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方剂学第9讲--理气剂教学讲义ppt.ppt

最新中医方剂学第9讲--理气剂教学讲义ppt.ppt

ID:62089949

大小:556.00 KB

页数:73页

时间:2021-04-15

上传者:U-140648
最新中医方剂学第9讲--理气剂教学讲义ppt.ppt_第1页
最新中医方剂学第9讲--理气剂教学讲义ppt.ppt_第2页
最新中医方剂学第9讲--理气剂教学讲义ppt.ppt_第3页
最新中医方剂学第9讲--理气剂教学讲义ppt.ppt_第4页
最新中医方剂学第9讲--理气剂教学讲义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中医方剂学第9讲--理气剂教学讲义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中医方剂学第9讲--理气剂 概述定义分类使用注意 概述·定义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分述行气剂降气剂 分述·行气适应证气机郁滞(疏畅气机)肝气郁滞——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少食,大便异常。 越鞠丸《丹溪心法》朱震亨 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山栀子6g(各等分)功用:行气解郁(疏肝理脾)。主治:郁证气郁所致的六郁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病机:肝气郁滞化热,脾胃气滞,停食蕴湿生痰。·越鞠丸· 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芎苍香附兼神曲,气畅郁舒痛闷伸。趣味记忆:父子唱川曲。(香附栀子苍术川芎神曲)·越鞠丸· 方解君:香附─行气解郁(治气郁)臣佐:川芎─行气活血(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苍术─燥湿健脾(治湿郁)神曲─消食和胃(治食郁)*配伍要点:香附+川芎可助香附行气解郁之功;·越鞠丸· 运用1.《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3.临证加减:血郁而瘀者,重用川芎,加红花、赤芍;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加茯苓、泽泻;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加山楂、麦芽;火郁偏重者,重用山栀子,加黄芩、黄连;痰郁偏重者,加半夏、陈皮、瓜蒌;·越鞠丸· 4.现代运用:·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慢性胰腺炎、肝胆疾患等属肝气郁者。·越鞠丸·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实24g薤白12g白酒适量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主治:胸阳不振,痰阻气滞之胸痹 行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证侯分析:胸阳不振,津凝为痰,痰阻气机——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痰浊内阻,肺失宣降——喘促,短气,咳唾 行气·瓜蒌薤白白酒汤方解君:瓜蒌实——理气宽胸,涤痰散结祛痰结臣:薤白——通阳散结,行气止痛通阳气佐:白酒——行气活血通阳气 证治要点:为治疗胸痹的基础方胸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行气·瓜蒌薤白白酒汤 随证加减:气滞甚者,加厚朴、枳实、桂枝(即枳实薤白桂枝汤)痰浊甚者,加半夏(即瓜蒌薤白半夏汤)寒邪较重者,可加干姜、附子、桂枝兼血瘀者,可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行气·瓜蒌薤白白酒汤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9g苏叶6g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气滞痰凝之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行气·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证病因病机分析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失宣降,胃气失和气滞痰湿咽喉 行气·半夏厚朴汤方解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臣: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佐:茯苓——渗湿健脾生姜——和胃止呕佐使:苏叶——芳香行气,宣肺疏肝 行气·半夏厚朴汤证治要点: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苔白腻,脉弦滑加减变化:气郁甚者酌加香附、郁金;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郁结化热,心烦者酌加栀子、连翘、黄芩 使用注意: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不宜于气郁化火或阴虚津少行气·半夏厚朴汤 分述行气剂降气剂 分述·降气适应证气机上逆(降逆气)肺气上逆——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噫气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紫苏子9g半夏各9g当归6g炙甘草6g前胡9g厚朴各6g肉桂3g。生姜三片大枣一个五片苏叶同煎。功效: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痰涎壅盛,咳喘短气,胸膈满闷,活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上实下虚上实——痰涎壅盛,痰阻气滞,肺失宣降。胸膈满闷,喘咳痰多,苔白滑。下虚——肾阳虚乏,不能纳气,水湿内停腰酸脚弱;呼多吸少,喘咳短气;浮肿。 方歌: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趣味记忆:苏子叶找肉脯盛夏归草湖(苏子苏叶大枣肉桂厚朴生姜半夏当归甘草前胡)降气·苏子降气汤 方解君:苏子——降气平喘,止咳化痰臣:半夏、厚朴、前胡——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佐: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当归——养血润燥,止咳生姜、苏叶——宣肺散寒使:甘草、大枣——和中调药降气·苏子降气汤 降气·苏子降气汤?方中如加用陈皮?去肉桂,加沉香?证治要点:喘咳气急,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兼呼多吸少,腰疼脚弱使用注意:阴虚或肺热咳喘,不宜用 临床应用:1)痰多喘甚:+泻肺平喘药:葶苈子、桑白皮2)喘不能平卧或动则气短难续:+纳气平喘药:胡桃肉、沉香、诃子3)肾阳虚明显:+温肾助阳药:附子、补骨脂4)水肿、小便不利:+利尿药降气·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降气·定喘汤组成:白果9g麻黄9g苏子6g款冬花9g杏仁9g桑白皮6g黄芩6g半夏9g甘草3g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功效: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降气·定喘汤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趣味记忆:桑叔炒白果黄杏拌麻花(桑白皮苏子甘草白果黄芩杏仁半夏麻黄款冬花) 主证病机分析: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微恶风寒哮喘咳嗽,痰稠而黄,苔黄腻,脉滑数降气·定喘汤 方解君:麻黄——宣肺平喘,解散风寒白果——敛肺定喘,祛痰止咳一散一敛,既加强平喘之功,又使发散而不耗伤肺气,敛肺而不留邪臣: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佐: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使:甘草——和中调药降气·定喘汤 降气·定喘汤证治要点:痰多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或兼微恶寒使用注意:阴虚咳喘,不宜用 随证加减:无表证者,减少麻黄用量;痰多者,加瓜蒌、胆南星;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鱼腥草降气·定喘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比较 旋复代赭汤(《伤寒论》) 降气·旋覆代赭汤组成:旋覆花9g人参6g生姜10g代赭石9g炙甘草6g半夏9g大枣4枚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胃虚痰阻气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降气·旋覆代赭汤方歌: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随;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趣味记忆:将干瞎找戴花人(生姜甘草半夏大枣代赭石旋覆花人参) 主证分析:汗吐下胃气虚弱脾不运湿,湿聚为痰——痰阻气滞——心下痞硬胃气上逆——噫气(嗳气),呕吐,呃逆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胃失和降胃虚痰阻降气·旋覆代赭汤 方解君:旋覆花——下气化痰,降逆除噫臣:代赭石——重镇降逆佐:半夏、生姜——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虚,防金石药伤胃使:炙甘草——调和诸药降气·旋覆代赭汤 降气·旋覆代赭汤证治要点:心下痞硬,噫气(嗳气)不除,呕呃,苔白滑,脉弦虚噫: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随证加减:胃气不虚,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痰多,加茯苓、陈皮 ?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比较旋覆代赭汤以旋复花、代赭石之降逆下气配伍半夏、生姜之和胃散结为主,以降逆和胃,治实顾虚为组方特点适用于中虚痰阻气逆之痞证半夏泻心汤以黄芩、黄连之苦寒泄热配伍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为主,以温清并用,辛开苦降为组方特点,适用于寒热互结之痞证 小结本章共选正方10首,按其功效及主治的不同,分为行气和降气两类。⒈行气本类方剂均有行气作用,适用于肝气郁滞或脾胃气滞病证,常用行气化滞、疏肝解郁药为主,结合证候表现分别配伍活血化瘀、化痰祛湿、温经散寒或清热泻火药组成。其中半夏厚朴汤善治情志不舒,痰气交阻于咽喉的“梅核气”;瓜蒌薤白白酒汤善治胸阳不振,痰浊中阻胸膺部的胸痹证。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两方都能行气祛痰,但半夏厚朴汤以开郁降逆为主兼有散结的作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通阳散结为主兼有活血作用。 ⒉降气本类方剂均有降气作用,适用于肺胃之气上逆的病证,常以降气平喘或和胃降逆药为主,结合证候表现分别配伍温肾纳气与清热化痰、益胃补虚与清胃泄热或温胃散寒药组成。其中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能止咳平喘,治疗肺气上逆之喘咳证,但苏子降气汤长于温化寒痰,主治上实下虚之咳喘;定喘汤则兼能清热化痰,用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咳喘。旋复代赭汤为益胃降逆之剂,治疗胃气上逆所致的呃逆、噫气、呕吐诸症。长于和胃降逆,兼能祛痰,主治胃虚痰阻之噫气不除、呃逆反胃;小结 【复习思考题】1.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可治喘,如何区别应用?2.定喘汤与小青龙汤均可治疗风寒外束之咳喘,如何区别应用? 经外奇穴 一、常用奇穴奇穴是在十四经穴确定后逐渐发现的一些新穴,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一些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风、四缝等。奇穴以有奇效得名。现在大约有数百个奇穴,临床上应用较多,得到广泛承认的有数十个,如1985年WHO西太平洋区经外奇穴标准化方案收录36个奇穴,1990年《经穴部位》国家标准收录48个奇穴。我们将介绍印堂、太阳、定喘、夹脊、八邪、四缝、十宣、百虫窝、膝眼、胆囊、阑尾、八风等12个奇穴。 1、四神聪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功能:清头通络、宁心安神配穴:神门、三阴交—失眠太冲、风池—头痛,头昏刺灸:平刺0.5~0.8寸。具体刺法:1.从百会向四方穴点刺。2.从外穴点向百会刺。3.按顺时针方向刺向四穴。4.按反时针方向刺向四穴。现代研究:实证眩晕效果较好、对虚证眩晕效果次之,耳鸣 2、鱼腰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配穴:阳白、合谷、太冲—眼睑下垂鱼腰透攒竹—眉棱骨痛刺灸:平刺0.3~0.5寸,或沿眉弓向外、向内透刺。 3、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作用:疏风通窍安神配穴:迎香、合谷—鼻渊,鼻塞太阳、太冲、百会—头痛眩晕率谷、太冲、合谷—小儿惊风刺灸: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4、太阳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配穴:太冲、委中、关冲、风池、合谷—天行赤眼头维、风池、率谷—偏头痛耳尖三棱针放血—目赤肿痛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现代研究:太阳配印堂,点刺出血,治疗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流行性结膜炎 5、耳尖定位:在耳部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配穴:攒竹、风池、光明、合谷、委中、关冲、印堂—目赤肿痛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急性咽喉肿痛刺灸: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6、牵正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方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功用:祛风清热,通经活络。主治:口喎—风池、地仓、阳白、颊车、合谷腮腺炎—翳风、合谷口疮—地仓、承浆、龈交、合谷刺灸法:向前斜刺0.5-0.8寸,可灸。 7、定喘定位:在背部,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作用:止咳平喘通络配穴:肺俞、中府—咳喘列缺、合谷、尺泽、膻中—哮喘发作期刺灸:直刺,或偏向内侧,0.5~0.8寸;可灸。 8、(华佗)夹脊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作用:调和五脏,通降腑气主治:胸1~胸7椎旁夹脊穴—心、肺、胸及上肢疾病胸6~腰1椎旁夹脊穴—肝胆、胃肠病证腰1~腰5椎旁夹背穴—腰、下腹、泌尿生殖、二阴及下肢病证刺灸: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现代研究: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9、腰痛点定位:在手背侧,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二穴,左右共4个四穴。功能:疏筋止痛、壮腰活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小儿惊风,手背红肿疼痛。2.头痛,卒死,痰壅气促。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10、落枕穴(外劳宫)定位:在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操作:直刺或斜刺l--1.5寸;可灸。 11、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功能:清热消肿,祛邪通络。主治:1.手指麻木,手背肿痛,毒蛇咬伤(放血)。手指麻木——外关;手背肿痛——劳宫、合谷2.头项强痛,咽喉痛,齿痛,目痛,烦热。刺灸:向腕关节方向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12、四缝定位: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4个穴位。作用:健脾消积主治:1.疳积,小儿腹泻,肠虫症。2.咳嗽气喘,百日咳。配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小儿疳积合谷、内关—百日咳刺灸:直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现代研究:有助于患儿骨骼的发育成长、能迅速改善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所致的小儿低热、消炎 13、十宣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个穴位。功能:醒脑开窍,清热泻邪配穴:人中、涌泉—晕厥大椎、曲池—高热抽搐刺灸: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14、鹤顶定位:屈膝。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配穴:风市、膝眼、足三里、阳陵泉—鹤膝风刺灸:直刺0.8~1寸;可灸。鹤膝风是以膝部肿大,股胫纤细,形如鹤膝而命名。其特点为:发病缓慢,症状不显,疼痛不著,有时仅有轻微的关节疼痛或稍有肿胀,变化甚慢,严重时可见到活动受限,甚或出现跛行。本病多见于30岁以下青年,尤以1岁以下的儿童为最多。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述的膝关节结核,膝关节腔积液等。 15、百虫窝定位:在大腿内侧,髋底内侧上3寸,即血海上1寸。作用:活血祛风配穴:风疹、湿疹配曲池、足三里风门、肺俞、丰隆—风疹刺灸:直刺1.5~2寸;可灸。 16、膝眼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外膝眼即足阳明经的犊鼻穴)。作用:通经活络主治:膝关节痠痛,鹤膝风,腿痛,脚气。膝关节炎—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鹤膝风—三阴交、鹤顶。(《外科大成》)刺灸: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 17、胆囊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胆囊疾病此处有压痛敏感点)作用:清热利胆主治:1.胁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胆绞痛。2.下肢痿痹。配穴:丘墟、内关—胆囊炎胆俞、日月—胆绞痛刺灸:直刺1~2寸;可灸。 18、阑尾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急、慢性阑尾炎此处有压痛敏感点)作用:清热通腑主治:1.急、慢性阑尾炎。2.下肢痿痹。3.胃脘疼痛,纳呆。配穴:天枢、足三里—急性阑尾炎刺灸:直刺1.5~2寸;可灸。 19、八风定位:在足背侧,第一~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4穴,左右共8个穴位。作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主治:1.毒蛇咬伤(放血),足跗肿痛,脚弱无力,足趾青紫症。2.头痛,牙痛,疟疾。配穴:足跗肿痛配解溪、太冲刺灸:向足跟方向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二、阿是穴定位:痛点为穴。作用:通络止痛。主治:一切痛证。应用: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肋间神经痛,腰椎增生,坐骨神经痛,关节炎等。操作:根据具体部位确定刺灸方法。 小结1、头颈部穴中重点掌握四神聪、印堂、太阳各穴的定位取穴。四神聪善治神志病、脑病;印堂善止痉、治目鼻疾;太阳治偏头痛,配耳尖放血治眼赤肿痛。2、背部穴中重点掌握定喘、夹脊的定位取穴。定喘善治咳喘;夹脊分段治疗上、中、下三焦各脏腑之疾。3、上肢部穴中重点掌握八邪、四缝、十宣等穴的定位取穴。四缝善治小儿疳积;十宣为急救要穴,多用实证、热证之放血治疗。4、下肢部穴中重点掌握八风的定位取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