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ID:46851690

大小:6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8

上传者:U-7604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_第1页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_第2页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_第3页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_第4页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本文阐述了创新的含义,阐明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关键词:高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高职学生一般是直接走向社会,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有些人认为高职学生没有创新的空间和需要,因此,认为创新教育不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很多高职学生也对自己的未来报以非常消极的态度,认为专业知识学不学无所谓,反正都是去车间干活。这些看法缘以对创新的含义理解太片面,没有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才能使自己更有活力、更有竞争力,更有发展后劲。1.创新的含义 很多人对创新有误解,总觉得创新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不是只有重新发明电灯才叫创新,而执著地不断改进原有产品也叫创新。天才般的发明创造的确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意义非凡,凭借重大创新一招制敌的企业神话也足以载入史册。但天赋资质有限,这样的好事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想破脑袋也没用。但如果能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努力使产品、流程、方法等更完善、更合理,也同样是一种创新。我们通常所讲的自主创新,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原始创新,在各个领域内获得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吸收全球科学成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即二次创新)。我们不能把创新,看成是“原始创造”这一种含义,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提高效率、方便快捷、便于普及、提高价值、质量提升、有利可图、广受欢迎、降污减排等等,也是创新,甚至也可称为发现与发明。1.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有些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不需要创新。像机电类学生,只需要按照设计师的设计图纸进行生产或装配作业,基本面没有创新的空间和需要。因此,创新教育不是高职教育的重点,甚至认为高职学生不具备创新的能力。其实恰恰相反,生产实践是技术与能力提高的本源。高职毕业生,其劳动就在生产一线,获得的专业与职业信息最直接,体会最深刻,而他们又具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只要有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就能深刻领会操作、人机对话过程中隐含的知识、规律与问题、不足,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进行二次创新。高职教育之所以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其出发点就是把课堂教的死知识、工艺规范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全国劳动模范、东风汽车公司装配工王涛,装配调试汽车15万多辆,质量全优,还写出了数百万字的技术专著;北京21路公汽售票员李素丽,居然练就了与乘客交往的心理学家和外交家的本领;青岛港的吊车司机许振超,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成为著名桥吊专家。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创新的榜样,社会需要这样的创新型人才。1.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树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养成开放式思维。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是高分,给学生树立的楷模是同龄人,对教材和老师的讲课不鼓励质疑,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创造力的指标。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广开思路;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统筹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学校教育还要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空间,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没有任何负担的发表自己哪怕不成熟的有创意的看法和建议。不是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只要是通过思考得到的答案,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要鼓励学生养成开放式思维习惯,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教师应将知识型教学改为研究型教学,除了向高职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把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作为教学的目的,通过不断地构建各个级别的探索空间并将学生引入这一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其积累探索经验和方法,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要真正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做人之道、治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把教学当作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 程,教学相长、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1)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突出实践与操作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准确把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真正做到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均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性,以保证高职课程体系能快速适应职业结构与岗位的不断变化。同时,强调操作性课程,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训练的机会,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课程实施模式的创新,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特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离开实践,不可能认识客观,更不能探索自然奥秘,寻求社会发展规律,体悟人生真谛。实践环节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最为重 要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起若干个有一定规模的开放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定点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一批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基地。加强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以提髙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可激发学生大胆创新,拓宽他们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第三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辨是非,灵活处理各种问题,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1)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优化教学标准。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以课堂讲授、专题研究与讨论、工作室、项目、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网络课程进行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积极实行启发式和称为“头脑风暴”的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改革现有考核模式,采取多样灵活化的考试、考查方法,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 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期终考试与学生的平时表现相结合等。像调研课程、工程设计课程、策划课程考核可全部开卷,考查成绩以实践、设计成果、调研报告、方案为中心;技术、经济、管理类课程学习可达到合格为最基本要求,但最优不封顶。总之,在教学组织和考核上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1)重视个性发展,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文化的内涵是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大力倡导不骄不躁的创新风尚,弘扬团队精神;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创新、潜心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是灌输式教育,所有考试题目,都有标准答案,以分数论英雄,基本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与创新的可能。进入大学后,我们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作为新生入校的第一口号,激发学生儿时的梦想。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部需启动的机器。教师作为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应解除他们的精神枷锁,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示个性,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学校应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或俱乐部,开展多种素质教育活动,服务于学生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得发展。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才可能开出创新的 花蕾。参考文献:1.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内涵及培养途径探析,付雯•文史教育研究,2008.2•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胡竞湘,倪小丹,傅彩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3•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探索与实践,王淑娟,王宇野,王立欣.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