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ID:12726971

大小:3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8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_第1页
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_第2页
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_第3页
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_第4页
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浅谈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内容摘要: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强调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生活现象,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关键词:数学生活学习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道出了教育的本体和本源,生活是教育之源、学习之源、创新之源。这些教育思想与今天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学生课堂。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一.贴近生活,创设数学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真实性是情境教学的本质特征,而真实从何而来,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所以教师应该贴近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成为数学教学情境的信息,把生活融入自己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浓厚的兴趣,激起探究、体验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体验数学价值的神奇。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和意义》一课中,在新知探究之前,可以这样设计:父亲节快到了,老师想送给老人一件礼物,斟酌再三,决定要送给父亲两瓶好酒,因为老年人饮用少量的酒对身体会有好处的。于是老师昨天来到了华润万家超市的剑南春专卖柜台,买了两瓶剑南春, (出示大屏幕,两瓶酒,包括包装盒、容量、价格),现在老师就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了,这两瓶酒包装、容量完全相同,但价格却不相同,总觉得其中肯定会有问题,就是自己不明白,但还是把他买回来了,想研究一下。老师这个疑惑不解的问题现在就得请同学们帮忙了。顿时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百分数意义的研究中。通过这样问题引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引入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必须开放小教室,树立大数学观,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实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知识, 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现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材料,重组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例如:《小统计》新课伊始,从学生齐唱《郊游》的歌声中引出:“同学们爱去郊游吗?”“老师今天想和同学们讨论去哪里郊游的问题”。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最爱去哪个地方玩?”(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师:“有的同学想去‘明珠山庄’,有的同学想去‘三宝农场’,有的同学想去‘花卉市场’,但我们这次只能去一个地方玩,应该怎样确定去哪个地方玩?”生1:“一个一个问过去,想去哪个地方人多的,就去那个地方?”生2:“那样很麻烦,要去哪个地方的同学举一下手,想去哪个地方举手最多我们就去那个地方玩?”生3:“也可以用选班长那样,用投票的方法,想去哪个地方玩投票最多的,就去那个地方?”师:“同学们想办法可真多、真好,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来调查一下,想去哪个地方的同学最多。我们用投票的办法好吗?”(同学们表示同意)师:同学们可要想好了,你最爱去哪个地方,等一下就在黑板上把长方形格子放在这个地方的上方。”(同学分组在黑板上摆放长方形格子。)师:“怎样摆比较好看?”(师强调把长方形格子一一对应地摆整齐,同时把格子整理成统计图)(图略)师:“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了想去‘明珠山庄’的同学最多。”生2:“我发现了想去‘圣水寺’的同学最少。”??(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发现)老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讨论郊游地点这一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在民主,愉快的气氛中,初步学习分类、收集整理信息等知识,初步体会统计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渗透了平等民主的意识。学生在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2)设计生活游戏,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儿童心理学也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此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与联系。而现实生活本身犹如一个数学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觉到许多充满着数学因素的内容。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进而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学生在体验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特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数学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让学 生在愉悦活动中,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例如:《人民币的认识》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人民币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苗苗小商店》的游戏。(师出示文具、食品等各种商品)师:“请每一个小组推荐出两位同学上台当营业员。”(学生推荐营业员,师发给 营业员一些零钱)师:“其他同学当顾客,你想买什么东西可以用你的钱自由购买,在买卖过程中,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钱?要懂得用日常礼貌用语。”(学生兴趣盎然,踊跃购买商品)创设模拟购物情境,开展《苗苗小商店》的游戏,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购物实践活动中,由于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而人民币面值不同,付款的方式不同,找钱的方法也不同,因此,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当好营业员和顾客。在这过程中,教师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充分参与实践、交流,自主性、实践性、互动性得到体现,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例如:《加减法》玩扔小棋子(或小石头)游戏:每个学生用5个小棋子(或小石头)往圈里扔一次。分别记下圆圈内、外各有几个,然后根据每次圈内、外棋子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师先演示)师:“做得快的可以再扔一次,看哪个小组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的算式既对又多”。(在学生反馈时,有关10以内加减算式全部呈现出来了。)这15分钟时间看似在玩,其实是在学生自身的活动中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高涨。每一位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活跃了思维。(3)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际生活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教师谈话导入:“昨天老师带了276元钱上街买衣服,买了一件98元钱的衣服,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当时是怎能样付钱的,还剩下多少钱?”学生讨论后发表不同意见:生1:“老师拿出276元,买衣服用去98元,还剩下178元,列式是:276–98=178元”生2:“我觉得老师只要拿出100元给予营业员,还剩下2元钱就行了。”生3:“不对,剩下2元钱,还要加上老师身上还有176元,应该是剩下178元钱。”师:“同学们说出了不同的付款方法,结果都是剩下178元,那么,哪一种方法更好呢?”(学生一致认为生3的方法更好些)。师:“用这种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呢?”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一步探讨,理解算理。 以往,我们在教学这道例题时,只注重在讲清算理上下功夫,也就是只告诉学生把98看作100,多减2,后面就得补加上2,然后总结并让学生记住:“多减几就加上几”的方法,这种抽象的说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易理解,也 不感兴趣,从而难以掌握。本片断,教者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和经验,帮助理解数学简算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生活化数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二.立足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再扩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生活中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把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多向剖析,拓展引申,通过挖掘数学潜在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知识的深化,视野的开阔,也同时促使学生变通性、创造性地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完“1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找10以内的数,学生汇报的结果是那么的真实,切入的角度是那么的独特。如:一周有7天;我家有3口人;我今年7岁;爸爸出差还有6天就能回来??通过生活中找10以内数的这个练习,加深了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明白了1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又如,在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体积后,可以让学生为学校西北角的地方设计一个标志性建筑,看谁设计的最美观、合理、富有创意。并计算出实物的体积。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返回生活,在实际中领悟数学的价值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根据教材的内容一节数学活动课《今天我当小导游》可以这样设计,出示条件:人员:王宇一家三口地点:北京海洋馆时间:7:00—17:00金额:500元学生以组为单位要求为旅游的路线、时间、门票、午饭设计出最佳方案。再分组汇报,学生再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在这里教师以旅游为背景,如何为设计最佳方案为线索,引发学生设计方案,这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打开学生的社会视野,让学生从课堂的书本中走向社会,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又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等;再如,生活中的茶叶筒为什么大多是圆柱体呢?这就用到数学 中周长相同的图形中,圆形的面积比较大,使用茶叶筒不仅可以装更多的茶叶,又可以省材料;还有卫星发射、国防、银行、会计、饭店、物理、化学等等,也就是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教师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只要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提高运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