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

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

ID:39907764

大小:23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4

上传者:U-2437
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_第1页
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_第2页
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_第3页
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_第4页
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让孩子们能够愉快接受父母观点的8个小技巧2015年05月12日16:13 来源:好家长3650人参与 0评论改变环境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几个月一直在训斥他正蹒跚学步的小孩,孩子动不动就开关电视机和录音机,作为父亲难免要发脾气。其实只要把这些东西放在高处,就会马上解决这一问题。许多行为难题并不需要大声喊叫或讨论。例如:“千万不要动那扇门!”(为什么不给门上加一把锁,这并不会花太多的钱。)“我再也不给你家门的钥匙,因为你总是丢!”(把钥匙缝到儿子的背包上。)“我已经告诉过你不要在饭前吃甜食!” (把甜点藏起来。)每次,当你发现自己正在对孩子大叫时,把原因写下来。事后看看,是否可以简单改变一下环境来解决这类反复发生的事。演练难题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来教会孩子该做什么。我利用这种技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看,贾利安,”我说,“假设你是教师,我是你。”我们重新演练了当天发生在学校的一场师生争执。通过改变角色,他了解到他本可以采取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这同时也提醒我:让孩子凡事都作出恰当的反应并不容易。还有一次,邻居的两岁孩子把自己锁进了厕所,孩子在里面吓得又哭又叫,大人在外面急得团团转。听到这种情况,为了避免我3岁的儿子犯类似的错误,我把他带进厕所,给他讲怎样从里面插上门及如何打开,经过几天的反复演示,儿子就掌握了,以后从未犯过这样的错。教会孩子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方法可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从而有效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也许你的女儿经常忘了在晚上把衣服放进柜子,反复提醒她的结果是母女失去和气。与其给她写一些愉快的提醒留言,不如让她自己给自己列一张清单,写上应该做到的事情。如果你的儿子总忘了倒垃圾,帮助他制作一个图表,记录他倒垃圾的那些天数,多数孩子在看到他们正在取得很大进步时都会感到很自豪,这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惩罚要得法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家长[微博]通常会说:“回到你的房间去!”并把这作为惩罚。但事实上,卧室一般是孩子最喜欢呆的地方,特别是里面还堆满了玩具。这样,惩罚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真正的惩罚就是让孩子远离刺激,尝到惩罚之苦。温柔地坚持精神保健专家有时利用手势引导来帮助改变一个孩子的行为。比如,如果看到儿子正伸手从别人盘里抓食物,你就轻轻把他的手推回去,并告诉他:“这样不好。”可能你急着离开,而你的女儿却花了好长时间还没有梳好头发。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发火。用胳臂搂着她说:“宝贝。我今天有急事。在车里你可以继续梳。” 然后把她从镜子前引开。此时,温柔就是一把金钥匙。如果太粗暴,你又回到了惩罚。给孩子明确的信号没有明确的信号,孩子可能会惹麻烦。例如,有时你也许并不介意孩子闯进你的卧室;在另外一些时候,你可能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令人讨厌的事情。解决的方法是给孩子明确的信号,让孩子知道,当门上贴着绿色的“OK”字样时,他们是允许自由进入的。当门上贴有红色的“STOP”,他们需要先敲门。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某种行为是许可的。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这段话的意思是,“乐”是由“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因此当哀伤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急促而抑郁的;当欢乐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宽阔而舒缓的;当喜悦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开朗而自由的;当愤怒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严厉的;当虔诚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刚直而廉正的;当爱慕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和美而温柔的。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降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 如果你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陪你走到未来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生命如水有时平静也有时澎湃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如何恰当说,孩子才爱听醉梅整理   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说的话孩子听得进去,能起到教育效果,但说话也是一种艺术。说话是双向的,为的是达到沟通效果。“沟通”,“沟”者渠也,“通”者连也,其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这种渠道就是人际中的交流,就需要双方语言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互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恰当地说,才能达到良好沟通效果呢?   学习一:说话要掌握什么原则  “说”是一种重要方式,想要孩子听得进去,接受你说的话,必须做到:1.说得有理。道理正确,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孩子的实际。2.说得有力。话语不能干巴巴、枯燥乏味,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生动、形象,有实际例证。3.说得精要,不啰唆。重要的内容可以重复,但不能啰唆。4.说得适时。不能盲目地有机会就说,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孩子最烦家长天天说,不分场合见面就说。 5.说得有新意。最忌讳车轱辘话来回说,老一套谁也不爱听。说,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信息,让孩子有新鲜感。这几条要做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家长经过一番努力才行。如果一时做不到,家长应该适可而止,少说些,能不说就不说。据调查,要许多家长少说根本做不到,因为他们总是相信自己多说的力量。其实,天天进行说教的家长,绝不是高明的家长,也不会是高水平的家长。      学习二:怎样说才达到最佳效果 1.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孩子回来,如果有异于平时的举动,这时,父母可以间接的方式询问,让孩子说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说,不妨写便条、书信婉转了解。避免正面冲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把情况告诉你。等了解情况后,父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可以引述过去的经验,或对他说:“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我是这么解决的……”这样容易让孩子认同你的看法、想法。2.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孩子有时会和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同意让他参加某些活动,这时父母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对等的立场,为他解决问题。千万不要用强制手段,或断然拒绝,毫不考虑他的感受。不要想当然地命令他怎么做。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纳他的看法和想法。3.让孩子明确知道你的想法。看到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或听到孩子说错了一句话,父母通常会生气地斥责,这样的效果反而不好,会引来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倘若你改变口气,对孩子说:“听着,只要给我三分钟就可以了。”“我只说一分钟,好吗?”撤除他的防卫线,然后告诉他:“如果你可以不要……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刚刚讲的那句话……你不会让我失望,对不对?”尊重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同等的地位,孩子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    学习三:说话有哪些技巧和时机   对孩子说话,与孩子交流也要找时机和方法。如果时机不对,方法欠佳,说再多孩子也听不进去。以下的方法可供参考:    1.安排黄金时间   每周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黄金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家长与孩子共同选出某一项活动一起去做。其中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共同挑选活动,二是双方订下“黄金时间”的“约会”时间;三是家长用嘉许、描述、接触等新的行为模式,避免质询、命令、批评的模式;四是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各人的观察和感受。或者,也可以每天固定交流时间,让它形成习惯。   有个家长介绍了她的经验:这个交流时间是在我们家读完故事的时候,还有睡觉前。每次我讲完故事,就是我们的“心情分享时间”,也就是汇报时间。我们大人和孩子围成圈,席地而坐,一个个依次汇报自己的事情。睡觉前,是我们的“聊天时间”,短短的,说点悄悄话。为什么要固定时间呢?因为3至4岁的孩子秩序感发展迅速,在这个固定时间做相同的事情,孩子会有安全感,也满足了孩子秩序感的需要,所以大家要抓住这个年龄段的机会来制造亲子交流的机会。   2.孩子不说我们说   有的家长说,我们也知道沟通的好处,也希望孩子能和我们有说有笑,可是,我们问孩子,孩子什么都不说,那怎么沟通呀?是的,亲子关系并不是你问我就答的简单关系。这时我们就要主动与孩子多说,主动寻找话题,设法调动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  一个家长说,我的孩子不爱多说,或常以“今天我累了,不说了”为由,拒绝和我交流。于是,我自告奋勇,主动向孩子汇报一天的情况:妈妈在单位干什么读了什么书见了什么朋友打了什么电话等。等我说完了,孩子就会争着说我也读了什么书,老师讲了什么故事,我做了什么工作……就这样,我就能了解到她所学所做的事情了。   3.采用选择性问话   有时,为了引导孩子说话,我们在提问时也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比如,用比较选择法来问。想打听孩子在班上是否受人欢迎,人缘怎么样,可以这样问:“你更喜欢A同学还是喜欢B同学?”这比“你喜欢A同学吗?”这样问要好得多。还有,想了解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如果你问“你喜欢张老师吗,你觉得张老师怎么样?”可能问不出来,这时你不如问:“在你所有的老师中,你最喜欢哪个老师”“第二喜欢的是哪个老师?第三喜欢的是哪个老师?” 这样的问法可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回答了。所以,琢磨一下如何问孩子也是我们平时需要去研究的。   4.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或许在我们中国家庭中不太习惯,但如果能形成惯例,那么,对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非常有效的。家庭会议既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游戏式的,它并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只要是家庭内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会议”这一渠道来沟通来决定。关键是要全体参与,人人发表意见,因而它是平等的。为什么要定期呢?定期,容易渐渐成为家庭成员共有的习惯,成为家庭惯例。     学习四:说话的时候要避免什么   1.不要始终充当主角   有的家长们经常抱怨:“我给孩子讲的话他总当耳旁风,不知讲了多少道理了,讲得我口干舌燥,还是不管用。”其实不少家长在给孩子讲道理时,确实是在讲,但却是他一个人在说个不停,孩子只是坐在那里“听”,甚至根本没听进去。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反应,不顾孩子的感受,这种单向沟通效果是不好的。   沟通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家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自始至终充当主角。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可以通过多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比如讲了几句话后,家长可以问:“如果你坚持那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别人那样对待你,你会有什么想法?”“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这样就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可以把谈话继续下去。这样提问,本身就要求孩子们进行思考,当然,通过提问让孩子来进行推理并不意味着你不用再直截了当地给他们讲道理了。   2.改变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   有个家长反映,她女儿上小学时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她说什么都孩子会乖乖地听。自从上了初中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老说她唠叨,多说一句就厌烦她,摔门走开。家长很委屈地说:“她简直反了!多说一句都不行,讲道理也不听,我哪儿做错了!”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了,希望大人把它当大人平等看待。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却停留在孩子的少儿期,还在沿用以 前诸如说教、唠叨、命令等沟通方式,用不变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去应对变化中的孩子,致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引发了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的孩子叛逆。因此,我们需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用协商、建议的口吻和孩子沟通,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接受我们,首先孩子在内心是接受我们了,其次才是听进我们说话的内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