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

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

ID:34746750

大小:68.6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10

上传者:U-25918
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_第1页
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_第2页
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_第3页
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_第4页
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林空转贴自青年论坛之古史漫谈2003-01北宋的军事制度从各个方面来说,在历史上都可谓独具特色,禁兵制虽非产生于北宋时期,但在北宋时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考察其番号的变迁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其过程基本限于抄摘。鉴于北宋的军事管理体制可总结为一院三司制,其禁兵完全隶于三司统辖,故现将本人整理的番号分三司开列如下,还望各位不吝赐教。壹、殿前都指挥使司该司禁兵分马军、步军两个系统,同时又分上军、中军、下军三个档次,并有为充宿卫之职而专设的班、直一、马军部队(一)、禁兵上军北宋的禁兵上军仅有四个番号,通称作上四军,均为北周时期即存在的精锐部队,为赵氏王朝起家老本,在各军中无论资历还是战力均是最高的,对其士卒的身高要求更在五尺七寸,按一宋尺为零点三一一米,即其成员身高在一米七七以上,自然也是极为雄壮。上军四军中有两个隶于殿前都指挥使司1、宋太祖时期(1)、铁骑马军2、宋太宗时期(1)、日骑马军(由铁骑马军改称)(2)、捧日马军(由日骑马军改称,之后各朝均用捧日之名)(二)、禁兵中军与禁兵下军除上军四军和专供宿卫的班、直外,其余各禁兵部队均归为中军与下军,由于不易区分,故一并列举1、宋太祖时期(1)、契丹直(2)、吐浑直(此时仅下辖吐浑)2、宋太宗时期(1)、契丹直(2)、吐浑直(下辖吐浑与吐浑小底)(3)、安庆直(4)、殿前小底(5)、骁雄(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骁雄转隶)(6)、骁猛(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骁猛转隶)(7)、骁骑(8)、神骑(9)、清朔(10)、擒戎(11)、拱辰(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拱辰转隶)(12)、龙猛(13)、归明勃海(14)、三部落3、宋真宗及宋仁宗时期加设的番号(1)、骁胜 (2)、宁朔(3)、飞猛(4)、步斗(三)班、直1、宋太祖时期(1)、内殿直(共分五班,分别是左一、左二、右一、右二、川班)(2)、内直(分左班与右班)(3)、外殿直(一班,即看班外殿直)(4)、内员僚直(共分三直)(5)、散直(共分四班,分别为左一、左二、右一、右二)(6)、散指挥(共分四班,同散直)(7)、散员(共分四班,同散直)(8)、散都头(分左班与右班)(9)、殿前指挥使(分左班与右班)(10)、招箭班(11)、东西班承旨。(12)、钧容直(共一班)2、宋太宗时期(1)、内殿直(共分四班,分别是左一、左二、右一、右二)(2)、金枪班(由内直改)(3)、看班外殿直(4)、内员僚直(分三直,为宋太宗重设,非宋太祖时内员僚直)(5)、散直(共分四班,分别为左一、左二、右一、右二)(6)、散指挥(共分四班,同散直)(7)、散员(共分四班,同散直)(8)、散都头(分左班与右班)(9)、殿前指挥使(分左班与右班)(10)、招箭班(11)、东西班承旨。(12)、钧容直(分二班)3、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时期的变化(1)、宋仁宗设散祗候,分左班与右班(2)、宋真宗将内员僚直三直合为一直(3)、宋真宗将内员僚直并入外殿直(4)、宋神宗撤消外殿直4、东西班承旨的变化。东西班承旨通称东西班,在不同时期其构成变化极大,先后曾隶有:东班(东一、东二、东三、东四、东五,不同时期数量不一)、西班(西一、西二、西三、西四,不同时期数量不一)、南班、北班、弩手班、龙旗直、茶酒班(茶酒旧班、茶酒新班)、招箭班等,兵员由2139人至3600人不等。5、关于钧容直。钧容直实际上为乐队,宋太祖时为一班,后扩大为二班。这似乎是历史上第一例在军中专门组建成整建制的单独编成的乐队部队,而且,如本文所述,钧容直是隶于马军系统。二、步军部队 (一)、禁兵上军殿前都指挥使司禁兵所辖两支禁兵上军编制均为每军下设四厢,每厢4500人,即每军1万8千人。1、宋太祖时期(1)、控鹤步军2、宋太宗时期(1)天武步军(由控鹤步军改称)(二)、禁兵中军与禁兵下军1、宋太祖时期(1)、雄威(2)、忠猛(3)、效节(4)、左平远(5)、右平远(6)、广德(7)、广捷(由左、右平远改)(8)、龙骑(龙骑者,号有马步人,见阵即步斗。和西方的龙骑兵Dragoons的定义几乎是一样的,但却不称骑兵而归入步军中)2、宋太宗时期(1)、雄威(改称雄勇后曾撤,后又分雄勇复设)(2)、雄勇(由雄勇改称)(3)、神勇(分雄勇而设)(4)、宣武(由忠猛、效节改)(5)、宣威(6)、广武(7)、虎翼(8)、神射(9)、步斗(后被撤消)(10)、鞭箭(后被撤消)3、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的变化(1)、宋真宗改广武为广勇(2)、宋仁宗增设万胜(三)、殿前都指挥使司禁兵步军御龙各直御龙各直为殿前都指挥使司所辖各班、直的一部分,与马军不同的是,步军仅有直而无班。1、宋太祖时期(1)、簇御马直(分左直与右直)(2)、骨朵子直(分左直与右直)(3)、御龙弓箭直(共五直)(4)、御龙弩直(共五直)2、宋太宗时期(1)、簇御龙直(由簇御马直改称)(2)、御龙直(由簇御龙直改称)(3)、御龙散手直(由骨朵子直改称) (4)、御龙骨朵子直(由御龙散手直改称)(5)、御龙弓箭直(共五直)(6)、御龙弩直(共五直)以上为殿前都指挥使司禁兵马、步军番号贰、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所辖禁兵分为上军、中军和下军三个等级,需要注意的是,宋代由于缺马的原因,其被称为马军的部队未必都是真正的骑兵。(一)、禁兵上军在北宋禁兵的上四军里,除隶于殿前兵马都指挥使司的两支外,另两支分别隶于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1、宋太祖时期(1)、龙捷马军2、宋太宗时期(1)、龙卫马军(由龙捷马军改称)(二)、禁兵中军与禁兵下军1、宋太祖时期(1)、骁雄(2)、骁捷(3)、左雄捷(后并入骁捷)(4)、右雄捷(后并入骁捷)(5)、左骁武(后并入骁捷)(6)、右骁武(后并入骁捷)(7)、左备征(8)、右备征(9)、云骑(由左、右备征改)(10)、云捷(11)、万捷(12)、清塞(13)、静塞(14)、威边(15)、武骑(16)、咸圣(17)、雍州强人指挥(18)、许州龙卫(19)、忠烈(20)、横海(21)、横冲(22)、骑射(23)、员僚剩员直2、宋太宗时期(1)、骁猛(由骁雄改称)(2)、拱辰(以骁猛主力改设)(3)、拱圣(由拱辰改称) (4)、骁捷(5)、骁武(此骁武非宋太祖时期并入骁捷的左、右骁武,而是宋太宗由威边、忠烈、骑射三军中挑选军士新设)(6)、云捷(7)、万捷(8)、飞捷(由静塞改称)(9)、云骑(10)、武骑(11)、武清(12)、清塞(13)、咸圣(14)、横海(15)、横冲(16)、雍州强人指挥(17)、许州龙卫(18)、广锐(19)、克胜(20)、威边(其精锐加入骁武后被降为厢兵)(21)、忠烈(其精锐加入骁武后被降为厢兵)(22)、骑射(其精锐加入骁武后被降为厢兵)(23)、归明神武(24)、拣中夏州厅子(后撤消)3、宋真宗与宋仁宗时期的变化(1)、宋真宗改咸圣为骁骏(2)、宋真宗改雍州强人指挥为骑捷(3)、宋真宗增设云翼(4)、宋真宗增设骁锐(5)、宋真宗增设横塞(6)、宋真宗增设忠猛(7)、宋真宗增设有马劲勇(由这有马2字,可知当时马军已因缺马而有无马之部队)(8)、宋真宗增设散员(9)、宋真宗将原属厢兵的石州厅子军升为禁兵,并改称厅子(10)、宋仁宗增设骁骑(11)、宋仁宗增设飞骑(12)、宋仁宗增设威远(13)、宋仁宗增设威边(14)、宋仁宗增设无敌(15)、宋仁宗增设克戎(16)、宋仁宗增设忠锐(17)、宋仁宗增设蕃落(18)、宋仁宗增设有马雄略(19)、宋仁宗增设有马安塞(20)、宋仁宗增设并州骑射以上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一)、禁兵上军禁兵上军中隶于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的2军的编制为:每军4厢,每厢3750人,合计每军1万5千人。1、宋太祖时期(1)、虎捷步军2、宋太宗时期(1)、神卫步军(由虎捷步军改称)(二)、禁兵中军和禁兵下军1、宋太祖时期(1)、雄武(2)、雄胜(3)、雄勇(后并入拣中雄勇)(4)、常宁(后并入拣中雄勇)(5)、拣中雄勇(6)、怀德(7)、怀勇(8)、怀顺(有怀德改称)(9)、怀恩(10)、怀爱(11)、拣中怀爱(由怀爱改称)(12)、效顺(13)、劲勇(14)、奉节(15)、广武(16)、归圣(17)、借事(18)、掉搨索(19)、教骏(后被降为厢兵)(20)、新立清河(后撤消)(21)、新立归化(后撤消)(22)、川员僚直(后撤消)(23)、造船务(后撤消)2、宋太宗时期(1)、雄武(2)、雄胜(3)、拣中雄勇(4)、怀顺(5)、怀恩(6)、拣中怀爱(7)、奉节(8)、效顺(9)、归圣(10)、新立弩手(由劲勇改称) (11)、广武(12)、借事(13)、掉搨索(14)、步武(15)、虎翼(16)、武卫(17)、效忠(18)、川效忠(19)、威宁(20)、飞虎(21)、顺圣(22)、勇捷(23)、威武(24)、静戎弩手(25)、平塞弩手(26)、忠节(27)、归远(28)、桥通(29)、壮勇(30)、来化(31)、顺化(32)、归思(32)、清塞(33)、归明羽林(后撤消)3、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的变化(1)、宋真宗增设忠勇(2)、宋真宗增设宁远(3)、宋真宗增设神威(4)、宋真宗增设雄略(5)、宋真宗增设威猛(6)、宋真宗增设神锐(7)、宋真宗增设神虎(8)、宋真宗增设保捷(9)、宋真宗增设振武(10)、宋真宗增设宣效(11)、宋真宗增设奉先(后被降为厢兵)(12)、宋真宗增设保宁(后撤消)(13)、宋真宗增设左清卫(后撤消)(14)、宋真宗增设右清卫(后撤消)(15)、宋真宗增设强壮军员(后撤消)(16)、宋仁宗增设招收(17)、宋仁宗增设捉生(18)、宋仁宗增设制胜(19)、宋仁宗增设定功 (20)、宋仁宗增设青涧(21)、宋仁宗增设建威(22)、宋仁宗增设平海(23)、宋仁宗增设建安(24)、宋仁宗增设威果(25)、宋仁宗增设武严(26)、宋仁宗增设宣毅(27)、宋仁宗增设宣毅床子弩炮手(28)、宋仁宗增设澄海弩手(29)、宋仁宗增设清边射手以上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参考书《中国历史丛书》、《宋朝兵制初探》、《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历代名臣奏议选》、《武经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