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说课稿.doc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doc

ID:51686597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5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doc_第1页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doc_第2页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doc_第3页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球的形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丢球的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的表面到地球的内部区认识地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对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培养过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备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二、

2、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确定一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科学探究:(1)能通过查阅资料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为科学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愿意合作交流。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四、教学准备:教师:认识地球的视频、文字及图片资料,地球仪,小船学生:查阅人们对地球的猜想

3、及认识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五、教学与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六、教学过程: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的考虑,也为了更好地开各项活动,真正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层次性、有效性,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主题:第一,交流我们对地球的认识;第二,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第三,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大地是球体的。1,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4、——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并运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这美丽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关地球你知道什么?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资料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我认为这样导课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认识事物的过程之中,拉开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序幕,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师生资料的交流汇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63000千米,周长月4万千米。2、科学探究起始于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科学课教学应时刻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学生提出“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展

5、示课件第一幅是古人设想的“天圆地方”图,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这种猜想的漏洞,再引出第二盖天说,介绍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思考质疑开动脑筋,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古人会有这些错误的论断,古人的科学水平在发展,他们对地球的认识才跟着一点点提高,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学生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受到这一点,同时也突破了本科教学的重点。3、想知道我们生活在海边的人是怎样观察远处的帆船吗?那我们就来做个实验吧!引导学生用地球仪做和小船做实验,比较船只在平面上航行和在球体上航行有什么不同,这是本科的难点,如果凭空想象,对学生来说会有难度,

6、可是实际实验会发现现象非常明显,效果很好。4、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从问题入手,利用向导性的语言“历史上又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呢?”引出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课件展示:麦哲伦航海史;图片、文字等资料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愿意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5、自由活动: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目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目标。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从而有效地

7、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6、小结: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就都是小科学家!本节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板书设计过去:人类靠直觉认识地球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现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麦哲伦伟大航行发现地球的形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