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虚词复习.ppt

文言文的虚词复习.ppt

ID:53737959

大小:947.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4-25

文言文的虚词复习.ppt_第1页
文言文的虚词复习.ppt_第2页
文言文的虚词复习.ppt_第3页
文言文的虚词复习.ppt_第4页
文言文的虚词复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的虚词复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珊瑚初级中学陆宏岚文言文虚词复习《泰州市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语文科)》●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重点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的主要用法。常见的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学习目标归纳整理“之、而、以”等文言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培养和提高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之、而、以”等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树立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态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题回放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是()例句:苏秦之楚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2、而不染(《爱莲说》)2、翻译句子:(1)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之”的常见用法:A、动词,相当于“往”“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后面大都是表地点性的名词)(作实词);C、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D、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E、音节助词,无实义,不译:怅恨久之;F、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菊之爱/居庙堂之高。B、代词,有两种情形:a、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我)/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孰视之(代他)/知之为知之(代知识);b、用

3、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归纳、整理★练习(1)学而时习之()(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操蛇之神闻之()(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6)辍耕之垄上()代词,代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义动词,到、往真题解析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是()例句:苏秦之楚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翻译:(1)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楚国的粮食比玉还贵,柴火比桂树还贵。(2)小大

4、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弄清楚,但一定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它。2、“而”的常见用法:例:黑质而白章(1)择其善者而从之()(2)吾徇徇而起()(3)溪深而鱼肥()(4)人不知而不愠()(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练习表修饰表顺承表并列表转折表并列表并列例:学而时习之表顺承例: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例:拔山倒树而来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表修饰用作副词,用在表示时间词语的后面,无实义3、“以”的用法:(1)用作介词:A、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何不试之以足(用)必以分人(把)策之不以其道。(按照)B、表示凭借,译为“凭

5、、靠”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译为“从”例:今以蒋氏观之(2)用作连词A、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以光先帝遗德B、表结果,译为“以致”例:以伤先帝之明C、相当于“而”,表顺承例:遂许先帝以驱驰(3)用作动词,译为“认为”(实词)、“如”例:皆以美于徐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表示假设,译为“如果”例:以啮人,无御之者(5)特殊用法,作通假字例:固以怪之矣(同“已”)★练习1、扶苏以数谏故()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以塞忠谏之路也()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5

6、、可以为师矣()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可以已大风()8、以尽吾齿()因为把以致认为根据凭借用来来拓展延伸1、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驱之别院A、至之市(《郑人买履》)B、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佣者笑而应曰A、临溪而渔(《醉翁亭记》)B、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C、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D、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A、是

7、以谓之“文”也(《论语》)B、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C、祭以尉首(《陈涉世家》)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AC3、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汉祖三诈》,找出文中“之”“而”“以”的用法和意义。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以三诈①临②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渡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③,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④,麾⑤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⑥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⑦之矣。注释:①诈:诈术;②临:统治、对付;③壁:军营;④印符:印信符节;⑤麾:这里指用大将的旗帜;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