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分析

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分析

ID:20078743

大小:182.1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09

上传者:U-2462
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分析_第1页
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分析_第2页
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分析_第3页
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分析_第4页
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分析 虽然通货膨胀是现实经济中一个极为熟知的现象,但在对其定义上却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实际上,迄今为止尚不存在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一些经济学家从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效应或从通货膨胀进程中的特殊性质来定义通货膨胀。如布朗芬·布伦纳和霍尔兹曼把通货膨胀分为四种类型。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所谓的货币现象是指实际经济是内在稳定的,货币成长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完全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而且通货膨胀只有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时才会发生。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是从实体经济角度对通货膨胀下定义。凯恩斯主义把通货膨胀视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而不仅仅是货币现象,提倡从总供给、总需求的关系去解释通货膨胀。他认为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实际经济中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的物价水平上升,形成通货膨胀。即,需求过度拉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从而形成了需求拉动理论。通货膨胀的定义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论结构型通货膨胀论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一次通货膨胀是1979--1980年。这次是“洋跃进”导致的通货膨胀,最高通胀率曾达到6%。当时我国为了挽回“文革”浪费的时间和损失,在经济建设和分配上步子迈得过大,脱离了国情国力。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要求在8年内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并提出198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8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8000亿斤,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这些高指标造成积累率很高,建设规模过大,1978年积累率高达36.5%,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几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出现了投资膨胀。在分配上,一系列措施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大幅度增长,消费需求出现膨胀。为了维持城市职工生活的安定,中央决定不提高粮食、食油等的市场销售价,因提高收购价增加的支出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致使国家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增发货币。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和物价指数的上扬。通货膨胀的案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第二次通货膨胀是1984—1985年。主要是“乱投资”、“乱涨价”导致的通货膨胀,最高通胀率8.8%。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和价格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和地方出现了强烈的“投资饥渴症"。198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1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当年新增贷款量增加161%,货币发行增加了18.93%。198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543亿元,比1984年又增长了38.8%。此外,价格大面积放松管制为这轮物价上涨提供了条件。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实施的低价政策压抑了供应相对紧张的生产环境,企业有强烈的涨价倾向,造成有关产品价格自发上涨。1985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8.8%,形成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案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第三次通货膨胀是1987—1989年。这次是“楼堂馆所热”和“抢购潮”导致的通货膨胀,最高通货膨胀率18.5%。本次出现的经济过热与上一轮的过热有较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因此此次通货膨胀也可以看作上次通货膨胀的延续。在1986年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后,出于对形势过于乐观的判断和地方企业的压力,中央政府放弃了紧缩调控政策。各地大上楼堂馆所等建设项目,加上前几年货币超量供给的滞后影响,国内经济再现过热势头。放开的价格在“过热”经济拉动下引发了物价水平的迅速上涨,而物价上涨又导致了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形成1988年下半年的抢购风潮,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过热运行、经济秩序混乱和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严重局面。通货膨胀的案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第四次通货膨胀是1993—1995年。主要是“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导的通货膨胀,最高通货膨胀率21.7%。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摆脱经济萧条,解决市场疲软问题,国家开始增加投资,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特别是从1992年起,全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的热潮,经济迅速回升并高速增长。但也表现出经济过热的征兆。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货币需求和供给迅速膨胀;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金融秩序混乱,出现了乱集资、乱拆借等现象,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使得1994年的物价指数急剧攀升,全年RPI(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1.7%,CPI(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4.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涨幅最高的年份。通货膨胀的案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2000年至2003年七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4%、8.3%、9.1%和10%,逐年上升,而到2003年,水、气、煤、电、油等公共产品服务价格“涨声"不断。2006年,虽然全球出现流动性过剩和房地产、证券、石油、黄金等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但我国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价格走势总体平稳。2007年,全球大宗商品、粮食和资产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美国次贷危机后的降息政策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得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非常复杂。在延续07年的食品价格上涨的基础上,除了冰冻灾害和春节因素外,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扬,特别是国际粮食价格屡创新高,加之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影响依旧,都使得全球面临通货膨胀的考验;还有“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虽然对GDP的影响有限,但灾后安置重建将会给物价带来更大压力。通货膨胀的案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同时,还有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特征,因此很难把它归结为某种单一型的通货膨胀。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经济的和政治的复杂原因,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复合型通货膨胀,是抑制型、结构型、成本推进型和需求拉动型的并发和交织。结构型通货膨胀初步呈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己成为事实;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来势凶猛。总之,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各种诱发通货膨胀的因素。通货膨胀不是单一型的,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引起的。像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我国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一种经济的“综合症”,带有明显的复合型特征。通货膨胀的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是通常所说的收紧银根,其主要手段有:一是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以减少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二是提高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紧缩信贷;三是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缩小货币扩张乘数。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提高具有程度深,主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它是我国运用最多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严格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我国中央银行在2007年一年间连续10次动用此政策,共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14.5%,共冻结资金超过20300亿元。通货膨胀的对策货币政策 紧缩的财政政策由政府直接掌控,可控性强,见效快。其主要包括三种具体措施: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投资,从而抑制投资需求;增加税收,增加税收对企业而言是降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从而抑制投资需求。对个人而言是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抑制社会的消费需求;减少转移支付,抑制个人收入增加,从而降低社会的消费支出。通货膨胀的对策财政政策 两种政策几乎是所有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传统措施。主要是使总需求降低,使经济降温,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在政策搭配上有两种选择:一是采取紧缩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的同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间接的降低总需求。这种搭配叫“双紧”政策。二是为了防止双紧政策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同时带来产量下降和失业率上升,而导致经济衰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代价不至于太大。通货膨胀的对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成功的收入政策都是能够是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下降,从而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有两种方式:一是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冻结工资与物价。这种政策虽然能降低通货膨胀率,但同时也会干扰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所以一般不采用。二是政府运用道义劝说或施加压力的方法,比如通过编制工资——物价“指导线”的方式来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这种方式通过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来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通货膨胀的对策收入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措施有:增加有效供给政策和收入指数化政策等等。增加有效供给政策包括减税、调整产业结构、刺激投资、增加产出。而收入指数化是按物价变动情况自动调整收入的一种分配方案。此措施能抵消或缓解物价波动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防止由通货膨胀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通货膨胀的对策其他政策 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