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炙讲义 (12

针炙讲义 (12

ID:29104417

大小:6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6

针炙讲义 (12_第1页
针炙讲义 (12_第2页
针炙讲义 (12_第3页
针炙讲义 (12_第4页
资源描述:

《针炙讲义 (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针灸学第二十三单元 灸法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细目一、灸法作用  温经散寒:寒性病证  扶阳固脱: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  消瘀散结: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防病保健: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保健灸”    细目二 灸法的种类    艾炷灸  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一)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明灸、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

2、名化脓灸。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继续易炷再灸,灸完规定壮数。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名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至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

3、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二)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隔物灸。  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一般6~9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本法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  2.隔蒜灸本法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肿疡初起。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

4、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5~9壮。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第4页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针灸学等。治疗时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为度。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本法有温补肾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  艾条灸  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方式。  (一)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

5、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其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上下活动,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回旋施灸。  温和灸多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急性病。  (二)实按灸  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绵纸

6、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实按灸分为太乙针灸、雷火针灸(二者药物处方有异)。  1.太乙针灸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燃着,用布7层包裹其燃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病证。  2.雷火针灸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其适应证与“太乙针灸”主治基本相同。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

7、用艾条一段长约2cm,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针灸并用、简便易行,可以发挥针和灸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细目三 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治。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4.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