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ID:46729364

大小:8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7

上传者:U-7604
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_第1页
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_第2页
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_第3页
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_第4页
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摘要]靜態和動態的比較優勢分歧的焦點是貿易條件是否惡化,貿易條件又直接取決於一國技術水平進步的速度,雖然較低技術水平的商品客觀存在著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趨勢,但一國可以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來優化自己的貿易條件。隨著技術鏈的拉長,傳統的重商主義或進口替代加自由貿易兩階段技術趕超模式已過時,新的技術進步模式應該根據一國資源有效配置原則分為自由貿易、有限產業政策、有限戰略性貿易政策三個階段。中國當前的工業化水平要求采取第二階段戰略,才能使資源得到最有效配置[關鍵詞]比較優勢;貿易條件;技術差距;發展階段;新型工業化[中圖分類號]F1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90(2007)07・00仃・05一、當前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爭論的實質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出口商品貿易條件的日益惡化,對發達國傢技術、市場依賴的日益加深,加之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貿易利益分配的嚴重不均,加劇瞭國內就業、消費不足問題,形成瞭貧困化增長趨勢。在這種背景下,以對新蘇州模式--市場換技術戰略的再思考為契機,國內學術界就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進行瞭新一輪大討論,希望能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發展道在對當前的經濟發展戰略的評論上,學者們主要有兩種觀點,—種是以北大教授林毅夫等為代表,認為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戰略基本正確,中國需要的是進一步完善市場調節,擴大開放,利用比較優勢來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他們認為,人為的幹預產業結構,搞趕超戰略,必然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經濟發 展遲緩,尋租增加、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問題,形成阿根廷式的危機。其中一些人更提出,隻要依據比較優勢確定自己的產業結構,進行自由貿易,就能走上發達之路,貿易條件和產業結構無關。另一種是以社科院研究員郭克莎等為代表,他們對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戰略不是很滿意,認為過度地依賴於國外的技術引進不太可靠,依靠私人企業來促進產業技術開發由於存在著市場失靈、規模經濟與外部性等,也不太現實,必須依靠政府的適度貿易保護和適度產業幹預,采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實行一定產業一定時期的逆比較優勢發展,我們才能不斷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改變中國不利的貿易條件,他們認為產業結構和貿易條件緊密相關,而且關系很大兩種發展觀的爭論實質上還是靜態的比較優勢觀和動態的比較優勢觀的分歧,這也是新自由主義理論和發展經濟學理論、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市場調節和國傢幹預理論的基本分歧。靜態的比較優勢理論主要由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的要素稟賦論和雷佈辛斯基定律構成,特別是後兩個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國隻要依據自己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確定自己的產業結構,積極地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要素均等化趨勢就會不斷地縮小貧富國傢之間的收入差距,並且隨著貿易的發展,要素稟賦的改變,一國可以自動地發生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保證資源的最優配置。動態的比較優勢理論主要由李斯特的幼稚產業保護論,普雷維什的貿易條件惡化論,巴格瓦蒂的貧困化增長,克魯格曼等的戰略性貿易保護理論組成。該理論強調市場隻關註短期利益,容易運轉失靈,使產業結構升級緩慢,r-導致長期利益的損失,形成馬太效應。隻有通過國傢幹預(認為政府失靈不存在),采用逆比較優勢戰略,扶植幼稚產業的成長,kJ主動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才能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實現經濟的趕超,達到資源長期的最優配置兩種發展觀點都強調自己的戰略是最優選擇,其基本理論都經歷過歷史的實踐檢驗,都有其成功的例子,那麼,對於中國哪種戰略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呢?二、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對比較優勢的影響 靜態的比較優勢理論和動態的比較優勢理論爭論的焦點在於自由貿易所形成的國際分工體系是否會導致後發國傢貿易條件的惡化或貿易得益的減少,如果貿易條件惡化確實存在,貿易得益在減少,適度貿易保護就是必要的,政府的產業幹預政策也是必要的。如果貿易條件惡化不存在,貿易得益增加,依據比較優勢進行的市場調節和自由貿易就是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那麼,後發國傢的貿易條件是否在惡化,貿易得益是否在減少呢?根據不同的統計方法雖然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但絕大部分經濟學傢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傢來說,商品貿易條件惡化問題確實客觀存在,這和幾個因素有關,如對初級產品的需求彈性低,供給過於剛性,收入彈性低,很容易導致供過與求,價格下降,並且初級產品技術進步慢,進一步惡化瞭初級產品生產國的貿易得益,過於激烈的競爭、工業品的替代效應也經常導致初級產品生產國產生貧困化增長,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而不能自拔。但對於工業品生產國來說,情況恰恰相反,由於產品需求彈性高,供給彈性高,收入彈性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其需求保持穩定增長,使供求大體平衡,並保持在某些工業品上的生產壟斷,貿易條件相對優化,而且由於技術進步的速度較快,貿易得益也就較多。因此,相對於工業品生產國而言,生產初級產品的後發國傢存在著商品貿易條件的不斷惡化,貿易得益的相對減少,基於此結論,後發國傢經濟學傢提出瞭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然而,僅僅工業品所占產值比例的增加還是不夠的,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貿易條件惡化論又加入瞭新的內容,不僅是初級產品對工業品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而且,工業品內部不同類型的工業產品之間也存在著貿易條件惡化的現象,如初級產品對輕工業產品,輕工業品對重化工業產品,重化工業產品對高新技術產品,都存在著貿易條件惡化的跡象。美國的經濟學傢弗農對這種現象進行瞭總結,提出瞭產品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由於各國擁有不同的要素稟賦密集度,因此,各國就處於產品生產周期的不同階段,處於不同生產階段的產品最大區別是其對技術水平要求的不同。因此,不同國傢就在產業鏈中處於不同的地位。相對而言,那些生產初級產品的國傢對於生產勞動密集型工業品的國傢,生產勞動密集型工業品的國傢對於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國傢,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國傢對於生產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傢都處於持續的商品貿易條件的惡化狀態。因此,產品周期理論得出一個 結論,即決定一個國傢競爭優勢的不再是土地,自然資源等這些天賦要素,而是後天開發的技術要素。一國的貿易條件與其所處於的技術發展階段緊密相關,技術要素已經成為貿易條件的決定性因素,看待一個國傢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再是看其生產什麼產品,而應該看其產品所達到的技術水平。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展的不同周期,因此其貿易條件是不同的,貿易得益是不同的雖然,初級產品對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對於資本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對於技術密集型產品處於持續的貿易條件的惡化之中,但對於一國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商品貿易條件的改變,而是自己貿易得益的改變。由於貿易條件與一國的技術地位緊密相關,當一國的技術進步比較快、產業結構升級比較快時,其出口和進口的商品貿易條件都將得到不斷改善,其貿易得益大於貿易損失。如果一國技術進步比較慢、產業結構升級也比較慢時,其進出口的商品貿易條件將不斷惡化,其貿易損 失大於貿易得益。因此,對於一國來說,不同技術類型商品之間的貿易條件雖然是在不斷惡化的,但是,一國可以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改變自己在世界技術分工中的地位,突破靜態比較優勢分工導致的貧困化增長趨勢,獲得動態的比較利益,不斷地改善自己的貿易條件。可見,不同類型的商品貿易條件的惡化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速度,如果一國技術進步明顯快於別國技術進步速度,產業結構轉換較快,則一國貿易條件會不斷改善,否則,如果一國技術進步速度明顯低於別國,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則貿易條件將惡化。因此,技術進步速度快慢是一國貿易條件的決定因素,一國貿易條件是可以動態改變的,不一定存在長期的惡化問題三、新技術發展階段論與經濟發展戰略根據歷史的經驗,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傢漸進的現代化還是後發成功國傢的趕超現代化,都有一個貿易保護的過程,經濟史上前者叫重商主義階段,發展經濟學上後者叫幼稚產業保護階段,二戰後的發達國傢的貿易保護被稱為戰略性貿易政策。總括起來,似乎工業化發展過程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貿易保護階段,無論重商主義還是幼稚產業保護、戰略性貿易政策,都主張第一階段不同程度的貿易保護,促進新產業的趕超發展,待技術水平的差距逐漸縮短或獲得產業競爭優勢、改變自己的貿易條件後,再進入第二階段,即自由貿易階段,由註重長期動態的資源配置效益到註重靜態的資源配置效率,讓市場自發調節資源的配置,其中關鍵的還是技術進步相對而言,古典式的技術趕超模式比較簡單,因為當時工業結構比較簡單,各國之間技術差距不大,一國可以引進的技術很少,很快就達到引進的極限,要趕超先進國傢,第一步就是貿易保護,促進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其達到一定規模和競爭力;另外,當時科技知識積累也不多,各國相差不大,新技術開發機 會很多,不需要大量的投資和大量的輔助設備,也不需要大量的相關知識協助,使很多國傢都有機會開發新的產業。因此,當時後發展趕超成功的有影響的國傢比較多,如德國,美國,日本,前蘇聯等。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工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門類的不斷增加,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的國傢再要想實現趕超,其要跨越的產業鏈已經非常長,要求投入的資金和技術也非常多,還需要大量的相關產業及輔助設備、基礎設施作為鋪墊,對政府的動員能力也提出瞭非常高的要求,並且,由於規模經濟和外部性的存在,後發國傢將要面對的是發達國傢跨國公司的壟斷競爭。因此,對今天的後發國傢來說,要實現工業化的趕超十分困難,對於今天的後發國傢來說,很多國傢將要跨越的不是德國、日本崛起前要克服的輕工業劣勢,而是比韓國還要艱難的跨越輕工業、重化工業、電子工業、信息技術、航天工業、生物技術等一系列產業劣勢和技術差距,因此,後發國傢的趕超將是一個比較漫長而艱難的過程,要想同德國一樣直接楔入重化工業,迎頭趕上已經基本不太可能,因為今天的技術更為復雜,需要大量的相關產業來支撐,而後發國傢缺乏基本的條件。因此,很多國傢現在還大搞跳躍式的進口替代或次級進口替代戰略,企圖畢其功於一役,以期迎頭趕上,那是不切實際的,必然會帶來投資效率的低下,發展的失敗,導致得不償失。因此,工業化的趕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很好地規劃,要充分利用各種比較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相對先發國傢來說,後發國傢可用的技術更多,對於一些常用技術,可以通過大量招商引資及技術購買來獲得,從而節約技術開發成本,加快技術進步速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國民收入。然而,可以廉價引進的技術一般是發達國傢已經淘汰或沒有比較優勢的技術,基本上和發達國傢的產業沒有什麼競爭,這些技術或產業一般利潤較低,貿易條件不斷惡化,雖然這些技術的引進可以在一段時期內提高一國的貿易得益,但要實現一國經濟的趕超,僅靠發達國傢這些水漲船高式的淘汰技術是不行的,還必須不斷地根據發展需要,改變資源配置方式。筆者認為,對於後發國傢來說,工業化的趕超就是技術的趕超,傳統的保護貿易、自由貿易兩階段發展論已經不符合當前的現實,後發國傢的發展應該根據比較優勢的轉換不斷改變自己的技術發展模式。根據當前的情況,後發國傢技術趕超應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自由貿易、技術引進為主,因為隨著發達國傢技術的不斷進步, 很多技術已失去壟斷價值,成為常用技術,引進容易,而且價格便宜,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引進,加速自己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雖然該商品的貿易條件相對於發達國傢商品來說依然處於絕對惡化狀態,但我們通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生產率的提高改變瞭一國相對貿易條件,這時靜態的比較優勢是分工的基礎,資源配置效率高。這一階段如果不顧本國現實,什麼技術都要自主開發,或跳躍式趕超,做力所不及的事,必然會導致資源的緊張與浪費並存,造成發展的失敗,這也是中國解放後長期進口替代政策失誤的原因。但技術引進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會成本遞增,當產業結構對發達國傢造成競爭壓力後,其可獲得的可能性急劇降低,導致技術進步受阻,產業結構升級困難,貿易條件惡化的損失大於生產率提高的收益,形成貧困化增長,資本由於產業利潤低,大量閑置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後發國傢的技術進步就進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技術引進與技術開發並重,實施適度的貿易保護,國傢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通過有選擇的產業政策,打破發達國傢的技術壟斷,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改善自己的貿易條件和貿易得益。在第一階段,臺灣地區比韓國做得好,充分地利用瞭靜態的比較優勢,但在第二階段,臺灣地區依然執著於靜態的比較優勢,未能積極地創造動態的比較優勢,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經濟發展就不如韓國。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後發國傢能夠引進的技術越來越少,發達國傢也不希望出現另一個日本或韓國,在這種情況下,後發國傢的技術發展政策就進入第三階段,必須以技術的自主開發為主,面對的是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國傢主要通過產業政策,加強與發達國傢跨國公司的合作與交流,占領產業制高點,獲得先發優勢和規模經濟,將動態的比較優勢與靜態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兼顧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宏觀平衡與微觀效率,有效地配置資源,實現跨越式趕超因此,對於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和剛剛進入中期階段的國傢來說,沒有必要實行產業政策,因為引進技術容易且成本低,可以節省時間和資金;並且因為資本稀缺,也沒有能力實行產業政策。但對於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的國傢來說,技術引進的難度加大,成本提高,資源閑置很多,應該逐漸加強技術自主開發力度,打破發達國傢的市場壟斷,促進資源的長期有效配置。然而,由於越到較高技術產業階段,其投資規模越大,規模效應和正外部性越明顯,對基礎設施與支持產業要求越高,而且投資周期長,風險大,這就需要一定的產業政策的支持,以促進新產業的成長, 有時候,政府甚至不得不親自擔當起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力,以彌補市場失靈所帶來的長期資源配置失效。而且,受西方優越論的影響,後發國傢的國民普遍有一種崇洋心理,喜歡優先購買國外品牌商品,這也對後發國傢的技術開發不利,必須通過國傢采購、市場保護等有效措施來保證民族高新技術企業一定的市場占有率,扶植其盡快成長四、認清中國經濟發展階段,重構經濟發展戰略解放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波三折,有過成功也有過失誤,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解放後我們國傢經濟發展經歷瞭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解放後到改革開放,這一階段由於特殊的原因,中國實行的是進口替代工業化,走技術自主開發之路,重復開發嚴重,技術進步速度慢,投資成本大,資源利用效率低,雖取得有限的進步,但付出成本太大,並拉大瞭和世界先進國傢的技術差距。第二階段是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糾正瞭前一階段的失誤,大力引進技術,贏得瞭開發時間,節約瞭資本,改善瞭■PA-.・MM-中國貿易條件和貿易得益,提高瞭資源配置效率,縮小和世界先進國傢之間的差距。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可以引進的技術越來越少,技術瓶頸的制約越來越明顯,產業結構轉換困難重重,貿易條件惡化,有些產業陷入貧困化增長,使中國經濟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這一階段,引進技術越來越難,比例越來越少,成本越來越高,而且國外企業技術壟斷現象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自主的技術開發來打破發達國傢的技術壟斷,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改善貿易條件。否則,依靠靜態的比較優勢,中國在前有發達國傢的壟斷,後有發展中國傢追趕的夾擊下,必然會導致貿易條件的不斷惡化,陷入貧困化增長而不能自拔。因此,對於當前的中國來說,實行有限的產業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有利於形成動態的比較優勢。對於一個大國來說,中國實行一定的產業政策有自己的優勢,一是資本充裕,西方國傢隻是從絕對量上來看中國的資本量,這 是錯誤的,雖然中國資本絕對量並不多,但由於中國已有的產業發展十分成熟,競爭十分激烈,投資風險增加,技術瓶頸制約瞭產業升級,導致貿易條件的不斷惡化,使產業利潤十分微薄,大量資本被閑置,將這些低效利用的資本用到對改善未來中國貿易條件關系重大的新興產業中去,恰恰是對資源的長期優化配置。二是外匯瓶頸不存在。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可以影響一些商品的貿易條件,通過減少一些過度競爭,貿易條件惡化厲害的產業的投資與產出,反而可以優化貿易條件,甚至增加貿易得益。而且,中國出口產品多元化,不會因為某些產業的衰退就出現貿易逆差。三是分攤成本,中國實行的是梯度開發政策,技術的加快進步,有利於中國各地之間的產業轉移,提高各地的就業率和收入水平,否則,像現在一樣集中於有限幾個產業過度競爭,必然導致各地的貧困化增長。四是充足的人力資源,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都有利於新產業的技術開發。五是國傢較大,可以兼顧動態與靜態的比較優勢,協調宏觀與微觀,長期與短期的資源配置,而不會導致發展的失調對於實行怎樣的產業政策,後發成功傢已經為我們提供瞭很多很好的經驗,如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通過關稅、補貼、稅收優惠政策來促進目標產業的發展,完善市場、產權機制等等。筆者認為,對於當前的中來說,實行產業政策要註意三點:(1)實行的是趕超式的工業化戰略而不是躍進式的戰略,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講究的是速度要快,產業政策應該遵循輕工業-重化工業-信息產業-生物技術這樣一個從低到高、循序漸進的模式,而不是舍易就難的大躍進式不顧自己的條件企圖迎頭趕上,這是不現實的,隻會造成資源的浪費。(2)產業政策的成功需要一個有力、廉潔的政府,在市場失靈較嚴重的背景下,中國一方面應該進一步深化民主法治建設,約束政府尋租和官員腐敗,另一方面應該選擇副作用最小的政策,防止雙重失靈。(3)市場競爭是 技術進步的有力刺激因素,因此,應該盡快破除國內嚴重的行業壟斷、區域封鎖,促進公平競爭,在產業戰略實施的主體選擇上,應該把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的私營企業作為主要對象,確保微觀領域資源配置的較高效率當今,世界面臨著嚴重的能源危機、生態危機,以西方價值觀為主導的現代化已造成瞭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撕裂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平衡關系,造成人的異化,如果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必然會導致人類的毀滅。因此,中國必須擺脫對西方式工業化道路的路徑依賴,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理念,致力於創建一個新型的現代化國傢,實現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的發展。隻有這樣,中國的趕超才有可能,也才有意義[參考文獻][1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譯本)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4.[2]傑拉爾德•邁耶,等•發展經濟學的先驅(中譯本)[M].北京:經濟科學岀版社,1988.[3]王文龍•後發劣勢:對後發國傢發展戰略的深層思考[J].經濟問題,2007,(4).[4]王文龍•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及其影響[J]•經濟問題探索,2002,(10).責任編輯:艾嵐責任校對:何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