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

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

ID:1315610

大小:6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0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_第1页
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_第2页
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_第3页
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_第4页
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  德国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材料二 现代德国学者罗茨认为:“假如孔子能够继续被视为‘伟人’之一,可能对世界是一种福祗。”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6分)(2)简要说明材料一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原则中的“相通的地方”。(3分)(3)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东西方怎样不同的文化传统?(2分)(4)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政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5)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1分)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对儒家思想应该怎样看待?(3分)1)孔子: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等;苏格拉底: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6分)(2)注重人的作用(人本思想或关注人的活动);强调伦理道德(修养);重视教育(3分(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2分)(4)前者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理论基础);后者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2分)(5)认为孔子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能发挥积极作用。(1分)看待: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要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足;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取其精华,在创新中去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3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中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人彪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北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须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南方人习惯于俯首听命,故不易形成分裂。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1)结合材料一请对孟德斯鸠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原因的观点进行评析。(8分)(2)结合材料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与孟德斯鸠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上的认识有何本质区别?(4分)9 (1)不正确,中国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对国家稳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的主要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长期以来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8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均可得分)(2)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观念和人们的性格特征。是地理环境绝对论。(2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而影响了人类的社会、政治、精神生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才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2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首先从材料中归纳孟德斯鸠的观点,然后进行评析。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地理环境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要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地位等的实际分析,不能从材料中片面的理解。第(2)问,材料一中认为“主要也是地理原因”说明他认为地理是主要因素,材料二中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分析二者的区别时要注意产生这两种观点的决定因素。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地理环境和国家政治的关系,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苏格拉底材料二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演讲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苏格拉底和王阳明思想的异同点。答案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所处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的背景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城邦制度。第(2)问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和王阳明思想异同点比较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相同点: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教导人们求“善”。不同点: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道德行为以知识为基础;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人心中。答案:(1)背景: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城邦制度。(2)相同点: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教导人们求“善”。不同点: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道德行为应以知识为基础。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人心中。4.(12分)阅读下列材料:9 【材料一】他(赫胥黎)写道:“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让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1857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不相信有什么人能够回答。一年以后,我们责怪自己为这样的问题难倒真是太愚蠢了。我记得当最初我把《物种起源》的中心思想抓住的时候,我的感想是‘真笨,连这个都没有想到!”’——[英]丹皮尔《科学史》【材料二】“进化”的概念以及随后的“进步”概念,不管是就个人、全国还是全球而言,都渗透到维多利亚时代生活和思想的每一个方面。因为进化史由科学法则决定的,人的职责是去发现和服从这些法则,而不是干预它们。因此,绝大多数实证主义者都是自由放任原则的坚决支持者。——[英]肯尼迪·摩根《牛津英国通史》【材料三】自天演论作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气氛.充斥其间。瓜分之祸,也觉得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赫胥黎认为《物种起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放任原则推行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概括进化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1)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2分)合理解释了人在生物界的地位。(2分)(2)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自由经营、竞争、贸易;(2分)进化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顺应资产阶级的需要。(2分)(3)民族自强;抵御外来侵略;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强化民族意识等。(任答4点即可得4分)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人,捷克238人,波兰160人,匈牙利88人,罗马尼亚75人,保加利亚68人,阿尔巴尼亚23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百年接力留学潮》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其中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百年接力留学潮》请回答:(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之不同及原因。(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9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的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1919年孙中山与戴季陶的谈话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4分)(2)材料二表明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分)(3)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请指出其变化之处。(2分)(4)概括三则材料所关注的共同问题。(4分)(1)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特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2)关系:《论联合政府》充分汲取了新三民主义的思想精华。(3)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4)关注民生;发展社会生产力;追求社会平等。【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可以直接概括出其核心观点:9 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从中不难发现其主张一次革命论,即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2)材料二中文字“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和“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说明了《论联合政府》充分汲取了新三民主义的思想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3)材料三中文字“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说明了邓小平理论主张在发展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4)综合三则材料不难找出其共同点所在即关注民生;发展社会生产力;追求社会平等。7.材料一 “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不结合大盗,做不成圣人。所以我说,真皇帝是大盗的代表,圣人是乡愿的代表。到了现在,那些皇帝与圣人的灵魂,捣复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哪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李大钊《政论家和政治家》材料二 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材料三 马勇认为:“当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现代’标准时,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不是中国旧有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滞后于意识形态的变迁。换言之,包括五四在内的近代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遂使意识形态不是为社会的稳定与有序服务,而是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丁守各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1)李大钊为什么说“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据此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起因。(2)在材料二中,李泽厚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为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勇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1)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统治者均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建设真正的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帝制,就一定要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2)否。因为新文化运动强调否定传统思想文化,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宣扬民主科学,但却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3)观点: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进程应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评论一:马勇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意识形态变革的经济基础。评论二:马勇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没有以思想的解放为前提,近代中国社会无从发展。(以上两种答案任选其一作答即可)9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第(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所学知识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第(2)问,根据材料“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却不自觉地遇上……”“在如此……也不会”“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可以判断李泽厚认为新文化运动没有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说明。第(3)问,首先根据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的理解概括作者的观点。对作者观点的评论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认定其正确或不正确,选择一种态度,结合中国近代的局势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证即可。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之洞说:“世人多谓西国之富以商,而不知西国之富实以工。盖商者运已成之货,工者造未成之货,粗者使精,贱者使贵,朽废者使有用。有工艺然后有货物,有货物然后商贾有贩运。”——引自《张文襄公全集》卷54材料二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引自1900年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后编·自序》材料三康有为曾说:“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入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引自《中国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材料四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说:“吾用法国责任内阁之制,则总统、总理日相争轧,黎宋卿、冯华甫、徐菊人之与段祺瑞,至于之战德国、战湖南。甚至于军事二十一条与日本为争具,前几亡国,后起争裂,幸而德败美胜,日本解约,否则中国亡之久矣。此法国共和制之不可行也。瑞士七总裁制广东行之,岑、伍、孙、唐争祸至今,瑞制又不可行矣。??十二年来号称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共杀,以召共管而已”。因此,他认为民国是以“秦始皇专制之戮,而冒称共和,??。”——引自《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张之洞与郑观应思想的主要异同点。(4分)(2)简述我国明清时期传统的经济思想。(2分)材料三中,康有为的经济主张对此有何新突破?(4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在中国共和制度无法实现的原因。(4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的政治和经济主张进行客观评价。(6分)(1)同:认为国富必先发展工商业。(2分)异: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国家富强,仅振兴工商业不够,还要进一步改革教育,实行法制,改革社会政治制度。(2分)(2)传统的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2分)新突破:反对抑商和对工商业征收重税;学习西方,提倡重商主义。(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3)实施责任内阁制,导致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导致内战不断;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七总裁制”实践最终失败;北洋军阀打着“共和”9 旗号,实行专制独裁统治。(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在当时的进步的、爱国的。但后来他反对“共和”,坚持保皇“立宪”,暴露了他思想保守和落伍的一面。(6分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知识思想力量的减弱。——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材料2: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3: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4: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2)材料2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3)材料1和材料3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1)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卓著,而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逐渐停滞落后。(2)认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认同。中国科技在公元1400年以前一直领先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明代(公元1400年前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失落的年代。9 (3)都认为在18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地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对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4)缺乏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专制制度对科技人才的束缚;相对封闭和相对富庶的大陆造成的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史,尤其是明朝以来落后的原因。第(1)问通过材料即可分析得出结论;第(2)问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3)问比较材料可以得出都认为缺少经济动力,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理解;第(4)问综合分析归纳其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黄宗羲《原臣》【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矣。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大权乃归之天子。——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 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洛克《政府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顾炎武政治主张的相同点。有人说,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是主张否定帝权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2)据上述材料,指出洛克的分权学说与黄宗羲、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在本质上有何区别?洛克的分权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答案(1)相同点:主张分治(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2分)不同意,两人都是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高度。(2分)(2)洛克: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否定君主专制;黄、顾:认同现有制度,限制君主权力,挽救统治危机。(4分)孟德斯鸠继承发展了洛克学说,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2分,任意2点即可,言之成理也可得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1.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宜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速成了中国文化之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9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民道,人异议,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遭,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二、三,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政策特点的不同。   (4)谈谈你对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问题的认识。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秦始皇用严酷的法律,禁止和摧毁诸子思想,具有残暴性;“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有愚民性。汉武帝不是摧毁所有的思想,而是大力发展儒学,并用儒家思想取代其它思想,是以强压弱的方法。(4)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在统一思想时应注意采取怀柔的方式;在发展主流思想时,要注重思想的自由,百家争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