地区产业配套设施的优劣与否,而是取决于区域产业配套整体布局的合理与否,取决于地区间关联产业配套设施的有序衔接与否。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在优势产业方面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域内关联配套产业实现了合理布局,并在关联产业的配套设施方面形成了密切的协作关系。目前,由于京、津两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产业配套水平也相对较高,从而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重要聚集区,外商在本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投资也主要集中于京津。然而,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京津产业发展空间狭小、加工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高、土地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逐渐凸显,制约了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另一方面,产业的整体转移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趋势,这不仅要求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更要求作为中心城市经济腹地的中小城市也具有良好的关联产业配套设施。目前,京津冀产业配套的短板主要是河北地区,尤其是环京津地区。例如,rr产业、汽车产业均是北京的优势产业,但由于环京津地区产业配套水平远不及上海附近的中小城市,两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总的来说,提高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配套水平关键在于改善河北的产业配套设施,而且尤其应结合京津的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改善环京津地区的产业配套水平。(4)区域内过度竞争削弱了产业集聚效应区域经济整体的最优发展有赖于地区间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而过度的产业竞争和产业同构会抑制产业集聚,进而减缓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尽管京津冀在产业合作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受制于行政分割以及经济利益诉求不同,京津冀内部的产业竞争和产业同构现象依然明显。京、津、冀之间过度的产业竞争主要是产业同质竞争,这同时也造成三地之间明显的产业同构。例如,京、津两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同为各自的主导产业,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均占各自工业增加值的14%p以上,而且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迅猛,与北京在领域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津、冀之间主要表现为钢铁制造业的同质竞争,钢铁制造业是河北的传统优势产业,其增加值占河北工业增加值超过30%:近年来,天津的钢铁制造业亦获得快速发展,2008年钢铁业增加值已占到天津工业增加值笔者注:2008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其工业增加值比重22.91%,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占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18%.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的17.62%,成为天津第一大主导产业。此外,京津冀亦存在共享性基础设施得不到最优利用的问题。京冀之间的水资源共享和补偿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河北长期以低价甚至无偿的方式向北京提供水资源,却未有对等的经济补偿,造成环首都地区的贫困,同时过高的经济梯度差也给区域内产业转移带来不利影响。交通设施如港口航运业,河北港务集团与天津港务集团之间也存在同质竞争:作为北方航运中心的天津港也大力发展铁矿石和原油码头(兼有集装箱码头),与河北的秦皇岛、黄骅港两个能源输出港产生了严重的功能重合。(5)京津冀缺乏有效产业协作,未形成完整产业链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产业协作水平较高,这主要得益于两大经济圈内部经济日趋均衡化,城市之间的产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趋同,随之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链接的产业协作关系。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均已形成多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完整产业链。长三角地区主要以上海为研发中心、周边地区为中下游加工制造基地形成产业分工,目前已在IT产业、制造业(模具、空调、重型设备、汽车工业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四个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珠三角地区已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工业、橡塑产业三个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主要以广州、深圳为研发中心,周边地区为加工制造基地。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尚未形成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产业链,仅电子、轻工、生物医药等少数产业存在一定的产业链关系。即便是这些产业间的联系,也仅表现为企业研发总部设在北京,生产基地设在天津或河北,相关配套产业则普遍存在发育不齐全或不完整的问题。近年来,北京科技成果有80%转让到京津冀之外,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则是主要技术承接区,河北鲜有从中获得益处。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的政府推动力不及长三角;另一方面,自身市场发育程度也不及珠三角。此外,京津与河北经济落差较大,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协作带来不少困难。这三方面因素都导致了京津冀地区至今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而这种产业链的不完整、不成熟,以及地区间产业协作的不足势必削弱京津冀整体的引资优势。(6)产业园区的引资目标与区域产业总体发展规划的兼容问题京津冀都市圈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应与各地比较优势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区域内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并努力建成低碳型的产业发展区。秦皇岛、张家I=1、承德一带要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绿色工业以及现代旅游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布局,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环京津地区要做好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具体来说,环京津各县市71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要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园区,避免园区盲目发展和资源浪费。唐山、石家庄等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城市,在优势产业上既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又要开展与京津协作,构建错位发展的产业协作关系,全方位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而京津两地产业园区主要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确立和巩固其研发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总的来说,秦、张、承三地产业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旖有待进一步完善,园区的产业定位亦应结合其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向低碳化方向发展。环京津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产业都有待改进,而且鉴于各县市经济优势和特点的不同,园区的发展规划更有待进一步整合。而唐山、石家庄等具有相对优势的城市既要加强与京津的产业协作,又要做好园区自身的独立发展,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京津则应更多地加强制度创新,不断优化园区的管理和运营机制,从而改善投资软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6.1.3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1)京津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战略思路:抓住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新契机,以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京津冀都市圈为着力点,充分结合京津冀各种优势,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新兴战略产业领域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此,京津冀应实施如下对策:一是要以营造优良的投资和城市发展环境为重心,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体制创新,提高行政效率,破除制约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体制性障碍;三是要加快市场化进程,降低商务成本;四是要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着眼点,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五是要将吸引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市场机制与构建开放型经济相融合;六是要重视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的引进;七是要扩大投资领域,拓宽引资方式,切实提高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总之,唯有多种综合性引资政策的实施,京津冀才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总体目标总体来说,京津冀对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应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兼顾农业和一般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也是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现代制造业是区域产业的主体部分,也是区域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是经济现代化的普遍趋势;而农业和一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般性制造业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京津冀科技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城市化的加快对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拥有发展农业和一般性制造业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因此,应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承接主体,兼顾农业和一般性制造业领域的产业转移。(3)分区国际产业承接分析1)北京承接国际产业分析北京是全国总部经济中心,其第二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则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和创意文化产业为主体。因此,北京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巩固其全国研发中心、营销管理中心和产业信息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保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领域的引资力度,注重引资结构的优化,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此外,对于现代服务业,既要注重引资规模的扩大,又要注重引资质量的提高,以促进金融、商贸、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首先,在重点产业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领域,应积极鼓励跨国公司投向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汽车及配件等“四大产业”。一方面,要运用跨国公司知名产品和配套体系的聚合效应,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要针对自身产业发展的不足,并结合城市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的要求,稳步有序地承接国际服务业。其次,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北京科技发达,中关村科技园区聚集了众多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并于2009年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科技创新得天独厚的优势。有鉴于此,北京的园区建设应着重优化园区创新环境,主要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竞争等,以便为园区营造良好的竞争和创新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园区的分类指导,对于中关村科技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侧重于创新环境的改善;而对于亦庄园、天竺空港工业园、通州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要注重相关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并实施富有针对性的产业承接政策。此外,亦应加强园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除了设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还要加快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的完善,以便为外资进入创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再次,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鉴于第三产业已成为北京的主导产业,且现代服务业是外商投资的主体部分,北京应着力做好国际服务业的承接工作。作为全国总部经济的中心,北京应不断优化其投融资环境,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投资性公司。另一方面,要采取针对性的引资政策,加快商贸、金融和保险等高端服务业的引资步伐,促进北京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优化。此外,还应注重提高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和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资水平,促进北京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最后,在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由于北京市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已日趋完善,其改善的主要方向是优化基础设施的结构与布局,提高其运营质量,增强相关产业配套的针对性,从而更为准确有效地承接国际产业。在投资软环境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优化投资鼓励机制,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努力营造竞争和创新氛围。2)天津承接国际产业分析一方面,天津工业基础较好,制造业发达,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为其主要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和航运中心,在第三产业方面要积极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首先,在重点产业方面。鉴于天津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且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故其国际产业承接仍应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除电子信息、医药制造、汽车制造等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天津还应在新能源产业、环保设备等新兴战略产业领域加快产业承接步伐,逐步确立其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此外,鉴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天津还应适时、动态、有序、合理地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承接,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不断发展的要求。其次,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立,低碳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透视着天津园区建设中的低碳经济理念。而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天津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低碳经济本应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天津的园区建设要特别注重低碳理念,积极引入低碳产业,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此外,鉴于园区中小企业众多,相关配套产业很难由私人供给,天津应着力加强园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一方面,天津处于“北方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天津城市处于优化发展阶段,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这些都决定了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具体来说,天津应在现代商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领域加快国际产业承接步伐,以便通过引入外资改变其商贸、金融和物流业不发达的局面。此外,在国际服务业承接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和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分阶段实施动态调整,增强服务业承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通过引资真正提高天津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最后,在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在天津被重新确定为北方经济中74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心之后,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天津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获得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产业配套针对性不强、布局不合理等方面。因此,天津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完善措旌应当更具针对性,把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使其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在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除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之外,更应注重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化,而创新和竞争氛围的培育则是投资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3)河北承接国际产业分析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京津,现代制造业不发达,服务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仅农业、一般性加工制造业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因此,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定位中,河北八市被确定为现代农业基地、原材料重化工基地和重要旅游休闲度假区,同时作为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制造基地。此外,近年来,河北的新兴战略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故应适当发展一定的新兴战略产业。首先,在重点产业方面。一方面,鉴于原材料重化工业和农业是河北传统优势产业,故应加强此方面的国际产业转移,以提高其科技含量,促进其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河北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因此应稳步加快河北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产业承接步伐。此外,河北在新兴战略产业领域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保定和邢台的新能源产业、石家庄的医药制造业均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故有必要加强新兴战略产业领域的引资力度,以便巩固和增强河北新兴战略产业的竞争优势。其次,在产业园区方面。一方面,应加强环京津地区产业园区建设,具体来说,既要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建设,又要结合各县市经济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园,使其与京津充分对接,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对于唐山、石家庄等市的产业园,既要在具有合作条件的产业领域积极与京津展开合作,为区域产业链的构建铺平道路,又要提高自身特色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为直接吸引外资创造有利条件。再次,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河北城市化水平较低和装备制造业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现代服务业不发达,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河北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扩大服务业领域的产业承接规模,提高服务业的引资质量,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乃至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尤其应注重承接与现代装备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方面能够直接推动河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河北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在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由于河北在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境方面均不及京津,故两方面均须着手改善。一方面,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的改善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河北不同县市的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及不同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的配套建设。鉴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环京津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应先行完善,其他地区则应结合自身特点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软环境建设,既要推进政府行政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又要完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及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尤其应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便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6.2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6.2.1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分析(1)劳动力要素比较人口数量、劳动力质量以及人力资源发展环境,是决定劳动力要素禀赋的三个主要因素。在以上三个因素中,人口数量是劳动力资源充裕与否的基础,人口数量多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质量不仅是区域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发展环境的优越与否,不但直接决定着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能否转化为质量优势,也是区域能否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人口数量是反映劳动力要素禀赋的基础性指标,以人口总量代表;人口素质则是衡量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核心指标,以基本文化水平人口比重①、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人口的数量、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代表;劳动力发展环境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和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以城市化率代表。京津冀劳动力素质基本情况如下(表6.1):表6.12008年京津冀劳动力素质基本情况人口总量基本文化水平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科技活动人员城市化地区(万人)人口比重(%)上人口的数量(人)数(人)率(%)北京169583.34282.345014784.90天津117678.04161.041893760.72河北698965.3947.914629141.89根据(2009年北京统计年鉴》、12009年天津统计年鉴》、(2009年河北统计年鉴》整理。由表6.1可以看出,京津冀劳动力水平呈明显的梯度分布:对于基本文化水平人口比重,北京处于80%以上的水平,天津处于70%与80%之间,而河北则在60%o这里的基本文化人口比重是指达到初中文化水平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o这里指县级以上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技术领域的科技活动人员总数。76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与70%之间;对于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人口数量,北京处于200人以上的水平,天津则处于100与200人之间,河北则在100人以下:对于科技活动人员,北京与天津均在40万至45万之间,基本处于同一梯度,而河北则在20万以下,与京津存在较大的梯度差;对于城市化率,北京在80%以上的水平,天津也超过60%的水平,而河北城市化水平尚不及45.68%的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在劳动力要素禀赋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河北劳动力总量多,而劳动力质量偏低,其发展环境(城市化水平)亦有待完善;京津则相反。由此可见,京津冀三地在劳动力数量与质量方面互补性较强,因而加快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加快区域产业转移步伐和实现要素优势互补。(2)资本要素比较资本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罗斯托的起飞模型中,资本累积率在10%以上是~国或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20世纪后半叶日本、新加坡、台湾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也充分证实了资本要素的重要性。衡量资本要素的指标包括资本数量和增值能力。资本数量是衡量地区资本丰裕程度的基础性指标,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本的增值能力反映了资本的利用质量,也体现出资本积累的可持续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京津冀资本要素情况如下(表6-2):表6.22008年京津II资本要素情况城乡居民全社会固定地方财政收外商投资总工业增加地区储蓄存款财政支出资产投资额(亿元)入(亿元)额(亿美元)值率(%)(亿元)北京11869.91959.293848.501837.3260.825.56天津3956.861063.253404.11490.0674.2032.76河北l1435.601881.678866.56947.5928.8921.55根据(2009年北京统计年鉴》、(2009年天津统计年鉴》、(2009年河北统计年鉴》整理。总体来看,河北的资本丰裕度最高,资本增值能力则居于中间水平(高于北京而低于天津);北京的资本增值能力虽明显低于天津和河北,但北京的资本丰裕度处于中间水平(高于天津而低于河北):天津资本增值能力最高,但其资本丰裕度却低于北京和河北。然而,就人均资本量而言,则是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低。综上分析,京津冀在资本要素禀赋方面各具优势,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从整体上来看,京津冀处于由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阶段。从局部地区来看,北京处于知识经济早期,天津处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河北处于以工业经济发展时期,故资本在京津冀各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差异性。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相对于其面积和人口总量,北京的资本密集程度已相当高;另外,由于北京的知识经济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受传统产业资本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影响,资本增值能力较低;天津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使得资本的增值能力较高。(3)技术要素比较技术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为两方面:一是技术要素投入水平,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科研活动能力,而且会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二是技术要素产出及转化能力,它体现了一个地区科技成果的数量及其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使用情况。下表借助2009年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对京津冀技术要素进行比较(表6.3)。表6.32009年京津冀技术创新能力比较①地区综合评价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北京53.19(3)81.62(1)39.23(5)47.92(6)45.58(2)58.45(1)天津37.44(7)30.26(7)42.19(4)46.06(7)24.93(17)44.14(8)河北25.20(19)17.62(22)25.93(11)26.35(23)23.30(22)31.26(25)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9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相关资料整理。北京市技术创新能力位列全国前三甲,在京津冀地区则居首位。2008.2009年北京技术创新能力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知识创造和创新绩效同列全国第一位,创新环境居全国第二位,而知识获取和企业创新分别居全国第5和第6位。近年来,北京构建了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基本覆盖了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形成了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为北京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2010年12月北京市成立了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以此加快自主创新和新兴战略产业示范区的构建。此外,北京市“十二五”科技规划把新兴产业列为发展重点,以期借助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总体来说,虽然北京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三甲(仅次于江苏和广东),但在知识获取和企业创新能力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天津市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在京津冀地区则处于中游水平。2009年天津技术创新综合水平居全国第7位,其中知识获取排名第4位,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同列第7位,创新绩效排名第8位,均居全国前列,而创新环境排名第17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以新能源、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环保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战略产业正逐步成为天津高新技术的发展前沿。尤其是以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北方环保科技产业为代表的四大高新技术基地已具备相当规模。①括号内数字表示在全国的捧序。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而且在京津冀地区亦处于下游水平。2009年,河北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在全国排名第19位,仅有知识获取一项指标居全国上游水平(排名第1l位),而其它技术创新指标(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均处于中下游水平。河北科技创新水平低主要源于以下因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发展外向性不足,民营经济不发达,技术交易市场不活跃;企业不仅缺乏优越的外部创新环境,而且自主创新意识差,产品研发投入不足,使得河北企业综合竞争力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偏低,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创新体系。故此,河北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综合性的政策支持,这不仅有赖于京津的支持与合作,更有赖于自身的科技制度创新。总体来看,北京和天津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河北。而面对长三角与珠三角激烈的竞争,京津冀三地间须建立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推动相关领域尤其是新兴战略产业方面的科技创新合作,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6.2.2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1)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优势1)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从全球视野来看,京津冀经济圈处于太平洋西岸中经济日趋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中心地带,也是我国亚欧大陆桥东起点之一,国际经济重心向亚太区转移也使其地位不断上升。从全国视野来看,京津冀经济圈地处我国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中枢地带,亦是连结西北、东北和华东的重要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腹地广阔。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本区及时抓住全球经济发展脉搏和产业发展最新趋势,适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更好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京津冀经济圈处于北方最重要的“海洋经济”与“大陆经济"连接枢纽地带,拥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海运通道便捷,沿“C”字形的渤海湾西岸,密集分布着大中小型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港口群;区内铁路网贯通东西南北,铁路货运年周转量占全国比重超过30%;本区也是全国公路最为稠密的地区。此外,北京为全国最大的铁路运输枢纽和航空港,而天津则是北方第一海港并拥有便捷的陆空交通运输体系,河北的铁路与公路交通也较为发达,构成全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发达的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本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港HI业等与交通密切相关的产业,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本区创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进而增强外资吸引力。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智力资源高度富集,科技实力雄厚京津冀都市圈拥有雄厚的人才和科技教育优势,聚集着全国近百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家科技实验中心,其科研投入产出水平、科技开发与应用均在全国首屈一指。北京是我国最大的科技和智力密集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涵盖了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聚了众多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中心;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度之高,高级人才培养水平之高,科技力量、科研水平及成果数量之多,乃至科技投入产出能力之强,都在全国首屈一指。天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研门类齐全,科研人员众多,科技教育实力较为雄厚,亦拥有较强的研发和产业转化能力。河北八市在人才和科技教育方面亦有一定实力,区内共有20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1所高等院校以及13所国家级科研机构,其中石家庄人力和科技教育水平较高。3)丰富的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从农业资源来看,京津冀地区地形复杂,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多种地形,农、林、牧、渔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河北农业规模优势和多元化经营优势明显,而京津农业发展虽受空间限制,但却具有较好的科技优势,三地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从土地资源来看,在整体上,京津冀土地资源丰富,尤其是渤海湾西岸和环京津地区拥有充裕的土地资源,为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协作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从局部来看,北京城市拥挤问题严重,产业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较为明显;天津产业处于快速扩张阶段,而滨海新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紧张局面;河北沿海四港(秦皇岛、曹妃甸、京唐港和黄骅港)尚有广阔的滩涂地域,土地资源较为充裕。总体来看,京津冀之间只有进行充分产业协作,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才会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从其他资源来看,京津冀劳动力资源丰富,京津拥有充裕的高素质人才,而河北有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三地在劳动力方面互补优势明显,为区域产业转移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京滓冀在旅游资源方面亦各具特色,有利于三地在旅游产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协作。此外,本区亦拥有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和能源等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4)优越的经济腹地条件京津冀经济圈拥有优越的经济腹地条件。一方面,内蒙古、山西、河南是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腹地:内蒙古与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也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资源净输出地,共同为京津冀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能源和电力供应:内蒙古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以白云鄂博为中心的地区富有稀土、铁、锌、铝、镍、钴、钨、锡、铋等多种矿产资源,为京津冀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工业原料;此外,内蒙古的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以及河南的农业资源亦是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内蒙古、山西、河南经济近年来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日益成为京津冀产业发展稳定的市场需求腹地。受资源和政策优势的诱导,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八年居全国之首,2009年GDP达到9725.78亿元;在中部崛起政策促进之下,山西、河南两省亦保持较快增速,2009年两省GDP分别为7365.7亿元和19367.28亿元①。蒙、晋、豫三省经济快速发展,为京津冀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腹地需求,有利于摆脱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长期低迷的不利影响,从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5)产业基础雄厚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集聚了一大批向社会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由海淀区的“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在内的一区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集聚了联想、方正、诺基亚、惠普、IBM、微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112家,包括研发机构41家。北京中关村已形成完整的手机产业链,2008年产值160多亿元,已集聚了40多家手机企业,具有应用软件、电池材料、手机性能测试、手机研发、系统软件等各个环节的研发生产能力。天津滨海新区初步形成以摩托罗拉、三星、现代电子多媒体有限公、施耐德、梅兰日兰等知名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集群,以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SEW一传动设备有限公司、天津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葛兰素史克、诺维信生物技术、施维雅制药、PPG涂料有限公司为代表性的生物医药化工产业,以顶新国际集团、天津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天津雀巢有限公司、卡夫天美(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保定高新技区集聚企业近900家,以天威集团、英利集团、风帆集团、日本三菱株式会社、澳诺制药有限公司、德玛斯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康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代表,初步形成了太阳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型储能材料、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设备五大支柱产业。保定可再生能源企业已超过160余家,以太阳能、风能设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为核心,在光电领域、风电领域和节电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2)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劣势1)城镇体系不完善。数据来自山西、河南、内蒙古三地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统计公报。8l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京津冀都市圈内,核心城市过大过强,中等城市偏少,小城市数量偏多。下表如实反映了京津冀都市圈内城市等级分布现状。表6.4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城市等级分布表①城市等级城市人口(万)北京1128.0特大型城市天津793.9唐山311.4大型城市石家庄245.2中型城市保定103.1秦皇岛94.2廊坊81.7小型城市张家口91.8承德51.1沧州49.6数据源于(2009年北京统计年鉴》、(2009年天津统计年鉴》和(2009年河北经济年鉴》。由上表可知,除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之外,仅有唐山和石家庄人口超过200万,保定也仅仅10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其他地级市的人口规模均低于100万。此外,即便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唐山和石家庄,两城市人口之和(556.6万)也尚不及天津一个城市的人口(793.9万)。一方面,都市圈城市体系发育不完善,小城市偏多,而中等城市偏少,使得区域产业转移与协作容易产生脱节,不利于区域产业链的构建。2)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尚未形成由于自身市场机制发育程度不高,京津冀在产业协作中,很难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充分共享,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也难以实现。故在市场机制作用有限的约束下,区域经济协调仍有赖于政府的协调。然而,京津冀经济圈内三个平行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存在,造成区域性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均不完善。健全的政策实施组织载体是区域协调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有效的组织是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一方面体现为协调机构不健全。当前,京津冀经济圈缺少一个超省级的行政组织,京津冀之间仍是各自为政。由于京津冀三地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不重视发挥区域整体效益,导致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实现,也影响到区域生态平衡、污染治理,以及区域共享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由于区域内同级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作用的有限性,中央政府的协调。这里仅对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lO个地级市进行统计。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成为京津冀都市圈实现科学有效管治的必要条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冀三地之间尤其是河北与京津之间,存在较大经济落差,使三地间很难形成一个平等参与的经济协调组织。另一方面,体现为协调机制的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的实现一方面须加强专门性协调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另一方面还须进行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由于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各自经济发展中较强的主导性作用,区域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深受影响。三地政府基于各自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过度追求行政区内的经济绩效,从而在城镇布局、城市规模、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少有效的协调。受此影响,京津冀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等问题,阻碍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3)国有经济比重高,民营经济不发达,市场经营机制不活跃实现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优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推动力是政府和市场,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密切分工协作关系是市场推动力的主要来源,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部经济经济合作水平。民营经济与跨国公司依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产业布局,这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故民营经济发达与外资聚集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得以克服种种壁垒,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然而,由于国有企业比重较高,京津冀与东北和西部地区一起成为国有经济最难改革的三个地区之一。在国有经济产业链重组、结构调整以及布局调整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一是企业规模大,使得国企改革时间较长,同时也增大了调整难度;二是国有企业往往与地方关系紧密,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制度刚性使得国企改革缺乏足够的市场利益驱动。4)产业发展中深层次协作不足京津冀的深层次产业合作水平不高,而且主导产业多是高能耗行业,工业产业附加值也较低。对于第一产业,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主要围绕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合作水平较低,缺乏在现代农业和科技农业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对于第三产业,京津的第三产业多服务于本地,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更谈不上其生产性服务业对河北的转移和扩散;同时,这也使河北与京津在第三产业领域的梯度差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产业转移与协作的难度。对于第二产业,北京的传统产业多已转移出去,而天津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天津过于追求自身经济发展,延缓传统产业向河北的转移步伐,致使京津对河北产业辐射作用极为有限。在津冀产业结构中,占工业总产值50%以上的主导产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从侧面反映出京津冀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5)经济外向型程度不高,未形成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从整体来看,2008年京津冀地区外贸依存度①为80.39%,比全国平均水平57.97%高出22.42个百分点;从局部来看,京、津、冀外贸依存度分别为176.15%、86.04%和16.14%,这说明京津开放程度较高,而河北经济开放程度过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外贸依存度要高于上海的159.87%。但是作为区域整体来看,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对外依存度均高于京津冀(长三角为96.08%,珠三角为130.48%):而且长三角内部三省市对外依存度较为均衡③,都是相对开放的经济体,区域之间在对外引资和产业协作方面联系紧密,存在较好的互补优势。而京津冀内部,三省市之间的外贸依存度相差过大,尤其是河北,16.14%的对外依存度水平表明其仍然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经济体,这一情形不利于京津冀之间在对外引资及产业协作方面展开合作。2008年,京津冀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5.24%,远低于长三角的36.10%和珠三角的26.72%;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为9.72%,亦低于长三角的37.36%和珠三角的16.03%。这说明在三大都市圈中,京津冀都市圈的对外合作水平相对较低,这虽然有利于规避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区域产业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也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京津冀都市圈尚未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也未形成完整的区域产业链。目前,长三角与珠三角均已形成几大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链,如长三角的rr产业链(上海以集成电路芯片、电路印刷板为上游,苏州、无锡、昆山和杭州以笔记本电脑、移动通讯为中下游,并生产PC零部件、电脑外设等配套相关产业),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以广州和深圳为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中心,东莞、中山、珠海、惠州、顺德等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而在京津冀都市圈内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虽均是京津的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但却处于直接的竞争状态,未形成产业错位分工与协作;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均是津冀的地区主导专业化部门,但也处于对立和竞争状态。o根据进出口的经营地测算进出口总额。o这里的长三角以苏浙沪三省市来代表,珠三角则以广东省来代表。@除上海外贸依存度为159.3榭},江苏和浙江外贸依存度为88.oo*/缃66.82%。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6.2.3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1)京津冀政府政策引导根据都市圈产业发展重点、产业空间引导的需要,有效运用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手段,制订包括资金配套、人才配套、土地供应配套等相关配套政策,促进都市圈产业的有序、高效发展。(2)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特殊的地区,三地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却很大。1)京津冀经济总量差异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是进行经济发展比较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在此,本文参照国家统计局以及三地区统计年鉴,统计2001至201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GDP以及人均GDP如表6-5所示,发现三地区的经济总量变化,具有以下差异:经济总量方面,2010年,北京13777.90亿元,天津为9108.83亿元,河北位居第三位20197.10亿元,三个地区在经济总量有很大的差距。表6.5京津冀地区2001至2010年的GDP(亿元),人均GDP(元)北京天津河北GDP人均GDPGDP人均GDPGDP人均GDP20012817.6625300.001826.6719986.005577.708337.0020023130.0022648.001900.0018981.005500.008155.0020033611.9032061.002398.9426532.007095.4010513.0020044283.3037058.0031550.0018981.008836.9012918.0020056886.3145652.003697.6235791.0010096.1114782.0020067720.3049505.004337.7340961.0011613.7016894.0020078879.0057431.005014.0047972.0013387.0019363.00200810488.0030255.006354.3848727.0016188.6019588.00200911469.2870234.007068.5663395.0017067.9924583.00201013777.9078194.009108.8379153.0020197.1028796.00经济增长速度方面,京津冀GDP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尤其是21世纪以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京津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北京市情况看,自2001年以来,北京市经济增长率较快。天津市经济总量一直明显落后于北京,远低于河北省。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开始步入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行列,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速度。但由于天津的基数较小,从绝对量上看,天津经济总量与北京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河北省的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率有所下滑,21世纪以来一直低于京津市。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C,、M^^^45000.0040000Do^∥35000Dol忒/I民30000.00,八\/r一一鬯25000.00}|\\∥,蛊20000.00歹/\\.一一r/-。15000.00夕,\一..●一_r1∞ooDo..卅L■I.·--一,一▲’5000伪一‘.——●,’■一0.DO200I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河北5577.5500.7095.8836.100961161313387161881706720197-'l--天津1826.1900.2398.315503697.4337.5014.6354.7068.9108.+北京2817.3130,3611.4283.6886.7720.8879.104881146913777图6—1京津冀三地区GDP变化情况差异图6—2京津冀三地区人均GDP变化差异人均GDP方面,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人均GDP走势图表明,自2001年以来京津冀三区人均GDP都呈上升趋势,三省市人均GDP增速明显有差距。首先,2010年京津的人均GDP远高于河北省,京津人均GDP分别高达7.8万和7.9万(调整后),而河北仅为2.9万元(调整后);其次,2001—2010年间京津冀的人均GDP都在增加,但是北京、天津两地的人均GDP增长明显快于河北地区,这一趋势在2005年之后表现尤为明显。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增长速度比较接近,两条曲线近乎平行,而河北省与京津两地的增长速度差距正在逐年拉大;最后,从图中三条曲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线的走势来看,京津两地与河北省之间的距还将继续增大,北京、天津的增长势头仍然十分强劲,而河北省的经济增长趋势相比较而言则显吃力。2)京津冀产业结构差异第一,三次产业构成差异。产业结构的合理度是反映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附表A—l和图6—3看出:北京市三次产业的产值呈现上升趋势,但第三产业增速最快,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且依此称为较稳定的产业结构格局;天津市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自21世纪以来,同样超过了二产的产值,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河北省三产业GDP产值增长是稳定的,第一产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第二产业有上升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第二产业仍将在河北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_北京第一产业一北京第二产业一北京第三产业一天津第一产业一天津第二产业一天津第三产业麓河北第一产业一河北第二产业勰河北第三产业图6—3京津冀三次产业的产值从图6-3看出: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有着明显的差距,京滓冀三省市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缩小,京滓两市第二产业比重渐趋收缩,河北省第二产比重变化不大。三省市第三产业均稳步提高。目前,北京市属于“三二一”型结构,天津市与河北省则仍属于“二三一"型结构。从京津冀二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演进过程来看,京津冀之间在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O0O0O咖蝴咖o:象巧砌坫∞s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00一溅一1燃㈣燃麟瓣遴一麟主导产业北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准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天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油及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河北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降低,水库库容逐年减少,并面临着富营养化的危险,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北京市用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涉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四地,各地将分别制定保护措施以保证“南水北调”水质和供水安全,由于各地标准不一,留下水源污染的隐患。6.2.4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定性判断(1)北京三次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为“做大三产、做强二产、优化一产’’。第一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着重发展科技含量高、节水型的现代都市型农业。第二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以优化升级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为辅的新型工业体系,并将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等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打造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教卫体、旅游会展四个制高点。根据城市功能新定位,并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所处阶段,北京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如下:第一产业:着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鉴于生产空间的限制,北京应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策略,逐步向二产、三产延伸,因地制宣地发展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观光农业等,积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第二产业:根据工业分行业区位商和产值比重分析,北京市主导专业化部门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于新城市功能定位中打造“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要求,北京应着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集群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产业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对于产业布局,主要应加强产业园区的建设和优化布局:一要优化完善以中关村为核心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局;二要整合各级开发区,积极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三要使园区发展与新城建设相协调,重点建设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基地。此外,还应发挥产业基地的辐射作用,推动周围区域相关产业发展;要充分借助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东南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产业基础好、交通发达、土地资源充足和港口优势,积极发展以亦庄为核心的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第三产业:北京第三产业产值居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贸服务业;第三产业增长率居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租赁和商贸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结合北京市实现第三产业“打造四个制高点"的要求,其第三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方面,应着力发展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贸服务业;另一方面,还应积极支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信息服务与科教产业的发展,并努力促进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其他现代服务的发展。当前,因北京商务成本高且中小企业不发达,再加上周边地区产业配套能力不匹配,很多零部件需从外地输入,使得产业配套成本有所抬高。因而积极加强与河北环首都地区合作,共建基础设旌和产业配套设施,以降低北京企业的商务成本,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此外,国家正积极推进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而中关村科技园区被列为首批创新示范基地,这有助于北京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来说,一方面,北京应充分利用自身知识、技术和人力优势,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产业、科技研发、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另一方面,还应主动将一般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实现与津冀的产业衔接,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2)天津三次产业发展方向依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天津未来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大都市及生态城市,而现代制造业、国际商贸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产业是其重点发展产业,滨海新区则是其重点开发区。其中,滨海新区被定位于“立足天津,辐射三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建成现代化的世界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第一产业:在天津市农、林、牧、渔业结构中,农、林、牧业所占比重较低,而渔业所占比重最高,达到27.95%。因而,天津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为: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着力调整和优化渔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型渔业,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经营: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观赏型渔业,积极构建沿海休闲渔业基地以及集垂钓、旅游和水产品品尝等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景区。此外,还应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积极实施规模化经营,逐步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加工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第二产业:在天津市工业行业中,地区专业化部门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结合天津市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的新定位,第二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增强产业集群效应,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冶金、电子、化工、汽车、信息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努力把天津建设为北方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另一方面,利用海洋经济,积极提升天津综合竞争力。滨海新区应充分利用海岸港口优势及土地、油气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海洋经济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与京冀的产业错位发展。第三产业:从2002年至今,在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下降态势。依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天津第三产业有待实现新突破。2007年,天津市第三产业产值居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第三产业增长率居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金融业,教育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结合天津新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十二五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第三产业发展方向为:第一,着力发展航运和物流特色产业。海空港和口岸作为滨海新区核心战略资源,经济效益显著,且港口经济的深层次发展有助于港城及腹地产业结构升级。中心市区应通过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实现与港口经济的有机衔接,而老城区和新区资源的充分整合有利于形成开放的现代业服务经济体系,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二,积极发展金融业,助推滨海新区“全国产业基金中心”的建设。金融业是2007年天津增长最快的第三产业,而且其产值比重也位居前五名。由此可见,金融业在天津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而天津金融业的发展主要在滨海新区。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是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实验区,可以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企业和金融开放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这为天津金融业的发展和构建“全国产业基金中心”提供了极好的政策支持。第三,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目前,天津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果:全市共建设烟尘控制区59个,面积501.76平方公里;城市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4%;创建生态示范区七个、自然保护区九个,覆盖率达13%。作为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城市,天津建设生态城市确实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而作为国家城市综合改革的实验区,滨海新区要发挥先行先试的改革示范效应,率先探索各种发展经验,为天津全面建设生态城市提供经验借鉴。91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河北三次产业发展方向内环京津、外环渤海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河北不仅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而且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以及发展煤化工、油化工、盐化工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目前,河北省已形成以石油、冶金、煤炭、化工、建材、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医药十大产业为主体的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第一产业:河北省比较优势明显,其基本方向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河北不仅农业资源丰富,而且紧邻京津,消费市场广阔。因而,一方面,河北应充分利用京津庞大的需求市场,并适时与京津在农业相关领域进行合作,积极建设绿色农业、现代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基地;另一方面,河北农业的发展还应主动与京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衔接,积极发展优质绿色的肉、蛋、禽、蔬菜和水产品,并逐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实现河北农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第二产业:在河北省工业行业中,地区专业化部门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河北虽是环京津制造业和重化工基地,但其工业发展却处于两难境地。这主要是因为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长期内经济发展仍要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然而,京津现代制造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却给河北带来巨大压力,尤以天津同类制造业的发展对河北冲击最大。河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宜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方针,在近期应加强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促使其向高级加工阶段迈进;在长期则应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实施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政策。此外,河北应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并借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把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积极打造都市腹地型经济体。河北省第二产业的具体发展思路为:一是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基础上,积极增强传统制造业优势,着力发展煤炭化工业、石油化工业等;二是积极围绕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着力构建符合省情的现代工业体系;三是积极发展新兴制造业,如医药制造、专业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制造等,以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一方面,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较弱,其主要发展方向为地域性服务业和资源优势性行业,如教育和文化产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等;另一方面,河北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亟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且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公共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服务业需求日益增长,因而还应适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公共服务业,以适应制造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要求。6.3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效应的综合协同效应定量评估本节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和相关网络资源获取京津冀产业转移指标体系的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性、可靠性,且易可量化。依此,在第5章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基础上,分别对京津冀产业转移中的产业梯度差、承接能力、交通信息便利性以及互补性进行测度计算。求解程序在IBMR400,CPU2.OG,内存4G的计算机上采用MATLAB2009b作为开发平台,采用EXCEL数据库系统保存输入数据及中间求解模型,并对最终结果进行分析。6.3.1京津冀地区产业梯度差异分析根据区域产业梯度系数计算公式,首先计算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梯度差异,从而确定区域转移产业,为后面的计算提供参考。表6.7京津地区三次产业梯度系数北京天津河北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20000.32640.98650.64710.17000.20770.22870.13360.094920010.0909O.21180.45890.26600.18430.21700.23250.08630.09202002O.11250.17160.52810.32510.19280.21590.12620.08850.123720030.11290.19370.40940.29640.23010.26300.27740.10100.121120040.04650.23580.36220.16240.22970.20550.14620.1314O.118820050.07090.09850.30560.29280.26080.33290.14320.12270.119020060.00330.08620.29130.22380.16350.17840.08140.09240.099920070.14140.13080。23740.06090.15540.13790.15870.08980.07352008O.11210.04900.21490.09810.27380.27390.09370.11680.080920090.17130.28270.18120.16140.24850.26410.22760.05390.1165京津冀三省市产业结构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并且呈现出北京一天津一河北由高到低的梯度次序。这种梯度次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看,京津冀产业优化程度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如附表A-2所示,北京市三次产业的产值呈现上升趋势,但第三产业增速最快,第一、二产业次之;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且依此称为较稳定的产业结构格局;天津和河北都是“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但两者之间也有差距:天津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河北,天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差距仍在扩大,正处于由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开始向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三二一”型结构转变,而在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上,河北则明显高于天津10多个百分点。河北省三产业GDP产值增长是稳定的,第一产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第二产业有上升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第二产业仍将在河北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总体上河北的产业优化程度不如天津,天津河北产业优化程度明显不如北京,但是在天津河北之间,河北第一产业仍然在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表6.8京津地区三次产业梯度差异北京/河北河北/北京年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0.38791.0170-0.3879—1.01702001一O.40790.38960.69790.4079-0.3896-0.69792002-0.04990.28750.63050.0499-0.2875—0.63052003-0.39040.28290.52900.3904—0.2829-0.52902004-0.49760.25390.48390.4976-0.2539-0.48392005-0.3052--0.09570.40960.30520.0957—0.40962006—1.3947--0.03020.46481.39470.0302-0.46482007-0.05000.16350.50940.0500-0.1635-0.509420080.0778-0.37760.4243-0.07780.3776-0.42432009-0.12350.71940。19190.1235--0.7194-0.1919北京/天津天津/北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0.28340.6767—0.2834-0.67672001-0.46650.06040.32530.4665-0.0604—0.32532002—0.4610-0.05050.38850.46100.0505—0.38852003-0.4192-0.07480.19210.41920.0748-0.19212004-0.5432O.01130.24600.5432一O.0113—0.24602∞5-0.6160-0.4230—0.03720.61600.42300.03722006-1.8337-0.27810.21291.83370.2781-0.212920070。3658-0.07480.2359—0.36580。0748—0.235920080.0581-0.7477-0.1052-0.05810.74770.105220090.02580.0560—0.1636—0.0258-0.05600.1636天津/河北河北/天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0.45180.10450.3403-0.4518-0.1045-0.340320010.05860.32920.3726-0.0586-0.3292-0.372620020.41110.33790.2420-0.4111—0.3379—0.242020030.02880.35770.3369-0.0288—0.3577-0.336920040,04560.24260.2379-0.0456—0.2426—0.237920050.31070.32730.4468—0.3107—0.3273-0.446820060.43900.24790.2519—0.4390—0.2479-0.25192007—0.41580.23830.27350.4158—0.2383-0.273520080.01970.37000.5296-0.0197-0.3700-0.52962009-0.14930.66340.35550.1493-0.6634-0.3555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第二,从三次产业梯度系数来看,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程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如表6—7所示。北京地区第三产业梯度系数优于一二产业,具有明显优势。而天津第二、三产业梯度系数略高于第一产业,说明天津产业够开始向三产转型,并且有明显趋势。而河北第一产业仍具首位,基本上稳定;第二产业梯度系数波动频繁,在0.05和0.15附近徘徊,显然有着明显的增量空间,可以预计未来几年第二产业有上升趋势,三产业处于劣势地位。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数据处理和计算过程,主要考虑京津地区的工业产业向河北转移为研究对象,这样简化并不影响我们模型的实证分析。只是为了降低了计算复杂程度而已。6.3.2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由上述研究结论,京津作为第二产的转移方来考虑,而河北省作为承接方。因此,本节仅考虑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河北省承接能力指标体系和计算过程。建立河北省承接能力的各指标数据矩阵,如附录C表C-I所示。利用公式(5—31)将数据标准化,得到河北省承接能力指标的标准化矩阵,如附表F-l所示。根据计算承接力的指标体系客观权重值,一二级指标根据专家评分,采用AHP方法计算各层指标的主观权重,该方法结合了定性定量的技巧。利用公式(5-22)计算权重以及河北省承接能力一级指标的测度值,分别是表6—9和6—10所示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6.9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指标权重一级权重二级权重三级权重从业人员数量(万人)0.1626产业贡献率(%)0.19820.2846产业规模产业产值构成指数(%)0.1810产业实现的增加值(亿元)0.2195产业生产总值(亿元)0.2387产产业GDP增长率(%)0.3762业0.30120.2754吸市场潜力人均地区GDP(万元/人)0.3300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0.2939力成本要素0.2301人均工资(元)0.4624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万元)0.5376利用外资额(万元)0.29570.2099政策条件外贸依存度(%)0.3362当年地方财政支出总额(万元)0.36810.3376城市化率(%)0.5142产城市发展情况可再生能源使用率(%)0.4857业支0.22980.3303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0.5069技术水平撑劳动生产率(%)0.4931力0.3321投资环境竞争力(%)0.4749投资环境环保投入占6DP比重(%)0.5251主导产业比较集中率(%)0.28960.4549产业结构工业化率(%)0.3698主导产业市场占有率(%)0.3406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人)0.3023产0.3217业教育水平教育事业支出(万元)0.3313选0.2507教育生产总值0.3665择R&D占GDP比例(%)0.1729力产业IiSLD投入率0.1639产业技术创新基0.2234万名技术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项)0.2193础产业技术引进费用支出0.2280产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0.2158产业产业布局合理性0.451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指数)0.4702规划0.2183总资产贡献率(%)0.5298和引0.5489三资企业数量占比重(%)0.4580导力产业政策引导力三资企业规模占比重(%)0.5420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表6-10河北承接能力一级指标体系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产业选择力产业规划和引导力20000.09150.04000.41800.345520010.03920.07870.3172O.447520020.14340.28200.26480.397520030.28560.35730.38650.578020040.39450.42640.53510.603720050.50360.50240.62080.403620060.58870.55200.56510.549620070.68460.66280.66140.649720080.77010.81280.65850.560120090。83851.00000.58050.4486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0.50000。0000~,U≯r~。。夕。/l一∥厂■./-≯/./r一-/一■_■二一,二≥一lr■.——◆一—卜。一:一一—巳—一.—。—r’一y2000200120022003—◆-产业吸引力—-产业选择力200420052006200720082009+产业支撑力斗产业规划和引导力图6—5河北省承接能力各以及指标的测度值变化趋势结合表6-i0和图6-5所示,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9年之间河北省承接第二产业的能力在逐步提升。其中,在产业吸引力和产业支撑力方面,河北省呈现明显提升,这侧面的反映了河北省十年来十分注重产业市场培养、扩大产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大力扶持。而在产业选择力以及产业规划和引导了方面,随然变化幅度不高,但总体也是上升趋势,也说明河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教育水平,产业自身创新以及政策引导等方面均有改善。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6.11河北省承接能力2000.2009评估值20000.217020010.207120020.261120030.391220040.482720050.510920060.56582∞70.666220080.706120090.7258图6—6河北省承接工业转移的能力变化示意由表6一11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9年河北在承接京津地区第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力逐年上升且幅度较大,如:河北省产业承接力在2000年评估值为0.2170,而到了2009年却为0.7258。依据图6-6,河北在承接京津地区第二产业的转移过程中,承接能力同时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2002年以后,由于河北省京津大都市圈经济辐射条件下,河北省在各个方面均有大幅度增长,因此呈现承接能力突飞猛进的态势。当然,京津第二产业向河北转移过程,总有一些经济大环境,不可抗力事件等情况发生,因此,可以看出承接能力曲线略有波动,但不影响总体趋势的。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6.3.3京津冀地区交通与信息便利性与产业距离分析根据京津冀地区交通信息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利用(5-9)一(5-10)首先将数据标准化(见附表F-3,F-4,F-5)而后依据公式(5-17)一(5-21),计算客观权重;采用AHP方法计算各层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公式(5-22)计算组合权重,形成权重统计,如表6-12所示。根据公式(5-24)可以求得各地区交通信息便利性测度值,如表6-13所示。表6.12产业转移交通信息便利性指标权重一级权重二级权重信本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0.3374息0.4282本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数0.282便技利术本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电视拥有量0.3806性知图书馆个数0.1977指识0.5708书刊文献外借人次0.2746交本地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0.2816标流本地区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0.246l一级权重三级权重交通交本地区铁路网密度0.2371便利通1本地区公路网密度0.2468性指便本地区客运量0.2879标利本地区货运量0.2282表6.13京津冀交通信息便利性评估值北京天津河北信息交通信息交通信息交通20000.24100.42250.11800.0032O.11030.000320010.34370.36830.33770.04530.11700.092720020.45760.40470.26920.12940.22640.189520030.53870.26690.30120.18710.3963O.114520040.65760.33070.43360.24790.59550.265220050.80020.39240.52830.29740。65660.342920060.73370.47190.57240.36310.78800.632820070.67130.30990.69450.48210.89450.728820080.55360.53880.74820.56350.87390.822020090.68750.56860.76600.92060.84720.8612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6.14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交通信息便利性程度河北/北京河北/天津河北/北京河北/天津信息交通20000.097250。0580050.0109660.0007520010.1266420.1251240.1230440.02666220020.1889590。1287770。164420.07085220030.2487190.1609150.1056290.08212220040.3206480.2339610.1562350.1260420050.3803320.2784930.1895880.1539920060.3733970.3090230.2532250.20660120070.3596960.3691910.1875810.26586520080.3082550.3886170.2977430.30826720090.3616840.3926450.3137010.4526250.800.700.60O.500.40O.300.20O.10O.oo0.900.80O.70O.60O.SOO.40O.300.20O.10O.00_J一声—一l芦/—/_,/●弋一≯声厂。/1【◆/20002001200220032004200S20062∞720082009,·河北,北京_河北/天津图6—7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信息便利性程度变化趋势声//厂声卜一⋯.Jr。一/一一八一/厂。J二J、=.—,7o厂T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阔北州匕京一河北/天津图6—8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交通便利性程度变化趋势由表6—14和图6—7,图6—8可以看出,河北和京津地区之间的交通信息便利性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他们之间存在良好交通和信息沟通,100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完善交通网络的空间布局,打通与京津道路全部接口,真正实现与京津变“近”为“通"、变“堵"为“畅",进而缩短京津冀之间的空间距离。这将全面对接京津,全力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打造京津冀无障碍交通圈,为产业转移创造了便利性环境。切实实现京津第二产业向河北转移的独有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发展优势。在信息网络方面,实现网络“一体化",消除信息沟通障碍,形成北京、天津和河北信息网络,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降低通信成本,为经济发展、产业转移过程中搭建更加便利的信息平台。6.3.4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性分析由公式(5-7)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及5.5节产业互补性的主要结论,利用5.1和5.5节现结合的测度方法,对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性进行计算,进而深入探析产业转移互补性的变化趋势。根据产业转移互补性的指标体系,建立各指标数据矩阵,如附表E1-3所示。利用公式(5-9)(5-10)得到产业互补的标准化矩阵,如附表F2—4所示;依据公式(5—17)一(5-21),计算客观权重:采用AI-IP方法计算各层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公式(5-22)计算组合权重,形成权重统计,如表6-15所示。利用公式(5—24)可以求得各地区产业互补性测度值,如表6-16所示。表6.15产业转移产业互补性指标权重一级权重二级权重资源0.203l劳动力资源(人)0.3145互补资本资源(亿7n)0.3341性能源资源(标准煤)0.3514产业0.2024产业区位熵0.2523结构舅动力人均年工资(TJ兀):W0.2709互补全社会劳动力生产率0.2299性产业生产总值指数(%)0.2469产业0.2142科技合作活动经费支出(万元)0.2527技术技术转移项目数0.1926互补性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0.1988高薪技术产业总额(亿元)O.1427技术合尉签订欷反(刀兀)0.2133市场0.1741市场个数(个)0.3593需求舰檬以卜T、Il,食、II,的个教(个)0.3281互补性人均消费水平(%)0.3127贸易0.2062在本地区投资总额0.2208互补产业内贸易成交额0.2980性当年鉴定项目合同数0.2275进出口总额(亿元)0.2537101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6.16京津冀产业互补性评估值北京天津河北20000.16340.13160.117020010.0984O.1814O.111420020.13890.21350.175020030.21550.32490.247520040.37820.38760.340820050.39200.3754O.442520060.48480.54470.569320070.59700.52230.684520080.69840.70790.783620090.8160O.81850.8876X.羔丕《套∞芒∞E旦QEo0.90。80.70.60.50.40.3图6~9津冀产业互补性变化趋势从表6—16和图6—9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性自2000-2009年虽有少许波动,但整体趋势上看还是逐年在提升,且幅度较大。表明三地区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运用公式(5—38)和(5—39)分别计算河北于北京天津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如表6-18与图6-10所示。fJE,≮,,^一一,,(,尹日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合效应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表6.17河北与京津之间在二产转移中互补性的侧度值年度河北/北京河北/天津20000.00810.006420010.00460.008320020.01020.015420030.02250.033220040.05430.054620050.07310.06862006O.11640.128120070.17230.147720080.23070.229120090.30530.3001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河北月匕京-河北,天津图6-lQ河北与京律之间在二产转移中互补性变化趋势从表6-18与图6-10可以看出,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产业互相性,2000以来逐年在提升。这充分说明,河北是京津的经济腹地,京津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将向更高层次去发展,带动河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河北要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建设现代化园区打造一流产业平台,是实现集约发展、科学发展的最有效途径。103孢∞们如的加∞0O0O0Q 苫.^oIoN.噬最vH状魁零廿醛捌酥拳议将蕾函.蚤爨翡1叵燃文嫩双L铤目爿钆凶嗣繇赞倏。稳擗遂剥辎韫躐球赣窖梧N≮.兮鞲鞋.:燃堤H<呻∞呻N∞c。'_卜'_o∞寸o。∞卜⑦o\o,一∞oN吲Nojjo,_HN∞竹●o掣庭—‘.币卜闭谣jj’—■oN∞’-_吲∞卜∞竹∞寸oN吲∞oNo∞\o,—_N∞卜-_-卜∞ojjoIN,.1,w.mlN∞竹●o窿赞∞N●’_∞t"-∞联卜o∞N吲口,o④①No①∞●_o∞No\o∞oN∞N掣j】oN卜∞N∞o①ot.O竹●o●_’—_N∞'中熏霹o●o掣鼎桉①寸⑦∞。o∞●。_∞'_恻jj①吲N∞。。N∞甘o∞卜竹⑦o呻∞卜,-_\o∽吲oNjjV1.tN∞①口,,-_Ho∞。。∞00口’竹o●,—_,_--_N'_N∞●度o寸t"--∞'_∽∞’—■卜∞避oN卜,·_∞⑦N∞,-_叫Ho∞o,N∞o●’’_odoT-41一一t'--∞o旧∞呻’'_∞o曲∞o∞o∞卜∞o。卜o∞ocoo甘o卜⑦∞N∞N⑦'中N①oa’o’__卜曲o∞●o,‘_o①o∞d∞'一∞o∞o卜oN卜∞。D∞00∞⑦∞oco卜o⑦o卜t"-∞N⑦@∞o,叫∞呻o∞'中●o∞囟卜⑦甘∞o呻o-_-∞寸o旧∞N∞吲o∞N,I_No'__卜o’-_a’o,—_∞a。吲NI.Z"Jo∞N,_'__∞呻o'一∞●o甘①∞t"-∞t。’一o口’No’__∞co呻’一卜’掣o⑦∞o∞。o卜,_∞④oN∞oN吲N’-_dHN∞odN●o,·_on呻曲No∞N∞口'o。呻⑦吲∞o∞①∞o呻吲寸’。_o卜oNo∞NC口’—_’-_HoNoT--Io●oN卜’__卜N∞卜∞No∞⑦旧∞④呻o⑦No吲o00t'-.-o卜畸呻oNoHNHo’—_o,-_o●o’I_No‘o∞N,—_卜o∞叫o吲o∞⑦00∞ot"-⑦o∞o曲呻吲N吲oN卜oNo’--o●o∞o∞odo卜o卜o∞o00o卜oNo’—_o●o’·_o/'、一<^Ri苌:苌鞴攀翠七艰莲籁<聚魁害1R爨匿{R燕星蹈骚^硌确权如R皿世爿基七害睁妪镫皿铎H{L鞫卜*辎蟪臀骚爆渣辎斗∈匿籁上积凶照心躜1辩藻辎妞七墨察鞫翟醐Ⅱ*懈编斗∈霹颦,七露幡爿廿丑辎≤桓辎柽囊_<槲霞锕制议秘掣貅书鞋扑长圈杈慢票 n甘一①oLrjo’—_o∞No卜oNoNoNo∞o∞o卜o寸oooo00oo。o∞o。o畸o∞No∞o卜o⑦No,—_o∞o卜●,—_o’—_t。_o’_o,—_1_o-_,—_,-_o∞N∞o。o∽H吲甘N00∞F,卜oa’卜t'--o寸’-_p'N寸⑦o①旧吲⑦No’—_o甘∞oN卜.i---,l00∞⑦,—_∞o吲气一00No∞oN∞①∞⑦∞⑦卜lLc,00N00卜o⑦∞卜∞--_o●o,_卜_∞o∞卜⑦卜Lr’●_西寸∞o∞吲Na,oNo卜o⑦’-_N∞飞一o⑦①Lr,oN∞oo,_∞o∞’中∞ov--.4’宁卜①Lr:ooo一Lr3Lf,∞NLf,N④'宁卜o@∞①甘卜’-_o∞o卜①寸a’N∞●o。o@卜oNa,NoN’一一oN旧o’‘_o①t"--旧oNo∞o气一o00∞U'⑦∞o。。o⑦eaUbo∞00①卜oNo①o⑦o弋一Na,卜o寸Lf,U,∞o∞o’中∞Lf’吲∞o卜●o’_o●_,_o∞寸o’·_∞寸∞⑦o∞o∞o’_oN①甘①,__∞’中卜o卜吲④Lf,,—_o④'中气中o卜。o∞吲o’中oU,⑦卜N∞寸t"--N①∞'中卜,-一o吲a’Na’p,N∞●o寸⑦a’'中∞o卜o⑦寸①寸⑦∞⑦寸’—_P寸∞o寸N卜t"--卜O々o■:N,d'中00∞⑦U々N’宁0qo●-_∞eq卜t'--No00∞o,—_p’a,o卜吲∞⑦N,_’中卜Na’o卜∞Na,Np,∞∽●o,-_oa,No吲o吲p0’-一H。o∞t"-o卜IN∞o①卜o00’宁o∞①∞N'中∞U,卜o卜o。oNa,Noeqo'中o⑦,-一00o寸N峨⑦oa,00卜⑦N’—_r—_a0o’-一eq卜o寸,-_,一一oI.-.Iv.-4o∞o’—_●o-l_o’。_oN’—_-d∽旧∞a,U’NLr,No’—_’中寸旧∞旧o,-_a’No,—_t"--o卜∞N①⑦∞’中oLr’⑦o∞旧∞N∽⑦N,_N∞oTrot,-_①吲。。NoN①,—_a,o∞00一’—_o,—_o,—_No●o’—_①’—_o①o⑦o卜⑦t"-a,'宁⑦o,—_V,mtNo卜∞⑦寸∞'中o'_p,卜甘o’_旧a々N卜_oNa,Lf,∞旧o旧寸∞卜o吲∞-dNo’—_o,—_o∞⑦o’-_o●oeqoc。oLf,o⑦ot"--⑦o00o卜o’—_o’中a,op'o∽oNo@oL10oNo∞o●o’。_o,、^1R^七\_,k翠</-\/、VR1R籁蕊^弓jV迥攀七乎^H褥\-/似Ⅱ量:Vg^黎^蝼廿碰籁赧一<骚蜊爿1R鞴骚匠1R<1R姑霹划靼骊糕g蹈骚/-、错、_/躜杈qⅡR、.,迥蜷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