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ID:37286620

大小:3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0

上传者:U-3743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_第1页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_第2页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_第3页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_第4页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一节数学公开课后的反思摘要: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要求更具体,效率始终是一个惹人注目的话题,包括为此而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如何做足准备,如何具体实施,实际效果又如何,每一步都需要摸索深思。关键词:效率能力准备措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各位参加新课改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想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而教师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从课程变革的角度来看,无论课程专家,学者设计出多么完美的课程方案,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实施,任何一场课程变革最终不过是美丽的泡影。教师之所以能够影响课程变革的成败,因为教师是将理想付诸实践,是实现课程预期目标的第一人。因此,教师对课程实施,对课程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便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就知识方面而言,因为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就是建立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的知识是教师对课程进行理解与解释的前提,它决定着教师对课程的不同解读方式,影响着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对话的进行,从而决定着教师能否将课程提升为超越书面文本和材料形式,并赋予其独立存在地位。就能力方面而言,教师应具有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价与选择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否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适时调节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能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能否运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实施评价;能否对课程实施的各个范畴做出规划和安排,以改进课程功能等。可见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是课程实施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从客观方面来讲,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是指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上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成为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提高专业内涵。因此,教师要成为专家,关键要靠教师自己的专业修行,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达到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或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以便更好的为教育工作服务。在此,本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结合最近所开的公开课浅谈几点体会:(一) 充分备课,慎选例题,不上没有准备的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一年一度的对外公开课中,我荣幸的被选为数学学科的开课老师,当我被告知准备开课是,我几乎不敢置信,作为一个新教师,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机会啊!在指导老师的建议帮助下,我选择《向量的数量积2》作为开课课题,课题选定后就是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了。首先要对教材和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常说的备课。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觉得一定要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整节课。在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 ,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曾经听说有位教育学家说过一句话,说他上数学课从来没有听过一节新课,我想他的意思是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这种特性尤其体现在数理化的学科学习中,对数学来讲,数学的学习就是构建一个金字塔,不断提高,不断深入,那么如何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上,而没有任何的突兀和断层我想这才是课题引入真正目的吧!课堂引入有很多模式,复习引入,问题引入,情景设置,针对我的具体情况我选择复习引入,数量积是向量这一章的一个重点,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复习引入既巩固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包括数量积的定义,运算律,向量夹角等)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新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新课引出后,例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精彩的好课离不开例题的支撑,既要紧扣课题,又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做到这一点,得归功于我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最终我选定了三道例题,例1例2例3在这三道例题的选取上,例1主要是针对上节课所讲的数量积的定义和运算律加以巩固理解,例2 对向量的夹角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向量夹角和等价条件,例3则是将向量的数量积与之前学习的三角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最值结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该说三道例题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题确定后,对例题的分析讲解也大有文章,讲题目大家都会,但如何讲清楚,讲到能让学生理解,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才是教师应该深思熟虑的。如何在“讲”上下工夫,关键要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从指导教师那学到了两条小技巧:(1)    一题多用所谓一题多用,就是指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节约空间,对题目,图像可以反复利用,尤其是必须以一定的计算为基础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次计算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利用已有的条件继续讲解新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避免许多无用功,把时间精力集中到你课堂的重点上来,反映到数学上就是多用变式。举个例子:一位高三老师在讲《直线的相互关系》时,整节课就讲了一个例题先用例题加深学生对直线平行垂直的等价条件的理解,再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题, 从这些变题不难看出,都是以例题里的两直线为基础,避免了学生的大量计算,而涵盖的知识点却非常广泛,可以说例题加上变式训练,使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就更深刻了。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还达不到这种程度。公开课中也没能很好的体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在这方面的提高。(2)    分散难度这一条技巧其实是和我的指导老师学来的,当时在上幂函数,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指数的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当我自己备课的时候,我就按照教科书上准备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幂函数来画图,考虑到学生对于幂函数还不够了解,只好我画给学生看,这样其实只是单纯的认识,学生只有直观印象,而当我去听指导老师课时,他把几种幂函数分别取为数字简单又不失典型,而且最重要的是对当时的学生来讲只有是陌生的,其余函数完全是学生们熟悉的,于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画图,老师只要再添一个函数图像就可以了,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对图像的认识与印象,这样的设计比起我直接画图给学生看效果明显好。于是,在公开课的设计上,我就在例2里分了两个小题,将题目的难点分散开来,再逐个击破各个难点,应该说实施下来效果也非常好。(二)调动课堂气氛与学生积极性 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大问题。之所以要调节课堂气氛,我想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让听课老师感受到学生的主动性,我对例题讲解采取了先分析再提问的形式,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没有预期的好,这些问题一直到我上完公开课后反思时才认识到“叫学生回答问题,当堂板演得多并不等于学生的主动性就好”,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新课程的理念,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老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老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老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作为老师应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有没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才是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提问板演。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要营造一个如此积极主动的课堂,更多的在于平时的师生默契培养,在每一节课上老师都要有意识的从这方面进行训练,课后也要多关心学生,在我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没有受过挫折批评,进入高中后,学习跟不上,内心极容易产生自卑逆反情绪,文科班的学生情况更严重,在这个时候,作为老师要多关心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多谈话多沟通,换个角度看问题,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学生积极调整心态,实现学生愿学,想学,会学,学好的顺利过渡。(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教师对一节课的反思总结,在小结中可以看到你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也是课后反思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而板书设计是对一堂课的盖棺定论,从板书的规划上也可以看出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不要忽略细节,细节才是决胜的关键。我在上课的时候,因为用了多媒体教学,对黑板就没有设计板书,以致于黑板上就给人感觉有点乱,我想这也是我的一个不足之处。上面几点不论从哪点出发,教师的学科性知识,即专业知识的研究是一定要把握住的,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教师的学生观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的观念因素,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量。当教师把学生仅作为认识的对象,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时,学生只是消极的知识“容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程及其教材被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便成为单向度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所关心的只是如何有效地、可控制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课程的主体时,就会视学生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课程实施中就会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为课程的依据,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重视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并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承认做的不够,往往是对学生期望过高,没有更加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来思考,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意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多关心学生,努力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有人说语文培养了学生的修养素质,那么数学培养的就应该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就是我们要研究探讨的了,如何启发,如何设问,遇到问题如何找突破口,用什么方法最简便,怎样组织语言,怎样使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我想这些都是我们新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反思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