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备课——文本解读

谈备课——文本解读

ID:34354102

大小:43.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5

上传者:U-5734
谈备课——文本解读_第1页
谈备课——文本解读_第2页
谈备课——文本解读_第3页
谈备课——文本解读_第4页
谈备课——文本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备课——文本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谈备课——文本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一语道尽了庐山面目的神秘多姿,看似朴素的诗句却蕴藏了极其深刻的辩证主义哲理。其实,这一哲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庐山神秘多姿,从每个角度与侧面看都不一样,对一篇文本来说,也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同时印证了西方美学接受主义的一个观点: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召唤的结构。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思维的放飞提供必要的平台。但是,如果教师备课时对文本解读存在欠缺,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所有美好的愿望可能就要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重视文本解读这一环节,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提倡立体式的解读。这是一个广泛、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正如苏轼对庐山面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庐山都显出了不一样的美丽。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在苏轼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他看到的都是庐山真面,只不过不是同一个侧面而已。对一篇教材,我们也提倡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式解读,从文本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蕴含道理等诸方面进行研究,让文本所传达的诸多信息在教师的头脑中汇总、撞击、融合,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比如对朱自清先生《匆匆》一文的教学,考虑到此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不论是文本内涵还是表达方法,不论是情感内蕴还是哲学高度,每一处都有深究细挖的价值,我在备课时从各个角度对此文进行了探究,同时参照他人的研究成果,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教师这个角度,为实施教学作足了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式的解读。在当今语文教学界,尤其是小学语文界,关于文本解读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这种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解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角度与深度。我们认为,一方面教师对文本应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尽量全面地接收文本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另一方面解读文本要深入、透彻,切忌浅尝辄止。教师应在大量占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遵循一般阅读规律把研读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比如对《匆匆》这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最终把这节课的教学落脚在珍惜时间上——珍惜时间没错,但如果仅仅是珍惜时间就流于肤浅了。在解读文本时,我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最后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讲一个珍惜时光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从第四自然段的一连串的追问中看得出来——珍惜时光就是珍惜生命,时光匆匆就意味着人生易逝,那么怎样把学生从“珍惜时间”这个比较浅的层面提升上来,使他们进入珍惜生命这个比较高的层面?为此,备课时我决定引入相关文本辅助学生的深层感悟: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普希金的《一朵小花》,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等等,都是想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后来的教学效果印证了我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的解读深入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才成为可能;只有教师的解读透彻了,才有底气和空间帮助学生透彻地解读。诚然,文本解读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不能成为否认教师解读的理由——否认教师的解读就等于否认了语文教学本身。 三、提倡有宽度的解读。首先从教师学养这方面来看,宽度决定深度与高度。具体到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这一方面,教师阅读的宽度与深度、高度紧密相连;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角度,遵循后现代课程观的相关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打破封闭的格局,使师生都能站在一个宏观的开放的视野下看问题,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方面查找资料辅助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解读,又是一种有宽度的解读。比如,我在教学《匆匆》一文时,了解了朱自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初步理解力他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无奈、焦灼和苦闷的情感:作为一个只有24岁的进步青年,面对国内纷繁动荡的形势,他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苦苦追寻民族生存与自身发展的出路,但似乎又总是看不到希望,而时光匆匆,生命易逝,作者内心的无奈、苦闷与焦灼就不难解释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了作者与文章的写作背景,并把郁达夫、朱德熙、林非等人的评论介绍给了学生,使学生从文本内涵、作者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的感悟。这样有宽度的解读,就突破了以往解读此文的窠臼,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创造了文本解读应有的价值。 四、提倡有创见的解读。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不迷失自己,是教师解读文本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我们提倡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应在透彻、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前提下,在参照前人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不断过滤、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既能做到游刃有余,又能在讨论中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真正使自己担当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位置。比如教学《匆匆》,文章开头有这样一段话:“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一般说来,读者对这段文字的认识是:世间万物皆可轮回,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但在备课时我对这段文字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对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于是在备课时我决定,在教学的最后,把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吗?”上课时学生先是一愣,又似有所悟,纷纷发表见解:“一切都是新的,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面对学生这样的认识,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惊讶——学生原来可以达到这样的深层感悟!而这无疑是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有创见地解读的结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