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诗歌意象研究.doc

郑敏诗歌意象研究.doc

ID:55161717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上传者:U-3151
郑敏诗歌意象研究.doc_第1页
郑敏诗歌意象研究.doc_第2页
郑敏诗歌意象研究.doc_第3页
郑敏诗歌意象研究.doc_第4页
郑敏诗歌意象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郑敏诗歌意象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郑敏诗歌意象研究  本文以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为研究文本,结合郑敏诗歌理论,研究其意象艺术,从诗歌意象主题和诗歌意象的审美追求两方面展开探索。研读可知,诗歌意象主题主要有表现自然、刻画生命和书写死亡三类。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下,诗歌意象具有生活化和哲思化的特点。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郑诗更具审美价值。  郑敏曾经说过:“40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时,我就常常在苦恼时听到召唤。”里尔克曾提醒青年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要避免肤浅和感情的倾泻,要学会静观、体悟,让意象自然呈现,这样才能贴近事物的本质,诗中的感情才能经过自省和收敛,才不至于泛�E”。郑敏也曾评价里尔克,认为他在写诗过程中能够将诗歌的音乐美转化为雕塑美,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就好比罗丹从硬石中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塑像。在这方面,郑敏深受里尔克影响,从她的诗歌中,人们可以看见一种深沉的、内敛的里尔克式的雕塑结晶美,这种美是通过融合诗人生命体验的具体可感的意象表现出来的。袁可嘉也曾在《九叶集》的序中提及,“‘雕像’ 一词是理解郑敏诗作的一个关键字眼。她注意追求雕塑或油画的效果: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想象的图景”。因此,从意象这一角度切入,研究“有什么意象”“怎么样的意象”,深入了解有关郑敏诗歌的意象问题,对理解、研究郑敏诗歌是有较大帮助的。  由《创作与艺术转换――关于我的创作历程》可知,郑敏始终认为艺术转换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实践现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转换。从1984年到1985年,郑敏初步寻找到一种艺术途径――“庞德式的浓缩和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无意识的意象混合”。1985年后,基于之前的不断探索,她终于找到一条适应时代和符合自己的艺术转换道路,即意象,并渐趋成熟。《郑敏文集・诗歌卷》所载的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收录《心中的声音》《幽香的话》和《诗人与死》三卷,共24首诗歌和1篇十九首组诗。在这25首诗歌中,创作年份在1990年以后的多达15首。因此,本文将以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为文本,结合郑敏诗歌理论,研究其意象艺术,试图从郑敏诗歌意象主题和郑敏诗歌意象的审美追求两方面展开探索。  一、郑敏诗歌意象主题   在郑敏看来,意象的形成并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日常的观察、学习以及思考等步骤。并且,她认为,意象就像是一个集成线路的元件,感性特征和理性思考应兼具一身。由于受到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及自身人生经历的启示,郑敏诗歌创作及理论思考涉及自然宇宙、个体生命等哲学命题,其诗歌所蕴含的意象就像是诗歌的灵魂,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的重大使命。根据意象所表现主题分类,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主要有三类意象,分别是表现自然、刻画生命以及书写死亡。  表现自然  1980年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当时的青少年浸泡在商业社会模式以及消费文化当中,人文精神逐步黯淡。郑敏开始对当下社会进行反思,她认为有物质无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灾难,她主张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以及人类命运走向的问题,诗人所向往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状态。在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中,读者可以从一些诗歌中看到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运用中国古典意象来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追问,如《心中的声音》:  在这仲夏的夜晚/心中的声音/好像那忽然飘来的白鹤……有一天会变成夜空的星星/也还是充满人们听不到的音乐/疯狂地旋转,向我飞来/你,我心中的声音在呼唤/永恒的宇宙,无际的黑暗深处/储藏着你的、我的、我们的声音   在这首诗歌中,“心中的声音”贯穿全文始终,诗人将其比喻为“白鹤”。“白鹤”在中国自古以来,都被看成是高雅人格的象征,是美好事物的代表,将其作为意象入诗,读者可以看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白鹤”这个意象将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谈及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在永远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人是渺小的,而历史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在大自然和浩渺宇宙面前,人是渺小的,宇宙是永恒的,宇宙和大自然还有许多未知等待人们去探索。  并且,诗人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可感的自然事物来透视人类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如1990年创作的《有什么能隔开》:  当蒙耐的晚霞/和被它撕碎的/片片蓝空/从狭长的西窗/进入昏暗的小屋/有什么能隔开/我和那/被霞光淹没的/无边无涯无底的/宇宙?/昨天的小野花/又开了一朵/深鹅黄的六瓣/围着棕黑的心/心的深陷增添/多少神秘/有什么能隔开/我和它/它那深陷/不愿显示的花心?   这首诗歌一共两节,这两节诗歌在内容上呈现一种并列的关系。第一节诗歌写了狭长的西窗就像一个画框框住了窗外的黄昏、晚霞、蓝天,而这是人目之能及的事物;第二节诗歌写了一朵深鹅黄色的花心深陷的六瓣花,这是人触手可及的事物。诗歌通过“晚霞”“蓝空”“西窗”“昏暗小屋”“野花”等意象可触可感的特点,说明了“我”与自然、宇宙不能被隔开的关系,明确陈述了人与大自然、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及宇宙并不是分开的两部分,人是融于大自然之中的,大自然就在人的身边,触手可及。  郑敏对于表现自然的意象可谓是信手拈来,透过意象立体可感诗人潜在诗心和生命力。  刻画生命  在《诗和生命》这篇诗论中,郑敏谈及她对诗与生命的认识:“对于我,诗和生命之间画着相互转换的符号。所谓‘生命’,是人的神经思维肌肤对生活的强烈的感受,而诗人在这方面是超常的、敏感的。”从《诗人到死诗方尽》这篇文论可得知,郑敏认为,诗人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并且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诗以个人日常和个人情绪为主题的这一现象,主张诗歌不能成为个人抒发感情的工具,而应该关注人类生命状态、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社会所推行的生命价值观等问题,诗人应该关心人类,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在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中,诗人善于感受世界的细微,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笔下得到自由的赞美与书写,达到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也映射出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价值认同,如《冬眠的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