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三模试卷

【生物】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三模试卷

ID:16364496

大小:651.44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8-08-09

上传者:Mosquito
【生物】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三模试卷_第1页
【生物】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三模试卷_第2页
【生物】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三模试卷_第3页
【生物】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三模试卷_第4页
【生物】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三模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三模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下列有关肝细胞组成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B.含有葡萄糖、麦芽糖等糖类物质 C.组成转氨酶的氨基酸只含1个氨基 D.RNA分子种类和数量多于DNA2.如图为某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①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结构②的选择透过性与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关 C.结构③的膜表面积大,有利于实现能量转换 D.结构④中能完成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功能细胞中,酶的种类相同 B.加酶洗衣粉中常添加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C.酶在完成催化作用后即降解为氨基酸或核苷酸 D.用包埋法将果胶酶固定化后,其活性明显增强4.如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的部分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B.过程②的产物除了CO2外还有ADP C.过程③通常在黑暗条件下才能进行 D.过程④需要过程①、②提供ATP49  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原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变的细胞中 B.原癌基因是具有一定核苷酸序列的RNA片段 C.原癌基因能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D.细胞中1个原癌基因突变就可导致癌症发生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单体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可含有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23个四分体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7.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其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 A.﹣B.a﹣bC.D.b﹣ 8.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染色体上也可携带该致病基因 B.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C.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D.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和儿子的患病概率都是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导致基因突变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都是二倍体10.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49  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 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失的人,非特异性免疫受损而特异性免疫不受影响 B.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细胞免疫受损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C.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细胞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12.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C.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 D.结构丙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13.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pH3.04.05.06.07.08.09.010.0种群密度/个•mL﹣100153160168172133125 A.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 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 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49  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 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15.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IAA、IBA和NAA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最适浓度IAA>NAA>IBA C.IAA、IBA和NAA对大豆根系的生长作用都表现出两重性 D.随浓度增大,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比IBA更显著16.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番茄,使番茄的耐寒能力大大提高.在培育转基因番茄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合理的是(  ) A.可用PCR技术或逆转录法获得抗冻蛋白基因 B.将抗冻蛋白基因与相应载体连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C.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番茄体细胞 D.在低温条件下筛选已导入抗冻蛋白基因的番茄细胞17.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卵裂期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大 B.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可发育成生物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C.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 D.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49 18.金丝楸是珍贵的古老树种,在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金丝楸在自然状态下很难通过种子繁殖.为尽快推广种植,可以通过相关技术获得优质苗种,下列技术应用不合理的是(  ) A.采用根段诱导其生根发芽快速育苗 B.采集幼芽嫁接到其它适宜的植物体上 C.采用幼叶或茎尖部位的组织生产人工种子 D.采用花朵中的花粉粒经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19.下列关于微生物呼吸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醋酸杆菌细胞中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时,需提供无氧的环境 C.制作面包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 D.硝化细菌的呼吸为其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20.如图是利用鸡血粗提取DNA的基本操作,下表中操作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选项烧杯甲中的试剂烧杯乙中的液体或物质操作目的A蒸馏水鸡血细胞液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B蒸馏水含DNA的浓NaCl溶液去除不溶于低浓度NaCl溶液中的杂质C冷却的酒精含DNA的浓NaCl溶液去除溶于酒精中的杂质D2mol/LNaCl溶液纱布上的粘稠物去除不溶于2mol/LNaCl溶液中的杂质 A.AB.BC.CD.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21.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需消耗ATP 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胰岛素可促进骨骼肌细胞中葡萄糖载体基因的表达 D.脂肪细胞不能合成糖原,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9 22.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和b控制,结合下表信息,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BBBbbb男非秃顶秃顶秃顶女非秃顶非秃顶秃顶 A.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男孩可能为秃顶 B.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 C.非秃顶男与秃顶女婚配,生一个秃顶男孩的概率为 D.秃顶男与非秃顶女婚配,生一个秃顶女孩的概率为02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24.利用PCR技术将某小段DNA分子扩增n代,需(  ) A.测定DNA分子两端的核苷酸序列,以便设计引物对 B.2n﹣1对引物参与子代DNA分子的合成 C.向反应体系中加入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D.保持反应体系温度恒定,确保扩增的正常进行2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B.向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振荡摇匀后即可产生砖红色沉淀 C.从培养瓶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酵母菌前,先将培养瓶轻轻振荡几次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先将酶与底物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三、非选择题26.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淀粉琼脂培养基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相关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49 ①将绿豆种子浸泡促使其萌发,然后经去皮、研磨、过滤等一系列操作后得到淀粉酶提取液.②用干净剪孔器在滤纸上剪取6片圆形滤纸片,滤纸片作下表所示处理.滤纸片编号滤纸片浸入的溶液或试剂1淀粉酶提取液2稀盐酸3稀碳酸钠溶液(弱碱性)4?5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碳酸钠溶液6蒸馏水③将处理后的6片滤纸片分别覆盖在同一淀粉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如图1),将培养基放在35℃的恒温培养箱内约30min.④取走滤纸片,将碘液倒入培养皿内,1min后用清水缓缓冲去多余的碘液.⑤观察培养基表面出现的“清晰区”(非蓝色区域),并比较大小(如图2).请分析回答:(1)制备淀粉琼脂培养基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      .(2)萌发的绿豆种子中淀粉酶含量较高,这是因为      .(3)表中“?”处表示的溶液或试剂是      .实验中要求剪取的圆形滤纸片大小相同,这属于控制实验的      变量.(4)图2中,淀粉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出现“清晰区”的原因是      .2、3号与6号实验结果的比较,可以说明      .(5)本实验的结论是      .27.苦丁茶树叶可加工成苦丁茶.研究发现,强光照下苦丁茶树叶片会出现皱纹,两侧向中间闭合,从而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科研人员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探究遮荫强度对苦丁茶树叶片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49 遮阴强度叶片厚度/μm叶面积/cm2叶绿素/mg•g﹣1叶绿素a/b净化合速率/μmolCO2m﹣2•s﹣1实际光合速率/μmolCO2m﹣2•s﹣10%(对照)127.357.839.062.138.329.2320%遮荫175.116.1610.152.038.269.0640%遮荫202.029.8811.911.979.149.8360%遮荫144.728.1213.631.806.557.03(1)根据表中数据,适当遮荫后对苦丁茶树叶片外观形态的影响有      .(2)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时,先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其原理是      .已知叶绿素a的形成与蓝光有关,叶绿素b的形成与红光有关,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遮荫条件下      光成分相对增加.(3)如图是测定苦丁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实验装置.①若用此装置测定苦丁茶树叶片的呼吸速率,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②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纸相应的坐标中绘制不同遮荫条件下叶片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      (4)科研人员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苦丁茶园间种一些高秆作物或果树,其依据是      .28.枯草芽孢杆菌细胞中色氨酸含量可调节色氨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色氨酸能活化TRAP蛋白,从而抑制色氨酸合成酶基因表达;抗﹣TRAP蛋白能使TRAP蛋白失活,色氨酸合成酶基因得以表达.当色氨酸较多时,色氨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同时抗﹣TRAP蛋白基因前调节序列已转录的mRNA形成终止发夹(RNA局部碱基互补配对),使抗﹣TRAP蛋白基因转录终止(如下图a);当色氨酸缺乏时,空载tRNAtrp(运载色氨酸的tRNA)增多,与mRNA结合后使其形成抗终止发夹,抗﹣TRAP蛋白基因得以继续转录,合成出抗﹣TRAP蛋白(如下图b).请分析回答:49 (1)抗﹣TRAP蛋白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与抗﹣TRAP蛋白基因相比,mRNA上的发夹结构中特有的碱基对是      .(2)已知色氨酸的密码子是UGG,则图b中空载tRNAtrp上与mRNA结合的碱基序列是      .图中过程②除了图示条件外,还需要      (至少写出2项).(3)枯草芽孢杆菌中色氨酸较多时,抗﹣TRAP蛋白基因不表达;色氨酸缺乏时,抗﹣TRAP蛋白基因快速表达.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      、      .(4)科研人员要培育生产色氨酸的优良菌种,可通过人工诱变获得不能形成      的突变体. 29.(10分)(2015•泰州三模)小鼠的毛色有灰色、黄色、黑色和白色,由两对基因A和a、R和r控制.已知不含显性基因的小鼠为白色,只含一种显性基因A的小鼠为黑色.图1是某小鼠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图2为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可能的位置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分析回答:(1)根据图1判断,双亲的基因型为      .(2)若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图2(甲)所示,则:①Ⅰ1和Ⅰ2再生一只黄色雄鼠的概率为      .49 ②Ⅱ1的基因型可能有      种,它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③若Ⅱ3和Ⅱ5交配,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3)若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图2(乙)所示,后代出现4种体色小鼠的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明确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应选择图1中      (个体)和白色雌鼠交配,如杂交结果为      ,则说明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2(甲).30.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如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1)牵张反射属于      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      .(2)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      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兴奋再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      调节.(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α和γ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      ,其生理意义是      . 31.如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分析回答:49 (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      (至少2个).(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      .(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类型)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      和人工输入的能量,人工输入的能量有      (至少2项)等.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      .(5)根据图示,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用箭头表示生态系统三类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32.H18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对于人体肝癌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H18杂交瘤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凋亡现象制约着细胞的高密度培养以及生产能力的提高,通过基因工程以改造H18杂交瘤细胞的抗凋亡能力,相关研究步骤如下:①细胞培养:将人肝癌细胞在含10%小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用胰蛋白酶处理培养液,漂洗后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1×107个•mL﹣1.②细胞融合及筛选:将脾脏细胞悬液和骨髓瘤细胞悬液在50%PEC作用下进行融合,筛选出能产生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的H18杂交瘤细胞.49 ④改造H18杂交瘤细胞:利用PCR技术获得小鼠的bel﹣Xi基因(抗凋亡基因),构建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法导入H18杂交留细胞,再筛选出抗凋亡能力明显提高的H18杂交瘤细胞.请分析回答:(1)步骤①肝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小牛血清的目的是      ,培养液中还需加入一定量抗生素的目的是      .(2)步骤②中,肝癌细胞免疫小鼠需在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3次,其目的是      .(3)步骤③中,除了用50%PEC促进细胞融合外,常用的生物诱导因素是      ,步骤④中通过脂质体法将表达载体导入H18杂交廇细胞的原理是      .(4)与普通抗肝癌药物相比,用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与相应抗癌药物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治疗肝癌的主要优点是      .(5)乙醇有诱导细胞调亡的作用,为了建立H18杂交瘤细胞凋亡检测模型,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诱导H18杂交廇细胞凋亡,其结果如图所示,抗凋亡细胞株的建立与筛选应选择的诱导条件是      .33.γ﹣氨基丁酸(GABA)是具有降血压、抗焦虑等功能的水溶性氨基酸.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白方腐乳在前发酵、盐腌和后发酵过程中GABA的含量变化,为寻找生产富含GABA腐乳的工艺奠定基础.实验步骤如下:①豆腐白坯表面接种毛霉孢子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48h,获得毛坯.②将毛坯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盐腌5d.③腌制后加入卤汤,置于28℃恒温箱中后发酵90d.④分别采集各时段的腐乳坯样品,测定GABA含量,结果如下.49 请分析回答:(1)通常含水量为      左右的豆腐适合做腐乳;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2)前发酵过程中,毛坯的GABA含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3)步骤②中,加盐腌制的正确方法是      .此过程腐乳干重中的GABA含量下降,一方面与食盐抑制毛霉生长,酶活性降低有关;另一方面部分GABA会      而导致测定值减小.(4)后发酵过程中,GABA含量再次增加的原因是      ,后发酵      d后的白方腐乳出厂销售比较适宜.  49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下列有关肝细胞组成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B.含有葡萄糖、麦芽糖等糖类物质 C.组成转氨酶的氨基酸只含1个氨基 D.RNA分子种类和数量多于DNA考点:细胞的分化;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2、糖类的种类和功能: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3、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4、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形成多个多种RNA分子.解答:解: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A错误;B、肝细胞中含有葡萄糖、糖原等糖类物质,但不含麦芽糖,B错误;C、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因此组成转氨酶的氨基酸不一定都只含一个氨基,C错误;D、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形成多个多种RNA分子,因此肝细胞中RNA分子种类和数量多于DNA,D正确.故选:D.点评:49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糖类的种类及分布、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某些化合物及其元素组成;识记糖类的种类及分布;识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如图为某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①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结构②的选择透过性与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关 C.结构③的膜表面积大,有利于实现能量转换 D.结构④中能完成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题是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图中①是叶绿体外膜,②是叶绿体内膜,③叶绿体基粒,由许多类囊体垛叠而成,是光反应的场所,④是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解答:解:A、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叶绿体外膜是生物膜,基本骨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形成的,A正确;B、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B正确;C、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是光反应的场所,类囊体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C正确;D、④是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产所,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的场所,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的熟练识记.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功能细胞中,酶的种类相同 B.加酶洗衣粉中常添加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C.酶在完成催化作用后即降解为氨基酸或核苷酸 D.用包埋法将果胶酶固定化后,其活性明显增强49 考点: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酶的特性;细胞的分化;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分析:1、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酶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固定化细胞优点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2、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碱性淀粉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解答:解:A、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功能细胞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酶的种类不相同,A错误;B、加酶洗衣粉中常添加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B正确;C、酶可多次重复利用,C错误;D、同直接使用酶相比,用包埋法将果胶酶固定化后,其活性降低,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固定化酶技术及加酶洗衣粉的应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试题难度一般.4.如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的部分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B.过程②的产物除了CO2外还有ADP C.过程③通常在黑暗条件下才能进行 D.过程④需要过程①、②提供ATP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49 分析:由题图可知,该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其中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④表示C3的还原.解答:解:A、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其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B、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会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ATP,B错误;C、③表示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C错误;D、④表示C3的还原,需要的ATP是由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的联系.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原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变的细胞中 B.原癌基因是具有一定核苷酸序列的RNA片段 C.原癌基因能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D.细胞中1个原癌基因突变就可导致癌症发生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2、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解答:解: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A错误;B、原癌基因是具有一定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B错误;C、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C正确;D、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D错误.故选:C.49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掌握细胞癌变的原因,明确细胞癌变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单体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可含有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23个四分体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解答:解:A、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共含有92条染色单体,A正确;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如果是男性个体的细胞,则可含有22种常染色体和X、Y两种性染色体共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B正确;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没有四分体,C错误;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含2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C.49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并且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难度适中.7.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其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 A.﹣B.a﹣bC.D.b﹣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分析: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解答:解:由题意知,该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则双链中鸟嘌呤G占,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占双链的比例是,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旨在考查学生对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8.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染色体上也可携带该致病基因 B.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C.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D.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和儿子的患病概率都是考点:伴性遗传.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病母女病”,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肯定患病,据此答题.解答:解:A、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正常个体不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A错误;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B正确;C、女性患者可能是杂合子,其丈夫可能是正常的,所以后代儿子和女儿都有患者,也都可能有正常的,C错误;49 D、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一定患病,儿子是否患病由其妻子的基因型决定,D错误.故选:B.点评:题考查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导致基因突变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都是二倍体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基因突变的原因.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其特点有: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解答:解:A、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位置是在非基因片段,则不会使基因结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进行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的分裂并向细胞两极移动,所以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易位使得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错误;D、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但是单倍体中不一定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则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多倍体,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9 10.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 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分析: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种群1、2间存在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正确;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B正确;C、在不同的环境下条件下,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经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正确;D、由于种群1、2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种形成的过程,对于隔离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失的人,非特异性免疫受损而特异性免疫不受影响 B.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细胞免疫受损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49  C.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细胞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解答:解:A、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缺失的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受影响,A错误;B、T细胞既可以参与细胞免疫,也可以参与体液免疫,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细胞免疫受损和体液免疫都会受影响,B错误;C、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D、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防卫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49  B.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C.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 D.结构丙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调节过程,其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肾小管和肾集合管.据此分析作答.解答:解:A、食物过咸或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B、据图分析,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B正确;C、抗利尿激素有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后暂时储存于垂体后叶,有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C正确;D、丙表示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其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利尿激素的产生与分泌,意在强化学生UI的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的理解与掌握,题目难度中等.13.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pH3.04.05.06.07.08.09.010.0种群密度/个•mL﹣100153160168172133125 A.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 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 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 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值,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是无关变量,各组要遵循等量性原则;因变量是酵母菌的种群密度,PH值为3.0、4.0条件下,酵母菌被杀死,种群数量为0,在PH为8.0的条件下种群密度较大.解答:解:A、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属于无关变量,各组要相同,A正确;B、表格中,并不是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PH值为3.0、4.0条件下,酵母菌被杀死,种群数量为0,D错误;49 C、K值和环境条件有关,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C正确;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数据,获取实验结论的能力,难度中等.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 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A正确;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的输入能维持稳定,但没有能量的输入,则不能维持稳定,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对捕食者来说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C错误;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所以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不容易,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49  A.IAA、IBA和NAA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最适浓度IAA>NAA>IBA C.IAA、IBA和NAA对大豆根系的生长作用都表现出两重性 D.随浓度增大,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比IBA更显著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分析柱形图:只有吲哚乙酸(IAA)体现了低浓度促进根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根的生长,即体现了两重性,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对大豆根系生长只起到抑制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解答:解:A、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α﹣萘乙酸(NAA)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A错误;B、柱形图中给出的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的浓度都是抑制生根的作用,B错误;C、柱形图中,只有吲哚乙酸(IAA)体现了低浓度促进根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根的生长,即体现了两重性,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对大豆根系生长只起到抑制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C错误;D、根据柱形图分析,随浓度增大,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比IBA更显著,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植物激素及生长素类似物对生根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柱形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16.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番茄,使番茄的耐寒能力大大提高.在培育转基因番茄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合理的是(  ) A.可用PCR技术或逆转录法获得抗冻蛋白基因 B.将抗冻蛋白基因与相应载体连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49  C.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番茄体细胞 D.在低温条件下筛选已导入抗冻蛋白基因的番茄细胞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解答:解:A、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包括:从基因文库中获取、采用PCR技术体外扩增、人工化学合成(如逆转录法),A正确;B、在培育转基因番茄的过程中,需要将抗冻蛋白基因与相应载体连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再导入受体细胞,B正确;C、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C正确;D、利用标记基因来自筛选已导入抗冻蛋白基因的番茄细胞,由于该基因在受体番茄细胞中还没有表达,因此不能在低温条件下筛选已导入抗冻蛋白基因的番茄细胞,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7.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卵裂期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大 B.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可发育成生物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C.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 D.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49 考点:胚胎分割移植.分析:1、胚胎发育过程:(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2、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3、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解答:解:A、卵裂期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减小,A错误;B、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可发育成胎盘和胎膜,B错误;C、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C正确;D、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试管动物技术的概念及涉及的相关技术;识记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识记胚胎分割的概念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8.金丝楸是珍贵的古老树种,在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金丝楸在自然状态下很难通过种子繁殖.为尽快推广种植,可以通过相关技术获得优质苗种,下列技术应用不合理的是(  ) A.采用根段诱导其生根发芽快速育苗 B.采集幼芽嫁接到其它适宜的植物体上 C.采用幼叶或茎尖部位的组织生产人工种子 D.采用花朵中的花粉粒经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考点:植物的组织培养.49 分析:金丝楸是珍贵的古老树种,在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金丝楸在自然状态下很难通过种子繁殖.为尽快推广种植,可以通过相关技术获得优质苗种,下列技术应用不合理的是.解答:解:A、利用茎段扦插诱导生根技术快速育苗属于无性生殖的营养生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A正确;B、幼芽嫁接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B正确;C、采用幼叶或茎尖部位的组织生产人工种子,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C正确;D、花粉粒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再离体培养,形成的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以金丝楸难以获得种子为背景,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单倍体育种等知识,要求考生明确要保持亲本优良性状应该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9.下列关于微生物呼吸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醋酸杆菌细胞中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时,需提供无氧的环境 C.制作面包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 D.硝化细菌的呼吸为其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考点:微生物的利用.分析:线粒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但进行有氧呼吸的可以是真核细胞,也可以是原核细胞;发酵技术需呀无氧和适宜的温度.解答:解:A、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但是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B、乳酸发酵需要在无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B正确;C、制作面包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C错误;D、硝化细菌的呼吸作用为其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D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无氧呼吸、发酵、有氧呼吸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49 20.如图是利用鸡血粗提取DNA的基本操作,下表中操作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选项烧杯甲中的试剂烧杯乙中的液体或物质操作目的A蒸馏水鸡血细胞液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B蒸馏水含DNA的浓NaCl溶液去除不溶于低浓度NaCl溶液中的杂质C冷却的酒精含DNA的浓NaCl溶液去除溶于酒精中的杂质D2mol/LNaCl溶液纱布上的粘稠物去除不溶于2mol/LNaCl溶液中的杂质A.AB.BC.CD.D考点: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分析: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4)DNA的析出与鉴定:49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解答:解:A、向鸡血细胞液加蒸馏水的目的是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出DNA,A正确;B、向含DNA的浓NaCl溶液加入蒸馏水,DNA溶解度降低会析出,从而去除溶于低浓度NaCl溶液中的杂质,B错误;C、DNA和杂质分子在95%的冷酒精中溶解度存在差异,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故可去除溶于酒精中的杂质,C正确;D、DNA在2mol/LNaCl溶液溶解度最高,故可去除不溶于2mol/LNaCl溶液中的杂质,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要求考生识记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实验步骤及各步骤中的细节、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21.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需消耗ATP 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胰岛素可促进骨骼肌细胞中葡萄糖载体基因的表达 D.脂肪细胞不能合成糖原,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1、分析题意可知,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葡萄糖的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确定此时葡萄糖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49 2、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解答:解: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本质属于蛋白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的,该过程是一个耗能过程,A正确;B、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葡萄糖的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确定此时葡萄糖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C、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量增加,即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过程,C正确;D、胰岛素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D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胞吐的作用,协助扩散的特点,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和过程,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考生能够从题干中获得有效解题信息,能够根据题中葡萄糖运输的特点,确定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22.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和b控制,结合下表信息,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BBBbbb男非秃顶秃顶秃顶女非秃顶非秃顶秃顶 A.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男孩可能为秃顶 B.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 C.非秃顶男与秃顶女婚配,生一个秃顶男孩的概率为 D.秃顶男与非秃顶女婚配,生一个秃顶女孩的概率为0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和b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BB的个体表现为非秃顶,基因为bb的个体表现为秃顶;基因为Bb的男性个体表现为秃顶、女性个体表现为非秃顶.49 解答:解:A、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如果基因型是BB和Bb,则后代男孩的基因型是BB和Bb,其中Bb为秃顶,A正确;B、秃顶的两人婚配,基因型有两种情况:Bb和bb、bb和bb,所以后代女孩的基因型是Bb和bb,其中bb为秃顶,B正确;C、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相同,所以非秃顶男BB与秃顶女bb婚配,生一个秃顶Bb男孩的概率为,C正确;D、秃顶男与非秃顶女婚配,如果基因型是bb和Bb,则生一个秃顶女孩的概率为=,D错误.故选:ABC.点评: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规律的运用和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其中“秃顶”性状的遗传比较特殊,Bb在男性和女性中的表现型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2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②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关键,要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C、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是栖息地环境被破坏,使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C正确;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利用,D错误.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难度不大.49 24.利用PCR技术将某小段DNA分子扩增n代,需(  ) A.测定DNA分子两端的核苷酸序列,以便设计引物对 B.2n﹣1对引物参与子代DNA分子的合成 C.向反应体系中加入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D.保持反应体系温度恒定,确保扩增的正常进行考点: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分析:关于PCR技术的相关知识: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解答:解:A、利用PCR技术扩增DNA时需要引物的参与,因此需要测定DNA分子两端的核苷酸序列,以便设计引物对,A正确;B、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2n﹣1对引物参与子代DNA分子的合成,B正确;C、PCR技术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且PCR扩增DNA分子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因此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C错误;D、PCR扩增的过程为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可见整个过程中并不要保持恒温,D错误.故选:AB.点评: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及具体过程等基础知识,能与体内DNA复制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B.向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振荡摇匀后即可产生砖红色沉淀 C.从培养瓶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酵母菌前,先将培养瓶轻轻振荡几次49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先将酶与底物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酶的特性;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1、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2、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需要水浴加热,才有砖红色沉淀生成.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4、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酶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后与底物溶液混合.解答:解:A、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需要漂洗才能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否则会造成解离过度,无法看到染色体,A错误;B、用斐林试剂检测组织样液中的还原糖,须水浴加热,才能呈现砖红色,B错误;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前,将培养液振荡均匀后再吸取样液,C正确;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酶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后与底物溶液混合,D错误.故选:ABD.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三、非选择题26.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淀粉琼脂培养基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相关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①将绿豆种子浸泡促使其萌发,然后经去皮、研磨、过滤等一系列操作后得到淀粉酶提取液.②用干净剪孔器在滤纸上剪取6片圆形滤纸片,滤纸片作下表所示处理.滤纸片编号滤纸片浸入的溶液或试剂1淀粉酶提取液2稀盐酸3稀碳酸钠溶液(弱碱性)4?49 5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碳酸钠溶液6蒸馏水③将处理后的6片滤纸片分别覆盖在同一淀粉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如图1),将培养基放在35℃的恒温培养箱内约30min.④取走滤纸片,将碘液倒入培养皿内,1min后用清水缓缓冲去多余的碘液.⑤观察培养基表面出现的“清晰区”(非蓝色区域),并比较大小(如图2).请分析回答:(1)制备淀粉琼脂培养基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 溶化→灭菌→倒平板 .(2)萌发的绿豆种子中淀粉酶含量较高,这是因为 种子萌发时,细胞中淀粉酶含量增加,促进种子中贮存的淀粉迅速水解 .(3)表中“?”处表示的溶液或试剂是 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盐酸 .实验中要求剪取的圆形滤纸片大小相同,这属于控制实验的 无关 变量.(4)图2中,淀粉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出现“清晰区”的原因是 淀粉已被分解 .2、3号与6号实验结果的比较,可以说明 稀盐酸和稀碳酸钠溶液对淀粉分解(几乎)无作用 .(5)本实验的结论是 淀粉酶在弱碱性环境中活性较高,而在酸性环境中活性较低 .考点:酶的特性.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淀粉酶能催化淀粉的水解.4、分析表格:本实验是利用淀粉琼脂培养基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自变量是淀粉酶所处的pH(稀盐酸、稀碳酸钠溶液和蒸馏水代表淀粉酶所处的不同的pH),图2淀粉琼脂培养基经碘液处理后表面出现的“清晰区”(非蓝色区域)中,透明圈越大说明淀粉被分解的越多,反之说明淀粉被分解的越少.49 解答:解:(1)制备培养基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2)绿豆种子中的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淀粉,绿豆种子萌发时,细胞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可促进种子中贮存的淀粉迅速水解,所以萌发的绿豆种子中淀粉酶含量较高.(3)本实验是利用淀粉琼脂培养基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自变量是淀粉酶所处的pH,处理1号滤纸片的淀粉酶提取液没有作其它处理使淀粉酶处在中性环境中,处理5号滤纸片的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碳酸钠溶液使淀粉酶处在碱性环境中,可知处理4号滤纸片的淀粉酶应处在酸性环境中,即表中“?”处表示的溶液为: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盐酸.(4)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图2中淀粉琼脂培养基经碘液处理后表面出现“清晰区”的原因是淀粉已被分解;2、3号与6号滤纸片分别经稀盐酸、稀碳酸钠溶液、蒸馏水处理(覆盖的培养基表面分别为酸性、碱性和中性),其三者覆盖的培养基表面出现的“清晰区”(非蓝色区域)大小相当,可以说明稀盐酸和稀碳酸钠溶液对淀粉分解(几乎)无作用.(5)本实验中的1号、4号和5号滤纸片相对照,被5号滤纸片(经稀碳酸钠溶液处理,使淀粉酶处在弱碱性条件下)覆盖的培养基表面出现的“清晰区”(非蓝色区域)最大,说明淀粉被分解的最多,而被4号滤纸片(经稀盐酸处理,使淀粉酶处在酸性条件下)覆盖的培养基表面出现的“清晰区”(非蓝色区域)最小,说明淀粉被分解的最少,即淀粉酶在弱碱性环境中活性较高,而在酸性环境中活性较低.故答案为:(1)溶化→灭菌→倒平板(2)种子萌发时,细胞中淀粉酶含量增加,促进种子中贮存的淀粉迅速水解(3)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盐酸无关(4)淀粉已被分解稀盐酸和稀碳酸钠溶液对淀粉分解(几乎)无作用(5)淀粉酶在弱碱性环境中活性较高,而在酸性环境中活性较低点评:本题结合利用淀粉琼脂培养基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相关实验过程及结果,考查与酶相关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和分析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识记酶的特性和作用条件、明确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7.苦丁茶树叶可加工成苦丁茶.研究发现,强光照下苦丁茶树叶片会出现皱纹,两侧向中间闭合,从而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科研人员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探究遮荫强度对苦丁茶树叶片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49 遮阴强度叶片厚度/μm叶面积/cm2叶绿素/mg•g﹣1叶绿素a/b净化合速率/μmolCO2m﹣2•s﹣1实际光合速率/μmolCO2m﹣2•s﹣10%(对照)127.357.839.062.138.329.2320%遮荫175.116.1610.152.038.269.0640%遮荫202.029.8811.911.979.149.8360%遮荫144.728.1213.631.806.557.03(1)根据表中数据,适当遮荫后对苦丁茶树叶片外观形态的影响有 叶片增厚、叶面积增大、叶色加深 .(2)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时,先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其原理是 色素能够溶解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中 .已知叶绿素a的形成与蓝光有关,叶绿素b的形成与红光有关,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遮荫条件下 红 光成分相对增加.(3)如图是测定苦丁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实验装置.①若用此装置测定苦丁茶树叶片的呼吸速率,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将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测量CO2浓度的变化 .②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纸相应的坐标中绘制不同遮荫条件下叶片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  (4)科研人员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苦丁茶园间种一些高秆作物或果树,其依据是 适当遮荫(40%遮荫)有利于提高苦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分析:据表分析:40%遮荫苦丁茶树叶片外观形态中叶片厚度最大、叶面积最大、叶色加深、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提取光合作用的色素中,色素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测定呼吸作用速率需要将装置置于黑暗中.据此分析作答.解答:解:(1)据表分析,在有一定范围内增大遮荫后对可以提高净光合作用速率,提高苦丁茶的品质,表中数据表明,适当遮荫后对苦丁茶树叶片外观形态的影响有叶片增厚、叶面积增大、叶色加深.(2)提取光合作用的色素实验的原理是色素能够溶解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中.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叶绿素a/b降低,故遮荫条件下红光成分相对增加.49 (3)①测定呼吸作用速率需要将装置置于黑暗中,测量CO2浓度的变化.②绘制曲线时应该以遮阴强度为横轴,以呼吸作用速率为纵轴,具体曲线见答案.(4)在苦丁茶园间种一些高秆作物或果树的原因是适当遮荫(40%遮荫)有利于提高苦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故答案为:(1)叶片增厚、叶面积增大、叶色加深(2)色素能够溶解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中红(3)①将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测量CO2浓度的变化②如下图(4)适当遮荫(40%遮荫)有利于提高苦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即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及色素的提取实验的理解与掌握.28.枯草芽孢杆菌细胞中色氨酸含量可调节色氨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色氨酸能活化TRAP蛋白,从而抑制色氨酸合成酶基因表达;抗﹣TRAP蛋白能使TRAP蛋白失活,色氨酸合成酶基因得以表达.当色氨酸较多时,色氨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同时抗﹣TRAP蛋白基因前调节序列已转录的mRNA形成终止发夹(RNA局部碱基互补配对),使抗﹣TRAP蛋白基因转录终止(如下图a);当色氨酸缺乏时,空载tRNAtrp(运载色氨酸的tRNA)增多,与mRNA结合后使其形成抗终止发夹,抗﹣TRAP蛋白基因得以继续转录,合成出抗﹣TRAP蛋白(如下图b).请分析回答:49 (1)抗﹣TRAP蛋白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脱氧核苷酸 .与抗﹣TRAP蛋白基因相比,mRNA上的发夹结构中特有的碱基对是 A﹣U和U﹣A .(2)已知色氨酸的密码子是UGG,则图b中空载tRNAtrp上与mRNA结合的碱基序列是 ACC .图中过程②除了图示条件外,还需要 转运RNA、氨基酸和能量 (至少写出2项).(3)枯草芽孢杆菌中色氨酸较多时,抗﹣TRAP蛋白基因不表达;色氨酸缺乏时,抗﹣TRAP蛋白基因快速表达.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 满足细胞对色氨酸的需要 、 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4)科研人员要培育生产色氨酸的优良菌种,可通过人工诱变获得不能形成 终止发夹 的突变体.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枯草芽孢杆菌细胞中色氨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受色氨酸含量的调节,其原理是色氨酸能活化TRAP蛋白,从而抑制色氨酸合成酶基因表达.抗﹣TRAP蛋白能使TRAP蛋白失活,色氨酸合成酶基因得以表达.解答:解:(1)抗﹣TRAP蛋白基因的本质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于T是DNA分子中特有的碱基,U是RNA分子中特有的碱基,所以与抗﹣TRAP蛋白基因相比,mRNA上的发夹结构中特有的碱基对是A﹣U和U﹣A.(2)由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色氨酸的密码子是UGG,则图b中空载tRNAtrp上与mRNA结合的碱基序列是ACC.图中过程②是翻译过程,所以除了图示条件外,还需要转运RNA、氨基酸和能量等.49 (3)枯草芽孢杆菌中色氨酸较多时,抗﹣TRAP蛋白基因不表达;色氨酸缺乏时,抗﹣TRAP蛋白基因快速表达.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满足细胞对色氨酸的需要,从而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4)科研人员要培育生产色氨酸的优良菌种,可通过人工诱变获得不能形成终止发夹即TRAP蛋白的突变体,从而使色氨酸合成酶基因得以表达.故答案为:(1)脱氧核苷酸A﹣U和U﹣A(2)ACC转运RNA、氨基酸和能量(3)满足细胞对色氨酸的需要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4)终止发夹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10分)(2015•泰州三模)小鼠的毛色有灰色、黄色、黑色和白色,由两对基因A和a、R和r控制.已知不含显性基因的小鼠为白色,只含一种显性基因A的小鼠为黑色.图1是某小鼠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图2为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可能的位置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分析回答:(1)根据图1判断,双亲的基因型为 AaRr和AaRr .(2)若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图2(甲)所示,则:①Ⅰ1和Ⅰ2再生一只黄色雄鼠的概率为  .②Ⅱ1的基因型可能有 4 种,它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③若Ⅱ3和Ⅱ5交配,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灰色:黄色:黑色:白色=4:2:2:1 .(3)若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图2(乙)所示,后代出现4种体色小鼠的原因是 亲代小鼠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49 (4)为了进一步明确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应选择图1中 Ⅰ2 (个体)和白色雌鼠交配,如杂交结果为 出现4种颜色小鼠,且比例接近1:1:1:1 ,则说明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2(甲).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分析题干:小鼠的毛色有灰色、黄色、黑色和白色,由两对基因A和a、R和r控制.已知不含显性基因的小鼠为白色,只含一种显性基因A的小鼠为黑色,则aarr为白色,A_rr为黑色.分析遗传图谱:亲本都是灰色,子一代后代出现了灰色、黄色、白色,黑色,则Ⅰ1和Ⅰ2都是双杂合子AaRr,说明灰色为A_R_,则黄色为aaR_,据此答题.解答: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双亲的基因型为AaRr和AaRr.(2)若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图2(甲)所示,说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作用组合定律,则:①Ⅰ1和Ⅰ2基因型都是AaRr,再生一只黄色(aaR_)雄鼠的概率为××=.②Ⅱ1是灰色雌性,其基因型可能有AARR(1)、AaRR(2)、AARr(2)、AaRr(4),其中只有AARR是纯合子,所以它为杂合子的概率是.③若Ⅱ3是黄色(aaR_),与Ⅱ5(A_rr)交配,后代为A_R_×、aaR_、A_rr×、aarr,所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色:黄色:黑色:白色=4:2:2:1.(3)若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图2(乙)所示,说明基因间连锁,后代应该只有2种表现型,若后代出现4种体色小鼠,可能是因为亲代小鼠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4)可以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选择图1中双杂合子的Ⅰ2和白色雌鼠(aabb)交配,如杂交后代出现4种颜色小鼠,且比例接近1:1:1:1,则说明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2(甲).故答案为:(1)AaRr和AaRr(2)①②4③灰色:黄色:黑色:白色=4:2:2:1(3)亲代小鼠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49 (4)Ⅰ2出现4种颜色小鼠,且比例接近1:1:1:1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0.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如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1)牵张反射属于 非条件 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 脊髓 .(2)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 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兴奋再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 正反馈(或反馈) 调节.(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α和γ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 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 舒张 ,其生理意义是 防止肌肉受到损伤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突触的结构.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肌梭是感受器,肌肉是效应器,还有传入神经和两种传出神经,神经中枢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据此答题.解答:解:(1)图示牵张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49 (2)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要通过突触来传递兴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属于正反馈调节.(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能维持一段时间,是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舒张,以防止肌肉因为过度兴奋而受到损伤.故答案为:(1)非条件脊髓(2)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正反馈(或反馈)(3)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4)舒张防止肌肉受到损伤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以及基本方式,兴奋的产生以及传导,脑的高级功能等知识点,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综合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难度较大.31.如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等 (至少2个).49 (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 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化学信息 (信息类型)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 稻麦蔬菜、草莓、梨等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和人工输入的能量,人工输入的能量有 种子、幼苗、鸡苗、鸭苗、牛犊、电力、石油等 (至少2项)等.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 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5)根据图示,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用箭头表示生态系统三类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分析: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2、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解答:解:(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等.(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这种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缓解生物间的竞争.(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其中性引诱剂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9 (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是稻麦蔬菜、草莓、梨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人工输入的能量有种子、幼苗、鸡苗、鸭苗、牛犊、电力、石油等.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该项目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5)生产者的能量可以流行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的能量可以流行分解者,图中分解者的能量还可以流行消费者(如蝇蛆养殖→鸡鸭养殖),因此该生态系统三类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故答案为:(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等(2)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3)化学信息(4)稻麦蔬菜、草莓、梨等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种子、幼苗、鸡苗、鸭苗、牛犊、电力、石油等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5)如下图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工程的原理、生态农业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的原理;识记生态农业的概念、原理及优点,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2.H18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对于人体肝癌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H18杂交瘤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凋亡现象制约着细胞的高密度培养以及生产能力的提高,通过基因工程以改造H18杂交瘤细胞的抗凋亡能力,相关研究步骤如下:①细胞培养:将人肝癌细胞在含10%小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用胰蛋白酶处理培养液,漂洗后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1×107个•mL﹣1.②细胞融合及筛选:将脾脏细胞悬液和骨髓瘤细胞悬液在50%PEC作用下进行融合,筛选出能产生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的H18杂交瘤细胞.④改造H18杂交瘤细胞:利用PCR技术获得小鼠的bel﹣Xi基因(抗凋亡基因),构建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法导入H18杂交留细胞,再筛选出抗凋亡能力明显提高的H18杂交瘤细胞.49 请分析回答:(1)步骤①肝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小牛血清的目的是 补充细胞生长所需的未知营养物质 ,培养液中还需加入一定量抗生素的目的是 防止杂菌污染 .(2)步骤②中,肝癌细胞免疫小鼠需在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3次,其目的是 加强免疫,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 .(3)步骤③中,除了用50%PEC促进细胞融合外,常用的生物诱导因素是 灭火的病毒 ,步骤④中通过脂质体法将表达载体导入H18杂交廇细胞的原理是 膜的流动性 .(4)与普通抗肝癌药物相比,用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与相应抗癌药物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治疗肝癌的主要优点是 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部位,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减少药用剂量 .(5)乙醇有诱导细胞调亡的作用,为了建立H18杂交瘤细胞凋亡检测模型,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诱导H18杂交廇细胞凋亡,其结果如图所示,抗凋亡细胞株的建立与筛选应选择的诱导条件是 510mmol/L乙醇诱导6h .考点: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分析:分析柱形图:该实验的自变量乙醇诱导的时间及乙醇的浓度,因变量是凋亡细胞的比例,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乙醇浓度为510mmol/L,诱导6h~7h,细胞凋亡的比例最高.解答:解:(1)步骤①肝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小牛血清的目的是:补充细胞生长所需的未知营养物质.培养液中还需加入一定量抗生素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2)肝癌细胞免疫小鼠需在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3次,其目的是强免疫,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3)步骤③中,除了用50%PEG促进细胞融合外,常用的生物诱导因素是灭活的病毒,传统的脂质体是将磷脂、胆固醇或其它脂类的乙醚溶液加入到DNA溶液中,经特殊处理而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内吞而实现基因转移.步骤④中通过脂质体法将表达载体导入H18杂交瘤细胞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49 (4)与普通抗肝癌药物相比,用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与相应抗癌药物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治疗肝癌的主要优点是: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部位,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减少用药剂量(5)乙醇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为了建立H18杂交瘤细胞凋亡检测模型,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诱导H18杂交瘤细胞凋亡,其结果如图所示.抗凋亡细胞株的建立与筛选应选择的条件是510mmol/L乙醇诱导6h,此时凋亡细胞比例最大.故答案为:(1)补充细胞生长所需的未知营养物质防止杂菌污染(2)加强免疫,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3)灭活的病毒膜的流动性(4)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部位,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减少用药剂量(5)510mmol/L乙醇诱导6h点评:本题是探究性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柱形图,获取实验结论的能力,对于动物细胞培养条件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3.γ﹣氨基丁酸(GABA)是具有降血压、抗焦虑等功能的水溶性氨基酸.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白方腐乳在前发酵、盐腌和后发酵过程中GABA的含量变化,为寻找生产富含GABA腐乳的工艺奠定基础.实验步骤如下:①豆腐白坯表面接种毛霉孢子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48h,获得毛坯.②将毛坯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盐腌5d.③腌制后加入卤汤,置于28℃恒温箱中后发酵90d.④分别采集各时段的腐乳坯样品,测定GABA含量,结果如下.请分析回答:49 (1)通常含水量为 70% 左右的豆腐适合做腐乳;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15~18℃ .(2)前发酵过程中,毛坯的GABA含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毛霉产生的蛋白酶促进蛋白质水解产生GABA .(3)步骤②中,加盐腌制的正确方法是 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 .此过程腐乳干重中的GABA含量下降,一方面与食盐抑制毛霉生长,酶活性降低有关;另一方面部分GABA会 溶解于水(不存在于腐乳块中) 而导致测定值减小.(4)后发酵过程中,GABA含量再次增加的原因是 毛霉产生的蛋白酶继续发挥作用 ,后发酵 60 d后的白方腐乳出厂销售比较适宜.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分析:腐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1、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在一定的湿度.约48h后,毛霉开始生长,3d之后菌丝生长旺盛,5d后豆腐块表面布满菌丝.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2、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高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研制的时间约为8d左右.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3、加卤汤装瓶: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香辛料种类很多,如胡椒、花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可据个人口味配置卤汤.4、密封腌制.解答:解:(1)做腐乳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且容易腐败变质;制作腐乳时主要的微生物是毛霉,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18℃.(2)据图中曲线可知,前发酵过程中,毛坯的GABA含量明显升高,其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毛霉产生的蛋白酶促进蛋白质水解产生GABA.(349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高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此过程腐乳干重中的GABA含量下降,一方面与食盐抑制毛霉生长,酶活性降低有关;另一方面部分GABA会溶解于水而导致测定值减小.(4)后发酵过程中,GABA含量再次增加的原因是毛霉产生的蛋白酶继续发挥作用,后发酵60d后的白方腐乳出厂销售比较适宜.故答案为:(1)70%15~18℃(2)毛霉产生的蛋白酶促进蛋白质水解产生GABA(3)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溶解于水(不存在于腐乳块中)(4)毛霉产生的蛋白酶继续发挥作用6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腐乳的制作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该过程的识记与理解,试题难度一般.4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