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

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

ID:38120532

大小:783.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6

上传者:U-2494
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_第1页
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_第2页
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_第3页
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_第4页
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17卷第1期厦门理工学院学报Vol.17No.12009年3月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Mar.2009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陈栩(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福建福州350108)[摘要]彩带的制作方法以及彩带上符号纹样的象征意义已经逐渐失传。对畲族彩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可以通过与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田野调查基地,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形式保护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民族文化进课堂,保存现存于世的彩带,培养彩带制作的传承人,将彩带上的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等方法,传承文化遗产;以彩带研究为媒介,促进闽台五缘关系的认同。[关键词]畲族;彩带;福建;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804(2008)04-0006-05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福建省畲族人口有三十余万人,主要分布于闽东宁德、福安、福鼎地区。本文基于对福建地区畲族彩带的田野调查,走访了宁德猴墩村、罗源福湖村、竹里村、福州晋安日溪乡坂头村、山秀园村、连江小仓畲族乡、霞浦半月里村、霞浦白露坑村、霞浦茶岗村、霞浦水门乡半岭村、崇儒乡上水村、福安坂东乡康厝、金斗洋村等乡镇和村落,对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一、福建畲族彩带保护的意义畲族最初由广东迁徙到闽西南,再由闽西南迁徙到闽北,再由福建闽北迁徙到浙江的浙南,在福建与当地汉族、客家人、古越族相互融合,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彩带作为畲族婚礼中一项重要的物件,也作为畲族服饰中的一个重要配件,既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的彩带一般出现在闽东福安、霞浦、福鼎一带,浙江景宁、丽水一带。虽然同是彩带,但不同地方彩带的特点不近相同。闽东地区彩带一般长30~130cm,宽215~6cm,纹样宽约1cm。浙江一带编织的彩带在515~6cm之间,比闽东一带的彩带短,宽度则稍宽。其作用也不一样,福建闽东地区福安、福鼎一带畲族妇女腰扎围兜(畲语称拦腰),再在围兜外绑上一条织成不同纹样的彩带;霞浦地区的畲族妇女也扎围兜,围兜上绣上牡丹、凤凰、八仙等故事、图案,外扎白色彩带,少有织带纹样,也有以纯白色彩带而无纹式作为彩带的式样;浙江景宁的彩带是作为围兜的带子束于腰部。根据现有资料的比较和实地调研的分析,两地畲民所织彩带上的古老纹样有着相当接近的相似度。彩带是一种既有物质存在,又包括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地域、人文、自然、历史文化信息,在传承的过程中积累了历代传承者的智慧、技艺和创造力。所以,保护和传承畲族彩带的文化内涵,弘扬畲族文化,通过彩带上呈现的古老纹样研究畲族演变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已经将“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等进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福建还没有意识到畲族彩带的重要性。[收稿日期]2008-06-10[修回日期]2008-11-20[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JBS07189)[作者简介]陈栩(1981-),女,福建福州人,助教,硕士,从事服饰文化研究。 第1期陈栩: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7·二、福建畲族彩带的功能和作用彩带,又称合手巾带,作为畲族人民的一种日常用品,它首先有着朴实的实用功能。伴随畲民的生活与劳作方式,彩带主要用作束衣带、扎腰带、背包带、裤带、拦腰带、刀鞘带。另一方面,彩带又被作为一种信物进行赠送。男女双方定亲之时,不管男方赠送何物,女子必定回赠一条自己亲手编织的彩带。同时,通过彩带上编织的文字内容的变化,我们可看到不同时代的变迁与各时代畲族人民[1]的精神追求。畲族的彩带具有实用性、艺术性的特点,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不仅表现为古老、细腻的工艺,而且承载着实用功能、仪礼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大多靠口耳相传。这种形式存在很大局限性,即在流传过程中会因记忆的模糊不确而发生偏差。因此彩带成为畲族文化的又一载体,在闽东出现的彩带上呈现一种特殊的纹样,这种纹样可以理解为一种类似甲骨文的意符文字。 ·8·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以文字为内容的彩带是对符号彩带进行的有效补充,借助汉字将畲族的审美意识、世界观、人生[3]观通过织带形式保留下来。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彩带上还有“一去二三里,前村四五家,山楼六七座,八九十支花”;“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品目端庄,天成桂合,身心中良,人才出众,田肥禾壮,年岁丰收”等字样,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这些文字既有汉族诗歌的对仗、押韵,又隐含着畲民的道教信仰,体现了畲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些纹样有助于人们识字、增长见闻,形成伦理道德观念,还具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彩带纹样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比语言更持续长久,不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更能保留真实稳定的信息。畲族彩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和谐价值。无论是彩带纹样还是染织技术,其所体现的民俗文化都蕴藏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精髓,因此畲族彩带值得民族文化研究者和民俗专家深入研究和保护。三、彩带保护的现状目前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历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制约。1.历史因素。由于清朝末年,政府“向山民劝改装束,与众一律”,要求畲民“山民男妇女等,务将服式改从民俗”。这一举措导致畲民放弃了自己的服装、习俗,大部分的改从汉服。彩带也逐渐[4]退出历史舞台,经过这次的改革,部分地区畲民的服装逐渐汉化。接着,国民党政府提倡新生活运动,禁止妇女带笠,畲族妇女经常使用的斗笠,结婚时需要用到的斗笠也逐渐消失。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浩劫,畲族的服饰和彩带制作工艺已经鲜有人传承,从60年代起,畲民身上完整的畲族传统装束已经少见。只有一些老人还保留着穿畲衣、梳传统头式的习惯。2.社会因素。由于时代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畲族人将彩带用作订婚带的习俗几乎不见了;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畲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相应的改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畲族的服饰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彩带的实用功能消失,制作方法未得到传承,彩带和畲族服饰一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3.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地区的畲族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牺牲文化需求,以求尽早脱贫致富。整体来看,福建闽东畲族聚居地区对彩带等服饰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未将彩带这种集工艺性、技艺性的项目进行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性保护,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也有些地区的畲族人民利用居住地山清水秀的特点发展旅游业,如罗源福湖村的畲家山庄,宁德八都猴盾村,福州日溪蓝府,太姆山景区等。通过旅游文化这种方式把畲族文化推介出去,同时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宣传只是停留在参观畲族古建筑,观看畲族婚嫁表演上,只有形式的展示,缺乏有深度 第1期陈栩: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9·的介绍,充其量只能是走马观花地看看热闹。同时,由于目前编织彩带的材料越来越少,如彩带的色线主要是黑、蓝、白三种色彩的棉线,黑、蓝色的棉线是由蓝靛染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染色已经早已不需要采集蓝靛,畲民采集蓝靛、制做蓝靛的技术也逐渐消失,制作彩带的原料和工具也很难备齐,加之传统服装的消失,彩带渐渐失去了实用功能,淡出人们生活的历史舞台。四、关于畲族彩带保护和传承的建议对畲族彩带的保护工作迫在眉捷。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对畲族彩带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1.保护现存于世的彩带,将彩带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珍品保护下来。建议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征集闽东地区散落在各地畲民家中的彩带样本,把传统畲族服饰、彩带通过录像、拍照,整理出版,或制成光盘发行;根据彩带的内容,加以文字说明,让更多的人了解彩带的内容和释义。还可以组织相关人员以现代技术对传统彩带进行复制和模仿,增加彩带的生产数量,使其不至于消亡。面对彩带织造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应当及时招收、培训专业人员,学习织带和设计的方法,把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当做一项紧迫任务,以弥补文化断层或缺环。为了保护织造彩带的传承人,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政府应当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让他们通过织造彩带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通过经济手段、经济方式、经济途径救活彩带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彩带重新定位,对彩带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度包装,使之商品化、品牌化。对彩带的文化意义进行提炼,着重宣传其定情功能,对彩带的内涵进行包装和宣传,借助七夕情人节等推广彩带品牌。可以将彩带的编织工具简易化,将彩带变作商品,为消费者免费提供棉线和编织工具,使彩带像十字绣、编织围巾一样受到情侣的欢迎,让大家都乐于尝试彩带编织,都乐于编织一条爱心彩带送给心上人,将彩带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推向市场,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3.让畲族文化走进课堂。孩子是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保护的主力军。过去的民族教育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教育,以致民族民间文化远离学校与社会,得不到多数人的了解,更谈不上传承。尤其是彩带作为畲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影响范围不广、气势不盛、影响不深。所以要加强畲族青年一代对畲族文化的认识,使民族文化工作后继有人。我们在霞浦茶岗村小学调研了解到,当地畲族的学生对畲语、畲歌都很陌生,能唱畲歌、织彩带的都是老年人。把彩带的编织技巧、彩带纹样编为乡土教材、进入学校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也提高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增强民族情感。学校应成为畲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4.可以与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建畲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田野研究基地,让学术的根须扎在畲乡。建议有关部门与高校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畲族服饰制作和刺绣工艺、彩带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应当包括彩带的制作方法、彩带的纹样释义研究、彩带的保护和传承研究等课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到畲乡采风,对畲族风俗、对歌、图腾、头饰进行调查和研究,开设采风作品展,让更多学生了解并掌握畲族服装、彩带、饰品的制作工艺,包括彩带的编织工艺。并且可以指导学生将畲族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设计,应用到现代化的服装设计当中去,使传统的民族元素不至于失传,将彩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化的设计发扬光大。5.建立畲族民俗博物馆,使之成为对畲族民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集中展示的一个“窗口”。在笔者实际调研中发现,畲族文化的陈列以一种零散的形式存在,大多数的陈列室都属于文化站管理,如福湖村的文化站,宁德猴盾村的文化站,这些县级、村级的文化站收藏物也比较单一,多是些农用器具,服装鞋帽、围兜等畲族生产、生活用品,保管条件差,缺乏专业的人员管理,也没有专项经费维护。大件的展品排列在地上,容易受潮,生虫,积聚灰尘。展示条件有限,尤其是服装展示更加缺乏保护,也没有专门针对彩带的展示,更没有彩带制作方法的演示,彩带在博物馆中 ·10·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的地位基本被忽视。必须丰富民俗展品内容,可发动社会征集,配合展示和陈列完善展品的解说,尤其要突出彩带、服装刺绣等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和说明,可一不定期地在畲族文化站、博物馆之间出访展览、交流展览,使不同地区的民俗博物馆先互相充分交流,再使这些博物馆、文化站在未来旅游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6.开发成旅游纪念品。不少地区的畲族将彩带做为旅游纪念品开发,以畲族风情旅游带动彩带文化的推广。笔者在太姆山旅游时看到,通过让消费者争相品尝畲族的乌米饭既给经营者带来收入,又推广了畲族的饮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畲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乌饭节。每年的三月三歌会,福建霞浦的半月里、茶岗、福鼎的双华、福安康厝等村都会举办歌会交流,以歌会友,浙江景宁、丽水、温州地区的歌手也应邀参加,以彩带为课题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借畲族三月三的歌会开展一些表演,还可以把畲族的三月三活动当作畲族工艺品、畲乡土特产品的展销活动,以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使广大畲族群众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家底,看到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7.用彩带研究联系两岸同胞。畲族的四个大姓分别为盘、蓝、钟、雷,其中盘姓在福建畲族中很少见到,而台湾还有盘姓畲民存在,从人文角度考证,闽台文化原属一体,其母体为闽文化,台文化是由闽文化分支出去的,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畲族文化,能够加深两岸同根同缘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联系海峡西岸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尤其是研究畲族的民俗、婚礼、服饰形态、彩带等,更能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8.开展福建畲族彩带重大项目的研究,包括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出版畲族服饰、畲族彩带等画册。对彩带的研究要给以专项经费保证,做到专款专用。[参考文献][1]叶桦.畲族编织工艺艺术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3):1442146.[2]陈栩.福建畲族彩带纹样释义以猴盾村为例[J].福建史志,2008,145(4):34.[3]沈毅.论畲族彩带艺术[G]//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畲族文化研究: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062507.[4]徐永志.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调查报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7288.[5]陈钧贤.温州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17224.TheProtectionandTransmissionofRibbonofShePeopleinFujianCHENXu(DepartmentofClothingDesign&ArtEngineering,Minjiang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Abstract:RibbonofShepeopleintheFujianprovinceisanimportantcostumeaccessoryandimportantobjectinwedding.Itsproductionmethodsandthesymbolicmeaningofthesymbolpatternsisgraduallyextin2guishing.ProtectingandtransmissionsofSheribbonasanon2materialculturalheritageisurgent.Fieldre2searchbasesandafolkculturemuseumcanbeestablishedincooperationwithuniversityresearchinstitutes.Ribbonstudycanbeanacademicprograminuniversityclasssothattheexistingribboncanbepreserved,andyoungribbonmanufacturingprofessionalsdevelopedtoapplythetraditionalelementsofSheribboninmodernfashiondesign.Sheribbonstudycanalsobecomegoodmeanstostrengthenthegeographical,cultural,andbusinessrelationshipsbetweenTaiwanandFujian.Keywords:She;ribbon;Fujian;culturalheritag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