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素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

黄连素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

ID:44108032

大小:33.0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黄连素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_第1页
黄连素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_第2页
黄连素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_第3页
黄连素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黄连素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黄连素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关键词】黄连素;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异常(IGT)是指做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h血糖>7.8mmol/L,而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因其转变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故对IGT人群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來,笔者采用黄连素干预治疗IGT患者6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为本院2000年1月一2004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IGT患者,均符合WHO用75g衙萄糖OGTT标准,并排除严重感染、过敏及合并明显心、脑、肝、肾疾病者。根据就诊先后,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干预

2、组与对照组。干预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5-68岁,平均58.5岁;合并高血压15例,高血脂28例,超重26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0〜69岁,平均57.2岁;合并高血压13例,高血脂29例,超重26例。2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具冇可比性。临床分别观察、随访治疗2年。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给予糖尿病教育,每6个月随访至2年。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加运动,每日主食根据热卡计算,运动时间为1〜2h,方式自选,每日1〜2次。干预组在对照组饮食控制加运动的基础上,给予黄连索(云南金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又

3、名盐酸小糜碱,每片50mg),每次0.3g,每日3次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2个月,再进行下一疗程。1.3观察指标2组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情况。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2结果2.1疗效标准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恢复正常:空腹血糖<6.1mmol/L,OGTT服糖后2h血糖<7.8mmol/L;基本维持:空腹血糖&1L;7.Ommol/L,OGTT阳性,糖耐

4、量异常;无效:空腹血糖27.0mmol/1,糖尿病诊断成立。1.2临床疗效IGT转归比较:干预组30例,恢复正常16例,糖耐量异常13例,转为糖尿病1例;对照组30例,恢复止常5例,糖耐量异常19例,转为糖尿病6例。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O.05)o2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比较见表1;2组血压、体重指数(BMI)比较见表2。表12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下同)。表22组血压、体重指数比较(略)注:BMI二体重(kg)/身高2(m

5、2)。3讨论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致的慢性、全身代谢性疾病。在过去的20年里,发病数量飞速增长,并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预计将来还会有所增加[2]。而IGT患者是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重要人群。中医学尽管以往没有“糖耐量异常”这个病名,但大量的古籍文献及近代的实验资料报道提示,中医药可能在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提高胰岛的敏感性、改善糖耐量曲线、控制血糖、降低血压、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抑制组织蛋白质糖基化反应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根据临床观察,单纯饮食控制加运动对IGT的表现(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等)有一定程

6、度的改善,但加用黄连素干预治疗后,血糖、血脂、血压、BMI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IGT转归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o而这些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的表现,屮医认为是痰湿内蕴、气血瘀滞所致。屮药黄连主耍作用是清热燥湿、凉血化痰,痰湿既化,气血得行。其内含有效成分小漿碱,有报道称小漿碱有降低血糖作用,其降糖机制为:促进细胞再生及恢复,抑制糖原异生和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酵解,还具有抵抗升血糖素的作用,此点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进一步得到证实。而且黄连素服用方便、经济,服用后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控制血糖的长期治疗

7、,可有效减缓IGT的进展,改善IGT的转归。【参考文献】[1]陈激珠,廖履坦,杨秉辉,等•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26.[2]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199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6):384-38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