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角度看《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_罗汝琴

从目的论角度看《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_罗汝琴

ID:11173454

大小:48.0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上传者:U-4187
从目的论角度看《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_罗汝琴_第1页
从目的论角度看《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_罗汝琴_第2页
从目的论角度看《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_罗汝琴_第3页
从目的论角度看《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_罗汝琴_第4页
从目的论角度看《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_罗汝琴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目的论角度看《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_罗汝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从目的论角度看《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摘要: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审视《阿Q正传》德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包括音译、音译加注释、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转换补偿法和删除法。关键词:阿Q正传;目的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一、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打破陈规,他们指出:翻译的本质不仅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目的论就是功能派理论的核心。汉斯·弗米尔与卡塔琳娜·莱斯(Reiss,K.&Vermeer,1984)详细阐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目的论以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研究。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交际行为,所有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弗米尔再三强调,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同时,翻译目的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译者,翻译策动者,及预期读者。在目的论中,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合适”,“合适”指译文文本要适合翻译目的的要求,也就是说译文文本要完成其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目的论对具有不同翻译目的的文学作品翻译与赏析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二、《阿Q正传》及其德译本《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大师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这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未庄为故事背景,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毒害的贫苦农民形象,给后人留下了“阿Q精神”这个具有深刻文化含义的术语。作品中有大量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负载词,如称谓语、地名、宗教词、朝代名、成语、典故、俗语等。《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自问世以来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包括英德俄日译本等。2002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呐喊》是鲁迅作品经典的德译本之一,该出版社的其他德译作品还包括《彷徨》、《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等。该出版社将大量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译成德译本,让世界范围内的更多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翻译上述作品,译者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需要对中国文化的透彻理解,才能将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国外读者。德语是世界上十大最通用语言之一,世界上有一亿多人口是说德语母语的人。由此可见,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译成德语版对促进中欧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德两种语言之间固然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要把鲁迅作品中丰富的文化负载词译成完全对等的德语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目的论的指导,灵活选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达文化负载词的真正内涵。三、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3.1文化负载词Aixelá给文化专有项下的定义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Aixelá,1996:58)。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232-246)。3.2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近年来,学者们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出了极具指导性的意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以下三种。(一)Aixelá提出十一种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策略:(1)重复;(2)转换拼写法;(3)语言(非文化)翻译;(4)文外解释;(5)文内解释;(6)使用同义词;(7)有限世界化;(8)绝对世界化;(9)同化;(10)删除;(11)自创(Aixelá,1996:61-64)。(二)王东风归纳出翻译界在实践中形成的五种“在效果和使用频率上呈等级排列”的文化缺省处理方法:(1)文外作注:即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之中;(2)文内明示:即文内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3)归化:即用蕴含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出发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4)删除:即删去含有影响语篇连贯的文化缺省;(5)硬译:即按字面照译原文,对于影响阅读中连贯重构的文化缺省不作任何交代(王东风,1997)。(三)廖七一认为,“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原语词汇意义的再现优于形式的再现;(2)选词必须考虑原语词汇所处的语境;(3)原语词汇关键的隐含意义,在译文中应转换为非隐含意义。”(廖七一,2002:236)“既然在文化差异悬殊的中英两种语言间寻找到完全对等的文化负载词汇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译者势必采用‘直译(音译)+注解’、‘直译+意译’或‘意译’等方法来弥补或调整中英两种词汇在文化上的差别。”(廖七一,2002:239)四、《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上述三位学者的理论对本文的研究极具指导意义。借用廖七一的话:“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但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的运用中可以截然分开。为了尽最大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重视原语词汇的信息,译者必须根据原语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内涵、色彩和功能等,对上述手法创造性地加以选择、融合和补充”。因此,本文从目的论角度,以廖七一的翻译策略为主,结合Aixelá和王东风的理论,按音译、音译加注释、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转换补偿法和删除法这七种策略对《阿Q正传》中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举例分析。1、音译音译法指的是用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原语言的发音。原语与目的语的差异会导致语义空缺的产生,这种情况下音译法能更好地保留原语的文化色彩,避免文化误读。例1阿Q:AhQ(FLP,2002:90)“阿”是音译,而“Q”为照抄,考虑到鲁迅先生在给文章主人公定名字时无从考证他姓甚名谁,对名也只有个大概印象,无法具体到字,因此译者翻译时保留了原著的用意。然后对于下文中再出现的人名如:阿富(AhFu)、吴妈(WuMa)等人名大多采用音译。例2茂才(先生):Maocai(FLP,2002:93)例3秀才:Xiucai(FLP,2002:96)“秀才”“茂才”在古代均指生员,东汉时为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秀才”在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译者采用音译加注,因此之后采用音译并不影响读者理解。然而“茂才”采用音译显然有失偏颇,没有文化背景的德语读者不容易将秀才与茂才联想起来,若加上文内注释则更准确,如:Maocai(ebensowieXiucai)(茂才:同秀才)。例4未庄:Weizhuang(FLP,2002:96)“未庄”这一地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采用音译加注,之后采用音译,是因为读者已有所了解,音译更能保留原作文化特色。例5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Hahaha.(FLP,2002:107)例6(照着……王胡的后颈窝上直劈下去道:)嚓!:Sssst!(FLP,2002:123)这两处拟声词采用音译,而不像下文中其他几个拟声词采用的删除法,是因为这样译出的效果能更好地描述原文构造的情景,如阿Q的得意感和故意吓唬王胡的腔调,为保证语 意完整此处不可删除。2、音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指运用音译的同时,加上合适的注解来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注释可长可短,既可采用文中注释,也可采用脚注,还可二者合用。例7阿桂、阿贵:obdasQinAhGuifürGuiinderBedeutungZimtbaumoderfürGuiinderBedeutungAdelsteht.(FLP,2002:93)“阿桂”和“阿贵”都是典型的汉语中的称谓,译者用音译加简短的文内释义表达了汉字音同意不同的特点。例8进秀才:…habedasersteStaatsexamenbestandenundseinuneinXiucai(Kreisneamten-Anwärter),ein„blühendesTalent.(FLP,2002:92)“进秀才”在德语中并没有意义完全对等的词汇,“秀才”在汉语中是指明清两代的生员,而在西方国家的思维里并没有此类意义的词语。译者将其转化为“通过国考的人”,der...habedasersteStaatsexamenbestanden,巧妙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译者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很好地保留了原语丰富的传统特色,也便于读者理解。例9未庄:indemDorfeWei(Weizhuang)(FLP,2002:94)“未庄”在文中首次出现时采用音译加注(此处文内加注即为意译),为读者解释了其概念。例10妲己、褒姒、董卓、貂蝉:DaJi,BaoSi,DongZhuo,DiaoChan(FLP,2002:108-109)*DaJi—KonkubinedesletztenHerrschersderShang-Dynastie(12.Jh.v.u.Z.).BaoSi—KonkubinedesLetztenKönigsderwestlichenZhou-Dynastie(8.Jh.v.u.Z.).Qin-Dynastie—221bis206v.u.Z.DiaoChan—KonkubinedessehreinflußreichenMinistersDongZhuo(3.Jh.u.z.).“妲己”、“褒姒”、“貂蝉”、“董卓”涉及到中国历史人物,译者通过文外加注将四个历史人物一并介绍,加深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3、直译直译指译文仍然采用原文的表现手段,句子结构和语序不做调整或不做大的调整。例11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EinGelehrter,derdreiTagefortwar,mußmitneuenAugenbetrachtetwerden.(FLP,2002:121)例12塞翁失马安知非福:Werweiß,obesnichteinSegenfürdenTartarenist,seinPferdverlorenzuhaben!(FLP,2002:100)“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都是汉语中的俗语,其含义都是中国读者熟知的,若直译置于外语译本中难免会显得突兀。然而,译者在翻译中国俗语时仍然采用了直译,是因为通读该译本我们能发现这些俗语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因为上下文内容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帮助读者体会俗语的含义。因此,译者这时采用直译是很恰当的,既保留了作品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又促进了读者的理解。例13阿七、阿八、李四、张三、:AhSieben,AhAcht,LiVier,ZhangDrei.(FLP,2002:102)对于原文中的人名“阿七、阿八、李四、张三”(中的“七”、“八”、“四”、“三”)译者采用了直译,也能让读者知道是指人,但从外语读者的角度而言,未免是有些奇怪的,为什么有数字出现?它到底蕴含着什么更深层的含义?于此,该德译本的交代是不完善的,若加上文外注释说明“阿七、阿八、李四、张三”是中国文化中泛指某人的名词,并附上具有相似意义的德语名字,如:DieseNamensindaufChinesischAusdrückenvonunbestimmtenLeutenwiediedeutschenNamenHinzundHunz4、直译加注释直译加注释指运用直译的同时附加注释。例14小乌龟子:diekleinenSchildkröten,dieindenFreundenhäusernangestelltwaren.(FLP, 2002:122)文中“小乌龟子”有其蕴意,并不是真的动物乌龟,而是略带贬义骂人的话。文中意指那些在雇主家里做短工的人,表达了阿Q对城里人的不满和瞧不起。译者现将其直译为“乌龟”,又用关系从句解释了其含义为“被雇佣的人”,完整地表达了原作之意。5、意译意译是指译文中采用新的等效的表现手段,句子结构也有可能做较大的调整。例15三教九流:ErzählerngeringerenAnsehens(FLP,2002:91)译者将“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意译为ErzählergeringerenAnsehens,传达了不受重视之意,能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但略使原作失去了异国文化特色。若加上文外注释,意思的表达就更为完整。例16秀才和举人:Gelernte(FLP,2002:104)秀才、举人这类头衔用于中国古代国考中,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秀才-举人-贡仕-进仕。此处意译为Gelernte(学者),是因为上文中第一次出现“秀才”时译者已经用音译加注法解释过“进秀才”的意思,读者已对这一文化背景有了印象,而且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Gelernte在此处不会引起异议,因此,此处意译省去了冗余地解释,反而使译文简洁明了。例17静修庵:Kloster„ZurstillenSelbstbesinnung“(FLP,2002:106)“静修庵”是佛家弟子尼姑修行的寺院。此处“静修”为意译,是为了突出静修庵的佛教蕴意。另外Kloster是直译,它在德语中的意象是寺、修道院,然而汉语中的“庵”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作者之所以没有过多强调女性,是因为上下文中只出现了“Nonne(尼姑)”,所以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例18“而立”之年:imAltervondreißigJahren,indemKonfuziusdas„AltermoralischerUnabhängigkeit“sah.(FLP,2002:109)“而立”之年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原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更多地指事业、家庭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一方面,该德译本将“而立”意译为“AltermoralischerUnabhängigkeit(道德独立之年)”而非“AlterderUnabhängigkeit(独立之年)”,是因为考虑到小说背景是阿Q对小尼姑产生了非分之想,偏向于情感、道义;另一方面,译本又通过文内注释简短地表达了其特指的年龄,使译文忠实于原作特色,加深了读者的理解。例19阿弥陀佛:BarmherzigerBuddha!(FLP,2002:119)阿弥陀佛:MögeunsBuddhabewahren!(FLP,2002:119)文中第一处“阿弥陀佛”意译作“慈悲的佛啊”,表示老尼姑撞见阿Q在静修庵偷萝卜的惊讶;第二处意译作“愿菩萨保佑你”,透露出佛教的“慈悲为怀”,表示对阿Q偷菜行为的宽恕,也与德语中的“Gottbewahreuns(上帝保佑我们)”相似,便于理解。例20观音娘娘:derGöttinderGnade(FLP,2002:134)“观音”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一位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而在欧洲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中,无法找到与“观音”意义对等的神。译者在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GöttinderGnade,便于读者理解。但这样没有保留原语文化特色,使读者遗忘“观音”这一意义固定的佛教名词。因此,若采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如:Guanyin,GöttinderGnade,简短的音译没有打断译文的连贯性,也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点。6、转换补偿法转换补偿法,指的是用目的语中相似的表达来替换原语表达的方法,以期在译文读者的大脑中产生类似的认知效果,这种译法可能会造成文化亏损的现象,但因其能迅速激活目的语读者的意象图式,使得译文读者很容易就能获取相关的信息,所以也是一种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有效方法。例21地保:Polizeimeister(FLP,2002:92) 由于中德之间的文化差异,很难用一两句话诠释“地保”等蕴含历史概念的头衔,因此译者将其译为“公安人员”,替换成了目的语中的文化概念,确保读者的最佳理解。例22两块:zweiTaler(FLP,2002:100)Taler是德国古钱币,阿Q赌钱显然是用的中国古代钱币,此处采用了补偿转换法,将汉语中的名词替换成德语中已有的类似概念,为目的语读者排除了阅读障碍。例23拍!拍拍!:Klaps,klaps,klaps!(FLP,2002:106)此处为拟声词,阿Q被人打了耳光,译者采用转换补偿法是因为德语中已有相似意义的词汇Klaps(轻拍,耳光)。5、删除法即删去含有影响语篇连贯的文化缺省。例24(吐一口唾沫道)呸!(鲁迅,2002:85)例25(满门抄斩,)——嚓!嚓!(鲁迅,2002:88)这两处分别是阿Q对小D盘发的不屑和模仿砍头声,前者根据上下文已有“吐唾沫”“满门抄斩”作补充说明。文内拟声词大多采用删除,因为这类词汇并不影响理解原文。五、结语通过分析《阿Q正传》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我们发现,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译法,甚至出现的顺序也会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我们很难认定某种翻译策略是专门用于某类文化负载词的。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作品时遵循目的论,灵活选用翻译策略,更好地把原著的文化特色传达给读者。参考文献[1]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gAsaPurposed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2]Reiss,K.&Vermeer,H.J.GrundlegungEinerAllgemeinenTranslationstheorie[M].Tubingen:Niemeyer,1984.[3]Aixelá,JavierFranco.Culture-SpecificItemsinTranslation[A].RománAvarezandM.Carmen-AfricaVidaled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6:52-78.[4]AufrufzumKampf[M].外文出版社,2002.[5]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246.[7]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中国翻译,2004,(01).[8]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D].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0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