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

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

ID:34803264

大小:2.80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3-11

上传者:U-22505
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_第1页
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_第2页
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_第3页
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_第4页
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鲞国麴主出题厶茎堇差路暨婴究,是本人在导师萱佥毯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学位论文作者:恕凄e坳签字日期:汐侈年j-月湘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2)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二之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本人授权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意按相关规定享受相关权益。(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V/⋯一虢电岫新签套伊幺藏签字日期:汐,9年厂月Ⅺ!旧签字日期:M’年r月;,日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赵晨阳指导教师:曾令秋摘要数字人才是数字时代第一的战略资源,是出版业升级及满足人们基于数字化需要的关键。而数字出版人才在具备一般数字人才特点的同时,本身还需要拥有复合型、创新持续性等特征。培养适应数字出版业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字出版人才,在发展并形成我国数字经济战略中具有重要的非凡意义。本文分四章研究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分析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对于数字化战略重视的宏观大背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匀资本、认知理论及学习型组织等基于数字人才形成的相关理论,同时结合出版行业、数字技术及其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可能性路径,包括高校主体路径、企业主体路径、社会主体路径和政府主体路径,最终得出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形成适合出版需要的人才结论,即我国应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数字人才培养路径的综合体系。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人才培养路径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Digitaltalentsisfirstastrategicresourceindigitaltimes,andisalsothekeyofthepublishingindustryupgradeandmeetingdiginalneedsofpeople.Digitalpublishingtalenthasacharacteristicofgeneraldigitaltalent,anditalsohasacharacteristicofcomplex,continuousinnovation.TocultivatethedilgitalpublishingtalentswhichCanadapttothesocialneedshasanextraordinarysignificanceinthedevelopmentandformationofthedigitaleconomystrategyinchina.ThispaperisdividedintofourchaptersonChina’Sdigitalpublishingtalentstrainingpath.Itanalyzesthemacrobackgroundofdigitaleraandtheattentiontothedigitalstrategy,usingtherelatedtheories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humancapital,cognitivetheoryandlearningorganizationbasedondigitalhumanform,combinedwiththepublishingindustry,digitaltechnologyandits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nalyzesthepossibilitypatho,ftrainingdigitaltalents,includingthepathofcolleges,enterprises,societyandgovemment,f'mallydrawaconclusionofhowtoformeffectivelythetalentssuitableforpublication,whichisOur一:,ountryshouldconstructadiversifieddigitaltrainingsystempath.KeyWord:DigitalPublishingTalentEducationFormingPath IⅡ1)ilN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次目次摘要⋯⋯⋯⋯⋯⋯⋯⋯⋯⋯⋯⋯⋯⋯⋯..⋯⋯⋯⋯⋯⋯IABSTRACT⋯⋯⋯⋯⋯⋯⋯⋯⋯⋯⋯⋯⋯⋯.⋯⋯⋯⋯⋯..工I目次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文献综述⋯⋯⋯⋯⋯⋯⋯⋯⋯⋯⋯⋯⋯⋯⋯⋯⋯⋯..31.2.1数字出版业发展相关的研究文献⋯⋯⋯⋯⋯⋯⋯⋯⋯⋯..31.2.2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41.3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71.4研究目的和意义⋯⋯⋯⋯⋯⋯⋯⋯⋯⋯⋯⋯⋯⋯⋯⋯..81.5研究方法和路径分析⋯⋯⋯⋯⋯⋯⋯⋯⋯⋯⋯⋯⋯⋯⋯.91.5.1研究方法⋯⋯⋯⋯⋯⋯⋯⋯⋯⋯⋯⋯⋯⋯⋯⋯⋯.91.5.2本文展开的技术路线⋯⋯⋯⋯⋯⋯⋯⋯⋯⋯⋯⋯⋯⋯91.6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102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1l2.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112.2人力资本积累理论⋯⋯⋯⋯⋯⋯⋯⋯⋯⋯⋯⋯⋯⋯⋯..132.3数字人才形成的认知学习理论⋯⋯⋯⋯⋯⋯⋯⋯⋯⋯⋯⋯.142.4学习型组织理论⋯⋯⋯⋯⋯⋯⋯⋯⋯⋯⋯⋯⋯⋯⋯⋯.153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173.1我国出版业呈现数字化特征⋯⋯⋯⋯⋯⋯⋯⋯⋯⋯⋯⋯⋯173.1.1出版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主体⋯⋯⋯⋯⋯⋯⋯173.1.2出版产业数字化趋势的驱动力分析⋯⋯⋯⋯⋯⋯⋯⋯⋯..183.2我国出版产业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分析⋯⋯⋯⋯⋯⋯⋯203.2.1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发展与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矛盾⋯⋯⋯⋯⋯203.2.2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数字出版人才结构的要求⋯⋯⋯⋯⋯⋯⋯213.3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现状⋯⋯⋯⋯⋯⋯⋯⋯⋯⋯⋯⋯.223.3.1数字出版人才的供需矛盾⋯⋯⋯⋯⋯⋯⋯⋯⋯⋯⋯⋯.223.2.2传统出版人才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差异⋯⋯⋯⋯⋯⋯⋯..213.4数字出版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系统分析⋯⋯⋯⋯⋯⋯⋯⋯⋯⋯.243.4.1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不足⋯⋯⋯⋯⋯⋯⋯⋯⋯⋯⋯⋯.243.4.2创新型数字出版策划编辑人才不足⋯⋯⋯⋯⋯⋯⋯⋯⋯..253.4.3开拓型数字经营人才不足⋯⋯⋯⋯⋯⋯⋯⋯⋯⋯⋯⋯.26III 四J11]J$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次4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274.1高校主体路径⋯⋯⋯⋯⋯⋯⋯⋯⋯⋯⋯⋯⋯⋯⋯⋯⋯274.1.1明确定位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294.1.2逐步完善教学课程内容⋯⋯⋯⋯⋯⋯⋯⋯⋯⋯⋯⋯⋯294.1.3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94.1.4校企合作开展定向培养⋯⋯⋯⋯⋯⋯⋯⋯⋯⋯⋯⋯⋯294.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94.2企业主体路径⋯⋯⋯⋯⋯⋯⋯⋯⋯⋯⋯⋯⋯⋯一⋯⋯.294.2.1出版企业参与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304.2.2出版企业内部优化数字出版人才成长环境⋯⋯⋯⋯⋯⋯⋯..304.2.3出版企业对外加强合作与交流⋯⋯⋯⋯⋯⋯⋯⋯⋯⋯⋯304.3政府和社会主体路径⋯⋯⋯⋯⋯⋯⋯⋯⋯⋯⋯⋯⋯⋯⋯314.3.1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314.3.2完善数字出版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314.3.3提高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314.4形成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多元制格局⋯⋯⋯⋯⋯⋯⋯..304.4.1数字出版人才多元制培养的系统设计⋯⋯⋯⋯⋯⋯⋯⋯⋯324.4.2数字出版人才多元制培养系统路径特征⋯⋯⋯⋯⋯⋯⋯⋯。33参考文献⋯⋯⋯⋯⋯⋯⋯⋯⋯⋯⋯⋯⋯⋯⋯⋯⋯⋯⋯⋯35致谢⋯⋯⋯⋯⋯⋯⋯⋯⋯⋯⋯⋯⋯⋯⋯⋯⋯⋯⋯⋯..3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纵向和横向双重扩展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导致了新型媒介的出现,另外一方面革新了人们传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从而改变了人们的体验环境及阅读习惯。随之而来的是全世界范围感知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其中处于核心环节的即为数字出版,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大国外交的方式,利用数字化优势特性来进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如温家宝于2009年访英时赠送给剑桥大学的《中华数字书苑》。数字化的阅读和传播方兴未艾,虽然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数字出版业还处于追赶者的角色,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发展趋势锐不可挡。因为,大众的阅读方式由传统介质向新兴媒体的转移,催生了对于数字出版的巨大需求。根据中国出版科学基于中国国民2010年的阅读提供的调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年龄处于18岁到70岁之间的群体,使用过数字化媒体进行阅读的比例高达24.6%,这些数字化媒介包括网络、手机、PDA、MP4和电子词典等.这几类媒介分别占数字阅读的16.7%、14.9%和4.2%;另外,对于是否接受付费阅读时,大约有52.1%的被调查者同意选择该方式,并且91%的电子阅读者认为自三l不会再购买同等内容的纸质版。此外,截至2011年,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手机网民总数达到3.56亿Ⅲ。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对于数字阅读需要的不断上升。21世纪以来,出版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版数字化趋势,.以此为核心内容形成的产业被叫成数字出版业,由此通过数字化来提升我国传统出版业、促进传统出版业转型发展是我国出版行业的必然选择。2006年,我国先后公布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规划纲要中,数字出版相关的印刷、出版技术、载体媒介等被列为了科学技术创新中的重中之重。2009年及2010年,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再次提出了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积极政策和措施。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多次表示:依赖于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数字媒体终端发展来推动传统出版业发展模式调整和结构的转变,这将成为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其中,高新技术的运用是传统出版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数字媒体终端发展和数字内容发展则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从我国市场出版行业的规模和市场结构变化的实际数据证据来看,也确实证明了这种发展趋势。根据((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03.4亿元,较2009年增加403..3亿元,增长13%;而其中,数字出版实现总产出1051.8亿元,实现增加值290..2亿元,分别较2009①数据来源:中国国民2010年的阅读调查报告l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年增长31.6%和23.7%,超过全行业增长速度,在各产业类别中位居前茅。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基本显现多样化的模式,数字出版产品主要有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数字出版总产出2006年为213亿元,2007年为362.42亿元,2008年为530亿元,2009年为799.4亿元,2010年己达1051.79亿元,2010年总收入约是2006年的5倍。剔除网游、电子阅读器(硬件)收入,2006年数字内容产业收入为147.6亿元,2007年256.72亿元,2008年372.77亿元,2009年533.2亿元,2010年708.29亿元,2011年1377.88亿元,数字内容产业收入呈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将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市值的25%④。然而,新闻出版业进入数字化时代,不仅数字化平台成为出版物内容编辑加工主要场所,而且在进入到出版内容印刷工艺阶段以及流通环节,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也正在不断的代替传统的工艺方式,尤其是在数字媒介多样化发展,如各式各样的数字阅读终端,这从本质上改变了出版业中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某种生产、管理和交互方式;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具备数字媒介内容2n-v技能、数字媒体技术研发、数字媒体管理知识等出版数字化人才,将是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业转型的关键。在现代出版业中,普通的编辑出版工作,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只有进行了数字化技能的形成和积累,才能对于新的工作流程有所适应。作为内容产业,出版数字人才是出版业的核心创造力,是出版产业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数字出版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数字化战略资源。为此,数字人才强国战略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在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2005--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数字人才工作纲要》中特别强调了当前我国出版业内高层次数字人才紧缺的问题——“我国新闻出版(版权)数字人才工作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但是现有数字人才队伍和工作机制都还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型数字人才紧缺,既懂经营又懂出版、能够进行跨媒体经营的复合型数字人才紧缺,既善于掌握市场又了解国际惯例的外向型数字人才紧缺⋯⋯”④。多样化、复合型的数字化出版人才,是数字出版业及相关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动力。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培养所需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是我国出版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必然阶段。结合我国出版业发展所面对的国内外数字技术发①数据来源: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全国新闻出版数字人才工作纲要2005--20102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展环境,运用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优化数字化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打造一个具备层次性、有序性和立体特性的数字出版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机系统,构建以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培养的多元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实现我国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满足人们数字化需求,推动我国出版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这就是本文研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时代和经济环境背景。1.2文献综述数字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葛洛庞帝(N.Negronte)在《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一文中提出(1955,N.Negronte)。在媒介充分融合的今天,出版业已经也必然从传统的、单一纸介质的出版向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业态相融合的出版业转型。数字化已渗透到新闻出版业的每个环节,成为了各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数字出版成为了出版业界和教育界中一个热门的话题。全球范围的数字出版研究主要以技术论和经验论为主,在版权、赢利模式及不同媒介出版类型等具体领域多有关注。而我国的出版研究界对于数字出版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数字人才的关注,才刚刚出现,方兴未艾。对此,本文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分为两个类别,分别为数字出版业发展相关的研究文献以及以数字出版业人才培养为直接研究对象的文献。1.2.1数字出版业发展相关的研究文献事实上,从1996年就开始出现基于新型媒介研究的刊物和著作,但直到2008年,还鲜有关于出版业,特别是数字出版业方面的理论研究,且主要以报刊文章居多,这类论文强调实践性,描述性和介绍性,真正形成j里论系统的研究文章还不多。之后,随着发达国家对于新型科技战略的实施,数字化在迅速全球化,正如弗里德曼所说的“世界是平的”,国内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了一个正在兴起的数字出版业。伴随出版与IT行业的积极探索,在造就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同时,也逐步积累了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使得数字出版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正是数字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知识之源。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2008)谈到出版集团要在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同时,他在对出版社的前景做出预期分析中提出了出版集团要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的观点④;李建红(2008)以:}土科文献出版社为例分①孙寿山.出版集团要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J】.《青年记者》2008年第20期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解读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一论断,并分提出了出版社将何去何从的问题叫;张金(2010)分析了面对数字出版,出版社到底能做些什么,他将出版社何去何从作为主题,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②。孙寿山(2009)提出把握新形势、破解新难题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倡议@;黄健(2009)分析了政府在出版业转向数字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和策略;郭人杰(2010)提出了咖啡印书机的现象,介绍英国伦敦的咖啡印书机,从机器的诞生到商业化的未来,唱响为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应用的主旋律。由此同时,《中国出版》、《出版广角》、《出版发行研究》等各大权威杂志均刊登类似的文章,迎接和宣告国内数字出版业时代的到来。在学术专著方面,由于数字出版有些概念尚没有定论、技术内容不断更新、数字出版成功实践不足等原因造成相关的理论还有待深入探讨,因此有关的数字出版书籍数量还比较少。可以查询到,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籍成果,如冯广超(2004)的《数字媒体概论》和李长江(2006)的《数字出版技术和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理论图书方面的典型。当然,由于数字化传播的迅速,他们无法对于数字出版业的生存环境等宏观因素进行系统诠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10多年,但能够参考的专著仍然以年度报告为主,主要有郝振省(2009)的《中国数字出版年度产业报告》、孙月沐主编(2009)的《中国书业年度报告》和彭舒静等(2009)的《关于探索现代阅读方式的调查报告》等。总的来说,数字出版业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研究还集中在初步理解和应用上,数字出版业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特有的规律和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1.2.2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一般来说,数字化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分工的各个环节,如我们日常阅读的报纸,面对数字化技术处理而演变成报纸的数字化革命;数字化革命首先要求改变传统媒介生产企业的生产方式,其次是通过数字技术改变信息呈现的形态,在数字化时代阅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将随之发生转变。来自我国传统出版产业的数据显示,其人才的技能主要为纸质媒介相关的内容编辑、策划和营销技能,对于数字化的技能掌握甚少,出版业数字化时代需要的人才问题已成为数字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曾多次强调,培养一批既掌握不断发展变化的数字出版技术,又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同时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①李建红.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数字化生存之路【J】.《出版广角》2008年第12期②张金的.数字出版,出版社能做什么【J】.《出版参考》2010年第5期@孙寿山.把握新形势破解新难题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J】.《出版营销》2009年第7期4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虽属不易但又是必须加强的任务。黄孝章(2011)认为培养复合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将会涉及到多个学科及多个部门,这需要学校、出版企业和相关部f-]i日i力合作才能达成目标,如何进行协调配合将给目前依赖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为主以及经验化教学的培养模式给予了巨大的挑战。李治堂(2008)则提出高校需要按照数字出版的规律和工艺流程,形成前期、中期和后期连续的课程设置,匹配以相关的数字职业素质文化创新课程,并投入形成包含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在内的数字出版类专业相关实验室,满足日常的、普通的和专业的训练需要,由此构造一个综合的数字出版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冯广超(2004)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脱节,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审批管理和学科建设制度,并提出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八个方面:一是尽快组建一支精良的数字出版教师队伍,二是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教育理念,三是数字出版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四是增加并强化数字出版专业相关课程,五是开放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企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六是大力加强学校数字出版实验室建设,七是加强数字出版高层次数字人才培养,八是导入数字出版2争业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机制。①北京印刷学院的王京山(2009)等学者以建设数字出版专业过程中的实践作为考察对象,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背景与意义、定位与特色、目标与原则以及方向与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数字化出版的特征分析,学者们提出应该遵循数字出版人才成长规律,从数字出版人才所需要的能;b和知识结构入手,重点关注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编辑出版专业基础知识、新媒体技术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其不但具备数字化编辑业务能力,而且拥有新媒体实践和运用能力以及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浙江万里学院的程艳林(2008)对课程合作改革的内容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数字出版流程训练的基本模式;认为改革方式大致包括三方面,首先课程内容整合需要符合数字出版流程的内在逻辑,其次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需要满足数字出版工作的实际需要,第三教学效果评价要以数字产品质量为考核依据。黎海英(2010)认为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比较适用和有利于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应具有信息处理与传播技术、数字内容运营管理的素质能力。谈鲲(2011)认为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式办学理念,有利于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对于培养兼备传播技术、信息内容和市场营销素质的数字出版人才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陈洁、陈佳(2011)对中外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对比分析。刘灿姣和姚娟(2011)认为培养拥有广博的人文①张含.理想的转换【J】,新闻界,200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与社科知识,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科理论素养与信息技术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数字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必然目标;其中,知识结构应包括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技术知识、编辑出版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而能力素质包括数字内容编辑能力、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较强的策划创意能力、数字内容运营管理能力等。魏巍(2012)通过对北京市的数字出版业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市的数字出版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区;龙头出版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传统出版企业在向数字出版转型;但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方向不明确,传统出版社向网络出版转型驱动机制不足;政府应制定发展规划,扶持传统出版社转型。滕跃民(2006)探讨了我国编辑出版数字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认为当今编辑出版数字人才培养与行业数字人才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产学结合不够、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师资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实践技能不够、学科基地建设在实施等层面缺少必要的考虑,并提出了一种以“通才”和“专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自成体系独立的“能才"培养模式。熊玉涛(2012)认为传统的编辑出版教育,由于偏重理论引导和传统编辑实践的教育,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字出版新形势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应代之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的要求,来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传播多元化趋势。张淑芳(2009)对传统出版单位如何解决数字出版人才匮乏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传统出版单位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由于受到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传统出版单位的经济实力决定企业又无法大量地引进急需的数字出版人才,只能花费较长的时间、在出版单位内部进行培养,这就使得数字出版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她提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主要措施包括:增强危机意识,完善培训机制,促进从业人员实现自身转型;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学习数字出版先行者的实践经验;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为后续数字出版人才作储备。陈丹、周红(2010)认为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师知识结构与队伍结构的更新、办学主体多元化、培养规格多元化等方面对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王丹丹(2011)利用AHP模型对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方向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等培养模式的改变对出版专业学生的数字出版实践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总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数字出版业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们从各个方面探讨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现状、可能的方法、原则、模式等问题。6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3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本研究对象由两大核心概念所组成,一是数字出版人:才,二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前者是需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叫结果,后者是为了实现前者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和策略。首先是数字出版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数字出版人才是主要为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服务的,因此,归根结底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储备要符合数字出版行业本身的特征,这就需要先了解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数字出版产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开放式海量信息传播;其二,媒体再现虚拟事物;其三,信息交流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其四,个性化与人性化需求满足;其五,生产方式的非线性处理。要培养的数字出版人才,不仅要了解数字出版行业特点和行业需求,体现数字技术和出版行业的交叉特性,还需要了解数字出版人才个体素质。只有熟悉了这两点,才能培养出适合的数字出版人才。数字出版是与编辑出版、信息科学技术、市场营销推广等各环节紧密结合,所以,数字出版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这种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可以概括为“通才+专才”模式,本文也把此定义为能才模式。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不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就涉及到了如何进行培养以及相关策略等诸多问题。所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成为本文研究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由两个复杂的概念构成,分别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和“路径"。④从构成要素上来说,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包括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对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和数字人才培养措施。从培养路径涵盖的范围而言,包括社会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和学校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而通常文献中研究比较多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即学校的培养,即通过我们所谓数字出版人才的学历教育。学校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者通过教育的某些措施,使得数字出版人才受教育对象在各个方面发生改变的一种心理和身心活动过程。这里包含两个程序,一是目标预设,二是作用措施。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在当培养措施使得培养对象达到了预设目标时就算完成了。因此,在数字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的预设和培养措施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路径”的解释,是指“某种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方法或者事物形成的特定模式”。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可以理解为通过各种渠道或者方法使得人才培养达到能够符合复合型数字出版特性的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是基于已经运用广泛并被认可的人才培养理论基础上的;其次,培养路径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第三,数@资料来源:朱晨利《论数字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上半月刊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字人才培养路径可以给予人们指导,是一个结构框架和努力方向;第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系统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1.4研究目的和意义数字化经济浪潮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全面的,在影响当前经济运行的所有要素中“人”是关键要素。数字化经济的深度发展,依赖人的智力发展,在于人的知识成为资本。数字化经济能否发展,能否推进,反过来又看自身能否创造和哺育出推动自己、吞噬自己、超越自己的数字人才。各个产业在发展初期或者转型时期都会面临各种瓶颈,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要素在于人才的先天不足。因此,数字化人才问题也就是数字出版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数字化经济的关键点是数字人才的培养,而数字出版业作为数字化经济的一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面临的就是出版人才现状,要正确认识传统出版业和数字出版业的关系,要推动传统出版业人才向数字出版业数字人才方向转换;其次是数字出版人才存量的问题,要掌握现有数字出版人才的情况,建设数字出版业的专有人才库。第三是培养一批数字技术创新型人才,因为数字技术是数字出版业兴起和发展最大的驱动力,拥有创新数字技术的数字人才是关键所在,才能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主体、渠道、方式、方法及培养内容等内容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因此,探求、找到与当前数字化经济需求相一致的数字人才培育模式对于提高数字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数字人才培养数量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首先通过分析对比分析国内数字出版业人力资源和培养的现状,从而找到一条适用我国发展阶段的数字出版人才形成的路径。由此,本文的关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基于数字出版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其影响要素的系统观察,出版产业优势的建立依赖于数字技能人才的积累,依赖于出版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基于数字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既是破解我国数字出版业“创新瓶颈’’约束的金钥匙,又是满足我国数字化经济需求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2)总结和重新认识国内外数字出版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理论和经验,从我国经济和出版具体的经济环境出发,得出我国数字出版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呈现的特性,由此提出我国数字出版技能人才培养多元制的路径系统。(3)通过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存在的困境和不足,在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中,得出实施“多元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是符合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有效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一致目标。 四)llN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5研究方法和路径分析1.5.1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开发和学习理念的宽广视野角度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问题非常复杂,跨越了众多学科和涉及多个领域,如论文研究内容不仅涉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还需要总结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而且还要结合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理论。为此,本研究在撰写过程中采用:厂多种研究方法,具体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分析与逻辑演绎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佐证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力图将理论观点的分析与数据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比较严密的理论一实证一再理论的逻辑结构,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研究过程中常见的方法,在本文的数字出版人才与数字出版业互动的关联分析过程中,就是在对经济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成部分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通过对组成部分以及总量数据发展变化的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基本发展规律,得出数字出版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性。(2)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有效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检验和定量分析,获得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规律,得出较为合理和可信的结论。而定性分析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的方法,以公理和事实为基础,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上研究事物变化的规律。本文借助定量与定性的方法,阐述主要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渠道的演进规律,以及如何有效促进人才的供给。(3)比较分析方法。按照同一法则进行对比分析,将两个或多个同类或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据此来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将运用这一方法对我国主要人才形成的路径及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劣势和优势,从而总结出多元路径相互结合的可能形式。1.5.2本文展开的技术路线本文的研究首先在认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到来的事实,基二f此收集了国内外的实际和理论文献,讨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数字人才培养问题;然后,利用我国的实际数据对数字出版人才与数字出版业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了阐释,提出复合型数字人才在出版业升级中的不可或缺性及关键作用,分析总结出随着我国出版业发展,数字人才的供求状况在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性及矛盾:之后,从我国的目前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分析着手,分析各路径对于数字出版人才形成作用的大小及其有效性,比较各路径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多元制培养路径的构建与设计,具体安排及逻辑结构如图1.1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所示。业在国民产业与数分析才非平衡1.6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在理论上,本文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认知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角度提出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分析框架,对满足数字化经济条件下的出版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达国家的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相关数字人才培养的情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践实际,提出了一个基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多元路径的新模式。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可以概括如下:(1)进行了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需求及影响的系统分析框架;(2)提出了数字出版人才的积累对我国数字出版业产业发展推动机理;(3)初步提出了“多元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系统。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所以只能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进行观点的佐证,如何从计量的角度来分析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之于出版业的影响分析,是以后需要补充的工作。10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2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劳动是财富之母”告诉我们人类的各种财富的重要源泉就来自于劳动,而人作为劳动附着物的主体,是生产活动中必须的基本要素:艺一。最初在经济不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劳动主要以简单劳动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分工的细化,复杂劳动的占比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以传统劳动力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要求社会向以脑力为主而进行生产活动。劳动作为要素,也越来越被复杂化,由此,劳动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资本的人力资本问题以及被看成一种重要稀缺的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之后作为一种理论被提出并发展起来。数字出版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要素,为了对数字出版人才及其培养路径做出规划构建,首先,需要认识数字出版人才成长所具有的共同规律;其次,了解使传统出版人才转变成为符合数字出版业需要的数字出版人才所需要的主要特性有哪些。对于以上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总结,将构成本章的主要内容。2.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由“资源’’与“人力”的双重含义所阐释,两者的结合也统称为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不断的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并且拥有劳动特性能力的人口的总和。体力和智力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两个最基本的:芎面,从现实的使用特征状态视角来看,又被分成了四个方面包括体质、知识、智力和技能;而人的本质属性中来说,其又具有的社会性、生物性、智力性和能动性。此四个方面和四个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所具有的资本性、能动性、再生性和高增值性的特点。由此,就涉及到了基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规律性科学,即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遵循人的管理的规律性原则,使得组织中的人和事能恰当的相互配合,达到其最有效的功能,促进整体的不断发展。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成为更为稀缺的元素,由此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诞生了丰硕的成果,1903年的“泰罗制”往往被公认为现代科学管理的开始。自此之后,X理论、Y理论以及Z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演进而被:提出,从具体的身体动作研究到抽象的企业文化,从对人消极型的管理到促进其开放型的管理,从雇佣工人的认知到家庭成员式的员工,从“人是工具’’论到“人是财富"论,其中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在不断得到革新。也就是说管理理论基于人的认识经历了阶段性的发展历程,大致来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和朴素思想、管理思想萌芽、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思想形成和当代管理思想阶段①。①杨克,中国制造业多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1,武汉大d、博士论文,200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通过重视组织方式及管理职能等方面来提高企业效率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管理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泰罗(1903),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过程的标准化、科学化,并提倡劳资对等利益的共同性和革新精神。泰罗提倡利用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仅凭经验来进行人的管理,从而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基于泰罗的研究,此后出现了吉尔布勒斯夫妇(1907)的动作研究,他们在动作研究的过程中引进了记录法、观察法和分析法,他们通过动作研究,发现工人的疲劳可以开发自我管理意识,由此形成工人健康的保障和生产率的提高这两者的正相关关系。之后,马克斯·韦伯(1911)提倡组织理论,他首先把社会上的权利分为了传统权力、超凡权力和法定权力三种;其来源分别来自依传统惯例或世袭而来而拥有,来源于自然崇拜或追随,通过法律或制度规定的权力。然后,得出基于经济组织而言,规章制度是组织中的合法权力,是保障组织连续良性运作和持久经营的基础。而由此同时,亨利·法约尔(1916)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组织五大职能说,具体的形成了14项管理原则;他提炼出的管理普遍原则,至今仍被作为我们日常管理的指南。现代管理理论承接了古典管理理论,该阶段以众多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为特征。梅奥(1933)著名的霍桑实验,由此提出人际关系理论。花了长达九年的实验观察,梅奥才真正揭开了对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霍桑实验的初衷是试图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需要与之匹配的外部条件与环境的改善,但结果表明外部工作环境和条件基于生产率的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根本因素却主要来自雇员自身的安全感因素和与团体的融洽程度。马斯洛(1943)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指出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依次序上升,可以分别描述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以人为主的研究,开创了“以人为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思路。麦格雷戈(1960)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理论,X理论为麦格雷戈所称的传统管理观点,他提出的Y理论是相对于X理论的,他认为激励只有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由于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创新,因此有效的企业管理激励办法,就是通过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增加物质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此外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赫兹伯格(1966)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是运用采访的形式,通过对工程师和会计师的生产率与工作满意感这两个因素进行观察访谈后,收集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的相关资料,得出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前者包括认可、成就、工作本身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后者包括技术监督、公司12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政策、管理、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一般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是工作的消极因素。韦廉大内(1981)的Z理论,他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为此,大内提出了跨国企业应该结合跨国的特点按照所在国的特点进行管理;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当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是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上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到战略管理阶段,戴瓦纳(1981)④率先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但被真正认可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在1984年。以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为标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构筑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确保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经历了只注意考察企业经营效率问题,到后来侧重于对人的需求、心理因素的关注,经历了从关注现象到关注人的过程,确立了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源,并且将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与企业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人力资源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理论在指导出版业转型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数字出版人才重要性及其发展管理规律至关重要。特别对于具备复合和创造性功能的数字出版人才,其管理和发展规律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2.2人力资本积累理论人力资本是针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同质性假设而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费雪(1906)提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内涵,但对此的反应寥寥;】莹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舒尔茨再次从新的角度来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由此才引起了经济学的一场震荡。他把人力“看做是资本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是投资的产物’’。作为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本是可以通过对人的教育、训练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因而,人力资本在舒尔茨看来是指以一个人当具备了较高的技艺、知识为某个企业服务时,这个企业就拥有了不同于机器身上的人力资本。更直接地说,个人具备的知识、才干、资历以及技能就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本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所投资的劳动力经过特定的条件转化而来的。那么,传统劳动力概念一部分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随社会的发展这部分的价值和作用将越来越小,并且会逐步退出价值创造领域。而由知识、才干、资历以及技能构成的劳动①戴瓦纳,《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J】,19811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力则形成了一种新资本一人力资本,它所发挥的主观能动力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本的定义就是指拥有知识、才干、技能并同劳动力分离成为独立的商品,能够且在市场交换中起主导作用的、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高级劳动力,一般来说,它主要由知识和技能组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初是依赖于实物资本,进入到知识社会分工大生产以后,人力资本积累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包括都是生产性资本,都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者必须通过投资形成的,能够通过投资进行收益,并含有一定的投资风险。当然除了具有以上相似的特征,人力资本也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是个人私有性。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本身就存在所有权的问题,但人力资本只能进行投资而没有完全的所有权,即人力资本是私人性质的,业主只能是本人。人力资本可以转让部分使用权,但即使是转让使用权,也必须严格尊重业主的意见。其次是层次性。人力资本也分层,不同层次结构中的人力资本来自不同的人的能力。舒尔茨的人力资源能力分为五大类:学习能力,完成工作能力,文化活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付非均衡的能力。第三是难以测量性。通常衡量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方法是通过考试或者技能鉴定,通过经验和长期的观察得出一些结论,这些也只能从侧面了解。然而,由于考试制度的片面性难以真正准确判定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而很难科学量化的技能鉴定方法,又很难真实地反映人力资本的程度。对于某些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我们只能更多地依赖于长期的观察和取决于经验。第四是依附性。人力资本不可能与人相分离,表现出一定的人身依附性,人力资本中的人是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传统产业中,处于核心的是产业资本,而在数字出版产业中,数字出版人才才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原驱动力和核心关键。2.3数字出版人才形成的认知学习理论基于人们对于学习的认识,从教育心理学里诞生了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最早的实践是现代合作教育,开创者为美国的施奈德(1905),其根本的原理即为体验式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在学校中的运用,可以变革我们传统学习方法。在传统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依赖课本为载体,教师处于教学位置的中心,传播的主要场地限定为正式的课堂;该教育模式意味着学生被被动的固定于某个位置上,无法驱动受教育者的主动和自觉意识,成为了单方面、填鸭式的元素运动。而基于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体验式学习,则需要营造体验学习的氛围;平等的进行交流,不断的给予暗示和启发,形成学生主动的大脑思考活动。该理论认为最有效率和质量的学习效果,必须处于某种社会实践环境之中,由此积极主动性的学习在受14 匹tJII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教育者头脑皮层中自动激发,形成强烈的刺激,并通过自觉能动性而作出自我行为和意识的调整,使得预期设定目标更明确并具有针对性。最为典型的就是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这种模式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比较真实的实践环境,在实践中进行体验知识,使得认知在自我头脑中的塑造、发展和不断完善。最早把这种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是在1921年,“学习-32作一学习”的方式在美国安提亚克学院被要求执行并推广到各个专业。这一做法:第一次将认知理论以合作教育的方式而被运用,使得原来仅仅单一基于就业竞争能力和学生实践经验的提升,过渡到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中出现的合作教育,其地位已经上升为连接学习过程和教育整体目标的关键环节。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调整了合作教育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开始引入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发展学生能力、人格、兴趣、爱好和专长等。加拿大的合作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发与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认识和情感三者相互联系、平衡和协调起来。目前,在数字出版人才的合作教育已经由英、美、加等国逐渐扩大到大洋洲、亚洲和非洲等多个国家。他们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合作教育中,通过扩展了其内涵,大大的提升数字出版人才形成的有效性。2.4学习型组织理论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圣吉对这一概念作了系统论述,因此他也被认为是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学习型组织往往被看成是{彗理的某一种模式,其本质上来说也是自我人力资本的积累。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理论,其中特别强调学习能力、生命力和创造二|)的管理理论。组织的学习通过对环境的适用,从而对不断处于变化的外部环境给予回应,并作出最佳的调整,进而进行革新,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对于数字出版产业来说,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现代数字化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因为对于信息反映迟缓的组织不可能在信息数字时代具备竞争力。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将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传统出版业面对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形成和扩大的环境下,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拥抱了机遇。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企业能推动组织的发展与革新,以快速适应变化的信息化社会。首先,数字出版产业是属于知识密集类型的生产过程,其投入过程要素是具备高文化的群体,而其产出的需求对象也是这些知识群体。所以,为了适应和满足这种数字化工作的变化,出版工作者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 I珏t)ll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客观上推动了传统出版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升级。其次,学习型组织展示的不仅是显性知识,还有隐性知识,为了适应组织的要求,就需要数字出版人才自身能够不断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对于新数字媒介的内容编辑,要终身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为应用新设备、新技术出版、国家新规范及新标准的施行等,都必须通过有效性的学习来掌握。再次,市场经济的社会化发展使得资源更加便于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数字出版单位面对高速流动的人才,随时都需要吸收新鲜的活力,这可以外部招聘,也可以内部进行自我的有效性学习来达到该效果。只有出版企业形成学习型组织,数字人才的外部引进和内部发展才能取得共鸣,互相得到加强;而在留住高数字人才形成企业的中坚力量的同时,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数字化人才加盟,出版企业才能基业常青。比如一个网络出版企业,缺乏数字出版人才就会寸步难行,因为身处高科技行业的数字人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人才流动速度过快或者核心优秀数字出版人才的流失,就会给网络出版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而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数字出版人才发展,形成较强的人才吸附能力,从而留住人才。总之,学习型组织与数字出版人才是互相促进加强的。数字出版人才是数字出版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假如学习的能力和热情在一个数字出版组织已经枯竭,那么该企业所追求的数字出版人才也会随之而消失。而一个数字出版组织如果拥有学习型的特性,那么它的数字出版人才将层出不穷,组织也将充满生气活力,具有较强的人才竞争力。16 I四)lNi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3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如何构建数字出版产业的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是某产业建立强大而:恃久竞争优势的必经路径。而这两类生产要素的精致程度与可获得性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以及竞争优势将继续扩大或被赶上的命运。这里的高级生产要素包:陆知识、技术技能等,专业生产要素包括掌握知识、技术的专业数字人才。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产业能否展现出比较强的优势,其内在必然联系着优质的掌握数:字出版的技能型人才,这是出版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载体和关键环节。3.1我国出版业呈现数字化特征3.1.1出版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主体经过半个多世纪迅速增长的我国出版业,在经历了两次大的技术变革,包括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广,出版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传统的文化产业不得不被迫承认出版产业的相对独立地位。出版业已经逐步形成集出版、编辑、发行等众多流程环节,成为了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生产供应的企业组织。近年来,国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版产业的企业的体制改革也实质性由计划控制向企业化的出版集团转变。根据中央的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要求出版企业要实行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和企业化转型。2004年之后,我国体制改革在出版业进展迅速,已经开始向更深层次的改革进行探索。此后的一段时期,组建了一批大型的出版集团公司,并鼓励股份制改革,甚至是进入资本市场。国务院批文明确了中国出版集团的企业身份,批准中国出版集团整体转制。随后,各试点集团纷纷进行改制探索,遵循“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政事分开、责任明确”的原则,不断加快内部改革进程,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出版集团开始跨地域发展、跨媒体经营,尝试打破单一产权结构。这些都标志着出版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出版集团通过跨媒体运作、跨地域扩大、充分展开行业竞争,迈向了现代产业集团的轨道。从2000到2010年的出版业规模发展的数据可以看出,出版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增长,特别是进入到2004年以后,其增长速度先比之前要高出50%。如在2005年,我国的期刊出版社为8889家,总印数为28.35亿册,出版刊物9490种,定价总金额129.91亿元;图书出版社573家,总印数为64.13亿册,出版图书208294种,总金额为592.89亿元。2000年出版系统图二抟纯销售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243%,随着体制经济的改革,其占比在不断的提升,到2010年已经达到0.88%。数据显示出版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从纯销售额占国民经济GDP的比重情况来看,出版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具备独立产业地位特性的产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业,参见表3.1。表3.1出版产业占GDP比重表计价单位:人民币年份GDP(亿元)出版系统图书纯销售额(万元)纯销售额占GDP比重(%)200045181549660.243200289643350270.2742004139905407890.2872006176867670060.4342009584781863613O.31920098940437685920.4222010397983350340000.8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0年卷,《中国出版年鉴》1981.2010年卷。3.1.2出版产业数字化趋势的驱动力分析社会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新的产业,而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依赖于出版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质量和用户体验效果。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由此可见,出版产业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升级有密切的关系。如图3—1所示,影响出版业发展存在五种力量,分别是技术推动力、产业张力、市场拉力、政府调节力和国际化压力;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技术推动力和产业张力,对于出版产业来说,其影响作用将会更大。这也是出版业快速走向数字化的原驱动力之所在。首先,作为技术推力方面,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已经在出版业中开始得到广泛是应用,导致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流程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的工作流程的转变,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以及跨媒体出版成为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以来推动出版产业的主要力量,导致了出版企业在管理、组织及制度上不断的进行变革。数字出版无论是在应用和创新方面,还是销售等具体流程环节,都离不开技术动因,数字信息及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直接导致数字出版业形成的因素。其次,从市场的拉力角度来看,由于数字化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人们开始习惯于接受数字环境。正如新浪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0后出生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平均每天上网达到8个小时,数字图书等新媒介阅读消费群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这引诱消费群体呈现新的特征:大众小众化、阅读便捷简单化、需求多样化和规模集聚化。这些特征大大加强了市场基于数字出版的拉动力,形成数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字出版创新发展肥沃的土壤。再次,国际化压力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面对全球进入到“世界是平的”状态的出现,国内外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流动,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作为新兴产业的数字出版已经开始进入到其发展阶段的迅速大规模阶段,特别是在国内强大的政府调节力的作用下,我国传统出版产业逐步加速了其数字化的升级。最后,从产业周期及国内外环境来看,金融危机冲击着所有的行业,包括数字出版业。然而,这也是数字出版面临的新的机遇。经济!学界的“口红效应”使得在经济萧条阶段精神产业都会带来繁荣,而数字出版业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图示来源:李治堂,中国出版业创新与发展[M],印刷工业出版社,p69总的来说,技术发展为数字出版业带来了媒介发展的可能性,出版业数字化已经成为必然;而企业自我张力要求能够在组织结构、管j里和制度上适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市场拉力是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人们基于数字化需求的诱因;政策调节动力是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大力支持,这是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催化剂。因此,技术、企业组织、市场、经济环境和政策调节这几个作用力共同发挥效应,促成了我国出版业呈现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数字出版业正在蓬勃发展。1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3.、2我国出版产业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分析3.2.1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发展与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矛盾从数字出版物形态构成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互联网期刊出版、电子图书出版、网络动漫出版、播客出版、网络游戏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媒介形态。由于数字出版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现多姿多彩态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也随之产生变革性的改变。从具体数字媒体内容的分类来看,2006年,电子图书收入1.5亿元,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的收入6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收入2.5亿元,博客收入6.5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2亿元,手机出版收入12.5亿元,网络游戏收入65.4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49.8亿元;而2010年,电子图书收入4.25亿元,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的收入15.6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收入18.65亿元,博客收入19.6亿元,在线音乐收入3.8亿元,手机出版收入26.5亿元,网络游戏收入182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145亿元;分别平均增长了33.3%、26%、34%、52%、67%、87%、97%、56%和64%。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模来看,2010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相比2006年增长了近80%;参见表3.2。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增长非常迅速,已经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产业规模也在不断的放大。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特性。如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等在数字出版整体贡献中占据较大份额,而传统出版社及其他数字形态的贡献值比较小。从发展速度来看,据统计,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达213亿元,2007年362亿元,2008年531亿元,2009年已达到799亿元人民币。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在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已经初具规模,其在国民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数字出版总产值有3年翻一番的趋势,2006年到2009年之间,其产值增加了2.75倍,增长率年均超过55%。尤其是在2008年关于文字媒体阅读的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图书阅读率为34.7%;图书阅读首次低于网络阅读,说明数字出版速度远远快于传统的增长,也意味着人们对于数字化需求的加速积累。2010年,出版社传统图书出版一年的产值600多亿,而数字出版全年已经达750亿,而且还在以每年50%’80%的速度增长哪。可以看出,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整个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最佳方向。如今,电子书、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等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最好的名片。据中文在线统计,无线阅读网站WAP.17k.COlll作为国内晟大的数字阅读基地,网友每日查看的页面数量平均超过2000万次,是一个非常①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20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庞大的用户群。此外,中文在线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宣传,如推出的电子图书等选择手机媒介,在注重成本的同时有效的推动内容方面的数字化,获得了高额的回报率。表3.2各类型数字媒体的发展规模及营业状况单位:亿元数字出版分类20062007200820092010平均增长率电子书1.522.953.684.2533.3数字报纸2.59.561314.718.6526数字期刊67.69.611.315.634博客6.59.7514.517.219.652在线音乐1.21.522.52.93.867网络动漫0.10.25O.410.550.7887网络游戏65.4105.715017518297互联网广告49.875.6117.63133.514556手机出版8015022027235864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表3.32006.2008年各类数字出版物的用户规模(单位:人,家/个)数字出版物2006焦2007焦增长率2008年2010焦互联网期刊用户数6300万人7600万人20.638950万人12560电子图书机构用户数3000家3800家26.674500家6500家数字报纸用户数800万2500万212.506000万8000万博客注册用户数6340万人9100万人43.53112000万人21000万人在线音乐用户数1.19亿1.45亿21.851.77亿2.85亿网络游戏(用户人数)3260万个4017万个23.224700万个5300万个总用户数量28600300037717380031.88493504500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及分报告、中国在线音乐研究年度报告及分报告3.2.2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数字出版人才结构的要求对于人才的要求,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存在很大的差异,数字出版人员及其管理者不但需要了解传统的出版编辑等知识、还需要掌握新媒介相关的计算机硬件及网络、软件专业技术知识,此外还要对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新的商业运作方式有着深刻的了解。社会是人才能力形成和检验的练兵场,数字出版能力的积累需要在理论训练和实践中基于规律的不断总结,因此,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需要的数字化人才,应该是既对于新兴信息技术了然于胸,又理解出版相关专业知识,在其他素质方面比较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年度全国图书出版社跨媒体出版情况进行的调研结2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果,各社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大致可以分类为技术研发、营销发行、管理、美编设计、文字编辑、企划、版权法律等,数据发现对于前四种数字人才的需求特别强烈。如图3.1所示,从上到下用标签卜8分别表示其他、企划、版权法律、营销发行、管理、技术研发、美编设计、文字编辑。表明传统出版从业人员不得不面对的数字化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熟练掌握传统出版流程和知识外,还要学习了解、甚至运用数字出版相关专业知识,熟悉数字化环节在传统出版流程中的运作等等。图3.12011年我国出版社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情况0510203.3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现状3.3.1数字出版人才的供需矛盾由于传统出版的特性对于从业人员在文字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目前出版社从业人员中以社科人文专业居多,而数字出版要求从业人员不但文字能力要强,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字内容编辑能力,这就要求理工科专业人才较多。同时,由于数字出版对从业者的要求较高,而传统出版人员已经习惯了在老体制、老工作流程下工作,多数传统出版单位信息化水平不高,出版流程相对固定,各岗位员工比较稳定,接受在职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多,知识结构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相对老化和不尽合理,在数字产品的选题策划和营销等方面都缺乏创新性手段和有效思维。由此造成他们对数字出版所需的专业技术不能迅速理解和运用,同时传统出版从业人员也欠缺数字时代所需要的信息敏感度,传统出版人才向数字出版人才转换难度较大。但数字出版的巨大发展所要求的人才却是刻不容缓,由此造成数字出版人才的供需矛盾。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3.3.2传统出版人才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差异那么,该如何培养数字出版适应性人才?近年来,数字出版企业、相关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如2008年,鉴于出版传媒产业的数字化变革及其产生的需求为导向,经过教育部批准,北京印刷学院的传播学专业(数字出版方向)、武汉大学等高校成为国内第一批设立培养数字出版急需数字的专业人才。这些高校在相关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中设置“数字出版”方向,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有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已开设了有关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交叉的专业课程,又有四十余所院校开设了数字传媒、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多媒体出版等相关技术类课程,招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开始摸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来说,学校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目标;黾要培养拥有广博的社科人文知识,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能力,同时兼备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在网络出版、数字内容加工与生产、发行与管理、新闻媒体传播机构以及文化教育类部门从事数字内容编辑、产品营销策划、出版发行以及教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我们知道,出版专业特性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然而,以往的传统出版教育教学模式往往是理论学习的多,而实践进行的少;进入出版企业后,由于其成才环境封闭,自我提高比较困难。对此,现有出版企业往往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传统出版人才向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转化地工作,通过上述三者的协调互动,共同培养数字人才,促进人才数字化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提高了数字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同时也通过项目合作机制的方式发现和培养后备数字人才。虽然上述产学研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审视国内出版数字人才的培养,却发现存在诸多的矛盾性。在出版数字人才培养的育人体制、规章制度、方式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数字化经济内在的要求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差距也由于地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特点,造成基于数字化人才的需求等也不尽相同。总结起来,传统出版人才培养往往依靠出版企业和从业者自身完成,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却由于出版流程、出版形态、知识结构、技术水平、营销手段等方面与传统出版业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出版企业与个人自身完成,更多要依靠外力与内力共同完成。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虽然已经有了雏形,开始走入正轨,但因新技术环境、新终端应用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呈现较长的成才时间。数字出版人才匮乏的现状可能会维持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3.4数字出版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系统分析数字出版人才供需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表现为结构性上的不平衡。这无论是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结构上来说都暴露了如下的几个问题。3.4.1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不足首先,传统的教育主要以单一的学科设置为主,导致理解数字出版和管理的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少。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计划体制的影响力始终无法完全磨灭,特别是出版业作为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宣传机构,而承担部分政府职能,行政管理印迹深深的烙于数字出版管理之中,出现了不懂数字出版的人来进行数字出版管理。出版进入企业改制之后,按照数字出版的产业化的要求,数字出版需要遵循市场规则来运作,最后形成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数字出版各个流程包括数字内容加工、产品策划、编辑出版、市场推广及营销等等,都通过企业内部化的管理来进行,这就迫使数字出版企业拥有自己的数字化人才。而从目前的数据情况来看,能符合这种转型的数字出版高级人才相当匮乏,特别是对于复合型的数字人才,处于及其短缺状态。从目前数字出版管理人才的来源来看,“管理数字出版人才”和“数字出版管理人才”是其两大主要类型。乍看起来,两者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细究前者通常是在出版单位工作多年有较为丰富的传统出版管理和工作经验的人,一般由企业内部提拔,然后再以数字出版为基础来逐渐积累数字出版知识,从而形成既懂数字化又对管理有理解的复合型管理数字出版人才。后者则与前者的路径完全相反,他是先有数字出版需要的技能,从事或有数字出版工作经验,了解数字出版工作流程转变的要求和特点,再辅以现代管理知识,从而成长为数字出版管理人才。相比来看,两者形成的路径各有利弊。从有利的方面分析来看,由前者形成的管理数字出版人才可以发挥管理优势,详细的制定和规划数字出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术路径,有利于企业在迅速找到市场定位,并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后者形成的数字出版管理人才,由于数字出版经验丰富,能准确的认清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前景,可以切中数字出版企业的工艺流程和工作难点,从而使得数字出版企业能拥有明确而清晰的发展目标;从不利的方面来看,前者可能无法把握数字出版中的流程细节,导致执行战术时出现某些偏差或丧失产品营销机会;而后者可能管理经验不足,无法准确的把握出版企业的目标,并实施具体的步骤,导致企业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其次,掌握数字内容编辑技能和数字内容创新的人才不多。在传统出版工作里,文字编辑往往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字编辑就是对原始数据和文字的再加工,并没有任何需要创新的地方。然而,进入到数字时代,编辑的工作本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质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传统的文字再组合只是编辑工作的;水山一角,它需要糅合各种创新性的元素,如此才能满足我们的体验及其视角的冲击。数字科技的发展,形成了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按需出版、多媒体出版以及动漫出版等多种数字出版形式,也就是说编辑工作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字内容处理技术,并对数字产品的呈现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加工,需要注入技术和创新的因子,现代的编辑已经远远把传统单一的文字游戏摒弃在身后。而目前的情况,却与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矛盾,具有扎实的文字编辑功能的人才不少,但精通新技术编辑的数字人才却比较缺乏。这一方面说明数字内容编辑还处于新生时代,另外一方面也意味着数字出版人才供需的极度矛盾。3.4.2创新型数字出版策划编辑人才不足企业改革及市场经济化意味着出版企业将越来越依赖市场来进行经营,使得出版策划编辑需要从充分考虑市场大众的需求口味,而不再是被动接受型的,这就对编辑策划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数字出版策划编辑,鲁澜(2004)认为它是现代出版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数字图书形成中关于选题、组稿、编辑、设计和数字载体及传播等各个流程环节有效性规划的总和。∞数字内容刊物是否深受阅读者喜欢,市场对数字出版物的要求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在对于大众健康阅读消费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是我们数字出版策划编辑能否合格的标志。所以说,市场经济以数字化为催化剂,使得数字出版策划编辑成为最具备个性、最有挑战、最具创新力和市场灵敏度的职业之一。可以说,数字出版策划编辑已经完全异于传统的策划编辑。面对数字出版需要为市场负责的态度,迫使在现代数字产业中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传统意义的编辑被分成了数字策划编辑和数字文字编辑。数字策划编辑不但要对数字内容负责,也要对其展现形式要求符合标准,还要对数字产品是否适应市场的兼容性负责。这对我们的数字化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他必须拥有健全而完备的数字出版知识系统,其次要具备较强的原则性,避免政治导向问题,再次就是必须具备快速的市场响应和营销推广落实能力。这方面的数字出版人才正是我国出版业转型升级中极度缺乏的。这是由于我国电子图书出版的策划和操作才刚刚进入初始阶段,导致具备以上素质的数字出版人才比较少。以电子图书为例,虽然每年我国的电子图二B数量巨大,但其性质雷同率非常高,往往出现低级模仿或者简单把纸质书转化成电子媒介的书,难以呈现多样化的创新的新局面。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数字出版业缺乏创新能力,缺①鲁澜,我国现代出版编辑策划研究【J】,现代编辑.2004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供需不平衡分析少优秀的数字内容策划编辑,缺少创新型的数字出版人才。3.4。3开拓型数字经营人才不足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有赖于数字经营人才的好坏和多寡。那种认为以文字编辑为出版中的关键人才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同时,数字化经济使得数字产品的成功不再仅仅依赖于内容的编辑,而多数时候取决于视角体验的冲击,让客户随时随地感受到数字产品的便捷、高效是需要懂得数字经营的人才去运作的。由此,这方面也导致数字经营人才需求的矛盾。喻国明(2009)认为:“中国的媒体人对媒体和市场的结合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却缺乏在市场中操练的经验。其中有一部分从业者甚至抵触媒体与市场结合带来的变革,这将是在未来的媒体经营中所要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媒体经营中最为根本的关键要素是数字经营人才,如何在发展的同时,规避相应的风险,这就需要懂市场、财务和金融的数字经营人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处于出版企业内部的人才对于新兴数字媒体市场经营缺乏相关知识,而处于其外部的投资者想进入数字出版业,却无奈不懂数字出版业的流程运作。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缺乏自我提升数字管理人才的方案,中国的高校出版教育也没有形成培养数字经营人才体系。在高校的一些新闻出版学院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编辑技能,培养了一批传统编辑相关的出版人才,这些人才却缺乏数字出版经营管理,特别是无法适应数字出版市场化工作。能够从数字管理经营到数字出版内容都熟悉的“通才”凤毛麟角。我国的数字出版经营人才既没有形成存量也没有开发出流量,也缺乏培养和挖掘。所以,需要着手建立起培养复合型的数字出版经营管理人才的一套机制。此外,在数字产品国际化过程中,还需要合格的数字出版经营人才,让他们具备国际化的经营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进行国际化竞争的同时,获取双方的共赢。 I四)IIN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4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满足数字化经济的需要,是中国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体现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数字出版业将是未来我国产业发展和构建中不可或缺的战略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后盾。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保证数字出版业能持续发展呢?前文分析告诉我们,关键在于复合型的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在理论上,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两种教育方式:“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通才”教育往往强调培养过程宽口径而厚基础,要求知识面宽泛而淡化专业分工。“专才”教育强调根据产业分:工特征,培养专业数字出版人才以适应某一特定的流程,如数字内容编辑、数字产品策划编辑、营销编辑等;如此,学校可以根据自我办学基础、学科特点、学科背景以及社会资源等,走特色化的培养人才之路。对比分析两种教育方式基于社会的适应性来说,两者都仅仅强调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结构,而缺乏实践的环节,能否适应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不确定性。那么应该如何真正使得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相匹配,培养出适应数字化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数字出版人才呢?这涉及到人才形成的路径问题。通过传统的“理论重于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通才”或者“专才”,虽然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但由于没有经历过实践的磨合,往往出现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容易脱离社会或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等现象。所以,我们把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教育、同时又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称作为“能才”,而“能才”的成长路径也可以叫做“能才”的形成路径。因此,有效的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的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多视角的进行探讨,包括各种教育形式和实践方式。以下将从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四个维度,就如何形成符合数字化经济环境的数字出版人才,确立适应中国数字出版业人力开发“能才"培养路径方面进行阐述。4.1高校主体路径学校是一个秩序和控制的组织体系,这也是教学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的核心因素。要使得大部分经历学校教育的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就应该也必须改革其原本的思维和教学方式,即要营造一个具备创造性的自我学习思想的氛围,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学校是人员聚集的地方,也是人与人组织特性集中体现的地方,与企业更多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相f-k,,更能表现出学习型组织的特性。另外,学校的教育活动本身就被赋予了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企业的27 l四JII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以企业目标所服务。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学习?根据克拉克学习型组织理论,当一个组织具备某种自我提升的特性时,其就能吸收周围的要素。而学校正是具有这种特殊的少有的组织之一。曾志朗(2010)认为:“当学习型的组织处于一个学习型为特征的社会中,学校作为学习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创新,由此才能和社会产生互动,共同完成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创造。”④传统的高校教育,虽然具有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功能,但却并还没有完全形成学习型的组织。日常所说的获取信息或知识是并不是所谓学习型高校特征,学习型高校是指可以涉及到“人的本质"的核心意义,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导致参与者在各个方面,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学习,还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生观念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因素,使得个人在全身心上得到更为完善,从而向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引导。然而,在我国,虽然一些高校组织早已宣布进入学习型组织,但其本质还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与受教育,只是强调知识的完善性而忽略了人的进步,从而无法实现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学习型教育方法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在学习目的、过程、方法、观念、效果等各方面都体现出跟“人的发展”有关的特性;如表4.1所示,表中描述了学习型学校与传统学校的教育差异。如果要建立学习型学校,这就要求学校要建立以培养“数字出版能才”模式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其次,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相应改革设置专业课程;最后,健全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如此才能使培养的数字出版人才符合要求。表4.1学习型学校与传统学校的教育差异传统学校学习型学校正规教育为生活而准备正规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学到变通知识的核心内容每个人都必须明白学习过程且具备基本的学习技能教育和学习都是个体活动,学习的成功是以学习者作教育和学习是高度整体性活动,成功基于学习者如何为个体而学得有多好作为衡量标准很好地进行团队学习只能通过正式的学习方式才能学习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由教师控制学习过程,该教什么,何时教,如何教,由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该教什么,何时教,如何教,所有这些都由一个专业教师来决定都由学习者决定你接受了越多的正规教育,你就越成功你具备越强的能力与适应力,你就越成功一旦你离开正规教育,你就进入了“真实的世界”正规教育为学习者与政治、经济、精神、技术、科学和社会世界提供联系途径和网络平台①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4.1.1明确定位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学校拥有相对强大的教学资源,同时积聚了一大批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开发的教师资源,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天然的优势。也就是说,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当学校确立培养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时候,也要相应明确人;r培养方向和要求,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内容运营管理能力,并让学生明白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4.1.2逐步完善教学课程内容数字出版工作是一个跨多个学科的工作,其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开发、社科人文等多方面,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上述特点,要充分体现数字技术与出版行业的交叉性,注重构建“平台加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以编辑出版学、经营管理理论、行业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基础平台,实现文理交叉。目前,各高校专业设置中出版数字化流程技术、数字内容转换技术、数字内容采集、数字加工与制作技术等技术类课程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4.1.3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要增加学生课外和校外实践学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要增加学生选修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为首务贯穿教育全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未来职场的竞争力。4.1.4校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要积极增加数字出版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数字出版: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新的操作平台和锻炼机会。组织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使学生有机会获得工作体验,培养职场情商和工作能力。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试验,提供高级人才的定制服务。4.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数字出版业的专家和行业精英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导师来丰 四Jll,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富高校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教学相长,同时也形成校内和校外,教授、专家、精英组成的多样化师资队伍。同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懂经营管理,在实践中搞策划的编辑、经营管理人员不定期进校授课,从而有利于数字出版行业前沿信息和管理经验引入课堂教学,此外,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留用方面也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扩大和更新师资队伍。4.2企业主体路径4.2.1出版企业参与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出版工作的特性决定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一定是无法脱离出版企业实践的。因此,如果要想使出版企业获得一流优质的数字出版人才,出版企业就必须努力积极参与到学校这个培养人才的主要地方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来,甚至为之提供信息和相关硬件支持,如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场所供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同时,校企合作教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社会资源而加强资金、师资、实践培训和信息等相关薄弱环节,从而使得数字出版技能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最终实现出版行业和高校的共赢。4.2.2出版企业内部优化数字出版人才成长环境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途径是传统出版人才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成长,因此,在数字出版企业内部建立完整、有效的人才成长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出版企业可以根据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的让部分传统出版人才更多的接触数字出版工作内容,组织内部培训和战略研讨统一数字出版发展思路,同时注意吸收外部优秀数字出版人才的加盟。数字出版企业也应当积极推行数字出版人才的继续教育制度,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提升相关的技能。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使用机制,在人员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等给予相应的政策,同时允许他们创新实践和失败,让数字出版人才成长获得更为宽松的环境。4.2.3出版企业对外加强合作与交流数字出版虽然是个新生事物,但国外有关的研究早已引向深入。一些跨国的出版业巨头在数字出版领域已经成绩显著,各具特色。如Springer的在线出版平台、Pearson的电子书和按需出版、McgrawHill的数字工程师图书馆等等均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同时,由于国外的出版企业经历了充分的市场竞争,有着较为丰富的数字出版工作实践,拥有一批比较成熟的数字出版运营管理人才。因此,国内出版企业要加强与国外先进出版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国外先进的数字出版理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念和人才的交流互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迅速缩短与国外数字出版企业的差距。4.3政府和社会主体路径4.3.1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2008年,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数字出版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机构改革过程中首次设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数字出版行业的宏观指导与协调。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是一项需要进行大量投入、持续投入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政府在统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中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如加强和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制度和管理,构建包含数字出版企业、院校教育和科研院所的各种培训在内的,由政府、出版企业、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统一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对数字出版企业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户籍流转、子女入户上学等方面切实帮助出版企业解决人才引进的后顾之忧。此外,要建立多个示范企业或者基地,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数字出版企业共同发展,在数字出版企业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4.3.2完善数字出版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要组织研究数字出版人才与传统出版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提出数字出版人才标准,制定数字出版行业从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认证机制。在职称评定方面也要重新修订,把数字出版职称评定与传统出版职称评定区别开来。此外,出版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出版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和市场就业通行证已经得到出版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但目前数字出版职业资格的相关从业标准与认证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数字出版职业能力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界定。4.3.3提高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行业团体也要相应的发挥作用。最主要的一点,是社会行业团体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新形势下数字出版从业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有利于数字出版人:才成长的氛围。服务出版企业,满足出版企业的需求。数字出版尚属起步阶段,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话题虽然已经被多次提及,但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数字出版的成绩与风险并在,风险甚至要大于成绩,因此整个行业尚未形成对优秀人才的巨大吸引力。同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数字出版业尚未形成传统出版那样规范、有序的培养机制和实现路径,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相比传统出版从业人员:i丕不算多,数字出版人 四}iljfqJ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才供应不够成熟和稳定。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4.4形成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多元制格局在数字化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仅仅依赖某一种路径或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恐怕难以完成社会需要的重任。因此要采取更为有效的创新的数字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目前各种培养渠道,如高校、出版企业、政府和社会都存在很大改善空间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多元制的数字人才培养格局。所谓多元化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格局是指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来培养数字出版人才,而打破单一传统的培养方式,使各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高效性。4.4.1数字出版人才多元制培养的系统设计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到两大主体,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出版企业;他们应该是实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总的来说,要建立多元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系统,涉及到了四大子系统。第一子系统为整个大系统持续运行承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参与的相关主体的组织机构构建相关的职责,从而协调各种资源,相互分工,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第二子系统是实施与操作系统,主要是数字出版企业和学校以国内为经济社会环境为基础,在社会及政府的引导下,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来实施具体方案的操作过程,该系统是形成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主体部分。第三子系统是观察和反馈系统,主要利用数据收集等手段,采取各种定理和定性的分析,以判断数字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从而给各参与主体于反馈的信息,及时纠偏,使得各组织能更加有效的协调。第四子系统是一个软性的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宏观经济社会环境,该子系统利用各种关于人才的培养理念和理论,理论结合实践,创新制度、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从而实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多元路径有效性的最大化。如上所述,中国多元制数字人才培养路径系统结构图,可以展示为如图4.1。32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暗养路径的构建图4.1数字人才培养多元制路径结构示意图4.4.2数字出版人才多元制培养系统路径特征(1)培养合格数字出版人才目标的一致性这个系统的最终目标是为促进适应现代数字出版业所要求的数字出版人才的产出,所以,每个子路径都是依赖最终目标而展开的。其中,高校路径是数字出版人才理论知识的基础,企业路径是进行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练兵场,政府路径是数字出版人才形成的根本保证,社会路径则是影响数字出版人才转变的诱因,他们分别在各自角度促进了普通的人才向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转变。所以,设计多元制数字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其目标必须呈现一致性的原则。(2)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开放性数字出版人才具有信息市场化及全球化的特性,必须能够对市场表现出极大的敏感度,也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是就使得在人才培养的形成路径中,参与主体高校和出版企业能够面向社会,坚持培养目标的开放性.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更加具备创造性,贴近数字经济社会基于数字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高校路径培养过程中,开放课堂教学使之纳入社会因素;在企业路径:暗养过程中,需要开放实验和实训设备,使之达到最大效益;在社会培养路径中,能够使得社会环境与出版企业文化之间相互作用。(3)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双向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培养主体路径的企业和学校,如果学校和出版企业的任何一条路径出现问题,多元制数字人才培养路径系统就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失去其完整的功能性。坚持学校和出版企业培养路径的结合,使得受教育者既是一个学生也是一个学徒,表现出身份的双向性;学习场所在课堂和工作现场呈现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双向性;教学过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校实施的双向性;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专业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性;考核培养结果过程的职业资格考试和课程考试的双向性。综上所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行业、社会、学校以及政府的协同,共同使得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形成完整而有效率的体系,让数字出版人才辈出,只有如此,在国际数字化浪潮中我国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34 四)qN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T.W.舒尔茨.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7【2]萨尔D霍夫曼.崔伟张志强译.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3]宋玉华.美国新经济研究一经济范式转型与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5](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商务印书馆,1990【6]胡国成韦伟王荣军.21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战略【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7]丁孝智,周楠.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述评[J=_.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8]罗伟良.人力资源配置的个人一岗位动态匹配模型[J].引进与咨询,2003(5)[9]薛利.企业高技能数字人才的培养[J].中国培训,2003(2)【10]许瑞东.浅析影响高技能数字人才培养的因素【J].人力资源研究,2007(7)[11]王一蝉.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编辑,2009(01)【12】郑一奇.编辑素质与悟性修养[J].中国编辑,2009(01)【13】李建伟.中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编辑之友,2009(01)[14]袁亚春.出版产业数字人才应适应市场[J】编辑学刊,2008(041)【15]易凌云.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休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16]张淑梅.构建新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数字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2006,(05).【17]张淑梅.构建新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数字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2006,(05).[18]郭光华.专业型复合新闻数字人才培养的思考[J].财政研究,2007(02)[19]张涵.现代出版产业与出版人[J].中国出版,1996(01)【20】张志林,陈丹,包蕴慧.出版产业瓶颈迁移与出版数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编辑之友,2006(2)[21]聂震宁.现代出版产业数字人才的需求与培养[J】.编辑之友,2005(5)[22]彭移风.出版产业新型数字人才需求及教育与培训对策[J】.由国出版,2007(7)[23]易奇志.浅议编辑出版数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24]诸葛蔚东.从中日出版教育体制的差异刊编辑数字人才的:窘养[J].中国出版,2003(5)【25]张志强,万婧.美国出版研究生教育略述【J].编辑学刊,200:5(6)[26】游苏宁.探寻美国顶尖杂志总编的办刊之道[J】编辑学报,2008,20(2):186-188.[27]亦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28】南长森.数字传媒语境下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与数字人才培养模式[J].出版发行研1S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究,2007(7).[29】陈燕,张文彦对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4【3ID】梁春芳.构建数字出版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J],中国出版,2010(11)[3l】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数字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08)[32】张维娣,张志林,黄孝章.数字出版数字人才知识能力构成特征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33】程艳林.基于出版流程训练的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34】黄孝章,张志林.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04)[35]李琼瑶.适应市场要求、创新高等艺术学校的数字人才培养模式fJ].艺术评论.2007,(03)[36]秦丽,欧阳宏生.高校影视数字人才培养:多层次目标对应多元化需求[JJ.西部广播电视,2007(07)[37】周晓蕊.从包豪斯大学的数字媒体教育看我国数字创新数字人才的培养[J].装饰,2006,(03).【38]储成明.构建具有特色的高等学校实用性数字人才培养体系【J】.高教研究,2006,(12).【39]叶福军,潘瑞芳,张帆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人才培养探讨叨.新闻界,2009,(04)【40】OryburghA.AnewframeworkforDi百mlpublishingdecisions[J].LearnedPublishing,2003,16(2)[41】孙亚飞.美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启示[J].理论前沿,2009(24)【42]袁亚兵:浅析出版业从传统向现代的擅变[J].中国出版,2002.06[43】周建超.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数字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2(4)【44】易晓阳,邹凯.信息管理专业数字人才的培养模式[J】I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5)【45】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重构与展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4.27[46]辛明.柳斌杰:我国出版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匹配[N].中国青年报,2009.04—25【47】李广宇.2009年数字出版发展状况及主要特点分析[J】.出版参考,2010(07)[48]却咏梅.数字出版:路在何方?[N]冲国教育报.2005—5—16.[49]张立.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J].中国出版.2006(12)【50]黄先蓉,刘菡.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需求与制度、模式创新阴.中国编辑,2011(01)[5l】左健狲辉.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J】,中国出版,2010(08)36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两年的硕士生活转瞬即逝,在此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曾令秋教授对我的谆谆教诲、悉心指导。曾老师给予我的,不仅是学术上的教导,许多人生的经验与教诲皆悉数传授于我。于我而言,曾老师是良师,亦是益友,感谢我的老师。同时,对于培养我的四川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深表感谢,感谢在这里辛勤工作的各位老师,感谢各位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你们给予我的一切,我将继续秉承校训精神,不懈努力,为作为一个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生而骄傲。感谢我所从事的出版行业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合,有了这样的从业经历和经验,才让我对于出版行业面临数字出版的挑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