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ID:8867295

大小:3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09

上传者:U-5734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_第1页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_第2页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_第3页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_第4页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初中名著阅读导读教学策略“名著阅读导读教学”设计的立足点为先期的导读。导读要尊重两个规律,即名著独特的阅读规律和教学规律。从阅读规律看,要求学生必须克服名著篇幅长、难点多、时空距离感强等障碍。因此,教师在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计划等方面进行指导。从教学规律看,要求学生在阅读能力的五个层次上综合发展,即体裁辨析(阅读第一步)、主题阐释(阅读关注的中心)、结构梳理(阅读的枢纽)、技巧鉴识(阅读的法门)、风格流派评述(阅读的高层次追求)。笔者根据我校名著阅读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将其梳理归纳为三种具体课型,即“激趣式导读课”“发现式导读课”“切入式导读课”。一、激趣式导读课典型课例:《名人传》教学案例1、导入教师配乐朗读自己的读书笔记。2、我们印象里的贝多芬(1)大屏幕打出贝多芬画像,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贝多芬。(2)播放《命运交响曲》开头,让学生说感受。 (1)用一分钟的静寂,体会贝多芬的无声世界。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说感受,教师适时引导。(2)出示《贝多芬作品列表》,指出其耳聋的开始年限,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优秀作品是耳聋后创作的。(3)播放《命运交响曲》后半部分,再次从音乐中感受真实的贝多芬。(在厄运中努力向上、拼搏奋斗,展现光明与力量。)(4)教师配乐朗读《名人传》原文摘录,学生回归文本,寻找印证。1、发现不一样的贝多芬(1)爱情:播放《致爱丽丝》片断,让学生说感受。(宁静,优美,深情)配乐朗读原文摘录,贝多芬致爱人的信。(浪漫,温柔,美好)介绍真实的贝多芬的爱情经历。(坎坷,被骗,孤独终生)(2)童年:播放《悲怆奏鸣曲》片断,让学生说感受。(轻柔,舒缓,淡淡的忧伤)配乐朗读原文摘录,贝多芬关于故乡的记忆。介绍真实的贝多芬童年经历。(母亲早逝,父亲酗酒暴力,过早承担生活压力)(3)辉煌落幕:听《第九交响曲》片断,欢乐颂主题。 教师讲述《第九交响曲》公演的感人盛况和贝多芬贫病交加黯然离世的情景。配乐朗读原文关于《欢乐颂》描写。全体静听《欢乐颂》高潮,用心感受。4、阅读《贝多芬传》的现实意义思考问题:(1)歌德听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曾大为震动。你认为贝多芬的音乐为什么蕴含着“令人骚动”的力量?(2)你觉得贝多芬于我们的意义何在?当你读完《贝多芬传》,你将如何面对苦难?5、后续阅读指导关于阅读《名人传》的其他问题。(1)西斯廷教堂如此辉煌的壁画,米开朗琪罗是如何完成的?已经有了这样伟大的成就,为什么米开朗琪罗的一生仍然被罗曼·罗兰看作悲剧?(2)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一生衣食无忧,地位尊贵,他的苦难在何处?他的苦难是否是“自讨苦吃”?阐释与点评: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相关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即那些不直接与个体的阅读理解水平相关但又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个层面的能力,如选择能力、速度能力、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等(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在主体部分“发现不一样的贝多芬” 中,教师以贝多芬的爱情、童年、辉煌落幕为线索,将代表性的乐段与相应的文字有机融合,全面地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看到了贝多芬更为血肉丰满的灵魂世界。此环节继续充分使用多媒体,通过光影声色等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同感和求知欲,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人物身世经历等背景材料,真正做到文学鉴赏中的知人论世。教师在课堂上由带领学生走近贝多芬,到走进贝多芬的生活,到贴近贝多芬的精神境界,到形成向往崇高的精神追求。全课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阅读所得拾级而上。一、发现式导读课典型课例:《伊索寓言》教学案例1、导入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2、一睹为快,自我发现(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或讲给其他同学听,也可以表演给其他同学看。(3)读题目猜情节: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请读过的同学复述这些故事,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1、边读边聊,汲取营养(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2)阅读《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农夫的看法。(3)明白寓意:寓言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4、延伸讨论问题:钱钟书先生曾经就这本寓言的寓意作出过其他的分析,大家先看看课本中的介绍,然后想想:在自己看过的故事中有没有可以找到其他寓意的故事?你对于钱老的分析有何看法?5、后续活动,深化效果《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1)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形象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3) 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6、意犹未尽,特别推荐(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完整阅读本书。(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阐释与点评:从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就是认识自己”(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名著阅读,堪称“认识自己”的最好媒介。本课例体现了“发现式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师布置了富有探究意义的任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现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的更新。当然,个体经验的更新是一个艰难、渐进的过程。钱理群曾说:“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它的魅力就在这里。”(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在本课例中,教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搭建攀援的“脚手架”,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魅力”,并帮助他们坚信这“魅力”的发现者就是自己。从“自我发现”到“边聊边读” ,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古老的寓言中“看到”身边的真善美、假恶丑,发现自己身上的小缺点,悟到旁人身上的小亮点,说说对生活的联想,谈谈对世界的感受。当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成了从一般性了解作品内容到评析作品思想这一阅读能力的飞跃,并“内化”为自我的阅读经验的时候,教师的“导读”就功到自然成了。三、切入式导读课典型课例:《水浒传》教学案例1、导入以对联“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导入。2、明确导读内容(1)把握章回小说的回目特点。(2)结合相关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把握《水浒传》的结构特征。3、借回目析特点通过“回目”掌握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的相关信息,快速把握小说的脉络结构。小组探究回目特点,由各组代表发言。举例如下:第002回史大朗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006回花和尚倒拨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007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015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037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第038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2、借事件释性格(1)学生提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鲁智深、李逵、林冲、武松、宋江、吴用、杨志……(2)结合相关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小组活动,先由各小组归纳,然后采取各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式进行。3、借情节明结构(1)思考:小说中有这么多的人物,作者又是如何安排结构的呢?(2)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先分后合的“散点透视”结构。(3)结合回目资料加深感性认识。4、借题型谈思路(1)人物性格的比较。人物性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情节概括。对相关人物故事情节的概括。(3)结合语段分析。结合相关语段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4)相关情节举例。给出人物性格特点,要求举出相关情节作为例证。(5) 细节提问。结合阅读,考查学生对故事细节的识记。2、教师小结《水浒传》人物众多,人物形象鲜明且各有特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每个人物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要注意比较人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联系起来进行品味。对书中表现出的侠义精神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我们今天同样要提倡“侠义”精神,但要以遵纪守法为前提。阐释与点评:名著阅读教学的复杂性在于,教师往往既要面对高深繁难、包罗万象的学习客体,又要面对理解力有限的幼稚的学习个体。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和谐对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比如,面对《水浒传》这样的“鸿篇巨制”,很多教师会在导读教学时产生一种手足无措的茫然感和无力感。其实,名著阅读教学首先要缩小自然阅读和理性阅读的差距,选好“切口”方能入味。华南师范大学莫雷教授在《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词句的理解、语境的理解与连贯性推理、谋篇布局的理解、写作意图与表现方法的理解、重点信息的把握、潜在信息的推论、整体信息的组织建构等七个子活动。名著阅读的理解正是涵盖了微观理解和宏观理解的一个没有上限的动态发展结构。该课例对七个子活动均由触及,并于朴素和平常中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教师对如何“导读”这样的大部头作品是下了工夫的。这为教学实施夯实了基础。首先,教师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散点透视”的方法运用到教学设计中,从“回目、情节、人物、结构、思路”等角度切入,让学生先立足于这些有价值的“点”,再去以点带面,最终形成“点点有生成,处处指靶心”的循环阐释,通过循环阐释,使“道”之深沉和“文”之精妙达到完美统一,使原来的“迷”有所“悟”(董菊初《文本的积极阐释与消极阐释》)。临近结尾时,教师又通过“相关细节”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引起了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又实现了对学生后续课外阅读的“动态指导”和“跟踪指导”。真可谓“鸿爪雪泥。不着痕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