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ID:38516228

大小:5.51 MB

页数:127页

时间:2019-06-14

上传者:U-2437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_第1页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_第2页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_第3页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_第4页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认知 认知过程包括如下几方面:感觉—听到声音,看到光亮,嗅到气味,尝到香味、摸到冷热、软硬。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能辨认产生声音、发出气味、软硬热冷的是什么物体,什么东西。 记忆—感觉和知觉的事物不在眼前,人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能够把这些事物辨认出来或想起来。想象—不仅能记忆见过的事物,还能想出自己从未见过的事物。思维—凭借人所特有的语言,通过分析、综合,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感觉、知觉一、概念1.感觉(Sensation)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2.知觉(perception)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3.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相同点:▲均为感性认识过程▲均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映。 不同点:▲内容—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间的关系、联系、整体的反映。▲反映的性质—感觉的性质直接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知觉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知觉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解释过程。 联系:二者密不可分,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基础。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很少产生孤立的感觉。所以常常以感知的形式出现。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很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阈限大小与差别感受性高低成反比。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二者的比值是常数。 原重量100g200g300g差别阈限3g6g9g 2.感觉的适应感受性可由相同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改变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触觉、温觉、嗅觉的适应现象比较明显,听觉、痛觉不明显。 3.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一般的规律和趋势是:弱刺激引起的弱感觉可以使其他感觉感受性提高(例美丽的画面可以提高听觉的效果),强刺激引起的强感觉可以使其他感觉感受性降低(例声音可以止痛)。 4.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一个人感觉感受性是有很大潜力的,是可以训练的,感受性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例聋哑、盲人)。5.联觉一种感觉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个体有差异与职业的训练有关。 例:红、橙、黄—温暖感、接近感、沉重感兰、青、紫—寒冷感、深远感、轻快感视味联觉—红色更甜无色不甜“喧嚣的色彩”“甜密的声音” 三、痛觉1.痛觉的实质痛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感觉。痛觉是感觉和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各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结合。痛觉是感觉因素和动机、情绪、评价等因素的结合,伴随着情绪体验。痛觉从生理过程来看包括感受成分和反应成分,即痛感觉和痛反应。 2.痛觉的特征1)没有专一的适宜刺激。与其他感觉不同,不管什么样的物理化学因素,只要能给组织发生损伤的能量形式都可以致痛。2)痛觉的适应现象极不明显。3)痛觉感受器的分布广泛(皮肤、肌腱、关节、内脏) 4)痛觉的相互作用比较明显。一个痛觉可以影响另一个痛觉,使其痛阈升高或降低或痛点移位。5)痛觉与情绪的联系是单极的(均为消极的),并伴随逃避行为。 3.影响痛觉的因素1)生理因素—性别、年龄、损伤程度、疾病种类。2)心理因素—▲个人过去的经验:儿童早期疼痛的经验以及对即将发生疼痛的不安心情,对手术的恐惧可能使疼痛加重。 ▲对当前致痛损伤的态度与评价:前线伤员的疼痛32%用吗啡,后方医院伤员的疼痛83%用吗啡。▲分心(分散注意力):痛觉可以由同时给予的其他刺激而减轻或改变。▲暗示:人们常常受到暗示而使痛觉减轻或加强。 ▲情绪:积极的情绪可以使疼痛减轻。▲个性特点:易受暗示的人,痛阈变化大,自尊心强的人可能高度耐痛,不同个性的人表达疼痛的方式也不同。综上所述:一个人损伤本身和疼痛程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平行关系。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人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常常是无意识地填满缺少的那部份鸿沟,而知觉为完整的形象。这其中,各个组成部份的强度有重要意义。强的成分(关健部份)决定知觉的完整性,由于各部份不同的相互关系就会知觉为不同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 部分对整体的依赖关系 例:同样7个音阶,高度变,整体不变;如果顺序、音程、长度变,整体(曲调)就会发生变化。 2.知觉的选择性一定时间内人总有选择地以某个事物为对象,显得格外清晰,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影响选择性的因素:主观因素—动机、需要、兴趣、情绪、经验。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反复出现等。 图2双关图 图3双关图 知觉定势 3.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后天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起作用,当前刺激物与经验中的印象结合起来,使人能在变化的条件下获得近似于实际的知觉映象)。 4.理解性知觉不仅依赖于刺激,也依赖于感知主体本身,知觉个人特点、态度、需要、兴趣、爱好、情感、经验,都影响知觉。在知觉中总是表现出一个进行活动,进行认识的活生生的人的特点,反映了这个人的愿望兴趣情感及对意义的理解。知识越丰富,知觉就越丰富。 图4知觉的理解性 五、错觉 凡是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 的错误的知觉。 图5缪勒—莱依尔错觉 图6垂直与水平错觉 图7爱因斯坦错觉 记忆一、概念人脑对过去感知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表达: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一)、传统的记忆过程解释1、识记(memorization)个体获取经验的过程,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2、保持(retention)对获得经验的巩固。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表现在质、量两个方面。 3、再认与再现(回忆)(recognitionadreproduction)是记忆的两种表现形式,以识记为前提,又是检验保持的指标。提取信息的过程。 (二)按信息论观点解释记忆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根据信息保留的久暂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阶段。一般认为,每一阶段都包括编码、贮存、提取等环节。刺激→→→→感觉感觉储存短时储存长时储存回收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sensorymemory)刺激停止之后(感觉之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在一个很短的(两秒以内)时间内仍然保持它的印象,这就是瞬时记忆。它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又称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操作记忆)(short-teymmemory)感觉记忆的信息被注意,有意识地被编码,就进入了短时记忆,但时间也不长(不到1分钟),贮存量为7士2项目。感觉记忆的内容一般是没有意识到的,处于前注意状态,而短时记忆的内容是被人们充分意识到的。例如:心算和查记号码等都是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g)短时记忆的材料,经过反复运用(复述),延长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时间,信息便转入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或者终生),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被编码、储存起来,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出来, 三、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再现就是遗忘。1、遗忘原因假说干扰说:学习前后的事件相互干扰而影响记忆。前摄抑制——先学的内容影响后学的内容。倒摄抑制——后学的内容影响先前已学的内容。 衰减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于最后消退的结果。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趣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有些情绪或经验进入人得意识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如果压抑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提取失败——存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消失,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找到适当的线索。 2、遗忘进程与规律19世纪后期,1885年德国Ebbinghaus(艾宾浩斯),做出了首创性研究,所发现的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的速率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四、影响记忆的因素1时间因素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有意义材料优于无意义材料;学习程度相同,识记材料越多,遗忘越快。3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优于低度学习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5识记者的态度学习者对于识记材料的兴趣、态度 五、提高记忆水平1组织有效复习复习要及时;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记笔记、写卡片3注意脑的健康与用脑卫生缺乏蛋白质,吸毒,酒精中毒,记忆力下降; 思维一、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地、间接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借助言语实现的。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的概括性①思维是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例:杨树、槐树、枣树…→树猩红热、流脑、白喉…→细菌性传染病 ②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本质联系和关系的反映例:严重腹水的患者—移动性浊音2.思维的间接性思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通过已知条件推知未知事物)例:心电图ST段下移,T波倒置→间接诊断为病人心肌缺血。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和探索、发现新事物相联系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思维不是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 三、思维的过程1.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在头脑里把完整的事物分解开来—分析在头脑里把分成部分的事物结合成整体—综合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2.思维的操作:比较、抽象、概括思维的操作是在思维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在分析综合基础上,对事物加以对比,找出异同的操作过程。抽象—凭借词的作用,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抽选出来,把同类事物的非一般特征。概括—凭借词的作用,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联合起来,统一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 三、思维的形式思维过程的产物就是思维的形式(用形式表现出来)。包括概念、判断、推理。1.概念(concept)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产物,又被利用在思维过程中。 概念结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代表概念的质外延—概念所确指的具体事物的总和—代表概念的量例▲人的概念内涵:能思维、会说话、制造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外延:中国人、外国人。古人、今人。男人、女人。 2.判断(judge)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两种:①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不需复杂思维(绝对比较、相对比较)②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复杂思维 3.推理(reasoning)人脑根据已有的一个或数个判断,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引出新判断的思维操作。已知的判断—前提得出的新判断—结论 五、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的形式分类动作思维(直观动作)—3岁以前以此思维为主,拆毁玩具,摆弄玩具,思维对象只是他当前正做的事、物体形象思维(直观形象)—4~7岁以此为主,分析考虑走哪条路,更快到达指定地点。成人给小孩洗澡,孩子给娃娃洗澡。喝开水不生病,给鱼缸倒开水抽象逻辑思维—主要以概念为形式表现出来。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固定答案的思维方法,顾名思义,遵循共同的思路去找出大家公认的一个固定答案。教学中教师指导学习大部分是这一种。发散思维:由一个问题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顾名思义,不遵循共同的思路,不找公认的固定答案,解决新问题沿着不同的道路去寻找答案。教学中,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5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常规思维:人们根据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思维活动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分析可以研究思维过程。 1知识表征方式 2定势(mentalset)这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某一问题总是以某种惯用的方式去反应,解决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定势(心向)。“功能固着”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用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硬币—导电、作电池开关,衣服—扑灭火焰 3.动机(motivation)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动机的程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字形的关系。解决问题效率动机程度 4.情绪积极的情感→激励人去解决问题消极的情感→阻碍人去解决问题当然意志坚强的人—失败作为动力、激励人,适度情绪紧张的状况下→最佳成绩 5.迁移(transfer)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影响对另一些问题的介决)正迁移—积极影响作用(学习数学→物理、英语→法语)负迁移—消极影响作用(汉语拼音→英语,同时学习干扰)6人际关系从众现象 想象(imagination)一、概念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能感知当前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还能在头脑中形成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二、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是一种自发、简单、缺乏自我意识调节控制的。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情况。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参与和调节之下进行的。还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并不一定直接影响物质产品的创造,不一定符合客观规律。不与创造性活动直接结合的三、想象的功能1预见作用2补充知识经验(对王熙凤的描写无法感知→想象)3替代作用(幼儿园小朋友想当司机,用小板凳代替)4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情绪、情感(emotionfeeling)一、概念二、理论(机制)三、机体变化四、类别五、情绪与健康 一、概念1.定义: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2.对定义的理解:1)情绪、情感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需要的关系,包括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2)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反过来,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3)情绪情感具有两极性动力性(增力、减力)强度(强、弱)激动度(激动、平静)紧张度(紧张、轻松)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求。动机功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消极的情绪具有破坏、瓦解作用。信号功能: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作用,这种功能通过表情来实现。 5)情绪、情感、情操的概念基础表现情境性级别情绪情感情操生物学需要精神、社会需要具有道德价值的事物形式为主、强烈内容为主、强烈稳定深刻(+)(-)(-)低级,与动物共有(愤怒、欣喜)高级、人特有(责任、集体主义)高级、人特有(爱国) 二、情绪的理论(一)早期的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理论)美国james丹麦lange分别于1884年1885年提出james:“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觉知,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不是悲伤→哭泣,而是哭泣→悲伤不是愤怒→攻打,而是攻打→愤怒模式:刺激→生理反应→情绪 Lange: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强调血管变化与情绪的关系饮酒、药物→植物神经系统→血管扩张→愉快饮酒、药物→植物神经系统→血管收缩→恐惧 评价:认识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2.坎农——巴德学说(丘脑说)美国Cannon1927年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三点质疑: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无大的差异,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不同的情绪。生理变化受植物神经支配,但生理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变化的事实。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只能(如肾上腺素)使生理状态激活,而不能产生情绪。 情绪的中心不在植物神经系统,而在丘脑。模式:刺激丘脑大脑皮层植物神经系统生理反应情绪 3.网状结构、边缘系统与情绪的关系1)边缘系统(海马、丘脑、下丘脑、杏仁核)动物实验证明,下丘脑内存在有防御反应区,使动物出现恐惧和发怒。有人证明杏仁核是恐惧反应中枢。另有实验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奖赏系统)和“痛苦”中枢(惩罚系统) 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有重要影响。刺激网状激活系统下丘脑大脑皮层激活情绪、产生体验。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1.评定——兴奋说美国Arnold20世纪50年代提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之间有一个对刺激的评价过程。评价过程由大脑皮层来完成。 模式:刺激大脑皮层内进行评价情绪好趋近评价坏回避无关忽视深山老林虎恐惧动物园虎有趣 2.沙赫特——新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schachter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情绪来源于对刺激情境和自身生理唤醒两方面的觉知。生理唤醒心率加快、出汗、呼吸加快认知性唤醒对生理变化进行认知二者缺一不可,但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情绪。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Lazarus,1970,认为在情绪活动过程中,人需要对刺激事件与自己的关系进行不断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三个层次:①初评价:确定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②次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在做出反应之前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怎样做出合适的反应。③再评价: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三、机体变化1.内部表现(生理变化)激动呼吸快、深、心率血压血扩惊惧呼吸暂亭、面色苍白、口干、出汗焦虑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变化2.外部表现面部表情身段(姿势)言语 各种情绪状态下呼吸的曲线;1.高兴—每分钟17次;2.消极悲伤—每分钟9次;3.积极地动脑筋—每分钟20次;4.恐惧—每分钟64次;5.愤怒—每分钟40次; 我国古代官员审案时有这样的方法,给被告的嘴里放上一把干燥的米饭。如果在审讯之后,他吐出的米饭仍是干燥的,就被认定为有罪。其心理学依据是,当人恐惧、焦虑时的一个生理变化是唾液分泌减少,嘴会变得干燥。 据说,从前印第安人也有类似的审案做法。法官向偷窃嫌疑人讲述与案情有关的词句,诸如“偷钱”、“钱袋”、“被害人的姓名”、“钱的数量”等等。被告必须不加停顿地回答,同时,还要很轻微地敲锣敲出的声音只能让法官听到,站在远一点地方的人就听不到。如果一个人真的有罪,由于恐惧和紧张,他在回答法官的问话时,就会语无伦次,并不自觉地使劲敲锣,旁听者听到锣声就会指控他是贼。 这一类“上天的判决”对那些深信这种方法一定会奏效的人作用最佳。那些不做亏心事,也怕鬼叫门的人则容易被冤枉。测谎器同样存在这种缺陷。 3.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类进化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本质不同(社会化) 四、类别1.基本情绪形式(根据情绪的性质)快乐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紧张的解除。悲哀失去热爱的事物,盼望的事情幻灭。愤怒目的、愿望不能达到,一再受阻、积累的紧张恐惧缺乏处理、摆脱可怕情景的能力 2.情绪状态(根据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特定的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紧张水平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1)心境:比较持久的、微弱的、慢性(渲染性)的情绪状态。2)激情:短时间的猛烈而暴发的情绪状态。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产生对象强度时间机体变化特征心境激情不一定是特定的刺激,可以意识不到不具有特定指向不强长不明显慢性现存刺激有特定指向强短明显认识活动范围自控力不能正确评价行为的意义,后果 应激现存刺激有特定指向强短明显知觉、思维狭窄,注意分配转移困难,原来熟练的行为可指向错误,个体有差异(评价)有生理反应产生对象强度时间机体变化特征 3.社会性情感(根据社会内容的性质)1)道德感(良心)对从社会形成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身言行所产生的体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义务责任)根据一定的标准在评价人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体验。理智与情绪的统一(良心)自信、偷快理智与情绪的不统一(没良心)不安、忏悔。因时代、民族、阶级、文化、制度而异。 2)理智感对事物探索、研究、追求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犹豫感、惊奇感、怀疑感、确切感)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反映它们的艺术表现所进行的鉴赏或评价过程中的体验。按一定的标准评价自然特征和社会行为特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因文化、民族、制度、个性、阶层时代而异。 五、情绪与健康两个含义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情绪健康的标准 1.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情绪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直接关系到心身健康。情绪是心身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正性情绪有利于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健康。负性情绪损害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健康,严重时可导致心身障碍。 2.情绪健康的标准(不成文的要求和准则)1)诱因明确2)反应适度3)稳定而又灵活4)自控性5)效能 3.情绪的调节1)调整行为目标2)改变认知评价方式3)改变或转换环境4)心理防御或应对5)自我控制与求助 意志(will)一、概念1.定义: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定义的理解:1)意志是通过意志行为来实现的,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意志的调节外部行动内部心理状态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发动制止 2)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人所特有的。3)只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为才是意志行动(支配、调节、主观能动性)。4)意志行动是的随意运动为基础的,否则无法实现。目的是前提,克服困难是核心,随意运动是基础。 3.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1)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意志的自觉目的性所决定的,目的是认识过程的结果)。2)意志对认识过程有调节作用。 4.意志与情绪的关系1)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又可以是阻力。2)意志对情绪有调节作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就是意志与情感的冲突。 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力量克服了与理智矛盾的情感。情感战胜理智就是意志力量不足以抑制情感,背离了理智的方向。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冲突)与目的确定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 目的确定不一定取决于对目的本身客观必然性和可能性的认识,而是由于与这一目的相联系的动机战胜了与另一目的相联系的动机的结果。2)方法、策略的选择 2.执行决定阶段1)意志、情感和认识协同作用的过程。2)克服困难的过程新动机的干扰巨大的智力、体力,不愉快的体验。 三、意志行动中的挫折1.挫折(frustration)的定义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碰钉子)。2.挫折的成分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3.挫折产生的原因主观因素生理(身体、容貌等)、心理条件。客观因素自然、社会、环境心理因素人格特征动机冲突过高的目标水平或不适当的自我估计 4.挫折反应(详见心理应激)情绪性反应、行为理智性反应个性的变化 5.增强挫折承受力(容忍力)1)正确对待挫折客观存在两重性总结教训避免不必要的挫折2)改善挫折情境3)调节抱负水平(行为之前对目标、成就的标准)4)及时疏泄。 四、意志的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独立性)明确的目的,反映了坚定的立场,来自于对客观的认识水平和利用能力。 2.意志的果断性善于适时地下决心,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3.意志的自制性善于支配调节自己4.意志的顽强性(坚韧性)不懈地克服困难(精力+毅力),实现见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