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

ID:34737144

大小:1.63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3-10

上传者:U-22107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_第1页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_第2页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_第3页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_第4页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密级:硕士学(专业单位代码:10422学号:7.oIll,,eTy菇.办孑位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柔j羞掴关菇视囱下钠么习澎坦问羟历彳纯定锹缈护厶吲删讹m舭9肼.me。“伊n沁川b况剐。∽咖儿M切渺吵作者姓名勤颦学院名称i基:童i盗专业学位名称.i叁丝塑±!盐i主.莹)指导教师.红尘.量l数攫指导教师.差』受空.亟l盈笪合作导师如I己年户月1>日∥⑧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童!l垂日期:2坚主!三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辑导师签名:歌⋯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lAbstract⋯⋯⋯⋯⋯⋯⋯⋯⋯⋯⋯⋯⋯⋯⋯⋯⋯⋯⋯⋯⋯⋯⋯⋯⋯⋯⋯⋯⋯⋯⋯⋯3弓l论⋯⋯⋯⋯⋯⋯⋯⋯⋯⋯⋯⋯⋯⋯⋯⋯⋯⋯⋯⋯⋯⋯⋯⋯⋯⋯⋯⋯⋯⋯⋯⋯1第一章关于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研究⋯⋯⋯⋯⋯⋯⋯⋯⋯⋯⋯⋯⋯⋯⋯⋯⋯⋯⋯3一、公司治理问题的缘起⋯⋯⋯⋯⋯⋯⋯⋯⋯⋯⋯⋯⋯⋯⋯⋯⋯⋯⋯⋯⋯⋯3二、公司治理的概念⋯⋯⋯⋯⋯⋯⋯⋯⋯⋯⋯⋯⋯⋯⋯⋯⋯⋯⋯⋯⋯⋯⋯⋯⋯⋯4(一)公司治理的内涵⋯⋯⋯⋯⋯⋯⋯⋯⋯⋯⋯⋯⋯⋯⋯⋯⋯⋯⋯⋯⋯⋯⋯4(二)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内部治理⋯⋯⋯⋯⋯⋯⋯⋯⋯·⋯⋯⋯⋯一4(三)公司治理的应有之义一一外部治理⋯⋯⋯⋯⋯⋯⋯⋯⋯⋯⋯⋯⋯⋯5三、股东利益最大化与传统公司治理模式⋯⋯⋯⋯⋯⋯⋯⋯⋯⋯⋯⋯⋯⋯5(一)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5(二)现代经济环境下,股东中心主义的缺陷⋯⋯⋯⋯⋯⋯⋯⋯⋯⋯⋯⋯⋯⋯5(三)股东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变⋯⋯⋯⋯⋯⋯⋯⋯⋯⋯⋯⋯⋯⋯6第二章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8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8二、从股东利益至上到利益相关者理论⋯⋯⋯⋯⋯⋯⋯⋯⋯⋯⋯⋯⋯⋯⋯⋯⋯⋯9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有益借鉴⋯⋯⋯⋯⋯⋯⋯⋯⋯⋯⋯⋯⋯⋯11(一)利益相关者管理追求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11(二)利益相关者管理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11(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有助于公司长远发展⋯⋯⋯⋯⋯⋯⋯⋯⋯⋯⋯12四、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12第三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实践⋯⋯⋯⋯⋯⋯⋯⋯⋯⋯⋯⋯⋯⋯14一、日本模式⋯⋯⋯⋯⋯⋯⋯⋯⋯⋯⋯⋯⋯⋯⋯⋯⋯⋯⋯⋯⋯⋯⋯⋯⋯⋯⋯⋯14二、德国模式⋯⋯⋯⋯⋯⋯⋯⋯⋯⋯⋯⋯⋯⋯⋯⋯⋯⋯⋯⋯⋯⋯⋯⋯⋯⋯⋯⋯15三、美国模式⋯⋯⋯⋯⋯⋯⋯⋯⋯⋯⋯⋯⋯⋯⋯⋯⋯⋯⋯⋯⋯⋯⋯⋯⋯⋯⋯⋯16第四章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不足和共同治理机制的建立⋯⋯⋯⋯⋯⋯⋯⋯⋯18 JJ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目前我国公司治理需要改进的方面⋯⋯⋯⋯⋯⋯⋯⋯⋯⋯⋯⋯⋯⋯18(一)侧重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而忽视治理机制的设计⋯⋯⋯⋯⋯⋯⋯⋯18(二)过分强调股东本位,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18(三)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缺乏保障⋯⋯⋯⋯⋯⋯⋯⋯⋯⋯⋯⋯⋯⋯19(四)银行被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19二、共同治理机制的建立⋯⋯⋯⋯⋯⋯⋯⋯⋯⋯⋯⋯⋯⋯⋯⋯⋯⋯⋯⋯⋯⋯20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的原则⋯⋯⋯⋯⋯⋯⋯⋯⋯⋯⋯⋯⋯⋯⋯⋯21(一)同权原则——公司治理的公平性⋯⋯⋯⋯⋯⋯⋯⋯⋯⋯⋯⋯⋯⋯⋯⋯21(二)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2l(三)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有机结合的原则⋯⋯⋯⋯⋯⋯⋯⋯⋯⋯⋯⋯⋯⋯22第五章建立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24一、进一步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制度⋯⋯⋯⋯⋯⋯⋯⋯⋯⋯⋯⋯24(一)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24(二)优化董事会成员的构成,提高决策科学性,为利益相关者服务⋯⋯⋯⋯24(三)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25二、强化外部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25(一)控制权市场培育和完善⋯⋯⋯⋯⋯⋯⋯⋯⋯⋯⋯⋯⋯⋯⋯⋯⋯⋯⋯⋯26(二)完善经理人市场⋯⋯⋯⋯⋯⋯⋯⋯⋯⋯⋯⋯⋯⋯⋯⋯⋯⋯⋯⋯⋯⋯⋯⋯26(三)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关系⋯⋯⋯⋯⋯⋯⋯⋯⋯⋯⋯⋯⋯⋯26三、强化公司治理中的企业伦理意识,承担社会责任⋯⋯⋯⋯⋯⋯⋯⋯⋯⋯⋯⋯27结束语⋯⋯⋯⋯⋯⋯⋯⋯⋯⋯⋯⋯⋯⋯⋯⋯⋯⋯⋯⋯⋯⋯⋯⋯⋯⋯⋯⋯⋯⋯⋯28参考文献⋯⋯⋯⋯⋯⋯⋯⋯⋯⋯⋯⋯⋯⋯⋯⋯⋯⋯⋯⋯⋯⋯⋯⋯⋯⋯⋯⋯⋯⋯⋯29致谢⋯⋯⋯⋯⋯⋯⋯⋯⋯⋯⋯⋯⋯⋯⋯⋯⋯⋯⋯⋯⋯⋯⋯⋯⋯⋯⋯⋯⋯⋯⋯31 山东大学硕上学位论文CATALOGUE.Abstract(Chinese)⋯⋯⋯⋯⋯⋯⋯⋯⋯⋯⋯⋯⋯⋯⋯⋯⋯⋯⋯⋯⋯⋯⋯⋯⋯⋯⋯⋯⋯⋯⋯⋯⋯⋯1Abstract(English)⋯⋯⋯⋯⋯⋯⋯⋯⋯⋯⋯⋯⋯⋯⋯⋯⋯⋯⋯⋯⋯⋯⋯⋯⋯⋯⋯⋯⋯3Preface⋯⋯⋯⋯⋯⋯⋯⋯⋯⋯⋯⋯⋯⋯⋯⋯⋯⋯⋯⋯⋯⋯⋯⋯⋯⋯⋯⋯⋯⋯⋯⋯..1Chapter1Researchonthebasicissuesofcorporatemanagement⋯⋯.⋯⋯⋯.......3ITheOriginofthecorporatemanagement⋯.⋯...⋯⋯⋯⋯.⋯⋯..⋯.⋯..⋯...⋯.⋯.3IITheconceptofcorporatemanagement⋯⋯⋯⋯⋯⋯⋯⋯⋯⋯⋯⋯⋯⋯⋯..4iTheconnotationofcorporatemanagement⋯⋯⋯⋯⋯.⋯⋯⋯⋯⋯⋯⋯⋯⋯⋯⋯⋯⋯⋯4iithetraditionalsenseofthecorporatemanagement—intemalmanagement⋯.4iiithepropermeaningofcorporatemanagement-Externalmanagement⋯⋯⋯5IIIMaximizingshareholder’Svalueandtraditionalmanagementmodel⋯⋯⋯.5iTwodifferentcorporatemanagementmodels.......................................5iithedefectsofshareholderscentrisminthemodemeconomicenvironment..5iiiShareholderscentrismshiftstoBoardcentrism⋯⋯⋯⋯⋯⋯⋯⋯⋯⋯⋯..6Chapter2Stakeholdersandcorporatemanagement.................................8Ithebasiccontentofthestakeholdertheory..........................................8IIFrommaximizingshareholders’valuetostakeholdertheory⋯⋯⋯⋯⋯⋯⋯⋯⋯.9IIIusefulreferencefromstakeholdertheoryofcorporatemanagement⋯⋯⋯⋯⋯⋯11ithelong-termcooperationbetweenthestakeholdermanagementtopursuetheinterestsofthecompany⋯⋯⋯⋯⋯⋯⋯⋯⋯⋯⋯⋯⋯⋯⋯⋯⋯⋯⋯⋯⋯⋯⋯⋯⋯..1liistakeholdermanagementcontributetotheformationofaneffectivemechanismofchecksandbalances⋯⋯⋯⋯⋯⋯⋯⋯⋯⋯⋯⋯⋯⋯⋯⋯⋯⋯⋯⋯⋯⋯⋯⋯⋯⋯.11iiistakeholderparticipationincorporatemanagementwillhelpthecompanylong—termdevelopment⋯⋯⋯⋯⋯⋯⋯⋯⋯⋯⋯⋯⋯⋯⋯⋯⋯⋯⋯⋯⋯⋯⋯⋯⋯⋯12IVunderthestakeholdertheory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corporatemanagement⋯⋯⋯⋯⋯⋯⋯⋯⋯⋯⋯⋯⋯⋯⋯⋯⋯⋯⋯⋯⋯⋯⋯⋯⋯⋯⋯⋯⋯..12Chapter3basedonstakeholdertheoryofcorporatemanagementpractice......14ItheJapanesemodel⋯⋯⋯⋯⋯⋯⋯⋯⋯⋯⋯⋯⋯⋯⋯⋯⋯⋯⋯⋯⋯⋯⋯⋯14 山东人学硕士学位论文IItheGermanmodel⋯⋯⋯⋯⋯⋯⋯⋯⋯.⋯⋯⋯⋯⋯⋯⋯⋯⋯⋯⋯⋯⋯⋯..15IIItheU.S.model⋯⋯⋯⋯⋯⋯⋯⋯⋯⋯⋯⋯⋯⋯⋯⋯⋯⋯⋯⋯⋯⋯⋯⋯⋯⋯⋯⋯⋯⋯⋯⋯⋯16Chapter4shortcomingsofcorporatemanagementmechanismsandtheestablishmentofco-managementmechanismsinChina⋯..................................................18IAneedofimprovedcorporatemanagementinChina.............................18ifocusoncorporatemanagementarrangements,totheneglectofthemanagementmechanismdesign⋯⋯⋯⋯⋯⋯⋯⋯⋯⋯.⋯.⋯.⋯⋯⋯..⋯⋯.⋯⋯⋯⋯⋯⋯⋯⋯⋯18iianoveremphasisonshareholderprimacy,ignoringtheprotectionofstakeholders...18iiithelackoftheminorityshareholders’righttoparticipateincorporatemanagement⋯19ivThebankisoutsideofcorporatemanagement⋯⋯⋯⋯⋯⋯⋯⋯⋯⋯⋯⋯19IItheestablishmentofCO-managementmechanisms⋯⋯⋯⋯⋯⋯⋯⋯⋯⋯⋯..20IIItheprincipleofthestakeholdersmanagementmechanism.......21ithesamerightsprinciples-faimessofcorporatemanagement⋯⋯⋯⋯⋯⋯21iitheunificationofcorporateandcommunityinterests⋯⋯⋯⋯⋯⋯⋯⋯⋯.21iiithecombinationoftheprinciplesofinternalmanagementandextemalmanagement...22Chapter5Establishingeffectivestakeholdermanagementmechanism⋯⋯⋯⋯⋯..24Iimprovementofthestakeholdersinvolvedinthecompany’Sinternalmanagementsystem⋯⋯⋯⋯⋯⋯⋯⋯⋯⋯⋯⋯⋯⋯⋯⋯⋯⋯⋯⋯⋯⋯⋯⋯⋯⋯⋯⋯⋯⋯⋯⋯..24itooptimizetheownershipstructure,fosterinstitutionalinvestors⋯⋯⋯⋯⋯⋯24iitooptimizethecompositionoftheBoardofDirectors,DecisionSciences,stakeholders,service⋯⋯⋯⋯⋯.⋯⋯.⋯⋯⋯⋯..⋯⋯⋯⋯.⋯⋯.⋯⋯⋯⋯⋯⋯⋯⋯24iiitoimprovethesupervisoryfunctionsoftheBoardofSupervisors⋯⋯⋯⋯⋯⋯一25IItostrengthentheroleoftheexternalmarketforcorporatemanagement⋯⋯⋯⋯⋯25itoimproveequitymarket⋯⋯⋯⋯⋯⋯⋯⋯⋯⋯⋯⋯⋯⋯⋯⋯⋯⋯⋯⋯..26iitoimprovemanagermarket⋯⋯⋯⋯⋯⋯⋯⋯⋯⋯⋯⋯⋯⋯⋯⋯⋯⋯⋯..26iiitoestablishtherelationshipbetweensuppliersandconsumers⋯⋯⋯⋯⋯..26IIItostrengthentheawarenessofbusinessethicsincorporatemanagementandundertakesocialresponsibility⋯⋯⋯⋯⋯⋯⋯⋯⋯⋯⋯⋯⋯⋯⋯⋯⋯⋯⋯⋯⋯⋯..27Epilogue⋯⋯⋯⋯⋯⋯⋯⋯⋯⋯⋯⋯⋯⋯⋯⋯⋯⋯⋯⋯⋯⋯⋯⋯⋯⋯⋯⋯.⋯⋯⋯.:18Bibliography⋯⋯⋯⋯⋯⋯⋯⋯⋯⋯⋯⋯⋯⋯⋯⋯⋯⋯⋯⋯⋯⋯⋯⋯⋯⋯⋯⋯⋯..29Thanks⋯⋯⋯⋯⋯⋯⋯⋯⋯⋯⋯⋯⋯⋯⋯⋯⋯⋯⋯⋯⋯⋯⋯⋯⋯⋯⋯⋯⋯⋯⋯⋯.3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内容摘要公司治理对保证公司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长久以来基于古典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大家通常认为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者,理应享有公司所有权。因而在公司治理过程中,保护股东的利益始终被放在首位而且是唯一的目标。正如弗里德曼所说,公司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为股东创造价值。衡量公司治理成败的唯一标准就是公司利润,从而造成为追求公司利润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诸多问题。上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公司治理这一问题。随着专业化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公司员工提供的人力资本对于公司的价值越发重要;与公司经营状况有紧密关系的债权人有着更强烈的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随着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权利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和社区群体越来越重视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而这些利益群体是与公司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不仅公司要承担起一定过得社会责任,同时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要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化,公司法律制度和治理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内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还不足。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社会责任的缺失也是制约公司发展的一大障碍。并且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偏重于公司内部治理,而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不足。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剖析,引起大家对利益相关者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公司治理的完善成为本文的出发点。本文共分为五部分,首先是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缘起和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股东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传统公司治理模式;第二部分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背景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同时论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创新及对现代公司治理的有益借鉴,分析了当前经济环境下,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关系;第三部分论述了国际上有关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介绍了美德日等国家的治理模式,并做了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公司治理的一点启示。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我国现有公司治理对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不足,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在各国普遍开始重视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时候,认识到这些不足,才能有动力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进而提升公司竞争力;本文最后研究结论提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些原则,同时对我国公司的治理机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在公司内部治理中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必要的制度保证,政府加强外部治理市场的完善,确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法律权利,以及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制离,又0关键词: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AbstractCorporateGovernance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corporateefficientoper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Foralongtime,theequitytheoryinclassicaleconomicshasenlightenedpeopletobelievethestakeholder,astheinvestorofcorporate,oughttopossesstheproprietaryrightsofthecorporate,whichmeanthefirstandexclusivepurposeofthecorporategovernanceistoprotecttheinterestsofthestakeholder.JustlikethewordssaidbyFriedman,theonlyonesortofsocialresponsibilityistocreatevaluesforthestockholder.Inlightofthat,theprofitofcorporatebecomesthesolestandardtoevaluatethecorporategovemance,whichresultsinmanyproblemsfrompursuingtheprofitanddamagingothers’interests.Inthe1960s,thestakeholdertheoryappeared,andleadedpeopletotreattheissueofcorporategovernanceinanotherview.Withtheimprovementofspecificationandtechnique,thehumancapitalofferedbycompanystaffweighsheavierincorporatevalue;Thecreditorhasthecloserelationshipwiththestateofcorporateoperationandtheirmotivationtoparticipateinthecorporategovernancebecomesmoreintensive;withtheenhancementoflivingqualityrequestandconsciousnessofright,thecustomerandthecommunitypaymoreattentiontotheprotectionofself-interests.Thoseinterestsrelatedabovearecloselybounduptothecorporatedevelopment.Therefore,thecorporateshouldundertakecertainsocialresponsibility,anditsgovernancemechanismcouldprotecttheirinterests.Incurrentsituation,thereformofmarketeconomicsystemofOurcountryremainstobedeepenfurther,andthelegalsystemandgovernancemechanismofthecorporateneedtobeimproved.Theeconomicconnectionsamongcountriesaremoreclosegradually,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ismoreintense,andtheadvantageoftheinteriorcompanytoparticipateininternationalcompetitionisinadequate.Inaddition,theimperfectgovemanceinnerstructureandthedefectivesocialresponsibilityarealsotheobstaclestothecorporatedevelopment.Tothecomprehensionofcorporategovernancemechanism,thetheoristsandthepracticetendtolayparticularstressontheinnergovernancebutignoretheinterestsofstakeholders.Forthesereasons,thisthesisaimstoanalyzethecorporategovernancebasedonthestakeholdertheorytoattractpeople’Sattentiontothestakeholdersandthentoimprovethecorporategovernanceofourcountry.3 一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ispaperisdividedintofiveparts.Thefirstpartistheknowledgeoftheoriginofcorporategovernanceissuesandtraditionalmodelofcorporategovernancebasedonmaximizingshareholdervalue;InthesecondpartIdescribethebackgroundofthedevelopmentofstakeholdertheoryanddefinationofstakeholders.Idiscusstheoreticalinnovationofstakeholdertheoryandgiveusefulreferencesformodemcorporategovernance.Ialsoanalyzetherelationshipofcurrenteconomicenvironment,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corporategovernancebasedonstakeholderstheory;InthethirdpartIdiscusspracticesoftherelevantstakeholdersparticipatinginthecorporategovernance,describethegovemancemodelofvirtueJapanandothercountries,andtodoacomparativeanalysis,andthatrevelationofcorporategovernanceinChina.Fourthpartfocusesonthelackofattentionofourexistingcorporategovernancetostakeholders,whichneedstobeimproved;Nowmoreandmorecountriesemphasizeonstakeholdergovernance,aslongaswerecognizetheseshortcomings,wehaveanincentivetofurtherimprovethecompanygovernance,andthenenhancethecompetitivenessofthecompany.AtlastItalkaboutprinciplesweneedtoabideincorporategovernance;Finally,Iprovidesomeconstructiveadvicestoourcorporategovemancemechanism.Ihopetoseetheactiveparticipationofthestakeholdersandthenecessarysystemsininternalgovemance.Governmentshouldstrengthentheimprovementofexternalgovernancemarket,establishlegalrightsofstakeholders’participationingovemance,andsocialresponsibilitylegalsysteminthecompany’Sintemalgovemance.Keywords:Corporategovernance;stakeholders;cooperationgovernnace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论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公司发展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公司治理作为涉及包括股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公司制度和公司治理问题的认识角度更加广泛。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越发受到重视,在传统治理模式日益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引发对于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在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市场环境的推动下,各国公司治理模式有了新的变化,互相融合借鉴,都对利益相关者给以更多重视。《OECD公司治理原则》指出,在公司治理机制的建构中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应当得到确认。公司在创造财富的经营活动中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必要的合作。还应该认识到利益相关者为公司提供的资源支持是公司生存的重要基础。要平衡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建立与相关者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治理应该着眼于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及公司长远发展。强调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是德日等国家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各州在公司法修订中也开始关注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中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股东利益至上理论指导下的传统公司治理模式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无疑对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公司的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治理机制的完善对于提高公司的效率和竞争力越发重要,也上升为公司战略层面。公司治理所涉及的理论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企业伦理学等多个学科。以往的公司治理理论的重点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上,着眼于解决股东和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鲜有涉及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已不同于上世纪市场经济刚刚建立之初,越来越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当前利益相关者理论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在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影响力。因此,本文探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历史比较、综合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博览了国内外众多学术著作后,针对以往大家忽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广泛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机制问题进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从更广的视野看待公司治理问题,现代公司不是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在其周围有诸多与其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关注利益相关者,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纳入公司治理研究范围是有必要的。 LI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关于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研究一、公司治理问题的缘起公司这一经济组织的出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生产组织方式能够大规模的集中各种社会资源进行生产,极大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基石。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股权日益分散,产品科技不断提高,对企业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司治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早在几个世纪前,在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就涉及到关于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在公司发展史上,每一次公司治理失败或者系统危机,都会引发对于公司治理机制缺陷的思考,推动公司制度的日臻完善和相关法律的健全。例如,十八世纪初英国的经济泡沫的破灭引发公司法律和治理实践的革命性改变;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深刻反省了东亚公司治理模式的弊端;安然、世界通信等大公司丑闻也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一些重大缺陷。通过这些事件暴露出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又针对公司治理进行了持续的探索。④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公司管理实践活动新的发展动向,为理论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1932年,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在其出版的《现代公司和私人产权》一书中,通过收集并分析大量相关实证资料得出现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实现分离,公司控制权日益向管理者手中转移。如何在公司治理中加强对管理层监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思考的问题。由于在公司经营过程中二者的利益诉求有所不同:代理人往往追求公司短期效益以提升自己的业绩,提高报酬和享受高级的办公条件;而委托人希望公司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和长期投资回报。通常认为如果没有监督激励措施,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会损害股东利益因而设计有效的制约平衡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由于经济泡沫的破灭,带来长期的经济衰退;新型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安然、世界通信等大公司的财务丑闻的相继爆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各国公司治理的实①支晓强、周清杰:《公司治理:缘起问题及演进趋势》,载于《经济管理文摘》,2007年第18期,第19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践和理论发展相互借鉴,传统公司治理模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机构投资者实力的崛起,对公司治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意识的提高。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公司治理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得公司治理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二、公司治理的概念(一)公司治理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治理问题给出了诸多解释,大多数学者仍把重点集中在公司内部各机构的功能及他们之间权利配置等问题。而在笔者看来,我们需要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公司治理这一问题。解决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固然重要,但就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公司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公司治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李维安教授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就是研究如何实现公司内部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的监督与制衡,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则研究建立一种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④笔者赞成李维安教授的观点,即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法律手段和相关管理制度,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之间建立平衡约束机制,以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广义的公司治理既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建立,还应当包括与公司经营行为有关的利益主体的公司治理行为。即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为建立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良好的关系;协调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而实施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的总和。(二)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内部治理在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是股东、董事、监事及管理层,公司的内部治理也即构建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经理的权力架构,此即传统意义的法人治理活动。在现代公司制度中,良好的内部治理,健全有效的治理架构,各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以及激励约束机制能够保障公司科学决策和正常经营活动。通常的构建是股东大会保留公司决策中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同时董事会分享其未保留的权利,监事会被赋予监①李维安、武立东:《公司治理教程》,I:海人民出版礼,2002年4月,第lo页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督公司经营的职权,具体的日常行政管理则有管理层实现。内部各机构之间互相配合、协调制衡的组织架构,保证公司从决策到执行的顺利进行,便于企业经营者管理指挥协调。(三)公司治理的应有之义——外部治理公司外部治理通常指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的治理和经营决策中来,一方面能够参与公司的决策中,保证决策的科学,顾及外部相关者利益,同时作为除股东外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力量。督促公司决策不至于使公司成长建立在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基础上。因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各自的途径影响公司的发展。例如在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可以通过并购活动对公司施加压力;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及时的反映在股价的波动上,管理层经营行为的失误会导致股价下滑。股东能够通过证券市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对业绩较差的公司就会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做出反应。这样一来,或者引发公司大股东对于公司经理层的改组或者面临公司被收购、管理层被更换的危险,直接影响管理层利益。此外,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也能够对公司管理层形成一定约束。在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中,声誉良好,能力突出的经理得到的是高职位和优越的薪酬,有更好的职业前程;相反不负责任、低能的经理会被市场淘汰。在这种外部监督机制的压力下,管理层会在这种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下,经理会更有动力去关注利益相关者。三、股东利益最大化与传统公司治理模式(一)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是以“股东利益至上"原则为指导,其目标在于建立一种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股东和管理层问的代理成本,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制衡机制。总的来说,当前公司治理模式大致可分为强调内部控制的股东中心主义,这以德日为代表和强调外部控制的董事会中心主义,以英美为代表④(--)现代经济环境下,股东中心主义的缺陷股东中心主义主要认为股东的原始投资是公司得以存在的基础,股东因其出资而享有公司所有权。公司的治理要保证股东能够选择代表他们利益的董事,监事及管理①rrt‘敏、周俊鹏:《从股东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载于《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1月,75页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员。公司能够最大程度的赚取利润,则是衡量一个公司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也最能体现股东的利益要求。而往往忽视获取利润的方式以及带给其他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环境与以往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各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善,股权进一步分散化,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升级,公司竞争日趋激烈,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以股东利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由于现代公司,尤其是规模巨大的公司,股权极度分散,对于广大个人投资者而言,难以通过股东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到公司决策当中来,导致中小股东利益难以有效保护,“搭便车”现象普遍。股东大会的召开流于形式,更容易被大股东或者董事会操控。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和管理层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就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难以顾及公司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更难以考虑公司的社会责任。因为考虑着这些因素短期内不会给公司带来利益,从而影响股东对自己业绩的评价,影响自己的利益。而当股东会强势介入公司管理时,公司的管理很容易被控股股东操纵,把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以及其他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利益至上。把公司当成控股股东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三)股东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变随着学界对公司治理结构变迁认识逐步深入,主流观点都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完善,公司竞争的激烈使得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董事会在公司经营决策中权力的增强,能够提高公司管理的效率。权力重心向董事会的转移是发挥经营者积极性和增强公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进入20世纪,各国在公司法律完善方面均呈现出由股东会到董事会的一种权力中心的转移趋势。④例如在德国,1937年股份公司法改革以来,就缩小了股东大会的职权。仅在《股份公司法》中对于股东大会涉及的一些基本决策做了列举性规定,而赋予董事会广泛的经营决策权。法国《商事公司法》也有类似规定,即除法律赋予股东大会的权利外,董事会可以在公司宗旨下行使广泛的经营权。同样在日本,经过2002年的公司法律修改后,在公司治理的实践中也呈现出了经营者的权力得到强化①皮超:《股东会中心与董事会中心主义研究》,载于《中国商界》,2012年2月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趋势。可以看出,在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明确权利分配,加强董事在公司管理经营决策重大权利和话语权,防止股东对公司管理的不当干涉渐成为主流。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股东中心主义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都还只是着眼于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问题。只是股东中心主义更强调股东权利的绝对性,而董事会中心主义更强调经营者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旨在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但其本质还是在坚持股东利益至上,只不过是股东让渡了一部分权利给管理层,以增强管理的灵活性。但是不管是股东中心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都不能完美的解决公司治理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下,公司的经营活动涉及的组织和个人不单单存在于公司内部,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的外部效应也需要新的方法来解决。在新的实践和理论的推动下,诸多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组织和个人都要求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影响。 山东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上世纪30年代初,哈佛学院的杜德教授在反驳伯利发表的一篇文章的相关论述中就体现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早期思想。他指出,公司董事会应该是各方利益的受托人,董事会不仅是股东利益的代理人,同时也要代表其他与公司有密切关系的利益主体,特别是社区整体的利益。①“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这一名词,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提出。随后该理论定义与内涵不断得到完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其中包含的基本涵义是:利益相关者是公司利益有一定关系,受到公司经营活动影响或者能够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组织或个人。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在其论述中,公司企业是由与公司有密切联系的各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契约,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能够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公司经营的成功与否,公司治理活动是否科学,公司行为是否合理也与他们有利害关系。公司的成功发展,不仅需要股东的投资,更离不开外部债权人的投入,供应商的合作,以及消费者和社区的支持。因而他们有参与公司治理,获取公司利益,避免公司行为损害的利益诉求。美国学者克拉克森(Clarkson)在阐述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具有相似看法,他指出,利益相关者就是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能够主张权利或者利益的个人或组织,这种权利主张或利益诉求来源于其对公司投入的资本或者与公司活动利益密切。这样有着类似利益诉求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被称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职工、消费者、社区等②。利益相关者实际上是否定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主流观点。他们都指出公司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因素影响的市场主体,股东只是拥有公司的股份,并非公司本身。③可以看到,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传统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将股东视为唯一的利害关系人,公司经营的好坏也不是单单处理好公司内部机构之间的关①何自力:《公司治理:理论、机制和模式》,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05页②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l{版社,1999年3月,第36页③张洋:《利益相关者理论初探》,载于《经济研究》,2010年11月,第38页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系那么简单。除股东外,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经营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可以体现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不赞成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仅由股东享有。对于股权的高度分散的现代企业,股东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监督经理人员和防止公司资源的滥用,而来自外部市场的压力也会导致经理人员的短视行为。如果过度强调股东的力量和权利就会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不足,并进而降低公司潜在的财富创造。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目标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是所有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而不限于股东收益最大化。布莱尔也认为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应该拥有部分社会目标。基于这一理论,公司不仅仅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工具。公司所耗用的资源,利用的人力等经营活动必然会对其他群体和个人产生影响。为了避免这种伤害,在公司决策执行的早期,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使公司能够关注他们的利益,营造一种和谐的利益关系。二、从股东利益至上到利益相关者理论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在信息不对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实基础上,就如何实现对管理层的监督,保护股东利益而设计相关机制,即如何更好的解决委托——代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公司当然就会把眼光放在公司内部各权力机构的制衡,以防止滥用公司资源和激励监督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司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理论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利益相关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对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应重点把公司管理层从仅仅专注于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在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体现出来。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多个角度对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了挑战:对于公司的经营目标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经营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立足于公司整体实现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因为在市场上,公司作为一个法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公司的经营活动会影响到其他的组织和个人。公司的盈利是其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但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公司盈利不是它的唯一目标。企业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要能够实现公司、股东、职工、消费者、社区等相关者利益的一个平衡。企业经营者对谁负责的问题。以往的普遍观点是,既然最初是由股东出资建立公司,因而凭借其资本成为公司的所有者,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就等同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维护股东的利益就无可厚非。公司管理者只能够为股东利益着想,而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前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股东仅仅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所拥有的不过是公司的股份。公司作为一个法人是与股东不同的法律主体,而仅是公司的利益主体之一。对公司价值的创造同样有所贡献的职工、债权人、消费者和社区等相关者的利益也应该受到重视。因此如果公司的目标单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就难以协调公司与内部和外部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影响企业发展。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体现相关者利益也势在必行。在谁享有公司治理权的问题上,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十分强调享有股东对与公司的管理控制权,反映在立法上就是把管理权作为股东的一项重要权力加以确认。股东对公司所出的物质资本是公司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础。而作为公司物质资本的唯一所有者才是公司的成员,而公司的战略决策经营权与股东利益息息相关,公司经理只是股东的代理人或者管家,对他们进行监督才能保障公司所有者的利益。除股东利益以外的公司经营的目标都会被视为与这一目标的背离,利益相关者理论中提到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没有途径参与公司治理,其缺陷就是,对于经理层忠实义务监督、道德风险的防范完全有股东来实现,而这一监督机制实施起来成本又比较高。再者,经理层对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等对公司治理的改善得不到股东响应。①通过前面的分析,既然公司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仅限于股东,公司治理的主体就理应包括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等在内的广大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因其对公司的债券而享有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只有参与公司的治理,其权利才能真正的得到保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其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能给企业带来巨大价值。让其与公司的利益变得更加紧密有利于激发其发挥最大价值。股东作为公司治理主体的核心,首先应该保证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效性,这是公司创造财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同时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才能发展的更好,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目标相一致。①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79负1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有益借鉴①通过与股东利益之上理论支持下的公司治理的问题对比研究,笔者认为对现有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能帮助企业更能适应现代经济环境下对公司治理的要求。(一)利益相关者管理追求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公司单凭股东投入的物质资本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某些资源的价值的发挥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依赖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例如生产设备需要工人来操作,公司管理的完善需要行政人员的工作,产品的开发需要技术人员的智慧,公司的生产销售需要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合作。公司的成功,在于能够整合各种资源组织生产经营,发挥各方的最大效用。这就需要投入的资源的持续稳定,如果有一方成为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就会给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因此,公司的发展涉及很多利益相关者,只有各方以企业为中心,围绕共同的利益目标保持长期合作,才能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二)利益相关者管理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在现代公司治理实践中,如何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如何发挥管理层应有的只能是公司内部治理的关键所在。在缺少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缺少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往往采取短视行为,影响企业长期发展或者滥用职权直接损害股东利益,导致企业业绩下降。也会出现股东滥用权力损害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情况。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不仅能确保各方合法利益的实现,而且能够改善在原来的“委托——代理“机制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弊端。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改变了以前股东对管理层的单一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也成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代表。同时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使公司能够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营造和谐稳定的生存环境。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之下,公司会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一个成功的公司对于各方都是有益的,而一旦平衡打破,各方的利益都会受损。①李传军:《从“股东至上”到“共同治理”——重塑公司治理价值观》,载于《管理前言》,2003年第3期,第29页 (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有助于公司长远发展公司的长期发展和长期投资价值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公司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在股东对公司管理层难以实现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降低企业的激励监督成本。如果公司能够整合好内外部资源,与职工、供应商、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更多的重视和保护他们的利益,无疑将吸引相关者把更多的优质资源投入到公司中来。如供应商能够提供稳定的供应渠道、供应成本和质量;职工更加积极的工作;外部市场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形成稳定的消费者群体,得到社区支持,提升企业形象等等。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保护,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不仅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对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非常有利的。④四、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如前述,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公司的长远发展也与其有着很深的厉害关系。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公司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公司的经营活动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今社会,公司的生存环境发生的很大变化,单纯的从公司自身出发,从股东利益出发,仅仅关注投入产出,赚取利润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经济环境。包括政府、公司职工。消费者和社区等相关主体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公司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及服务,获取自身盈利的过程中,消耗了社会资源,向环境制造了废物,公司掌握了普通人无法获取或者无从了解的关于产品的信息。而公司作为一个经济体,追逐利润是其本质,过分的强调股东利益,导致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为实现这一目标,损害股东以外的相关者的利益。甚至在利益驱动下,不择手段的进行一些看似合法却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公司而言,不仅能够促进生产经营的规范化,提高公司经营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保证公司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转,从而大大提升公司业绩,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在利益相关者参与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通过构建良好的治理机制,形成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制衡约束,而通过外部治①张洋:《利益相关者理论初探》,载于《经济研究》,2010年10月,第38页1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机制形成公司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二者共同对公司的价值创造提供有利条件。只有通过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的重大决策和市场行为能够体现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才能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从而能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当前,广大利益相关者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公司在这样的一种压力下,为维护公司形象、巩固或提升市场地位,也不得积极改善公司治理机制以求能够能够平衡各方利益。 山东火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实践一、日本模式日本是银行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寻求通过内部的监督控制实现公司经营的有效。这与日本的经济环境和公司财务、股权结构等因素有关,银行在企业融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公司资本负债率较高;同时由于外部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股权相对集中;法人股东相互持股的目的并非谋求股息最大化而是同被持股的公司建立一种长期而且稳定的生产和经营联系。与公司利益相关的各利益主体能够立足于公司内部,加强对于公司的主动干预。①这种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日本公司的成长。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许多公司跻身世界500强,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经济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日本公司治理模式同样有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形势之处。在竞争压力的促使下,日本政府和理论界、实务界都试图对现有的公司治理进行改良。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在1998年制定出《日本公司治理原则》,其中包含16条原则。该系列原则指出,股份公司是由股东、管理者、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协作组织。既然公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经营者在公司的决策管理活动中,就需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平衡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追求股东的利益。董事会不仅代表股东的利益,还负有调整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社会责任。经营者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需要有协调包括职工、债权人和社区的良好关系。要维护公司良好声誉,就要积极的做好产品质量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在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利益的同时,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日本公司的终身雇佣制和主银行制最能体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下,企业和主银行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主银行对企业有很强的监督力量,分别在企业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对企业予以监督控制,并采取相机治理的措施。主银行通过董事会渗透到公司的治理过程当中去,从而形成另一种强大的控制力量。企业的另一支控制力量则在于企业的相互持股制度,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持有股份,而这些∞闫莉:《论f1本的公词治理》,载于《Il本研究》1999年第2期公t司治理结构的理论‘j实践289页1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企业也是与本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力量。他们直接向对方派驻代表至董事会,从而影响到企业决策。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通常情况下职工经公司录用后,一般均可工作到退休而不用担心失业,即使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低谷时期,除非公司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不得不进行裁员。正是因为公司和员工之间存在这样紧密的雇佣关系,职工意识到其利益与公司息息相关,同时公司能够充分保障职工利益,因此他们的最大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给公司带来巨大价值①;另一方面,由于终身雇佣,并且公司的管理层也是从职工中一步步晋升而来,因此,在企业中形成了一个力量强大的职工集团。此外,日本的工会组织是以公司企业为单位建立的,不同于行业工会,他更熟悉公司的状况,更贴近于职工,因而能够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日本公司治理模式比较接近于利益相关者治理机构模式,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利益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体现。二、德国模式在德国公司治理机制中强调职工参与的共同决定制度和银行监控制度比较突出的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于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国家重视对于外部市场的引导,反映在公司治理中就是,外部力量对于公司治理的约束。由于社会上普遍关注各利益主体在利益上分配上的公平性,强调公司对社会的责任义务以及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公司有能力也有动力积极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②在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中,股权构成相对集中,但不存在一个占绝对优势的大股东,从而能够在各股东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而随着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职工参与意识进一步提升,政府相继颁布了系列法律法规最终确立了共同决定制度。德国实行的是一种双会制,即双层董事会制度的公司治理模式。企业治理结构主要由监事会和管理董事会组成,股东和职工双方各方推举自己的代表进入企业监事会,然后由监事会聘任管理董事会成员即经营管理层,再由管理董事会任命中下层管理干部。这种权力设置的特点使得监事会除行使董事会的基本职能外还实行部分股东会的职责。管理董事会除行使管理层职责外还行使一少部分董事会职能。①刘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77页②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18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此外,银行监控制度在德国公司治理机制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银行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很早就被政府认识到。银行是股份公司的大股东,银行不注重短期投机收益,而是更注重公司的成长性,以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首先银行的参与使得企业获得稳定雄厚的资金来源,支持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其次在银行的监督约束下,公司的治理,经营更趋合理化。因为银行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预测分析能力较强,获得信息的能力比企业强。所以在银行的支持下,公司的成长性更强。银行除直接拥有股票外,还可以作为其他股东所持有股票的保管人,并且能够代表这些股东进行投票。在内部治理过程中,小股东的话语权较小,既然银行对公司的治理活动有较大影响,因而部分小股东愿意委托银行代其行使股东权利。这样银行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公司债权人,又是股东,不仅代表自己的利益还代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通过选举代理人进董事会的方式对公司经营实行监督,①就能体现更多利益主体的诉求。三、美国模式二、夭幽俣氏美国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成为的国家,这与宽松的投资环境,对于股东利益的保护分不开。传统的美国公司理论认为,公司的目标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利润的增长,股票的升值就表明公司经营的成功。但是这种理论已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如果在公司经营过程中仅注重利润,会使公司偏重于物质资本的收益,只关注股东的投资回报,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结果是经营者往往采取短期行为追求短期效益,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伯利与杜德教授就对公司及其管理者是否应该仅仅关注股东利益,是否应该照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观点进行了论战。20世纪80年代,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再度掀起。其中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司对于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与此同时,在国内各州大规模的修订公司商法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得到了州级立法者的肯定。1989年,宾州议会在其新公司法的修订中表示了对公司治理应该体现利益相关者的观点的支持。宾州新公司法议案的顺利出台恰恰说明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渗透到了美国的立法实践中。随后印第安那州商业公司法也把董事在保证获取公司最大利益①叶祥松:中外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载于《经济学家》,2003年第l期,99页1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的同时应当考虑公司行为对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视为董事的义务。“公司董事在决策时,得考虑公司所采取的行为对股东以外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的规定在纽约州的公司法中也有体现。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州的公司立法都对公司董事应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在做出相关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其行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问题表示赞成。同时在公司治理实践中也出现对股东至上模式的改进。首先是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外部董事不持有公司股票,能在较大程度上独立于经营者阶层,比较客观公正的维护股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有利于纠正经营者阶层与股东及社会之间的利益偏差。其次,增加共同基金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原来的股权结构下,股东消极的用脚投票而不主动干预公司治理。随着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规模的壮大,他们拥有企业大量股票,因而有动力参与公司治理。尤其是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和要求获利稳定等特点,使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再就是引入职工持股制度,是职工的利益与公司密切相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也为公司增加一支监督力量。可以看到,完美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还不存在,然而其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目标选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受。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也发生趋同的倾向。以股东利益之上为特点的英美模式开始想更近似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德日治理模式转变,而德日模式,也在向着更合适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章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不足和共同治理机制的建立一、目前我国公司治理需要改进的方面(一)侧重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而忽视治理机制的设计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通常仅着眼于公司内部,试图通过在公司内部各权力机构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约束制衡的权利架构,以达到保证公司健康运转的目的。而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这一问题至少还应该包含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公司作为一个法人不是独立的排他的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公司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组织和个人。公司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构建股东、债权人和公司的关系;通过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构建与职工的关系;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构建与管理层的关系。公司是一个以股东为中心的各相关利益相关者的结合。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的有效运作是公司保持盈利,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但是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所承担的职能看,要保证股东利益,必须保证公司在市场中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是由股东提供,而是由除此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所以,要建立公司与外部市场的良好关系,必须吸收利益相关者加入到公司的治理过程。这刁‘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所在,也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实质和要害所在。①所以,中国的公司治理不能只注重治理结构的安排,而忽视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过分强调股东本位,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坚持股东本位的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安排上就是有股东权利的至高性,股东大会选择代表其利益的董事对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经营进行控制。同时选择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公司的日常行政工作则由经理层负责,总之,整个治理都在围绕股东利益运转。在我国刚确立市场经济之初,强调保护股东合法权益,有利于公司制度的确立发展和投资以促进经济。同时,在借鉴国外先进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公司制度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包括职工、债权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①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j中国企业改革》,机械T业fl{版社,2001年5月,第65页1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没有受到关注。具体体现在,公司内部对职工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职工没有与公司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大股东操纵公司,损害其他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公司模式社会责任的承担,损害消费者和社区的利益。(三)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缺乏保障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股权相对比较集中,社会公众股东过于分散,而要维护股东利益,就要保证股东对于经营者的监督,但是由于中小股东股权分散,使得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较高,难以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容易形成大股东控制董事会监事会,从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而广大中小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基础,如果他们的权益得受到损害,投资信心受到打击,会造成证券市场的低迷,这样的资本市场难以为公司提供有效的资本支持。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现代企业,众多的中小股东不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难以有效的参与公司治理,股东消极的参与治理引发普遍的“搭便车’’现象,结果使得企业经营者更容易掌控公司。而公司不仅是大股东的公司,是所有股东的公司,缺少他们的公司治理,势必会造成公司内部管理的重大缺陷。而实际上,在我国不仅中小股东被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没有渠道参与公司治理。尤其在我国的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在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投资发展的背景下,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提升公司竞争力,培育良好的公司形象已经至关重要。(四)银行被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不同于德日治理模式,在我国银行一直被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现代公司的经营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银行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与公司的关系也非常紧密。但是在我国的公司治理中,作为重要的外部出资人,银行却不能参与公司的治理活动。在银行监督缺失的情况下,一旦公司债务人经营失误,很容易造成银行坏账。面对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和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安全的需要,商业银行必须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大大提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理论上说,银行作为公司的重要债权人既有积极的动机也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公司治理。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融资服务是其优势,而作为19 山东大学硕jL学位论文债权人,他也必然要介入公司经营中来,以保证资金的使用和及时的收回。同时,银行又是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机构,对市场信息具有高度灵敏度。银行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能够分享这些信息资源,自然有利于公司的决策经营。然而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受我国相关法律规范的限制,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持有公司的股权,而作为外部债权人能难以参与公司治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商业银行贷款在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但受法律制度的限制,使银行等债权人只能对公司进行有限的监督,单纯的对公司运用资金状况的监督,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本来与公司治理具有最密切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确难以在我国当前的股东利益至上模式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在德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仅为公司提供融资服务,同时也持有公司股份,与公司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此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其专业优势帮助公司业务的开展。德国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发展的稳定新都离不开银行的积极参与。二、共同治理机制的建立2012年毒胶囊时间,肉鸡事件再一次让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除了食品问题,还用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学界也普遍认为导致企业漠视社会责任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导致公司和管理层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公社会的关注,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完善以“股东利益至上”为本位的治理机制,使公司的治理过程中能够体现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就是要吸收包括职工、债权人、消费者等外部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公司的经营活动体现他们的利益,至少应该避免对他们造成伤害,共同推动公司的健康发展。建立共同治理机制,赋予利益相关者一定的话语权,保证其作为公司治理主体享有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以便形成一种更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增强公司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下,促进公司经营目标从单纯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公司整体2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利益最大化,注重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提高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的原则(一)同权原则——公司治理的公平性构建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必须首先坚持公司治理的公平性原则。长期以来公司以股东利益至上的原则指导下,职工参与权受到歧视。同样为公司做出贡献且与公司利益密切相关的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由于目前对于公司外部利益主体的关注还不高,尤其是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于公司,消费者、社区等群体无力去约束公司行为,成为一个弱势群体,而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这些群体同样在为公司贡献一种隐形的投资,忽视他们的存在,公司注定不能长远发展。既然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实践中职工代表参与公司治理是合理的。在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力机构中应当体现代表职工和经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机制设计。完善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方向就是,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机制,要强化对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实践中,德国、日本等国家已就如何保护与公司相关的利益群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德国,《股份公司法》、《职工共同参与决策法》等法律文件都确认了共同参与制。德国企业内实行职工共同决定与参与制,职工代表能够参与企业决策,因而与公司利益保持利害关系,通过双方的通力合作维护共同的利益。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必须包含劳动者、同时还包括供应商、债权人、消费者的利益。长期以来德国经济和社会制度所以能够保持稳定状态,这种职工共同决定和参与权发挥了重要作用。①(--)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一个既能让公司创造自身财富,又能兼顾社会效益的公司制度的安排,才是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机制的架构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设计合理的机制,保证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促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目标的同时,主动考虑社会的利益。如向社区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改善公司活动造①金海清、庞笑竹《:德国企业的“共同决定于参与制”》,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7月,第48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的环境影响,支持社区建设和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等,这些是公司作为一个法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一个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意识的公司更能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从而为它带来隐形的价值,从本质上看来,这与股东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需要指出,我们强调有效的公司治理必须要注重平衡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但不是倡导“企业办社会”,①让企业承担所有的社会问题。公司首先是一个市场主体,其首要目标应该是创造财富。但公司不应仅是股东创造财富的工具,还应为社会创造财富,至少不应该在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创造财富。实现股东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关注环境保护、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等这些都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广泛意义上的公司伦理的要求。公司建立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良好关系,才能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才能避免受到外部压力陷入经营困境。(三)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内部治理通常着眼于治理结构层面的分权制衡上,即要解决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建立一套激励约束机制,使得股东始终能够控制整个公司的发展,管理层始终为股东的利益行事。内部治理的基本功能在于确保公司的正常运作,明确公司为股东利益服务的目标。通过内部治理,建立从公司战略决策到具体执行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各经济目标的完成。诚然内部治理结构对于一个公司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一个健康的内部机能才能保证公司的经营活动的开展,实现公司本质的目的,loll造社会财富。但应该看到,公司治理不仅仅是内部治理,如果公司片面的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就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经济外部性,公司内部治理解决不了公司外部市场的关系。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高效性、各机构人员运行的有效性不仅要通过内部机制发挥作用,与公司存在密切利益关系的债权人、职工、消费者、社区都会影响公司存在和发展。离开了外部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监督和制约,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即使再完善,也不能解决公司治理的所有问题。因此,内部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而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互制衡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制度的外在保障。①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j公司治理的jF衡原理》,中国T业经济,2008年8月,117-118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构建一个运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协调平衡是不可缺少的。其中既要构建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合理安排各内部权力机构的制衡机制,统一股东、公司管理层等相关公司经营参与者的利益,保证公司向一个长远的目标发展;同时,还包括建立良好的外部市场治理机制,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重视,保证公司与外部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治理,就是要确定一个内外部各利益主体利益的平衡协调机制,一方面增加利益相关者在公司内部治理中的话语权,利益方面充分发挥外部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等对公司治理的监督约束,保证公司整体利益的实现。 山东火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建立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一、进一步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制度(一)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公司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容易造成大股东侵害公司和其他利益主体权益的问题。而股权过度分散化有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造成内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监督。所以倡导我国公司股权结构的适度分散,形成股权的相对集中,既避免一股独大又防止过度分散化,比较好的选择就是引入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有利于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引导理性投资。通过培育机构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机构投资者正在夺回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被经理层蚕食的公司控制权,为中小股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代言人。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如商业性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以及境外机构投资者,推动上市公司的股权优化,形成股东间的有效制约。在股权高度集中时能够代表中小股东积极争取权利,在股权分散化时又能对管理层形成有效制约;利用市场化投资管理机构在产权、资本、投资管理、市场运作、机制评估及激励约束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国有股权的市场化管理。目前,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已有很大发展,但是规模还不够大,应当鼓励共同该基金在数量和规模两方面的快速发展以成为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可以尝试银行作为大股东或债权人派出董事进入董事会,利用其优势参与公司治理,保证了银行资产的安全,也有利于公司发展。(二)优化董事会成员的构成,提高决策科学性,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作为整个管理架构的核心,在公司战略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既然公司的控制权不仅掌握在股东手中,因而董事会也不能仅代表股东利益。董事会是作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委托人而不是单边治理意义上的股东代理人。①董事会代表的不应仅仅是股东的利益,而是公司整体的利益,其决策当然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各方利益的均衡。①张立君:《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中南财经政法火学学报,2002年第3期,38页2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首先是要建立董事会的合理的规模和机构,既能保证董事会成员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法律、财务、经营管理能力;又能保证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适度降低股东选派的董事人数,因为在当前的股权结构下以及我们的累积投票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董事多代表大股东利益。适度增加外部董事的比例,鉴于现实中部分公司常常牺牲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盲目追求股东和经营者效用最大化,因此在董事会中要有债权人、职工以及代表外部利益的独立董事。把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监督有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一方面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股东的监督成本提高治理效率。职工董事由职工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职工的利益;银行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有效的信息资源给予公司支持,通过接受中小股东的委托代其行使股东权利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公司经营的监督,增加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话语权。(三)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主要监督机构,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和广泛代表性是充分发挥监事会职能的关键。需要有代表职工、投资者、债权人、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出现在监事会中;其中公司职工是公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增加职工监事的比例,充分发挥职工监事监督公司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要让职工有机会参与公司决策,同时也要保证职工对于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增强职工的话语权。这也就增强了职工与公司在劳资谈判中的议价能力和职工权益的保护。同时也要有熟悉财务、生产、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代表。在选择代表利益相关者的监事同时,赋予其独立发表意见和监督权,从而提高公司经营决策监督的有效性。二、强化外部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国内很多学者习惯把公司治理结构等同于公司治理,内部治理就是整个公司治理的全部。但是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可以解决股东与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保证公司内部的良好运转,但是解决不好公司与外部市场的关系。外部市场治理构成对公司内部治理的外部约束机制,能够对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事前纠正,减少内部治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但是外部市场治理机制也不是完美无缺,公司必须清楚那些依赖外部市场解决的相关者利益诉求。保持内外部治理的动态平衡,才能保证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同时也能确保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25 山东大学硕1:学位论文目前我国公司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善,如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资本运作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一)控制权市场培育和完善控制权市场是重要的外部激励和约束因素。控制权市场的形成对公司高级管理层是一个强大的外部压力,如果管理层不勤勉工作,缺少对于公司的忠实义务,就可能导致公司业绩不佳,反映在公司股票上就是股价下跌。公司容易被外部集团收购,改组管理层。我国的控制权市场的发展仍然滞后,股权收购和公司兼并活动相对于欧美市场还很不活跃。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公司并购活动的法律细则,在实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公司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改善业务结构,营造活跃的控制权市场氛围。(二)完善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也是外部监管的重要机制。我国的经理人市场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职业经理人阶层。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情况普遍,大股东对公司治理有很大的影响,管理层被视为普通的打工者,对公司管理经营方面受制太多,难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缺少对管理层工作业绩的市场评价机制。所以,重视经理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增强管理层在公司决策中的权力,发挥管理人员的价值。让管理层不光考虑股东的利益,真正的为公司的整体利益着想。同时建立合理的对于公司管理层业绩的评价体系,使得经理层通过提高自己长期经营业绩,提升自己声誉增加自己在经理人市场上议价的能力。(三)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关系公司和供应商不仅仅是单纯的利益关系,供应商为公司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建立一种互惠合作的良好关系。公司和供应商同处于一条产业链上,二者保持良好的供需关系,有利于实现双方的利益。由于现代公司生产活动的同益复杂,经济环境波动难以预测,从公司长远发展出发,建立稳定的生产要素的供应体系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在公司的经营决策中,供应商的利益应该得到保证,以便能够在供应商的支持下,获得在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成本等优势,使公司更具竞争力。一方面,公司各个部门与供应商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供应商在与公司的合作中,能够加深对公司经营26 lJ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状况的了解,提出对公司产品的合理性建议。企业应接受并考虑供应商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合理解决,从而使企业与供应商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企业经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一个良好的产品市场能够公司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反过来又能反映公司管理层战略决策是否能够促进公司发展。公司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最为密切,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对公司和产品的知情权非常关键,如果公司在内部的治理决策中能够反映消费者利益,就能够培育忠实的消费者群体。三、强化公司治理中的企业伦理意识,承担社会责任公司文化内化于公司内部的治理活动之中,存在于每一个内部人的日常工作之中。公司不是超然于社会环境之外,作为一个法人组织,公司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各种关系,这种关系是互惠合作的关系。公司具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自由,但是同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公司要把这种伦理意识寓于公司文化之中,不能仅仅要求各方都服从公司的利益需求,同时应该考虑公司对社会的责任。公司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爆出、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反映出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现实。这些行为造成了非常高的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和社会成本,但是企业把这些成本转嫁给社会,极大的损害了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提高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己显得十分必要。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要求公司定期发布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做出对社区有重要影响的决策的公示制度。通报职工、债权人、消费者保护组织及社区,加强事前监督。公司在价值观念上要增强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凸显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在经营决策的过程中,考虑公司行为对外部社会的消极影响,并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在产品的设计、加工、销售过程中更多体现人性化。同时要注意,避免“企业办社会”情况的发生,不能要求企业承担所有社会性问题,企业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要避免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化,把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日常管理的重要方面。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束语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也不同于市场经济建立之初,当时在出于加强股东利益保护,鼓励投资、活跃市场经济的目的下采取的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与当前形势有不和谐之处。现有以内部治理为主的公司治理理论确有其合理性,事实也证明内部治理在解决公司内部各权力机构的制约平衡,保证公司良好运转,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卓有成效。但是仅凭内部治理并不能解决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笔者通过将利益相关者引入到公司治理中,强调公司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强调外部市场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以营造企业长远发展的和谐环境。这不是想否定现有的公司理论体系和治理机制,而是希望为我们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一种选择和思考的方向。诚然,利益相关者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具体制度设计还欠缺一定可操作性。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这一理论的接受,相关法律问题的完善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此,笔者也希望继续从事这一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希望跟有志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有志之士相互学习帮助,对这一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载于《经济研究》,1997,(1)【2]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1998,(1)[3】张立君.《不完全契约、资产专用性与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J】.经济评论,2000,(4)【4】【美】布莱尔著,张荣钢译:《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l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管理:企业伦理管理的时代要求》,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6]6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7】陈昆玉:《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载于《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l期【8]韩琪:《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中国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启示》,载于《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1期【9】何家成:《公司治理比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载于2003年版.[10】[英】凯·西尔伯斯通:《关于“相关利益者"的争论》,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3期【11]科斯:《企业、市场与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2】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笠【13]李维安、武立东:《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加02年[14】李心合:《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当代财经》,2001年第l期[15】林毅夫等:《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山东大学硕i?学位论文【16】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17】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18]逢增辉、杨旭东:《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19】[美】钱德勒,重武译:《看得见的手一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20】沈艺峰、林志扬:《相关利益者理论评析》,载于《经济管理》,2001年第8期【21][美】威廉姆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22]吴冬梅:《公司治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2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24】吴淑砚、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25]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在[26]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正【27】张立君:《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8]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一一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29】赵旭东:《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0】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载于《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在敲打论文的间隙,常常想起当初准备考研的艰辛和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喜悦以及这两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时间流逝的太快,却也给我在山东大学法学院的学习生活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知心的朋友,能够非常荣幸的师从吴建中教授进行学习,受到了山东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熏陶。两年时间虽短,却也是我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站。外面的世界太嘈杂,现实的生活总能让我的心变得浮躁,难得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所以论文的进度一直很慢。论文的完成得到了很多帮助,在大功告成之际,要深表一下感激之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吴建中教授,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论文指导。不辞辛苦的审阅我的论文,给我提出修改意见。虽然坐在一起交流的时问不多,从他和蔼亲切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了他对我的关心和希望。还要感谢我的室友孙中海、曹顺斌、赵敏以及我周围的同学朋友,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的生活很开心,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感谢我的家人在经济上给我的支持,感谢我的恋人对我的理解。短暂的停留就要结束,更广阔的世界在等待我去闯荡,收拾行囊,准备上路。风雨再大,也要往前冲。刘军2013年3月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专业技术总体评价姓名是否硕导所在单位职务然论、又评阅人专业技术姓名是否硕导所在单位职务主席答辩委员委会成员答辩委员会对论答辩秘书答辩日期文的总体评价※备注※优秀为“A”;良好为“B”;合格为“C”:不合格为“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