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ID:14021494

大小:95.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5

上传者:U-3148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_第1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_第2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_第3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_第4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2013届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1.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高考例题】(2012天津卷)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译文】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高考例题】(2011年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译文】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分析:此句中的“走”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走”,而应译为“跑”同时还是使动。【高考例题】(2010上海秋季卷)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分析:出:使他出去。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译文】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译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高考例题】(2007福建卷)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高考例题】(2004广东卷)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译文】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分析:穷:使……窘迫”。 二、意动用法【定义】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高考例题】(2009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高考例题】(2007安徽卷)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分析:宝:把它当作珍宝。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高考例题】(2011年安徽卷)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分析:此句中的“骇”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高考例题】(2011年江西卷)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译文】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分析:此句中的“贤”是意动用法,“认为……贤明”。【高考例题】( 2010年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译文】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分析:“安“意动词,感到心安。【高考例题】(2002年高考上海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三、名词用如动词【高考例题】(2012湖南卷)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分析: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011山东卷)出令不改,则民正矣。【译文】(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分析:此句中的“正”字本为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译为“走上正轨”。(2010湖北卷)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译文】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分析:簿书:名作动。(2010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译文】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分析:衣、利刃:名作动。(2010重庆卷)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分析:单马、数仆:名作动。 四、形容词作动词【高考例题】(2011年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译文】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分析:此句中的“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 五、形容词、动词作名词【高考例题】(2012全国大纲卷)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译文】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高考例题】(2012全国新课标卷)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译文】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高考例题】(2011湖南卷)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译文】韩文公的文章,使八个朝代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分析:此句中的“起”是使动用法,“使……振兴”;“衰”形容词作名词,“衰颓(文风)”。【高考例题】(2011年天津卷) 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译文】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分析:句中“让”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责备;推让;转让,辞让;退让等。根据语境可知“推让”义项最恰当。【高考例题】(2010年江苏卷)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译文】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分析:贤隽,形作名,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高考例题】(2010年江西卷) 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译文】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分析:机密:形作名。【高考例题】(2010年四川卷)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译文】(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分析:死伤:动作名。 六、名词用如状语【定义】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高考例题】(2010全国卷)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jué] 火把,小火)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译文】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分析:爝火:像火把一样。【高考例题】(2002上海卷)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2、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高考例题】(2005重庆卷)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译文】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高考例题】(2012福建卷)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译文】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高考例题】( 2010年浙江卷)吾为德请,财何为也?【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分析:财:用钱财。【高考例题】(2011年湖北卷)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译文】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分析:此句中的“厚衣”“树”分别是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高考例题】(2008全国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高考例题】(2010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译文】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分析:“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高考例题】(2008全国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7.表动作进行方式【高考例题】(2012重庆卷)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译文】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注释: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七、动词的为动 【高考例题】(2012重庆卷)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译文】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祝:祷告)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高考例题】(2012天津卷)(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译文】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高考例题】(2011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分析:此句中的“道”是名词作状语,“死事”是为动用法,“退”是使动用法,分别翻译为“在路上”、“为公事而死”、“让……退下”。【高考例题】(2010福建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译文】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高考例题】(2005全国卷Ⅱ)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高考例题】(2012湖北卷)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译文】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分析:调:调侃【高考例题】(2012江苏卷)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译文】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分析:逮:比不上。姑:姑且。【高考例题】(2012江西卷)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译文】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确实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分析:良:确实。【高考例题】(2011全国新课标卷)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译文】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分析:句中的“中”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符合;适合;中伤;射中;中间等。根据语境,可知“射中”义项最恰当。【高考例题】(2011重庆卷) 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译文】(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分析:句中“徇”的常见义项有:巡行;示众;殉葬;顺从等。根据语境可知“示众”义项最合适。【高考例题】(2011江苏卷)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译文】(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分析: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惑乱”、“勒”解释为“强制”比较好。 【高考例题】(2010陕西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dié] 城上如齿状的矮墙)而上。【译文】贼兵攻打了三日没有攻入,后来就凭借着大船随着水涨起来的机会,通过船尾攀爬到城垛上攻入城内。分析:缘:通过。【高考例题】(2010年湖南卷)引军而济,背水为垒。【译文】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分析:济:渡河。实词含义【高考例题】(2012江西卷)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分析:鬻。【高考例题】(2012江西卷)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译文】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分析:毁诋、左右、批其颊。【高考例题】(2012辽宁卷)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yǐ] 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译文】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分析:从:表示叔伯关系。折:压倒。校:动词,计较。宗:尊崇。【高考例题】(2010福建卷)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译文】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分析: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高考例题】( 2010年安徽卷)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译文】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分析:“致”送达之意。【高考例题】(2010年江西卷)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译文】 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分析:骄:傲慢。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高考例题】(2012全国大纲卷)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分析:实词“盗:侵占”,古今异义“设备:设置守备”【高考例题】(2012湖南卷)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译文】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分析: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高考例题】(2012江苏卷)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高考例题】(2011年江苏卷)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分析:此句中的“贷”和“流”是古今异义,分别是“饶恕”“流放”的意思。【高考例题】(2011年浙江卷)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译文】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分析:该句中的“监”是古今异义,“教训”的意思。【高考例题】(2011年辽宁卷)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译文】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分析:此句中的“所”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处所”,而表大概数目,译为“左右”。【高考例题】(2011年广东卷)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译文】(罗提督)并且邀请文人详细地记载他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的男子汉啊!分析:此句中的“历”与“洵”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分别是“详细地”“确实”的意思。【高考例题】(2011年广东卷)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译文】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分析:此句中的“上流”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不能译为“上等社会”,而应译为“上游”【高考例题】(2011湖北卷)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分析:此句中的“亡羊”是“丢失羊”,“求羊”是“寻找羊”,均是古今异义。【译文】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棺椁。【高考例题】(2010广东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译文】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分析:赋分:授予,古今异义:今天。【高考例题】(2010山东卷)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译文】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分析:于是”古今异义,【高考例题】(2010湖南卷)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译文】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分析:偏方: 偏远的地方。【高考例题】( 2010安徽卷)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分析:“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高考例题】(2005浙江卷)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译文】(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 双音双义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高考例题】(2011全国大纲卷)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分析:此句中的“奏罢”与“列部”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要拆成是“奏”“罢”“列”“部”四个词,意思是“奏请罢免”“各个部门”。【高考例题】(2011年辽宁卷)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译文】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分析:此句中的“功役”、“切事”都是双音双义,“工程劳役”“切合实情”。【高考例题】(2011年江苏卷)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译文】(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分析:此句中的“前行”“持满”都是双音双义,译成“队伍前面”“把它拉满”。【高考例题】(2011年湖北卷)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译文】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分析:此句中的“可以”是两个词,“可以把”的意思。【高考例题】(2011年山东卷)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译文】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分析:此句中的“本事”是双音双义,译成“根本的事情”。 通假【高考例题】(2011福建卷)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译文】(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了。分析:此句中的“少”字不是“很少”的意思,而是通假字,通“稍”,译为“约略、大概”等,如果判断不出,就会误译。【高考例题】(2010年全国卷Ⅱ)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分析: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高考例题】(2008天津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的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高考例题】(2011天津卷)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译文】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分析:此句中的“汲汲”不能译成“汲取”“提拔”,而应该译成“急切地”。 【高考例题】(2011四川卷)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在翻译时必须归位。【高考例题】(20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高考例题】(2008江西卷)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大亦愈知治矣。【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了。【高考例题】(2007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高考例题】(2006全国卷)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翻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高考例题】(2004北京卷)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译文】古代有指南车,,没有思考它,这有什么深远的呢?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高考例题】(2012四川卷)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译文】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分析:即使。而:然而。奚:什么。句式:而我奚以为用?要译出问句语气特点,宾语前置语序要恢复。【高考例题】(2008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huī]分裂;剖开)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译文】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高考例题】(2005天津卷)赵国何求而不得也!【译文】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高考例题】(2004上海卷)何为以公名之【译文】为什么会因为你把山谷起了“愚公谷”呢?【高考例题】(2004福建卷)欲而得之,又何请焉?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高考例题】(2004广东卷)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高考例题】(2001上海春季高考)人或问之:“何为泣乎?”翻译:有人问他:“为什么哭呀?”【高考例题】(1999上海卷)不殴杀何待【译文】不打死他还等什么?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高考例题】(2008全国卷)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译文】近日之事,祸害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高考例题】(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译文】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高考例题】(2005重庆卷)唯巫言是用【译文】只听从巫师的话                         【高考例题】(2002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高考例题】(2000年上海卷)金鱼之贱,人民是宝【译文】把金玉看得很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定语后置【定义】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1、“中心词+之+定语+者”【例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2、“中心词+定语+者”【高考例题】(2009上海) 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高考例题】(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译文】如果有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的人,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高考例题】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安徽)【译文】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 3、“中心词+之+定语”【例题】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4、“中心词+定语”【高考例题】(2007湖南卷)从衣文之媵([yìng] 古代指随嫁,亦指随嫁的人)七十人。【译文】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5、“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高考例题】(2010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译文】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桂阳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状语后置【定义】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高考例题】(2012江苏卷)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高考例题】(2012全国新课标卷)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对原管辖地区忍心不管不问呢?”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高考例题】(2011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分析:此句中的“勿惧以罪,勿止以力”为状语后置。【高考例题】(2010全国卷)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译文】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高考例题】(2008江西卷)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译文】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仪来防止怨恨。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题】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被动句【定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为”表被动【高考例题】(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译文】后来周顗[yǐ] 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分析: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 2.用“被”表被动【例题】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文】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高考例题】(2010年山东卷)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译文】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才干拜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高考例题】(2005广东卷)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译文】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 4.用“于”表被动【例题】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译文】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5.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高考例题】(2011年江西卷)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译文】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分析:句中的“数”和“迁”都是多义词,“数”常见的义项有:数目;规律;技艺;列举;屡次等;“迁”常见的义项有:升官;贬官。根据语境可知“屡次”与“贬官:的义项最恰当。【高考例题】(2010江西卷) 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译文】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被整治。【高考例题】( 2010辽宁卷)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译文】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被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分析:考点:“大言”、“意”、“戍”三处。【高考例题】(20 10浙江卷)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译文】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被别人看见并认出。【高考例题】(2010年四川卷)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译文】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高考例题】(2008安徽卷)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召令。 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举例】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举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高考例题】(2010年江苏卷)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分析:主谓倒装句式、甚省略句【高考例题】(2012湖北卷)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译文】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高考例题】(2011全国新课标卷)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译文】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分析:此句中“不许”前省略了主语“皇上”,“令”后面省略了宾语“其”,翻译时应补出来【高考例题】(2011江西卷)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译文】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分析:此句中的“独汲黯与亢礼”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卫青)”,在翻译时要补上,即“独汲黯与(之)亢礼”。【高考例题】(2010全国卷Ⅱ) 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译文】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分析: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省略谓语“有”脸面。  判断句【定义】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一)有标记的判断句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高考例题】(2012安徽卷)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chún] 水边)立石以纪其事。【译文】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高考例题】(2012天津卷)虽子之仇,无异词也。【译文】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高考例题】(2012四川卷)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译文】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高考例题】(2010江苏卷)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高考例题】(2012湖南卷)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译文】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举例】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举例】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高考例题】(2012福建卷)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译文】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高考例题】(2008浙江卷)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固定格式【高考例题】(2012安徽卷)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高考例题】(2012四川卷)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lóng] 磨炼)淬厉,成其器业。【译文】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既而:不久。从:跟随。器业:才能学识。)【高考例题】(2011年湖南卷)则余亦迂甚矣哉!【译文】那么我也太迂腐啦!分析:此句中的“……甚矣哉!”是固定格式,应译为“……太”。【高考例题】(2011年浙江卷)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译文】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分析:此句中的“焉用……?”是固定格式,应译为“哪里需用……”。 【高考例题】(2011年四川卷)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分析:此句中的“得非……乎?”是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高考例题】(2008北京卷)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译文】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分析:“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为这个”“因此”,这里“是”是指示代词。【高考例题】(2008北京卷)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译文】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恐怕会有伤教化吧?分析:“得无……乎”“得无……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高考例题】(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分析:.“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有什么……呢?”,“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高考例题】(2004湖北卷)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分析:“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 附录:(一)试题常用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代: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代理有疏密。”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二)高考常见固定格式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三、表示感叹  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4.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5.亦……哉(可译为也……啊!)  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3.其……欤?(兼表反问)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5.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八、被动句1、见……于……:(可译为“被”。)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2.……何……之有十、假设  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十一、转折  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十二、其他  1.得以:(可译为“能够”。)  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4.而已:(可译为“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7.既……且……:(可译为“又……又……”。)  8.可得:(可译为“可以,可能。”)  9.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10.乃尔: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  11.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  12.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  13.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14.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15.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16.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17.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18.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19.无何:(可译为“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20.毋宁,无宁:(可译为“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21.无庸:(可译为“不用,无须。”) 22.无由:(可译为“不可能,无法,无从。”)  23.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24.一切:(可译为“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25.所以:(可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26.以故:(可译为“所以。”)  27.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28.以是:(可译为“因此。”)  29.以……为……:(可译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30.以为:(可译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31.以至于:(可译为“一直到;结果。”)  32.因而:(可译为“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33.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34.……之谓:(可译为“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35.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