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doc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doc

ID:56880211

大小:3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7-19

上传者:U-3052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4页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稿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就是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语文,由于与其他学科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认为,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一、示标导学(导入——展示目标——导学)1、精妙导入,吸引兴趣开头要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导语设计应该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扣人心弦,生机盎然,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几种常见的导语设计: (1)、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就是导语设计依据课文内容直接进入主题。这种导语或用一句话概括地点明课文主要内容,或点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或直接点明中心,进入文本。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导语里触及课文重点,这符合记忆规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这样设置导语:我们都喜爱春天,她不但景色宜人,而且给人无限希望。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作者对春天寄寓了怎样的希望和感情。(2)、介绍作者或中心人物。这种设计方法较多用于作者是名人或文中的人物是名人。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我的信念》一文,同学们对居里夫人的兴趣远远大于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先让同学们详细地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个人理想与成就,再学习这篇文章,自然就水到渠成,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再如《邓稼先》一文,可以以原子弹作为引子引出邓稼先和杨振宁这两位大科学家,介绍他们的关系,他们的求学经历以及他们对祖国、对世界的贡献,激发同学们对伟人的崇拜和学习之情,对科学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为社会、为民族贡献一切的奉献精神,再进入对课文的学习,邓稼先这个人物的性格、品质及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就会很深刻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 (3)、提问设疑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他们的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这也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如《变色龙》一文的开头,可以设计三个问题:变色龙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本文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这三个问题,前两个是提出问题,第三个是设置悬念。《散步》一文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有过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吗?在散步的时候常常会谈论些什么呢?散步时心情怎样?有过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吗?你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问题非常富于生活化,且紧扣本文的内容,选择这样的导入法有提纲挈领的作用。(4)、情境导入。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最后一课》,用唱国歌的方式导入,激发情境,再进入对文本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文中人物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对于抒情味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通过朗读,读出作品的情来,也会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5)、讲故事。杜威说过“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一则小故事,一个小笑话,一件名人轶事,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学习《狼》这一课,可以先讲一下蒲松龄《狼三则》中的其它两则故事,再带领学生学习本文,学生就会很容易记住并理解课文内容。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开头,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使学生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并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6)、诗情画意法。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 审美情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艺术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用同学们喜爱的诗歌、音乐或图片导入课文,可以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既能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又有助于理解课文,一举两得。如学习《竹影》,可以用郑板桥的《竹石》一诗导入;《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用《命运交响曲》导入;《苏州园林》可以用苏州园林的图片导入。(7)、比较联系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要找准话题加以对比。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可联系前面学过的《范进中举》加以比较。用范进的中举和孔乙己的落魄进行对比,用范进的可笑、可怜与孔乙己的可笑、可怜进行对比,在寻找共同点的同时,发掘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联系,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课文。如让学生联系自己与母亲的远别学习冰心的《纸船》;联系自己的一次春游进入到《山中访友》的学习,以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引出鲁迅的《风筝》一文。2、认定目标出示目标或自学提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1)教师口述;(2)、将教学目标或自学提纲板书在黑板上;(3)、出小黑板展示;(4)、用多媒体展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展示方式。3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策略。如,学习小说,应教给学生致自学流程:理情节——析环境——析人物——结主题——研写法。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二、自学质疑:学生根据目标或自学要求,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师观察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参与到学生的自学活动中去,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的状况,给予他们帮助。三、互动释疑:分组学习——交流讨论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同方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同方或小组交流所得与疑惑,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在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充分发挥个性。四、展示精点示:针对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小组成员自由表达,相互补充,展示环节充溢着一股浓浓的群体参与、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气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课堂活动的情境、内容、方式以及课堂活动的进程。五、归纳延伸: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训练提高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重在知识的链接与拓展,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拓展、演绎、提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达到学以致用。附:讲读课教学、略读课文教学、文言文阅读课、写作课的操作一、阅读讲读课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具体步骤如下:(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这一步骤中,包括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注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心的读者。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师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四)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望能讨论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五)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赏析。这一步骤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四读” 时有更为明显的“获得”。(六)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我们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当然,以上六个步骤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六个个步骤也允许交叉和渗透,如在“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在“品读课文,自主欣赏,”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二、略读课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占一半左右,而略读课的教学又最易忽视、最难落实、最难坚持,必须有一个既符合自读课的教学规律,又能提高自读课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自读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交互感应”的自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合作学习”的理念,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自读课的教学应当灵活多变,在教学程序上具有一个时间上的序列,这种序列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创设情境。教师创设一种师生彼此接受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地兴奋起来,积极而又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确定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是前一篇课文的目标迁移,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阶段的需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所拟的目标,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经过讨论后形成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目标。(3)自主学习。根据既定的目标,以学生自读为主,进行学习。这个自读,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学,学习小组的讨论,班集体的合作,教师作为交流者的参与。(4)反馈总结。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本质是使学生自己承担学习的责任,让学生自己了解是否作了最大努力,在学习中有什么缺点和不足,使自己始终处于学习过程的中心,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是要注意以下几点:(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交互感应”模式的关键是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获得的需要。必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情境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抓住了这一点,就能激励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保证学习行为持之以恒,最后实现教学目标。(2)个体与群体交互感应。“交互感应”模式是一个激励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和学生群体共同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要设置一个学生群体的学习“场”,让学生在这个“场”中,个体积极参与影响群体,群体又影响个体,形成合力,互相激励,共同上进。这个学习“场”,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以情启真,由境求实,学生的心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这个学习“场”,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同时得到训练,学生的左脑与右脑同时得到开发,教学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交互感应”模式中,师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 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品质:第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共同生活者和伙伴的身份在学生中间,无拘无束地与学生坦诚相处,将自己的所思所虑直率地告诉学生,以此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学习感到乏味、困惑,产生焦虑,教师要如实地接纳这些感情,理解这些感情,并且加以有效的引导。第三,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表面行为、态度,而且要理解较深层的,本质的情感。(4)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不屈从于权威,不同的意见、想法均能得到重视、尊重、与鼓励的环境。这种环境可以从打破传统的教室座位排列着手,可排列成“马蹄形”、“新月形”、“方形”、“圆形”或“模块形”等。三、文言文阅读课文言文究竟应该如何教呢?首先,在初一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老师就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使他们懂得珍惜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有学习的动力。其次,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把握好教与学的度。所谓度,就是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教学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决不能离纲超标,无限拓展,也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自行其是。再次,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重讲不重读。大概受传统教学讲深、讲透、讲细的影响吧。很多教师喜欢滔滔不绝的讲授。文言文确“有讲头” ,也就难免越讲越深。比如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这篇课文,一共才119个字,故事简单,不难理解。花一节课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带着各种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把讨论,欣赏,研究放在读的当中交错进行。在熟读的基础上,看看注释,结合思考练习,想一想,听听老师点拨,学生是能够理解课文的。至于文中谁劝谁学,劝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文中语气怎样,读后有什么启发等等,不用太多讲述,学生会知道,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基本内容”和背诵了。如果用两节课时间教学,翻来覆去的讲解课文,反反复复挖掘义理,不厌其烦的讨论简单问题,就是不让学生熟读,到下课了才布置作业,要求背诵。恐怕学生觉得越听越糊涂,早就失去了兴趣。我们古人的教学却不是如此。据说古人读书,老师授业,学生有惑才讲解。课本连标点也没有,更没有现在教科书那么详细的注释。老师每天给学生“上生书”,只给学生用红笔点断文句,根据学生年龄资质特征,文化程度深浅,断句的长短各异。然后学生下去,扯开喉咙高声诵读。学生读熟了,能够横流倒背了,文句内容可能还是似懂非懂,但文章主旨大意也许还是知道的。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体会可以证明。当然也有一些有学问的老师,可能要逐字逐句地讲解其中的微言大义,但可以肯定,绝不会像今天的教师,走上讲台就讲得“深入细致”,讲得“字字落实”,也不会搞句子分析,字字对译之类。因为古人文章读得多,背得熟,有一定的语感,又是通过自己诵读来整体感知文章,通过自己思考,粗通大义,明白主旨的,不是老师反复强调,硬塞进头脑的。自己感悟理解的就记得牢,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读的书越来越多,理解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因为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过去不理解的也能理解了。所以古人能把文言文学好,运用文言文写作,并不感到有什么困难。根据以上观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模式组织教学: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在导入新课后,可让学生采用默读、小声读、自由朗读、师生范读等多种形式尝试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揣摩和把握文章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 2、精读,把握课文大意在学生能比较流利且准确地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自主译读课文,疑难问题可通过同桌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可以提交班集体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讨论、随机指导,也可以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在班内以多种形式呈现,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学生没有提出但又比较重要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采取询问学生、求得学生帮助等方式把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的兴趣,完成教学重点。最后可以采取让学生复述或直译课文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程度。3、品读,赏析评价文章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或发现课文的精彩之处,或就课文提出质疑,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和探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朗读,积累好词美句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领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感情,与作者进行交流,与文本进行对话。对于好的句子或段落甚至整篇文章,要指导学生当堂背诵。5、回读,总结学习收获在课堂学习结束以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读全文,从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总结学习收获,形成完整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分层设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拓展知识能力。四、写作课 不可否认,许多人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投入了不少的心血,但对于写作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人却很少,有关的论述更不多见,多数老师的写作课课堂教学也比较随意。为进一步规范写作课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对语文写作课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作一下规范。在具体的写作课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1、定标拟题每一节课教师都要依据总体的写作序列训练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拟定或与学生共同拟定写作训练题目。拟定的题目既要针对写作训练目标,又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认同,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2、思路点拨教师要依据本节课训练目标和训练题目,指导学生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进行审题,教师进行指导点拨,提出写作要求。这样既开阔了学生思路,又防止出现审题偏差,对于训练学生在写作中迅速吃透命题者意图、领会写作目的很有帮助。3、写作训练在学生明确了写作训练目标和写作思路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作品,训练学生养成快速成文的习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写作速度,这对于提高学生应考写作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修改交流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写作成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阅读、修改,使学生养成主动修改的习惯。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修改或批阅、评点,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学习与交流、相互借鉴和模仿的机会,5、教师评改对于学生完成上交的作品,教师要在总体浏览学生写作和互批情况的基础上,抽取三分之一左右的作文进行批阅,以发现学生作品中的精彩之处和优秀习作以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的普遍问题,并进行归类,为讲评做好准备。6、讲评指导 根据学生写作、互批以及教师批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对作品的写作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肯定优点和长处,对精彩的段落或优秀的作品要当堂诵读点评或印发甚至推荐发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写作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给予指正。如果有必要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二次写作,即在指导讲评的基础上在进行同题写作训练。以上六步是就写作教学过程来讲的大致步骤,可以循环进行。在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控,可以用2——3节课左右时间完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