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教学设计.pdf

《动与静》教学设计.pdf

ID:57528604

大小:321.2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26

《动与静》教学设计.pdf_第1页
《动与静》教学设计.pdf_第2页
《动与静》教学设计.pdf_第3页
《动与静》教学设计.pdf_第4页
《动与静》教学设计.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与静》教学设计.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动与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运动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了解运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增强

2、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学情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

3、的升华。教学方式: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境──对运动的认知──参照物──互动讨论──运动的判定──练习巩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与静"、地球仪。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引入新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二)进行新课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同学们观察课图P13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

4、,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1欢迎下载。精品文档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

5、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请同学们看图2-4和图2-5,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感受艺术的描述运动。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

6、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课件展示:登黄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诗描写了诗从登高远望,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认识、理解这个运动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与和谐,令我们由识由衷地赞叹,我们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音乐家,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运动。例如上升运动,下降运动等

7、都有专门的词。对于上升运动可以用升起、升高、爬高、一跃而起等词语,而下降运动有落下、掉下、倒下、降落、下沉……来描述。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去描述事物。那么,科学家们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呢?3、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的?)阅读课本上的“交流与讨论”思考:为什么小东和妈妈乘自动扶梯下楼,妈妈却说下楼时要站着不动呢?因为前后两次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下楼”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站着不动”是以楼梯为参照物。活动:探究“什么是运

8、动和静止?”(1)讨论:①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书包呢?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一样。②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一样。③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座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