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流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D:14399007

大小:150.50 KB

页数:112页

时间:2018-07-28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物流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1页
物流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2页
物流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3页
物流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4页
物流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物流管理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流管理学概论IntroductiontoLogisticsManagement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一章物流的概念与内涵第一节物流的概念一、什么是物流物流即实物分配,包括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和搬运等活动。物流首先作为“第三利润源”而引起重视的,所谓第三利润源,是针对企业的利润来源而言的,企业第一利润源来自企业销售额的增加,第二利润源是生产成本(针对制造商而言)或者进货成本(针对流通商而言)的降低,而由物流降低成本所得的利润则成为企业第三利润源。在这里,物流被定义为对物资的流通配置,包括制造商、流通商的装卸、运输、仓储、搬运等一系列的过程,对物流的重视被提高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高度,成为物流定义的第一个转折。 (一)第一方物流 中国物流第一方物流(1PL)指卖方,生产者或者供应方组织的物流活动。这些组织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和供应商品,但为了其自身生产和销售的需要而进行物流网络及设备的投资、经营与管理。供应方或者厂商一般都需要投资配备一些仓库、运输车辆等物流基础设施。卖方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而建设的物流设施是生产物流设施,为了产品的销售而在销售网络中配备的物流设施是销售物流设施。总的来说,由制造商或生产企业自己完成的物流活动称为第一方物流。(二)第二方物流目前对第二方物流的定义,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种,最常见的一种说法认为,第二方物流,指买方,销售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活动。这些组织的核心业务是采购并销售商品,为了销售业务需要而投资建设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并进行具体的物流业务运作和管理。严格地说,从事第二方物流的公司属于分销商。而最常见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第二方物流是指生产企业聘请车队、仓库来做仓储、货运,属于功能性的服务;无论从哪一种说法来理解第二方物流,这种概念都已经脱离了企业自身的自我服务,从自给自足开始向分工合作转化。(三)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souring)引人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logistics)。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已广泛地被西方流通行业所接受。(四)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Fourthpartylogistics)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的领导力量。它不是物流的利益方,而是通过拥有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此获取一定的利润。它是帮助企业实现降低成本和有效整合资源,并且依靠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二、国外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1905年,美国少校琼斯??贝克(ChaunceyBaker)认为,“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达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1922年,克拉克(F3>.E.Clark)在《市场营销原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和包括物流的活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美国的韦勃斯特大词典,在1963年把军事后勤定义为“军事装备物资、设施与人员的获取、供给和运输”。军事后勤的理念和方法后被引入到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被人们称之为“ 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美国的韦勃斯特大词典,在1963年把军事后勤定义为“军事装备物资、设施与人员的获取、供给和运输”。军事后勤的理念和方法后被引入到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被人们称之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于1976年在定义物流管理中指出:“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1985年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CALM:CanadianAssociationofLogisticsManagement)定义物流“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成本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和内部流动。”1994年欧洲物流协会(ELA:EuropeanLogisticsAssociation):“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及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从上述介绍的物流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物流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反映出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第二、物流概念与物流实践最早始于军事后勤,而“物流一词没有限定在商业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物流管理对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活动都适用” 。(见DonaldJ.Bowersox1986出版《物流管理》)第三、物流无论从实物供应(PhysicalDistribution)还是后勤的内涵中都强调了“实物流动”的核心。第四、物流的功能主要以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信息等所构成。三、我国和国外物流发展趋势(一)我国物流的发展趋势物流业处于快速增长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加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使物流的总需求增长很快。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物流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物流业的基础性支撑。物流企业快速成长。我国已形成由国有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外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国有物流企业加快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民营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外资物流企业利用其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物流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农业物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与农产品物流得到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物流基础性设施建设,物流通道明显改善,物流信息化工程加速推进。物流标准化。按《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要完成300项左右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已完成《物流术语》、《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等基础性标准的制订。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到2007年底,已有273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200多所高职、1000多所中专开设物流专业,在校生达到50万。 物流外部环境。建立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涉及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战略和规划。“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二)外国物流的发展趋势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有长期的物流市场管理经验和一套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所以其物流业能够始终走在世界最前沿。专业物流与共同配送: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专业物流服务已形成规模;共同配送则是经过长期发展和探索优化出来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电子物流:通过互联网加强了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绿色物流: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等;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发达国家政府还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系统。第二节商流与物流一、商流的概念 商品在由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时,商品社会实体的流动。表现为商品与其等价物的交换和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活动。简称商流。(一)商流活动的内容交易前收集商品信息,进行市场调查按照市场调查的结果,对商品生产计划、数量、质量、销售渠道等因素进行调整买卖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交易交易的履行过程。(二)商品流通的渠道按商品的种类进行分类按流通的特点进行分类按有无中间商的情况分类(三)商品流通的过程1、市场调查过程确定调查的目标和调查的范围制定调查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报告结果2、商品调整过程产品开发产品标准化 价格决策销售渠道(1)开放性销售渠道(2)选择性销售渠道(3)专有性销售渠道促销手段3、买卖交易过程交易磋商(询盘、发盘、接受)签定合同合同的履行二、商流与物流的关系商流和物流是商品流通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互相结合,又互相分离。(一)商流与物流的统一商流是物流的前提。物流是商流的保证。(二)商流与物流的分离商流与物流产生分离究其根本原因世上流运动的基础——资金,与物流运动的实体——物资,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商品交易中,也存在只有商流而没有物流的特殊现象。总之,物流和商流构成了商品流通的两大支柱。三、商流、物流、信息流三者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中必然包含商流、物流和信息流。 在商品流通的原始阶段只能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产品交换,从三流来看主要以物流为主而商流、信息流紧紧伴随其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货币的产生,在商品流通的第二阶段出现了“以钱买物”的方式,但人们遵守的交货原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信用随着发展起来了,商品流通的第二阶段出现了“钱庄”、“银行”这样专门从事货币中介服务以及货币买卖业务的行业,使得物流可以与商流分离,出现了多种交易的付款方式:如预付款方式、定金方式、支票、汇票、分期付款、延期付款、托收承付等方式。随着商流与物流的分离,商品流通的水平得到提高,人们可按照资金(货币)和实物各自的运行规律去组织,从而不仅提高了流通的速度,也提高了方便性和安全性。此间,信息流的地位也突出地表现出来。在商品交换的前期、中期、后期,交易的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都要尽力掌握对方和中介方的有关商品交易的各种信息,如商品信息、支付能力、商业信誉等。随着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商品流通的第四阶段,信息流已明显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对整个商品的流通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三节物流活动的构成物流活动由物资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物流情报等项工作构成。一、包装活动 包装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制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包装大体可分为商品包装与工业包装。二、装卸活动装卸活动包括物资在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中进行衔接的各种机械或人工装卸活动。在全部物流活动中只有装卸活动伴随物流活动的始终。三、运输活动运输活动是将物品进行空间的移动。物流部门依靠运输克服生产地与需要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用。运输是物流的核心。四、储存活动储存活动也称为保管活动,是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距离而形成的。物品通过储存活动产生了商品的时间效用。保管活动是借助各种仓库,完成物资的保管、保养、堆码、维护等工作,以使物品的使用价值下降到最小的程度。五、流通加工活动流通加工活动又称之为流通过程的辅助加工。流通加工是在物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实现物流的高效率所采取的使物品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功能。六、配送活动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物流活动。七、物流信息活动 物流信息包括上述各种活动的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信息以及相关联的费用情况,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等。对物流信息的管理,要求建立情报系统和情报渠道,正确选定情报科目和情报收集、汇总、统计、使用方法,以保证指导物流活动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现代信息采用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处理手段,为达到物流的系统化、合理化、高效率化提供了技术条件。第四节物流的性质和作用物流自始至终构成流通的物质内容,没有物流,也就不存在实际的物资流通过程,物资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一、物流的性质(一)物流的生产性质从事物资的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加工等物流工作与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业企业虽然在生产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得,但都具有生产性质。无论是生产企业的物流,还是流通领域的物流都是一样。这是因为::1.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必要环节2.物流同样具备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物流的社会性质物流的社会性质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性质。(三)物流的服务性质物流的核心是服务。二、物流的作用(一)物流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条件 无论是生产资料商品还是生活资料商品,在其设备进入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前,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始终是潜在的。为了能把这种潜在变为现实,物资必须借助其实物运动即物流来得以实现。物流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条件。(二)合理的物流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物流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物质资料,对于消除迂回、相向、过远等不合理运输,节约运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物流,还可以减少库存,加速周转,更充分地发挥现有物资的效用。物资的储存应在满足期望的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储量越少越好。三、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是连接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的纽带 (二)物流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决定国民经济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三)物流是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又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物质基础第二章物流管理第一节物流管理概述一、物流管理的定义(一)现代物流的特征(1)科学性(2)系统性(3)准时性(4)服务性 (5)专业性专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另一个是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企业。①专业部门②专业企业(6)协作性①物流部门内部的合作;②物流系统外的协作(7)高科技性(二)物流管理的定义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是对物流的计划——实施——评价反复进行的过程。物流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即采购、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等环节的管理;(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3)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经济管理、物流质量管理和物流工程经济管理等。二、物流管理的目标和原则1快速反应 2最小变异3最低库存4物流质量5周期不同目标不同三、物流管理的步骤(一)物流计划阶段的管理(1)确定物流所要达到的目标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2)分析研究在物流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外界影响,尤其是不利因素,并确定这些不利因素的对策;(3)制订出贯彻和指导实现物流目标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措施。(二)物流实施阶段的管理(1)对物流活动的组织和指挥(2)对物流活动的监督和检查(3)对物流活动的调节(三)物流评价阶段的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物流实施后的结果与原计划的物流目标进行对照、分析,这便是物流的评价。按照对物流评价的范围不同,物流评价可分为专门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按照物流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物流评价又可分为物流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第二节物流管理组织 物流管理组织是指从事物流管理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及范围划分的组织形式。一、物流管理组织的分类(一)根据物流组织所处的领域不同,可划分为生产领域的物流组织和流通领域的物流组织(二)按物流组织在物流管理中的任务不同,可以划分物流管理的行政机构和物流管理的业务机构(三)按物流管理组织的设置与职权划分1.中央一级的物流管理组织2.地方的物流管理组织3.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二、物流管理组织的结构形态物流管理组织的设立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可归为三种组织结构形态:直线型组织、参谋型组织和运用型组织。(一)直线型组织这是一种按基本职能组织物流管理部门的组织形式。当物流活动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较为重要时,企业一般会采取这种模式。(二)参谋型组织这也是一种按照职能不同设定的组织,但由于物流活动往往贯穿于企业组织的各种职能之中,它只把有关物流活动的参谋组织单独抽出来,基本的物流活动还在原来的部门中进行,物流管理者起一个“参谋”的作用,负责物流与其他几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 (三)运用型组织运用型组织属于一种非正式物流组织,因此它的运作常常需要建立一些激励机制,或是成立一个协调委员会来促进合作。三、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一)企业物流管理组织设计应考虑的有关因素:1、企业所属类型因素2、企业的战略因素3、企业的规模因素4、企业的技术因素5、企业环境的因素(二)物流管理组织设计的原则要保证一个管理组织的正常有效地运行,组织设计必须科学合理。管理组织设计的一般原则有:系统效益原则,优化原则,标准化原则和服务原则。我们还必须根据企业物流工作的特点,考虑企业物流组织特有的一些原则,包括任务目标原则,分工协作原则,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精干有效的原则等等。(三)物流管理组织的职能范围设计物流管理机构的组织活动,要明确物流管理的职能范围。关于职能范围,虽然各个企业不尽相同,但基本包括物流业务与系统协调两大部分。 物流业务主要在于物流活动计划和计划的调整实施,执行结果的评价等。物流管理部门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价物流系统现状、发现问题、研究改进办法,对能够改变物流现状的物流系统本身进行设计和改造,并制定新的物流计划,确定出控制标准,以保证合理的物流活动的继续。物流管理部门还额外承担进行系统协调的“非正式职能”。这主要因为物流管理与企业其它的管理职能紧密相关,且具有交叉性。(四)企业物流组织的新趋势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关注使组织达到目标的过程更加简便化。在企业物流组织建设中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1.结构压缩2.设立企业物流总部3.成立单独的物流分公司4.任务小组结构第三节物流成本管理一、物流成本概述(一)物流成本的特征(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二、物流成本构成及分类物流成本按其范围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物流成本指由于物品实体在场所(或位置)不同而引起的有关运输、包装、装卸等成本;广义的物流成本是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的位置转移及价值交换而发生的全部成本。 (一)物流成本构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供应销售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2)生产要素的采购费用,包括运输费、通信联络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3)企业内部仓库保管费、装卸搬运费;(4)有关设备的折旧费;(5)物流信息费;(6)贷款利息;(7)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用。(二)物流成本分类三、影响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1进货路线及方向的选择2运输工具的选择3存货控制4货物保管制度5产品废品率6管理成本开支的大小7资金利用率四、物流成本管理策略(一)控制物流成本(1)绝对成本控制(2)相对成本控制 (二)压缩物流成本压缩物流成本是指在规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改进物流活动效率,实现物流合理化。其途径有二:(1)物流途径简短化就是通过合理设置仓库和配送中心等物流据点使物流途径简短化。该措施不仅可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费,还可将分店和营业场所处理的业务移交配送中心完成。一个配送中心承担多处营业场所的物流业务,实现配送中心配送的大批量化,将大大降低物流费用支出。(2)运输共同化,扩大运输量在运量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与同行或其他行业进行联合运输,可以扩大运输量,保证交货日期,这是压缩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三)设定合理库存量(四)适宜的包装和科学的装卸采用包装价格与包装要求相吻合的包装材料、包装方式;采用标准化的装卸工具与科学的装卸方法,使装卸过程省力化,节约装卸时间。(五)科学的维护保养措施(六)平衡物流能力与客户期望(七)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第四节物流费用管理一、物流费用的构成物流费用传统上指产品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 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企业物流费用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1.按费用支出形式分类,分为直接物流费用和间接物流费用。2.按物流活动的基本构成分类,分为物流环节费用(包括运输费、包装费、装卸费、保管费、加工费等)。3.另外还可按物流的整个运作过程分类,包括企业物流活动的筹备费用,企业生产物流费用、销售物流费用和逆向物流费用等。二、物流费用的控制物流费用控制是指运用成本会计的方法,预定费用限额,将实际物流费用与限额作比较,纠正不利的差异,提高经济效益。从总体来说,物流费用的控制由局部控制和综合控制组成。(一)物流费用的局部控制包括:运输费用控制、卸搬运费用的控制、储存费用的控制、包装费用的控制、流通加工费用的控制等。(二)物流费用的综合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对物流费用进行预测、计划、分析、反馈、决策等全过程的系统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综合控制有别于局部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特点,有较高的控制效率。综合控制的目标是局部控制的集成,促使企业物流费用趋向最小化。(三)物流费用的局部控制和物流费用的综合控制二者的关系三、企业物流费用管理的新思维 1.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降低物流费用2.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来削减费用3.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降低企业物流费用4.通过参与共同配送降低物流费用5.削减逆向物流费用第五节企业物流战略管理一、企业战略与企业物流战略根据决策内容的特点,企业战略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公司级战略、部门级战略和职能级战略外部因素企业战略(公司级)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制造战略物流战略企业物流战略与企业战略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企业战略统观企业经营的全局,为企业的经营发展确定目标,指明方向。其次,有效地实现企业战略需要企业物流战略等职能级战略的支持和保证,企业战略需要由具体的职能战略来具体落实。 二、企业物流战略的环境因素分析和定位(一)企业物流环境的分析1.同业竞争者的物流水平2.技术评价3.物流渠道结构总之,企业是在环境的约束下生存的,战略及战略计划的制定不可不考虑环境的影响因素(二)企业物流战略定位企业物流战略是为企业总体战略服务的,企业的物流总体战略一般又可以分为三类:过程战略、市场战略和信息战略。1.过程战略的目标是达到从原材料到成品全过程物料转移的效率最大化;2.市场战略重视客户服务质量,因此会把与客户服务直接相关的销售和物流活动设立专门机构来统一管理;3.追求信息战略的企业一般销售网络和分销组织较广泛,因此物流的投入主要在于通过信息管理,协调各个分支网络的物流活动。根据以上这些不同的战略定位,企业就可以对物流成本和物流运作水平作出相应的定位,从而制定物流战略。三、企业物流战略的目标和内容及基本战略框架(一)企业物流战略的基本目标与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于保证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各个目标的实现来达到。 1.维持企业长期物流供应的稳定性,低成本,高效率;2.作为产品的个性谋求良好的竞争优势;3.对环境的变化为企业整体战略提供预警和功能范围内的应变力;4.以企业整体战略为目标追求与生产销售系统良好的协调性。(二)企业物流战略计划战略计划是实现战略意图的行动性文件,由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和步骤组成。在制定战略计划前,首先要得到企业其它职能部门的支持,搜集各种必要的信息和资料。如需要:1.市场部门提供有关产品的价格,销售数量,顾客的类型和区域,对顾客的售后服务政策等方面的信息;2.制造部门提供有关产品的制造信息。主要包括产品的原料供应商,产品的生产规模,品种和生产地点等;3.财会部门提供关于成本的预测信息和不同物流方案的成本评价,对物流设施的规划作投资预算等;四、企业物流重组企业物流重组的目标是为了增强企业物流活动的一体化来提高物流的效率企业物流重组的关键是确定基准企业物流重组要发展以活动为基础的度量体系企业物流重组致力于物流质量的持续改善根据以上对企业物流重组有关因素的理解,我们可以归纳出指导一个企业进行重组的基本程序。(见图2-1) 目标识别细化并开发度量体系内部分析确定外部基准评价实施图2-1标准重组程序第三章物流形式第一节企业物流概述一、企业物流的概念(一)企业物流的内涵和范畴(1)企业物流的内涵(2)企业物流的范畴(二)企业物流的过程(三)企业物流的结构(四)企业物流的分类(1)按企业的性质不同,企业物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工业生产企业物流。工业生产企业物流是对应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包含四个子系统:供应物流子系统、生产物流子系统、销售物流子系统及废弃物物流子系统。②农业生产企业物流。 (2)按物流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同,企业物流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几类。二、企业物流的特征随着当今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企业的物流环境也随之改变,所以企业物流也有了不同于传统物流的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企业物流思想的新要求和企业竞争的新策略。1.传统企业物流的特征2.现代企业物流的特征简要地说,现代企业物流的特点概括为: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三、企业物流合理化(一)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概念(二)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意义(1)减少库存,压缩企业对流动资金的占用。(2)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3)降低物流费用,从而减少产品成本。(4)通过物流来改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三)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方法途径(1)各种设施在生产空间的合理布置。(2)合理控制库存。(3)均衡生产。(4)合理配置和使用物流机械。(5)健全物流信息系统。四、企业物流合理化的原则 (1)优先原则(2)近距离原则(3)在制品库存最少原则(4)避免迂回和倒流原则(5)集装单元和标准化搬运原则(6)简化搬运作业、减少搬运环节原则(7)合理提高物料活性系数原则(8)利用重力原则(9)合理提高搬运机械化水平(10)人机工程原则(11)系统化原则(12)自动化原则(13)柔性化原则(14)环保的原则第二节城市物流城市物流可表述为:在一定的城市行政规划条件下,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和城市发展特点而组织的区域性物流。城市物流属中观物流,其研究目标是实现一个城市的物流合理化问题。一、城市物流的特征城市物流与其他物流形式相比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城市物流的繁杂性(二)从物流的密度和流量上观察,城市内要大于城市间 (三)城市物流节点多、分布广二、城市物流系统城市物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某城市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者、物流设施、物流对象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组织城市物流功能的有机整体。(一)城市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1.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港、车站、码头、物流基地、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仓库、加工中心和物流通讯网络、物流信息中心等。2.物流机械装备。主要包括运输车辆、装载工具、装卸设备、仓储设备、检测设备和流通加工设备等。3.物流网络。主要包括各种运输线路的配置,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分布与组合等。4.物流管理。主要体现各层次物流管理部门对城市物流的各层面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和调节,并从城市物流总体优化高度上协调各物流部门之间的关系。(二)城市物流系统的功能1.城市运输中的主要方式——公路运输2.城市物流的主要运作方式——配送3.城市物流与为实现“零库存”目标城市物流之所以能够实现“零库存”,可以降低库存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城市物流的运行方式(主要依靠配送运作方式),使第三方物流的供应代替了企业内部的供应工作,从而企业可以不依靠或减少企业内部的供应库存也可以保证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运行。第二、城市物流可以进行集中库存从而取代或部分取代各个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库存,这样以较低的集中库存量取代了较高的分散库存量,同时又提高了供应的保证程度,这是企业“零库存”或降低库存的另一原因。城市物流可实现“零库存”或降低库存的主要运作方式有:(1)委托保管方式(2)协作分包方式(3)及时配送方式4.城市物流系统的神经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城市物流系统中的相互衔接是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的,而且基本资源的调度也是通过信息的查询来实现的。(三)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是要通过对城市物流的初步调查和客观分析,概要审查系统的目标与需求,选择一组标准,分析城市物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估计系统实现后的效果,排除开发中的主观随意性。系统规划是项目开发的依据;是系统分析的依据;是编制工作计划的依据;是筹集资源及分配资源的依据;是评审系统的依据;是协调各部门工作的依据。总之,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目的是论证城市物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如果可行,还要提出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的工程进度计划、资源需求计划等。三、城市物流中心 (一)城市物流中心的含义1.城市物流中心的概念货物在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在物流中心进行一系列的物流处理,或集中或分散、或储存或运输。城市物流中心是以城市为物流的作业范围的场所或组织。2.城市物流中心的基本要求(1)城市物流中心主要面向社会服务(2)城市物流中心的物流功能应相对健全,它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应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和全面性(3)城市物流中心应具备存储能力大、吞吐能力强(4)城市物流中心的幅射范围大(5)城市物流中心要不断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6)城市物流中心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7)城市物流中心必须建立有完善的信息网络(二)城市物流中心的作用1.城市物流中心表现为物流生产力的高度集约。2.城市物流中心可以将铁路和公路,甚至航空运输等不同运输方式有效地衔接起来,进一步实现不同节点、不同用户的有效衔接。3.城市物流中心对联合运输起着支撑和扩展作用。4.城市物流中心可提高物流水平,实现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城市物流中心以大规模、集约化的作业方式,减少了尾气、噪音和货物对环境的污染。 6.城市物流中心通过物流成本的下降,减少企业的物流负担,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促进了城市发展。(三)城市物流中心设置的原则1.规模适当的原则2.位置合理的原则3.功能需要的原则4.选择物流技术的原则第三节国际物流一、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国际物流是指物资进口国与物资出口国之间形成的物流,属大宏观物流。具体的说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隔离和时间距离,对物资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商品贸易或交流活动。二、国际物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物流系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系统已经超出了一国的范围,但国际物流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物流全球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但国际物流重心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国际物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建设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今经济竞争中的一个焦点。三、国际物流的特点 (一)国际物流环境存在差异性(二)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三)国际物流的标准化程度要求更高(四)国际物流以远洋运输为主,并由多种运输方式组合四、国际物流的形式(一)从国际物流的形成的角度观察,国际物流的形式1.工厂企业通过出口部门,向进口国出口产品。2.商业公司等出口部门,在进口国设置分公司或其它驻外机构,进行销售活动。3.工厂企业与进口部门直接交易,组织物资出口。4工厂企业在进口国设置驻外机构,将商品部件出口,在进口国内组装或进行其它加工。5.工厂企业在进口国设立工厂,其原材料基本在进口国内解决,少部分从出口国输入。(二)从物资输送方式看国际物流的形式1.陆路输送2.海路输送3.航空输送4.管道输送5.多式联运6.邮购输送五、国际物流中的通关 通关又称为报关,是指出口商或进口商向海关申报出口或进口,接受海关的监督与检查,履行海关规定的手续。办完通关手续。经海关同意,货物方可通关放行。(一)报关单证1、进出口货物报关单2、进出口货物许可证或国家规定的其它批准文件3、提货单、装货单、运单4、发票5、装箱单6、减免税或免验证明7、商品检验证明8、海关认为必要时应交验的贸易合同及其他有关单证。(二)报关期限我国《海关法》规定,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应当在装货的24小时前向海关申报。进口货物的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应当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14天内向海关申报。逾期罚款,征收滞报金。如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超过三个月未向海关申报,其货物可由海关提取变卖。如确因特殊情况未能按期报关,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应向海关提供有关证明,海关可视情况酌情处理。(三)出口货物报关程序对一般进出口货物,海关的监管程序是:接受申报、查验货物、征收税费、结关放行。而相对应的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的报关程序是:申请报关、交验货物、缴纳税费、凭单取货。 (四)商检商品检验是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为了鉴定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以检查卖方是否按合同履行了交货义务,并在发现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时,买方有权拒绝接受货物或提出索赔。1.商品检验的范围(1)现行的《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所规定的商品。(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所规定的商品。(3)船舶和集装箱。(4)海运出口的危险品的包装。(5)对外贸易合同规定的由商检局实施商品检验的进出口商品。我国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的范围除以上所列之外,根据《商检法》规定,还包括其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经商检机构或其他检验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口商品或检验项目。2.商品检验的时间和地点在对外贸易合同中,关于商品检验的时间和地点有三种不同的规定:第一种规定是,以离岸品质和重量为准。第二种规定是,以到岸品质和重量为准。第三种规定是,两次检验、两个证明、两份依据。为使检验顺利进行,预防产生争议,买卖双方应将商品检验的时间和地点在合同条款中具体说明。 3.商品检验机构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检验工作,一般是由专业的商品检验部门或检验企业来办理的,他们或称谓“公正鉴定人”(authenticsurveyor),或称谓“宣誓衡量人”(swornmeasurer)或实验室等,统称为商检机构或公证行。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主要有:(1)官方结构,这是由国家设立的检验机构。(2)非官方机构,这是由私人和同业公会、协会等开设的检验机构。(3)工厂企业、用货单位设立的化验室、商品检验室。六、营造我国国际物流系统(一)开展国际多式联运系统(二)与国际物流标准体系接轨(三)建设以海港为核心的国际运输枢纽(四)加强多功能口岸物流基地的建设(五)营建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带(六)推动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第四章包装第一节包装概述一、包装的概念包装(Package/Packaging),根据《包装通用术语》(GB4122-83)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的定义: 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存、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包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操作活动。包装的两重含义:包装物和包装作业。二、包装的功能(一)保护功能1.防止物资的破损变形2.防止物资发生化学变化3.防止有害生物对物资的影响4.防止异物混入,污物污染,丢失、散失(二)方便功能1.方便物资的储存2.方便物资的装卸3.方便运输(三)销售功能销售功能是促进物资销售的包装功能。在商业交易中促进物资销售的手段很多,其中包装的装演设计占有重要地位。综上所述,包装的保护功能和方便功能是与物流密切相关的两大功能。销售功能是与商流相关的。改进包装的不合理性,发挥包装的作用,是促进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方面,是日益被物流工作者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三、包装的分类(一)按包装功能不同分类,包装可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两个大类。(二)按包装层次不同,包装可分为个包装、中包装、外包装(三)按包装容器质地不同,包装可分为硬包装、半硬包装和软包装 (四)按包装使用范围,包装可分为专用包装和通用包装(五)按包装使用的次数,包装可分为一次用包装、多次用包装和周转用包装(六)包装的其它分类方法四、包装标记物资包装标记是根据物资本身的特征用文字和阿拉伯数字等在包装上标明规定的记号。(一)一般包装标记一般包装标记也称为包装的基本标记。(二)表示收发货地点和单位的标记这是注明商品起运、到达地点和收、发货单位的文字记号,反映的内容是收、发货具体地点(收货人地点、发货人地点,收货到站、到港和发货站、发货港等),和收、发货单位的全称。(三)标牌标记标牌标记是在物资包装上钉打说明商品性质特征、规格、质量、产品批号、生产厂家等内容的标识牌。五、包装标志包装标志是用来指明被包装物资的性质和物流活动安全以及理货分运的需要进行的文字和图象的说明。1.指示标志指示标志用来指示运输、装卸、保管人员在作业时需注意的事项,以保证物资的安全。这种标志主要表示物资的性质,物资堆放、开启、吊运等的方法。 2.危险品标志危险品标志是用来表示危险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危险程度的标志。它可提醒人们在运输、储存、保管、搬运等活动中引起注意。第二节包装的材料包装的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包装材料、玻璃包装材料、木制包装材料、纸和纸板、塑料包装材料。一、金属包装材料(一)金属包装材料的优点牢固、不易破碎、不透气、防潮、防光,能有效保护内装物良好的延伸性,容易加工成型表面有特殊的光泽,具有良好的装潢效果易于再生使用(二)金属包装材料的缺点成本高、比重大,重量重(计重收费)、能耗大、流通中易变形、生锈二、玻璃包装材料(一)玻璃包装材料的优点不透气、不透湿,有紫外线屏蔽性,化学稳定性高,耐风化、不变形、耐热、耐酸、耐磨,无毒无异味、有一定强度透明性好,易于造型,具有特殊的真实传达商品的效果易于加工,可制成各种样式,对产品商品性的适应性强易于回收、复用,便于洗刷、消毒、灭菌,能保持良好的清洁状态原材料资源相对丰富且便宜,价格较稳定 (二)玻璃包装材料的缺点耐冲击强度低碰撞易破碎运输成本高能耗大三、木制包装材料(一)木制包装材料的优点优良的强度/重量比,有一定的弹性,能承受冲击、振动、重压等作用力资源广泛,可就地取材加工方便,不需要复杂的加工设备可加工成胶合板,外观好,可减轻包装重量,提高木材均匀性(二)木制包装材料的缺点易于吸收水分、易于变形开裂易腐朽、易蛀蚀资源限制,价格高四、纸质包装材料(一)纸制品包装材料的优点成型性和折叠性优良,便于加工并能高速连续生产纸和纸板容易达到卫生要求易于印刷,便于介绍和美化商品重量轻,能降低运输费用 纸和纸板质地细腻、均匀、耐摩擦、耐冲击、容易粘合,不受温度影响,无毒、无味、易于加工,适用于不同包装的需要废弃物容易处理,可回收复用和再生,不造成公害,节约资源(二)纸制品包装材料的缺点易受潮、易变形气密性、防潮性、透明性差五、塑料包装材料(一)塑料包装材料的优点优良的物理性能,如有一定的强度、弹性、耐折叠、耐摩擦、抗震动、防潮、气体阻漏等性能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耐化学试剂、耐油脂、防锈蚀、无毒等轻质材料,比重约为1,约为金属比重的1/5,为玻璃比重的1/2加工成型简单,可以多样化,可以制成薄膜、片材、管材、编制布、无纺布、发泡材料等。其成型技术有吹塑、挤压、铸塑、真空、热收缩、拉伸等优良的透明性和表面光泽,印刷和装饰性良好(二)塑料包装材料的缺点强度不如钢铁、耐热性不如玻璃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易老化有异味,废弃物难以处理,不易降解第三节现代包装技术和包装机械一、产品包装技法 产品包装技法是指在包装作业时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一)产品包装的一般技法1.对内装物进行合理置放、固定和加固2.对松泡产品进行压缩3.合理选择外包装的形状尺寸4.合理选择内包装(盒)的形状尺寸5.包装外的捆扎(二)产品包装的特殊技法1.缓冲包装技法(或称防震包装技法)缓冲包装技法又称防震包装技法,是解决包装物品免受外界的冲击力,振动力等作用,从而防止损伤的包装技术和方法,2.防潮包装技法防潮包装技法就是采用防潮材料对产品进行包装,以隔绝外部空气相对温度变化对产品的影响,使得包装内的相对湿度符合产品的要求,从而保护产品质量。3.防锈包装技法防锈包装技法是运输储存金属制品与零部件时,为了防止其生锈而降低使用价值或性能所采用的包装技术和方法。4.防霉包装技法。防霉包装是为了防止因霉菌侵袭内装物长霉而影响产品质量,所采取得一定防护措施的包装技法。(三)包装操作技术1.充填技术 充填是将商品装入包装容器的操作,分为装放、填充与灌装三种形式。2.封口和捆扎技术3.裹包裹包是用一层挠性材料包覆商品或包装件的操作。4.加标和检重加标就是将标签粘贴或栓挂在商品或包装件上,标签是包装装璜和标志,因此加标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检重是检查包装内容物的重量,目前大多采用电子检重机进行检测。二、包装机械(一)包装机械的分类按包装操作方法分为充填、捆包、裹包、泡罩、缠绕、封合、加标、查重容器清洗和灭菌等机械;按包装使用部分分为工业包装机械和商业包装机械;按包装产品分为食品、药品、日用工业品、化工产品等包装机械;按包装容器分为装箱、装盒、装袋、装瓶、装罐、装桶等机械;按包装层次分为单层包、多层包机械;按包装大小分为小包、中包、外包等包装机械;特种包装分为收缩、拉伸、热成型、充气、真空、现场发泡等机械;按被包装物形态分为固体(包括块状、粒状和粉状)和液体(包括高粘度、中粘度、低粘度)等包装机械; 按传送方式分为单位包装机、间歇运动多工位包装机、单头连续运动多工位包装机、多头连续运动多工位包装机等。此外,还有干燥机、上蜡机、包装组合机、上塞机、旋盖机等(二)包装机械的基本结构1.进给机构2.计量装置3.传动机构4.输送装置5.动力部件6.控制系统(三)几种常见的产品包装机械1.填充包装机械(1)装箱机械(2)装盒机械(3)装袋机械(4)灌装机械(5)填充机械2.裹包和捆扎机械类(1)裹包机械(2)捆扎机械(3)封条和加标机械(4)封口机械 3.包装技术机械的种类(1)收缩包装机械(2)热成型包装机械(3)拉伸包装机械第五章装卸与搬运第一节装卸搬运概述一、装卸搬运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装卸(LoadingandUnloading)与搬运(Handling/Carrying)的定义:装卸指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搬运指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有时候或在特定场合,单称“装卸”或单称“搬运”也包含了“装卸搬运”的完整涵义。二、装卸与搬运的分类从装卸与搬运的形态来分类,如表1所示。从作业种类的角度来看,商品装卸可以分为与输送设备对应的“装进、卸下装卸”和与保管设施对应的“入库、出库装卸”两大类。两类装卸分别伴随着货物的“堆码、拆垛”、“分拣、配货”、“搬送、移送”三类基本的装卸作业,这些作业由于动作和装卸机械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作业方法”。如表2所示。按装卸与搬运的机械及机械作业方式分类:吊上吊下方式,叉上叉下方式,滚上滚下方式,移上移下方式,散装散卸方式。 从装卸与搬运的形态分类(表1)从作业种类角度分类(表2)三、装卸搬运的特点(一)装卸搬运作业量大(二)装卸搬运对象复杂(三)装卸搬运作业不均衡(四)装卸搬运对安全性要求高(五)具有“伴生”性和“起迄”性(六)具有提供“保障”性和“劳务”性第二节装卸与搬运系统装卸与搬运系统手工或非自动化物料搬运系统自动化物料搬运系统存储和拣选设备运输和理货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特点自动化设备一、手工或非自动化物料搬运系统(一)存储和拣选设备——包括货架、搁板、抽屉以及操作控制设施 拣选0rderpicking——按订单或出库单的要求,从储存场所选出物品,并放置在指定地点的作业。(二)运输和理货设备(1)运输设备,常用有叉车(Forklifttruck)、手推车、手摇车、平板车、起重机等。(2)手工理货,是仓库中一项高强度的工作,它包括将拣选出的货物按照客户订单拆分、重组。(3)装运和收货码头。二、存储和拣选设备(一)普通货架(Goodsshelf)——用支架、隔板或托架组成的立体储存货物的设施(二)重力输送货架——通常用来存放存储要求较高的货物。这类设备是用于尺寸和形状统一的产品。这种货架前端向地面倾斜,货物从货架的背面放在架子上后,会滑向货架的前端,这样,分拣工人就可以从货架前面取货了。(三)箱式搁板系统——仅用来储存小部件,高度应使分拣工人接触到货架顶端的货物,每个小箱的很难达到有效的空间利用率,但该系统费用低廉,仅适合人工拣选。(四)模块式存储抽屉和橱柜——常用于存储小部件,作用与箱式搁板系统相似,占用空间较小,要求货物应集中放在工人能够接触到的地方。(五)固定的和可移动的存储系统。三、自动化物料搬运系统 (一)自动化系统的特点(1)减少劳动力;(2)提高产出能力;(3)改善服务的一贯性;(4)减少物料搬运;(5)建设初期的高资金投入;(6)机器可靠性差,有时会造成停机;(7)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环境变化;(8)员工对新系统的接受程度。(二)、自动化设备类型(1)传送带,用于货物拣选并可以存储货物的旋转的设备,常采用的形式有水平传送和垂直传送两种。(2)输送机(Conveyor):对物品进行连续运送的机械。(3)自动导引车系统(AGVS),由电子驱动并由计算机控制其任务分派、行走路径选择和定位的无人驾驶车辆。(4)机器人(Robots)四、装卸与搬运合理化装卸搬运只能改变劳动对象的空间位置,而不能改变劳动对象的性质和形态,即不能提高也不能增加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但装卸搬运必然要有劳动消耗,包括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这种劳动消耗量要以价值形态追加到装卸搬运对象的价值中去,从而增加了产品和物流成本。因此,应科学地、合理地组织装卸搬运过程,尽量减少用于装卸搬运的劳动消耗。五、装卸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为了使得装卸作业更加合理,必须实现装卸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如:传送带、吊车、叉车、电动平板车和自动升降机等。“单位装载系统”的装卸方式:单位装载系统把许多种单件的商品集中起来放置在托盘上进行一系列的搬运、储存、装卸等作业活动。用集装箱代替托盘进行各种作业。六、减少装卸次数装卸次数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发生装卸作业的总次数。对企业物流而言,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进厂卸车到产成品入库待运,要发生若干次装卸作业。对社会物流而言,从产成品装车发运到直接进入消费,一般要经过若干环节,也要发生多次装卸。具体到任何一个物流据点,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中转仓库等,在整个作业流程中,都要发生多次装卸作业。七、缩短搬运距离在工厂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总要发生一定距离的水平位移,在物流据点,由于收发保管作业的要求,货物也要发生一定距离的水平位移。这种位移是通过搬运完成的。搬运距离应该越短越好,缩短搬运距离,成为人们实现搬运会理化的主要目标。其效果是节省劳动消耗、缩短搬运时间、减少搬运中的损耗。影响搬运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工厂和物流据点的平面布局与作业组织工作水平。八、提高物料的活性指数 被装卸搬运物料的放置处于什么状态,对装卸搬运作业效率关系甚大。为了便于装卸搬运,总是期望物料处于最容易被移动的状态。物料放置被移动的难易程度,称为活载程度,亦称活载性或活性。日本物流专家远藤健儿教授把物料放置的活载程度分为0、1、2、3、4五个等级,该数值称为活载性指数或活性指数。各个等级物料放置状态如图所示。装卸搬运活性指数已经被启动、直接作业的状态4被放在台车上或被起重机吊钩钩住——即刻移动的状态3装箱或捆扎的物料,下面放有衬垫——单元化2装箱或捆扎——集装状态1杂乱堆放在地面——散装状态0物料状态活性指数九、实现省力化装卸搬运必须通过做功才能实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装卸搬运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少数工厂和仓库向着装卸搬运自动化迈进。 但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装卸搬运作业,是靠人工完成的。因此,实现装卸搬运作业的省力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实现装卸搬运省力化,我国在许多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第六章现代仓储管理与储存技术第一节储存概述一、仓库的分类仓库是储存物资的场所,是物流活动的中转站,是调节物流的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按照不同的特征和标志,把具有某些共性的仓库归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仓库的不同分类。(一)按仓库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领域不同分类1、生产企业仓库指处在生产领域里的物资仓库。它是工业企业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2、流通仓库指处在流通领域的物资仓库。根据流通仓库在流通领域中的不同作用又可分为:(1)成品仓库(2)物资储运仓库(3)储备库(二)按照储存物资种类的多少分类(1)综合性仓库。指同时储存一大类以上不同自然属性的物资的仓库。(2)专业性仓库。指在一定时期内,只储存某一类物资的仓库。 (三)按照储存物资的不同保管条件分类(1)普通仓库。指储存一些在保管上没有特殊要求的物资的仓库仓库。(2)保温仓库。指仓库里设有采暖设备,能使库房保持一定温度的仓库。(3)恒温恒湿仓库。指能使库房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仓库。(4)冷藏仓库。指库房内能保持一定低温的仓库。(5)特种仓库。指用以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一些对人体或建筑物有一定危害的物资的仓库。(四)按仓库的建筑类型分类(1)平库。一般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式仓库。(2)楼库。指二层或二层以上的楼房式仓库。(3)筒仓库。以储存散装颗粒和液体物资为主的储罐类的仓库。(4)高层货层仓库。指建筑结构以高层货架为储存物资方式的仓库。高层货层仓库如使用计算机控制的巷道堆垛机完成物资的进出库作业,这便是自动化立体仓库。二、自有仓库仓储与公共仓库仓储(一)自有仓库仓储1.自有仓库仓储优点(1)更大程度地控制仓储(2)自有仓储具灵活性(3)长期仓储时,自有仓储的成本低于公共仓储2.自有仓储的缺点(1)局限性 (2)投资风险大(二)公共仓库仓储1.公共仓库进行仓储活动的优点。(1)企业不需要资本投资。(2)满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对仓储空间的需求。(3)使用公共仓储可以避免管理上的困难。(4)公共仓储的规模效益可以使货主仓储成本的降低。(5)使用公共仓储时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灵活。2.使用公共仓库进行仓储活动的缺点(1)企业对公共仓库中的库存难以控制。(2)增加包装成本。(三)自建仓库仓储或租赁公共仓库仓储的成本分析自建仓库仓??和租赁公共仓库仓储各有优势,企业决策的依据是仓储的总成本最低。租赁公共仓库的成本只包含可变成本,而自有仓储的成本结构中还存在固定成本。一个企业是自建仓库还是租赁公共仓库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周转量2、需求的稳定性3、市场密度4、管理水平三、仓库储存业务受理 (一)计划委托储存货主单位根据生产计划、流转计划、采购供应合同,运输计划等的需要,在货物入库前,向仓储部门提出在一定时期内要求储存货物的品种和数量的储存计划。(二)合同协议储存合同协议储存是根据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仓库与货主之间采取签订保储保管合同或协议。合同协议储存主要有三种形式:(1)定品名、定数量、储存点由保管方统一安排。(2)定库房、定面积、定货物大类,进、出、存操作由保管方承担,即“包仓代管”。(3)定库房、定面积、定货物大类,进、出、存由存货方自理,即“包仓自管”。(三)临时委托储存由货主单位向仓储部门提出临时委托储存的申请,在仓库认为可以接收的条件下,填具委托储存申请单,根据仓库的出入库手续制度,组织货物入库后,即开具储存凭证。(四)储存货物计量重量吨,又称实重吨,是指货物毛重达1000千克以上,而体积(包括外包装)不足2立方米,以货物重计算的“吨”。体积吨,又称尺码吨,是指体积超过2立方米,而毛重不足1000千克,以货物2立方米折算为1吨的“吨”。 综合吨(储存吨)就是将重量吨和体积吨综合起来计算的,采用重量吨和体积吨择大计算。四、仓储的作用分拣和产品组合流通加工运输整合和配载平衡生产和保证供货存货控制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增值服务五、仓储的功能经济利益服务利益六、仓储的发展趋势以顾客为中心、减少作业仓库作业的自动化订单批量趋小化不间断供货、直拨运作的电子化第三方仓储、人力资源第二节库存管理一、定义 库存管理(inventorymanagement)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数量的管理。过去认为仓库里的商品多,表明企业发达、兴隆,现在则认为零库存是最好的库存管理。库存多,占用资金多,利息负担加重。但是如果过份降低库存,则会出现断档。二、库存物品ABC分类A类物品的品种数量很少,但占用了大部分年消耗金额、A类物品增加其品种的数量时,年消耗金额的累积值增长很快,曲线的形状很陡。B类物品的品种数量百分比与年消耗金额百分比基本相等,因此曲线呈45度。C类物品品种数量很多,但在消耗金额中占的比重较小,曲线十分平稳。最后有20%一30%的品种几乎不消耗,曲线基本呈水平状。ABC分类比重根据众多企业多年运用ABC分类的经验,一般可根据物资在总消耗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划分。60—805—15C20—3020—30B5—15 60—80A品种数(%)年消耗金额(%)级别三、库存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成本—效益原则企业的各种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有其付出的成本能够得到完全补偿的情况下才可以施行。企业对库存进行ABC分析同样也适用于这一原则:如果是一个规模很小、存货少的企业,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地进行分类管理;但对一个中、大型企业,库存品种上千甚至上万种,其中又能分出主要、次要,实施ABC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对于实施此法所花费的成本,所取得的效益才是主要的(二)“最小最大”原则本来库存管理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求得最大效益”,而ABC分析更要贯彻这一原则。管理的本身并非重点,管理的效果才是最主要的。我们要在追求ABC分类管理的成本最小的同时,追求其效果的最优,这才是管理之本。(三)适当原则 在施行ABC分析进行比率分划时,要注意企业自身境况,对企业的存货划分A类、B类、C类并没有一定的基准。比如,同样是轮胎,在汽车配件厂可能是B、C类物品,而对于轮胎专营店则一定是A类物品。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分类时所使用的比率不同,商业企业、生产企业内部所使用的比率也不同。这就要求企业要对存货情况进行翔实的统计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划分比率和ABC分类管理方式。四、ABC库存管理方法A类:重点管理。精确计算每次的订货数量和再订货点;严格按照预定的数量、时间、地点组织订货;认真进行市场预测和经济分析,尽可能使每次订货量符合实际需要,力争避免多储或少储。B类:次重点管理。一般是按大类来确定订购数量和储备金额;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用存货控制方法。C类:一般管理。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集中采购,并适当增大储备定额、保险储备量和每一次的订货批量,相应减少订货次数。定期型库存观测系统综合控制法或连续、定期法连续型库存观测系统控制系统控制总金额一般控制严格控制控制程度 允许较高较大低保险储备量按金额统计一般统计详细统计进出统计季度或年度检查一般检查经常检查检查库存情况按总金额按大类品种按品种或规格定额综合程度按经验估算按过去的记录按经济批量计算订购量计算方法 多较多少订货量集中大量订货,以较高库存来节约订货费用库存控制有时可严些有时可松些将库存压缩到最低水平管理要点低中高价值CBA分类项目五、联合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JointManagedInventory,JMI)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做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联合库存管理和VMI不同,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第七章运输第一节运输概论一、运输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的定义: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运输是物流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物流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二、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运输是实现物资实物转移的关键,运输创造“场所效应”。使用价值相同的商品,由于存在地区差价,进行适当的运输对产品占有市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物资运输对其技术、组织等工作有特殊要求。营销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的技术水平,挖掘运输的技术潜力,创造新型的运输工具。运输费用在物流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运输对社会产品的需求有其特殊的地位。三、运输生产的特征(一)运输生产是在流通过程中完成的(二)运输不产生新的实物形态产品(三)运输产品计量的特殊性(四)交通运输的劳动对象十分庞杂四、物资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一)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运输的要求和制约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物资运输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货物的发送量、周转量以及运输质量上。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越是合理,产、销联系越紧密,则运输量和运输距离都会相对下降,反之,则会上升。(二)运输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运输是联系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和消费的桥梁。运输的不利,必然形成一方面有大量的生产部门或消费部门急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不到供应,一方面有大量的产品积压,而达不到生产的目的。(三)合理安排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1.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密切协作2.在国民经济范围内统一规划运输网络3.合理安排运输与其它物流环节间的比例关系第二节现代运输方式现代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 一、铁路运输铁路运输是一种重要的现代陆地运输方式。它是使用机动车牵引车辆,用以载运旅客和货物,从而实现人和物的位移的一种运输方式。(一)优点铁路运输优点是适应性强,速度快,运输不大受自然条件限制。载运量大,运输成本较低,在固定线路上实现运输,需要以其它运输手段配合和衔接。铁路运输经济里程一般在200公里以上。(二)缺点灵活性不高、发车频率较公路低近距离运输费用较高。(三)适用性铁路运输最适合承担中长距离,且运量大的货运任务。(四)组织铁路运输的方法1.整车运输整车运输是指根据被运输物资的数量、形状等,选择合适的车辆,以车厢为单位的运输方法。2.零担运输零担运输亦可称之为小件货物运转。3.混装运输混装运输是小件运输的一种装载情况。4.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指采用集装箱专用列车运输物资。二、公路运输(一)优点公路运输主要优点是灵活性强。公路建设期短,投资较低,易于因地制宜,对场站设施要求不高可以采取“门到门”运输形式,即从发货者门口直到收货者门口,而不需转运或反复装卸搬运。公路运输也可作为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手段。公路运输的经济半径一般在200公里以内。(二)缺点运输能力低,长距离运输费用较高。受自然条件限制大。(三)适用性公路运输最适合承担短距离,且运量不大的货运任务。(四)组织公路货物运输的方法1.多班运输2.定时运输3.定点运输4.直达联运5.零担货物集中运输6.拖挂运输三、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由船舶、航道和港口所组成。(一)优点运输能力大,几乎不受限制运输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二)缺点水路运输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速度慢,时间长。(三)适用性水路运输最适合承担运量大,距离长,对时间要求不太紧,运费负担能力相对较低的任务。(四)水路运输方式1.国际航运(1)班轮运输是指船舶在固定的航线和港口间按事先公布的船期表航行,以从事客货运输业务按事先公布的费率收取运费。(2)租船运输租船运输又称为不定期运输,没有特定的船期表,航线和港口。国际上使用租船运输方式主要有三种:定程租船、定期租船、光租船2.航线营运方式航线营运方式也称航线形式,即在固定的港口之间,为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配备一定数量的船舶并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船舶运行活动。3.航次运营方式 航次运营方式是指船舶的运行没有固定的出发港和目的港,船舶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运输任务按照预先安排的航次计划运行。4.客货船运营形式是一种客运和货运同船运输形式,其运营特点是需要定期,定时发船。5.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是指以集装箱为媒介,把铁路、水路、公路和航空等单一的运输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连贯的运输系统的运输方式。四、航空运输(一)优点速度最快,安全性和准确性最高。(二)缺点投资大,成本高,运输能力有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灵活性差。(三)适用性航空最适合承担运量较少,距离大,对时间要求紧,运费负担能力较高的任务。五、管道运输(一)优点连续性好,可以全天候运行。工程小,占地少。 由于采用密封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可避免散失、丢失等损失,也不存在其它运输设备本身在运输过程中消耗动力所形成的无效运输问题。运输量大,适合于大且连续不断运送的物资。(二)缺点专用的运输方式。(三)管道运输的形式1.原油管道2.成品油管道3.天然气管道4.煤浆管道第三节综合运输一、综合运输定义基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形成的符合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优化配置的交通基础网络系统,与采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合理的运输组织和交通管理,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实现交通运输全过程各个环节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运行使用系统的有机集成。二、复合运输(一)复合运输(CombinedTransport、Inter-modalTransport、Multi-modalTransport)指一件货物自起运地至目的地间之运送经由??种以上的运送方式所完成。复合运输由单一运送人签发涵盖运送全程的联运单证并收取单一费??。 (二)复合运输的特性有:复合运输系以??种或??种以上??同运送方式从事运送,即以海运、空运、铁??、公??、内河驳船等之??运。复合运输乃专指货物运送而言,??客及邮件运送??包括在内。复合运输以单一之复合运输单证作为??约之表面证据,由签发单证之某一运送人代表“复合运送人”负全程之运送责任;如海运货物承揽运送人。复合运输包括??个??同国??间??同运输工具间之运送。三、多式联运多式联运(multi-modaltransport),是指从装运地到目的地的运输过程中包含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海、陆、空、内河等。譬如从上海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经过了海运——从上海到德班(DURBAN),再经陆运——德班到约翰内斯堡。这已经算是多式联运了。国际贸易意义上的多式联运,不光是要有这样的前提,而且要有“多式联运提单”——也就是“多式联运”合同。而我们平常所做的虽然是这样的事实,但拿到的一般只是海运提单,而非“多式联运提单”,这样,虽有多式联运之实,但不符“多式联运”之定义。四、国际多式联运(一)国际多式联运(internationalmulti-modaltransport)也叫国际联合运输(internationalcombinedtransport),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性的连贯输方式。国际多式联运是指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地点交付的货物运输。 (二)国际多式联运的特征:(1)具有一份多式联运合同;(2)使用一份全程多式联运单据;(3)全程只有一个费率;(4)至少两种不同运输方式在国际间的连续运输;(5)必须由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的全程负责。五、陆桥运输在国际多式联运中,陆桥运输(LandBridgeService)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远东/欧洲国际多式联运的主要形式。所谓陆桥运输是指采用集装箱专用列车或卡车,把横贯大陆的铁路或公路作为中间“桥梁”,使大陆两端的集装箱海运航线与专用列车或卡车连接起来的一种连贯运输方式。严格他讲,陆桥运输是一种海陆联运形式。只是因为其在国际多式联运中的独特地位,故在此将其单独作为一种运输组织形式。目前,远东/欧洲的陆桥运输线路有西伯利亚大陆桥和北美大陆桥。严格他讲,陆桥运输是一种海陆联运形式。只是因为其在国际多式联运中的独特地位,故在此将其单独作为一种运输组织形式。目前,远东/欧洲的陆桥运输线路有西伯利亚大陆桥和北美大陆桥。六、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意义1.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当代运输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2.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我国运输发展的新模式 3.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可增强有效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4.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提高运输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七、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方向(一)要搞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发展和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综合运输网,因地制宜地发展相适应的运输方式。(二)要加快铁路的技术改造和新线建设,特别是以运煤为主的干线建设(三)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的灵活性,发挥其在短途货运中的主力作用。(四)沿海和内河水运是大宗和散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五)除发展原油管道运输和天然气管道运输外,在成品油集中的流向上,要建设成品油管道,并逐步发展输煤,输矿浆管道。(六)货运虽在航空运输中所占的地位不能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但在急需物资运输中,航空运输有其特别优势。第八章流通加工第一节流通加工的地位一、流通加工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术语·物流》GB/T18354-2001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是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二、流通加工产生的原因(一)流通加工弥补生产加工的不足(二)流通加工方便了用户 (三)流通加工为流通部门增加了收益(四)流通加工为配送创造了条件三、流通加工在市场上的地位商流是物流的前提,物流是商流的保证。在商流与物流的联系中,流通加工表现的最为直接(除不经任何加工即可消费的产品外)。流通加工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市场销售。其中,与之相联系的运输方式、储存手段、配送形式等只能看作为流通加工多样化目的。(一)流通加工能有效地完善流通(二)流通加工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润源(三)流通加工在国民经济中也是重要的产业形态四、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为消费为流通、为消费目的生产企业流通环节加工地点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完善使用价值;不改变或提高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复杂简单 复杂程度不是最终产品流通领域的商品加工对象生产加工流通加工第二节流通加工形式一、流通加工形式的分类(一)以保存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流通加工(二)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要的流通加工(三)为了消费方便、省力的流通加工(四)为提高产品利用率的流通加工(五)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损失的流通加工(六)为衔接不同输送方式,使物流更加合理的流通加工(七)为实现配送进行的流通加工二、当前我国生产资料流通加工的主要形式(一)钢材流通加工各种钢材,如钢板、则钢、线材的长度、规格不完全适用于客户,若采用单独剪板下料方式,设备闲置时间长、人力消耗大,那么采用集中剪板、集中下料方式,可以避免单独剪板下料的一些弱点,提高材料利用率。 对钢材的流通加工可以提高加工精度,减少边角废料、减少消耗、也能提高再加工效益,可以增加加工批量、采用先进的设备,提高加上效率、降低成本,可以简化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并有利于进行高质量的流通加工。(二)木材流通加工木材流通加工可依据木材种类、地点等决定加工方式。在木材产区可对原木进行流通加工、使之成为容易装载、易于运输的形状,如实行集中下料、按客户要求供应规格料,可以使原木利用率提高到95%,出材率提高到72%左右,有相当好的经济效果;木屑也可制成便于运输的形状,以供进一步加工,这样可以提高原本利用率、出材率,也可以提高运输效率,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英国采取在林木生产地就地将原木磨成木屑,然后压缩使之成为容重较大、容易装运的形状,之后运至靠近消费地的造纸厂,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英国的经验,采取这种方法比直接运送原木节约一半的运费。(三)玻璃流通加工平板玻璃流通加工的主要方式是“集中套裁、开片供应”。在城镇中设立若干玻璃套裁中心,按客户要求开片、向客户供应成品,客户可直接将其安装到采光面。这样就可形成从工厂到套裁中心,再到客户的物流过程。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平板玻璃的利用率可由不实行套裁时的62%一65%提高到90%以上;可以实现从工厂向套裁中心运输大包装平板玻璃。这不但节约了大量包装用木材,而且可防止流通中大量破损,减少玻璃破碎、废品率。(四)食品流通加工食品流通加工项目很多,如冷冻加工、分选加工分装加工和精制加工等。如鱼、禽、肉类的精制加工。在生产场地开设加工点,除去无用部分,再进行切分、洗净、分装等加工,可以分类销售,方便于客户,现在应用得十分普遍。在食品流通加工中还可对加工过程中的淘汰物进行综合利用。 肉类的冷冻。生奶的冷藏。将冷冻的鱼肉磨碎以及蛋品加工生鲜食品的原包装。大米的自动包装。上市牛奶的灭菌和摇匀。一些食品改运输包装为销售包装则可方便销售、方便消费,并起到促销作用。(五)燃料流通加工煤炭流通加工有多种形式:如除矸(gan)加工、配煤加工、煤浆加工等。除矸加工可提高煤炭运输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少运输能力浪费;煤浆加工可以采用管道运输方式运输煤浆,减少煤炭消耗、提高煤炭利用率;配煤加工可以按所需发热量生产和供应燃料,防止热能浪费。煤炭的消耗量非常大,进行煤炭流通加工潜力也非常大,可以大大节约运输能源,降低运输费用,具有很好的技术和经济价值。天然气、石油气等气体的液化加工:由于气体输送、保存都比较困难,天然气及石油气往往只好就地使用。如果当地资源充足而用不完,往往就地燃烧掉造成浪费和污染。两气的输送可以采用管道,但因投资大、输送距离有限也受到制约。再产出地将天然气或石油气压缩到临界压力之上,使之由气体变成液体,就可用容器装运,使用时机动性较强,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式。(六)水泥流通加工 水流流通加工方法较多,集中搅拌混凝土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加工方法。采用这种水泥流通加工,改变了在建筑工地现场拌制混凝土的方法、方式。这种流通加工的效益,由于直接供应或购买水泥在工地现场搅拌只作混凝土的技术经济效益。这种流通加工方式已经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这种水泥流通加工方法,可以组织现代化大生产、促进建筑工业化,有利于提高散装水泥使用量;可以广发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提高混凝土质量和生产相率;可以集中搅拌设备,减少环境污染;在相等的生茶条件下,能大幅度减少设备、设施、电力、人力等费用;可以优化水泥物流过程费用支出、节约生产施工用地、有力发挥散装水泥运输生产的优越性。第三节合理的流通加工流通加工项目的选择可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即一方面可能有效地起到弥补未加工产品与消费衔接不足的作用,但是,也必须估计到另一个可能性,即对整个过程的负效应。一、不合理流通加工(一)流通加工地点设置的不合理流通加工地设置在需求地区,才能实现大批量生产和干线运输与多样化需求和多品种末端配送的物流优势。(二)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流通加工不是对生产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如果工艺复杂,技术装备要求较高,或加工可以由生产过程延续或轻易解决者都不宜再设置流通加工。(三)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流通加工过于简单,或对生产及消费者的作用都不大,未能解决品种、规格、质量、包装等问题,相反却增加了环节。 (四)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流通成本高,不能实现以较低投入实现更高使用价值的目的。二、流通加工合理化因素进行流通加工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设备和专用工具,并需要将劳动力与之合理配合。在设置流通加工时,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折,并掌握相关流通加工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流通加工子系统可依据加工物品、销售对象和运输作业的要求,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选择加工场所与分析加工过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加工机械的配置与空间组织;流通加工的技术、方法;流通加工作业规程:加工质量保障体系;加工对象如产品的销售渠道与销售市场情况;满足客户需要的指标及考核;降低流通加工费用;流通加工组织与管理。三、流通加工合理化(一)流通加工合理化: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不仅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加工,使流通加工有存在的价值,而且综合考虑流通加工与配送、合理运输、合理商流等的有机结合,做到最优的选择。(二)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内容 加工和配送结合(钢材的剪切适应运输工具的要求;平板车货物需要捆扎和包裹而集装箱车不需要)加工和配套结合(包装尺寸与托盘尺寸适应)加工和合理运输相结合加工和合理商流相结合加工和节约相结合第九章配送第一节配送的概念一、配送的定义我国物流工作者,根据对配送内容的理解,将配送定义为:“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之货物送交收货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配送”的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一般包括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包装、加工、配装、配送、运输等基本功能要素。二、配送的特点(一)配送是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是物流活动的关键环节,是从配送中心或零售店铺到最终用户之间的空间位移的过程;(二)配送是支线运输,是面对客户的一种短距离的送达服务,与我们日常所言的运输是有区别的;(三)配送强调时效性,强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交付活动;(四)配送强调满足用户需求; (五)配送强调合理化,在时间、速度、服务水平、成本、数量等多方面寻求最优。三、配送与送货的区别技术设备简单全过程有现代化技术和装备的保证在规模、水平、效率、速度、质量等方面占优势技术设备没有具体的要求必须有现代的交通运输工具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基础。同时还和订货系统紧密相联系。必须依赖现代信息的作用,使配送系统得以建立和完善基础由生产企业承担,中转仓库的送货只是一项附带业务是流通企业的专职,要求有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作保证。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将分货、配货、送货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配送中心承担者有什么送什么,只能满足客户的部分需要客户需要什么送什么,不单是送货,还有分货、配货、配装等工作内容是生产企业的一种推销手段,通过送货上门服务,达到提高销售量的目的。是社会大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流通领域内物流专业化分工的反映是物流社会化的必然趋势。目的 送货活动配送活动项目四、配送与商流的关系(一)配送与市场营销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二)配送系统具有把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与营销渠道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三)物流配送成为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功能(四)配送的完成周期所涉及的活动订货处理图9-2配送的完成周期订货传输顾客订货顾客递送订货运输订货选择五、配送与其它物流功能物资配送的物流据点是物资的集疏地,一般具备物资储存的功能,物资配送从仓储管理角度上看,也常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出库方式;“二次运输”,“支线运输”,“末端运输”被作为配送的代名词,运输是配送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 流通加工对实现物资配送的影响极大。流通加工是配送的前沿,是衔接储存与末端运输的关键环节,一个功能完善的配送中心是离不开加工活动的。综上所述,配送几乎涵盖了物流的各种功能,其它还包括包装、装卸等,这就为配送的组织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第二节物流配送系统一、物流配送系统的概念配送系统可分为作业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作业子系统包括配货、储存保管、分拣配货、包装、流通加工、输送等机能,以及为实现配送的各机能而采用的设施、设备、装置等。信息子系统包括订货、发货、在库、出货管理、控制等机能,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处理终端如计算机、通讯网络等。二、配送流程(一)配送的一般流程结构(二)有加工功能的配送工艺流程结构(三)无理货、配货、配装工艺流程结构 (四)“四就”配送工艺流程结构“四就”直拨运输,是指在流通过程组织货物调运时,对当地生产或外地到达的货物,不运进流通批发仓库,采取直拨的办法,把货物直接分拨给市内基层批发、零售店或用户,从而减少一道中间环节。“就厂直拨,就车站、码头直拨,就库直拨,就车、船过载”等,简称为“四就”直拨。“四就”直拨和直达直线运输是两种不同的合理运输形式,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直达直线运输一般是指货物运输里程较远、批量较大;而“四就”直拨运输是指货物运输里程较近、批量较小,一般在大中城市批发站所在地办理直拨运输业务。在运输过程中将“四就”直拨运输与直达直线运输结合起来,就会收到更好的经济效果。二、物资配送系统的运行条件(一)物资配送系统运行的主要外部条件:一是要有稳定的资源渠道,要有能够满足用户多种需要的充足资源,能在物资品种、规格、数量及时间上给以保障;二是要有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交通条件要便利,道路畅通,实行集中统一运送物资时才能及时将物资运送到用户;四是国家从经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植与支持,完善市场法规建设。(二)物资配送系统运行的内部条件一是必须拥有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与机械设备,如仓储设施、理货设施与设备、运输、装卸工具等; 二要有足够的周转资金支持配送的规模化;三需具有专业人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配送制度;四是要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配送要通过广泛的信息支持,才得以实现合理化、系统化。向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此外,配送网点布局的合理化及配送方案的选择也是配送系统得以高效运转的内部条件。三、配送作业的机械装备系统(一)装卸搬运机械系统(二)输送机械系统(三)检测设备系统(四)分货拣货装置系统(五)储存设备系统(六)流通加工机械系统(七)包装机械系统第三节配送的类型一、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分类(一)少品种(或单品种)、大批量配送(二)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配送(三)成套配套配送二、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一)定时配送(二)定量配送 (三)定时定量配送(四)定时定量定点配送(五)即时配送三、按配送的组织形式不同分类(一)集中配送集中配送是由专门从事配送业务的配送中心对多家用户开展的配送。(二)共同配送这种配送有两种情况:一是中小生产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实行共同配送;另一种是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合作实行共同配送。(三)分散配送四、按照配送采用模式的不同分类(一)集货型配送模式(二)散货型配送模式(三)混合型配送模式第四节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系指专门从事配送工作的物流据点,配送中心属物流中心的范畴,又是物流中心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具体地讲,配送中心是从供应者那里接受各种货物、经过倒装、分类、保管或流通加工等作业,然后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将货物配齐,装车,送交收货人的配送设施。 一、配送中心的建设(一)配送中心选址的基本条件1.货物分布和数量2.运输条件3.用地条件4.流通条件(二)配迭中心选址应具备的资料1.业务量(1)供货企业至配送中心间的运输量;(2)向用户配送的货物数量;(3)配送中心储存货物的数量;(4)配送中心作业过程中需要进行分装、集装等业务工作量;(5)配送中心作业过程中需要进行流通加工的作业量;(6)配送中心作业过程中拣选、配货等工作量2.费用资料(1)供货企业至配送中心间的运输费用。(2)配送中心至用户的配送费用。(3)与设施、土地有关的费用,人工费、管理费等。3.其它有关资料(1)各候选地址的配送路线和距离;(2)必备的车辆数、作业人员数等;(3)装卸方式、装卸机械费用等。 (三)配送中心的布局1.配送中心的布局原则(1)综合性原则(2)流动性原则(3)距离最短原则(4)弹性原则(5)空间利用原则(6)管理简单化原则(7)安全和满足的原则2.布局设计(1)配送中心内建筑的配置(2)作业场所配置(3)机械设备配置(4)保管场所布局3.作业面积的确定(1)储存面积的确定(2)装卸搬运作业面积(3)其它作业面积二、配送中心的运作(一)配送中心的职能1.配送中心的社会职能 (1)为了调整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时间差异所体现的保管职能。(2)为了调整生产和消费波动而引起的不同步所体现的储存职能。(3)为了实现经济的运输批量进行发货和进货而进行的储备职能(4)把分散保管的库存物资汇集在一起,以提高保管,装卸等物流效率的职能(5)为了维持和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平时保持经济合理库存量的职能。(6)为了降低物流成本,通过组织批量运输,或者设置货物集结点向终端用户配送,而体现的经济效果的职能。(7)为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物流和商流的各自规律性,使商流与物流分离的社会职能和使商流与物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结合的社会职能。2.配送中心的具体职能配送中心的具体职能可以分为:保管职能、倒装职能、分类职能、加工职能、装卸职能、输送职能以及情报职能等。每个配送中心一般都具备上述职能。配送中心对其中某一职能,因配送中心的性质不同而重视程度不同。由此配送中心在选址、房屋构造、规模、机械和其它设施也会围绕其主要具体职能而发生变化。(二)配送中心的经营策略1.差异化策略2.合并策略3.混合策略4.延迟策略 5.标准化策略(三)配送作业环节1、订单处理2、集货3、储存4、拣选、分货与配货5、装车6、输送三、配送中心的分类(一)按“运营主体”划分1.生产厂商配送中心2.以“批发”为主的配送中心3.以“零售”为主的配送中心(二)按配送中心的层次划分1.主配送中心2.子配送中心(三)按配送中心的服务对象划分1、面向最终消费者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的业务特点是将商品由配送中心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2、面向制造企业的配送中心根椐制造企业的生产需要,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配件,按照生产计划的安排,送达到企业的仓库或直接运送到生产现场。 3、面向零售商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按照零售店铺的订货要求,将各种商品备齐后送达到零售店铺。(四)按运营主体的不同划分1、以制造商为主体的配送中心2、以批发商为主体的配送中心3、以零售业为主体的配送中心4、以仓储运输业者为主体的配送中心四、新型的物流配送中心(一)新型的物流配送中心的特征1、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快2、物流配送功能集成化3、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4、物流配送作业规范化5、物流配送目标系统化6、物流配送手段现代化7、物流配送组织网络化8、物流配送经营市场化9、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10、物流配送管理法制化11、物流配送的电子化和数字化(二)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应具备的条件 1、高水平的企业管理2、高素质的人员配置3、高水平的装备配置(三)几种新型的配送中心1.柔性配送中心2.供应型配送中心3.销售配送中心4.城市配送中心5.区域配送中心6.储存型配送中心7.流通型配送中心第十章物流信息化第一节物流信息一、物流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规定:物流信息是反应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狭义上的物流信息是与物流活动(如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有关的信息广义上的物流信息不仅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而且包含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二、物流信息的组成物流信息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物流系统内部信息,是伴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息,包括物料流转信息、物流作业层信息、物流控制层信息和物流管理层信息。(二)物流系统外部信息,是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的,但提供给物流活动使用的信息,包括供货人信息、顾客信息、订货合同信息、交通运输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以及来自有关企业内部生产、财务等部门与物流有关的信息。三、物流信息的特点1信息量大、分布广2信息动态性强3信息种类多4信息的不一致性四、物流信息的作用1.交易功能2.控制功能3.决策功能4.战略功能五、物流信息的种类(一)按物流信息沟通联络方式分1.口头信息口头信息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中进行的信息交流。它可以迅速、直接地传播,但也容易失真,与其它传播方式相比速度较馒。2.书面信息 这是保证物流信息的内容不变,并可以重复说明和进行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各种物流环节中,数量的报表,文字说明,技术资料等都属这类信息。(二)按信息的来源分1.外部信息这是指本系统以外的信息来源。它通常有一定的相对性。从物流系统来看,外部信息可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物质消费部门、各机关以及国内外市场等信息。2.内部信息指来自物流系统内部的各种信息的总称。这些信息通常是协调系统内部人、财、物活动的重要依据。它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三)按照物流信息的变动度分1.固定信息所谓固定信息也是相对而言的。这种信息通常具备相对稳定的特点。下述三种形式的信息都是物流固定信息:(1)物流生产标准信息。(2)物流计划信息。(3)物流查询信息。2.流动信息与固定信息相反、流动信息是指物流系统中经常发生变动的信息。这种信息以物流各作业统计信息为基础。例如某一时刻物流任务的实际进度,计划完成情况,各项指标的对比关系等。六、物流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一)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对信息进行交换和处理的网络自动化系统是将远程通讯、计算机及数据库三者有机结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数据交换、数据资源共享的一种信息系统,这个系统也可以做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在物流领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物流大和泛的特点,使之很难建立大系统的信息网络。有时候这个大系统各个局部之间分野较明显,且实际运行的各个局部,往往早就有其纵向的系统,其纵向系统已经较为完善,各个局部自成系统的例子也不乏见,如铁道系统、港口系统、仓储系统等。所以,物流系统带有一定“横跨”性质,物流系统的信息完全可由和各个局部领域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而形成,这就是物流系统特别需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原因。(二)条形码条形码(BarCode)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条码系统是由条码符号设计、制作及扫描阅读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条形码是由美国的N.T.Woodland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条形码可以记录很多信息,像商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电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POS技术销售时点技术(POS,PointofSale),是指利用光学式自动读取设备收集销售商品时按照单品类别读取商品销售信息,进货、配送等各阶段发生的信息,通过通讯网络送入计算机系统,按照各个部门的使用目的对上述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传送的系统。 POS系统的使用范围已从最初的零售业,扩大到金融、旅馆、图书馆等服务业,并从企业内部扩大到整个供应链,成为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物流效率的重要信息手段。第二节物流信息系统一、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具有系统的一般特性,其整体性表现在信息系统是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内部的神经系统,具有整体效应;目的性表现在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是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信息系统是可以进行分解的,把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模块……,表现出了系统的层次性(一)信息系统的特点1.信息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2.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的参与性3.信息系统建设的群体性、计划性4.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管理的用户——机器系统5.数据库系统的特征6.分布式数据处理特征(二)信息系统开发步骤1.可行性分析阶段2.信息系统规划阶段3.信息系统分析阶段4.信息系统设计阶段 5.信息系统开发实施阶段6.信息系统测试阶段7.信息系统安装调试阶段8.信息系统试运行阶段9.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10.信息系统更新阶段二、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一)仓储管理(二)加快供应链的物流响应速度(三)物流整合三、物流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一)数据的收集与录入(二)信息的存储(三)信息的传播(四)信息的处理(五)信息的输出四、物流信息支持系统的内容(一)数据存储(二)数据处理(三)数据分析(四)数据查询五、运输信息管理系统 (一)货物跟踪子系统(二)车辆运行管理子系统(三)中小型物流运输企业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三节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一、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一)物流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二)注重总体效益优化(三)解决矛盾,实现统一二、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体现系统中各子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层次结构,描述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的相互依赖关系等。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是指在参与者功能与需求分析基础上,定义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框架。(一)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框架的主要内容1.与用户服务相关的各种功能;2.具备有相应功能的子系统;3.子系统间的信息流与数据接口(包括通信协议与数据标准定义);4.子系统间为实现数据交换的通信需求。(二)物流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1.数据层将收集、加工的物流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为方便日后的数据应用,可根据要求适当建立索引; 2.业务层主要是对合同、票据、报表等进行日常处理;3.运用层包括物流活动的各种应用计划,诸如车辆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作业计划、库存管理的设计以及当前企业运营的短期决策等;4.控制层用于建立物流系统的特征值体系,包括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控制与评价模型、根据运行信息监测物流系统的状况等;5.计划层用于建立各种物流系统分析模型,辅助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计划(三)体系结构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1.具有开放性、模块化及适应性等特点;2.满足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的方法必须确保数据的完成性及安全性;3.数据交换只需通过通用的数据定义、信息格式及通信协议。这样可以确保不同部门开发各自独立的系统具有互操作性;4.具有与现有系统及较新通信技术兼容的特点;5.尽可能兼容已有的技术及已开发的系统;6.在物流信息技术上,让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具有广泛的选择。三、物流信息系统的实现(一)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1、硬件、系统软件购置及安装调试 2、程序编码,程序及程序系统的调试3、准备数据、输入数据4、人员培训(二)程序设计语言主要考虑的因素程序设计首先是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问题,如果没有进行模块内部的算法设计,程序员还要做算法设计。程序员在进行程序的同时还要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并编写系统操作手册。(三)程序的定性的标准1.正确性2.可靠性3.简明性4.可维护性5.适应性6.有效性第十一章物流系统工程第一节系统和系统工程概述一、系统概述(一)系统的含义一般来说,系统可定义为: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之为系统,即内部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常称为子系统)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二)系统所应具有的条件: (1)系统整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组成(2)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使系统保持相对稳定(3)系统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环境的制约是系统形成和存在的条件(4)系统具有一定结构,保持系统的有序性,使系统具有特定功能(三)系统的特点1.系统的集合性2.系统的相关性3.系统的目的性和可控制性4.系统的层次性5.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四)系统的思想所谓系统的思想是体现系统整体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它具有下列特点,即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连贯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灵活地而不是呆板地看问题。首先,在复杂的多变的环境中搞好经济工作,提高各项工作的经济效益,必须善于运用系统思想和分析方法来充分认识,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其次,系统的思想提醒人们在研究问题时,以至于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如果忽视了整体优化,那么,对这个系统就不能进行全面的处理和控制。二、系统工程概述(一)系统工程的概念系统工程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尚未统一。 系统工程是一项管理软技术,它应用系统的思想,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最新手段,将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局部利益,巧妙地结成一个整体,使其发挥较大的效果。(二)系统工程的重要特点1.整体最优的观点2.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3.协调配合的观点4.适应环境的观点5.人是系统的主体的观点(三)系统工程的一般工作程序1.确定目标2.收集资料3.建立模型4.优化分析5.分析评价6.系统实施第二节物流系统概述一、物流系统的概念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与包装设备、搬运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讯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和时间效益,在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一)物流系统的构成1.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物流系统和一般的管理系统一样,都是由人、财、物、设备、信息和任务目标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任务目标则是指物流活动预期安排和设计的物资流转计划、储存计划、运输计划以及与其它单位签定的各项物流合同等。2.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支持系统物流系统是达成物流目的的有效机制,它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支持系统两个分系统构成。3.物流系统的输入、转换和输出物流系统的结构由三个因素构成,即方式(Mode)、节点(Node)和连线(Link)信息反馈环境原材料设备劳动力能源资金信息物流管理 物流业务活动物流设施信息处理产品位移各种劳务信息环境输入转换输出物流系统的运行(二)物流系统的子系统物流系统按自身运动过程、系统功能结构、物流活动的辐射范围、物流组成要素等,可分为各种物流子系统。在物流各子系统中,又可分成下一阶的子系统。物流子系统的组成并非为一成不变的。它是由物流管理目标和管理分工自成体系的,因此物流子系统不仅具有多层次性,而且是有多目标性。二、物流系统的特征(一)物流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二)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三)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四)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五)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三、物流系统分析所谓物流系统分析是指从物流的整体出发,根据系统的目标要求,动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计算方法,对系统目标、功能、环境、费用和效益等,进行充分的调研,并收集、比较、分析、处理有关数据和资料,建立若干拟定方案,比较和评价结果。(一)物流系统分析的原则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二)物流系统分析的内容1.物流系统外部环境的分析(1)物资生产状况(2)物资的流通(3)物资的消费(4)财政信贷状况(5)国家方针、政策、制度,也影响着物流。2.物流系统内分析物流系统内的具体分析内容 (1)物资需求变化的特点、需求量、需求对象、需求构成,以及所涉及的需求联系方法。(2)物流系统各作业部门的有关物流活动的数据,如市场分布状况,供货渠道,销售状况等。(3)构成物流生产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要求,新项目等。(4)库存物资的数量,品种,分布情况,季节性变化,质量状况等。(5)运输能力的变化,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条件和要求等。(6)各种物流费用的占用、支出,社会经济效益等。(三)系统分析的步骤物流系统分析的步骤,通常有问题的构成,收集资料,建立模型,对比可行性方案的经济效果,判断方案的优化等。第三节物流系统工程一、物流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物流系统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把物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数学基础理论、一般系统理论、协同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等为物流系统工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模型化技术所谓模型就是由实体系统经过变换而得到的一个映象,是对系统的描述、模仿或抽象。常用的数学模型:物流预测模型、物资分配模型、库存模型、运输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 2.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最优化的观念贯穿于物流系统工程在始终,也是物流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力争的目标。二、物流系统工程中常见的几种数学模型(一)最优化数学模型库存理论的中心问题是确定合理库存量的问题。我们以经济定购量数学模型为例。在确定影响库存成本的因素中,第一是使某种物资成为具体库存所花费的订购费用;第二是储存某种物资所要支出的保管费用。这两者间的关系,当订购费用下降时,保管费用上升,因为每次订购数量增大时,订购的次数和费用就下降;但因储存量增大,故保管费用就会增加。(二)物资综合平衡问题的数学模型物资综合平街是指各种物资的资源与需要在比例协调下的平衡。它对于国民经济物流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物资综合平衡凭直观或凭经验的方法编制物资综合平衡计划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必须借助数学方法和应用电子计算机才能完成。三、物流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一)计算机模拟的含义 计算机模拟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系统,即必须首先规定系统的外部环境、内部构成、以及它的输入输出内容,以便组织数据结构,编制系统的流程。因此计算机模拟不能代替系统设计,而是必须先有系统设计,然后再进行模拟。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模拟确实可以求得较佳的设计,原因是可以迅速地对各种不同的系统方案及各种不同的系数算出各自的运行结果,然后通过比较找到较佳的方案。(二)计算机模拟技术要点1.系统状态的数学表示2.系统运行的事件模拟法3.模拟程序的模块化4.随机数的模拟5.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三)应用计算机模拟要注意的问题1.计算机模拟是用数学模型代表现实系统的研究方法2.计算机在运算时,是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流程进行的3.为得到可靠的输出,必须有准确的输入4.验证计算机模拟结果的正确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第十二章供应链管理第一节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一、供应链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354—2001)物流术语中将供应链的概念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供应链的概念在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二、供应链的发展比较现在将来4wallsmanufacturing四壁封闭生产Totallyintegratedsupplychain有机的整体供应链Massproduction大批量生产Masscustomization大量顾客化Stopandgoflow停停走走Continuousflow流水生产Earlyfeaturization很早就细化版本Latefeaturization最后才确定版本Buildtoforecast按预测制造Buildtoorder按订单制造Pushsupply推式供应Demand-drivenpull需求驱动拉式供应Shiptowarehouse运到仓库Shipdirectlytocustomer直接交给顾客Highfinishedgoodsstock成本库存高Onlyfinishedgoodsintransit只是运输途中有成品Capacityutilization利用产能Capacityoptimization产能优化Fixedworkforce固定工人 Flexibleworkforce灵活的劳动力Longdeliverytime交货时间长Shortcycletime交货时间断Ownedinhouseinventory自己保存原材料Supplierinventorypulledasrequired供应商拉式供应三、供应链的特征(一)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是供应链的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二)供应链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增值链。(三)供应链是由若干供应链集成的网链结构四、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从管理发展过程看,管理模式大体上经历过2个阶段: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基于扩展企业的管理模式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对包括采购、转化以及物流管理在内的所有活动的计划和管理。它还包括与合作者如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及客户之间的协作。本质上,供应链管理实现了企业内和企业间供应与需求的一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354—2001)物流术语中定义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在满足期望的服务水平的同时,使得系统在成本最小的目标下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将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送达到正确的地点。1.供应链管理的职能2.供应链管理的全面性3.供应链管理的层次性4.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二)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1.供应商与厂商的关系2.厂商与批发商的关系3.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关系4.物流业与供应商、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关系五、供应链管理的原则(一)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供应生产作业物流需求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全球信息网络(信息共享)各种技术支持 回流(二)供应链管理的四个要点第一,供应链是一个单向过程,链中各环节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通过链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第二,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从总体来考虑,如果只依赖于部分环节信息,由于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可能导至计划失真。第三,不同链节上的库存观不同,在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中,不把库存当做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将其看成是供应链的平衡机制。第四、供应链管理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诸如用总体综合方法代替接口的方法;用解除最薄弱链寻求总体平衡;用简化供应链方法防止信号的堆积放大;用经济控制论方法实现控制等等。(三)供应链管理原则1.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2.贸易伙伴间密切合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原则3.应用信息技术(如标识ID代码、条形码、POS扫描及电子数据交换EDI等),实现管理目标的原则4.根据市场需求的扩大,提供完整的产品组合的原则5.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缩短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的原则6.根据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缩短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距离的原则第二节供应链设计一、影响供应链设计的主要因素(一)供应链设计与物流系统因素 (二)供应链设计与环境因素(三)供应链设计与企业因素二、供应链设计的原则和过程(一)供应链设计的原则1.上下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一个供应链系统时,往往是先有主管高层作出战略规划和决策(战略规划和决策的依据来自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规划),然后由下层部门实施决策。因此,供应链的设计是自上向下和自下而上的综合。2.简洁性原则为了是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该是尽量简捷、具有活力的,便于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3.互补性原则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以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4.协调性原则供应链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型是实现供应链最佳效能的保证。5.动态性原则不确定性在供应链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必然会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因此要预见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延迟和失真。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实效性对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6.创新性原则 创新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则,没有创新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要产生一个创新的系统,就要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7.战略性原则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供应链要充分体现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对未来的预见性。供应链的系统结构的发展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相一致,并在企业战略指导下进行。(二)供应链设计的过程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2.分析企业现状3.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4.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5.分析供应链的组成6.分析和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7.设计和产生新的供应链(三)在设计供应链时,人们必须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解决以下问题:1.供应链的成员的组成,包括供应商、设备、工厂、分销中心的选择和定位以及流转计划和控制等。2.原材料的来源,包括供应商、供应量、供应价格、运输方式、物流量和供应服务质量、服务费用等。 3.生产设计问题,包括需求目标预测、产品生产品种、生产能力、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供应路径、库存管理、跟踪控制等。4.分销任务和能力设计,如产品服务那些市场、运输方式、价格的问题。5.信息管理系统设计。6.物流管理系统设计。7.检验供应链(四)供应链设计完成后供应链设计完成后,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供应链进行测试、检验和试运行。其结果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供应链不能运行,则要回到第四阶段,即重新提出供应链设计的目标;二是,供应链运行顺畅,这样新的供应链即可运行了;三是,供应链在某些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则根据具体问题进行修改或补充。此工作也可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进行调整。第三节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外包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力因素大体上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和技术改造的进度;(2)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状况;(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产品的质量优势;(5)综合成本的降低和各种开支的节约。二、企业业务外包的原因1分担风险2加速重构优势的形式 3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4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5降低和控制成本,节约资本资金三、企业业务外包的问题成功的业务外包策略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业务能力、改善质量、提高利润率和生产率,但是它也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四、企业业务外包的主要方式业务外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临时服务(TemporaryService)和雇佣工(ContractLabor)(二)子网(SubsidiaryNetworks)(三)与竞争者合作(CollaborativeRelationwithCompetitor)(四)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OutsourcingAllbuttheCoreAdvantage)第十三章第三方物流第一节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与内涵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国家标准(GB/T18354-2001)物流术语给出的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是:“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第三方物流通常又称为契约物流或物流联盟,是指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中进行服务的第三方,它本身不拥有商品,而是通过签定合作协定或结成合作联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代理服务。对第三方物流的广义与侠义的理解:广义的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自营物流而言的,凡是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按照货主的要求,所从事的物流活动都可以包含在第三方物流范围之内。狭义的第三方物流主要是指能够提供现代的、系统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的物流活动。二、第三方物流的特点(一)信息网络化(二)关系合同化(三)功能专业化(四)服务个性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