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經濟學理論比較研究

創新經濟學理論比較研究

ID:46396025

大小:7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3

上传者:U-7604
創新經濟學理論比較研究_第1页
創新經濟學理論比較研究_第2页
創新經濟學理論比較研究_第3页
創新經濟學理論比較研究_第4页
創新經濟學理論比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創新經濟學理論比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創新經濟學理論比較研究【摘要】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是目前推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分別綜述技術創新的熊彼特理論、新增長理論、技術推廣理論、技術新進化理論和創新過程理論,以及制度創新的激勵理論,並對這兩派理論進行比較研究,以引出對我國的啟示【關鍵詞】技術創新理論新增長理論制度創新理論制度激勵理論一、技術創新理論1、熊彼特開創的創新理論約瑟夫•熊彼特認為,創新是指將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組合包括:⑴引進新產品;(2)引入新技術;⑶開辟新市場;(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應來源;(5)實現工業的新組織。因此,創新者不同於革新者,隻有敢於冒險,將新發明引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企業傢才是創新者。熊彼特教授認為,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於企業的創新活動,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企業傢之所以敢冒險,進行創新活動,是因為存在創新會帶來企業盈利的預期,驅使企業傢敢於創新,同時,其他企業的模仿又會使創新引發的盈利機會趨於消失,從而解釋經濟周期問題 2、經濟增長的技術理論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索洛對技術創新理論進行瞭較全面的研究,並在1951年發表的《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彼特理論的評論》一文中首次提出瞭技術創新成立的兩個條件,即新思想來源和後階段發展,這種“兩步論”被認為是技術創新界定研究上的一個裡程碑。以索洛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首次將技術進步納入經濟分析的視野,利用總生產函數分析瞭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推動瞭現代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隨後,以羅默為代表的新經濟增長理論進一步把技術進步作為內生變量加以分析,並把人力資本和'‘新思想”作為重點分析對象,較好地解決瞭技術創新作用分析的量化問題3、技術推廣模式理論受熊彼特的啟發,曼斯菲爾德(Mansfield,E,)進一步發展瞭創新理論,對技術推廣及技術推廣模式進行瞭研究,他定義“模仿”是指某個企業首先采用一項技術後,其他企業相繼采用這項技術。他所研究的技術推廣模式主要解釋當一項新技術首次被某傢企業采用後,究竟需要多久才能被該企業所在的部門的多數企業采用。因此,曼斯菲爾德主要研究的是新技術在同一部門的推廣問題。而英國經濟學傢特列比爾科克主要研究的是部門間的技術擴散問題,他認為一國最先進的技術主要首先體現在軍事技術上,要研究部門間的技術擴散,首先就要研究軍事工業中最先采用的先進技術傳播到民用各工業部門的過程。他認為這一過程存在兩個途徑,一是軍事工業中有一些先進技術適用於民用工業部門,那麼民間各工業部門相繼采用;二是軍事工業中一些使用過先進技術的熟練工人轉到民用工業部門,因此,先進的軍事工業的建立對帶動民用工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具有重要作用4、技術創新進化理論以納爾遜(Nelson,R.)和溫特(Winter,S.)為代表的技術 創新進化理論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起來,進一步克服瞭新古典學派和新經濟增長理論非現實性基本假設的致命缺陷,分析瞭現實存在的非均衡、動態的復雜經濟系統中的技術創新過程,開辟瞭技術創新理論的新視野。在納爾遜看來,一個技術創新的進化系統包含以下一些因素,如將創新引進系統的機制,系統具有創新的功能;進化系統能對各種經濟實體(企業、技術等)進行機動選擇,使系統具備去舊存新的能力。因此,企業和企業傢必須具備發現新技術的搜尋能力,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累計形成系統産品設計和過程創新的進化能力5、技術創新過程理論羅斯韋托(Rothwell・R)在其1992年《成功的工業創新:90年代的關鍵因素》和1994年《工業創新:成功、戰略、趨勢》兩篇論文中,總結和劃分瞭五代技術創新過程模型。簡單來講就是,第一代模型是線性或技術推動型,把創新看成是由研究而產生技術機會,市場隻是被動接受技術變革的承載體;第二代模型是市場推動型,它強調瞭R&D對市場的反作用,認為市場需求是推動創新的重要來源;第三代模型是“鏈式”或耦合模型,它結 合以上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觀點,企業的營銷和R&D之間、企業運作與相關公共部門之間的信息反饋受到重視,它強調企業和國傢層次上創新的R&D與市場營銷階段的合成;第四代模型強調技術創新一體化過程;第五代模型強調系統集成和網絡性,創新企業被認為是在和其他機構競爭又合作的復雜網絡中,從而企業必須采取系統集成的方法從企業和其他相關企業中獲取信息和資源,並創造創新産品的連續流動二、制度創新理論以科斯、諾思等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學傢從制度及其組織創新角度來解釋經濟增長,認為制度是繼天賦要素、技術和偏好之後的經濟理論的第四大柱石。諾思教授根據自己早期對美國經濟史的考察,認為制度變遷與技術變革存在相似性,即推動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革的行為主體都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制度變遷的成本和收益之比對促進制度變遷的過程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如果預期的淨收益超過預期的成本,一項制度安排就會被創新,隻有當這一條件得到滿足時,我們才可望發現在一個社會內改變現有制度和産權結構的企O正是在制度經濟學的影響下,技術創新經濟學進一步看到瞭制度及其組織對技術創新的激勵作用從前面的理論分析中可知,制度及其組織激勵是推進技術創新的重要條件。在這裡,我們可以從企業、市場和政府三個方面來架構技術創新制度激勵1、企業制度激勵理論企業制度激勵要求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使企業的創新資源得到最大應用,可以從產權、組織和管理等方面來架構技術創新的企業制度激勵體系在産權方面,由於高新技術企業是以人力資本為主體的企 業,明晰人力資本產權,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對於激勵人力資本所有者非常重要,形成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持久的動力系統;同時,采取相對應的科學的、合理的組織結構;在管理方面,則應該通過各項管理制度的規范和設計,最大限度地調動不同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積極性2、市場制度激勵理論對技術創新而言,市場制度無疑是一種配置資源效率較高的制度。市場機制通過價格體系發揮著提供市場信息、企業創新激勵等功能,有利於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同時,市場過程也是一個對技術創新進行自組織的過程:市場需求不斷變化引導企業技術創新,同時,企業技術創新的實現必須通過市場認可才能獲得創新收益,既對創新者產生有效激勵,同時通過形成競爭迫使企業不斷創新。市場在激勵技術創新方面具有自我組織、自我加強的這種作用,從企業外部形成持久的發展動力激勵系統3、政府政策激勵理論由於市場配置資源帶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和盲目性,則使創新活動出現市場低效和市場失靈,如基礎技術研究、產業共性知識及涉及國傢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安全的創新行為等,往往由於較長的回報周期和較強的投資需求強度而為企業所不願或無力介入,必須依賴政府來加以組織三、技術創新理論與制度創新理論比較技術創新學派與制度創新學派爭論的焦點主要在於經濟增 長是來源於技術創新還是制度創新,盡管當時各執一詞,但現在看來,其實二者的觀點是可以相結合統一起來的。斯坦福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傢羅森堡(NathanRosenberg)就對此提出過中肯的評價,指出“任何時候任何技術生產率的提高都不可能脫離其制度環境而存在,因而必須在其制度環境中加以研究”。事實上,由於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在內在機制上存在著強烈的互動關系,使得兩者的均衡發展表現出對經濟增長無處不在的影響力,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匹配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這一點最早是由委內瑞拉學者佩雷茲(C.Perez)和英國經濟學傢弗裡曼(C.Freeman)在20世紀80年代解釋蘇聯經濟學傢康德拉季耶夫於三十年代發現的“長波”現象時提出來的,但當時並未引起眾人的關註。佩雷茲和弗裡曼認為康氏長波不單是一種純經濟現象,而是技術經濟范式(techno-economicparadigm)與社會制度框架(Social-institutionalframework)之間的一種匹配或失配現象弗裡曼利用創新分類法,按照技術創新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大小,將技術創新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漸進創新(incrementalinnovation),即對現有產品和工藝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改,常常通過“幹中學”獲得,並且嘗試市場需求推動。雖然這隻是一些小創新,但小創新的不斷累加最後常常發揮重要作用,因為一些大創新都需要同時進行許多持續的小創新來不斷完善,最後顯現 創新帶來的巨大收益。第二類是根本性創新(radicalinnovation),即產生全新的產品和生產工藝,往往是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潛心科研的結果。與漸進創新相比,這類創新對經濟系統的影響要更大,但同時單個根本性創新對整個系統的影響還是局部的,除非是一系列根本性創新組合在一起促成全新的產業出現。第三類創新是“技術體系”的變革(changeoftechnologysystem),它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根本性創新和漸進創新的組合,甚至伴隨相應的組織創新。如20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之間出現的合成材料和石油化工的創新群的出現,加上噴射和擠壓模具機械的發展,促成在建築、包裝、農業、紡織、石油、汽車、服裝、玩具等行業的產品和生產工藝發生改變,從而深刻改變瞭企業生產的制度及消費者消費模式,這樣構成一巾新的技術體系。第四類創新是“技術經濟范式”變革(changeoftechno-economicparadigm),也就是技術范式的改變,導致整個經濟系統作出相應重大、深刻的變化,即具有在經濟系統中的滲透效應,也就是熊彼特所說的那種創造性破壞,如蒸汽機、電力等在經濟系統中的滲透效應就是如此。技術經濟范式把技術范式和經濟聯系在一起,就是因為這種創新對經濟系統的影響相當之大,不僅引起技術、工藝方式的改變,還伴隨企業的組織、管理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創新,已遠非單純的技術創新。如大量生產的引入就包含大量技術創新和企業的組織管理和企業制度方面的因素因此,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誕生於舊的技術經濟范式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經過漫長的孕育和競爭過程。它首先需要在一個或幾個產業部門證明有潛在的巨大收益和可實現生產 率的巨大提高,並且其在經濟系統中的滲透需要伴隨一定的制度變革,也就是說技術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制度子系統相互之間存在是否匹配的問題,三者之間由於發展的速率不同而作用的結果不同。一般而言,在巨大收益預期的驅動下,生産領域的技術創新更快,而制度變革則會遭遇各種綜合、復雜的因素如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而延長制度變遷的進程。總之,盈利動機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技術經濟范式是經濟發展的導向機制,它規定瞭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模式,而社會制度框架為這種技術經濟范式提供瞭必要的和合適的制度環境(註:本論文系張正玉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髙新技術中小企業創新與成長機制研究》(項目編號:B200671001)的一個階段性研究成果。)【參考文獻】[1]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2]科斯、諾思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産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王建安:''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匹配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年第3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