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律论析

道德自律论析

ID:38149948

大小:326.0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3

上传者:直挂云帆济沧海
道德自律论析_第1页
道德自律论析_第2页
道德自律论析_第3页
道德自律论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道德自律论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33卷第2期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V01.33No.22010年4月JournalofShijiazhuangUniversityofEconomicsApr.2010道德自律论析李海(石家庄经济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的现代意义上的自律,是道德主体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内心的道德法则(良心),并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主动自觉自愿地遵从和践履社会道德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持久的道德品格。就其本质而言,是道德与主体的真实统一,是对主体实然道德状态的超越。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关键词:道德自律;本质;道德他律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307.6875(2010)02—0128—04德品格。一、道德自律的含义、特征道德自律作为个体的一种道德品格,其一经形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对“自律”作过系统阐成将表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自主性。自主述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从理性主义出发,认性是指道德主体摆脱了一切外在力量的支配和控为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理性的最高使命就是产生善制,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其对不道德行为良意志。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在他立法时是不服的控制和对道德行为的选择,不是迫于任何外在的从异己意志的”,_1J只服从自我的善良意志。所谓压力和强制,而是发自主体内在的自由自主的行“自律”,就是指不受外界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动。二是自控性。自控性是指道德主体出于对善的根据自己的“意志”、“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目的的追求,而主动自觉自愿地对不符和社会道德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他律”则是指依据外界事要求的动机和行为的自觉控制。道德自律的自控性物或情感冲动、为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而制定的伦与道德他律的自控性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表象上理原则。_2J康德的自律论高扬了道德的主体性,强看,无论是他律的控制,还是自律的控制,都表现调了理性、意志自由和在道德领域的自律,因此具为主体意识支配下的控制。但道德他律的控制,是有积极意义。但可以看出,康德的自律论强调理性迫于外在的压力,对惩戒的敬畏而产生的控制,是而排斥情感,注重形式而没有实质的内容。正如黑不得已而进行的控制。道德自律的自我控制是源于格尔所说,是缺乏内容的“只还有普遍性的纯粹形自我为追求善的目的,为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式。’’[3]善自我而积极主动的自我控制。三是选择性。选择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的现代意义上的性是指道德主体在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自律”,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主道德关系自觉认识基础上,对道德行为进行自觉、体(本文指个体主体)借以律己的“律”应有实质自愿选择的一种特性。这种选择实质上是一种自由内容,这一内容不是空洞的抽象,而是社会的道德的选择,它是道德自由的体现,同时也是道德自由原则、规范。二是道德主体必须认同、内化社会的实现的基本途径。道德原则、规范。三是道德主体能持久主动自觉自二、道德自律的本质愿地遵从和践履道德的原则、规范。概括地说,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对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我内心的道德法则(良心),反映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由道德自律的含并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主动自觉自愿地遵从和践义可知,道德自律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是道德与履社会道德原则、规范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持久的道主体以及道德主体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因收稿日期:2010—03—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学校德育范式的现代转换研究”(o6JA88ool8)。作者简介:李海(197O一),男,河北邯郸人,法学博士,石家庄经济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李海:道德自律论析-l29·此,我们应当从道德与主体以及道德主体的实然与杰教授指出:“停留在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无论应然两个方面,把握和认识道德自律的本质。人们怎样尽职地去遵循它,它终究是一种外在于道(一)道德自律是道德与主体的真实统一德主体的‘异己’力量;只要道德主体尚未将道德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必须面向主体,它只有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尚未走完从他律到自为主体认同,并内化为主体的观念、信仰、良心律的历程,那么道德规范的道德性就是不完全的,等,实现道德与主体的真实的统一,成为主体的实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规范”。5j因此,他律阶段际行动,才是现实的,也才可能称之为真正的道的道德与主体的统一,还只是一种形式的统一。德。但对道德主体来说,以规范形式存在的社会道自律阶段道德与主体是真实的统一。道德自律德毕竟是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存在,要实现道德与阶段的道德主体认同了社会的道德规范。所谓认同主体的真实的统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社会道德规范,也就是自觉地服膺了外在社会的道程也就是道德主体的道德品格发展过程,“可以概德规范,或者说外在社会的道德规范已经与自己原括为‘无律一他律一自律一自由’的过程”。通过有的认识、观念、信念融为了一体,而不在是什么对这一过程中道德与主体内在关系的分析,有助于身外之物,达到了理智与意志的统一、认知与情感我们把握道德自律的本质。的统一、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价值选择的统一。道人从出生起就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德自律阶段的道德主体不仅认同了社会道德规范,之中,但在婴幼儿阶段(无律阶段),儿童只有简而且完成了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并进而外单的自我意识,对世界的认识尚处在自我中心阶化为一种道德行为习惯。所谓内化是外部事物向人段,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对事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转化。所谓道德内化,是指道德物尚不能进行社会化的道德判断,也并非真正意识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到了自我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当具有怎样的道德品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将社会的道德目标、价值格,其言行主要是对成人的简单模仿。儿童的许多观、道德规范和行为范式转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品行为如教育家杜威指出的,是“unmoral”(非道德)格和价值目标的过程。道德内化是外在客观社会道而非“immoral”(不道德)。因此,儿童的行为不具德的主体化。道德主体对客观社会道德规范的内有道德意义,道德与主体之间呈现出一种分离的关化,标志着实现了客观道德的主体化,并表现出一系。即使成年阶段,如果“长期地、稳定地、恒久系列自律的行为,使客观的社会道德与主体实现了地不遵守道德,从而使不道德规范内化为其人格,真实统一。从另一角度讲,道德自律是主体深刻认成为一个具有恶德的坏人”。l4J道德与主体之间也可识、理解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能呈现出分离、甚至背离的关系。范,并能移情性理解道德规范,在知、情、意统一他律阶段的主体表现为能遵从社会的道德规的基础上,树立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依靠自我意范,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行为,因此呈现出道德要志的力量主动自觉自愿地遵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履求与主体行为的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儿童和部行道德义务。这种主动性、自觉性与自愿性的特分成年人身上)但这种一致性,对主体来说,目的征,表明了道德与主体的真实统一。主体遵从社会仅仅是为了得到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认同、为了不受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不在感到是一种精神社会舆论的谴责,而对社会道德要求产生的粗浅呼上的“痛苦”,相反,感到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满应。道德主体的“注意力”不在道德本身,而在道足和幸福。德之外,主体自身并未认识到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二)道德自律是对道德主体实然道德状态的并未认识到遵守道德规范符合社会的利益、他人的超越利益。因此,客观的社会道德规范仍是“游离”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主体自身之外的,并未内化为其行为准则和价值目“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标,或只是内化了其中的一少部分,道德所产生的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真正力量主要还不是来自主体自身。主体自身所表中。”l6J马克思的这一思想阐明了人的存在具有两重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不是出于主观的自觉自愿,而性。从客体的向度讲,人必然地、无可避免地存在主要是迫于外在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舆论等的强制,于他赖依生存的各种自然、社会关系之中,即人是或是迫于对权威、权力等的单方面尊重。主体遵从一种实然的存在。从人的主体性向度讲,人“是为社会道德具有被动性、强制性、功利性特征。罗国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通 ·l30·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33卷第2期过对象性活动,去超越给定的对象性关系,去实现在的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具有功利性,是被动的,所应是的目的,这即是说人又是应然的存在。不是完全出自自身的道德意向,自身的道德意志是同样,人作为道德的存在也具有两重性:一个不自由的,要受到现实的各种关系的规范制约,或是人的实然的道德存在;另一个是人的应然的道德者说其直接的价值目标是外在于道德的。道德自律存在。人的实然的道德存在,是指人处在现实的各阶段的道德主体,其道德价值目标是为了不断发展种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之中。人的应然的道德存自我、完善自我,使自我达到应然的理想的道德存在,是指人以理想的范式而呈现于自身精神、思想在,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美德的好人”,因此自身之中。人的实然的道德存在是人对现实的把握,它遵从和践履社会道德规范是自觉自愿的,在精神上以应然道德存在为目标。应然的道德存在是人对现感到是一种满足、幸福和享受,相反,对自身偶然实道德存在的发展趋势、可能的状态和前景的把背离道德的行为会感到羞愧、耻辱。其三,是对主握,它以实然道德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人就存在于体实然道德存在的道德能力的超越。道德能力主要这种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关系之中。但是指道德认识能力、情感体验能力、道德控制能人总是不满足于自身实然道德存在的状态,即不满力、道德决策能力等实践道德的能力。道德能力是足于自己的道德现状,因此总是把自身放到可能、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道德能力的超越性,就是道应然、理想的世界中去审视,用应然、理想的标准德主体的各种道德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主体在来对自身行为进行善恶评价、自觉反省、自我鞭实然道德存在状态,其道德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能策,希望通过各种道德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的发展水平,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不断超相对较低,因此往往难以使自己在道德上真正实现越实然的道德存在,走向应然的道德存在。道德自自律。自律阶段的道德主体将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律不是普遍的人的现实道德状况的写照,而是人的为了其“内心法则”,知、情、意等品格心理要素道德理想和道德发展的前景,是应然状态的道德存获得协调平衡发展,在面对复杂的道德现象时,有在,也正是因为道德自律的应然性,才使得在现实移情性理解、体验的能力,有做出正确道德判断的的道德领域,人们总是在强烈呼唤道德自律。能力,并能选择正确的行为方案,同时骨邑控制各种道德自律作为人的应然的道德存在是对实然道不道德的动机及行为,自觉自愿地选择践履道德。德存在状态的超越。这种超越性的动力“在于现实三、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人总是不满足于人的现实,总是要使现实变成对人来说是更为理想的现实。”J当然,这种不满足感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是相对应的范畴,研究道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道德自律必须与道德他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才可能德自律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有对道德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主体的实然道德存在的道德需要层次的超越。个体首先,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是相互区别的。道的道德需要的层次是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完德他律是指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价值主要取善的,“从无道德的需要发展到有道德需要;从非决于道德规范本身,而非出于道德主体的道德意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需向,是受外在根据支配和节制的,因此具有异己性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的需要”。_8J实然道德存在的和强制性的特征。所谓异己性,就是外在社会的道个体的道德需要主要表现为“义务”,人们的道德德规范与道德主体是分离的,对道德主体而言外在行为是迫于强制而尽义务。道德自律阶段道德主体的道德规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强制性是强的道德需要表现为“良心”,主体的道德行为是出制道德主体必须按照外在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行自良心的召唤,是主体将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心为,否则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道德自律则是道中的道德法则,诉诸为良心的要求。因此,道德自德主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逐步将外在社会的道德律是“实现道德良心的需要”对“承担道德义务的规范内化为了自我内心的道德法则(良心),道德需要”的超越。其次,是对主体的实然道德存在的主体能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自主地进行道德分道德价值目标的超越。主体实然道德存在的道德价析、判断和选择,不再受外在根据的支配和节制,值目标是为了适合顺应社会的道德价值目标和要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从和践履完全是自觉自愿求,以使自身得到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取得参的,而且对自己遵从和践履社会道德的行为会感到与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的资格。因此,实然道德存幸福、满足和愉悦。概括地说,道德他律主要强调 李海:道德自律论析·l31·的是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客体对主体——“人”的主体自身的规律。社会道德价值目标、要求,只能规约和限制;道德自律则强调的是主体对外在客体通过个体的自律才能得到实现,或者说他律的目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遵从和践履,表明客体与是为了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使个体道德升华到最高主体实现了内在的“融合”与“统一”。境界。因此,当我们强调道德自律的时候,不应忘其次,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是相互联系的。一记和否定这种自律是以承认他律为前提和基础的;方面道德自律离不开道德他律,因为个体的自律必当我们说到道德他律的时候,也不应忽视和否定道须以社会的、外部的他律性规范为基础和根据。换德必须通过自律去体现,必须转化为自律,才能成句话说,道德主体借以律己的“律”的内容,不是为现实的道德。只有自律而无他律的道德,实际上来自康德所说的“善良意志”的产物,也不是来自忽视了它借以律己的道德准则的客观依据;只有他孟子所谓的人的本性的“善”,而是客观的社会道律而无自律的道德,实际上是无视个人的人格和道德规范。这种他律性的规范、准则为道德主体的自德权利,只是虚拟不实的规定,或者是强行的宗教律把握着道德行为的方向,因此道德自律内含道德教规和空洞的说教。l9J他律。另一方面他律性的道德规范必须内化为道德参考文献:(1]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版社,1979:491.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3.[7]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952.193.[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8]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务印书馆,1962:283.2000:252.[4]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16.[9]宋希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J].道德(5]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9.与文明,2000,106(3):4—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OnSelfMoral·discipliningUHaj(ShijiazhuangUniversityofEconomics,Shijiazhuang,Hebei050031)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Marxisthistoricalmaterialism,themodemsenseofsell-discipliningmeansthatthemoralsubjectintrojectssocialmoralnormsintointrapersonalmoralstandard(conscience).Inaccordancehisintraperson—almoralstandard,themoralsubjectcouldvoluntarilycomplywithorfulfillsocialethics,formingastableandlastingmoralcharacter.Byitsverynature,itistheunificationofsubjectandmoralityandexceedstheactualstateofnaturalandmora1.SeIfmora1.discipliningandmoralheteronomyhavebothcorrelationanddifference.Keywords:selfmoral—disciplining;essence;moralheteronomy(责任编辑吴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