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与练习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与练习

ID:43540048

大小:70.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10-10

上传者:U-7604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与练习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与练习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与练习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与练习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与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与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怎样认识晚清“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晚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从政治舞台上败下阵來,沦为流亡海外的清议派,无力再和地主阶级顽固派进行重人政治斗争,转而乞灵于文学,在前一阶段批判探索的基础上,接连发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都是想从改良文学着手,造就一•代“新民”,继续推行改良主义。为此,梁启超提出一连串新文学理论,成为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了、饮冰室主人、新民了、屮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Z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口号一起是梁启超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的。梁启超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认为作诗“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乂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其新意境乂称”欧洲意境”,是以资产阶级新思想和资本主义新事物为”诗料”的。①从他盛赞《灭种吟》和黄遵宪的《军歌》,乂可见他的新意境是以爱国主义为最高标准。这种”以I口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从理论上解决了古代旧诗体如何为新时代、新兴资产阶级服务的问题,为旧体诗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幕。1902年,梁启超又在《新民丛报》第一号的”绍介图书“栏和第一版《饮冰室文集》(1903)序中申明文界革命的目的在”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他在报章上发表的大量散文实践了这些主张,被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因代表作主耍发表于新民从报,又称新民体。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这些文章务为平易畅达,対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显示了“文界革命”的主耍成绩。通过”文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中国传统文言文得到空前解放,找到了向白话文过渡的途径,其功绩反而人于晚清白话文运动。1902年11月,梁启超在日本创办中国第一种文学报刊《新小说》,并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随后即在新民从报上说明其宗旨”专在借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具爱国精神,一切淫猥鄙野之言有伤徳育者在所必按”。并屮述专刊小说理论文章,要求”人指欲为屮国说部创一新境界,如论文学上小说之价值,社会上小说Z势力,东西各国小说进化之历史,及小说家Z功德,中国小说界革命Z必要及其方法等”。这就是改良派小说的理论纲领。在《论小说为群治Z关系》中,他把小说分为”理想派”与“写实派“,认为前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后者能把现实社会的情状“和盘托岀,彻底而发露之“,两派都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用之于善,则可以福亿兆人“;”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这一论点不仅接触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问题,而也揭示了小说的艺术特征。据此,作者明确指出:”小说为文学Z最上乘也。”彻底粉碎了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中国文学诸品种之间的结构关系。接着,作者猛烈抨击旧小说中的各种各样封建性糟粕,指斥它是“中国群治腐败的总根源”,终于得岀“今FI欲改良群治,必口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口新小说始“的结论,在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中表现了苹新小说的强烈愿望。②另外,在这篇论文和改良派其他许多小说论文所列举的例证屮,还都包括一些戏剧作品,可以认为,梁启超等人的小说理论也是包含着戏涮理论在内的。(王晓文)①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国近代文论选》第1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2.谈谈裘廷梁的白话主张。裘廷梁(18571943)无锡白话报创办人,又名可杼,字葆良,无锡城内沙巷人,著有《可檸文存》传世。早年有才名,为“梁溪七子''之一,出身仕宦。1885年乡试中举后,绝意仕途,致力于开通民智和变法维新的宣传,是最先利川口话文办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之一。19世纪2()年代初新文化运动兴起,他积极提侣白话文,并热情赞助平民教冇活动。“丿Ll八”事变后,他担忧国家命运,呼吁政府发展科技加强国防,并作诗控诉FI寇罪行。近代维新派文论家裘廷梁,在“文界革命”中率先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口号,配合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主张近代文学话语转型的倡导,对屮国近代文学话语的文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崇白话而废文言”说,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现实理由,为近代口话文理论奠定了基础,为近代文艺美学初定了文学语言的审美取向一一以通俗简易为美.这是近代文学的语言学美学研究最突出的成就他的《论白话为维新Z本》集屮体现了他改良文字的理想和决心。他在文中直陈文言的弊端之处:“独吾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何哉!裘廷梁㈠:此文言之为害矣二①针对这种情况裘廷梁在历数文言的多种危害以示,又详细分析列举了白话文的八个有益之处:即省目力、除娇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练心力、少弃才、便贫民。最后总结道:“愚天下Z具莫文言,智天下Z具莫白话",②并提出了白己的改节主张:㈠因为文言的误学、误国、误民,为了开发民智必须废除文言。㈡涉及到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问题。㈢从语言文字的价值认定来说,对文言使用价值进行了断然否定,对传统文人美的价值的确认问题也从语言发展的规律上给孑了有利的批驳。㈣对文言的抨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体现出一种决绝的断裂态度。裘廷梁的“崇白话废文言”的主张实则是“工具革命论”意识的貝体体现,体现出近代貝有现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求新求变的决心和魄力。(王晓文)①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1898年9刀《中国官音白话报》第19、20期。②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h1898年9月《中国官音白话报》第19、20期。3、阐述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F人。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倫,功力Z深,治学范围Z广,对学术界影响Z大,为近代以来所罕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懑公遗书》,《王静安先牛遗书》,《王观堂先牛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王国维深受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哲人的思想影响,所以能潜心学术,对吋代作一-种精神层面的观照。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他的思想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形成了“天才说”和“游戏说“、”苦痛说“和”古雅说“以及”境界说“等重要的文论思想.它们分别从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面对屮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国维的文论思想博人精深,举其人要,可概述为三: 1、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游戏说”。王国维是从康徳、叔本华的文艺观、美学思想中获得了文学创作起源于“犬才”的观点。但是,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移用,它打破了叔木华“天才观的神秘主义成分而把“天才”人格化,一方面承认主体的天才对认知、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扬天才的主体敢于融“无限Z动机”(个別理性)与“民族Z道徳”(普遍理性)为一体的主体性。“天才说”是王国维论文学创作起源的一大理论,而“游戏说”又是另一大理论。这是受康德一席勒一斯宾塞“游戏说”影响的产物。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叔本华与尼釆》两文屮较详细地说明了“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文学、美术是最高尚的嗜好,亦不外势力之欲的代表,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要求主体把自己的精神自由对象化于文学创作。总Z,王国维的“游戏说"渗透着理想与写实、内容与形式的矛厉与冲突,结果使其文论思想表现出对审美追求、审美内容与审美形式的叛逆——现实与非现实的非统一性和非平衡性。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追求欲望必然会带来痛苦,“欲"偿Z不足,是苦痛;如愿以偿,是倦厌,也是一种苦痛;要追求“快乐”的努力,是苦痛;“快乐''以后乂回复“快乐”,又是苦痛,而这种苦痛,随着文化愈进,知识弥广,苦痛更深,结论只能是世界是地狱,生活是无穷的苦痛。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王国维“苦痛说”植根于深广的社会现实,建立于主体对苦痛的深刻体悟屮,要求对生活本质即苦痛进行观照和反思、,实现深刻的门我升华少解脱,不耍以“乐天色彩'为文学的特质而是以“苦痛”为矩度去创造能够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古雅说”则是从形式上规定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古雅”与优美、宏壮在“美之公性”之上的独特审美特质,使其成为与它们相并的艺术范畴,这也是王国维的独创。它的确立,从根木上弥补康徳以来西方美学艺术天才论和审美范畴的缺陷,同时,也在艺术价值的理论深度和宏观广度上,为优美与宏壮架起了一道桥梁,为众庶走向审美找到了i座津梁,从而在优美、宏壮的比较中,确立了“古雅"作为艺术审美范畴的合法位置和人生意义。3、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境界说”王国维的文论思想,以“境界说”为最,因为“境界说”在汲取了西方新精神的同时,熔铸乐“天才说"、“游戏说”、“苦痛说”、“古雅说”的精髓并发扬光大,成为与中国传统文论相交汇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间词话》等著作标举“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境界的两种形态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①“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而境界的呈现则表现为“隔”与“不隔覽②王国维是中国意境思想的集大成者,并且对其作了全新的发挥,使Z由以前的风格论、技巧论、趣味论变成为本质论。王国维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最后一座丰碑,其位置是处于中国与西方近代与现代的交汇点。(王晓文)①王国维:《人间词话》第2页,群言出版社1995年版。②王国维:《人间词话》第134页,群言出版社1995年版。4.浅析鲁迅的“立人”思想。 “五四”在对传统的反思和对外来思潮的迎纳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人的发现和文学的自觉。从人出发和从人的生活出发,成为“五四”文学最值得重视的特点。鲁迅(1881-1936)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也是第一个以丰厚的文学创作真正体现了新文学实绩的作家。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III中国的鲁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思考出发,为了众多的卜层民众能够摆脱掉封建的伦理道徳笼罩在他们灵魂上的“非人”阴影而选择了文学,将文学作为“匕首和投枪”无畏的坚决的向传统文化展开斗争。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中,他从学工、学医到从文,经历了由“立业”到“立人”的文化选择过程。鲁迅选择学医试图从肉体上拯救国民积贫积弱的现状,但是当他认识到光有健康的体魄没有清醒的灵魂是无济于事的。“凡是与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并死多少事不必以为不幸的",①所以鲁迅痛感民族的积弱和国人的麻木而弃医从文,并逐步确立了“立人”的文学思想。“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②本着这种“立人”的精神,鲁迅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救国梦。首先,以文艺创作来改变屮国人民的落后的精神状态。魯迅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乂与他有所不同。梁启超主要强调文艺为改革社会的政治服务,提倡政治小说,政治诗歌,同时又从人性上论去解释文学艺术支配人道的巨大力量。鲁迅则能够从文学艺术的美学特征上,从文学艺术对人的精神,情感的作用上,去认识与解禅文学艺术再从精神上1立人叫|的巨大作用。鲁迅在留学H本的时候,就主张向欧洲学习,他在《摩罗诗力说》中热切的呼唤精神界战士的出现来表达口己追求口由和独立的思想。鲁迅总结出了“非人”的生存状态是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概括,即“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反复。③1918年春,当他执笔写新小说为新文化助阵的时候,就为自己捉出了借用文学的力量,來改良社会的任务,开始了改造国民性、促进民族自我反省的总体艺术构思,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无比雄大的社会使命感。其次,通过描写农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以此唤起国民的个体意识,拯救他们麻木的灵魂。“五四”时期鲁迅反复揭发和描绘的,便是屮国传统文化所不断呈现的“吃人/被吃”的主题。他的第一篇口话小说《壮人日记》(1918)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整个中国四千年的文化“吃人”的历史木质。紧接着发表的《孔乙己》(1919)和《药》(1919)都是从改造国民性的总体构思出发,痛切地揭示了封建意识对普通民众的深入肌髓的毒害。鲁迅创作了在世界文学史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阿Q來透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人类的人性弱点。以此来启蒙广大的民众,唤醍国民的意识。表达人的觉醍的时代主题,发现人,肯定人的价值就成了包括•鲁迅在内的现代屮国知识分了的文化思想。再次,将文学艺术与人生、人民大众的精神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文学的启蒙功用,实现他的文学理想。鲁迅对中国的民众抱有“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的才盾心态,一方面他痛感民众灵魂麻木的町怕,另一方面他对具有这种精神状态的他们乂怀冇深切的同情,因此将文学艺术与社会解放和精神解放结介起来是他改良国民性的一种手段。第四,他反对将文学艺术当成简单的斗争武器和宣传工具,不承认宣传式的文字就是文学。文艺与其他的宣传品最人的不同就是它的美学特征,它对人的启迪与教冇不是通过政治的与道徳的说教,而首先是美的亨受,通过美的亨受达到教育的即“立人"的目的。鲁迅的立人思想对于国民思想的改造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启辿民众,开发民智,鼓舞民心,张扬个性等诸方血确实体现了他作为梢神界战丄•的革命梢神。他的一生就是为了改变愚弱的国民性造就健全人性的现代新人而奉献。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4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②鲁迅:《坟•灯下漫笔》213页《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陈独秀“革命文学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陈独秀以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怀站在“五四”文化运动的前沿实现着他的革新理想。1917年2月,它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勇敢的擎起“文学革命军”的旗帜,①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气势,发动文学革命。首先,陈独秀以欧洲文明进化为参照系,指出欧洲政治革命、宗教革命、伦理道德革命、文艺革命具有苹故更新、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尤其是文艺革命的历史推动力极为巨人。其次,陈独秀对IH文学报以彻底决绝的革命姿态,高扬“革命文学军”大旗,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宣言。“口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㈠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雹②他有破有立,破的是封建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等IU文学,立的是以西方近代文学为楷模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这是对整个封建IH文学的宣战,可谓“五卩屮'文学革命的宣战书。再次,陈独秀并不拘泥于改革旧文学的具体问题,而是把文学革命视为现代社会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出:“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冇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冇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故“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白而来乎?曰,革命之煬也”。③陈独秀企图借助文字来改变屮国的整个政治文化价值系统,为了扫除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他从现代思想观念方血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指定了另一基本冃标,将现代思想观念在文学领域的确立提上了文学革命的议程,从而使得陈独秀与胡适相得益彰,二人从内容形式方面全方位的规范九四文学革命发展的正确途径,持偏激的革命的激进姿态。笫四,陈独秀从形势和内容角度批判封建旧文学所貝有的共同特点:形体陈陈和因,有肉无骨,缺少具体而实在的内容,人多围绕帝工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及具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来描述,作品缺少大的历史和时代视野,缺乏对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的弊病的批判。陈独秀主张以文学革命来彻底荡涤古典文学那种华而不实的文学风貌。最后,陈独秀褒扬了欧洲文学的辉煌,以此点明文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满信心的热切呼唤屮国出现像卢梭、歌徳、左拉等人那样的文学人家,并展示出了决绝的文学革命的姿态,以i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家的豪情來推动文学革命向前进行。陈独秀断裂式的文学革命,借助于一报、一刊的独特文化优势把文学革命浪潮迅速推延到全国各地。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刀1日第2卷第6号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刀1日第2卷第6号③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月1日第2卷第6号 4.何谓“新写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24年,沈雁冰在《俄国的新写实主义及具他》的短文中,把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因为经济困难,纸张缺乏,刊物少而单薄,小说写得短,不用心理描写,这种奇特的电报式的文风,成为新写实主义。1928年,林伯修首先将口木藏原惟人提出的无产阶级写实主义译介到中国。林译的题口用“新写实主义”,内文用普罗列塔利亚写实主义。①普罗写实主义的特点是:⑴普罗作家应当首先获得明确的阶级观点,即用普罗“前卫"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并描写他。⑵普罗写实主义的主题是阶级斗争。只要观点正确,与普罗有关的一切都对以写。普罗的世界观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结合,即可走向无产阶级写实主义之路。臧原的观点被太阳社、创造社成员所普遍接受,在1928年至1930年这儿年,普罗写实主义成为领导左翼文坛的思想。1930年,Z本翻译了藏原的《再论新写实主义》。藏原惟人对普罗写实主义冇三个要求:⑴从事实出发;⑵要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现实。普罗列塔利亚写实主义依据这种方法从无穷的社会想象中找到本质的东西,从而从它所进行的方向的观点来描写现实;⑶心理描写。即写出意识下的行动来,用来体现人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其后期又从苏联引入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他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的产牛和引进均有时间性。1933年年初,《艺术新闻》以《苏联文学的新口号》为题,最先向中国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11刀,周扬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可以说,这才是正式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章。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的历史的具体描写现实,这种艺术描写的现实性与历史具体性还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概括地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⑴要求作家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从发展屮、从运动中、从变革中去看待事物,去反映生活。⑵要求写真实。具体的真实,历史的真实,革命的真实。真实,是有生命力的表现。⑶要求写出本质现彖、本质特征。所谓本质就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就是阶级斗争,是人物的阶级性,事件的政治性,革命的党派性。要揭露黑暗,抨击腐朽,赞美新牛事物,歌颂光明。要写出IH社会旧制度的必然灭亡,新社会新制度的不可战胜。⑷要求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包含革命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精神存在于人和社会生活屮,要写真实,要挟本质,要幫造典型,就离不开革命浪漫主义。⑸要有先进的世界观才能掌握。不懂得唯物辩证法,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梢神,在繁乱的现实生活中就认不清本质,摸不清方向,捉不住时代的主要内容及阶级主题。(王晓文)①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下册第666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5.怎样认识文艺大众化讨论?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重视文学的大众化。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是3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吋代标志。文艺大众化,又是左翼文学运动的屮心。无论作为实践的运动还是理论的命题,文艺大众化都贯穿了30年代文学的始终。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提出并试图解决文艺如何表现工农人众的斗争情绪,从而使革命文学配合革命斗争的问题。左联成立以后,曾经有组织的开展了三次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第一•次是1930年3月到4刀间,第二次是1931年11刀到1932年6刀间,第三次是1934年初,参加讨论的人员主要由鲁迅、舉秋白、周扬、郭沫若、茅盾、沈端先等人。通过这三次讨论,有收获也有不足。⑴认识到文艺人众化运动是“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文艺复兴运动,无产阶级领导之 下的文化革命和文学革命雹①因此它的屮心任务是打倒充满反动内容的“屮国I口式的文艺”、消除“新式欧化文艺”严重脱离群众的影响,在人民大众中创造出革命的大众文艺,并在大众中发展新作品。⑵作家深入群众生活、向群众学习、改造口己的世界观,是文艺大众化的根本问题。瞿秋白在《普及人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文屮,对这一问题作了具体全而地论述。不仅指出作家应该去观察,了解,体验工人和贫民的生活和斗争真正能够同着他们一块儿感受到另外一个天地,而且耍求作家必须向群众学习,克服脱离群众,蔑视群众的态度,文学家应当向群众服务,特别强调文艺家应当是战士而不是旁观者。⑶认识到人众文艺的思想和创作题材应该极为丰富和广泛。他不仅要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残余以及反对资产阶级的内容,同时还应确立无产阶级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乃至恋爱观,因为只有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斗争任务作为新文艺的内容,才能彻底打除种种束缚曹大众、欺骗着大众组织着大众的反动思想,使工农大众能够走上伟大的解放斗争的道路上去。⑷关于大众文艺形式问题,大家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旧形式和利用大众语的问题±0认识到I口的通俗文艺的形式最易为广人工农读者所接受,因此革命家不能轻视I口形式。至于大众语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大众语应是大众能说出,听懂,写得出,看明白的文字。总之,3()年代文艺人众化,自始至终是一个多方而的广泛的文艺运动。就总的方向和性质而言,它在思想上是反封建和反文化专制的;在文学上试图以无产阶级的大众文学反对封建的文学,并对“五四"白话文学进行清洗和充实;在语言文字方面,则试图顺应大众要求文化平等的斗争,通过大众与运动和汉字拉丁化运动,掀起革命大众的识字运动。大众化讨论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它对于推动无产阶级领导的人众文艺运动的起了很人的作川:不仅进一步明确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而且对如何为大众服务也作了许多冇意义的探索,一些作家在创作上开始实践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写出了一些通俗的文艺作品,为人众化文学的创作开拓了道路。但是文艺人众化讨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⑴许多作家把文艺人众化主要理解为文艺形式的通俗化,这样就不免把许多问题简单化,机械化。⑵人众化被简单的理解为化人众。“'化大众’作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直到1939年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才由个別文艺工作者提出,且在当时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和公开的讨论。儿年以后,当边区开展文艺整风的时,’化人众,才重新被捉出作为与大众化相对立的一种不良倾向受到批判覽②“大众化”和“化人众”包含不同的思想内涵,询者强调的是作家随人众转化而不是大众随作家转化,后者强调作家对大众的启蒙而不是大众对作家的启蒙。⑶轻视文艺的普及工作。文艺家站在大众之外英至人众之上去当大众的导师,在知识者——人众间取了俯视的态度,造成了隔膜。(王晓文)①瞿秋白:《瞿秋片文集》,第能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②许志英、邹恬:《屮国现代文学主潮》上册,469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简述左翼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1935年“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当时的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全民抗LI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同年毛泽东在《论反对口木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出关于建立抗口民族统一战 线的号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应合肖时救广运动的需要和党的抗FI统一战线的主张,左联领导人周扬等捉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作为团结一切有抗日要求的文艺工作者口号,这个口号是必要的,但是这个口号没有正而提出无产阶级必须争取和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努力扶植和发展进步的民主的和革命的文学,具冇片面性和宗派主义的倾向,不利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胡风在鲁迅、冯雪峰的支持下发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笫一次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6年春,在左翼文艺运动内部发生了关于这“两个口号"的论争。鲁迅为此抱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FI统一战线问题》等文,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对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提出了口己的看法。他认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名词木身含义上的缺陷,而不是代替它,否定它。“国防文学”为广大作家在爱国旗帜卜•联合的口号,“民族革命战争的人众文学”则主要是对原先左翼作家提侣的口号。1936年10月,魯迅、郭沫若、郑振铎、巴金、谢冰心、周瘦鹘、林语堂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这个宣言的发表,不但表明两个口号论争的结束,而且也说明了新形势卜一,文艺界抗H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两个口号的论争是针对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紧迫形势而提出来的。通过论争进一步宣传了党的抗口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明确了文艺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判了左倾幼稚思想、宗派思想和右倾思想的苗头,为文艺界更加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论争双方就如何执行党的政策,建立广泛的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冇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都认为应该团结出了汉奸以外的一切作家,破除一切宗派情绪。在建立抗口民族统i战线的同时,不应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而是要更加重视和加人无产阶级的领导责任。提倡广义的爱国主义文学,要鼓励作家,特別是左翼作家更多的创作有关国防的民族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这次论争在诸如“左联”是否应该解散,民族革命战争的人众文学作为统一战线口号是否合适等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两个口号,一个作为抗日统一战线联合的口号,一个作为统一战线内部对进步文艺工作者指明前进方向的口号,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并非根本对立,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更好的促进了抗H救亡形势卜•文艺创作的发展,共同担负起文学救亡功能的历史使命。9.怎样认识文学史上“民族形式的讨论”?1939年至1941年展开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民族形式问题是与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在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屮,作家、理论家们对于“利川旧形式”(乂称“旧瓶装新酒”)很是重视,分歧也颇大,因而争论热烈,这成为“民族形式大讨论”的序Wo1938年10刀,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其屮提出民族形式问题。毛泽东号召要创造出“新鲜活泼的、为屮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0年初毛泽东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是我们今犬的新文化。毛泽东的阐释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1939年首先在延安文艺界展开讨论,陈博达、艾思奇、萧三、周扬等人都参加了讨论。尽管参加讨论者在具体论述中,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尽一致,但讨论并未展开。国统区的讨论在1940年展开,较解放区晚,但论争的分歧较大。论争的焦点是如可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论争的一方是向林冰,他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一文屮指出:民间形式为民族形式的屮心源泉。向林冰的文章把民间形式的地位提升到如此的高 度,同时对“五闻'以來的新文学却持否定的态度,引起强烈的反应。论争的另一方是葛一虹,他在《民族形式的屮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等文中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全盘肯定五四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分。1940年4刀21U《文学刀报》在重庆屮苏文化协会召开“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朋谈会二6月9H《新华H报》副刊邀请以群、黑丁、胡绳、光未然、口薇等人座谈民族形式的问题。论争不再停留于"中心源泉”上,而是主要集中在这样儿个问题上:如何评价“民间形式问题;对五四新文学的评价问题;对于新文学的"欧化”问题以及“民族形式的''的理解等更实质性的问题。郭沫若的《“民族形式”的商兑》,胡风的《论民族形式的问题的提岀和重点》和茅盾的《旧形式•民间形式•民族形式》等儿篇文章理论水平较高,彫响较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是抗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讨论,同时也是分歧最大的一次讨论。无论是对于“民族形式”的理解,还是对于民间形式即“五四'‘新文学的评价,创造民族形式的道路等等问题,都莫衷一是,并未得出结论。这次论争的深刻意义在于,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及讨论中的不断扩展,形成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学、民间文艺、“五四”新文学——现代文学史,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民群众,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内容与形式等等内容丰富的大讨论。在讨论中,作家理论家们所表现出来的严肃思、考、大胆探索、自由讨论的精神,其意义远远高于讨论题目本身。“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最大成就,是在建设“中国化''、“民族化”的抗战文学方血,収得了共识,为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10、如何理解胡风文艺思想的独特性?胡风(1902-1985)本名张光人,是诗人、文艺理论评论家、文艺运动的组织领导者。湖北省薪春县人。胡风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有《文艺笔谈》、《文学与生活》(青年口然从书)、《密云期风习小记》(以上抗战前)、《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逆流的日子》(以上抗战期间)、《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以上为抗战以后)。胡风的文艺思想包括主观战斗精神、人道主义、民族形式等。胡风的文艺思想來源于:世界进步学的影响;对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学习与仿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装;对鲁迅文艺思想的继承。“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理论:⑴现实主义理论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依存。强调客观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强调作家的主观粕神,并把这种主观楮神视为文学创作最后决定的因素。胡风髙扬牛命主体哲学,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和作家的人格力虽,主张作家的作品应该表现“文艺家自己”的“精神力最雹提侣作家要有“主观战斗精神”和“敏感的感受力”“燃烧的热情”。①客观现实生活必须通过作家的主观精神的拥抱和战斗热悄的燃烧,才能使自然形态的现实生活转化为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写岀真正的牛活真实。同时,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只有通过创作实践活动來改造主观世界。⑵主张文艺批评应是民主政治下面的民主性行为是和火热的人生要求相呼应的。文艺批评应在艺术作品的世界和现实人牛的世界中间跋涉,探寻,从实际的生活來理解具体的作品,解释一个作家、一篇作品或一种文艺现象对于现批的人生所能给予的意义。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在强调客观现实生活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强调作家的主观精神,并把这种主观精神视为文学创作最后的决定因素;他既反对文学的感性世界脱离革命理性指导或 关照的非理性倾向,乂反对用理性代替文学感性世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因此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依存的体现了辨证思想的理论。胡风的文艺思想既是禅学,乂是历史,是人生观,也是艺术论,它除了主观战斗精神外还包括人道主义、民族形式等。民族形式是民族的现实内容的反映。胡风认为,大胆的吸收外來文化和外來形式,特别是接受“国际革命文艺的经验或方法”,批判形形色色的封建意识和“民族复古主义”,在艺术表现中“更深刻底通过活的面貌把握民族的现实”,才能创造反映新民主主义内容的“民族的形式二②他反对笼统的用民间艺术、传统文艺来改造“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同吋他批判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民粹主义,在坚持民族形式的同时,他又坚持向世界开放,破除狭隘的民族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是指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人道主义精神即突出强调主体能动的实践,反对把人当作容纳客观对象的“死的容器"或表现抽象思想的“工具”。他认为人道主义梢神同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一致的,试图以人道主义反対客观主义,反对用宿命态度对待“必然的法则”的公式主义。胡风的理论主张及其文艺思想冇其复杂和驳杂的特性,这主要是由胡风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形成条件所决定的。应正确対待胡风思想的历史及时代意义,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來思考胡风文艺思想对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所起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其理论主张对“七月派,作家的影响。(王晓文)①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评论集》第349,3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②胡风:《民族革命战争与文艺》《胡风评论集》第3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11.怎样理解京派作家的文艺思想特征?京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而活跃于北方的一群现代知识分子。他们当中包括作家和文艺批评家如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等,他们围绕《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人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京派是与海派相对峙的一个流派。京派一个根本性的特征在于他们都是文人学者型的作家,在北平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态。因此有必要探讨和研究的这一个流派的文艺思想特征。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真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岀的文学木体观,以“和谐杯节制,与“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他们以此显示出与上海文坛各种文学群体的根本区别。其主要的文艺思想特征如下:⑴倡导中和的屮西合璧的文学观京派作家虽然人多岀身于学院派,接受过西方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但是他们的作品却着力表现,乡村中国”的状貌,在叙写乡土中国的同时带有明显的现代意识。他们主张新文学要继承五四文学的传统,深深的植根于社会人生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作家需要多从文化思想(而不是政治斗争)的背景里吸取营养,以十分严肃认真的态度努力于文学创作,需要有一种厚重、诚实有点顽固甚至是呆气的性格。与北平文化古都安逸的氛围相吻合,和北人清华等经院学风的文化宽弈性相适应,京派文寻超然于党派争斗的现实功利,力求在开阔的历史时空里强调文学与民族生存、社会进步的介入作用,超出 于现代文坛的固步自封,企图在文学的历史积淀中融合中西,以达到新文学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⑵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止京派作家们多数人面对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保持超然的态度,他们不赞成文学靠近政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与左右,也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提倡文学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多元化的白由发展与创造,重视各种文学形式少文学体裁的创新。京派诸人的文化性格多笃厚、通达、从容、屮和状,少昂扬激烈,其创作的小说往往达到一•种和谐、圆润、精美的境地,表现岀一种纯清性。京派文学超然于党派争斗的现实功利,力求在开阔的历史时空里强调文学与民族牛存、社会进步的介入作用;超然于现代文坛的固步自封,企图在文学的历史积淀屮融合屮西,以达到新文学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⑶注重知觉感悟,强调艺术技巧京派强调批评主体意识对文木的渗入,其批评冇浓重的心理氛围。因此京派理论家们多以“和谐”“纯粹”“完美”“圆融”等理念作为他们分析批评作品的尺度,而李健吾的作家作品批评则是这些理念的完美体现。12、朱光潜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朱光潜(1X97—1986)屮国现代美学家,安徽省桐城人。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徳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朱光潜偏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文学原理,并使Z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他的文艺观一倾向于“表现论二全面考察朱光潜的审美理论观点可看出这么几点:一:审美是一种凝神观照,在这种观照中没冇意志牵绊,没冇功利追求,也不用逻辑抽象思考,完全是一种“自我”与对象物互相占有和触合的状态,只是聚精会神的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向,不问他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二: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的形成,须在观赏的对豫和实际人纶之间辟出一种适当的距离。H:在凝神观赏的审美境界中,常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在达到物我交注,即所谓“移情”,以观赏者的情趣移注于物,有以物的姿态移注于观赏者。四:在审美中观赏这场模仿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并发出适应动作,使直觉愈加明了,这是所谓的“内模仿”理论。五:审美的过程即是创造的过程,每个人所能领略的境界都是他自己创造的境界,是他性格经验的反照。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屮,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他将文艺看成是一种精神的倾泻剂或解脱的法门。他主要并首先得益的是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启发。尼采那种融和美学与人生哲学的悲剧精神,“有形象的解脱”的阿波罗精神最着实的陶铸了他对文艺的根本立场。朱光潜既承续了浪漫主义中的反理性主义传统,同吋,他一开始就又是一个信仰理性主义的文艺理论家。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丁•实践。朱光潜坚持艺术(审美意象)作为纯粹直观形象的独立完整,认为艺术(审美意象)是与概念、 道徳、功利脱离的直观形式;根据尼采的悲剧普学,朱光潜坚持艺术(审美意象)是对现实人纶的一种解救行为,艺术的造型活动本身就是人牛(牛:命)的解放活动。朱光潜反对狭隘的“文以载道”、“为道德而艺术”,反对一切形式的艺术功利主义,这使他与克罗齐的直觉美学站在一起;但是,朱光潜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而且主张艺术作为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根本上是“为人生的”,①这乂使他站在尼采的悲剧哲学立场上。(王晓文)①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1()页——111页,安徽教冇出版社,2006年版。13.刘西渭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刘西渭(1906.8——1982.11)原名李健吾,山西运城人,屮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李健吾的批评独树一帜,把批评看作是“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①同时乂认为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故其形成了不以学理分析为主,而以批评主体对文学创作的感悟把捉为主的批评特色。这使得批评在最人程度上切进了文学创作木身。李健吾的批评对于现代批评Z屮忽略文学性的倾向是一次重要的纠正。他的批评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批评自身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纯文学的角度谈文学,在成名的现代文学批评家中无人超出李健吾。他属于京派作家,以京派作为依托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形成了其特冇的印彖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他不仅坚持京派批评的基本精神,而且与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在屮国现代批评界产生了很人的影响。其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独特性体现在:⑴富于敏锐的艺术触角的直观卬象式批评李健吾说过“我不大相信批评是一种判断,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科学的,我是说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说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②形成李健吾对判断之否定的有两个原因:其一,由于主张艺术是知觉的产物,把艺术看作是一个有机的工命体。所以,反对任何伤艺术,直接艺术的行为发生。因此,作为一个想理解艺术的批评家如若真的要体味艺术的真纯与魅力。只有凭借印象鉴赏式的整体感悟体会,才能达到。其二,注重批评的艺术创造性,这也是他反对批评偏向判断的一个理由。李健吾认为,作为一个批评家,其从事批评的出发点,不是仅仅为了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而在于能否表现出口己的追求。批评同样是艺术的创造。⑵灵魂探险式的文艺批评。“灵魂在杰作Z间的奇遇”,这是法国卬彖主义批评家法郎士的名言,这个观点被李健吾一再推崇和引用。印象主义强调“为批评而批评”,印象主义者很看重批评家的主观介入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特别强调以个人的感觉与印象去取代外在的既定的标准,或者根木否定任何批评标准。他们之所以需要批评,并非要说明或解释作品,而是要借批评间接吐露占己的心声,期望以批评的方式表达H己对作品或外在世界的印象,II:口我心灵在这种印彖的捕捉•凝定过程中得到一种明敏好奇的享受。李健吾在研究和探索西方印彖主义批评的棊础上,吸收某些木土传统的成分,建构起自己的批评体系,形成其独特的印象主义批评特质。⑶真诚亲切、飞动灵异的批评文体从文体结构上看,李健吾的批评都松散自如,没冇严整的规划,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如同是给亲朋的书信,或•友人的闲聊。这样就显得随意亲切。李健吾评论作品并不紧扣论题,喜欢绕弯子,喜欢节外生枝,也就是蒙川的所谓“游离功夫二读者读起來很放松,根本不必正襟危坐听传道,而很自然会随看涉笔成趣的“题外话''去感M 批评家的卬象,引发比作殆评论木身多得多的哲理感悟,还可能由此领略批评家的人格精神。语言追求形彖的、抒情的、顿悟的特色,尽量保留阅读印象的原色原味,并以直观的方式引发读者“对印象的印象",达到精神上的沟通。(王晓文)①李健吾:《白我和风格》《李健吾文论集》,678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②李健吾:《边城一沈从文先生作》《喟华集•咀华二集》第2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如何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延安文艺朋谈会,于5W2U和23LI发表两次讲话,全面阐述了他关于文艺的理论思想(毛泽东的两次讲话《引言》与《结论》合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在总结五四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延安和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岀发,着重分析论述了文艺“为什么人”,文艺怎样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与传统、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根木问题。《讲话》作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准则,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別是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基本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的文艺实践相结合,建立了政治性与实用性为主导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理论体系,无论是推动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发展,还是肓到新屮国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前进,都起到了全局性的一锤定音的巨人作用。《讲话》首先阐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怎样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从新文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冇文学应为什么人服务的论争,30年代文学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以及40年代初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都是这一问题的延续,但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列主义文艺观为指南,联系中国社会及解放区文艺界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明确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讲话》提出了为“人民人众”的概念,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之后,乂提出了“如何去服务”的问题即“普及与提高”以及知识分了改造的问题。《讲话》在谈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时,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和原料的矿藏。毛泽东号召作家文艺家深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才能创作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来。《讲话》还着重分析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指出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艺术标准是第二位的,而无产阶级文学要求政治和艺术的统一,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尽可能完美的统一•起來《讲话》的发表,是五四文学革命、3()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之后,又一次推动现代文学大变动的重要事件。它的发表解决了中国文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带来了文艺观念的大调整,他的巨大理论价值和把新文学推上新阶段的重大实践意义必须肯定,但也耍看到,这次文学观念大调整也由于客观环境的局限造成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并对后來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通过文艺整风不适当的将文学逼上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的道路。《讲话》不仅接受了此前革命文学观与大众文学所捉倡的所谓阶级斗争“工具”论或“武器论”,而进一步断言“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政治路线的 这样就不免忽视了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独立性,乃至沦为政治的附庸,更为严重的是他长期的将文学纳入泛政治意识形态的轨道,直接造成了作家主体性品格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其次,由于《讲话》在题材与主题、歌颂与暴露、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上,尽管作了较为辩证的阐释,但同时也有一些主次分明的硬性规定,这样就使文学观念从30年代多元共存的互补局面转换为单一趋同的一元化格局。总Z,这种文学观念的趋同化使得文学创作无论在主题思想,还是文体形式、艺术风格上也都趋于单一化,共性大于个性,民族性大与现代性。应该说,作为工农兵文学观纲领性文献的《讲话》并没有在具体的文学表现问题上提出详细的观点,更不对能穷尽文学创作的所有问题。所以当有人不是在指导思想上运用《讲话》的精神,而是冇意为达到某种冃的而片面利用它时,必然会在文学发展上造成严重的后果,“文革"I•年文学的灾难就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13.冯雪峰文艺思想有哪些重要特点?冯雪峰(1903.6——1976.1)原名福寿,笔名画室、洛扬、何丹仁、吕克玉等,浙江义乌县人。冯雪峰是20世纪20年代湖畔诗社的著名诗人,从3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冯雪峰称得上是中国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①在4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冯雪峰的现实主义思想主耍集中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一书中。30年代冯雪峰积极支持文艺人众化运动。他重视在大众文艺运动小提高工农人众的思想觉悟少文化、文艺水平,同吋也是大众文艺向着更高的艺术水平发展。实际上也就有以革命的文艺与文化去“化大众”的因素。冯雪峰在肯定五四文学的前提下主张文艺大众化,十分注意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既包括口话文运动的传统,也包括思想启蒙的传统。冯雪峰主张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真实性与政治倾向性的统一。㈠现实主义文艺以真实地反映现实为主要特征,革命现实主义文艺应当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牛•活有清醒地认识,深刻地反映。他所描写的是貝体的生活现象,但却紧密联系着社会牛活的本质,它表现的是历史长河屮的片断,但却能显示岀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人的社会认识意义,或者说革命的现实主义应该是文学艺术成为文艺形式出现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㈡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革命现实主义文艺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冃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起来改造社会,所以他公开承认口己的革命的政治倾向性,要求革命作家必须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只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才能帮助作家深刻认识和反映现实。㈢在题材上有以描写重大的社会矛盾少阶级斗争,特别是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主,只有重大的题材才能真正承担深刻反映现实、推动革命斗争的任务。冯雪峰主张让健康的文艺:“在革命斗争和人民牛活中改造、充实、捉高,最后成为人民的力量和文艺”。②这具实也指出了文艺的发展方向。冯雪峰关于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论述,既支持了胡风等人关于主观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木观点,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他们理论中的某些缺陷。冯雪峰在40年代的现实主义理论思想來源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辩证法思想,也是40年代文艺界现实斗争的需要。这个时期他注意围绕马列文论的某些基本命题进行一些学术性的探讨。他提出诸如“人民力”与“主观力”统一、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以及典型问题等一些命题,具冇一定的理论深度,这些理论结合革命文学的实际冇其实用性。他的文艺理论对40年代和此后的文艺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在50年代他就现实主义问题进行过一些有独特见解的探讨。 ①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149页,北京人学出版社1993年版②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冯雪峰文集》,第120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16・简述五四时期的戏剧创作思潮。适应新文化思潮的要求,现代话剧运动在五四时期再度兴起。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对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他们侶导:把戏剧当作改善人生的工具;提侣写实主义戏剧。(一)现实主义戏剧的最初成果一一胡适、汪仲贤、陈大悲、欧阳予倩的”社会问题剧“创作爱美剧的小剧场运动十分重视剧木的创作,几乎所有的早期剧作家的代表作都是首先在小剧场演出的,可以说他们是为小剧场所培育的一代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在剧木创作问题上,与“五四叩寸期那种民主、口由、个性解放的要求相一致的。民众戏剧社作家所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初期的话剧创作,多以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为中心内容。胡适(1891一一1962),他模仿易卜牛《娜拉》创作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开风气之先的剧作。汪仲贤(1888—1937)的独幕剧《好儿了》,是一部较冇深度的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剧作。陈人悲(1887—1944)代表作《幽兰女士》是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会问题的。他创作的剧本较多。独幕剧《爱国贼》写岀了一个具有爱国正义感的盗贼。陈大悲这一时期的剧作一方面很注重宣传”主义“,另一方面也想以Illi折的情节吸引观众;但由于情节过分离奇,反而损害了其剧作的艺术力量。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人,我国话剧运动最早的奠某人Z-o1922年参加上海戏剧协社,创作两部独幕剧《泼妇》(1922)和《回家以后》(1924)。1928年以后的作品有《潘金莲》、《车夫Z家》、《同住的三家人》等,多反映旧社会的妇女命运和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这些剧木都是着眼于提出社会问题,剧木木身艺术性并不十分好,但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因而常引起观众热烈的反响,尽到了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二)”趣味主义“戏剧见解的艺术实践一一熊佛西、余上沅、丁西林的创作与趣味主义戏剧见解相联系,当时也出现过过分追求趣味而和对忽视社会意义的戏剧作品。这方面,熊佛西、余上沅、丁西林等人的剧作较冇代表性。熊佛西(1900——1965)的三幕剧《洋状元》写一个在外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家以后令人心酸的“奇遇雹作品艺术水平不高,写成了闹剧。熊佛西的另一部剧作《一片爱国心》写的是一个由中国丈夫和H本妻子组成的家庭在屮H关系H趋紧张的时代背景卜,夫妻、亲子之间所发生的激烈冲突和感情纠葛。余上沅(1897—1970)的独幕剧《兵变》,写一个因追求婚姻自主而被父亲禁锢在家的新女性钱玉兰机智地利用部队要发生兵变的谣言,逃出家庭。创作倾向与上述两位比较接近,但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较人成功的是物理学家兼剧作家丁西林,他的剧作含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曾获得较好的反响。(三)东西方戏剧艺术揉合的最初实践和五四“浪漫主义的戏剧艺术一一洪深和田汉的戏剧创作。洪深(1894-1955),字浅哉,江苏常州人。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是《赵阎王》,该剧着 眼于作品的社会意义,但注意写人物复杂性格。洪深注意从非现实主义艺术流派屮汲取艺术营养,以丰富现实主义艺术的表现力,这样的眼光与努力是冇开创意义的。为后来曹禺戏剧艺术的成功,东西方戏剧艺术的超越与融合,作出了尝试。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川汉有着极其丰沛的创造活力,为“现代话剧文学”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早期剧作《咖啡店之夜》(1922)、《获虎之夜》(1924)、《姊妹》、《苏州夜话》(1928)、《湖上的悲剧》(1928)、《古潭的声音》(1928)、《名优之死》(1929)《南归》(1929)等优秀剧作。还有女作家袁昌英的创作《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是五四吋期话剧创作的实绩。总的说來,20年代的话剧事业还处在步履维艰的初步发展阶段,与诗歌、小说相比,话剧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一般观众文化水平和欣赏习惯的制约。同时,话剧除了剧木创作外,还冇如演员的训练、剧场的建设等其他繁难的工作要做,这也影响到话剧发展的速度。然而,当吋许多从事话剧事业的人们的那种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开创精神则是令人敬佩的,而且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话剧事业的各方面也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从而为30年代话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7.简述左翼时期的戏剧创作思潮。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中心,联合辛酉、摩背、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乂改纽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屮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屮国的话剧运动边向左翼戏剧运动阶段。艺术剧社的社长郑伯奇为左翼戏剧提岀的任务是:促使I口剧及早刖坏;批判布尔乔亚戏剧,同时要积极学得它的成功的技术;提高现在普罗列塔利亚文化的水准;演剧要大众化,使Z于大众接近。中心是创造无产阶级戏剧,实现戏剧的大众化。①左翼戏剧运动强调演剧是政治的辅助工作,是武器和斗争的艺术。《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强调革命戏剧深入工农群众,创作内容强调眾露地主资产阶级与反动派的罪恶,从各种斗争中指出政治出路等。左翼戏剧运动受李立三、王明“左”倾路线统治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左”的倾向,其理论与指导思想主要受苏联“拉普”、LI本“那普”思想的影响,片面的理解文艺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忽视艺术的特殊规律。这期间的左翼戏剧创作以III汉、洪深、夏衍等人为主。这一时期戏剧代表作有洪深的左翼剧作《农村三部曲》,包扌舌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农村三部曲》以作者熟悉的江南农村为背景,展示了20、30年代农民的苦难遭遇,他们从苦难中逐渐觉醒,向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口发斗争的情况。《农村三部曲》已显示洪深创作思想已从《赵阎王》时的社会问题剧转向政治宣传剧。这是30年代初期左翼剧坛的一个趋势。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浙江杭州人,创作了独幕剧《都会的一角》、七场话剧《赛金花》(1936)、三幕四场话剧《自由魂》(1936)等。左翼戏剧是应合吋代而生长起来的,所以这些剧作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宣传性,它号召民众团结起來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鼓动作丿IJ。反映阶级斗争,具冇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现实性,是这些左翼剧作最突岀的特征。它们与牛活同步,与民众共生存,努力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但是除了《赛金花》、《五奎桥》等少数创作外,这一时期左翼剧作大多创作粗糙。在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左翼戏剧已经火去了戏剧木来所应具备的品格,成了政治宣传的代言剧。绝大多数作品缺乏能够站立起来说自己话作口己事、有独立思维的人物形象,缺乏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语言。政治性太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相对來说就逊色很多了。(王晓文)①郑伯奇《中国戏剧的进路》,《艺术月刊》1930年3月1曰创刊号。 17.简述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思潮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最良好的社会条件;戏剧运动的发展,为推动抗战运动的高涨做出了巨人的独特的贡献。抗战时期整个屮国的文学地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在这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中存在不同的文学创作思潮。一:⑴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为适应抗战的需要,抗战戏剧倾向于表现抗战的政治革命需要。广场戏剧成为这个吋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⑴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來,整个广场(城市、街头、茶馆)成了一个剧场,演员与观众Z间,观众与观众Z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与情感的交流,达到了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与宣泄功能的统一。⑵话剧艺术民族化的尝试:为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老百姓的需要,广场戏剧演出,吸取锣鼓、杂耍、Illi艺等民间艺术以民族的音乐曲调,将歌、舞、说、演、唱融为一炉。⑵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秧歌剧的主要特征冇:1,内容上反映了解放区的新生活、新气象。解放区的秧歌剧表现解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表现学习文化热情的《夫妻识字》,批判封建婚姻、家庭专制的《回娘家》、《买卖姬姻》,打击封建迷信观念的《算卦》、《神虫》,表现拥军爱民的《牛永贵挂彩》、《红布条》,即是解放区新的社会风气的反应,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新的社会风尚。2,形式上,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和戏剧气息。秧歌剧是从民间秧歌发展起来的,剧作家也冇意识的保留英民间的特点。情节紧张,人物个性鲜明生动,正邪、善恶对比突出,往往以亲人团圆和恶人被处决结尾,符合民众的欣赏趣味。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作试验并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1945)、《赤叶河》(阮章竞)(1947)、《刘胡兰》(魏风等)(1948)等代表剧作。(3)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广场活报剧的政治性极强,它强调其时事新闻性,具有极强的现场鼓动性,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广场即剧场,演出成为群众性的狂欢。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⑴历史剧创作的兴盛:•抗tl战争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直接相关,这个吋期历史剧创作兴起并繁荣兴旺起来。强烈的时代、现实针对性、高度政治化为其主要特征。郭沫若的《屈原》(1942)、《棠棣之花》(1941)、《虎符》(1942)、《高渐离》(1942)、《孔雀胆》(1942)、《南冠草》(1943),阳翰笙的《天国春秋》(1941),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1941)、《桃花扇》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剧作。⑵正而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这些剧作是对现代知识分子在现代文学小正而主人公历史地位的一种确认。代表作有夏衍的《法西斯细菌》(1942)、于伶《长夜行》(1942)、宋之的《祖国在召唤》(1943)、陈白尘《岁寒图》(1945)袁俊《万世师表》(1944)等。⑶讽刺喜剧的创作呈现繁荣景象剧作家怀着口觉的历史意识,站在新吋代的历史高度,俯视黑暗现实屮的社会与人的I!类,以辛辣的嘲弄对待这些苯头苯脑的傻瓜,出现了政治批判性极强的讽刺喜剧。陈白尘的讽刺戏剧创作成就最大。作品有四幕剧《魔窟》(1938)、三幕剧《乱世男女》(1939)独幕剧《未婚夫妻》(1940)三幕剧《秋收》(1940)独幕剧《禁止小便》、五幕剧《结婚进行曲》(1942)三幕剧《岁寒图》(1944)等等。老舍的《残雾》(1939)《张自忠》(1940)《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1)《归去来兮》(1942)和袁俊的《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美国总统号》等也是优秀之作。这些戏剧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有力的配合了抗战的需耍。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繁荣职业性剧团的大量出现、商业性演出的空前繁荣,是沦陷区戏剧景观中最引人注目之处。这一时期的创作呈现出市民化的倾向。如姚克的《清宫怨》、周贻白的《天外天》,述有《秋海棠》等等。述有一部分话剧是通俗话剧,如杨绛的《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等。(王晓文)17.综述古典主义美学思潮的流变。屮国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潮要从学衡派、新月派说起。对于这两个学派所接受的新人文主义及由此所派生的古典主义思潮,应冇一种辩证的认识与整体的把握,其内质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成分的批判,属于质疑、反思“现代性”的理论范畴。它具有历史关怀的内容,有着相应的意义収向,是作为对历史发展中激进力量的制衡而合理存在的,它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形成一种逻辑关联,一样属于新的时代。古典主义概念是动态的,随着历史进程呈现出多义的状况。其原初的概念内涵主要指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传统的思想倾向。而作为文学艺术思潮有狭义于广义之分。狭义的是以17世纪的法国文学为代表,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拥护和歌颂绝対王权,在思想上提侶以“口我克制”、“温和折衷”为主耍内容的“理性”,尊重君主专制政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在题材上借用古代的故事突出宫廷和贵族阶级生活并且赋予他崇高悲壮的色彩。在文学体裁上与封建等级观念相适应,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类别,并严格按照关于各种题材的人为法则进行创作;在艺术上要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简沽明晰。广义的实质超出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而具有和类似的精神倾向和美学风格的文学艺术思潮的特点,推崇理性、强化道德、规范法则、选择屮庸等,这一思潮在中国的发端带有强烈的反思、批判现代性的性质。①从1922年至1934年左右,又学衡派和新刀派汇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占典主义文学思潮。㈠发端:由传统文学观念激发的本能性的抗衡胡适的“逼上梁山”发动文学革命是因为梅光迪、任鸿隽等的“逼迫”。1915年起胡适在思考中国文学与屮国文字问题,提出白话文是活文字,古文是半死的文字的观点,即遭到梅光迪的反对。1916年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改革方案,也遭到梅光辿的断然否定。因此,胡适在文章中归结如果没有梅光辿等朋友的切磋,诘难反驳,他的文学改良主张不会经过那么大的变化,不会造出一条光明的大道來。 但梅光迪等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进程屮第一波的反向力量的历史位置己确定卜•來。㈡演进:承接西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悲剧1922年1刀梅光辿、吴宓、胡先肃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至1933年终刊,共出版了79期。《学衡》的办刊宗8:44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止Z眼光,行批评Z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这一宗旨不同于林琴南等人的“国粹派”,有其新的特征⑴有新式的学理体系——西方的新人文主义⑵坚持学术独立,拒绝政治的追随,党派的偏激,以学术为生存真义,以阐求真理为终极冃的⑶以中正中庸Z道进行文化文艺批评,从而维护继承具冇普遍永恒的人文价值的屮西方传统文化。由于“学衡派”的保守主义性质,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使它在充满反叛气息的历史转折时期成为革命潮流的对立面,只能以悲剧而告终。㈢高潮: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实践性的论证与创造如果说“学衡派”因侧重于人文传统、道德理性的宣扬与建构,缺少介入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实绩而受到质疑的话,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对成熟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则有赖于梁实秋、闻一多、邓一靈、徐志摩等人完成。梁实秋的“人性论”;反对唯美主义,反対为艺术而艺术者的“纯艺术"论。徐志摩的理性的节制,标准的规范,常态的人性和健康与尊严的艺术标准等都构成了古典主义美学思潮的具体内容。①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20、怎样评价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徐志摩是新刀派的代表诗人。从1921年至1931年的十年间,共写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游云》等四个诗集。在当时的诗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徐志摩说自己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自序)的人。这话不仅概括了他的思想发展倾向,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特点,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诗人。在《志摩的诗》里,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多少表现了积极向上的倾向。《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耍求个性解放,对“容不得恋爱”的社会现实表示了反抗;《先生!先生》、《叫化活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控诉了现实的不平;《婴儿》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这类诗载徐志摩的诗作小只占少数,虽然对社会有所揭露和批判,但内容是浅薄的,其思想深度也很有限。他所追求的理想是爱、自由和美。他把爱情和自由当作一种信仰,这种对爱情、自由的理解是虚幻的。他憧憬的是“回到白然的单纯”。应当指出,徐志摩的理想实际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期望,这种期望一旦破灭,他只能发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哀叹。因而陷入怀疑和颓废之屮。他后期的诗更加显得残破、神秘、朦胧,感伤的情调更为浓重。1928年出版《猛虎集》时,徐志摩写了《秋虫》、《西窗》,反对马克思主义和诋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后来他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和蒋介石也有所批评,他在《猛虎集》口序中,曾期待口己有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作一个“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的诗人。但到底走怎样的路?他没有來得及明确回答,就死去了。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是以追求形式苦称的。他的诗构思巧妙,比喻奇特,形式多变,结构整饬、节奏感强,具有旋律美;语言的。21、陈独秀“革命文学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1917年2刀,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陈独秀勇敢地擎起“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气势,号召文学革命。首先,陈独秀以欧洲文明进化为参照系,指出欧洲政治革命、宗教革命、伦理道德革命、文艺革命具有革故更新、推动历史发展的进化作用,尤其是文艺革命的历史推动力极为巨大。近代欧洲文明史就是一部革命史,庄严灿烂的欧洲就是革命的结品。其次,陈独秀以与旧文艺彻底决绝的革命姿态,高张“文学革命军”人旗,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鳞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o"L1J再次,陈独秀从国风、楚辞开始,分析屮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变革,指出魏、晋五言抒情写事的文学革命和唐代的韩愈等人文学变革所起的进步作用。同时,严厉斥责“明Z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Z归、方、刘、姚”是十八妖魔辈,抨击他们既没有创造才能,胸屮又无物,其伎俩只是在仿古欺人,所以他们的文字没有存在价值,即使著作等身,与当时的社会文明进化也没有丝毫关系,因此,陈独秀呼吁作家创作能推动社会进步、与时代人的精神状况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笫四,陈独秀从形式和内容角度批判封建旧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缺点:陈陈相因,有肉无骨,有形无神;目光不越帝王权贵、神仙鬼怪和个人穷通命运,缺少对宇宙、人牛、社会关注。他进一步指出旧文学与“阿谀、令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途径。最后,陈独秀分析文学对于欧洲文化的重要建设作用,呼唤屮国文学界也出现像“卢梭"、“左拉”、“康德”、“王尔德”那样的文学豪杰,來推动中国的政治革新、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以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明进化为参照系,论述文学革命是政治、文化、民族性格、伦理道徳等一切事物的革命先导。陈独秀的文章为胡适的文章前后呼应、互和补充,共同促进了文学革命的爆发。(张丽军)22、胡适的白话文学主张的主要内涵是什么?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IH文学,指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向IH文学宣战。胡适陆续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谈新诗》、《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等一系列有关文章,形成了他的口话文学观。首先,胡适主张以“八事”为文学革命纲领,建设白话文学。“八事”即:“一FI,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H,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⑵其次,胡适以历史进化论为理论基点,提出文学改良的内在逻辑思路。“一吋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冇周秦Z文学,汉魏有汉魏Z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Z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3]在分析中国文学进化变迁过程之后,胡适提出今日之中国当造今H 之文学,认为口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正宗。第三,胡适提出白话文学语言观,主张言文合一。他认为中国文学言文背驰太久,文言不足以达意,都是僵化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学。他提倡用反映大众生活的白话,创作如《水游》、《酋游》般家喻户晓的口话文学。只有白话成为文学的通用语言,屮国才有“活文学”岀现。第四,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屮,胡适进一步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指出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互动关系,强调白话作为国语的文学革命工具重要性。第五,胡适在《论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诗体解放”说,主张摆脱旧体诗词的束缚,作诗应不拘格律,大胆运用白话,向口由白话诗方向发展。胡适身体力行,创作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开白话新诗创作Z先河。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肓接击中I口文学的要害,涉及到文学的真实性、独创性、时代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璽大问题,特别是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比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更富于彻底性和革命性。这是中国新文学向旧文学宣战的一•份正式宣言书。(张丽军)23、如何认识“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厂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上发表《人的文学》,以“辟人荒"的勇气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來审视“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从西方对“人的真理"的发现來观照中国,认为中国“人”的问题从来没有解决,更不必说妇女与儿童。因此他认为重新发现“人”是创作“人的文学”的前提和关键。周作人所提倡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是从个人做起。周作人认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4]他主张人的文学,应当以人的道徳为本。周作人主张男女平等和以恋爱为基础的结婚,强调对于亲了的爱,父母理应尊重了女,不妨碍儿童天性的成氏。人的文学应当冇助于养成人的道徳,实现人的生活。“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为思想基础,来对抗否定人的价值、抹杀人性合理发展的封建蒙昧主义,批判封建纲常伦理。“人的文学”是五四文淫苹命时期继“白话文学”Z后的第二个屮心范畴,是中国新文学区别于I口文学的本质性特征,是屮国新文学理论建设最重要的一块基石。1919年初,周作人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平民文学”实际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他把封建传统的I口文学概括为“贵族文学”,指岀“贵族文学”偏于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游戏的形式缺点,主张“平民文学''应该具冇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少事实:二是平民文学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事实。同时,周作人强调,平民文学决不单是通俗文学。“平民文学不是专做给平民看的,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纶活——的文学。它的目的,并非要想将人类的思想趣味,竭力按下,同平民一样,乃是想将平民的生活提高,得到适当的一个地位。”[5]平民文学也决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平民文学应遵循白立与互助两种道徳,伪善的慈善主义与平民文学的精神绝対不能相容。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木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 文体来表现大众生活的真实状态和真挚感情,与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的思潮相呼应,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张丽军)24、简析易卜生主义与中国早期话剧创作的关系。1918年5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六号上发表了《易卜生主义》一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北欧戏剧大师易卜生的思想和他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胡适说:“易卜生的文学,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覽“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了出來,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來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6]胡适把“易卜生主义“概括为两个主耍方面:一是敢于反抗社会、反抗传统、反抗世俗偏见的现实主义战斗梢神;二是打破“群氓''思想,树立“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牛•观。因此,“易卜生主义”的本质内涵,是与旧社会相对立的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是表现了这种个性解放与个人主义的戏剧作甜的思想内容。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一文,社会反响是极其强烈的,成为讨伐封建思想余毒的战斗檄文。“易卜生主义”对中国戏剧界本身产生了巨大震撼作用。《易卜牛:主义》作为中国现代话剧运动起步的宣言,首开中国话剧理论批评之先河。胡适第一次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深刻阐述了戏剧艺术与社会人生的辩证关系,肯定和侶导了写实主义戏剧直面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一种新的戏剧文学观念:戏剧不仅仅是“戏二更匝要的应是“人生S戏剧不仅仅是一种消闲的工具,更重要的应是战斗的武器,从而使“戏剧是工具"的理论指导思想成为“五卩屮'吋代戏剧界最强有力的声音,戏剧创作也成为社会革命的有力助手。《易卜生主义》第一次完整地向国内戏剧界介绍了西方的话剧,使国人第一次对于话剧艺术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屮国话剧运动的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洪深先生在谈及中国话剧运动发展史时,曾总结说:“推崇易卜生主义,对于后來中国话剧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创作方面,有若干的作家,不仅是把易卜生剧中的思想,甚至连故事讲出的形式,一齐都模仿了"。他认为这是“以胡适为屮心的一派提侣其'易卜生主义’的功劳”。⑺熊佛西指出:“五四运动以后,易卜生对于中国的新思想,新戏剧的影响甚大,他对中国文艺界的影响不亚于托尔斯泰、高尔基。尤其对丁•戏剧界的影响至深。我敢说:今日从事戏剧工作的人,儿乎无人不或多或少受他的影响。”[8」从五四话剧创作实绩来看,早期戏剧动机如爱悄自由问题、妇女解放问题、伦理道徳问题,明显受到易卜生《玩偶Z家》、《人民公敌》等写实剧作的“易卜生主义”影响。胡适的《终身大事》、陈大悲的《幽兰女士》、蒲伯英的《道义Z交》、欧阳予倩的《泼妇》、汪仲贤的《好儿子》、叶绍钧的《恳亲会》等等,都是和“易卜生主义''的影响分不开的。(张丽军)25、文学研究会“为人生”文艺思想有哪些重要特征?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二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启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文学研究会“为人牛"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为人牛”的文艺思想是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具休化,把抽象的人具体化为现实主活屮的人。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为人生"的文学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耍求作家耍关注现实社会的人生问题,文学创作要有民众性。当时较为敏感的青年恋爱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妇女贞洁问题、社 会习俗问题等等,都被“为人生”派作家所关注。“为人生”的文学观念强化了新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密切关系,发挥了文学对社会的改革作用,极人地冲击了当时流行的玩世文学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观,要求文学必须具有''真''的品格、美的气质与智慧的内涵,三者应当是不能彼此分离地统一在一起的。文学的最终ri的是要让读者接受,捉出“为民众"的接受美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观强调个体的群体化特征。耍求作家及其作品耍通过个别表现一般,扩大个人的经验为普遍性的经验,使个性在群体意识中得到升华,从而与时代、社会、民众生活相关连。“新文学的作品,大都是社会的,即使有抒写个人情感的作品,那-•定是全人类共有的真情感的一部分,一定能和人共鸣的,决不像名士派之一味无病呻吟可比。”[9]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文学观的内涵发生了转变,由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阶级性的“为人牛®转化,强调要“同情笫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耍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承担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人生"的文学观在表现手法具有写实主义特征。即要求作家忠实于客观事实,作家应该抒发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它为后來的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奠定了基础。(张丽军)26、如何理解创造社以自我表现为核心的浪漫主义思潮?前期创造社是强调尊重犬才、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的文学团体。前期作家们的创作侧重主观内心批界的刻画,具有浓重的抒悄色彩。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以及所介绍的外国作品形成了浪漫主义思潮。创造社的浪漫主义特征体现为: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口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创造社前期的主要倾向是浪漫主义。这是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自觉地、公开地屮明,文学不是反映、不是再现,而是表现,是人的内心卅界的表现。他们用主观的理想,描绘人们希望的牛活图景,以与现实的冲突或对立,表现主观愿望,展示出“理想主义"的强烈色彩;他们反动于古典主义压抑感情、崇尚理性的创作原则,将主观情感的抒发作为创作中压倒一切的因素,以表达对外界事物的内心感受。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核心要素是“自我表现这是觉醒的个性意识在文学上的反映。创造社的“自我发现”虽然比欧美各国晚了半个多世纪,但由于它从一开始就受四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而帯有新的特点,即更加重视对“口我讷面世界的惜绪表现,将文学看作牛•命的表现,注重表现“自我'啲内心欲望和灵肉冲突,具有更深的主观色彩和感伤情调。其中尤以郁达夫的“白叙传小说”为代表。创造社的这种浪漫主义艺术倾向,在打破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IU传统方面,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郭沫若的诗作、郁达夫的白叙传小说,以及创造社其他成员的创作,思想内容上大都貝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所介绍和翻译的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主革命的要求相一致。虽然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有的作者也感染了欧洲“世纪末”文学种种现代流派的影响,但 总的说來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倾向,对“五四''以來新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在青年中产牛很大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牛重人影响。创造社作家创作的“自我表现”文学作品和翻译的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使浪漫主义成为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张丽军)27、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独特内涵是什么?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是以西方文艺复兴吋期的“人”的发现、18世纪的“天赋人杖'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哲学思想为理论参考的时代新思潮。鲁迅、胡适、周作人、李人钊等人共同促进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和传统的封建主义的思想相对立,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独特内涵主要表现于以下儿方面的内容:(一)人格上的独立自主,捉倡个人本位;(二)思想言论上的自由解放,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四)个性自由意志与个体社会责任感。作为近代彻底的反封建启蒙运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对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激烈批判,其锋芒所向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个性的压抑和摧残。在五四时代的进步思想家看來,压抑和摧残人的个性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最大罪恶。陈独秀积极鼓吹个性解放,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效法西方,废除家族木位,建立个人本位的社会,发展人的独立个性。陈独秀认为,家族制度和旧的教育制度,残害人的个性口由,损坏个人独立口尊Z人格,窒息个人Z思想口由,破坏个人的创造力,根源在于它抹煞了每个人的个性;而个人木位的社会则恰好相反。陈独秀呼叮有为的男女青年破除封建三纲,开启个人独立自主人格,不要成为他人的附属品。傅斯年在《新潮》杂志的创刊号上说,破坏个性是最大的菲恶,是“万恶之原李大钊也写过一篇题为《丿j恶之原》的文章,李人钊也尖锐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和摧残人的个性的罪恶,而这种万恶之原,就是扼杀人的个性的對建家族制度。从而,在根源上指出了彻底破除个性解放障碍的解放之路,进i步推动了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胡适则从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个性解放的木质内涵和应冇的思想维度。他认为,个人的自由独立人格、个人的白由意志、个人的独立自由精神、个人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都是人的个性的本质内容。胡适主张,对个人的个性问题应当从两个方而去说明。第一,表现个人的个性的实质性内容,是每个人的思想自由或自由的思想,即冇独立思考问题的自由精神,敢于独立地发表意见的无畏品格;第二,个人的个性还应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敢丁•独立做事,敢于承担个人的责任。在五四时期,争取“个性解放”思潮,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个性解放”的重大历史意义越来越清晰。人的解放,是现代化的基木前提,而人的真正解放,其关键问题是“个性解放和个性白由"的实现程度。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仍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营养。(张丽军)28、概述茅盾写实主义文学观的主要特点。茅盾在发表的《新IH文学评议Z评议》、《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具体、系统地阐述了写实主义文学 观。茅盾的写实主义文学观是明确地建立在时代与社会的坐标之上,肯定了文学的本体价值在于对社会、人生作如实描写,必须具有与社会、人生贴近的品格。茅盾的写实主义文学观最初是从介绍“自然主义文学”开始的。1922年,茅盾在《小说刀报》上展开了关于自然主义的系列论战,來阐釋写实主义文学观的主耍内涵特征。第一,写实主义作家本质上休现为科学的求真精神。茅盾指出:科学的描写法是写实主义文学共通的粹神。茅盾从科学的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宇宙间万物没有任何两种事物是绝对相同的,若不表现出每一物的自身的特殊性质,那就是火真,火真的描写与表现,就谈不上什么美。在这一美学原则下,“客观描写与实地观察"就成了写实主义文学的“两大法宝”。“客观描写”的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真实与细致。一个动作,可以分析的描写出來,细腻严密,没有丝毫不合情理之处。“实地观察”是指文学创作先须实地观察,可知决非凭一时之冲动,而是先做过绵密的观察而示写岀来的。茅盾以巴尔扎克、福楼拜为例,他们在创作时不仅对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最注重考察,而且对于作品主人公所处的小环境,如某一咖啡馆、某一建筑内部的陈设,甚至内部的氛围,都耍进行实地的、细致的观察。因此,他们的小说即使是写同一题材时也绝対不会出现雷同的现象。第二,写实主义文学遵从科学认知的、客观冷静的写作态度。茅盾指出:写实主义作者对于人生,完全用客观的冷静头脑去看,丝毫不搀入主观的心理,往往排斥观察主体的善恶是非的収舍抉择,排斥喜怒爱恨的情感渗入。因此,它在文学上就要求作家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公对待人事物态,而不赞同主观情绪的介入。作家愈冷静、愈客观,作品就愈能达到“真”,也就愈接近于“美覽第三,写实主义文学要求赤裸裸地揭露II恶,真切地描写人生悲哀,展现人生社会的真和。茅盾认为,生当世纪末的青年应当觉悟,目光锐利,把人间的丑恶看得清清范茏。如果文学创造者硬是以掩丑而令善的浪漫主义文学去蒙骗他们,则永远无法揭示社会的真相,无法推动社会的变革和文明的进步。第四,写实主义的文学观念建基于科学所发现的原理Z上。写实主义文学所描写的对彖是和当时科学原理新的拓展及其发现合为一体的。茅盾进而指出,现在国内冇志于新文学的青年,想描写青年与老年的冲突,想揭露社会的黑暗等,却显得内弈单薄、川意浅显,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去研究当今科学所发现的新原理,仅凭一点“直觉”进入创作。因此,茅盾捉111,应该学自然派作家,把科学上发现的原理,如进化论种种学说,应用到小说里,研究社会问题、男女问题。只有这样,新文学创作才能向前发展。(张丽军)29、简述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1928年初,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等左翼文化工作者分别在《创造刀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上发表了《艺术打社会生活》、《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等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认为革命文学是“被压迫的群众做出发点的文学”,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无产阶级的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他们肯定文学的阶级性及其在阶级斗争屮的作用,强调无产阶级文学必须为完成阶级的历史使命而斗争。但他们对屮国社会实际缺乏足够的认识,否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把鲁迅等新文学作家当作革命文学发展的障碍加以错误的批判,宣称阿Q吋代过去了,魯迅“完全变成一个落伍者"等,从而引起了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连续撰写了《“醉眼”屮的朦胧》、《文艺与革命》、《文学的阶级性》等文章,批评了他们的宗派主义、脱离实际的空谈和忽视文艺自身特性等倾向,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 而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10]鲁迅的批评无疑直接击中了一些左翼理论家的理论盲点,对于FI后左翼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冯雪峰发表了《革命与智识阶级》一文,分析了论争的利弊得失,给了鲁迅公正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H趋激烈的论争气氛。这场论争主要是在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Z间展开,持续一年多,共发表文章100多篇。1929年,中共中央得知论争情况后,要求停止论争,指岀要站在党的立场上,团结争取鲁迅。根据党的指示,左翼文化工作者在刊物上停止了对鲁迅的批评。冯雪峰、夏衍、冯乃超等拜访了鲁迅,转告了党的指不精神,取得鲁迅的谅解。潘汉年撰写了《文艺通信》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剖析了革命文学问题,要求左翼作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思想上的障碍,使左翼文学运动健廉发展。经过党组织的工作,论争双方加深了理解和沟通,収得了共识,并在此基础上筹备成立了左联。“革命文学论争”也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它引起了文艺界广泛的注意,从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提高了双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促进了左翼文学主潮的形成。经过这次论战,鲁迅研究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翻译苏联文学作品,集合革命青年创办鼓吹革命文学的杂志,加强了革命文学的力量。(张丽军)30、“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文学主张有哪些?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1931年12月,胡秋原在他所主持的《文化评论》创刊号发表了《阿狗文艺论》一文,他自称“自由人",在文章中直指国民党的“民主主义文艺运动''说:“中国文艺界一个最可耻的现象就是所谓'民族文艺运动',他们所标榜的理论与得意作品,实际上是最陈腐可笑的造谣与极其低能的吃语。毫无学理价俏,毫无艺术价值。”他在文中还称:“将艺术堕落到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学,是对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11]不久,他又写了《勿侵略文艺》,扬言艺术只能表现生活,不能对生活发生任何作用,“艺术不是宣传",反対政治主张“破坏"艺术。这些话表面上是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和国民党改组派文人的“民主文艺”而发,但才头也指向了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紧接着,胡秋原又写了《钱杏邨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理论之批评》,借清算钱杏邨理论为名,批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胡秋原的批驳最先招来的并不是国民党人的反驳,而是“左联”的激烈反对,左联认为其声东击西否定了“左联”提倡的“阶级意识的文艺二当革命作家开始反击胡秋原的论点时,苏汶以代表“作者Z群”的“第三种人”口居,出来为胡秋原声援。他在《现代》上发表《关于v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认为左翼文坛根本不要文学,在他们的“霸占”卜•,“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为连环图画Z类;而作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为煽动家Z类。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们是终于只能放手了”。[12]其后,他又写了《“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把革命的政治和艺术的真实对立起来,认为以纯政治的立场来指导文学,是会损坏了文学的对真实的把握的,以此反对政治对于文学的“干涉覽他还危言耸听地硬说革命作家剥夺了他们创造作品的自由,迫使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作家“不敢动笔二胡秋原、苏汶的这些言论,以“自由人”、“笫三种人”的姿态出现,不仅不是将斗争的 才头指向国民党反动统治,反而蓄意咒骂左翼文艺运动,妄图将那些作家引到远离革命文学、甚至与之对立的境地。鲁迅、瞿秋口、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谋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咗联”机械论错谋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张丽军)31、什么是“三民主义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1929年6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以“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来清理统一文坛,抑制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二林振铺在《什么是三民主义文学》中指出,三民主义文学就是“以三民主义为原则而建设的革命文学",“绝对可以受三民主义所支配的二而其所表现的基本精神,则是“反帝国主义的"、“反封建宗法制度的”、“唤醍民族尚武的”、“恢复吾国固有道德的”等五种楷神。此外,他述认为三民主义文学是“绝对没有阶级观念的”,为此公开反对“普罗文学”、“资产阶级文学”和“无病呻吟的颓废作品”,要求努力建设“我们三民主义文学之地“。为提倡三民主义文艺,国民党政府扶持中国文艺社,创办了《文艺月刊》和《文艺周刊》(《中央口报》副刊)。三民主义文艺没有出现可资流传的文学创作,国民党把它作为“本党之文艺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抵消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巩固具政治统治。继三民主义文学Z后,1930年6刀又开始出现民族主义文学。这是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陈立夫、陈果夫支持上海六一社提倡的。六一社的主要成员有潘公展、范争波、王平陵、朱应鹏、黄震遐等。代表刊物则冇《前锋周报》、《前锋刀刊》、《现代文学评论》、《黄钟》、《文艺月刊》等,集中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是一次冇纲领、冇组织、冇理论、冇创作的文艺思潮。“中国的文艺界近来深深地陷入于畸形的病态的发展进程屮”,面临着“危机",认为必须形成一个中心意识,即“民族中心意识S民族主义文学提出了“文艺的最高使命,是发挥它所属的民族粹神和意识。换一句话说,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114]《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认为,艺术作品在原始状态里,不是个人的意识产生,而是从民族的立场所形成的生活意识里产生的。因此,艺术作品内显示的不仅是艺术家的才能和技术,风格和形式,同时也是艺术家所属的民族的产物。文艺的发展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宣言》强调徳国的表现主义、意人利的未来主义、俄罗斯的原始主义,也都富有各民族浓厚的民族特征。显然,这些民族文艺的进展,正是依赖于他们国家政治上民族意识的确立,即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主义文学影响很大,既有系统的理论,乂有一定数量的文学创作,其屮影响较人的有黄震遐的《陇海线上》、《黄人之血》、《人上海的毁灭》,力•国安的《国门之战》、《刹那的革命》、《准备》等。除《黄人Z血》是以历史题材写成的诗剧外,英它都是以战争为题材,反映现实的小说。(张丽军)32、如何认识梁实秋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论”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基木人性不变,人性是永久的、普遍的、固定的,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与区别;二是人性不同于兽性,人有理性,人侑较高尚的情感,人有较严肃的道徳观念。从这出发,梁实秋所提倡描写的人生和人性,乃是倾向于常态的而非畸形变态的。他从白壁德有关人生三境界的说法中得到启示,认为戢普遍的人群乃介于禽兽和圣贤之间。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以理智控制欲念,以道徳——内心的一种抉择节制的力量去制约兽性。在这标准下所创作的文学才具冇永久的价值。梁实秋在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提出尖锐批评的同时,也对国民党三民主义文学的口号毫不留情地加以讥讽。他把人性看成是文学表现的唯一的对象和目的,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伟大的文学亦不在表现自我,而在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15]。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也止于人性,文学就是这最根木的人性的艺术。这些论述充分强调了文艺作用于人的根木目的,以及人性在形成人的观念和态度中的影响,并由此构成了梁实秋文学思想的基石。梁实秋将人性论与阶级论相对立,目的在于反对文宁屮的政治功利色彩,避免使文学沦为政治的附庸,尽管他忽视了文学和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两种形式,可以互相彩响渗透,而使两者独立起来,显然在概念外延为内涵上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対常态不变人性的强调,体现了-•种整体性的文学观。如果说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阶级论是从现实角度去理解文学的,那么梁实秋的人性论则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评定文学价值的,立场与出发点的相异,带来了对人性、阶级性的不同认识。梁实秋不遗余力地宣扬“人性论”,一再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描写”,本质上直接汲取了西方人木主义的思想理论。他追求的是普遍常态的人性人情,更注重于抽彖普遍的道德伦理的价值,目的就在于让人们在对人性本身的观照屮来深思反省,从而希望每个人的人性都能滤去尘垢,得到净化和升华。因此,梁实秋的文艺思想虽然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模糊了人在特定环境下的阶级性存在,但也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是对“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认识有所发展,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精神。(张丽军)3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左翼文艺理论的提倡。左翼文学作家从一开始就提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创造社从1928年初起,以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两大任务。《文化批判》发刊吋,引用了列宁的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把介绍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倡导左翼文艺理论。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左翼作家普遍意识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必要,岀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高峰,由此促进了左翼文艺理论书籍的人量翻译和出版。1928年12刀,陈望道主编的“文艺理论小从I沪开始印行,内收苏联和LI本的左翼文艺论文。1929年,冯雪峰主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从书”也陆续岀版,鲁迅为这套从书翻译了苏联的《文艺政策》、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冯雪峰翻译了《文学评论》(梅林)、《艺术与社会生活》(普列汉诺夫)、《社会的作家论》(伏洛夫斯基)等书。1932年后,瞿秋白编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拉法格、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艺论著,相继翻译出版了为数更多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开始主要翻译苏联、日本等国作家阐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论文,逐步到着重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曾被鲁迅比作普洛米修斯盗火种给人类和运送军火给起义奴隶的工作,从理论上武装了左翼作家,推动左翼文艺理论的发展。 在翻译介绍同时,左翼作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论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1930年“左联”成立,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机构,并以“中国无产阶级作品及理论的发展之检计「外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屮国非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检讨”等课题为其主要工作内容。在与各种反动文艺思想的斗争中,左翼作家阐述了文艺的阶级性、革命文艺应该自觉地为革命政治服务等原理,还对诸如创作理论、文学历史、作家作品进行了讨论研究。这些工作,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屮国文艺界广为传播,提倡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征的左翼文艺理论批评,并逐渐形成了屮国语境下的左翼文艺理论体系。(张丽军)34、评析左翼文学思潮的“极左”特征。由于来自前苏联文艺界的“拉普”和II木文艺界的“纳普”等极“左”思潮的影响,以及由于反抗国民党斗争的特殊背景,在很多地方“左联”文艺活动同实际的政治活动掺杂起來。左翼文艺界一直存在着过分强调文艺作品的政治功利冃的倾向,而无峻顾及对艺术本身的探索。1930年3月,在“左联”成立人会上通过的《文学的理论纲领》中已有“左”的倾向,要求成员要参加飞行集会、示威游行、写标语、散传单、到工厂屮作鼓动工作,以及帮助工人出墙报、办夜校等。1930年8刀,左联执委会通过的决议《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要求“左联”成员去参加飞行集会等政治活动,根本不提作家的创作活动,对作家的创作热悄和愿望扣上“作品主义”的帽了;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硬搬前苏联“工农通信员”的经验,川扫盲工作和启蒙工作來取代作家的创作活动;蔑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要他们割断同旧社会关系,不让他们创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极左”问题。左翼文艺思潮带有“极左''倾向的关门主义特征。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理论纲领》•!>就明确,左翼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乂反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他们把资产阶级,羡至小资产阶级都作为打击对象,分明是极“左”思想的表现。在20世纪30年代又把“自由人”、“第三种人”视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一概排斥。瞿秋白、周扬等人,却错误地把他与资产阶级等同,视为敌人加以批判。可见,左翼文学思潮是在现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來的,留有特定时代的政治幼稚病特征和文学口身探索的误区。左翼文学运动的极左倾向主耍体现为:政治上突出阶级意识,强调革命激进主义;理论上照搬俄国和日木的教条主义;组织上实行关门主义政策,把H由主义文学观直于对立面,过分地批判了新月派、京派等作家群体,削弱了文学本体理论思考的深入和文学创作地多样化发展。1932年11月,张闻犬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着重指出,使左翼文艺运动始停留在狭窄的秘密范I羽内的最人的障碍物是左倾关门主义,从而对文艺是“政治的留声机”的极左观点和“关门主义”的极左倾向进行了清理。(张丽军)35、如何评价周扬的文艺思想?周扬(1908—1989)原名周运宜,字起应,湖南益阳人。1928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1930年参加领导中国左翼文艺运动。曾任左联党团书记、《文学刀报》主编。1936年提们“国防文学”,引发“两个口号"的论争。1937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1949 年,负责筹备和召开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副主席。翻译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与美学》等;编有《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系统介绍马列文论;出版论著有《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新的人民的文艺》、《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等。周扬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的文艺实践,在他身上儿乎浓缩了一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的历史。周扬文艺思想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一、侣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周扬在与“白由人”、“第三种人”论争中,系统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重点指出这种创作方法所包含的真实性、大众性内容,认为离开了真实,也就谈不上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文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系统地介绍与侣导,是周扬30年代上海时期文艺思想屮影响屮国文艺思想史最为深远的部分。二、强调文学形象特征。周扬针对当时左翼文学创作的缺点,强调了艺术需要形象思维的特殊性的观点,论述文为对牛活的依赖关系,重视对文学形象特征问题。他认为,与科学相比,创造形象来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基木特征。三、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40年代,周扬编选《马克思主义少文艺》,比较全面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序言开篇中即称“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革命文艺指示了新方向,这个讲话是小国革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划吋代的文献,……因此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与文艺政策的最好课本。”他对■新秧歌剧的们导、对赵树理创作方向的肯定贯穿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者和贯彻者四、文艺为人民的文艺观。周扬批判超阶级人性论,提出对民众要有阶级的爱,主张写出民众生活的光明前途,高扬起文艺为人民的文艺观。人民与艺术的结合途径是,以学习、改造民间IU形式为体,以承继五四新文艺传统为用。1962年,周扬把文艺“为政治服务”扩展到“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讲话》的丰富和发展。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周扬关于人民文艺的论述中,更重要的论点是歌颂和表现“新的英雄人物雹这是周扬对毛泽东的“表现工农兵”论点和描写“新的人物,新的卅界”论点的发挥和延伸。这个理论是周扬在建国前后提出來的。但是,这-“新的英雄人物”的理论使像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许多对旧社会黑暗对普通人的人性复杂性有深刻了解和体会的作家形成了一种压力,常感自己无法下笔。周扬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周扬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无论表现现代的或历史的生活,艺术的最高原则是真实。在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周扬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的阐释者。这他组织编辑了《马克思主义打文艺》一书,为此写了很长的序言,以马、恩、列、斯、鲁、毛的排列顺序來论述相关文学问题,把毛泽东文艺思想纳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系屮去,无疑把毛泽东文艺思想学理化了,并大人提高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地位。新吋期,周扬对“文革”前的极“左”思想和文艺观点进行反思,提出了许多很冇新意的见解,如人性论、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异化问题等。可见,周扬文艺思想在不乏真知灼见的同时,自身也充满了许多矛厉悖论。(张丽军)[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月1H第2卷第6号。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1刀,第2卷第5号。[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1月,笫2卷笫5号。[4]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6号。[5」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1919年,笫5期。[6]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5卷第4期。[7]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初版。⑻熊佛西:《论易卜生》,《文潮月刊》,第4卷第5期。[9]沈雁冰:《什么是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5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10]鲁迅:《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卷,第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1]胡秋原:《阿狗文艺论》,《文化评论》创刊号,1931年12月25Ho[12]苏汶:《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现代》1卷3期19年7月上发表。[13]林振铺:《什么是三民主义文学》,《申报》,1929年6月6日。[14]《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前锋刀刊》第一卷第一期,1930年10刀10Uo[⑸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浪漫的与古典的》,人民文学岀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