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戏曲《凰求凤》

论李渔戏曲《凰求凤》

ID:14657520

大小:3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9

上传者:U-3183
论李渔戏曲《凰求凤》_第1页
论李渔戏曲《凰求凤》_第2页
论李渔戏曲《凰求凤》_第3页
论李渔戏曲《凰求凤》_第4页
论李渔戏曲《凰求凤》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李渔戏曲《凰求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论李渔戏曲《凰求凤》201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民族文艺论李渔戏曲《凰求凤》王亚凤(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凰求凤》出自李渔《笠翁十种曲》,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李渔戏曲的认识.但由于历来学者认为《风筝误》成就比较高,《凰求凤》受到的关注就比较少,一般是在《笠翁十种曲》研究中稍加评点.本文拟从主旨,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对该传奇做简要分析.关键词:《凰求凤》;主旨;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9—0139一O1《凰求凤》出自李渔《笠翁十种曲》,同时也是从李渔拟话本小说《无声戏》中《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改编而得.该戏曲讲述了书生吕曜,字哉生,因生得过于丰美,颇有才名,受到众多女子倾心.世上的婚姻,都是男方去女家求亲,而此戏曲是女家许俦仙,乔梦兰和曹婉淑倒去求男,中间波澜曲折,最终吕曜"正有洞房花烛又遇金榜题名",两桩好事一起做了.《笠翁十种曲》基本上以才子佳人的婚恋故事为主要题材,情节则以才子佳人之间的缠绵悱侧的恋爱经历取胜,而《凰求凤》与其它九种曲相比更多地呈现出借男女婚恋劝善教化的风情喜剧风格.王先霈认为古代文人对文学有以下几种态度,"以文为用","以文为哭"和"以文为戏",李渔对待文学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带有"以文为用","以文为戏"的倾向.传奇《凰求凤》开头有杜溶序,写到:"生人之大患有三:一日淫,一 日妒,一日诈."他说道"吾友笠道人深忧之……以俳优为直谅,则机圆而用捷矣,其惟传奇乎?于是《凰求凤》之书又出焉."他揭示了创作《凰求风》的目的为劝世人戒淫,戒妒和戒诈.李渔用传奇的笔法,以平易人于俗,通过吕哉生的戒"淫",乔小姐善妒和媒婆殷四嫂使诈,在滑稽中表现他的思想倾向:他赞美许仙俦,曹婉淑这类才貌双全,感情真挚的佳人,劝责淫乱放荡男子,鞭挞巧舌如簧擅长权诈并从中牟利的媒婆,低嘲不愿与别人分享婚姻的乔小姐.吕哉生在此戏曲中给人的印象更符合李渔的"风流道学"思想.《凰求凤》吕哉生虽是个风流少年,却不是个轻薄子弟,自小读《感应》之篇,极守淫邪之戒,深知"我不淫人妻,人不淫我妇".而且李渔从第十出《冥册》,第二十一出《翻卷》文昌星福曜梓潼帝君显灵,着力刻画吕哉生才华和德行兼具,因戒淫而功德圆满.这样更加突出了吕哉生虽有美色,也有慕色之心,但却是个道学先生.在许仙俦直白愿与其成百年婚约时,他说道"只是眼下功名未遂,家计萧条,还不是买金屋贮阿娇的时节.求你姑待几年,等我功名到手,然后缔结此良缘,未为晚也."这个理由更符合传统书生的形象,功名为人生一大要事.同时突出了许仙俦的形象,她不贪求吕生富贵,"但得一个并蒂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超脱思想,她看重的仅是吕生的才貌.在吕哉生拒绝婚姻之后她说"若你许我相从,莫说我的衣食,不要你照管,连你一家的薪水.我都还措置得来."表现了许仙俦的痴,也间接点了"凰求凤"女追男戏名内涵.李渔秉承"一夫不笑是吾忧"原则进行创作.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世人追求世俗享乐,沉迷于声色,因此人们更喜欢喜剧.正如王国维所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当时的文人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又受到文以载 道思想影响,只能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搬演戏剧,这也成为当时一种创作主流.同样李渔的家庭戏班,为了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和商业利益,他的戏曲创作就必须与演出实践,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必然要多方考虑迎合观众的喜好.《凰求凤》和李渔许多作品一样,是一部为娱乐观众而作的喜剧,不过该剧亦有自己的另一番旨趣.在繁多的宾白里,除了才子佳人互相追慕,众位女子施展技能,制订计谋,还有其他等小脚色在中间插科打诨,造成"错误",往来穿梭,雅俗共赏.李渔在白话小说中让媒婆殷四娘左右圆融,赚尽这些痴男怨女的钱.而在戏曲中"女苏张"殷四娘"恶心肝如狼似豺,掘深坑将人葬埋",李渔安排她在《误奸》中与另外一媒人何二妈狗咬狗,最终钱财两空.再如第三出《伙谋》写娼妓因生意萧条而聚集找对策,观众一看上场人和这一情节,兼语言诙谐,就忍不住发笑.副净扮村妓所唱小引《字字双》"姐妹容颜我最娇,妆造;胭脂衬粉面如桃,得窍.睡到天明再一瞧,变了;旧时主顾不来嫖,知觉.",村妓的沾沾自喜,自卖自夸,让人绝倒.另外,李渔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表现喜剧特色.在《凰求凤》开头,他也用了四句诗总领"绝风流的少年,偏持淫戒.最公道的神明,忽钟私爱.极矛盾的女子,顿结痴盟.至乖巧的媒人,反遭愚害."通过反差形成戏剧矛盾冲突,达到戏剧效果.李渔《闲情偶寄》也认为:"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钧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泥人作揖,土佛谈经矣.……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之人参汤也."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归纳了一系列创作原则,这些原则在他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痕迹,李渔秉承自己的戏曲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戏曲创作.在《闲情偶寄》中,他认为写传奇作者行文要"立主脑",即" 一人一事".在《凰求凤》中,李渔写了吕哉生这"一人",凰求凤这"一事".同时《凰求凤》这个题材正是他"脱窠臼"理论的一力证.李渔说:"欲为此剧,先问古今院本(下转第146页J139民族文艺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2011—03出现了多次,由此可见《哭嫁歌》的语言具有土家族独特的民族特色.(二)音乐特征哭嫁音乐结构是由歌词推动,一句乐句即一句歌词,乐句的长短与旋律起伏,均紧随歌词发展,每一句乐句和歌词的开始部分是呼喊亲人的音乐和内容,发展部分乃是诉说唱者心情,而结束部分必为哭叹词."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其曲调取自于土家族的山歌和小调,气氛悲切,哀怨忧伤,以简短的乐句为核心.用变化重复的方式加以发展和延伸,构成一部曲式."哭嫁歌"从形式上看,它可以说是一部声乐套曲,在演唱中有序曲,高潮,尾声等章节.演唱形式有一人单唱,两人合唱,多人合唱,轮唱,一唱一答等多种.多人围坐桌前各执手帕,手帕除擦眼泪外,还可挥动手帕借以抒发感情.(三)演唱形式土家族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具有多样性与群体性特点,通常有独唱,对唱和众唱三种演唱形式,都由女声演唱,无伴奏.除了新娘或亲人独自哭唱外,也有新娘和亲人"对哭"——双方轮流交替哭唱,及众人与新娘同哭同唱,此时根据哭唱者的身份不同,各人所唱的内容是不相同的,实际是一种多人混唱的形式.演唱往往从新娘的哭诉开始,引起姐妹好友及母亲的不舍和劝慰之情,为了劝慰对方,调节演唱的起止,节奏,速 度,力度等,唱者还会相互拍背,拍腿以传达信号.四,结束语*—."+"十+一+一+(上接第139页)中,曾有此等情节与否,如其未有,则急急传之,否则枉费辛勤,徒作效颦之妇.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古人希冀郎才女貌,吕哉生却貌比潘安,才堪子建,才貌双全.它一反男追女传统创作模式,为女子主动求爱,大胆追求婚姻.但李渔创作实践与理论之间又存在矛盾.李渔提出传奇创作应该"戒荒唐",但是他在《凤求凰》中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吕哉生因有神道显灵而中状元一事.先有神仙在他的试卷上写"有诲淫之貌,无纵欲之心;虽涉风流,未伤名教"考官就把他的试卷从二甲位置放到头榜状元,再有呈现给皇上时,这一行字却是消失了,真是一大奇事.这一情节有"戏不够,神仙凑"现像,他自己也曾说过"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闲情偶寄》,这种奇谈怪语是李渔所不耻的,着实与他的"戒荒唐"原则相违背.但是这种违背,有时候又是不可或缺的.相比无声戏《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到文章末尾才加了一段文字,"吕哉生据了五美,也就心满意足,不想再遇佳人,终日埋头读书,要替妇人争气.后来联科中了两榜,由县令起家,做到宪副之职.",叙述了吕哉生在得到五美完满婚姻之后,埋头苦读,再加一个状元及第,人生更加完满了.在无声戏这里,如同之前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末尾总要来个大团圆一样,锦上146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妇女长期以来积淀的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土家族人们婚俗历史的见证.它饱含了广大土家族妇女的智慧,信仰,伦理等,为我们了解土家族的音乐文化,婚俗习惯,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可以说,"哭嫁歌是一 部土家族风味极浓的优秀抒情长诗,,是极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文学样式.在整个土家族文学史中,哭嫁歌是价值颇高的辉煌一章.可以这样评价说,假如不了解哭嫁歌,就不能真正了解土家族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只有在极少数偏远山区能追逐到"哭嫁歌"的踪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哭嫁歌"即将灭亡.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哭嫁歌"的存亡,但是,我们可以为其撰写大量的史实,以为后人做一个更好的见证..参考文献:[1]徐欣.对土家族"哭嫁歌""哭"的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0).[2】陈朝霞.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本源与艺术特征思考啪.民间文化论坛,2006(4).[3]余咏宇.土家族哭嫁歌与其他土家民歌风格之比较Ⅱ1.中国音乐学,2000(4).[4]陈朝霞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本源与艺术特征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06(4).【5廷新.土家族"哭嫁歌"探幽fJ]中国音乐教育,2002(4).[6]Jr_家族文学史【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234.[7]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03添花,虽然是李渔追求团圆之趣的真实写照,但这是传统爱情戏中"状元模式"惯常情节,不免让人有落俗套的嫌疑.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一情节在《凰求风》中又是不可缺少的,这爪J睛节的铺排,使整个文章更严密,符合他"密针线"的原则.李渔在创作时胸中有丘壑,整个文章的结构框架情节设置,推陈出新,不落窠臼,正如他在《闲情偶寄》中写到创作传奇应该要"脱窠臼"求新求变.综上所述,《凰求凤》一剧秉承李渔创作的一贯作风"道学与风流"和睦共处,把戒淫主题寓于才貌双全的吕哉生身上, 通过一系列"错误"的设置,人物言行的反差,于嬉笑怒骂问完成戏曲劝诫之功能.参考文献:【11t先霈.国学举要?文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1[2】李渔.李渔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3]李渔,湛伟恩校注.风筝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5]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6]古本小说集成?连城壁[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