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

ID:41069740

大小:18.6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15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6、诫子书执教者:铜梁区华兴实验学校姜福惠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难点: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3、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

3、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三、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四、自读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2)注意词句停顿。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4、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注释:诫:告诫,劝勉。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广才: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年与时驰:

5、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六、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科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

6、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七、熟读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立志:“非澹泊无以明

7、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之间关系: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