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

ID:38959499

大小:340.50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6-22

上传者:U-145848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1页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2页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3页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4页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5页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6页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7页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8页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9页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汉语史·语音史》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简明汉语史·汉语语音史参考书目:《汉语语音史》王力著《中国诗词格律》王力著《简明汉语史》向熹著 o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研究汉语语音史,就要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大致说起来,要具备四方面的知识:o(一)韵书o(二)韵图o(三)方言o(四)方法 o(一)韵书,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广韵。《广韵》基本上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陆志韦认为“《切韵》代表六朝的汉语的整个局面,不代表任何一个方言。”王力认为陆志韦的这个结论是对的,因此认定“《切韵》有很明显的存古性质。”o(二)韵图,是一种声母韵母配合表,每一个字音都有它的位置。以字母为经,韵部四声为纬。最古的韵图是郑樵的《七音略》。 o頂端橫欄列聲紐(聲母),左側縱欄列韻目,右側標明目次(頁碼)、轉和呼,中間圓圈與字雜錯的部分就是正文。o正文中的每一格都能根據它的縱橫位置(類似數學裏的坐標)得出相應的讀音,有字的,就是該字的讀音,也是對應韻書中那一個小韻的讀音;畫成圓圈的,就是有其音而無其字。 o(三)方言,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存在,不过各地词汇和语音方面会有差别。o(四)方法。o第一、唯物辩证法。要认识到语音的发展变化。o第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o第三、比较语言学的理论。o第四、音位学。 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o1.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2)專指上古(周秦兩漢)音。o2.今音:(1)現代漢語語音。(2)專指《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3)專指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o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o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o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 疊韻、聲母、韻母、字母、三十六字母o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o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其餘的音叫做韻母。o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寫符號。(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o9.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聲母系統的36個代表字。唐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現列表簡示如下: 三十六字母o上古汉语声母表p18o《切韵》37字母表P61o三十六字母表P72o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o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o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o 关于“清浊”o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又可分为清音、浊音两类。普通话声母中除了m、n、l、r为浊音外,其余都是清音。o韻圖中的清濁是就發音方法而論的。傳統音韻學在這方面的術語有一些是含混不清的。如:o發聲時用力輕而氣上升者謂之清,用力重而氣下沉者謂之濁,在語音學濁聲謂之帶音,清聲謂之不帶音。o全清:不送气清塞(擦)音,如端to次清:送气清塞(擦)音,如透t‘o全浊:浊塞(擦)音如定do次浊:鼻音、日、来、喻如泥n oo全清声母: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声母,如“帮端精见照”等声母。次清声母:送气不带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塞擦音。如“滂透清溪澈”等声母。全浊声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如“并定澄从”次浊声母: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明、泥、娘、来、日等。 韻頭、韻腹、韻尾、韻o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普通话的韵头只有i、u、ü三个,一般只出现于三拼音节中。o11.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通常是我们所说的单韵母a、o、e、i、u、ü。o12.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根据气流通道可分为口辅音和鼻辅音两大类。)o13.韻:(1)指韻母。(2)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 韻目、韻部、韻攝、韻腳o14.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韵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序排列。如。《广韵》把“东、同、虫、中、弓、戎”等同在一起的韵部,用“东”字做为该部的名称,这个“东”字便是韵目。o15.韻部:(1)同“韻”(2)指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音韻類聚。o16.韻攝:等韻家把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相近的韻歸為一類,稱之為韻攝。如“元”、“寒”、“山”、“先”、“仙”等韵,韵腹比较接近,而且都收[~n]韵尾,归为山摄。o17.韻腳:韻文押韻的字。 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o18.陰聲韻:沒有韻尾,以母音(元音)收尾的韻叫做陰聲韻。如:ba、qiaoo19.陽聲韻:以鼻辅音―m,―n,―ng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如:bin、huang,o20.入聲韻:以輔音[-p]、[-t]、[-k]為韻尾的韻母叫做入聲韻。如,“屋、北、物、比、恰”等字 陰陽對轉o21.陰陽對轉:指陰陽入三類韻母的相互轉變現象,是清代学者创立的术语。指阴声韵在一定时期加上鼻音尾韵变成阳声韵,阳声韵在一定时期失去鼻音尾韵也会变成阴声韵。例如:三[san]-仨[sa],两[liag]-俩[lia]。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o王力说“所谓阴阳对传,并不是说一个阴声字可以随便变成一个阳声字,或是一个阳声字可以随便变成一个阴声字。”阴阳对转,两者之间必然是对应的。如:o阴声的a相当于阳声的an、ang、amo阴声的o相当于阳声的on、ong、omo阴声的e相当于阳声的en、eng、emo阴声的i相当于阳声的in、ing、im 呼o22.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展情況把韻母分為兩類——不圓唇者為開口呼,圓唇者為合口呼。(2)明清學者把韻母分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合稱四呼。1)———————开口呼;2)————————————————————叫齐齿呼;3)————————————————,叫合口呼;4)——————叫撮口呼。 o1)没有韵头而韵腹不是i[i]、u[u]、ü[y]的韵母叫做开口呼;o2)韵头为[i],或主要元音为[i]的,叫齐齿呼;o3)韵头为[u],或主要元音为[u]的,叫合口呼;o4)韵头为[y],或主要元音为[y]的,叫撮口呼。 尖音、團音o23.尖音:聲母z、c、s跟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尖音。指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字中今韵或介音是【i】或【y】的。如“将”“节”等24.團音:聲母j、q、x跟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團音。指古代“见、溪、群、晓、匣”(包括喻、云母的“雄”字、“熊”字)五母的字中今韵或介音是【i】或【y】的。如“姜”“结”等。o团音是见组细音,普通话里是jqx,广东话里是gi,ki,hi。o尖音是精组细音,是普通话z,c,s声母和i、ü相拼。 o機齏居苴jūo虛須姜將丘秋九酒喧宣玄旋……都是前團後尖。 平仄、舒促、陰調、陽調o25.平仄:“平”指平聲,“仄”指上聲、去聲、入聲。o26.舒促:“舒”指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三種聲調;“促”指“入聲”。o27.陰調:同陽調對言,陰平、陰上、陰去、陰入等聲調都總稱陰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陰調的字,來自古代清聲母。o28.陽調:同陰調字對言,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聲調都總稱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陽調的字,來自古代濁聲母。 注音、直音、反切o29.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經典釋文》:“繁,步幹反。”o30直音:用同音字注音。其形式即“某音某”。如“根,音跟”。o31.反切:傳統的注音方法之一,用兩個漢字為一字注明音讀,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拼合而成。如“改”,古海切。 異文、聲訓o32、異文“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o33、聲訓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也。” 重文、諧聲字o34、重文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说文》的重文即异体字,《说文》以小篆作为字头,与小篆不同的古文和籀文则作为重文。《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o35、諧聲字諧聲字即形聲字。《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 阐述几个问题o1、古无舌上音o2、古无轻唇音o3、关于声调 1、古无舌上音o上古无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翘舌音(zh,ch,sh,r)。o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o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o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 o钱氏同时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古读‘枨chéng’如‘棠’”,“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等,上述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舌头音。o舌上音声母是六世紀時从舌头音“端[t]”、“透[t’]”、“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推理o(1)“知”古讀作“端”o*《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國。”o*《檀弓》:“洿wū其宮而豬(知)焉。”注:“豬,都(端)也。南方謂都為豬。”o*《書·禹貢》:“大野既豬(知)。”《史記》作“既都”(端)。o*枚乘《七發》:“踰岸出追。”李善注:“追(知),古堆(端)字。”o諧聲字:o竹(知)—篤(端)追(知)—磓duī(端) o(2)“徹”古讀作“透”o*《詩》:“左旋右抽(徹)。”釋文云:“抽,敕由反,《說文》作‘搯(透),他(透)牢反。” o(3)“澄”古讀作“定”o*《說文》:“沖(澄)讀若動(定)。”o*《詩》:“其鎛bó斯趙(澄)。”《釋文》:“徒(定)了反。”o*《詩》:“實惟我特(定)。”《釋文》:“《韓詩》作‘直’(澄),云相當值也。”o*《說文》:“田(定),陳(澄)也。”齊陳氏後稱田氏。陸德明云“陳完奔齊以國為氏”,而《史記》謂之田氏,是古田、陳聲同。《呂覽·不二》篇:“陳駢貴齊。”陳駢即田駢也。o諧聲字:o兆(澄)—桃(定) o以上材料證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類,或者只有舌頭沒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沒有舌頭。為什麼會得出“古無舌上音”的結論,重要根據之一是在現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頭沒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沒有舌頭音的方言。例如: 2、古无轻唇上古无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唇齿音(f,v)。o《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o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創始人”去解釋都不通,顯然是個通假字,其本字應為“勃”。“佛”與“勃”的今音差異不小,一個聲母是f,一個聲母是b,二者聲母如何相同呢?o這就涉及到音韻學上一個重要的結論“古無輕唇音”。o根據這一結論,上古沒有f這類輕唇音,凡後代讀作f的輕唇音上古均讀作b、p一類的雙唇音。o由於“佛、勃”在上古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將“勃”寫作“佛”就不足為怪了。 o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o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的。 o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上轻唇音(即唇齿擦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o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o(1)“非”古讀作“幫”o*《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o*《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o*《論語》:“且在邦(幫)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封’(非)。”“而謀動干戈於邦內。”《釋文》:“鄭本作‘封內’。”o*《詩》:“彼(幫)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傳》引作“匪(非)交匪敖。”《詩》:“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o*《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o*《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o諧聲字:非(非)—悲(幫)分(非)—扮(幫)反(非)—版(幫)甫(非)—補(幫)發(非)—撥(幫) o(2)“敷”古讀作“滂”o*《詩》:“鋪(滂)敦淮濆fén。”《釋文》:“《韓詩》作‘敷’。”o諧聲字:o孚(敷)—脬(滂)o覆(敷)—(滂) o(3)“奉”古讀作“並”o*《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家語》引作“扶伏”。o*《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並)服。”《範雎傳》:“膝行蒲服。”《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o*《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o*《史記·五帝本紀》:“東至蟠(並)木。”《呂氏春秋》:“東至扶木。”o*《左傳》:“取人於萑huán苻(奉)之澤。”《釋文》:“苻,音蒲(並)。”o諧聲字:馮(奉)—慿(並)伏(奉)—垘fú(並)凡(奉)—芃péng(並) o(4)“微”古讀作“明”o*《水經注·漢水篇》:“文(微)水即門(明)水也。”o*《史記·魯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湣(明)公。”o*《釋名》:“望(微),茫(明)也,遠視茫茫也。”o*《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書《老子》:“大器免(明)成。”o諧聲字:文(微)—閔(明)亡(微)—氓(明)無(微)—橅(明)o未(微)—昧(明) o以上材料說明三十六字母中輕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類,或者沒有輕唇,或者沒有重唇。其所以會得出無輕唇音的結論,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現代漢語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沒有輕唇的方言,卻找不到只有輕唇而沒有重唇的方言。廈門、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沒有輕唇音,這顯然是古音的遺留。例如: o此外,一些地名的讀音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根據這些地名的讀音也可以確定古無輕唇音。例如:o費:舊讀bì,春秋魯季孫氏封邑。“費”屬敷母。o阿房宮:音ēpánggōng,秦宮名。“房”屬奉母。o逢澤:音pángzé,古澤藪名。“逢”屬奉母。 3、关于声调o《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o平声平道莫低昂,o上声高呼猛烈强,o去声分明哀远道,o入声短促急收藏。 o(1)上古有声调吗?o上古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关于上古有无声调问题,古音学家有种种不同看法。o从明末陈第到现在,一直有人在研究上古声调,但始终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o陈第认为“古无四声”,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王国维的“古有五声说”,今人王力认为古无去声平入二分,各有长短。 o上古声调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去声的有无上。王力赞成并发展了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把入声分成两类,一类是长入,一类是短入,长入变成中古的去声,短入在中古仍是入声。o结论:上古有独立的去声,有5个声调:P55 o(2)上古到中古,声调发生哪些变化?P93o第一,长入声变为去声,从而形成中古汉语平、上、去、入的格局o第二,唐代汉语声调开始根据声调的清浊分化为阴阳调类;中古后期全浊声母上声变为去声。 o(3)从中古到近代,汉语声调发生哪些变化?P118o第一,平分阴阳o第二,浊上变去o第三,入声分化o现代北京话阴、阳、上、去的格局至晚到明末完全形成 作业:o1.背诵并默写36字母o2.用國際音標拼寫出下列反切的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o此緣切[]於京切[]美必切[]o徒曆切[]吾乎切[]o侯古切[]盧達切[]莫曆切[]o胡口切[]餘招切[] o3、何謂陰陽?何謂四呼?請舉例說明。o4、錢大昕有“古無清脣音”“古無舌上音”之說,其說然否?試論證之。o5、上古到中古,声调发生哪些变化? 部分答案:o唇音帮滂並明o非敷奉微o舌音端透定泥o知彻澄娘o齿音精清从心邪o照穿床审禅o牙音见溪群疑o喉音影晓匣喻o半舌来o半齿日 o此緣切[tþ‘yan]於京切[iN]o美必切[mi]徒曆切[ti]吾乎切[u]侯古切[xu]盧達切[la]莫曆切[mi]o胡口切[xou4]餘招切[iau]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