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ID:22086860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上传者:U-99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1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2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3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4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美,哪么,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语言素养  :G633.33:B:1672-1578(2010)12-0101-02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文章歌咏平凡伟大,有的歌颂纯真善良,有的鞭挞黑暗丑恶……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寓着的审美情感。语文课堂教学要担负起美育教育的使命,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资源,让美育贯穿语文教学。  史学家劝人为真,教育家劝人为善,艺术家劝人为美。审美教育要兼三者之长,既劝认为真也劝人为善,更劝人为美。这应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我们所追求的审美教育的目标。   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1、指导学生享受书写美  书法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写字也是一项语文基本功。我们都知道,汉字是音、形、意相结合的统一体,每一个字都有很深刻的含义。音有音韵美、形有结构美、义有意蕴美。比如“人”,我们的祖先就赋予了它别于其他汉字的含义,有音乐般的读音、有稳中求进的外形(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更有坚强如长城般的内涵。因此,教师们在课堂要抓住每一个特殊的字为契机,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千百年来的书法名家和名作搬进语文课堂,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进行字体端正美观,行款整齐,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的板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并加强写字练习(语文教改名家魏书生老师就很重视这一点,要求他的学生每天都要写50字的小楷),要求书写认真,字体端正,笔画清楚,求善求美。这不仅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美,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细致耐心,严肃认真的学风。在大力提倡素养教育的今天,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这是一项非常切合实际的素质教育内容。  2、引领学生体会语言美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美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美的体验离不开对课文语言美的品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摘抄名言佳句,理解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美的能力。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模仿美,表现美,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美文来。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掏钱买酒时的一“排”一“摸”含义丰富,对比鲜明;就连《祝福》中祥林嫂的一句简简单单“我真傻”,也让人不寒而栗,力度十足。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朱自清用极其平实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幅生机蓬勃的春天。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却将美丽如花的少女说成西天的云彩等等。我想,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善于发现美、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3、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的。通过文章的情感美来激发学生的美感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正的文学作品更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鲁迅说:“创作须情感,至少得发热。”别林斯基说过:情感是诗的天性,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发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还应通过作品中的情感美来激发学生的美感.如讲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阔大的诗风中,去领略豪迈的情怀,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雄奇的景象中去体会“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们一旦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就自然会让学生产生情感振荡,激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在不自觉之中进入美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涤,继而我们就会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   4、启发学生追求对比美  对比是观察世界、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将相同的事物对比,可发现同种之异,将不同的事物对比,可异种求同,对同一事物作今昔对比,以突出其变化。任何事物在强烈的对比中,更显出其本质特征。正如黑与白、红与绿、大与小、高与低、香与臭等对比鲜明以易人的分辨一样。  我们平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感受美,也接触丑。这是因为笔下有鲜花,也有荆棘;既描绘明媚的春天,也描绘严酷的冬天。在通过文学作品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中,包括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这样一对对的对比美的美学范畴。臧克家写的《有的人》是一首纪念鲁迅的诗。这首诗也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诗人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和专吃人肉、喝人血的剥削者作对比。这种剥削者虽然活着,那只是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人性,在人民心中早已死了;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鲁迅虽然死了,但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战斗思想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鲁迅的形象塑造得极为高大美好。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伟大精神和人格,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生甘做野草,甘愿做人民的牛。这就是对比美的艺术效果。  5、鼓励学生产生联想美  教学中尽可能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的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奥地利心理学家马赫曾对联想做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在两种突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李白《将尽酒》:当吟诵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啊!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联想在人的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为的不同,看作品是因为读者的不同。”因为读者各自想象力和想象范围的不同,自然产生的鉴赏便不尽相同。可以说一篇作品在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会产生一千种意象。  俄国著名的美学家车尼尔雪夫斯基曾说“美是生活”这是一意义非常深远的美学命题。其实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美,哪么,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