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

ID:8554176

大小:3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4-01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_第1页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_第2页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_第3页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_第4页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和消费观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而生态文明的有机论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否认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生态文明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因而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天赋的生存权利;工业文明把技术视为人类用来征服、操纵和统治自然的工具,生态文明则强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技术活动生态化;工业文明奉行消费主义消费观,把消费看作是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而生态文明强调消费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能源的可承受能力,还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倡导绿色消费和注重大自然精神价值的消费。但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关键词: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发展观;自然观;内在价值;技术观;消费观��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3011006��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和消费观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一、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文明形态有着不同的发展观,而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一)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龀お���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将社会的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并最终归结为GDP的增长,并以此作为发展的最高目标、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高低快慢的重要乃至唯一尺度。至于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压根就不在考虑之列。这是一种生态缺位的经济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为了实现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对地球资源进行掠夺性地开采利用,无所顾忌地排放,丝毫不顾及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结果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也使人类陷入生存和发展危机之中。许多地方出现了这样的怪圈: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素质下降了;经济指标上升了, 环境污染严重了;经济建设发展了,生态资源破坏了,最终导致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对此,美国在1991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指出:“我们不能无视在错误指导下的经济增长,这会使我们的自然环境付出代价。一个健全的经济和一个健全的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生态文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构郦��� 科学发展观不再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主张“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纳入目标体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共赢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将过去那种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观念和行为,转化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是在对经济发展观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方式的重新调整,对社会发展理念的重新规范。人类只有自觉地担负起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才能改变有物质而无幸福的生活,实现真正的发展和真正的幸福。二、有机论自然观与机械论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核心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一)工业文明奉行机械论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秉承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认为有理性的人是超然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唯一主体,而其他非理性的自然万物都只不过是由人类操纵和主宰的对象,供人使用的工具。“机械论自然观及其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了一个对立而不是和谐的基础上,从而奠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认识基础。”����[1]��受机械论自然观的支配,工业文明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堂而皇之地对地球进行掠夺式地开发,榨取式地利用,肆意地污染,无所顾忌地排放,处处以主宰者、统治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为所欲为,不可避免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步步逼到了对立的极限。��(二)生态文明秉持有机论自然观�� 有机论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既不可能超脱于自然界之外,更不可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而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类是自然之网上的一个纽结,同其他自然万物处于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之中,时时刻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和动物一样)依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而人较之于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2]��自然界不仅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自然界的美、神、奇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意境,让人悦耳、悦目、悦心、励志,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激励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动力之源,是启迪技术创新永不枯竭的源泉。不管将来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不仅具有同根同源的共生性,更具有利益上的相关性,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自然界被摧毁,生态环境被破坏,动植物物种日渐消失,自然之死带来的必将是人类之亡。三、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否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就是非工具性价值,就是不是作为对人和其他生命的有用性或作为他物的手段或工具而存在的价值。存在就是为了“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生存这一目的,它要求在生态反馈系统中,维持或趋向于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以保持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适应、和谐与协调的价值”����[3]��。人对自然价值的看法不同,决定了自然在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与之相应的对待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不同。��   (一)工业文明否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工业文明价值观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待自然的价值,认为“自然界的价值就在于它们的存在是否对人类有利,能否为人类所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而只具有效用价值、工具价值而不具有内在价值”����[4]��。在他们看来,自然界只不过是为人类免费提供所需的资源库和垃圾处理场,一种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之物,至于自然万物本身的存在及其运行规律是不需要考虑的。这就为人类无节制地开采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提供了“价值合理性”支撑。于是,人类就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界进行榨取式地开发利用,无所顾忌地排放废弃物,而不管自然界能否承受得起。正如罗尔斯顿所说:“我们现代人在开发利用自然方面变得越来越有能耐,但对大自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却越来越麻木无知……在一个价值仅仅显现为人的需要的世界中,人们很难发现这个世界本身的意义;当我们完全以一种彻头彻尾的工具主义态度看待人工产品或自然资源时,我们也很难把意义赋予世界。”����[5]��这样一来,人类利用自然变成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变成了破坏自然,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二)生态文明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生态文明不仅承认自然界的工具价值,更重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看来,“自然界不可能以人为目的、为人而存在。它本身就是目的,存在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4]��。事实上,不仅非人的物种具有内在价值,就是河流、山川、土壤、岩石等非生命自然物也具有内在价值。这不仅因为它们自主自在地生存,而且“这种自主的存在和自主生存是合理的,是以它自身为尺度进行评价的”����[6]��,具有以自身为主体的价值。所以,自然界也是目的和手段、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诚如罗尔斯顿所言:“生态系统是一个网状组织。其中,内在价值之结与工具价值之网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7]��而且由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因此,自然的价值并不是人类所赋予的,而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就要维护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自觉调整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变征服自然为尊重自然,掠夺自然为保护自然,主宰自然为敬畏自然,在自然生态阈限内去获取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努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运行。四、协调型技术观与征服型技术观 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包括对技术本质、特征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技术观受发展观、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支配,有什么样的发展观、自然观和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技术观,从而就会有什么样的对自然的作用方式,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环境影响。��(一)工业文明的征服型技术观��在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看来,技术纯属经济领域的活动,活动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谋取经济利益,追求产值利润的最大化,至于对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压根就不需要考虑。这是形成征服型技术观的政治基础;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的工业文明自然观和否定自然界内在价值、认为自然界是为人而存在的工业文明价值观则是形成征服型技术观的认识基础。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催生了征服型技术观。�� 征服型技术观认为技术是人类用来操纵、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工具。认为只要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人类就可以在自然界面前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地去征服、主宰、奴役自然,疯狂地掠夺资源能源,肆意地干预自然进程,挑战自然规律。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这种解蔽方式的根本特征是“强求”、“促逼”和“限定”。“限定”自然界按照人的要求改变自身的形态和进程,“促逼”自然界中原不可能发生的状况通过技术手段展现出来,“强求”自然界无条件地满足人类各种正当和不正当的需求,根本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征服型技术的滥用直接相关。人类文明的转型需要一种新的技术观作支撑,这就是生态文明的协调型技术观。��(二)生态文明的协调型技术观�� 由于科学发展观把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作为发展经济的前提,有机论自然观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主张维护自然的生存权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的技术观是协调型技术观。协调型技术观强调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反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强行干预自然进程,随意扰乱自然节律,摆布自然状态;主张放下高举的征服自然之剑,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注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为了维护自然环境的安全,协调型技术观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源头治理,在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阶段就坚持节能、降耗、减污的指导思想,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制造,进行清洁生产,使产品的孕育过程就是绿色的、环保的。协调型技术观还把生态无废物原则引入技术系统,注重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协调型技术观一改过去仅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技术的标准,而将生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对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生态关照,把技术对经济的促进控制在自然资源能源、生态系统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之上,力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技术活动的生态化。五、生态消费观与消费主义消费观消费观是指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目标、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不同的消费观决定了人们采取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合理正当的生态消费是刺激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动力,而不合理的消费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把人类置于生存危机之中。��(一)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消费观��消费主义消费观把消费看作是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在这种消费观主导下,消费发生了异化:一是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虚假需求和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望。无限的欲求导致了挥霍无度的浪费,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二是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价值和时尚价值。许多物品在它们的使用价值还没有被完全消耗之前就被抛弃了,原因是它过时了,或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了。消费什么和怎样消费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些人不顾社会经济条件,当然更不会顾及地球资源能源的承受能力,为所欲为地消费。美国占世界总人口不足5% ,但却消费了世界不可再生资源的33%。����[8]��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资源是一个非洲人的100倍。����[9]��这种消费所形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加速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从表面来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错位,其深层问题则是人性的危机。它是欲望获得了独立资格且成为人的标志,而人则沦为欲望的奴隶受欲望的驱使。”����[10]����  (二)生态文明的生态消费观�� 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提倡生态消费观。首先,生态消费是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满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消费。它消费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的是人的实际生活需要,追求的是健康而富足的生活。适度消费是在自然资源、能源可承受基础上的消费。地球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不是属于少数有钱人的,而是属于全社会所有人的;不是仅仅属于这一代人的,而是属于子孙万代的。所以,任何人只有合理使用的权利,却没有挥霍浪费的权利。适度消费是与国情国力相适应、与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其次,生态消费是有利于环保和健康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消费时选择使用那些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既不污染环境、自身也不被污染,既有利于环保、又有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消费过程中不仅把产品的使用价值用干榨净,还要使其在其他环节上进行循环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排放。再次,生态消费是注重大自然精神价值的消费。与单纯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消费主义不同,生态消费更加注重大自然对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倡导人类摒弃贪欲之心,放下征服之剑,亲近自然,驻足欣赏大自然的绰约风姿;尊重自然,细心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融入自然,用心领悟大自然的神奇意境……人类只有从单一的、狂热的物质消费中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六、结语尽管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在诸多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每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11]��,因而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人们回到烈火洪荒的原始文明阶段,而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共赢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这就离不开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生产资料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唯其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1]李锐锋,刘带.生态技术缺位的原因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4):25―30.��[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79.��[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86―188.��[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14―18.��[6]余谋昌.生态系统整体性与河流伦理[N].黄河报,2004―09―29(05).��[7]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54.��[8]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9]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6.��[10]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59.��[11] 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