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告别饥饿有感

读告别饥饿有感

ID:33652526

大小:3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8

上传者:赏心悦目
读告别饥饿有感_第1页
读告别饥饿有感_第2页
读告别饥饿有感_第3页
读告别饥饿有感_第4页
读告别饥饿有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告别饥饿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读《告别饥饿》有感邓辰汉语言092学号50002091801980年,傅上伦,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这四位新华社的记者,深入了被饥饿的阴霾笼罩,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的西北地区,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了在过去几十年中因乱指挥,“共产风”、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的民不聊生的情景。他们四人,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马不停蹄地跨越晋北、陕北、宁夏的西海固、甘肃的平凉和定西等四省区的广袤土地。地域跨度之大,时间之久,考察问题之深,为过去少有。他们是带着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工作的。没有人给他们什么红包馈赠,没有人给他们什么特殊的招待,他们也不指望荣获什么新闻特等奖、一等稿的殊誉。对于他们来说,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全凭着一腔共产党人的良知与情操,找农民,找干部,找专家;一社社,一队队,一户户,去了解至今人们讳莫如深的问题,了解农民们在解冻之初强烈的愿望和迈出改革第一步的艰难历程。他们拿起沉重的笔,记录下真实的一幕,以内参的形式上报中央最高决策层参考,不少内容邓小平、胡耀邦、万里等作过批示,成为制定重大政策的可靠依据,对改变中国前途命运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后来这四位记者根据自己的采访笔记整理而成这本书,全景式展现西北黄土高原农村社会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记者的《西行漫记》。书中那深沉的话语,渗透着他们对事业的忠诚,蕴含着他们对改革的希望。.. .从书的第一章至第九章,依次展示如下画卷:点题饥饿(贫困死亡根源),环境因素(干旱水土流失),思想因素(缺主观能动性),人材因素(盼领路人),智力因素(扶贫先扶智),特色产业(种植养树),大政方针(因势利导),取得实效(包产到户),总结座谈(汇总调查稿)。作者通过连贯全书的这条引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长期跟党艰苦奋斗的同盟军农民兄弟仍然过着一贫如洗的悲凉生活,他们已退到贫穷饥饿边界上,再无路可退了。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农民为求生存、求发展,与当地政府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记者作为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特别可贵的是在社会舆论难以讲真话的当年,面对农村饥寒交迫的民情敢于秉笔直书。作者为农村改革和民生问题“鼓与呼”的真诚和胆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战争年代,军事记者是我们行业中最辛苦的一群;在和平岁月,我们农村记者是最辛苦的一群,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这还不是说,和城市采访相比,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人口分散。就像当年四位记者走过的黄土高原,很多地方是“十里一村,隔山为邻”。崎岖的山路,连汽车也不能通过。为了采访的需要,农村记者什么样的路都得走,什么样的苦都得吃。也还不是说,和城市采访已经有了过细的行业的分工相比,农村报道涵盖面广。一位农村记者背个包下乡采访,经济、政治、文教、民俗,无所不包,各种知识都得齐备。还更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农村大于城市。我们的农村工作固然开初几年也有顺利的时候,但自从高级社以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文革”动乱,挫折、徘徊、煎熬,乃至饥荒,总之什么样的境遇都发生过。农民的欢乐常常是农村记者的欢乐,农民的焦虑也常常是农村记者的焦虑,农民的痛苦更常常是农村记者的痛苦。而最大的痛苦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国家虽然任何时候都提倡讲真话,反对讲假话,但每次政治运动,都有一批农村记者因为替农民讲了真话,无端受到批判斗争,甚至开除党籍、撤职。比较这本书的调查报告和现在一些新闻报道,这4位作者的记录特别详细。特别是数字。这个农村今年打了多少粮,分到每个队员多少,多少亩好地多少亩差地,等等,很详实。这样一来觉得后来作者推出来的结论很有根据,第二就是觉得作者很认真很负责任。还有就是在1978年农村改革的转折点上,很多干部,不只是农村干部,就是上到一些省级干部,好是有很多左的思想的流毒,一切以政治思想为纲,观念僵化。作者也提出来了很多建议,包括取消以粮为纲,因地制宜农牧林齐头发展的概念。“告别饥饿”,这是对生存的最低要求。不要求有山珍海味绫罗绸缎,只求不再饥饿,只求食能果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民为了摆脱贫穷落后,追求幸福的生活,走了许多曲折的道路,经历了重重的磨难。当年记者从米脂出发,北到榆林、南至西安、西达定边,途径我省绥德、子长、安塞、延安、洛川、铜川、渭南、靖边等地,时任新华总社领导的穆青看了陕西分社社长冯森龄的《延安调查》,久久未能平静:“真没想到革命胜利几十年了,对中国革命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至今还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记者用一组数字来描述了饥荒:民族英雄谢子长的家乡----子长县李家岔公社,1970至1979年十年中,人均年生产粮食420斤,扣除籽种、饲料、农田基建等补贴粮,分给每人的口粮只有200来斤。记者采访沿线,依然可见大批衣裳褴褛、携儿带女、提框拄棍的饥民外出逃荒讨饭的场景。在这里,贫困早已不是缺吃少穿的概念,而是吃穿二字常常匮乏到难以活命的地步。随着持久的贫困的发展,人们信心动摇了,怀疑增加了,年复一日的贫困使干部群众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在陕北的府谷县,县委宣传部一名干部对记者说到“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在想什么?我们在想怎么生存下去”。作为国之根基的农业岌岌可危,农村经济濒临灾难境地,在如此脆弱的农业基础上,稳定尚难保证,建设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遥遥无期,农村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从1980到现在30多年间,国家扶农政策相继出台,力度也逐渐加大,农村改革的效果也较为明显。自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至2009年第11个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出台,决策层分别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战略部署。且看在《告别饥饿1978》一书中被反复提及的陕北诸地,30年间,这片红色土地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12月,陕西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1983年基本完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体制改革;.. .1984年,全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结束了粮食不能自给的历史;2005年,我省比全国提前1年取消农业税,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36元,首次突破3000元关口;2009年截止目前,各级政府下拨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已近50个亿。援引上文中提到的子长县为例,近年来,子长县大力实施“油煤强县、草畜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推动”战略,制定出台关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相关决定。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7元。如同1978年人们曾期盼“告别饥饿”,如今已经变成现实,到2020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现在也只待时日去实践、去实现!如今,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起步阶段,已经是翻过去了历史的一页。改革,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都继续在向前发展。在国内外环境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农稳则国稳,民安天下安”。《告别饥饿1978》的题记只有一句话----“历史的真实是哺育我们民族最可贵的乳汁”。30多.. .年后,再回顾当年农村贫穷饥饿的情景,面对坚冰打破后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此起彼伏的改革大潮,人们更多的不再是对过去的悲叹,而是涌动起思想更加解放的潮流。说起告别饥饿,让人不得不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64年,他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1972年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并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由此,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袁隆平挂帅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1998年,袁隆平主持的长江流域两系法杂交早籼稻选育研究获得突破,育成优质、高产、早中熟的两系早籼稻组合,为解决长期以来长江流域早籼稻米质不好、产量不高的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1998年,袁隆平提出的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 .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现在,他和他率领的科研团队正朝着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努力。袁隆平的突出贡献使千万人口告别饥饿,由此看出,国家若多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到农业科技研究中来,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过上饱暖的日子。想起今年3月,500媒体人和数十家媒体发起“免费午餐计划”,他们在微博发出倡议募集善款,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之所以发起这个活动,是因为当城市里的家长为孩子会营养过剩担心的时候,贵州、湖南、云南等中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却在为吃不上午饭发愁。贵州黔西县山区学校万余名师生,因学校没有食堂,很多孩子天不亮在家吃了早饭后,要等到天黑才能吃上第二顿饭,学生们饿了渴了就跑到教室外灌一肚子生水。在当地人眼里,学生中午不吃饭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一天吃两顿饭、一周吃不上一次肉是许多家庭的常态。为推动免费午餐项目持续发展,5月5日,中国福基会刘光和理事长支持成立了中国福基会免费午餐基金。据免费午餐的官方微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福基会已收到近420万元善款,杭州《都市快报》单独筹款600多万元,加上给学校的定向捐助,共计1000余万元。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贫困儿童从此告别饥肠辘辘,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营养权和发展权。..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记者们的努力,也看到了如今生活与当时是产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农业乃国家之根本,告别饥饿,终究是要回到农业生产上来。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扶持农业生产才能够解决农业问题。这本书不够厚重,读完后却感觉有一个大大的“农”字,沉甸甸地拓在每一页纸上。贾平凹为该书题词中写到“全书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质朴到了极致”,说的是文风,却也点透了“农”的本质---“农”是基石,房无根基不稳,人无根基不立,国无根基不强。今天,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起步阶段,已经是翻过了历史的一页。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进了国家宪法。改革,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都继续在向前发展。在这样的时候,打开这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重温当年农村贫穷饥饿的情景,目睹坚冰打破后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此起彼伏的改革大潮,人们已不再是对过去的悲叹,而是涌动起思想更加解放的激流,朝着新世纪的阳光大道迅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