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

ID:43357791

大小:48.0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01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_第1页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_第2页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_第3页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_第4页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地理Ⅰ的编写思路与教学指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委员会李晖一、“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1”主要是自然地理,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由此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二、“地理1”的内部结构分析“地

2、理1”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三、“地理1”教材分析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二)教材编写思路:教材内容按“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循序组织。由远及近,从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地球的运动特征、物理特征以及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3、的行星。(三)教材处理建议: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以及天体的层次性,说明地球所处宇宙环境;从行星的基本数据说明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从地球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而具备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大气等,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四)教法指导1教学方法:地理观察法(月相观察);逻辑推理法(地球生命);地图分析法(太阳系示意)2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太阳系示意图);思维能力(地球生命、宇宙起源与宇宙生命);实践能力(月相观察)。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一)课程标准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二)教材编写思路: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组成、太阳常

5、数、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以及太阳辐射与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关系等)和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两个层面,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三)教材处理建议:从太阳辐射的基本原理出发,说明太阳辐射的波谱特征、辐射过程以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明确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从案例分析入手,说明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四)教法指导1教学方法:地理考察法(大棚农业、太阳能利用);地图分析法(太阳辐射波谱示意)2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太阳辐射波谱示意);实践能力(大棚农业、太阳能利用观察);思维能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利弊析

6、)。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材编写思路:从地球自转(周期、时间和地球自转的意义)与公转(轨道、周期和地球公转的意义)两个层面,揭示地球运动的规律,说明地球运动的意义。(三)教材处理建议:从地球自传的客观存在,分析地球自传的特征—方向、大小、周期,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运动物体的偏向、时间界定等;地球自转、公转→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地表热量等气候特征的区域差异→四季、五带形成。(四)教法指导1教学方法:地理观察法(三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

7、;地图分析法(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2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实践能力(三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思维能力(地球运动的意义)。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二)教材编写思路:按照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性,将地球划分为内三圈—地壳、地幔与地核;按照地球物质的属性差异,将地球划分为外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教材处理建议:按照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将地球的内三圈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按照物质组成的差异,将地表以外的空间划分为大气圈

8、、水圈和生物圈。(四)教法指导1教学方法:地理观察法(地球外部圈层观察);地图分析法(地球内部圈层示意)。2能力培养:地图能力(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实践能力(地球外部圈层观察)。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一)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二)教材编写思路:从矿物、岩石出发,简要介绍地壳的物质组成;从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说明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三)教材处理建议:从常见的矿物与岩石观察入手,说明矿物、岩石的基本性质以及地壳的物质组成;

9、从三类岩石的转化,阐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四)教法指导1教学方法:地理观察法(岩石与矿物观察);多学科相关分析法(物理与化学);逻辑推理分析法(三类岩石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地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