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ID:9813150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0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1页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2页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3页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类别高中政史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生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也是学生问题发现、提出、生成、分析和解决的过

2、程。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行历史教学中,教师不是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围绕教材既定的知识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围绕教师的提问组织材料,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这种问题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接受,轻探究;重教师,轻学生;重认知,轻体验;重共性,轻个性;重记忆,轻思维;重再现,轻解释,重数量,轻质量,使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难以适应今天历史教学

3、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历史问题情境是学习者在思维上与历史的客观现象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与类型,它反映的是学习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或建构知识,或智力动作方式运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体验。传统的教师提问是与认知主体——学生无直接关系的,表现为“要我学”4,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对于认知主体——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表现为“我要学”;教师提问的未知知识大多是具体的知识点,强调记忆,解决“是什么”一类的

4、具体性问题,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大多是概括性问题,强调理解,解决“为什么”一类的概括性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多表现为“我要学”,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教师操纵,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传统的提问是教师为诱导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早已置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中,学生也成为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历史问题情境创设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其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不断发

5、现、探究、生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不断深入和升华。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史实时,就让学生以爱国精神为主旨,对屈原的嘉言懿行进行思考,这就是创设了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情境。许多学生赞同屈原的死是爱国举动,认为他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有的学生还引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认为屈原的死比泰山还重;还有的学生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为变法而流血牺牲为佐证,肯定屈原的死是有价值的。然而,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发动人

6、民继续斗争,爱国还不是一句空话,甚至有学生认为屈原不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当楚国面临危急之际,作为楚国的大夫,应勇敢地站出来组织积极的反抗斗争,而他却选择了自杀,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学生各抒己见,不拘泥于传统与教材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这位教师因势利导,并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或“唯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要求每个人用具体史实和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起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二、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到

7、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要将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边缘区,即“最近发展区”。如在讲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时,引用19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4也没的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设问:(1)联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2)请你举出当前国际关系中能验证这句话的具体实例。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需求应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如在讲必修一专题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我事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清晰地展示讲课思路:1.新中

8、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3.请结合史实说明台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